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合集下载

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5卷 第2期2012年4月  中国光学 Chinese Optics Vol.5 No.2 Apr.2012 收稿日期:2012⁃02⁃28;修订日期:2012⁃03⁃25 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局基础科研基金资助项目(No.A362080230)文章编号 1674⁃2915(2012)02⁃0116⁃09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付 强1,姜会林1∗,王晓曼2,刘 智2,佟首峰1,张立中1(1.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2;2.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2)摘要:综述了空间激光通信的技术优势,总结了国外主要空间激光通信系统运行计划和相应的参数指标,重点介绍了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在美国、欧洲、日本的研究现状,给出了激光通信的关键技术。

指出了未来的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不仅会使通信速率越来越高,其通信模式也会从点对点单一通信模式向中继转发和构建空间激光通信网络方向发展。

最后对我国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作了简要介绍。

关 键 词:空间激光通信;数据传输;通信模式中图分类号:TN929.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788/CO.20120502.0116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FU Qiang 1,JIANG Hui⁃lin 1∗,WANG Xiao⁃man 2,LIU Zhi 2,TONG Shou⁃feng 1,ZHANG Li⁃zhong 1(1.Institute of Space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22,China ;2.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ngchun Universit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22,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HLJiang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outstanding advantages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and gives the operatingplans of main foreign communication links and their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It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Europe and Japan in detail,and explains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It 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mission speed of the laser communication will be faster and faster in future and the communicating model also can be changed from the points to points to the re⁃laying repeater and constructing space communication networks.Finally,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briefly in China.Key words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data transmission;communication mode1 引 言 空间激光通信经过多年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成为解决微波通信瓶颈、构建天基宽带网、实现对地观测海量数据实时传输的有效手段,具有很大的民用和军用潜力。

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航天技术也日益发展。

空间探测器已经成为了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的有力工具,而空间通信技术则是实现载人研究、机器人探测和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

空间通信技术是指在空间环境中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包括天基通信和空间激光通信,其中空间激光通信技术是目前技术最为先进和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空间通信技术之一。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是一种基于激光传输的通信技术,它具有信道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数据传输速率快、具有高度保密性等优势。

传统的空间通信技术受限于电磁波频段的带宽和天线尺寸,无法满足高速数据传输和高分辨率图像等需求。

而激光通信技术可支持大容量、高速率、长距离的信息传输,是进行航天通信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外已经展开了大量的空间激光通信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美国是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主要国家之一。

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进行空间激光通信的研究,发展了一种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100 Mbit/s 激光通信系统,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实际任务中。

同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在空间激光通信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开展了多项实验验证。

2013年,NASA 在与月球轨道器LADEE(月球大气与尘埃环境探测器)的连通实验中,实现了高速的空间激光通信,创下了2.88 Gbit/s的世界纪录。

我国也在积极开展空间激光通信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2016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地开展了天地双向激光通信的首次实验,并实现了200 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激光通信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

同时,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如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在2018年成功实现了海试激光通信技术,实现了近200 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

当前,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仍然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激光通信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例如雨雾、云层等气象因素会导致激光信号的衰减和散射,进而影响通信质量和距离。

空间光通信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空间光通信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空间光通信技术及其发展前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人们对于通信技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们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通信。

目前,在空间通信领域中,人类大致上已经实现了三种形式的通信模式:卫星通信、地面激光通信与空间光通信。

本文将重点介绍空间光通信技术及其发展前景。

一、空间光通信技术的概述空间光通信技术是指利用激光器来进行太空通信的一种技术,通信的双方通过空间光束来传递信息。

相比传统的卫星通信技术,空间光通信技术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信噪比高、安全性高等优点。

空间光通信技术在空间望远镜、卫星、飞船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空间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情况空间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空间激光测距阶段20世纪60年代,美日之间的“引力波探测”合作计划迫切需要解决精确测量地球半径、地球扁率、质量等困难问题,众多研究机构和企业竞相研发了一款What system 发射器,这标志着光通信技术在空间领域的首次应用。

2. 超广带激光测距阶段90年代初,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为了研究太阳系行星碰撞而开展的“迈克尔·福克斯”号任务,使得空间激光通信迈进了新阶段。

卫星上的激光器与地面接收器之间成功地实现了数据传输。

3. 更高速率激光通信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也希望用光纤通信的方式来传输空间信息。

基于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06年7月发射的月球勘测轨道器(LRO),使用的便是空间光通信技术,实现了约270Mbps的数据传输。

此外,欧洲航天局也向国际空间站发射了一款激光通信仪器,它可以实现每秒高达8.8 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

三、空间光通信技术的未来展望1. 星际通信随着人们对太空探索的深入,未来飞船的探测范围将会扩大到太阳系外部。

这时候,传统的无线电通信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而空间光通信技术将会取代无线电通信,成为星际通信的主要手段。

2. 高速互联网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未来的人们需要更快的网速。

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

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

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是一种利用激光在空间中传输信息的新兴通信技术。

它不仅具有高速、大容量的特点,还能实现高质量的通信信号传输。

本文将详细介绍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一、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原理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利用激光的高直观性和低发散度特点,通过激光器将信息转换为光信号进行传输。

