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边界问题
中朝边境划分问题与对策

中朝边境划分问题与对策
一、关于中朝划界主要问题
上世纪60年代,中朝开始边界划分的谈判,主要依据是《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和实际控制情况。
主要涉及以下争议:
1、吉林延边地区所谓“间岛”主权
2、长白山和天池的历史和现状
3、长白山地区划界比例
4、朝鲜在其他地区向中方做出的调整
延边辖6市2县,面积4.33万平方公里,远大于台湾省。
中国历届政府从不承认所谓“间岛”的叫法。
虽然自清末以来,延吉地区朝鲜人所占比例不少,且一直成增长势头,但无论法理还是实际管控(关键)中国均占有一定优势。
经过多轮唇枪舌战,中国获得100%的土地,协议后延吉拥有朝鲜国籍者改为中国国籍,民族定为朝鲜族。
最终协议对策如下
(一)天池:中方48%、朝方52%
(二)长白山山体:中方75%、朝方25%、
(三)作为补偿朝鲜让出实控的双目峰
因此,整个长白山划界中方获得70%。
至于那30%,去问清政府官员和“蒋总统”
黄线为1712年边界,红线为1962年线,互有进退
结论:中朝划界既参考了日清条约,又考虑到两国实际控制情况,总的比较客观。
至于双方表示由于两国友好,互谅互让不过是客气话,不要当真。
只有实力和实控才是最保险的。
中朝边境管控问题研究

中朝边境管控问题研究发布时间:2022-09-01T01:13:41.279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第8期作者:牟中达1 佟楚然2 [导读] 中朝边境的管控不仅会影响到我国东北边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牟中达1 佟楚然21身份证号码:22020219871227**** 2东北炼化集团吉林设计院摘要:中朝边境的管控不仅会影响到我国东北边境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同时对我国国家安全战略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本文基于中朝边境的管控研究,简单分析了边境管控的具体概念,结合中朝边境管控工作中可能发生的非法越境、走私易物、毒品犯罪等问题,提出了建立联防联管制度,实现管控工作常态化发展以及边防科技力量加强的策略,以便为今后我国中朝地区边境管控工作的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朝边境;管控工作问题;应对策略 1、边境管控概述边境管理部门严格遵照我国法律体系、政策和相应国家边界条约、协定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边境地区实施的各项管理活动,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边境地区安全的行为统称为边境管理[1]。
目前我国边境管理部门开展的边境管理工作区域是以陆地边界或者领海线向内方向到达一定区域划分的边境管理区为主。
边境地区的范围则需要综合考虑我国与毗邻国家关系,沿海沿边地形复杂程度,居民点人口密度等因素,始终坚持普通居民生产生活以及加强边境地区安全保卫工作基本原则的要求,由省或者自治区结合当地状况自主进行划定。
一般情况下,我国的边境管理区域范围是在边境线我国一侧的7至10公里范围内,但在人烟稀少的边境地区,边境管理区的范围可以扩展到30公里。
2、当下中朝边境管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非法越境现象仍旧存在朝鲜地区因为受到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再加之国土面积有限,国家内部粮食短缺现象依旧未能得到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相对较缓慢。
在求生意志的驱使下,少量朝鲜居民开始出现非法越境的现象。
关于处理历史时期中朝边界问题的几点建议

第22卷第1期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3月V o l.22 N o.1Journal of Chang Chun T eachers Co llege M ar 2003关于处理历史时期中朝边界问题的几点建议姜维公1,李凤莲2(1.长春师范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32;2.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摘 要]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学者的论著中对于中朝边界历史形成问题的论述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这不但有悖于中朝两国发展的历史事实,而且也对我国外交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所以,只有以史实为根据,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上的中朝边界问题,才能找到正确地处理历史时期中朝边界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中朝边界;处理;建议;疆域[中图分类号]K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03)01-0033-03 目前国内外有关中朝边界的论著,在理论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在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朝边界的问题上错谬颇多。
推溯问题的症结所在,不能不从《中国历史地图集》说起。
现在从地图上看,中国与北朝鲜的疆界是清楚的,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
这个边界线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形成的,它牵涉到了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这些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勿庸置疑。
但是,现在朝鲜半岛上流传许多关于历史上中朝边界的错误观点和认识,这些观点和认识都是在错误的思想观念引导下产生的,而不是基于历史事实,而且也超出了学术研究范畴。
值得忧虑的是,这些错误的观点和认识通过国家舆论机器在半岛上广为宣传,诸如“北方领土意识”、“收复我们祖先的故土”、“中国人进入满洲不到二百年”等奇谈怪论。
这些怪论有时也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这种思想和行动是中朝友好的一条裂痕,有如大堤上的蚁穴,必须挡塞住,否则隔了数年之后,万一领导不得其人,出现了尼赫鲁之流,也说不定借这口实来夺取领土,制造混乱。
”[1] 现在的中朝边界是清楚的,但在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朝边界时,受时局所限,各个时期的标准和依据还是有差别的。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

