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型艺术的现代转型
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习网形考作业题目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d544e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19.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单选题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
A.鲁迅B.李大钊C.胡适D.陈独秀正确答案: C2.收入()中的《补天》《理水》《非攻》等八篇作品,都是改写神话和历史题材的。
A.《故事新编》B.《山海经》C.《祝福》D.《鲁迅全集》正确答案: A3.()于1921年成立,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A.文学研究会B.新潮社C.青年杂志社D.创造社正确答案: A4.1921年郭沫若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
A.《创造月刊》B.《创造季刊》C.《新创造》D.《新文学》正确答案: B5.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等。
A.《湖上散记》B.《屐痕处处》C.《西湖漫拾》D.《漂泊杂记》正确答案: B6.《画梦录》是囚禁在自我世界中的()在纸上创造的一个精致丰富的文本世界。
A.何其芳B.林语堂C.丰子恺D.朱自清正确答案: A7.代表着田汉的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逐步转向现实主义,也标志着作家创作进入到第二阶段的作品是创作于1929年的()。
A.《获虎之夜》B.《咖啡店之一夜》C.《名优之死》D.《梵峨嶙和蔷薇》正确答案: C8.()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也代表了当时历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A.《女神》B.《屈原》C.《碧血花》D.《海国英雄》正确答案: B9.()与艾芜的名字常连在一起,他们是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创作上同时起步,友谊终身,同年生同年死。
A.张天翼B.将光慈C.茅盾D.沙汀正确答案: D10.“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柏子的水手与辰河岸边一个做娼妇的女人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
”此小说出自沈从文的()A.《柏子》B.《边城》C.《萧萧》D.《月下小景》正确答案: A11.1929年,《小说月报》发表了茅盾的三个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组成了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精品PPT课件----艺术终结后的艺术现实.doc
![精品PPT课件----艺术终结后的艺术现实.doc](https://img.taocdn.com/s3/m/8df4f67a69eae009591bec33.png)
---------------------------------------------------------------最新资料推荐------------------------------------------------------ 精品PPT课件----艺术终结后的艺术现实.doc艺术终结后的艺术现实自英国画家查普曼在 19 世纪 70 年代提出后现代概念以来,西方相继地出现了多次有关传统、现代、后现代以及现代性的争论,而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降,西方理论界掀起了一股强烈的有关现代性的话语争论和理论对话,现代性、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语词成了学者、理论家、艺术家们口语中、文字中的最为常见的理论术语,的终结、的终结、文化的终结、艺术的终结等等成了大众化理论家们的口头禅。
更有甚者,解构主义的大师们德里达等人提出了与传统决裂的超级的现代性口号,开始实践其现代性艺术的行为悖论。
针对艺术终结论及艺术转型后的艺术现实,笔者斗胆在已有汗牛充栋的著作问世的理论界再做一些简单的梳理,谨当是添砖加瓦。
关于艺术终结论最早始于黑格尔。
1817 年,黑格尔在海德堡开始了后来被誉为西方历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最全面的沉思的美学演讲。
在这次演讲中黑格尔提出了一个令西方思想界目瞪口呆振聋发聩的观点:艺术已经走向终结。
在此,暂且撇开黑格尔关于艺术终结论的本质阐述,而做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式的追问,寻找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的逻辑依据。
1 / 14一据《美学》中所描述,黑格尔曾就艺术指出: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了的事。
因此,它也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
那么,是否艺术真的对于现代人来说已不复存在或已经消亡了?反之,其终结论的内涵及外延又是什么?问题的关键恰好在此,这一命题的提出,理所当然大大地刺激了西方后来思想家们的灵感并被迫面对。
因此,理解艺术终结论,清理一下黑格尔关于艺术终结论的理论前提是有必要的。
浪漫主义现代命运经典解读与启示-2019年文档资料
![浪漫主义现代命运经典解读与启示-2019年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45596461eb91a37f1115c44.png)
浪漫主义现代命运经典解读与启示一在表层社会心理的构成上,20世纪延续和深化着19世纪30年代以来的反浪漫主义诉求,对浪漫精神持抵制、漠视、对抗的姿态。
整个20世纪的基本情调似乎都与“浪漫”无缘。
两次世界大战、核灾难、物化、生态危机、极权政治、理性囚牢、科技暴政:这些就是20世纪的人们殊深轸念的生存现实,它使这个世纪的人类感受到自我的生存完全陷落在非浪漫、反浪漫的深坑里。
“只需在战壕里呆上一周,就会涤除那些残存的对战争的浪漫想法。
”战争是地狱,建造这所地狱的人是罪犯。
”像大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那样几乎挺过整个战争的人(欧文在即将停战之际阵亡),对于战争的感受只有恐怖、遗憾、无聊。
战争引发的浪漫情绪一去不返,战后时期人们一想到战争就深恶痛绝。
”这些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生存叙说。
战争不只是制造千万人肉体的死亡,更是对整个人类精神生命的伤害。
战争也并非只是灾难的起因,更可怕的是它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内在病灶的爆发。
庞德说,西方文明是“一个老调了牙的婊子”。
威尔斯说:“我们所在的文明正在倒塌,而且我想它倒塌的速度非常快。
”诸如此类的对于人生、人性、文明、文化的非浪漫的、反浪漫的捕述和揭露几乎是整个20世纪前50年所有著名思想文本和文学著作的共同主题。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加塞特的《大众的反叛》、艾略特的《荒原》、卡夫卡的《城堡》、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雅斯贝斯的《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加谬的《鼠疫》,这些随便列举的书名呈现给我们的都是迷惘、破灭、绝望、荒诞、恐怖、恶心等等让欢快的浪漫主义者们无法理解的情绪。
然而当我们穿越社会心理的表层,向其深处窥探时,我们发现的却是另外的情景。
初版于1955年的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说:“从十八世纪后期到今天,艺术、文学和哲学,甚至于政治,都受到了广义上所谓的浪漫主义运动特有的一种情感方式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中西方浪漫主义的不同
![中西方浪漫主义的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b3bc2507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a.png)
中西方浪漫主义的不同“浪漫主义”最早是由德国人弗利德利希·施莱格尔于1797年在《雅典娜神殿》上所发表的《片断》中提出的。
而后在整个欧洲范围内蔓延,形成了一种文学思潮。
他们的主要主张是:强调主观精神、个性主义和批判意识,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和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这些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都是对人本主义的高扬。
