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连接、细胞粘附与细胞外基质-细胞生物学-课件3-08
合集下载
细胞社会的联系细胞连接细胞黏着和细胞外基质详解演示文稿
第27页,共93页。
决定钙粘素识别 与结合的特异性 部位,它只与同 种钙粘素分子作 用。
Cadherin
第28页,共93页。
哺乳动物细胞表面的主要钙粘素分子
名称 E-钙粘素 P-钙粘素 N-钙粘素
M-钙粘素 R-粘素 Ksp-钙粘素 OB-钙粘素 VB-钙粘素 desmoglein desmocollin
跨膜连接的糖蛋白,其细胞内的部分与附着蛋白相连,细胞外的部分与相邻细胞的 跨膜连接糖蛋白相互作用或与胞外基质相互作用。
第9页,共93页。
四、通讯连接
间隙连接:分布广泛,几乎存在于所有的
动物组织中。 神经细胞间的化学突触
存在于可兴奋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方式, 它通过释放
神经递质来传导神经冲动 胞间连丝: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紧密连接嵴线中的两类蛋白:
封闭蛋白(occludin),跨膜四次的膜蛋白(60KD);
claudin蛋白家族(现已发现15种以上)
封闭连接的另一种形式称为隔膜连接,该种连接仅存在于无脊椎动物。
第5页,共93页。
三、锚定连接
分布 锚定连接在组织内分布很广泛,在上皮组织,
心肌和子宫颈等组织中含量尤为丰富
第8页,共93页。
锚定连接的结构
● 通过锚定连接将相邻细胞的骨架系统或将细胞与基质相连形成一个坚挺、 有序的细胞群体。锚定连接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与中间丝相连的锚定连接主要包括桥粒和半桥粒;
与微丝相连的锚定连接主要包括粘合带与粘合斑。
●构成锚定连接的蛋白可分成两类:
细胞内附着蛋白(attachment proteins), 将特定的细胞骨架成分(中间丝或微丝)同连接 复合体结合在一起;
桥粒(desmosome)和半桥粒(hemidesmosome)
决定钙粘素识别 与结合的特异性 部位,它只与同 种钙粘素分子作 用。
Cadherin
第28页,共93页。
哺乳动物细胞表面的主要钙粘素分子
名称 E-钙粘素 P-钙粘素 N-钙粘素
M-钙粘素 R-粘素 Ksp-钙粘素 OB-钙粘素 VB-钙粘素 desmoglein desmocollin
跨膜连接的糖蛋白,其细胞内的部分与附着蛋白相连,细胞外的部分与相邻细胞的 跨膜连接糖蛋白相互作用或与胞外基质相互作用。
第9页,共93页。
四、通讯连接
间隙连接:分布广泛,几乎存在于所有的
动物组织中。 神经细胞间的化学突触
存在于可兴奋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方式, 它通过释放
神经递质来传导神经冲动 胞间连丝: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紧密连接嵴线中的两类蛋白:
封闭蛋白(occludin),跨膜四次的膜蛋白(60KD);
claudin蛋白家族(现已发现15种以上)
封闭连接的另一种形式称为隔膜连接,该种连接仅存在于无脊椎动物。
第5页,共93页。
三、锚定连接
分布 锚定连接在组织内分布很广泛,在上皮组织,
心肌和子宫颈等组织中含量尤为丰富
第8页,共93页。
锚定连接的结构
● 通过锚定连接将相邻细胞的骨架系统或将细胞与基质相连形成一个坚挺、 有序的细胞群体。锚定连接具有两种不同的形式:
与中间丝相连的锚定连接主要包括桥粒和半桥粒;
与微丝相连的锚定连接主要包括粘合带与粘合斑。
●构成锚定连接的蛋白可分成两类:
细胞内附着蛋白(attachment proteins), 将特定的细胞骨架成分(中间丝或微丝)同连接 复合体结合在一起;
桥粒(desmosome)和半桥粒(hemidesmosome)
细胞社会的联系细胞连接细胞黏着和细胞外基质PPT课件
它们所组装的间隙连接的孔径与调控机制也有所不同。
第28页/共94页
间隙连接的功能:
• 1.代谢偶联:例如,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把不能利用外源次黄嘌呤合成核酸的突变型成纤维细胞和野生型 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则两种细胞都能吸收次黄嘌呤合成核酸。如果破坏细胞间的间隙连接,则突变型细 胞不能吸收次黄嘌呤合成核酸。
第20页/共94页
(4)粘合斑(adhesion plaque)
• 位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通过整合素 (integrin)把细胞中的肌动蛋白束和基质连接 起来。连接处的质膜呈盘状,称为粘合斑。
第21页/共94页
• 4. 组成蛋白:
• 细胞内锚蛋白(胞内蛋白)
• 将特定的细胞骨架成分同连接复合体结合 在一起,形成盘状致密斑(胞质斑)
第11页/共94页
