中晚唐咏史诗的发展

合集下载

唐末五代诗歌的变革

唐末五代诗歌的变革

唐末五代诗歌的变革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诗歌也在这一时期发生重大变化。

唐朝以婉约派诗歌为主流,而五代时期则出现了以豪放派和咏史诗为主要风格的诗歌。

这种转变同时也反映出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不同需求。

一、唐末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诗歌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的诗歌以“婉约派”为主流,这种诗风注重字句的婉转、含蓄、优美,严谨而雅致的文章语言也成为了中华古典文化的珍贵遗产。

唐末时期,由于腐败的政治和社会动荡,文化艺术渐渐沉寂。

但是在这个时期,诗歌艺术并没有终结,相反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风尚。

宋齐丘在《唐才子传》中提到,“虽风云际会,渐以笔力为先。

盛唐之后,声气日薄,稍有所移,分渐垂衰,而开元之季,温峤、岑参之辈绝佳。

至元和、贞元,刘禹锡、卢照邻之徒,谓所谓小唐诗人也。

”这段话里所提到的温峤、岑参、刘禹锡、卢照邻等人,是唐末诗人中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唐末诗歌文化的继承者。

他们在婉约派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诗歌语言更加生动鲜活,更加形象化地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知和思考。

二、咏史诗的兴起五代时期,北方政权和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形势动荡,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也反映在文学艺术上。

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不再局限于纯粹的文学性质,更多关注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

咏史诗作为五代诗歌的一种重要风格,刻画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时代的价值观。

《北征行军诗》就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历史诗歌之一。

它是军事大帅李光弼领兵北伐时,诗人韦应物为其谱写的一篇长诗,歌颂了李光弼的军功和功绩。

诗歌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和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三、豪放派诗歌的出现五代时期,新的文化和思潮涌现,而豪放派诗歌正是这个时期的一大亮点。

由于社会动荡和文化多元化,诗歌变得更加豪放自由,并呈现出一种更加强调感官与情感的表达方式。

论中晚唐咏史诗创作题材的开拓与丰富

论中晚唐咏史诗创作题材的开拓与丰富

论中晚唐咏史诗创作题材的开拓与丰富[摘要] 在继承初盛唐诗人的基础上,中晚唐咏史诗的创作题材大大丰富,表现为咏史视界的扩大和对本朝史事皇帝的嘲讽,题材的开拓不仅使咏史诗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生命力,也为咏史诗走向高峰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中晚唐咏史诗悲剧盛唐本朝史事唐代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自中唐开始,随着社会政治的日趋腐朽,诗歌创作由鼎盛时期的昂扬奋发渐渐转为消极忧郁。

与此政治情势相应而生的咏史诗创作却渐渐成熟,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中晚唐咏史诗的创作题材大大突破前人,极尽丰富。

一、中晚唐咏史诗与初盛唐咏史诗在创作题材方面的不同初、盛唐是咏史诗的草创期和奠基期。

初唐时代,唐王朝对前朝的社会矛盾进行了调节,开创了蓬勃向上的局面,题材上较多采用前代的王侯将相,如汉高祖、淮阴侯、李广等成就某种功业的人士,显示出一种与时代结合甚紧密的昂扬风范。

盛唐时代,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充满了“万国笙歌醉太平”的盛世状况。

咏史诗的创作表现为诗人愿意立功、立业,想在清明时代有所作为,题材上大体分三类,第一是对历史上功勋卓著的人物表示倾慕。

如张良、谢安、秦始皇、鲁仲连、苏武、宋玉、接舆、刘备、燕昭王、曹操等人。

第二是青睐君臣遇合的题材,表现对功名的渴望。

楚庄王、刘备、姜尚、侯嬴、诸葛亮等人的行为被众多作者关注。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对先主刘备与武侯的“一体君臣祭祀同”的深情咏唱,流露出对圣主贤臣的神往。