而中国的浪漫主义是在五四时期产生的,1921年7月创造社的成立,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萌生。
西方浪漫主义和中国的浪漫主义都对情感极度推崇,且都提倡艺术目的论,而想象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的运用对“五四”文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郁达夫在《诗论》中写道:“无论诗歌小说里,若没有这样一种想象作用,那么情也就不能发生,思想也就无从传播。
西方浪漫主义推崇的个性主义也融入了中国“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中。
中国的浪漫主义在西方浪漫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第一,中西浪漫主义虽然都对情感极为推崇,但两者所说的情感大不相同。
西方浪漫主义所说的情感包括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浪漫主义则大都主张表现同质的情感,或是内心郁积的愤闷,或是心中弥漫的愁苦情怀。
第二,“艺术无目的论”产生的缘由和意义不同。
西方浪漫主义者提倡“艺术无目的论”即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没有所谓外在的目的和功利性,这种观念反映了人们自觉追求艺术的独立性价值以及对古典传统反叛的浪漫主义的根本精神。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虽然也追求艺术的独立性价值,主要不是像西方浪漫主义那样表现为对古典主义的反叛,而是表现为与现实主义的冲突与依存。
它与现实主义的冲突表现为对所谓“纯粹客观主义”的斗争,而与现实主义的依存则是出于对创作主体的行为维护和以艺术为本位的追求。
第三,中西浪漫主义虽然都强调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具体认识上仍存在着差别。
西方浪漫主义者大多认为,想象只是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
浅析传统流派与现代流派
![浅析传统流派与现代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5286a3125f0e7cd184253698.png)
浅析美术传统流派与现代流派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起初就是对现实或虚幻世界的一种描述或者再现。
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美术家对所处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世界的主观内心思想感情及其哲理观点的表现。
一切艺术作品,都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它们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物质水平和人们的劳动技能,而且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智慧、思想、感情和愿望。
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到21世纪,世界美术流派大致可分为以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为代表的传统流派与以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为代表的现代流派。
欧洲艺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度,功归于印象派的出现。
虽然19世纪先后出现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也具有不可否认的革新意义,但是印象主义的崛起使欧洲艺术的现代风采显露端倪。
从这时期起,艺术在内容形式上的变革引发了20世纪初对传统艺术的全面突破,但同时孕育着新的危机。
一.从黑暗时代到文艺复兴历史上把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这一段时间称为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把中世纪看成是野蛮的黑暗时代。
在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的1000多年统治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上的舒服和奴役,被禁锢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成为驱散中世纪的黑暗、建立新型的资产阶级文化的重要武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不仅动摇了中世纪的社会基础,也确立了个人价值,肯定了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要求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反对人身依附。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就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
二.大放异彩的传统流派17、18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封建制度日渐没落,自然科学迅速发展,18世纪中叶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8e48728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8.png)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自由和理想,它代表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一、浪漫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对旧传统的文化革命,它呼唤个人自由和民主平等。
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追求内心世界的表达,他们开始关注个人情感和心灵的自由。
这种关注个人情感的倾向逐渐演变成了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1.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浪漫主义作品通常以个人情感为核心,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欢乐和追求。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描写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绝望,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共鸣。
2.追求自由和理想:浪漫主义作品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生活状态。
作家们渴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美好的境界。
例如,郁达夫的《春》中描绘了一个纯洁而美好的世界,这种对理想的追求使读者感到温暖和希望。
3.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浪漫主义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作家们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和壮观来传递自己的情感。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弘,这种对自然的赞美使读者感到宁静和舒适。
三、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1.《狂人日记》: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现实的绝望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2.《春》:这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纯洁而美好的世界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3.《再别康桥》:这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四、浪漫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性视阈中的二十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