与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相比,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低的能量损耗。

同时,激光的窄束特性使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几乎不受干扰,能够实现高质量的通信信号传输。

1.卫星通信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在卫星通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卫星通信主要依靠微波信号进行数据传输,但受限于频段资源的有限性,传输速率和容量都较低。

而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可以实现高速、高容量的数据传输,可以大大提升卫星通信的效率和性能。

2.地面通信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在地面通信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地面通信主要依靠光纤进行数据传输,但光纤的布设和维护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一些特殊环境中的应用。

而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无线传输,无需布设光纤,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3.无人机通信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在无人机通信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传统的无人机通信主要依靠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但无线电波易受到干扰和限制,传输距离和速率有限。

而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可以实现高速、远距离的数据传输,可以提升无人机通信的可靠性和效率。

三、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发展前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通信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始加大对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力度。

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取得重要的突破。

总结:空间相干激光通信技术是一种利用激光在空间中传输信息的新兴通信技术。

它具有高速、大容量的特点,能够实现高质量的通信信号传输。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及其发展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及其发展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及其发展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及其发展摘要: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激光通信技术也逐渐得到重视,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在空间传输数据方面性能优越。

本文首先分析了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原理,其次讨论了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潜力,最后论述了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激光通信,空间激光,通信发展一、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空间激光通信技术是指将信息传输系统的发射机、接收机和中继设备安装在天空中,利用激光信号来传输信息的一种技术。

本文介绍的空间激光通信原理如下:1.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射原理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将特定波长的激光信号发射到太空环境,此时接收机来接收信号,穿透空间的激光信号被接收机的探测装置捕获后,便可以传输信息。

2.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接收原理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接收原理是接收机的探测器可以探测空间激光信号,并将信号转换为电子信号,然后通过接收机转换为电信号传输到用户端,用户端可以进行识别、解码等处理,最后根据信号进行信息处理。

二、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潜力1.技术优势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具有良好的无线信号传输特性,能够有效实现高速、高精度和低功耗的信号传输。

此外,激光信号传播距离长,传输效率高,能够实现空间通信的覆盖和穿透。

2.技术发展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激光通信载荷的行星级低轨道星座建成,中继型太阳灶通信系统的研制,也标志着激光通信技术走向了规模性的应用,未来的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三、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如: 1.空间科学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可以用于太空探索,可以替代传统的无线电波传输来传输太空科学实验的信息,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2.通信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可以替代传统的无线电波传输来传输信息,以获取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稳定的信号,提高信号品质及数据安全性,但由于夜空的密度增加,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也存在一定的非理想现象,仍有待改进。

空间光通信的发展和前景

空间光通信的发展和前景

空间光通信的发展和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通信的需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信号传输方式往往受限于地理及气候条件,这种情况下,空间光通信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会介绍空间光通信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前景。

一、空间光通信的定义空间光通信指的是通过激光光束或可见光来实现通信技术的一种全新技术。

与传统的无线通信相比,空间光通信有着更高的传输速率及更稳定的信号传输性能,而且不受天气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它的主要特点是无线传输,避免了物理媒介的限制,因此传输速度及网络带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空间光通信所使用的光源通常是可见光,或是具有较高频率的激光光源,通过光学设备进行发送和接收。

在实现过程中,需要考虑天气、地形、建筑物等外界的因素,以及在通信过程中引入的噪音和衰减,因此需要设置一些辅助设备,以确保通信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二、空间光通信的发展历程空间光通信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早在上个世纪,科学家就开始了关于光通信的研究。

1960年代,美国的防空部门就开始了“星基光通信”的研究计划。

此后,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各国不断探索着空间光通信的技术。

直到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空间光通信的技术才逐渐成熟。

早期的空间光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军用领域,目前,则逐渐扩大到民用领域。

2001年,欧洲空间局(ESA)推出了“艾尼亚克斯”计划,将光通信技术引进到卫星通信领域中。

201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了“月球鹰号”火星车,它首次在火星上实现了空间光通信的传输,标志着空间光通信技术已经进入了实用阶段。

三、空间光通信的未来前景随着空间光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范围及未来的前景也越来越广泛。

在通信领域中,空间光通信的技术将有望代替传统的无线通信,实现更大带宽、更快速率、更稳定的数据传输。

在军事领域,空间光通信技术可以帮助保障国家安全,提高通信保密性。

在民用领域,它可以应用于电视卫星直播、云计算、智能交通系统等领域。

激光技术在光通信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激光技术在光通信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激光技术在光通信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光通信是一种利用光子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它以光信号代替传统的电信号,在高速、大容量、低损耗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在光通信系统中,激光技术作为光源是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

本文将重点探讨激光技术在光通信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激光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种技术,其在光通信中的应用涵盖了光源、光放大器和光调制器等关键部件。

首先,激光器作为光通信中的光源,具备高亮度、方向性好和窄线宽等特点,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光信号。