第三是借古事,揭示治乱兴亡之理。

如李白《远别离》以舜帝、湘妃的悲剧抒发诗人对历史现实的感慨。

由上可见,初、盛唐咏史诗人选取历史题材时,多将目光投向古代的将相王侯,成功人士,以汉代及其前者居多,在赞颂古代先哲中,诗人们表现自己的抱负,寄寓自己的理想或感慨自身的命运。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诗人对本朝史事已有吟咏,如李白、杜甫等诗人,但范围较窄,并未形成一种创作倾向。

此外,在题材的运用方面,杜甫继承了左思“名为咏史,实则咏怀”的传统,首创“咏怀古迹”一体,将现实因素更多地注入历史题材之中,是一大创造。

中晚唐咏史诗思想情感研究论文

中晚唐咏史诗思想情感研究论文
中晚唐咏史诗思想情感研究论文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中晚唐咏史诗概述 • 中晚唐咏史诗中的思想情感表现 • 中晚唐咏史诗思想情感的形成原因 • 中晚唐咏史诗思想情感的影响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及意义
探讨中晚唐时期社 会文化背景对咏史 诗创作的影响
考察中晚唐咏史诗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和价值
可以进一步研究中晚唐咏史诗在 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演 变和发展,深入探讨其与社会现 实的关系。
可以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晚唐 咏史诗对其他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以及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 互动。同时也可以研究中晚唐咏 史诗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价值和现 实意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忠奸善恶的褒扬和批判
01
总结词
02
详细描述
中晚唐咏史诗中褒扬忠诚正直的官员 ,批判奸邪小人。
诗人赞扬忠臣义士的高尚品德,抨击 奸臣小人的丑恶行为。
03
代表诗人举例
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批判了贪图享 乐的官员,褒扬了忧国忧民的精神。
对友情和爱情的抒发
总结词
中晚唐咏史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 情和爱情的抒发。
特点
中晚唐咏史诗多借古讽今,以历史事件、 人物、传说为载体,表达诗人对社会现实 、政治时弊的关注和批评。同时,中晚唐 咏史诗还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诗人通过 抒发感慨、寄托寓意,表达对历史事件、 人物的思考和评价。
中晚唐咏史诗的发展历程
初唐时期
盛唐时期
初唐时期是咏史诗的开创期,诗人多 以古体诗、歌行体等诗歌形式,以历 史人物、事件为题材,抒发感慨。
中晚唐咏史诗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诗人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最新 咏史诗在晚唐兴盛的表现与原因-精品

最新 咏史诗在晚唐兴盛的表现与原因-精品

咏史诗在晚唐兴盛的表现与原因晚唐咏史诗的兴盛也就造就了咏史诗在极具自身的艺术特色,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咏史诗在晚唐兴盛表现的,欢迎阅读查看。

一、咏史诗内涵的界定自古以来,研究者们对于咏史诗内涵界定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

"览史书咏其行事得失,或自寄情。

"是吕延济在《文选》六臣注中对咏史诗的界定。

虽然寥寥数语就总结了咏史诗的基本特点。

而现代《辞海》中对"咏诗"的解释是:"歌咏史实,以历史事件为题材。

尽管古代诗歌性质的定义一般是根据作者的命题来分类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根据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自身的感受来决定的分类的。

因此我们可以将咏史诗这样定义:咏史诗的吟咏对象一般是与历史有关的事件、人物和历史神话以及历史遗迹等,并且借这些事物表达和抒发自身的情感,并且加以评述和论说。

二、咏史诗在晚唐兴盛的表现(一)咏史诗人和诗作的增加。

根据有关研究者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的统计,在本书中咏史诗大概有50首,其中专门是咏史诗人就有30位。

而在《全唐诗》和《全唐诗补编》中有一千六百多首诗是出自于唐代。

尤其是晚唐时期(公元836年至公元907年),在这七十年见创作的咏史诗是之前咏史诗总量的一倍之多,咏史诗人的数量也是之前数量的一半。

在这其中还包括了杜牧、李商隐、皮日休等着名诗人。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晚唐时期专门致力于咏史诗人也在增加,其中胡曾、周昙的咏史诗还成卷成书,并且还开创了诗坛的新风--七言绝句。