4. 紧密连接的相关蛋白
• 紧密连接的焊接线由跨膜细胞粘附分子构成,主要的跨膜蛋白为claudin(封闭 蛋白)和occludin(闭锁蛋白),另外还有膜的外周蛋白ZO。
第12页/共94页
二. 锚定连接 a• n1.c概h o念r:i n通g过细j u胞n质c膜t i蛋o白n 及细胞骨架系统将相邻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连接起来。
• (二)突触(synapse):两个神经元之间或
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
传递信息的部位。
轴突“接 点”。
当轴突末梢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
胞体形成化学突触时,往往先形成
膨大,称突触扣。扣内可见数量众
多的直径在30~150纳米的球形小泡,
称突触泡,还有较多的线粒体。递
第30页/共94页
间隙连接的功能:
3.间隙连接在卵泡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 用。 卵泡的正常发育依赖于间隙连接,若突变致 使 不能间隙连接,则导致不育症。
第28页/共94页
间隙连接的功能:
• 1.代谢偶联:例如,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把不能利用外源次黄嘌呤合成核酸的突变型成纤维细胞和野生型 成纤维细胞共同培养,则两种细胞都能吸收次黄嘌呤合成核酸。如果破坏细胞间的间隙连接,则突变型细 胞不能吸收次黄嘌呤合成核酸。
第20页/共94页
(4)粘合斑(adhesion plaque)
• 位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通过整合素 (integrin)把细胞中的肌动蛋白束和基质连接 起来。连接处的质膜呈盘状,称为粘合斑。
第21页/共94页
• 4. 组成蛋白:
• 细胞内锚蛋白(胞内蛋白)
• 将特定的细胞骨架成分同连接复合体结合 在一起,形成盘状致密斑(胞质斑)
第11页/共94页
4. 紧密连接的相关蛋白
• 紧密连接的焊接线由跨膜细胞粘附分子构成,主要的跨膜蛋白为claudin(封闭 蛋白)和occludin(闭锁蛋白),另外还有膜的外周蛋白ZO。
第12页/共94页
二. 锚定连接 a• n1.c概h o念r:i n通g过细j u胞n质c膜t i蛋o白n 及细胞骨架系统将相邻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连接起来。
• (二)突触(synapse):两个神经元之间或
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
传递信息的部位。
轴突“接 点”。
当轴突末梢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或
胞体形成化学突触时,往往先形成
膨大,称突触扣。扣内可见数量众
多的直径在30~150纳米的球形小泡,
称突触泡,还有较多的线粒体。递
第30页/共94页
间隙连接的功能:
3.间隙连接在卵泡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 用。 卵泡的正常发育依赖于间隙连接,若突变致 使 不能间隙连接,则导致不育症。
细胞连接、细胞粘附与细胞外基质-细胞生物学-课件3-08综述
上皮细胞间的各种细胞连接
一、封闭连接(occluding junction)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位置
管腔和腺体上皮细胞侧壁近顶端(临腔面)
形态和结构 相邻细胞的跨膜蛋白互相对接,
分布呈网状或带状,在细胞侧壁上环绕一圈
作用
封闭细胞间隙 (相对性),阻止管腔上皮 层内外物质的自由进出,是上皮细胞选择 性通透作用的物质基础
功能 是多数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细胞表面受体
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胞外基质间黏附,
参与信号传导,调控细胞功能
细胞外基质
连接蛋白
整合素参与黏合斑形成
肌动蛋白丝
整合素介导细胞骨架与细胞外基质的联系
无细胞骨 架的连接
有细胞骨 架的连接
细胞黏附
第三节
概念
细胞外基质
由细胞分泌的多种大分子组成的复杂 网络结构,充满着细胞之间的大小间隙 功能:形成一种支撑性框架为细胞提 供一种有组织的外环境
三、细胞外基质与细胞的相互关系
一、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
1.胶原 2.弹性蛋白
纤维蛋白
3.纤黏连蛋白
4.层黏连蛋白
糖胺聚糖
5.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
1.胶原(collagen)