激光器的高亮度使得光信号能够在光纤中传播更长的距离,提高了光通信系统的传输性能;激光器的方向性好能够减少信号的传播损耗,提高光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激光器的窄线宽有助于提高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实现更高的信号传输速率。

因此,激光器被广泛运用于光通信中。

其次,激光放大器是光通信系统中的关键器件之一,能够通过将光信号放大来弥补信号的衰减损耗。

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因为光纤的衰减而逐渐衰弱,使用激光放大器可以将信号放大到足够的强度,以保证信号能够稳定传输。

激光放大器的发展使得光通信系统的传输距离大幅度延长,达到了几百甚至上千公里。

同时,激光放大器具备高增益、低噪声和宽带宽等优点,适用于不同频段和需求的光通信系统。

最后,激光调制器是光通信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调制激光信号的强度或相位,实现二进制数字信号的传输。

激光调制器的主要种类包括电吸收调制器(EAM)和外差调制器(IM)。

电吸收调制器通过输入电压来控制激光信号的强度,适用于较低速率的光通信系统;外差调制器利用信号光与局域光的光强交叉调制,适用于高速率的光通信系统。

激光调制器的发展使得光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更高速率、更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为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以上关键部件的应用,激光技术在光通信领域还有更广泛的应用。

例如,激光技术可用于光纤传感,通过对激光光源进行调制,来实现对物理量(如温度、压力等)的测量。

军用卫星激光通信国外卫星激光通信系统技术及新进展

军用卫星激光通信国外卫星激光通信系统技术及新进展

军用卫星激光通信国外卫星激光通信系统技术及新进展新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采用高频激光进行空间卫星通信已经成为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新热点。

卫星光通信是人们经过多年探索并于近几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新技术。

它是一种崭新的空间通信手段,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激光信号,从而实现在多个卫星之间以及卫星与地面设备之间的通信。

由于卫星光通信具有诸多优点,所以吸引着各国专家锲而不舍的探索。

近几年,美国、欧空局各成员国、日本等国都对卫星光通信技术极其重视,对卫星光通信系统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随着遥感器分辨率不断提高,对传输速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用传统的微波数据传输方式难度很大。

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改用激光通信传输,那么便可比较容易的满足要求,就其通道终端设备自身而言实现难度相对较小。

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由于激光通信的波束很窄(一般为几十微弧度),对两个都处于运动的通信系统来说,激光束的捕获、跟踪和瞄准都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是急待攻关解决的难题。

空间激光通信作为高性能卫星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性课题,国际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美、欧、日等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相关技术的研究和空间光通信实验装置的开发。

国外卫星激光通信星间链路系统概况未来的空间通信网络既包括轨道间链路(IOL),同时又包括星间链路(ISL)。

通常所说的星间链路是IOL和ISL的总称。

目前国际上所开展的有关星间链路的研究主要是指IOL。

IOL是指由地球低轨(LEO)到地球同步轨道(GEO)间的链路;而ISL是指占据相同轨道的既可以是LEO也可以是GEO的卫星间的链路。

星间链路一般被认为是多波束卫星的一种特殊波束,该波束并不指向地球而是指向其它卫星。

卫星网络互联本身就含有卫星之间的互联以及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互联两层含义。

今天,在卫星光通信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的实现了卫星―――地面、卫星―――卫星之间的光通信试验。

欧洲的空间激光通信的发展基于欧洲各国的合作,欧空局(ESA)在卫星激光通信的研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先后研制了以不同星间链路为背景的一系列卫星激光通信终端,如SILEX和SOUT。

激光技术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

激光技术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

激光技术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激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制造业、医疗、通信、商业等,而且在未来还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制造业激光技术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可以用于切割、焊接、打孔等。

激光切割比传统的切割工艺更加精准,可以将金属、玻璃、塑料等材料切割成各种形态。

激光焊接的速度比传统的焊接方法更快,而且不会产生气泡和污染物。

激光打孔可以在微小的孔径上进行精确打孔,可以应用于微型电子产品和精密仪器装备的生产。

二、医疗激光技术在医疗设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如手术用激光切割斑痕、治疗静脉曲张、激光疗法等。

激光切割斑痕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可以减轻或完全消除斑痕。

静脉曲张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而激光治疗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激光疗法可以杀死癌细胞,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通信激光通信是一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它能够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高的传输容量。

与传统的电信技术相比,激光通信可以将数据传输率提高数千倍,还可以在狭小的空间中传输数据。

未来,激光通信技术有望在卫星通信、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四、商业激光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如激光显示、激光雕刻、激光扫描等。

激光显示技术可以实现更高清晰度、更鲜明的色彩和更快的响应速度。

激光雕刻可以将文字、图案等刻在各种物品上,如衣服、皮具、玻璃、金属等。

激光扫描可以将实体模型转换成3D数字模型,是数字化制造和3D打印等领域的基础技术。

总结来说,激光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非常广阔,可以应用于制造业、医疗、通信、商业等各个领域,并且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应用场景。