(二)诗作质量提升较大。

晚唐时期由于咏史诗人的增加,很多诗人对于咏史诗的研究和创作就进入更高的和更深的层次。

特别是在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形式上也达到了巅峰,还流传下来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如:《赤壁》《过清华宫绝句》《贾生》等着名咏史诗篇。

(三)创作题材广泛。

晚唐时期咏史诗人们对历史题材的挖掘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之后任何一个朝代无法比拟和超越的,咏史诗的范围从后妃宫闱、到闺中佳人在至市井之人都是诗人创作的题材。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

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朝诗歌的发展历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朝诗歌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诗人,其中如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更是名垂青史、光照万代的大诗人。

正是无数有名的大诗人和默默无闻的小诗人一道,构成了唐诗星光灿烂的景象,让千百年以后的诗人、诗坛黯然失色。

唐诗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一)初唐诗歌:初唐,即唐玄宗以前,这是唐诗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方面,南朝宫体诗在诗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唐太宗到上官仪等,无不大写华丽婉媚的作品;另一方面,诗歌改革的序幕正悄然拉开了。

初唐的诗歌改革是从两方面来进行的:以陈子昂、四杰为代表的一批出身低微的下层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意识到了诗歌创作必须表现真情实感,于是他们提倡“兴寄”、“风骨”,写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感遇》、《在狱咏蝉》、《从军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类情感充沛,动人心魄的作品,从内容上对宫体诗进行了改造或改革。

而以沈佺期、宋之问、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层诗人则在对诗歌艺术的精雕细刻中,发展并完善了诗歌格律,并最终完成了对诗歌格律的定型,这从形式上发展了宫体诗。

所以,初唐没有伟大的诗人,却有杰出的诗歌改革家。

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四位作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他们致力于文学革新,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

其中,王杨擅长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

他们对唐诗演变和发展的主要贡献:(1)他们不满当时诗坛盛行的宫廷诗风,抨击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杨炯《王勃集序》),并努力以清新刚健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和改变这种纤弱雕琢、绮靡华丽的宫廷诗风。

唐诗发展的四个时期和艺术成就

唐诗发展的四个时期和艺术成就

唐诗发展的四个时期和艺术成就你们知道过唐诗发展的四个阶段是哪些吗?因政治环境的不停转变,唐诗的发展大大推动了慢词的发展,里头的词句引入了很多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喜欢的话就随小编一起来认识下吧唐诗发展的四个时期和艺术成就篇11.初唐(618~713),为唐诗繁荣的准备期前五十年是南朝形式主义的延续,宫体诗充斥诗坛,“上官体”可视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后五十年,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突破了宫体诗题材,沈佳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陈子昂提倡建安风骨,痛斥齐梁诗风,为唐诗开辟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2.盛唐(713~766),为唐诗发展的鼎盛期大诗人涌现,风格纷呈,题材广泛,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以李白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是盛唐诗的主流。

杜甫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战乱后的现实,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中唐(766~836),为唐诗的继续繁荣时期这一时期诗歌数量、流派最多。

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歌的主流转向现实主义,以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贯穿整个中唐。

新乐府运动的基本宗旨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端,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

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韩孟诗派借个人遭遇反映现实的黑暗,艺术上追求奇险;李贺的浪漫主义想象瑰奇,颇多伤感;写山水抒发忧愤的柳宗元和学民歌颇有成就的刘禹锡诗歌独具一格;元结、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和李益的诗歌也各有特色。

4.晚唐(836~907),为唐诗发展的夕阳晚照时期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继续发展,皮日休、杜荀鹤等人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但在艺术上缺乏创造性。