胶原是人和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 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25%以上
是细胞外基质中最重要的纤维蛋白
甘氨酸
基本结构单位: 由3条肽链盘绕成 的3股螺旋结构
人体和其他多细胞生物都由细胞按特定方式有序构建
第一节 细胞连接 第二节 细胞黏附
第三节 细胞外基质
第一节
细胞连接
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的概念
第15章细胞连接细胞黏着和细胞外基质
■参与粘着连接的组分∶
●黏着蛋白(cadherin)∶ 一种跨膜连接糖蛋白,属Ca2+ 依赖的细胞-细胞粘着分子。
●细胞质斑(cytoplasmic plaque)∶ 含粘着斑蛋白(vinculin),介导肌动蛋白与粘着蛋白相连;
●肌动蛋白 actin
Adhesion belts
◆ 粘着斑
(adhesion plaque,focal adhesion)
第二节 细胞黏着及其分子基础
通过细胞识别与细胞黏着试验证实:同种类型细 胞间的彼此粘连是许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细胞与 细胞间的粘连是由特定的细胞粘连分子所介导的。
◆粘连分子的特征
● 粘连分子均为整合膜蛋白,在胞内与细胞骨架 成分相连;
●多数要依赖Ca2+或Mg2+才起作用。
• 细胞粘附分子的作用机制有三种模式:
连接致密斑的糖蛋白为钙黏着蛋白:包括桥粒芯蛋白和桥粒 芯胶黏蛋白。
桥粒连接
半桥粒:半桥粒与桥粒形态类似,但功能和 化学组成不同。它通过细胞质膜上的跨膜 蛋白-整联蛋白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底膜上。
半桥粒与桥粒连接的差别∶
参与连接的跨膜蛋白不是钙黏着蛋白而是整联蛋白。
●整联蛋白的细胞外结构域不是与相邻细胞的整联蛋白相连 而是同细胞外基质相连(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
(一)、胶原(Collagen)
◆基本特性: ●胶原是细胞外基质中最主要的水不溶性纤维蛋白 ●胶原是在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约占总蛋白的
30%左右)。 ●胶原产生于纤维原细胞. ● Collagens are found throughout the animal
kingdom and are noted for their high tensile strength, that is, their resistance to pulling forces. It is estimated that a collagen fiber 1 mm in diameter is capable of suspending a weight of 10 kg without breaking.
细胞的社会联系细胞连接细胞黏着和细胞外基质PPT课件
•
细胞与细胞间的黏着或细胞外基质间的黏着都是由位于细
胞表面的特定的黏着分子所介导的。黏着分子均是膜整合蛋白,
这些分子通过3种方式介导细胞识别与黏着:相邻细胞表面的同
种黏着分子间的识别与黏着(同 亲性结合),相邻细胞表面的
不同黏着分子间的相互识别与黏着(异亲性结合),相邻细胞
表面的同种黏着分子借助其他衔接分子的相互识别与黏着(衔
第38页/共59页
(4).胶原的组织 同一组织中常含有几种不同类型的胶原,但常以某一种为主。在不同的组织中,胶原组装成不同的纤维 形式,以适应特定功能的需要,最显著的是骨角膜中,胶原纤维分层排布。同一层的胶原彼此平行,尔相 邻两层的纤维彼此吹皱,形成夹层板样的结构,使组织具有牢固、不易变形的特性。
• 细胞内锚蛋白:这类这类蛋白形成独特的盘状致密斑,一侧与 细胞内骨架纤维如中间丝或者微丝相连,另一侧与跨膜粘连蛋 白相连;
• 蛋白统称跨膜粘连蛋白:这类蛋白是细胞质膜蛋白,一侧与内 锚蛋白相连,另一侧与胞外基质蛋白或与相邻细胞特异的跨膜 粘连蛋白相连
第4页/共59页
返回
结构类型
• 1. 与中间丝相连的锚定连接:主要包括细胞与细胞间的桥粒和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的半桥粒。 • 2. 与肌动蛋白丝相连的锚定连接:主要包括细胞与细胞间的黏合带及细胞与胞外基质间的黏合斑。
(1). 类型 :
• Ⅰ型纤维常形成较粗的纤维束,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皮 肤、肌腱、韧带及骨中、具有很高的抗张强度,约占人体胶原 的90%;
• Ⅱ型胶原主要存在于软骨中;Ⅲ型胶原形成细微的原纤维 网,广泛分布于具有伸展性的组织中,如皮肤、血管、内脏等 疏松的结缔组织;Ⅳ型胶原形成二微网络样结构,是基膜的主 要成分及支架。
第26页/共59页
第15章细胞连接细胞黏着和细胞外基质-65页PPT精选文档