因此,提供更加高效、精准和便捷的激光技术已经成为许多行业的迫切需求,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前言:在即将到来的信息时代,构建信息传播速率快、信息传输量大、覆盖空间广阔的通信网络是很重要的。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正是构建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通信网络的重要技术支持之一。

我国的各大高校和科学研究机构都有对这一方面展开研究,比如武汉大学的静态激光通信、华中科技大学的对潜激光通信、中科院成都光电所的自适应激光通信、中电集团34所的大气静态激光通信等。

空间激光通信的应用,有助于构建一体化的通信网络,对于我国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空间激光通信的技术特点1.1光波频率高空间激光通信就是利用激光进行信号传输的通信技术[1]。

激光的频率比微波高出三到四个数量级。

这就导致以激光为载波进行通信,能够利用的频带更加宽广,在短时间内传输大量的数据。

在地球科学研究、环境灾害监测、军事信息获取等领域,经常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实现海量数据的传输,空间激光通信就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点。

1.2光波波长短空间激光通信所运用的光波具有极短的波长。

光波的波长决定了发射天线的口径。

如果光波的波长较短,发射天线的口径也会比较小,这样,激光在发射过程中就会相对集中,不容易发生分散,同时消耗的功率也比以往的微波发射低,节省更多的能源。

不仅仅是发射天线,接收终端的型号也与光波的波长长短有关。

利用短波长的光波进行信息传输,接收终端的体积、重量也可以相应缩小,同时消耗更低的能源。

这种性质使得空间激光通信能够搭配多种通信平台,适用范围极为广阔。

1.3方向性强空间激光通信发射的激光光束很窄,指向明确,能够直达目的地,很少发生散射[2]。

以往的微波通信,光束宽,指向性不明显,容易发生散射和折射,影响通信的效果,导致通信不稳定。

空间激光通信就将这一问题进行极大程度的改善。

另外,空间激光通信还具有防窃听的能力,在传输过程中不容易被外界窃取信息,在保证了通信的稳定性的同时,也保证了通信的保密性。

1.4波段远离电磁波谱如果通信光波的波段距离电磁波谱较近,就容易在传输的过程中受到电磁波谱的干扰。

空间激光通信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空间激光通信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由 于激 光 具有 高度 的 定 向性 ,发 射 波束 纤 细 , 光 的发 散角 通 常在 毫弧 度 , 激 这 使得 激 光通 信 具 有 良好 的 保 密 性 , 可 有 效的 提高 抗干 扰 、 窃听 的能 力。 防
6 其 它 优 点 、
系统 的 计算 机模 拟仿 真 分析 以 及初 步的 实验 室模 拟 实验 研 究 ,目 前正在 进 行卫 星 光 通信关 键 技术 的研 究 。随着 卫 星 光 通信 技 术的 不 断成 熟 ,我 国也应 将 这种 通 信 技 术 应 用于 未 来 各 种 卫 星组 网 , 以 便 实现 它们 相互 配合 协 同工作 。
见,对 卫 星 光 通 信 系 统 所 涉 及 的
景的。 近年 来对 原 子滤 波器 的研 究 , 为实
现 强背 景干 扰 情况 下的 空 间光 通信 提供
了 技 术 支 持 ,然 而 要 想 达 到 实 际 应 用 还
有 相当 的距 离 。对于 卫 星间 光 通信技 术
的 研 究 也 已 经 开 展 .进 行 了 卫 星 光 通 信
身而言 实现难 度相 对较 小 。 当然 ,
与两面 性 。由于 激 光通信 的 波束

靠性 ) 、 密 性好 等特 点 , 外 , 有传 高 保 此 还
输速 率高 、 用频 带 宽 、 造和 维护 经 费 可 建 低 廉 等优 势 。下 面 分别详 细叙 述 :
1 通 信 容 量 大 、
中 新的空 间 通信 手段 ,利 用 人 崭
卫星 作 为 中继 站 转 发 激 光 信 号 , 见 多个航 天 器之 间 以及航 天 器 在 古 l 间 的通信 。由于 卫星 光 通信 之 弓 点 .所 以吸引 着 各国 专 家锲 优 勺 索 。近几年 。 国 、 空局 各 探 美 欧 日本 等 国都对 卫 星 光通信 技 术

空间激光通信现状、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

空间激光通信现状、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

空间激光通信现状、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姜会林;安岩;张雅琳;江伦;赵义武;董科研;张鹏;王超;战俊彤【期刊名称】《飞行器测控学报》【年(卷),期】2015(034)003【摘要】针对目前空间激光通信的背景需求,介绍了国内外星、空、地、海等平台间的空间激光通信研究与试验现状.通过对空间激光通信现状的分析,并结合科研实践,归纳出空间激光通信的高速率、网络化、多用途、一体化、多谱段5个未来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从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光学结构、通信收发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着重分析了高质量光学系统设计、高精度捕获对准跟踪、大气信道影响补偿、高速率高功率发射、高灵敏度低误码探测、一对多通信网络、平台振动与姿态补偿、器件部件空间适应性8项关键技术,并提出相关技术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进而给出须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展示了空间激光通信良好的应用前景.【总页数】11页(P207-217)【作者】姜会林;安岩;张雅琳;江伦;赵义武;董科研;张鹏;王超;战俊彤【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长春·1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29.1【相关文献】1.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J], 周川;2.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J], 张宇;刚建勋;杜茜3.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J], 周川4.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J], 石胤漩5.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J], 周嘉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间激光通信现状、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