李商隐、杜牧等人的诗里充满迟暮黄昏的梦幻情调。

温庭筠代表了浓艳纤巧的形式主义诗风。

唐诗兴盛的原因主要可从两个方面理解:1.社会原因。

唐代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

唐代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

唐代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
唐代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初唐:自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年(713),约100年。

前50年的诗歌,基本上是南朝形式主义诗风的延续。

后50年的诗歌,先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突破了宫体诗风的束缚;继有陈子昂高举革新的大旗,以自己的理论与创作。

扭转了当时诗坛的风气,显示了刚健的风骨,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

2、盛唐:自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初年(766),约50年。

这时期是唐诗发展到繁荣的顶峰。

充满了蓬勃向上精神的浪漫主义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

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

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

3、中唐:自大历元年(766)——文宗大和九年(835),约60年,是唐诗发展史上最为丰富的时期,(诗人多、流派多),其作品多表现为对现实的冷静观察与深刻思考,诗歌的主流有浪漫转向现实。

4、晚唐:自文宗开成九年(836)——昭宗天佑三年(906),约70年。

著名诗人有杜牧、李商隐,二人有“小李杜”之称。

他们的创作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示了对国家命运的隐忧;继有现实主义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他们的诗歌也揭露黑暗。

咏史怀古诗发展论略

咏史怀古诗发展论略

咏史怀古诗发展论略一、起源与发展咏史怀古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诗人就已经开始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例如《诗经》中的《秦风·黄鸟》和《楚辞·离骚》中的“思古人”等作品,都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题材的早期诗歌。

在汉代,随着儒学的兴起,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的强化,以及历史著述的繁荣,咏史怀古诗的数量和品质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有班固、张衡等,他们的作品以雄浑、苍劲见长,常常表现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咏史怀古诗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诗人们开始从历史中寻找个人情感的寄托,以及对现实政治的讽喻。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有曹植、庾信等,他们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形式多样。

二、思想内容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许多咏史怀古诗的诗人都通过缅怀历史上的兴衰成败、得失荣辱,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借古讽今,以启示后人。

2、抒发个人情感。

许多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特殊情感,例如对英雄的敬仰、对美人的怀念等。

3、讽喻现实政治。

一些诗人在咏史怀古诗中通过对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描述,来讽喻现实政治,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不满和对社会问题的。

三、艺术特点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叙事为主。

咏史怀古诗以叙事为主,通过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经历来表达主题,具有鲜明的叙事性和情节性。

2、借景抒情。

咏史怀古诗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3、运用象征手法。

一些咏史怀古诗的诗人在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某些历史人物或景物的描述来象征某种思想、情感或品质。

4、对比映衬。

许多咏史怀古诗的诗人都善于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通过对比不同人物或事件来突出主题,使作品更加鲜明生动。

四、影响与评价咏史怀古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杜牧咏史诗的美学品鉴_兼论晚唐咏史诗兴盛的主要原因

杜牧咏史诗的美学品鉴_兼论晚唐咏史诗兴盛的主要原因

,

咏 史 诗 在 中 国 文学 史 上 源 远 流 长
” ,
பைடு நூலகம்
东汉 史学 家 班 固 的 咏 史》 是 中 国 咏史 诗 歌 的滥 脑 它虽 被 人 斥 为 史


,
但毕 竟是 开 了 咏史 诗的 先河

自此 以 后 咏史 之 作 代 不 乏 人 且 不 断 繁盛
、 “
,
,
,

晋代左 思 咏史 诗
杜 牧 咏史 诗 不 但对 比 鲜 明 强 烈 且大 多 笔 锋犀利 语 含 讥 讽 对误 国皇 帝腐化 淫 靡 生 活 作尖刻 的讽 刺 过 华清 宫三 绝句 》 《
,