![现代性视阈中的二十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a51cf71659eef8c75fbfb38f.png)
代和唯心时代的思想资源 ,推进审美的个体主义原
则 ,个体之不可重复 、独一无二的浪漫理念 ,是在 唯心论思想的主体论基础上的推进 ,要把个人主义
极性规范就是所谓的现代性原则。
现代性原则实质就是主体性的 自 我确证或主体
上升为国家和社会的建构原则 。浪漫派一方面要求
维普资讯
口涪陵师 范学院学报
最后被以追求阶级主体性和民族主体性的 现代性原则瓦解了启蒙时代的唯心论的现代原则l o 由的青睐, 3 ] ,我们引入现代 其独特性便体现在现代性语境 中,它既强烈的批判 群体 自由所取代。正是在这个意义 七 启蒙主义思潮 ,又以 “ 审美个性主义”的形式推进 性的视阈并在其框架内来梳理浪漫主义思潮 的流变, 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 了启蒙所追求的主体性的原则。 同样 ,也基于这个基础,哈贝马斯抓住了施莱 格尔所倡导的反讽这一浪漫艺术的重要概念 ,来阐 述主体 自由在浪漫主义中的表达 。 “ 施莱格尔发明 的神圣反讽概念反映了一种失去依托 自 我的 自我经 验 ,这个 自我挣脱了所有的束缚 ,他只愿生活在 自 我陶醉的致福之中,极富表现性 的自我实现成了艺 术的原则——而这种原则体现为一种生活方式 : 按 二 文学革命的浪漫主义质态
启蒙的神秘机体论的权威思想 。浪漫主义 的诗话个
体论的人本理念还发展出一种非理性的 、善挖苦 的 权力思想和民族 国家思想。因此 ,浪漫派思想不再 是对现代性理念基础的内在批判 ,而是以另外一种
标准 ,而是从 自身中创立规范 ,现代性就是毫不例
【 E 2 0 — 0 1 收稿 l 0 5 1— 8 期1 [ 作者简介J 郑建强 (90 ) 男, 18一 , 河南扶沟人 , 西南大学文学院 20 04级比较文学与世界 文学硕 士研究生, 主要从 事比较 文学研 究。
风格流派——浪漫主义
![风格流派——浪漫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45c046c52cc58bd63186bdaf.png)
浪漫主义4个分类: 浪漫主义| 文学类型| 思想史| 欧洲历史Caspar David Friedrich所绘的《雾海上的流浪者》。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开始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文学、和文化运动,大约就发生在1790年工业革命开始的前后。
它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并且开始强调如不安、惊恐等情绪,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壮丽时表现出的敬畏。
浪漫主义是对于启蒙时代以来的贵族和专制政治文化的颠覆,以艺术和文学反抗对于自然的人为理性化。
浪漫主义重视民间艺术、自然、以及传统,主张一个根基于自然的知识论,以自然的环境来解释人类的活动,包括了语言、传统、习俗。
浪漫主义受到了启蒙运动的理念影响,也吸收了中世纪文化复古的艺术成分。
“浪漫”一词来自于“romance”—代表了源于中世纪文学和浪漫文学里颂扬英雄的诗赋风格。
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里发生的事件和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也影响了浪漫主义运动。
浪漫主义致力于宣扬那些在他们看来被忽略了的英雄个人所达成的成就,它正当化了个人的艺术想像力,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美学权威之一,突破了对于艺术的传统定义。
浪漫主义对于历史和自然题材的强烈诉诸,便是形成这种理念的基础。
目录[隐藏]1 特色2 音乐2.1 浪漫主义与音乐3 视觉艺术和文学4 民族主义5 参见5.1 有时被与之相连的题材5.2 有时被与之相对的题材5.3 与浪漫主义有关的运动6 参考文献7 外部链接特色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是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所组成。
但至于浪漫主义的详细特征和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题材。
美国历史学家亚瑟·洛夫乔伊(Arthur Lovejoy)在他知名的《观念史》(1948)一文中便曾试图证明定义浪漫主义的困难性,一些学者将浪漫主义视为是一直持续到现代的文化运动,一些人认为它是现代性文化的开端,一些人则将它视为是传统文化对启蒙运动的反扑,也有一些人将它视为是法国大革命造成的直接影响。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研究综述——国内研究现状及问题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研究综述——国内研究现状及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67f3e32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6c.png)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作为对中国现代美学影响深远的美学体系之一,其美学思想在中国学界的接受历程与发展并不是一直顺理成章,而是与中国的政治文化语境变迁密切联系的。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国政治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展开,政治标准制约着文艺领域的研究方向,而以客观唯心主义为核心的黑格尔思想必然受到批判,但对黑格尔的哲学美学研究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如朱光潜于1959年9月在《哲学研究》(21期)发表的《黑格尔美学的基本原理》,汝信、杨宇于1962年第5期《哲学研究》发表的《黑格尔的悲剧论》,其研究切入点主要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随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的知识分子也开始进行反思,主要表现在文学和哲学领域,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新潮。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美学反思与繁荣阶段,1981年前后朱光潜出版所译黑格尔《美学》一至三卷,1986年朱立元出版《黑格尔美学论稿》,王元化出版《读黑格尔》,薛华出版《黑格尔与艺术难题》等专著,对黑格尔美学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时期美学思想迎来了思想转型,美学问题意识由抽象思辨转向生活世界,中国学者对黑格尔美学研究进入低谷时期,但关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经典问题仍引发追问。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并非是“艺术死了吗?”、“艺术解体了吗?”这般简单的提出和回答问题,而是这一话题所存在的巨大“语义场域”所引发的哲学向度的反思。
来自知网的数据库显示:2004年之前,关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研究论文寥寥无几,但也有一些真知灼见的学术成果。
如朱立元具体系统论述黑格尔艺术解体问题,并指出黑格尔对艺术未来持乐观的态度[1]。
陈翔勤澄清黑格尔艺术终结指的是古典艺术的终结[2]。
2004年至2006年,关于黑格尔的研究呈逐渐增长态势。
主要关于艺术会不会死亡这一问题而展开。
2007年至2009年,关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研究达到顶峰,2009年相关论文就有15篇,较为活跃的学者有刘悦笛、周计武、彭峰、吴子林等,这段时期形成了黑格尔终结论研究之热,学术气氛浓厚。
20世纪俄罗斯诗歌史
![20世纪俄罗斯诗歌史](https://img.taocdn.com/s3/m/8c66ed63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e4.png)
20世纪俄罗斯诗歌史20世纪是俄罗斯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世纪里,俄罗斯诗歌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的转型,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风格和主题。
本文将通过回顾20世纪俄罗斯诗歌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主要的流派、诗人和作品,以及它们对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影响。
