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润滑油过滤循环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缩机润滑油油过滤方案
目录
、工程概况 ...............
、编制依据 ...............
、稀油站和注油器技术参数 稀油站技术参数 ................ 注油器技术参数 .........
四、油循环前应具备的条件 .
五、循环油系统的试运行 .....
六、 高压注油系统试运行 ... 七、油循环的安全技术交底 . 八、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
九、、油循环人员组织安排 ... 十、工机具计划
十一、主要施工用料一览表 . 十二、主要危险点控制措施表 十三、危险源辨识与控制措施 、工程概况 88项目CQ 压缩包含六台CQ 压缩机,其油系统包括油循环润滑油系统和 高压注油系统。
油系统的清洁与否直接关系到压缩机组的安全运行,如果油系统中含有潜在 的有害杂物,则不仅影响轴承的润滑还将影响设备加工面表面精度,减短设备的 使用寿命。
因此,必须清除管道系统内、设备内残存杂物,去除油中水份,使油 质达到清洁合格,同时,也为了检查油系统管路和设备的安装质量(严密性) 在油系统安装完毕后,需要对油系统进行循环冲洗。
油系统的主要设备稀油站和注油器分别是循环润滑系统和高压注油系统的 心脏,用来将润滑液强制地送到设备的摩擦部位。
在相对运动的机器零件间形成 油膜,减少零件的摩擦、磨损,同时对摩擦部位进行冲洗,并带走摩擦产生的热 量,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延长设备的使用
2
2
3
3
3
3 4 5
5
6 6
7 7
7
8
寿命。
根据系统管路、设备的设计安装情况,保证油循环冲洗的全面性和冲洗质量, 油循环将分系统、分阶段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
油循环程序:
二、编制依据
1、工程设计文件、设计图纸;
2、《化工机器安装工程施工验收规范》对置式压缩机HGJ204-83
3、《风机、压缩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5-2010
4、《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 GB50231-2009;
5、《石油化工静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461-2008;
6、上海大隆机械厂 提供的压缩机技术资料; 、稀油站和注油器技术参数 稀油站技术参数
1、稀油站由油箱、油泵装置、双筒过滤器、列管式冷油器及电器仪表控制 装置、管路、阀门等组成。
2、工作时,润滑油由油泵从油箱吸出,经单向阀、列管式冷油器,双筒过 滤器,被直接送到压缩机的各润滑点,然后沿着系统回油管路,流回油箱。
油站 的公称压力MPa,当系统工作压力超过安全阀的设定压力时,安全阀自动开启。
3、油泵工作时一备一用,当油系统压力降到设定值时,备泵自动启动。
4、油站的主要技术参数: 注油器技术参数
单联注油器是供填料及气缸内润滑油的主要设备,注油器注油压力为 MPa 注油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注油量范围为 四、油循环前应具备的条件
1、油系统设备应全部装好,所有油管已回装并联接完毕。
设备或管道上与 油路相通的各热工测点均已装完或封闭完,整个油系统处于封闭状态。
2、备好注油及油循环所需临时设施,如蛇皮管、 80-100 目钢丝网、滤纸。
3、备有足量符合制造厂要求的并经化验符合国家标准的
L-DAB15 0润滑油。
4、各油泵的电动机及加热器临时电已连接完毕,电动机经空载运行且旋转 方向正确,情况正常。
5、油系统设备,管道表面及周围环境清理干净,无易燃物,工作区域周围 无明火作业。
6、备好砂箱、灭火器等消防用具。
7、确信油系统管路连接正确,阀门操作灵活并关严。
8、清理油箱,油箱内应无明显的污垢和杂物。
9、架稳滤油机,接通临时电源。
32
r 。
10、经过滤油机向油箱内注油(注油之前必须在油箱加油口处放置一张 80-100 目的不锈钢丝网,清除油内自带杂物) ,上油至主油箱高油位,同时检查 油位计指示正确。
11、成立油循环小组
12、组织油循环小组进行油循环方案的学习, 使每位参与油循环的小组成员 明白具体分工,各司其职。
五、循环油系统的试运行
1、油系统首次运行,润滑油不得直接进入轴承和滑道等运动部位。
应将供
油管接头能够拆开处加蛇皮管,直接流回机身油池。
2、开启油泵,油泵开启后对系统严密性进行检查,油系统应无渗漏。
调整
油压到。
在油泵输送油压稳定后,油泵电机轴承温度V 95C ,轴承振动w S ,油 泵
轴承温度w 80 °C ,油泵振动w S 。
3、检查油过滤器的工作情况,油过滤器前后压差值不得大于,若超过此值
应清洗滤网内杂质。
4、油系统各管道、各有关设备内部应反复冲洗、过滤,直至油质合格。
在 各润滑点入口处 80-100 目的过滤网上,经通油 4 小时后,每平方厘米可见软质 颗粒不超过两点,不得有任何硬质颗粒,并允许有少量纤维体。
5、油质经化验合格后,恢复油系统接管,检查各供油点,调整供油量和回