长安 回 望 绣成堆 山 顶 千 门 次 第 开
,

一 骑 红 尘 妃 子 笑 无 人 知 是 荔 枝来
,
,

新 丰绿树 起 黄埃 数 骑 渔 阳 探 使 回

,
除杜 牧 外 晚 唐 还有 一 大 批优 秀 的 咏 史诗人 如 上 面 提到 的 李商 隐 刘 禹锡 许 浑 温庭摘等
,




经过他 们 的
共同努 力 咏 史 诗 成 为 唐代诗歌百 花 园 中 引人 注 目的 一 簇 奇葩
,
, ,

究 其 兴 盛原 因 主 要 有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
“ ”
,
,
,
,
,

,
赤 壁》 诗云

烈 火西 焚 魏帝旗 周 郎 开 国 虎 争 时
,
,

交兵不假 挥 长 剑 已 挫 英 雄 百万 师

咏史诗发展历程

咏史诗发展历程

咏史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直接歌咏历史题材,以寄托思想感情,来表达议论见解的一种类别,其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 起源:大概能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诗经》。

- 发展:魏晋以后,咏史诗出现了慢慢走向繁荣的趋向。

到了唐代,咏史诗的创作更为盛大。

涌现出了一大批咏史名家,比如陈子昂、李白、王维、杜甫、高适、白居易、柳宗元、李商隐等。

- 转变:到宋代时,大多以议论入诗,这使得咏史诗创作的这种色彩更进一步地增强。

比较有名的有李觏、王安石、司马光、苏轼、陆游等人。

- 延续:宋室南渡以后,北方主要以元好问为代表,他的咏史诗很有特色,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之后,元、明、清三代古典诗歌的发展渐渐衰败,但咏史诗的创作依然不少,而且还出现了不少的专集。

浅析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的特点和风格之异同点比较

浅析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的特点和风格之异同点比较

浅析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的特点和风格本文来自http//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咏史诗体是由东汉的班固创始,可惜“质木无文”。

尔后越来越多的诗人投身于咏史诗歌的创作。

中晚唐以前的咏史诗普通是对历史人物、事情停止叙说或概括,来表达本人的思想情志,其中含有较多作者的个人理性认识。

而咏史诗开展到晚唐时期,名人名作迭出,并表现出激烈的历史理性考虑。

一、晚唐咏史诗的创作背景与开展(一)晚唐咏史诗创作的社会背景中晚唐时期君主崇尚经史、以史为鉴的思想认识,以及科举考试强化了对历史学问的考核的用人文化导向,构成了学问分子们讨论历史兴亡、论辩古今盛衰的史论风气[1]。

另外,晚唐社会内忧外患交错,敏感的学问分子们感到国事日非,因此大量停止咏史诗的创作企图解救社会衰落局势。

其选材上的宽广与丰厚、内容上的大胆与挖苦、感情上的哀怨与敏感等,将咏史诗的创作视界带入到一个全新的范畴。

(二)咏史诗体裁流变唐代咏史诗体裁可谓众体皆备,但中晚唐以前的咏史诗多为古体,律诗与绝句是少之又少。

中唐以后以刘禹锡为代表的诗人越来越多地创作七绝、七律咏史怀古诗。

直到晚唐,杜牧成为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方式写作咏史诗者。

尔后,七绝便成为人们咏史经常用的体裁。

李商隐也是当时咏史诗之大家,咏史之作多达六十多首,而且各体俱有佳作,更以七言律绝的成就突出。

杜牧与李商隐是众多的咏史诗人的优秀代表,在咏史诗的开展长河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二、生平背景与创作心理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或樊南生,河南人,自幼处境微寒,生活困难。

李商隐终身都被卷入牛李党争难以自拔,跟随双方的政治浮沉而遭受牵连。

他的悲剧遭遇,从基本上来说是唐后期整个社会上的种种积弊理想所形成的。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出身于世家大族,后家道中落。

由于其性情耿介,终身仕途不很自得,使得杜牧对社会理想有着超于常人的较为苏醒的认识,从而在其诗中得到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