一、20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歌20世纪初,俄罗斯诗歌仍然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情感自由,他们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浪漫色彩。
代表诗人有亚历山大·普希金、米哈伊尔·莱蒙托夫等。
他们的作品以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语言优美,感情真挚。
普希金的《致大海》、《自由颂》等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成为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二、现实主义诗歌的崛起随着20世纪初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现实主义逐渐取代浪漫主义成为俄罗斯诗歌的主流。
现实主义诗人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他们的诗歌风格更加朴实自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性。
代表诗人有尼古拉·涅克拉索夫、亚历山大·勃洛克等。
涅克拉索夫的《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等作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勃洛克的《十二月党人》等作品,则通过历史题材展现了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
三、现代主义诗歌的探索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俄罗斯诗歌也开始了对现代主义的探索。
现代主义诗人追求艺术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他们的诗歌风格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代表诗人有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约瑟夫·布罗茨基等。
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作品,以其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现代主义诗歌的独特魅力。
布罗茨基的《在流放地》等作品,则通过个人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由和真理的追求。
四、俄罗斯诗歌的影响20世纪俄罗斯诗歌的发展不仅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俄罗斯诗歌在继承和发展本国文学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俄罗斯诗歌通过翻译和传播,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为世界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严复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
![严复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676bcfb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f.png)
狄霞晨朱恬骅I严复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文化严复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文/狄霞晨朱恬骅作为晚清最有影响力的翻译家之一,严复为中国思想 界带来的财富难以衡量。
他不仅是晚清“介绍西洋哲学的 第一人”,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也不容小觑:严复何以译“literature”为“美术”?严复以翻译驰名中外,涉及众多学科。
对文学研究 者而言,尤应注意的当属《美术通诠》。
1906 —1W7年,《寰球中国学生报》3—6期连载了这部署名为“英国倭斯 弗著,候官严复译”的《美术通诠》,篇末署“未完”,但未见续译。
《美术通诠》译自W.Basil Worsfold所著的 O/j fAe£>rercyse o/Vudpnenf in Uferafure (《文学评论实 践》)一书。
这是严复唯一一部文学理论译(论)著,也 可能是近代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学理论著作。
最令人困惑的莫过于严复以“美术”对译“l i t e r a t u r e”。
严复不仅以“美术”对译“l i t e r a t u r e”,还使 用了 “美术”“文”“文章”“文辞”“文词”“文字”等 词,唯独却没有用“文学”。
不仅如此,类似一词多译的 现象还出现在对“a r t”“poetry”等词汇的翻译中。
这种 看似“混乱”的情形与严复过去翻译《天演论》时“一名 之立,数月踟蹰”的态度似有天壤之别。
然而,其背后隐 藏着的是严复对桐城文章理念的传承与追求。
严复受桐城派影响颇深,而桐城派向来推重韩愈“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
严复对“l i t e r a t u r e”一词的翻译本大可采用“文章”“文辞”等更为现成、普 遍的词汇,但作为一个以“雅”(出自桐城派理念“雅 洁”“清真雅正”)来要求自己的翻译家、“古文”家,严复并不甘心采用这种看似平庸的译法;而是根据自 己的理解,在不同的语境下将其翻译成了 “美术”“文 章”“文辞”“文字”等词,甚至不译。
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
![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e44ab67f242336c1eb95e84.png)
安 徽 文 学
WENXUE 文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
魏 雪
中 国 现 代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从 发 生 到 繁荣 兴 盛 直 到 重 要 文 学 潮 流 的 浪 漫 主义 在 现 代 文 学 的后 二 十 年 逐 这 与 中 国现 代 社 会 特殊 的历 史 环 境 以 逐渐衰落 . 有 着 一个 复 杂 的发 展 演 变 过 程 。 五 四 时期 渐 从 文 坛 隐 退 . 是现代浪 漫主义文学思 潮兴盛 的时期 . 2 O年 代 后 期 及 中 国作 家 对 西 方 浪 漫 主义 的接 受 有 着 密 切 的关 系 。 中 国 现 代 作 家 对 西 方 浪 漫 主 义 的 接 受 在 某 种 程 兴 起 以“ 革命 罗 曼 蒂 克 ” 文 学 为 代 表 的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浪 漫 的 思 潮 .抗 战 时 期 是 中 国 现 代 浪 漫 主义 文 学 思 潮 的末 度 上 造 成 了 中 国现 代 浪 漫 主义 的先 天 不 足 。 “ 混 乱 ” 是 现 代 浪 漫 主 义文 学 代 表 社 团新 月 社 的成 员 梁 期 中 国现 代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思潮 从 兴 盛 到 衰 落 的 演 变
会 的作 家 的 创 作 也 出 现 了浪 漫 主 义 的倾 向 。 创 造 社 的 考 察 文 学 问 题 容 易 将 社 会 历 史 转 型期 的 社 会 文 化 思 作 家 创 作 以 郭 沫 若 的诗 歌 、 郁 达 夫 的小 说 、 田 汉 的 戏 潮 和 文 学 思 潮理 解 为 浪 漫 主 义 . 因此 很 多 人 将 五 四 时 浪 漫 的一 代 ” . 很 多人 将 浪 漫 主 义 理 解 为 一 种 剧 以及 成 仿 吾 的 文 艺 评论 作 为 代 表 . 显 示 了五 四时 期 期 成 为 “ 我 们 可 以从 浪 漫 主 义 的代 表 文 学 社 浪 漫 主 义 文 学 的 主要 特征 。 五 四浪 漫 主 义 文学 主要 表 时 代 的 特 殊 气 氛 现为 两 个 方 面 。 一 方 面 是 以郭 沫 若 的诗 集 《 女神》 为 代 团创 造 社 前 后 期 发 展 情 况 来 看 到 这 一 现 象 的 真 实 存 表 的抒 发 狂 飙 突 进 的 五 四 时代 精 神 的文 学 . 另 一 方 面 在 前 期 的 创 造社 高举 浪 漫 主 义 “ 为艺术而艺术” 的大 随着 社 会 革 命 的 发 展 , 后 期 的 创 造 社 则 转 向 了革 是 以 作 家 郁 达 夫 的 自叙 传抒 情 小 说 作 为 代 表 的展 现 旗 . 无 论是 认 识 评 价 上 的 困 惑还 是 所 受 到 知识 分 子 的苦 闷 、 具 有 浓 郁 的感 伤情 调 和抑 郁 情 绪 的 命 文 学 的倡 导 。 都 显 示 了 中国 作 家对 西 方 浪 漫 主义 文 学 第 二 个 阶段 是 2 O年 代 后 期 兴 起 的 以 “ 革 命 浪 漫 影 响 的 复杂 多 变 .