油情况。
6、调试油系统的联锁、仪表,直至动作准确可靠。
7、启动盘车器,检查各处油流量情况。
8、润滑油润滑路线为:油箱-油泵-油冷却器-油过滤器T 压缩机各润滑 点-压缩机曲轴箱体T 油箱。
油箱上的滤油器进行彻底清理,滤油器中的滤网用压缩空气吹除干净。
9、
循环油系统试运行后的恢复: 1) 油质检验合格后,将各系统恢复正常。
2) 各轴瓦清扫恢复,热工测量元件安装并配线接好引出。
3)
4)各轴承及前箱内进一步清理,轴承扣盖封闭,前箱盖好,以备做有关调 速系统和各项试验。
六、高压注油系统试运行
高压注油系统不仅起着润滑和冷却的作用而且还有密封作用。
填料及气缸润 滑用单独油管送油, 每个注油点前装有止逆阀, 防止气体倒流。
本机组配置的单 联注油器,共有十六个注油泵,分别润滑 1 4点,气缸:一级气缸 4点,
高压注油系统试运 注油器内部清洗干净,装入合格的 L-DAB150#压缩机润滑油。
接上注油器至各供油点的管接头,启动注油器,检查各供油点管接头处 出油情况和油的清洁程度。
6) 各注油管单向阀的方向应正确,调整各供油点的供油量符合要求。
7) 接上气缸及填料函各供油管接头,再次启动注油器,检查各管接头的严 密性,并同时对压缩机盘车 5-10 分钟。
8) 启动注油器进行不少于 2 小时的试运转。
七、油循环的安全技术交底
1 、此工作专人负责,明确分工。
2、油循环期间禁止盘车,防止损坏轴颈和轴瓦。
3、参与人员应能熟练掌握和使用灭火器等消防器材。
4、滤油机附近应保持清洁, 使用过的破布不准乱扔乱放,定期清理滤芯、 油过滤器。
5、参加油循环滤油的工作人员,应熟悉管路系统,掌握设备启、停要求和 油冲洗运行路线,确保油循环工作正常进行。
6、系统恢复后禁止在系统管路、设备开口连管。
级缸各 2 点,四、五级缸各 1点。
填料:
三、四列各 1 点, 2 个备用。
12) 用清洁的压缩空气检查各注油管路应畅通。
3) 用手柄盘动注油器,检查注油器应动作正常,无卡涩。
4) 从滴油器检视罩检查各个注油点的滴油情况是否正常。
5)
7、拉安全警界线,非操作人员禁止入内。
8、油系统范围内禁止吸烟。
9、在试车中,不得带压停车,当发生和将要危及人身、机械及工艺系统的紧急事故时,可紧急带压停车,但停车后必须立即卸压。
10、非电气操作人员,不得随意触摸电气等部件。
11、当表盘指示压力过载时,停止油循环工作;当表盘指示速度过大时,停止油循环工作。
12、在移动机器的任何系统的盖子或塞子前都必须关闭机器。
13、试车现场配备消防器材并好用。
八、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1、参加试运转人员必须经过安全技术交底后方可进行实际操作。
2、试运时应有统一的指挥人员,操作人员必须服从指挥人员的指挥,密切配合。
3、远距离的操作,启动或停止必须规定专门的信号,并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4、试车现场应有明显的标志,非有关人员不得随便进入。
5、进入试运现场,应随时注意运转的设备,以免受到伤害。
6试运设备上的开关、按钮非操作人员不得乱开乱动。
7、参与人员应能熟练掌握和使用灭火器等消防器材。
8、滤油区附近应保持清洁,使用过的破布不准乱扔乱放,定期清理滤芯, 油系统范围内禁止吸烟。
9、质量、安全保证体系框架
九、、油循环人员组织安排
油循环试运行
每台机油循环要有以下人员参与,一台机从滤油开始
十二、主要危险点控制措施表
十三、危险源辨识与控制措施
1、重大危险源主要有:
1)触电危险源。
高低压变配电系统,有控制箱,操作人员在调试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设备故障及接地防雷保护系统不在安全状态时容易发生触电伤亡事故。
2)火灾危险源。
电器使用不当、使用明火作业及其他不安全行为时会发生火灾危险。
3)机械伤害危险源。
机械设备运转,其转动部位会对人员造成机械伤害。
2、危险源的管理与控制
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要建立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有效地安全检查、教育、培训,编制实施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技术操作规程,做到人人懂安全,人人会安全。
而且必须进行试车中危险源的管理与控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加以控制,以保障人、物和环境处于安全状态。
1)触电危险源控制措施:①、检验、检查电气设备。
②、加强验电器、绝缘靴、绝缘手套、绝缘橡胶等绝缘防护,做好接地保护。
③、检测防雷接地系统。
④、使用符合规范的电器设施。
⑤、编制安全操作规程,坚持电工操作人员的岗位培训,持证上岗。
⑥、在危险源位置设安全警示标志。
2)火灾危险源的控制措施:①、检验、检查、维修、更换消防器材和设备。
②、更换灭火器。
③、及时清除地上的杂物。
④、加强人员培训。
3)机械伤害危险源的控制措施:①、检验、检查设备传动部位。
②、加强外露运动部位安全防护装置。
③、编制安全操作规程。
④、在危险源位置设安全警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