杜牧继承了他祖父杜佑经世致用的传统,入仕之前便关注历代兴衰得失,好论政谈兵[2]。

晚唐咏史诗发达原因新探

晚唐咏史诗发达原因新探
对及 第者 处分 优 厚 于 它科 , 正 式 确 立 “ ” “ 并 史 为 亚
偶然的巧合。同样有 “ 獭祭鱼” 之称 的李商隐也不
是 晚唐 这 一时 代偶 然 的产 物 。终 之 于发展 为宋 诗 的
经” 的崇高地位。文宗执政 , 延续 了长庆优待史科 的政策 。重史本是唐代科举 的一贯政策 , 但是引起 朝廷 、 士人频 繁 的关 注 无 疑 以长 庆 之后 为最 。陈 飞
把“ 科”“ 史 、 三史 ” 入 明经 系列 , 一 史 ” 归 进 士 划 “ 划 系列 。33 [2 ]又结 合 上 述 例 子 可 以 看 出 晚唐 科 举 有 着 强烈 的重史 意识 ,史科 ” “ 不但 在 明经 科 和 进士 科 中
首先, 科举 的重史 意识 。
下引《 唐会要》 的几条记录 : 长庆二年二月 ,殷侑奏请 ) 82年) ( (2 ……付请 置“ 三传科” 以劝学者 。《 , 左传》 问大义五十条,公 《
羊》 毂梁》 问大义三十条 , 《 各 策三道 。义通七 以上 , 策 通 二 以 与 请
《 咏史》 三卷 、 六朝咏史》 卷 ; 《 六 童汝 为《 咏史》 一 卷; 崔道融《 中唐诗》 3卷 ; 褚载《 咏史诗》 3卷 ( 存二 首) 。个人 以咏 史 诗 进 行 结 集 , 但 显 示 了晚 唐 咏 不
史诗的空前繁荣, 也反映了咏史诗在晚唐诗人心中、 笔 下 的重 要 地 位 。 者 对 晚 唐 咏 史诗 发达 的 原 因 ①学 有不少妙论。国家忧患深重、 振兴无望与个人偃蹇 困顿 、 襟抱难 展 的双重 原 因是 前期 探讨 的重 点 ; 期 后
咏史诗 的繁荣准备 了必要 的素材 。科举试策 的辩证思维 、 社会思潮的求新求 异 , 练、 训 培养 了士人观史 时独具只眼

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及影响

刘禹锡咏史诗的生成及影响

为当非。”对王叔文作了肯定评价,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刘禹锡先被贬为连州刺史旋又被贬为朗州司马。在前往贬所途径洞庭湖时,作者写
下了《君山怀古》: 属车八十一,此地阻长风。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
当年扫平六国的秦始皇尚且有不得意之时,作者以此慰藉自己,现在遇到的挫折只是暂 时的,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只要正确面对,终有一天会拨开云雾见太 阳。
被贬朗州是刘禹锡政治生活的一大转折,从在京师被委以重任的政治核心人物到边 州司马这样的闲宫,他的心情虽然很沉重但却没有消沉,心中始终怀有希望。唐代官吏 贬谪有一定的期限,期满后可酌情移往比原贬谪地距离京城较近的州县任职,新职品级 一般比原贬谪官职有所提高。唐朝中后期,被贬官员的量移期限为五年。宪宗元和十二 年七月有赦:“自今以后,左降宫及责授正员官等,并从到任后,经五年考满,许量移。 今日以前左降官等,及量移未复资官,亦宜准此处分。”110】因此诗人时刻等待着再次施 展自己政治才华的机会。但等来的却是深深的失望,据《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元 和元年宪宗诏书有言:刘、柳诸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诗人居朗州十年未得 量移。这在政治较为开明的有唐一代实属罕见。直到元和十年,诗人终于与柳宗元等人 一起承召回京,但又因《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怒了权 贵而再次出为连州牧,官虽进而地益远。以后又迁谪夔卅|、和州等地。“巴山楚水凄凉 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长达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刷新了 中国古代文人被贬最长时间的纪录。这种悲剧性的遭遇,必然会反映在刘禹锡的诗歌创 作中。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论咏史诗是包括怀古诗在内的广义上的咏史诗。一般所 说的怀古诗是诗人以历史遗迹、遗址或某一地点、地域为依托,连及吟咏与之相类的历 史题材,诗中往往离不开对其地景物的描绘,对古今变化的感慨,如刘禹锡的《荆门道 怀古》、《西塞山怀古》、《台城怀古》等即是很显著的例子。但咏史与怀古这两类诗,以 其基本内容都是写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很接近,又因为引发诗兴、赋为诗歌的触媒点 不同而区别。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前,咏史诗与怀古诗的界线并不是很严格,如杜牧《题 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虽然是作者经过乌江亭是有感而发的,而且以地名为题,但是通篇以议论为主,仍属于 咏史诗的范畴。当今也有将二者合流的学者,袁行霈先生就认为:“怀古诗和咏史诗是