费希特美学的现代性理解
![费希特美学的现代性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c898c6a5f524ccbff1218481.png)
费希特美学的现代性理解Ξ张政文摘 要:费希特的同一自我理论表明一个重要的飞跃,如果说古希腊的哲学是在智慧中实现自我的存在,包括康德在内的启蒙哲学在知识中确立自我的存在,那么费希特已洞察到行动与自我存在的内在关系,为现代哲学的存在观设计了实践的真实元素。
费希特是一个关怀社会生活的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正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关怀,突显了艺术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在场性。
在现代性的视域和范式中理解费希特,费希特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原创性美学思想,他关于美与文化的关系、艺术与技艺的关系、艺术与公共生活的关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艺术与爱的关系、艺术的自律、艺术的神性、艺术与人类进步等审美现代性的重要原理和命题具有独创的思想深刻性,并对当代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 同一自我 艺术作者张政文,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哈尔滨 150080)。
雅柯布斯在其《费希特》一书中给予费希特的思想高度赞誉,他将费希特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深刻思想家”,①其实,黑格尔就曾说过“费希特的哲学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开辟了新时代”。
②19世纪德国浪漫派领袖弗・施莱格尔在描述当时欧洲的文化形势时,将法国大革命、费希特和歌德的《威廉・迈斯特》并举为三个最伟大的时代事件。
可见,当时的费希特在思想文化领域有着非凡的影响。
然而,黑格尔之后,费希特的思想逐渐沉默,被西方的思想界边缘化了。
黑格尔就认为费希特同一哲学只是康德哲学与他的哲学之间的过渡。
R.克朗纳将费希特思想完全置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把费希特思想定位为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从主观唯心论转向客观唯心论的一个环节。
之后,埃尔德曼、费舍、文德尔班、罗维特、卢卡奇等这些对欧洲思想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因袭了对费希特思想的这种误解。
直到今天,国内许多学者或将费希特哲学视为康德哲学的补充,或将费希特哲学解读为黑格尔哲学的先声,仍囿于这种思维定式。
虽然20世纪50年代,德国解释学家R.劳特对费希特哲学的解释学研究改变了费希特哲学的当代命运,费希特哲学在西方当代哲学语境中已成为一个完全独创、自成一家并有着与黑格尔哲学同样重要性的哲Ξ 本文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项项目“德国古典美学的现代性视域”(批准号06JD720001)阶段性成果。
从浪漫到现代——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从浪漫到现代——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00d5bb186c175f0e7cd13764.png)
吹熄 。” 许多浪 漫诗人都喜 欢使用 “ ”“ ”“ ” 0 、哦 、啊 、 “ ”“ ”“ 之类 的感叹词 , 出茅庐 的穆 旦也 呵 、噢 、唉” 初 不例外 , 模仿 的是雪莱 、 拜伦 式柔美 、 细 的抒 情风 纤 格, 喜欢运用 风 、 、 云 天空 、 、 、 鸟 树 花朵 、 青草等美丽 、
海 宁—— 在 写诗 , 雪莱似 的 浪漫派 的诗 , 有着 强烈
轻诗人 中就有穆 旦 , 极 为用心 地大 量 阅读 叶芝 、 他 艾 略特 、狄兰 ・ 马斯和奥 登等 现代 主义 的作 品 , 托 “ 管 这一 类 书仅 有 那 么几 本 ,或者 刚从 国外 进 尽
来 , 过无 数 同学 不 停地 传 阅 , 经 已经 书页 发 皱 、 卷 角 , 边都 如 狗耳 , 至 失 去 了封 面 , 让这 些 青 纸 甚 却 年诗 人 打开 眼界 , 了他 们前 所未 闻 的知 识 ” 。 给 ④
代诗人较 为 固守某种思潮 不 同的是 . 穆旦力 图在浪
漫 主 义与现代 主义 、 个性 与非 个性 、 抒情 性 与知 性 这 两种 不 同的文学 思潮 和写作 范 式 中寻求 某种 结
代 先 后到 清华 大学 和西南 联大 讲授英 美 现代诗 歌
的两名新批评 家理查兹 (・ R cad ,8 3 17 ) IA・ i rs1 9 — 9 9 h
派 ” ,它 的出现 在很大程 度上应 归功于 3 _ ) 0 0年
路 。其 中最杰 出的诗人是 穆旦 , 过分析其 前期诗 通
歌 中的 自我形象 、 主体 意识 、 身份 特征等 , 以看 出 可 中国新诗 如何从早期个性 化 、 统一 的浪漫 自我转 向
舞蹈考研西方芭蕾舞蹈史纲重点资料第三节