空间激光通信现状、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

万方数据
空间激光通信现状、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
作者:姜会林, 安岩, 张雅琳, 江伦, 赵义武, 董科研, 张鹏, 王超, 战俊彤
作者单位:姜会林,安岩,江伦,赵义武,董科研,张鹏,王超(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 长春·130022), 张雅琳,战俊彤(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 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长春·130022)刊名:
飞行器测控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pacecraft TT & C Technology
年,卷(期):2015,34(3)
引用本文格式:姜会林.安岩.张雅琳.江伦.赵义武.董科研.张鹏.王超.战俊彤空间激光通信现状、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分析[期刊论文]-飞行器测控学报 2015(3)。

卫星激光通信现状与发展趋势

卫星激光通信现状与发展趋势

卫星激光通信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卫星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卫星激光通信作为一种具有高速度、高带宽、高精度和高安全性的通信方式,正在逐渐成为卫星通信领域的热点。

本文将介绍卫星激光通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目前,低轨卫星间的激光通信已经成为了现实,而激光在太空中传输的稳定性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这主要得益于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和精密的光学系统设计。

卫星激光通信系统的终端设备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改进,降低了设备的体积、重量和能耗。

卫星激光通信在军事、民用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军事方面,卫星激光通信可以实现高速、保密、抗干扰的通信,提高作战指挥的效率和反应速度。

在民用方面,卫星激光通信可以用于宽带互联网接入、视频传输、远程医疗等领域,提高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质量。

随着人们对通信需求的不断增加,卫星激光通信正在朝着高速和大规模通信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卫星激光通信系统将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大的通信带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通信需求。

大规模通信还将有助于实现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服务。

为了使卫星激光通信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未来的卫星激光通信系统将更加注重设备的集成化和微型化设计。

这将使得终端设备具有更小的体积、更轻的重量和更低的能耗,从而方便其在各类卫星平台上的部署和应用。

同时,集成化和微型化还将有助于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卫星激光通信的性能和可靠性,未来将更加注重高级调制和编码技术的应用。

例如,采用先进的调制格式和前向纠错编码技术可以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和距离,从而使得卫星激光通信系统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得到应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卫星激光通信的优势,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优化空间网络架构。

通过合理的网络布局和资源配置,可以提高卫星激光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更多领域的需求。

空间网络架构优化还将有助于降低系统的建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及其发展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及其发展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及其发展一、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概述空间激光通信技术是一种利用激光进行通信的技术,它的优点是传输速度快、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等。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卫星通信、地球观测、导航定位等领域。

二、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原理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激光在空间中传输信息。

激光通信系统由激光器、调制器、光学系统、接收器等组成。

激光器产生激光,调制器将要传输的信息转换成激光信号,光学系统将激光信号传输到接收器,接收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三、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主要是研究激光器和光学系统的性能。

第二阶段是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主要是研究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应用。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至今,主要是研究激光通信系统的高速、高精度和高可靠性。

四、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应用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卫星通信、地球观测、导航定位等领域。

在卫星通信方面,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可以提高通信速率和通信质量,提高卫星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地球观测方面,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可以提高观测精度和观测范围,提高地球观测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导航定位方面,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可以提高定位精度和定位范围,提高导航定位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五、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是向高速、高精度和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随着卫星通信、地球观测、导航定位等领域的不断发展,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性能将会不断提高,未来的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将会更加先进和高效。

空间科学和探测技术的新进展

空间科学和探测技术的新进展

空间科学和探测技术的新进展探索宇宙、认识自然,一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空间科学和探测技术日新月异,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启示。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近年来空间科学和探测技术的新进展。

一、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用于地球或其他行星表面观测的无源遥感技术。

它是通过接收反射、散射或散射反射的微波信号,来探测地球或其他天体表面的物理、化学、生物及地质构造等参数的技术。

该技术的一大优点是可以在白天和夜晚、晴雨云雪等多种气象条件下实现高精度、全天候的观测和成像。

近年来,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地球观测、气象监测、环境评估、城市规划等领域。

同时,它也已经开始被应用于月球和火星等星球表面的勘察和探测中。

二、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空间激光通信是一种用于两个或多个空间平台之间进行高速、稳定、安全通信的技术。

它是通过激光束在空间中传递信息,使得能量利用率更高、带宽更宽、传输距离更远、抗干扰性更强。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数百兆比特到数千兆比特每秒的数据传输速率,比目前广泛应用的微波通信技术快得多。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为未来空间探测任务、卫星导航、天基测量、环境监测等提供更高质量的数据传输手段。