中晚唐咏史诗思想情感研究论文

中晚唐咏史诗思想情感研究论文

究论文》2023-10-30•引言•中晚唐咏史诗概述•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情感分析•中晚唐咏史诗的艺术成就•中晚唐咏史诗的影响与价值目•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背景中晚唐时期,咏史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情感。

通过对中晚唐咏史诗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和思想状况。

意义通过对中晚唐咏史诗的研究,可以揭示当时社会的思想情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同时,对于中晚唐咏史诗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发展。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论文结构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章至第四章为正文部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中晚唐咏史诗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入探讨;第五章为结论,总结全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

02中晚唐咏史诗概述中晚唐咏史诗是唐代诗歌创作中的一种重要体裁,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吟咏,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对时局的看法。

特点中晚唐咏史诗多以历史题材为切入点,借古喻今,抒发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感慨和思考。

同时,中晚唐咏史诗在表现手法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定义中晚唐咏史诗的界定VS初唐时期中晚唐咏史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初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咏史诗主要以歌颂英雄人物和弘扬儒家思想为主,如《登幽州台歌》等作品。

盛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中晚唐咏史诗在盛唐时期逐渐发展壮大,诗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咏史诗的题材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

中晚唐时期在中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们通过咏史诗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同时也借古喻今,抒发个人情感。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有杜牧、李商隐等。

多样化的题材中晚唐咏史诗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神话、传说等多种领域,诗人通过对这些题材的挖掘和加工,抒发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时局的看法。

论中晚唐咏史诗

论中晚唐咏史诗

大题小作史中寄怀——论中晚唐咏史诗咏史诗包括咏史与怀古两大内容,世人常以“咏史”称之,其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总起来说,它们指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等为题材的主题比较集中的诗歌。

打开《全唐诗》,中晚唐咏史之作较多,此乃诗人对中晚唐以前历史的回忆。

回忆是现实不满意或悲观悲伤时从过去的时光里,找出慰藉。

它常常是中年特别是老年人的事。

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后,虽曾一度中兴过,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官吏盘剥、四夷不安等重大社会问题,一直不断,王朝呈江河日下之势。

敏感的文人诗人,回溯古人、古事、古迹,大题小作,从中注入己怀己意——或颂贤斥佞,或登临凭吊,或讽时刺事,或触景生情,咏史成为中晚唐诗歌的重要题材。

本文在对咏史诗概念作出简明界定后,要论述的是此时期咏史诗的情感取向、主要技法及时代特点。

一、概念界定与情感取向咏史诗是一个多义概念,它与“咏史”、“怀古”、“用典”三个概念相关联。

刘学锴言:“怀古与咏史,就抒写历史感慨、寄予现实政治感受这一点上看,有相通之处。

但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

前者较实,后者较虚;前者较具体,后者较空灵。

”他将李益的的怀古诗《H啊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题材、内容,同与之相近的李商隐咏史诗《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进行比较。

后者运用典型事例,见南游江都所造成的巨大靡费,以寓奢靡亡国的历史教训;《汴河曲测但就汴水春色、堤柳飞花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