选择素(Selectin):属异亲性依赖于Ca2+的能与特异糖基 识别并相结合的糖蛋白,其胞外部分具有一凝集素(lectin) 结构域。主要参与白细胞与脉管内皮细胞之间的识别与粘着。 P(Platelet)选择素、E(Endothelial)选择素和L(Leukocyte)选 择素。
粘连分子类型
弹性蛋白的结构
两个明显特征:
(1)构象呈无规则卷曲!! (2)通过赖氨酸残基相互 交联成网状结构。
3.3 粘着蛋白
粘着蛋白(adhesive protein)是细胞外基质中 的第三类成分,之所以将这些蛋白称为粘着蛋白, 主要是这些蛋白起着将细胞外基质与细胞联系起来 的桥梁作用。
根据行使功能的不同,细胞有三种类型的细胞连接∶
• ◆ 封闭连接 (Occluding junction):
•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 ◆ 锚定连接 (Anchoring junction):
•
桥粒、半桥粒、粘着带、粘着斑
• ◆ 通讯连接 (Communicating junction):
2.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又称斑形成连接(plaque-bearing junction),通过细胞骨架 系统将相邻两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连接在一起。 ◆锚定连接在组织内分布很广泛,在上皮组织,心肌和子宫颈 等组织中含量尤为丰富 ◆主要靠黏着蛋白、整联蛋白和细胞骨架体系将相邻两细胞 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连接在一起。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CAM(Ig-Superfamily,IgSF):分子 结构中具有与免疫球蛋白类似的结构域的CAM超家族,一般不 依赖Ca2+。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指二硫键维系的反向平行β折 叠结构。
粘连分子类型
弹性蛋白的结构
两个明显特征:
(1)构象呈无规则卷曲!! (2)通过赖氨酸残基相互 交联成网状结构。
3.3 粘着蛋白
粘着蛋白(adhesive protein)是细胞外基质中 的第三类成分,之所以将这些蛋白称为粘着蛋白, 主要是这些蛋白起着将细胞外基质与细胞联系起来 的桥梁作用。
根据行使功能的不同,细胞有三种类型的细胞连接∶
• ◆ 封闭连接 (Occluding junction):
•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 ◆ 锚定连接 (Anchoring junction):
•
桥粒、半桥粒、粘着带、粘着斑
• ◆ 通讯连接 (Communicating junction):
2.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又称斑形成连接(plaque-bearing junction),通过细胞骨架 系统将相邻两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连接在一起。 ◆锚定连接在组织内分布很广泛,在上皮组织,心肌和子宫颈 等组织中含量尤为丰富 ◆主要靠黏着蛋白、整联蛋白和细胞骨架体系将相邻两细胞 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连接在一起。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CAM(Ig-Superfamily,IgSF):分子 结构中具有与免疫球蛋白类似的结构域的CAM超家族,一般不 依赖Ca2+。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指二硫键维系的反向平行β折 叠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概念
细胞黏附
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之间通过一些特殊的分子彼此识别和结合 是锚定连接的基础,同时也在细胞的 迁移和组织构建中起重要作用
连 接 复 合 体
紧密连接 粘合带 桥粒 间隙连接
半桥粒
一、细胞黏附的基本特性
1.细胞黏附由黏附分子介导
2.细胞间黏附分子结合有三种方式
3.细胞黏附的连接性黏附和非连接性黏附机制 4.细胞黏附是选择性的识别过程
1.细胞黏附由黏附分子介导
细胞表面跨膜蛋白
包括细胞间和细胞-基质黏附分子
参与细胞间和细胞与胞外基质的黏附
有多种类型
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
2.细胞间黏附分子结合有三种方式
嗜同性结合
嗜异性结合
连接分子依赖性结合
3.细胞黏附的连接性黏附和非连接性黏附机制
间隙连接通透的物质或离子有一定的大小限制
间隙连接的通透性是可调的
紧密连接
黏合带
桥粒 间隙连接 半桥粒
神经元
突触
2.化学突触
神经递质
靶细胞