三、星箭共用技术在过去,每一次发射有效载荷(如卫星)都需要使用不同的火箭,这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和资源的浪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星箭共用技术应运而生。

星箭共用技术可以实现多个卫星或其他有效载荷在同一火箭上共同发射,从而降低发射成本和提高成本效益。

这种技术已经在很多国家的航天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航天器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快速成型技术,它在生产、制造、医疗、文化艺术等领域中都得到广泛应用。

而航天器也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来对部件进行制造,从而更好地适应航天器的复杂结构和高质量要求。

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航天器制造中,可以构建更复杂、更纤细、更强壮的构件,同时也可以实现模块化和自适应结构等先进设计理念,为未来太空探测任务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

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综述

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综述

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综述一、概括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作为现代通信领域的一项前沿技术,以其高带宽、低成本、抗电磁干扰等独特优势,在军事、航天、城域网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光电器件性能的不断提升以及光通信理论的深入发展,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关键技术问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研究现状方面,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已经实现了从理论探索到实际应用的重要跨越。

光发射与接收技术、光束控制技术、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等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使得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随着光网络的不断发展,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在组网技术、协议设计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大气衰减、散射、湍流等环境因素对光信号传输的影响;光束对准、跟踪与捕获技术的实现难度;以及光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技术,并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将继续向高速度、大容量、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通过研发更高效的光电器件、优化光通信算法,提升系统的传输速度和容量;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光通信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运维。

随着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将与这些技术深度融合,共同推动通信领域的创新发展。

1. 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的定义与特点自由空间光通信(Fre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s),又称自由空间光学通讯,是一种利用光波作为信息载体,在真空或大气中传递信息的通信技术。

其核心技术在于以激光光波作为载波,通过空气这一传输介质,实现设备间的宽带数据、语音和视频传输。

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不仅继承了光纤通信与微波通信的优势,如大容量、高速传输等特性,更在铺设成本、机动灵活性以及环境适应性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

激光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激光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激光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分析1. 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传输速度和可靠性的需求越来越高。

激光通信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可靠的通信方式,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本文旨在对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2. 激光通信技术发展现状目前,激光通信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空间通信等。

其速度快、带宽大、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使其成为当前最为理想的通信方式之一。

在光纤通信领域,激光通信技术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电信号传输方式,成为主流。

3. 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3.1 高速传输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通信速度的需求越来越高。

未来的激光通信技术将会朝着更高的传输速度发展,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传输需求。

目前,激光通信所能达到的速度已经达到了Tbps级别,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一速度还将有望进一步提升。

3.2 高可靠性激光通信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不易受到电磁干扰的影响。

未来的激光通信技术将会进一步提高其抗干扰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通信环境。

同时,该技术还将完善其容错机制,以保证通信的稳定性。

3.3 省能环保与传统的通信方式相比,激光通信技术能够节省能源,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未来的激光通信设备将会越来越小型化,能耗也将会进一步降低,以适应资源有限的环境。

3.4 应用拓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激光通信技术将有望应用于更多领域。

例如,在无线通信领域,激光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更远距离的通信,解决传统无线通信带宽受限的问题。

此外,激光通信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航天、遥感等领域,提供更快速、稳定、精确的通信服务。

4. 结论激光通信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可靠的通信方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激光通信技术将会朝着更高速、更可靠、更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激光通信技术将会在各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断加速,其中,空间激光通信技术以其高速度、高带宽、高安全性和抗电磁干扰等独特优势,正逐渐成为未来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当前空间激光通信的研究现状,同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空间激光通信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及其与传统通信方式的比较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重点论述国内外空间激光通信的研究进展、关键技术突破及应用场景,最后探讨空间激光通信面临的技术挑战、发展瓶颈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空间激光通信领域的知识体系和发展脉络。

二、空间激光通信研究现状空间激光通信作为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其以高速率、高保密性、抗电磁干扰等独特优势,在航天、深空探测、卫星通信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技术研究方面,空间激光通信技术涵盖了激光发射与接收、光束控制、信号处理等多个关键技术。

目前,各国科研机构和企业纷纷投入大量资源,致力于提高激光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传输效率。

激光发射器的研究重点在于提高光束质量和功率稳定性,而接收器则侧重于提高探测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

在空间应用方面,空间激光通信已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例如,国际空间站与地面站之间的激光通信链路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高速数据传输。

激光通信技术在卫星间的数据中继、深空探测器的数据传输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空间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大气衰减、湍流干扰、空间环境适应性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

激光通信系统的成本、体积和重量也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

总体而言,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在不断取得突破的仍需要解决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未来,随着材料科学、光学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空间激光通信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激光通信技术的前景

激光通信技术的前景

激光通信技术的前景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通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速、大容量和高保密性通信的需求。

激光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通信手段,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激光通信技术的特点、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

激光通信技术的特点高速率传输激光通信利用光波作为信息载体,其频率远高于无线电波,因此能够实现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目前,实验室中的激光通信速度已经可以达到数Gbps甚至更高,远远超出传统无线电通信的能力。