![舞蹈考研西方芭蕾舞蹈史纲重点资料第三节](https://img.taocdn.com/s3/m/1ce096d6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19.png)
西方芭蕾第三节名词解释古典芭蕾芭蕾发展史上的第三个时期,以俄罗斯学派的崛起为背景。
兴起于19世纪后期,在彼季帕的主持下达到鼎盛。
“古典芭蕾”指在“芭蕾舞蹈”之后“现代舞蹈”之前的那种特定风格,史学家将这个时期的芭蕾称为“俄罗斯帝国芭蕾”和“后浪漫芭蕾”。
古典芭蕾时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芭蕾舞剧作品,其中以彼季帕和柴可夫斯基密切合作共同创作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
古典芭蕾形成了“双人舞”和“性格舞”两大模式,以及“舞剧乃舞蹈的最高形式”等主导思想。
俄罗斯古典芭蕾及集意大利和法国这两大流派之大成,同时具有俄罗斯民族文化固有的气势恢宏、动作凝重、精力过人、酷爱戏剧等特点,这些特点一直持续至今。
彼季帕——俄罗斯芭蕾奠基人(1819-1919)法国芭蕾演员、编导,被称为俄国“古典芭蕾之父”,是所有人来俄工作的外国人中对俄国芭蕾贡献最大的一位。
1918生于马赛,自幼从父学舞,曾仔细的学习过西班牙民间舞蹈。
曾任马林斯基剧院首席舞者,后接替佩罗成为芭蕾大师。
1869-1903年间,彼季帕任马林斯基剧院总编导长达34年之久,作为俄罗斯芭蕾大师载入史册。
彼季帕的突出贡献在:奠定了俄罗斯芭蕾的地位,使圣彼得堡成为世界芭蕾的中心;发展并完善了“双人舞ABA”的模式和“性格舞”的场面;确立了大型舞剧的演出形式,戏剧结构完整,把“梦幻剧”作为手段抒发情感,塑造人物形象;舞蹈编排上善于运用舞队和图形变化;与作曲家通力合作,在交响化的音乐上创造交响化的编舞。
代表作品有:《睡美人》《天鹅湖》《雷梦达》《法老之女》等等。
伊凡诺夫(1834-1901)俄罗斯舞蹈编导,俄罗斯芭蕾的代表人物。
毕业于马林斯基剧院舞蹈学校,并担任该剧院舞团的演员,其风格浓郁的性格舞表演得到布农维尔的高度赞扬。
曾先后做过佩罗和彼季帕的助理编导。
伊凡诺夫善于跟随音乐的启发在舞蹈编排中体现交响原则,它的艺术风格更接近于形象主义,不将古典的舞蹈形式当做唯一的利用源泉。
艺术和物质之间的抉择——刍议唯美主义审美体验的转型
![艺术和物质之间的抉择——刍议唯美主义审美体验的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f04dddcc2cc58bd63186bd2b.png)
里 ,艺 术成 了神 圣的 情感 净地 和世 外桃 源 , “ 为艺 术而 艺术 ” 的 特有 的武 器 与他 的时 代作 战 ,这个 时代 崇拜 财 富 ,财 富 是这个 时 商 理 念成 为拯救 人类 的 宗教 ,一个 “ 乌托 邦 ”世界 。 以此 为据 ,唯 代 的上帝 ,要成 功就 必须 拥 有财 富 。 ”…这 赤裸 裸的 “ 品拜 物 美 主义者 所倡 导和 推 行的 艺术 审美 经验 里 ,大量 存在 唯美 的艺 术 教 ”和对 财 富不择 手 段的 占有 征服 说 明了资 本主 义文 化体 系下 一
一
、
唯美主 义运 动及 “ 为艺术 而艺 术 ”
的救 赎功 能才 会 实现 ,人类 才 可能 在 “ 艺术 ”这 一灵 魂栖 息地 享
f ’ 九世 纪 上 半 叶 , 德 国古 典 美 学 和 艺 术 思想 传 到 法 国, 继 受生 的乐趣 。 事 实 上 ,通 过 对唯 美主 义文 本 的审 阅 ,我们 可 以发现 ,随着 而在 卜 九世纪 中叶 由当时在 法 国学 习的英 国艺术 家惠 勒斯 和斯 温 伯等 人带 往英 国 ,并在 十九 世纪 中期 开 始 以英 国为 中心形 成唯 美 十九 世纪 中后 期商 品经 济 向全球 各个 角 落和 领域 的无 限扩 张 ,特 丰义 文 艺思潮 ,前 后经 历 了半个 世纪 的漫 长历 程 。在 此期 间 出现 别是商 业 资本 对社 会 生活 的全面 渗透 ,唯美 主义 的艺术 体验 不可 的 一大批 唯美 主义 者 ,如批 评 家佩特 、文学 家王 尔德 、 画家 比尔 避免 的融 入 了商 品资本 的 文化逻 辑 ,艺 术为 了在 目趋 商业 ,他 们都 从 艺术 、生 活各 方面 、各 专 场 激 烈竞 争大 舞 台上站 稳脚 跟 ,不得 不 以商 品 的模式 展销在 人们
西方19世纪“素描”、“色彩”之争与油画的现代性转向
![西方19世纪“素描”、“色彩”之争与油画的现代性转向](https://img.taocdn.com/s3/m/8f11df22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9.png)
西方19世纪“素描”、“色彩”之争与油画的现代性转向杜宝昌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19世纪,西方艺术中的“素描”与“色彩”之争其实就是在启蒙运动之后理性文明的推动下,新兴的现代文明对旧文明的叛逆.德拉克洛瓦的艺术是在理想文明影响下,对个体意志的追求,在自我追求的过程中,他的艺术形式成为先锋性艺术研究的—个侧面.总体上说德拉克洛瓦的艺术不仅打破了传统,同时也成为艺术现代性转向的关键性人物.在19世纪以安格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与以德拉克洛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艺术家所进行的“素描”与“色彩”之争背景下,探讨德拉克洛瓦艺术形式与传统艺术的不同,通过对他艺术不同点的分析探讨其艺术与油画现代性转型的关系及影响.