一则重在“引古惜兴亡”,一则重在“举隅见靡费”。

如果看不到它们的共同点,就可能把怀古诗看成单纯的吊古和对历史的感伤,忽略其中所寓含的伤今之意;如果看不到它们的不同点,又往往容易认为怀古诗的内容过于虚泛。

怀古诗的价值往往不易被充分认识,这大概是一个重要原因。

施蛰存亦言:咏史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事实,怀古诗则是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而生发出今昔盛衰等种种感慨。

晚唐咏史怀古诗研究

晚唐咏史怀古诗研究

晚唐咏史怀古诗研究
一、晚唐咏史怀古诗产生的背景。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文人们对往昔的盛世充满怀念,对当下的衰败感到悲哀与无奈。

从经济方面来看,晚唐经济衰退,百姓生活困苦。

曾经繁荣的大唐帝国在经济上的辉煌不再,城市不再像盛唐时那样充满活力,商业也受到极大的冲击。

这让诗人们不禁回想起昔日的繁荣昌盛,从而在诗中抒发感慨。

文化上,唐朝前期诗歌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晚唐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诗歌遗产。

同时,儒家思想在晚唐文人心中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们以史为鉴的观念促使他们创作咏史怀古诗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看法。

二、晚唐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 感慨朝代兴衰。

2. 批判时政。

3. 缅怀英雄豪杰。

三、晚唐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

1. 用典巧妙。

2. 对比手法的运用。

3. 意境的营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晚唐咏史诗的发展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它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

东汉史学家班固的《咏史》,开了咏史诗的先河。

至此,咏史诗的创作,便逐渐茁壮成长。

直到唐代,咏史诗创作达到成熟与繁荣。

中晚唐时期,诗坛上怀古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刘禹锡、许浑、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都创作了一些怀古名篇,构成了文学史上的一种景观。

在初唐时期,深重的忧患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是咏史诗一贯的精神内核,它包含了双重意蕴:忧世之思和忧生之嗟。

“忧世之思”集中表现在以忧君、忧国、忧民的三位一体;“忧生之嗟”在初、盛唐表现出来的多是忧世者的忧生。

而在中、晚唐则表现为对自我人生价值、人类终极意义的忧郁。

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

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砭时弊,寄托怀抱。

刘禹锡可以说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

他的《乌衣巷》《西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他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嫱来”中的“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又是旧时风景,又通过“旧时月”达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兴亡变化的无限沉思。

再如他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如寻常百姓家。

”这个通过对“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旧时的繁华与今日的冷清“野草花”“夕阳斜”构成一副凄凉的景象。

此外,中唐的咏史诗也逐渐走向以诗议论历史人物或事件。

晚唐咏史怀古诗也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形式上,绝律取代古体。

这个时期,李商隐与杜牧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们通常会以小见大,讽意隋唐。

杜枚《过华清宫三绝句三首》,杜牧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骄奢荒淫。

诗中通过人们所熟知的唐明皇杨贵妇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国们的荒淫享乐。

李商隐的《北齐》诗:“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把周师入晋阳。

”两句在历史上,小怜被召幸与晋阳城陷并不在同一时间,为了突出齐后主的荒淫误国,作者把两件事放在一起,虽有悖于史,却增强了感染力和震撼力,极度表现了帝王荒淫奢侈。

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咏史诗已从深厚的叙述性转入更偏重于抒情性,从而使诗更有韵味。

总的来说,中晚唐的咏史诗量多而且艺术质量较高,在中国诗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它集中体现了诗人对古史的掌握,对现实的体验,更表现了诗人们的才情和意趣,诗人通过借古讽今、以小见大,表达了他们强烈的忧患意识。

因此,我们在阅读咏史诗时,既可汲取丰富的历史知识,又可以从诗中探求到诗人的经历,身世以及心理发展的历程,更可以在欣赏此类诗歌中得到美的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