大容量通信由于光波的频率范围极宽,激光通信可以实现多路复用,从而大幅度提高通信容量。

这使得激光通信在需要大量数据传输的场合具有显著优势。

高保密性激光束的发散角很小,且方向性强,难以被截获和干扰,因此具有很高的保密性。

这对于军事通信和敏感信息的传输尤为重要。

抗干扰能力强激光通信工作在光频段,与现有的无线电频段不重叠,因此不受电磁干扰的影响。

这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尤为重要。

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空间激光通信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已经在卫星间通信、深空探测等领域得到应用。

例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月球激光通信演示项目成功实现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双向激光通信。

地面激光通信地面激光通信技术主要用于城市光纤网络的扩展和无线接入网的建设。

通过在建筑物之间建立激光链路,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光纤资源的紧张状况。

海洋激光通信海洋激光通信技术主要用于海底光缆的备份和应急通信。

由于海水对光波的吸收和散射作用较小,激光通信在海洋环境中具有较好的传输性能。

激光通信技术的未来趋势小型化和集成化随着半导体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激光通信设备将越来越小型化和集成化,从而降低成本并提高可靠性。

这将有助于激光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

智能化和自适应未来的激光通信系统将具备更高的智能化水平,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工作参数以优化通信性能。

此外,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提高激光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黑 大学 -- 维也纳 大学联合 研 究 小 组 也 获 得 了 采 用 诱骗信号方法进行量子密钥分发的实验结果 , 并把距 离延伸到 114km , 这是迄今为止的空间量子通信最远 距离 。 目前 , 在 EAS 的大力资助下 , 由 维也纳大学 领导 下 的 一 个 联 合 体 正 在 实 施 Space -QUEST (QUantum
IM/DD 体制根本无法达到探测灵敏度的理论极限 , 系 统的通信速率并不高 ,比如 SILEX[1]系统的实际最大通
2010 年第 8 期
訛 輷 輧
无线光通信
刘宏展 , 孙建锋 , 刘立人 :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信速率才 50Mb/s , 所以光载波所带来的带宽优势无法 得到发挥 。 与 IM/DD 相比 , 相干通信的接收带宽相对 于光频而言极窄 , 采用相干光频跟踪技术可以最大限 度地抑制 背景 光 干 扰 ; 同 时 , 通 过 适 当 提 高 本 振 光 功 率 , 使 接收端仅 仅 受 限 于 量 子 噪 声 , 相 干 通 信 系 统 实 际上可以达到近散粒噪声极限的性能, 即大约为
在远程通信 、 导航以及在科研方面的应用 。 比如 : 为远 程接入卫星分发安全密钥 , 为任何独立的两个用户分 发安全密钥实现真正的全球量子网络 , 尝试单地面站 的距离不确定的 Bell 实验 [4]。 Space-QUEST 仅仅是实 现世界范围内的量子通信网络的第一步 。 空间量子通 信是对空间激光通信的升级 , 在科研人员的长期不懈 努力下 , 是可期待的 。
站 (OGS ) 发 送 纠 缠 态 光 子 , 证 明 并 实 现 距 离 超 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000km 的空间量子通信 。 按照计划 ,到 2011 年 ,将实
现工程模型 ,2012 年到 2014 年将逐 步 实 现 星 载 量 子 通信终 端 , 令 其 达 到 飞 行 要 求 的 各 项 指 标 , 而 地 面 接 收 站 OGS 的 改 造 将 在 2012 -2013 完 成 。 在 完 成
2 传统光通信向空间量子通信变革
量子通信的概念于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来后 , 由 于量 子 加 密 技 术 其 原 理 上 可 以 提 供 一 种 绝 对 安 全 的 通信手段 , 一 经 提 出 , 便 引 起 了 物 理 学 界 及 通 信 界 的 高度关注 。 2004 年 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所领导
旺的光纤网络上实现的 。 这也预示着 , 空间光通信技 术前景广阔 。 纵观空间光通信的发展进程 ,ESA 的作 用举足轻重 , 她一直代表着空间光通信的最高水平 , 主导着其发展方向 。 在国内 , 目前空间光通信技术的 发展才处于初级阶段 , 及时了解空间光通信的最新动 向 , 以 及领航者 的 研 究 布 局 , 对 我 们 发 展 空 间 光 通 信 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
[3]
的研究 小组通 过 “ 自 由 空 间 纠 缠 光 子 分 发 ” 在 国 际 上 首 次实现了相 距 13km 的陆上自 由空间量子 通信 , 而 且从 理 论 上 证 明 了 纠 缠 光 子 在 穿 透 等 效 于 整 个 大 气 层厚度的 地面 大 气 后 , 其 纠 缠 特 性 仍 能 保 持 , 这 一 特 性可应用于高效 、 安全的空间量子通信 。 在 2006 年夏 天 , 他们采用诱骗信号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取得并宣布 距离大 于 102km 的空间 量子通信实 验 结 果 。 迄 今 为 止 , 他们的 研 究 成 果 已 经 创 造 了 历 史 , 但 这 种 陆 上 自 由空间链路如要应用于实际场合 , 如何解决量子密钥 长距离的有效分发便成为成功实现量子通信的关键 。 利用卫星来分发单光子 ( 或纠缠光子对 ) 的方法为远程 量子通信网络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决方案 , 这将克服