【总页数】3页(P162-164)
【作者】杜宝昌
【作者单位】武夷学院艺术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3
【相关文献】
1.西方艺术史上第三次"素描与色彩之争"与油画创作的转向 [J], 李政
2.19世纪西方素描与色彩之争的意义 [J], 杨芮
3.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百年演化与新走向——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语言哲学转向[J], 佟立
4.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百年演化与新走向——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语言哲学转向[J], 佟立
5.西方色彩艺术的表现——以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色彩艺术流派为例[J], 冯婷;袁恩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漫型艺术的现代转型摘要:黑格尔提出浪漫型艺术终结的命题,终结意味着艺术的转型。
20世纪艺术发生了两次转型,一是现代主义的转型,另一次是后现代主义的转型。
两种转型是浪漫主义极端推崇个体体验的结果。
现代的先锋派艺术,抛弃了传统的美学原则而使艺术呈现了一种丑的震颤。
20世纪丑的全面侵入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形象体现。
这不仅是一个艺术事件,也是一个美学事件。
社会有极强的能力使艺术体制化。
然而,我们对科学技术所造成的现代的“仿像社会”,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关键词:浪漫型艺术;转型;美与丑;现代艺术一、浪漫型艺术的转型黑格尔宣布艺术在发展到浪漫型以后将走向终结。
艺术有没有终结,以及如何终结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烈讨论。
但这只是黑格尔意义上的终结,终结只是转型的一种话语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器复制艺术的迅速增值,艺术已深入人类生活并成为人生的一部分。
艺术并没有终结,却有艺术史家惊呼“艺术史终结了”。
黑格尔关于艺术发展的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大系列的观点虽然提出了一些深刻的美学见解,但它是否符合艺术史的实际却值得怀疑。
后现代艺术精神的发展,打破了历史决定论的迷梦。
艺术所具有的个体创造性,使艺术充满直觉、灵感、偶然与断裂。
艺术的转型不是历史的必然,恰恰是历史断裂的呈现。
艺术的最高价值并没有高低之分,在艺术的类型之间也不存在孰优孰劣,只存在人的判断力的差异和个人主观兴趣的爱好。
艺术史的面貌是由不同的风格组成的,风格来源于时代的精神状况和天才艺术家的独创性。
这一独创性以打破旧的束缚,形成新的风格为标志。
继浪漫型艺术以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先锋艺术异军突起,逐渐成为时代的大潮。
20世纪的艺术家们再也不囿于古典艺术概念的束缚,而是采取一种反传统和反常规的艺术观念,同传统的艺术背道而驰。
“艺术并没有死亡。
结束的只是其作为不断求新的进步过程的历史。
”艺术已不纯是诗意的,艺术成了散文形式;艺术不再追求纯美而是呈现丑恶;艺术不仅表现崇高,也表现媚俗;艺术不仅表现现实,更多是表现幻想;艺术的种种悖论在现代艺术中并存。
仔细研究黑格尔以后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转型是现代主义的,第二次是后现代主义的。
先谈第一次转型。
浪漫主义精神根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在德国哲人的沉思中则纯化为一种美学原则。
有人把浪漫主义概括为“现代性”的第一次自我批判。
尽管法国的卢梭是浪漫主义的直接先驱,德国古典哲学却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德国人的哲性思维、宗教神秘感的情绪,天生便具有浪漫主义的气质。
叔本华、尼采、狄尔泰、西美尔,在哲学和社会学中使浪漫主义得到新的表达。
浪漫主义美学传统张扬这样的价值:人生应是诗意的而不是散文化的,精神生活应该以本真的情感为出发点,人应以自己的灵性作为判断事物的根据,人的直觉和信仰比起知性来,更接近人的真实。
科学技术使人和自然分离,人应该与大自然相统一。
浪漫主义企图拯救被工业化和数字化所淹没的人的内在灵性智慧。
浪漫主义的这一特点和先锋派艺术的追求是一致的,先锋派几乎是浪漫主义美学原则发展的一个必然。
英国社会学家伯尼斯·马丁教授对二战以来当代西方世界的文化艺术流变的过程做了研究,将“战后数十年的文化变革视为浪漫主义原则持续发展的产物”。
他着重探讨了1960年代末期的“反文化”风潮,认为它是某种至关重要的浪漫主义价值观的突出表现,并在1970年代融入我们的文化机制中。
浪漫主义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现代主义。
黑格尔说:“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也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
”朱光潜先生在翻译了黑格尔《美学》中的《浪漫型艺术的解体》后评论说:“黑格尔指出浪漫型艺术的基本出发点是主体性原则,这就导致实体性内容的放弃,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和各自独立,内容与形象的分裂,艺术的创作能力和技巧成为艺术的主要因素,为什么运用某一种内容和某一种形式,都听命于偶然和主体的任意幻想。
这就是浪漫艺术解体的根本原因”。
从诗学的意义上看,现代艺术推崇主体性的绝对自由的观念是浪漫型艺术精神发展的结果。
西里尔·康诺利在1965年出版的《现代运动:英国、法国和美国一百部重要作品,1880—1950》中说:“法国人是现代运动之父,这个运动慢慢移到海峡对岸,然后穿过爱尔兰海,直到美国人最后继承下来,并把他们自己的魔力、极端主义和对异常事物的趣味带人这个运动之中。
”赫伯特·里德说:“我们已经看出,当代的变革有着不同的性质:它并不是暗示倒转,甚至倒退的变革,而是解体,是退化,有些人会说是崩溃。
它的特点是灾难性的。
”这是一个与一切传统猝然决裂的运动,欧洲人五个世纪努力的目标被公然放弃了。
在这个时代产生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的作品,如,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立体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以艺术家独特的感觉和情感宣泄方式,以十分怪异而又令人着迷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一个时代和个体的全新的感觉。
罗兰·巴特说:“传统的写作崩溃了,从福楼拜到今天的整个文学都成了语言的难题”。