(chemical synapse)
存在于神经细胞间和神经细胞与肌细胞间的接触部位。
化学突触的质膜间有20nm的突触间隙。
信号传递速度较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相 邻 细 胞 质 膜 上 的 封 闭 索
形成封闭索 的跨膜蛋白
微绒毛
密封蛋白
封闭蛋白
跨膜蛋白: 封闭蛋白(claudin) 密封蛋白(occludin) ZO蛋白
紧密连接中的跨膜蛋白
二、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二、锚定连接(anchoring junction)
•封闭连接 •锚定连接 •通讯连接
细胞连接的类型
功能性分类 结构性分类
封闭连接
锚定连接
通讯连接
紧密连接 隔状连接 1、微丝附着 粘合带 粘合斑 2、中间丝附着 桥粒 半桥粒 间隙连接
化学突触 胞间连丝
仅见于无脊椎动物 连接细胞与细胞 连接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连接细胞与细胞 连接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仅见于植物细胞
*黏合带(adherens belt)
位置:位于上皮细胞顶部侧面、紧密连接的下方
形态和结构:是连续的带状粘附连接
作用:在早期胚胎中使上皮细胞片层内陷形成管
状器官原基,对形态发生起重要作用
与细胞骨架附着
跨膜黏附蛋白
细胞内锚定蛋白
微丝
钙黏素
参与黏合带形成的一些分子
2.黏合斑(adherens plaque)
整合素(integrin)
*半桥粒(hemidesmosome)
位置:上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接触点(一种点状细胞
连接) 形态:铆钉状连接上皮基底面与基膜,只有桥粒的
一半结构,其致密斑只存于上皮细胞的胞质面
作用:使上皮组织固定,并分散所承受的机械张力
三、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
跨膜黏附蛋白: 桥粒芯糖蛋白(desmoglein) 桥粒芯胶蛋白(desmocollin)
桥粒芯糖蛋白
跨膜黏附蛋白
桥粒芯胶蛋白
钙黏素
细胞内锚定蛋白:
桥粒珠蛋白 桥粒斑蛋白
与细胞骨架附着
中间丝
组成桥粒的一些分子
4.半桥粒(hemidesmosome)
胞内锚定蛋白:
网蛋白(plectin)
跨膜黏附蛋白:
参与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器官硬化、 血栓形成、移植排斥及肿瘤转移等多种生理、病 理过程
二、几种主要的细胞黏附分子
1.钙黏素家族
2.选择素家族
3.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4.整合素家族
1.钙黏素家族(40多种钙黏素)
钙黏素(cadherin)
结构:单次跨膜蛋白
胞外结构域形成重复子
功能:介导同型细胞间的嗜同性黏附
人体和其他多细胞生物都由细胞按特定方式有序构建
第一节 细胞连接 第二节 细胞黏附
第三节 细胞外基质
第一节
细胞连接
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的概念
多细胞生物中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 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一些特化的连接装置 多见于上皮组织 对机体的构建和功能非常重要
细胞连接的类型
分布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
功能 与整合素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牢固粘附 参与免疫炎症反应
4.整合素家族
整合素(integrin)又称整联蛋白
跨膜异二聚体糖蛋白(α β ),
种类繁多,人体:24种α , 9种β
分布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
功能 是多数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细胞表面受体
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机体组织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
细胞外基质成分、含量和存在形式的差异
在不同组织中的特性
基质钙化 大量成索的胶原纤维 特化为基膜
骨组织坚硬 肌腱、韧带具有强大的张力 控制细胞的行为
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一、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 二、基膜