收稿日期 :2010-05-24 。 基金项目 : 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 “ 星间激光通信系统中高功率密度超衍 射极限信号光束的产生 ”( 项目编号 :20100470257 ) 资助 ; 中国科学院空 间激光通信与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 星间激光通信系统 的高速编码理论与技术研究 ”( 项目编号 :KFKT2009-03 ) 资助 。 作者简介 : 刘宏展 (1975- ), 男 , 博士 , 主要从事光通信 、 光学精密检测及 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 。
Abstract: As an advanced communication mode,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se years. In this paper,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hotpots and trends of 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s given in detail. This will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developing our laser optic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space laser optical communication,coherent receivers,quantum communication, photon technology,space optical networks,deep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2008 年 ,他们利用搭载在德国 TerraSAR-X 卫星上的 第二代最新星间激光通信终端与相距 5000km 的美国
[2]
N-FIRE 卫星上的激光通信终端进行了 B/SK 调制 、 零 差接收的相干通信实验 , 其误码率小于 10-9、 数据传输 速率达到了 5.625Gb/s 。 ESA 用事实证明了相干通信的
优良特性 , 而 此 时 , 运 营 中 的 光 纤 通 信 系 统 还 未 实 现 相干光通信 。 ESA 在接下来的欧洲数据中继系统 (E-
Entanglement for Space Experiments) 项 目 , 其 目 标 是 试 图利用国际空间站 (ISS) 上的量子通信终端设备向地面
communications in space ) 项目 、2004 年的 ACCOM(Accommodation of a quantum communication transceiver in an optical terminal) 项 目 和 2005-2007 的 QIPS(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quantum communications) 项目等 。 通过 QSpace 项目的实施 , 他们总结出空间量子通信 协议需要考虑各种因素 ; 通过 ACCOM 项目 , 设计实现 了 量 子 通 信 终 端 (QCT ); 通 过 QIPS 实 验 ,2006 年 , 慕
无线光通信
中文核心期刊
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 3 刘宏展 1, , 孙建锋 2, 刘立人 2
(1. 北京邮电大学 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0876 ;
2.华南师范大学 光子信息技术实验室 ,广州 510006 ;3.中国科学院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空间激光通信与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 , 上海 201800 ) 摘 要 :空间激光通信作为一种先进的通信手段, 近年来发展迅速。 重点分析了国际上空间激光通信技术
0 引言
40Gb/s 的光纤通信系统已推向市场 , 现阶段研究
者更多关注 160Gb/s 的系统 。 与高速光纤通信的研究 热潮相比 , 空间激光通信的动作似乎少很多 。 其实不 然 , 因空间激光通信具有带宽大数据传输速率高 、 天 线尺寸小 、 抗 干 扰 保 密 性 好 等 优 点 , 许 多 技 术 强 国 和 某些组 织一直 在 投 入 大 量 的 人 力 、 财 力 、 物 力 对 其 进 行深入研究 ,比如美国 、 日本 ,尤其是欧空局 (ESA )。 不 仅如此 ,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长距离相干光通信就是 以空间激光通信的方式实现的 , 并不是在发展势头正
有相同误码率的条件下 , 相干探测灵敏度比 IM/DD 大 约高 10~20dB 。 不仅如此 , 相干体制具备波长选择性 , 能够采用多种调制格式 , 这为频域的多信道复用 、 探 测解调方案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 更便于工程的灵活 实现 。 正是由于相干通信体制具有以上诸多优点 , 使 其 成为高速 、 大 容 量 、 低 误 码 率 的 星 间 光 通 信 解 决 方 案中的首选 。 ESA 的科学家经过近 20 年的潜心研究 ,
现有的光纤和陆上自由空间链路所带来的距离限制 ,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量子通信 。 正是看中了量子通 信 的 潜 力 ,ESA 从 2002 年 便 组 织 实 施 了 一 批 相 关 的 研究项目
[4]
。 比如 ,2002-2003 年的 QSpace (Quantum
9photons/bit 甚至更少 。 在链路距离 、码率相同 ,并且具
DRS )研发中 , 将致力于 1064nm 波段 、B/SK 调制 、 数十 Gb/s 传输速率 、 零差接收的激光相干通信技术研究 。 在 ESA 的引领下 , 空间激光相干通信技术日臻完美 ,
将成为实现高速 、 高质空间光通信的主导技术之一 。
Space-QUEST 项目后 ,ESA 将着力研究开发量子通信
的发展新动向, 试图对国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空间激光通信; 相干体制; 量子通信; 光子技术; 空间光网络; 深空光通信 中图分类号 :TN92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561(2010)08-0039-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