一种新的时代的异端风格,成了“想象的博物馆”,构成了文化的地震学。
它记录了文学艺术和思想史上的感情变化和转移的过程。
时代的更迭稍纵即逝,思想情感的变化层出不穷,历史与现实悠然脱节,传统价值瞬间崩溃,启蒙以来的理性大厦颓然倒塌,过去时代的广大领域化为一片废墟。
现代主义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社会风格。
这个词语,曾被用来包括各种破坏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激情的运动,它与实验艺术或先锋艺术一起引起了人们的注目,成为20世纪艺术的一个中心。
现代主义是我们这个混乱时代的一个形象体现,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朝着内在性、技巧表现、内心自我怀疑方向前进。
它不仅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极大的艺术灾难。
它不仅表现了实验的、先锋的、嬉皮士的人生观念,而且代表着存在的深奥、困难和新奇;它也表明凄凉、黑暗、异化和崩溃。
它是我们这个时代唯一与混乱情景相应的艺术。
现代艺术不是艺术的自由,而是艺术的必然。
所以现代艺术是一种非人性化的艺术,艺术成了骗局、颠倒、怨恨和反讽,反时间、反大众、反历史、反人性。
现代主义不仅是一个艺术事件,而且是一个美学事件。
它包含着一个信念,现代意识或经验不是表现上的问题,而是深奥的文化和美学上的问题,是结构形式、语言表现、形式统一的问题,是艺术家的生命存在和社会存在的意义问题,是艺术作品存在价值的问题。
现代艺术是正在迅速现代化的世界的艺术,是工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和文化相对主义抬头,世俗文化成为中心的世界的艺术。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浪漫型艺术终结了。
如果我们把现代主义看作浪漫型艺术的第一次转型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则是它的第二次转型。
近30年来,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风起云涌,形成了20世纪文化变革中的又一思潮。
20年来中国学术界也紧跟世界潮流,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但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它与现代性的关系及其美学特征的问题,仍然是歧见纷呈。
尽管有像哈贝马斯这样的哲学家提出后现代只是现代性的一部分(哈贝马斯的《现代性对后现代性》),是其自我反思,但是利奥塔等后现代的思想家则要“重写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从时间、价值和思维上与现代主义都是有很大不同的。
后现代思潮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络,它对启蒙的现代性以来提出的种种真理、价值、美学观念进行了反思和解构。
如果说现代主义的特征是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性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而对这一切的质疑则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后现代主义终结了现代主义的霸权,不再假设有一个基点来支撑真理和秩序的合法化。
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航行消失了,人们不再相信那些所谓的历史上的伟大主题和英雄主角,他们在一个“被粉碎的时代”,看到的是理性的死亡,因此他们持一种历史悲观主义的态度,要在语言游戏的撒播中消解自己。
在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哈桑那里,后现代主义有下列特征:(1)不确定性。
它包括多元论、反叛、随机性、分化、模糊和破裂。
(2)破碎性。
这包括对综合和总体性的不信任。
(3)反正统性。
对权威的挑战是其主要内容。
(4)非我性。
抛弃将主体等同于实体的传统。
(5)内在性。
反对超验性,强调心灵与语言的自生能力。
我们这个时代,是由支离破碎的片断组成的,一切都走上“不归路的时代”,一切都变得不确定了,一切都是游戏。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使真实和虚构模糊不清,时间和空间杂糅重组,多元和平面相辅相承,艺术品在机械的复制中失去了韵味,一切走向了不确定性。
罗纳德·苏肯及克说:“一切关于我们经验的表述,一切关于‘现实’的谈论,本质都是虚构的。
”虚构演变成了真实,后现代的艺术就走向一种反艺术的艺术,无艺术的艺术,艺术走向了世俗,走向了日常生活。
黑格尔曾预言的艺术的消亡已经开始了,艺术演化到生活的各方面去了。
后现代的美学也是一种反美学,也就是一种与传统美学决裂的美学,就是一种后现代的美学。
这种美学消解传统美学家人为设置的种种界限,取消美学与非美学的区别,艺术的消亡与真实世界的审美化,成为不可改变的历史进程,审美观念已逾越了艺术的界限,渗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后现代美学重新审视了美与丑,将美与丑等量齐观,重新审视了艺术与非艺术,生活中的物品被命名后就可成为艺术品,如波普艺术;重新审视艺术与生活,艺术绝不再是生活的再现和模仿,“文艺是对生活的增补”,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
后现代主义反对文化的精英化,而走向一种世俗,过去艺术和审美仅是艺术家和美学家谈论的事,后现代推倒了艺术博物馆的围墙,把艺术还原为生活本身。
从吃喝玩乐到衣食住行,从城市建设到两性关系,从卡拉OK到MTV,从广告生活到形象设计,审美无孔不入。
二、美与丑的互文性阐释黑格尔认为,古典型的艺术是一种美的艺术,其理念内容和其感性显现是相吻合的,艺术的形式完全显现了理念的内容。
到了浪漫型艺术,观念则大于形象,浪漫型推崇个性的感受性,并把其合法化。
结果,精神欲望的过度张扬,则导致了艺术中的丑。
黑格尔说:“在浪漫型艺术的表现里,一切东西都有地位,一切生活领域和现象,无论是最伟大的还是最渺小的,是最高尚的还是最卑微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和丑恶的,都有它们的地位。
特别是艺术愈变成世俗的,它也就越来越多地栖息于有限世界里,爱用有限事物,让它们尽量发挥效力。
”黑格尔预言了传统浪漫型艺术终结后的艺术将呈现出世俗的、个体的、丑的形态。
这一点有其合理的一面。
鲍桑葵在他的《美学史》中对西方美学史中丑的历史进行了追溯和论述,他认为,在希腊尽管有一些丑、悲剧和罪恶的描写,但它是以和谐一致为基础的。
只是到了近代,随着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美才不断失去它往昔的光彩,而丑走进了历史的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