相邻 质膜 1.5nm 亲水性通道 2~4nm 间隙
相邻细胞连
接子对接形成通道
连接子
连接子蛋白
连接子
相邻细胞连接子对接形成通道蛋白
连接子蛋白与连接子
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作用和特点
介导细胞间电的偶联和化学的偶联。
通透的物质或离子有一定的大小限制。 有组织特异性(连接蛋白不同、通透性不同)。 通透性是可调的。
三、细胞外基质与细胞的相互关系
一、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
1.胶原 2.弹性蛋白
纤维蛋白
3.纤黏连蛋白
4.层黏连蛋白
糖胺聚糖
5.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
1.胶原(collagen)
胶原是人和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 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25%以上
是细胞外基质中最重要的纤维蛋白
甘氨酸
基本结构单位: 由3条肽链盘绕成 的3股螺旋结构
凝集素结构域
2.选择素家族
选择素(selectin)
依赖Ca2+的黏附分子
结构:单次跨膜蛋白
高度糖基化
细胞内锚定蛋白
重要活性部位:凝集素结构域
功能: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的识别和
黏附启动炎症免疫反应及维持炎症状态
基膜
白血细胞
血管
内皮细胞
组织
白细胞滚动
选择素与整合素介导白细胞迁移
选择素介导白细胞与 血管内皮细胞黏附
*桥粒(desmosome)
位置: 管腔和腺体上皮细胞侧壁
相邻细胞接触点上一种类似钮扣的点状细胞连接,能牢固 地将相邻细胞扣在一起
形态: 钮扣或铆钉状连接相邻细胞,但保持细胞间隙
作用:维持上皮组织结构
胞内锚定蛋白: 桥粒珠蛋白(plakoglobin) 桥粒斑蛋白(desmoplakin)
连接性黏附
•见于上皮细胞 •有特化的连接区 •使细胞间结合牢固
非连接性黏附
•见于非上皮细胞 •无特化的连接区 •适宜细胞的运动
上皮的 基底细胞
基底细胞 增殖 相邻细胞 互相连接 上皮扩展
连接性黏附
•见于上皮细胞 •有特化的连接区 •使细胞间结合牢固
非连接性黏附
•见于非上皮细胞 •无特化的连接区 •适宜细胞的运动
存在于大多数组织中相邻细胞膜上的特殊 连接通道 实现细胞间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通讯联系 完成群体细胞间的合作和协调 包括:1.间隙连接 2.化学突触 3.胞间连丝(略)
1.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又称缝隙连接
*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存在于动物细胞(少数终末分化细胞除外)及体
第八章 细胞连接、细胞 粘附与细胞外基质
人体和其他多细胞生物都由细胞按特定方式有序构建 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
填充细胞间隙,形成支撑框架 提供细胞生存和行为的环境 细胞粘附(cell adhesion ) 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黏附结合 细胞连接 (cell junction) 使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更紧密连接
维持细胞极性,构建和维持组
钙黏素 重复子
织结构
钙黏素——Ca2+依赖的黏附分子
细胞间的 嗜同性黏附
Ca 2 + 对钙黏素的影响
跨膜黏附蛋白
钙黏素
细胞内锚定蛋白
(连环蛋白)
微丝
经典钙黏素通过锚定蛋白与微丝结合
钙黏素的嗜同性黏附
在胚胎发育不同阶段的细 胞识别、迁移和分化以及 组织器官的构建和修复中 起重要作用。
1.黏合带(adherens belt)
2.黏合斑(adherens plaque)
与中间丝相连 3.桥粒(desmosome)
4.半桥粒(hemidesmosome)
1.黏合带(adherens belt)
位于上皮细胞顶 部侧面,紧密连接下 方,是细胞与细胞之 间的带状黏合,对形 态发生起重要作用。
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胞外基质间黏附,
参与信号传导,调控细胞功能
细胞外基质
连接蛋白
整合素参与黏合斑形成
肌动蛋白丝
整合素介导细胞骨架与细胞外基质的联系
无细胞骨 架的连接
有细胞骨 架的连接
细胞黏附
第三节
概念
细胞外基质
由细胞分泌的多种大分子组成的复杂 网络结构,充满着细胞之间的大小间隙 功能:形成一种支撑性框架为细胞提 供一种有组织的外环境
胶 原 分 子 的 结 构 模 式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