中\朝存在的领土问题(图)(一)清时期中朝第一次勘界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
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
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
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
5月15曰,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
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
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
其次,穆克登系军人出身的一介武夫,对国境勘查技术和相关知识所知甚少,不仅没能找到图们、鸭绿两江的正源,更在将其后的边界立标过程完全委托于朝鲜官员,使所划边界对中国极为不利。
(二)“间岛”问题的发端以及边界问题的再起长白山一向被视为清朝发迹的“龙脉”之地。
由于进入长白山挖参、猎捕之人众多,请政府担心这些活动会断绝龙脉。
1762年始,清政府对东北实施了长达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严禁进入长白山地区,鸭绿江、图们江中朝边境地区成为封禁的重点地区。
后来,由于长期的封禁政策致使东北边疆地广人稀,边备空虚,潜藏着严重的国防危机。
特别是清道光之后,由于沙俄等列强的侵略扩张,这种危机曰益加重。
这给朝鲜边民非法越境进入中国创造了客观条件。
后来,1860至1870年间,朝鲜北部地区多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
许多朝鲜人出于生计,冒禁非法渡鸭绿江、图们江越境,到对岸中国奉天、吉林省垦荒。
之后人数众多,开垦土地越来越多,为清政府带来诸多政治、社会问题。
后来,清政府于1867年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汉人迁移至此,后来在对待朝鲜移民的政策上也有所放松,在其“易服雉发”,准其领照纳租,加入中国国籍的情况下留在中国。
从长白山天池看中朝边界的历史根源

从长白山天池看中朝边界的历史根源从长白山天池看中朝边界的历史根源原作:博弈引子长期以来,考虑到中朝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关系,中朝边界问题成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禁区。
而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中朝两国政治关系的变迁,长白山天池问题却逐渐浮出水面。
1992年与韩国建交前后,随即又引出了在中韩两国学者中存在的有关中朝之间涉及2.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主要是延边地区)主权争执。
于是乎,中韩两国各种用心的“民族主义者”把中国和朝鲜这两个社会主义“兄弟国家”一并钉在了“卖国”的柱子上。
细想起两位***领袖互相卖国的“丑态”,不禁感叹世上但凡各种可笑的事情却都可笑得有理之极。
中国这边,网上的有关言论对毛泽东“大手一挥”“出卖”领土主权的描写是栩栩如生,去年此时博弈在舰船更是碰到一位朋友语出惊人,云:“正是因为毛泽东这大手一挥,原本笔直的中朝边界线变成了一把尖刀,直插中国的东北边陲。
”博弈当时大惊失色,您别说,这“大手一绘”的动作对毛泽东而言还确实是形神兼备。
无论是清废帝,还是袁世凯孙文蒋介石各位人等,谁能有毛泽东这样这样的气魄?哪怕是“卖国”也卖得如此轻松自如,实非毛泽东莫属了!韩国这边,学者对那从来就不成立的“间岛案”耿耿于怀,更是对金太阳把长白山(韩国称白头山)天池与中国对分咬牙切齿。
一方面,他们认为:“中共在其固定地图上将白头山的突出部分削平,在白头山南部东西划一条线,把白头山南麓的葡萄江和东部的大浪河联结起来.作为国境线,把与满洲没有任何关系的白头山也当作了自己的领土。
”,他们还主张修改韩国方面的教科书,“按照史实,承认古朝鲜(檀君朝鲜、箕子朝鲜)二千一百四十年的历史,记述其疆土时.应写成是北起黑龙江,东至沿海州,西达河北”,着实胃口不小。
更有甚者,在1984年9月16日,韩国金永光等54名国会议员联名向韩国国会提出《关于确认白头山所有权之议案》。
该议案之主要内容为:“我国领土北起以白头山为中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南至汉拿山及马罗岛。
中朝边界、明前期中朝东段边界的变化

明前期中朝东段边界的变化一、元以前中朝东段边界中朝东段边界自渤海、辽、金时期起一直相对稳定。
公元7世纪末,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之大部,在朝鲜史上称为新罗王朝。
8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出现了以革末革曷为主体的渤海政权。
渤海历时200余年,史称“海东盛国”,境内有5京、15府、62州。
其中渤海之南京南海府位于今朝鲜咸镜道附近,与新罗相接。
据《新唐书·渤海传》载:渤海“南比新罗,以泥河为境”。
又载:渤海“以沃沮故地为南京,曰南海府”。
由上述史料可知,渤海之南海府与新罗,以泥河为界。
泥河为今朝鲜咸镜道的龙兴江,而且南海府又是渤海通往新罗的必经要道,即“南海,新罗道也”。
上述渤海与新罗东段边界的记述,朝鲜史书也有明确的载录。
据《大东地志》载:“晋初,新罗北界止于泥河,唐中宗时,渤海国南界至于永兴。
”[1]永兴位于朝鲜龙兴江南岸,与《新唐书·渤海传》记载完全吻合。
五代十国时,契丹族崛起于中国北方,建立契丹政权。
926年,契丹灭渤海。
此时,朝鲜半岛新罗已分裂为“后三国”即百济、泰封、新罗。
918年,王建称帝,建立高丽王朝,935年统一朝鲜半岛大部。
此后近200年的时间里,辽王朝与高丽为邻。
辽代,包括渤海南海府在内的原渤海地区均为辽朝管辖。
在渤海南海府故地,居民主要是蒲卢毛朵部人。
《辽史》载:“蒲卢毛朵界曷懒河来附,诏附之”。
[2](卷19)“蒲卢毛朵部多兀惹户,诏索之”。
[2](卷17)曷懒河在朝鲜咸兴以北,有人认为就是咸兴一带的城川江。
当时在蒲卢毛朵部之北、之西,则分布着长白山女真三十部。
《辽史》卷十五《圣宗纪六》载:“长白山三十部女直酋长来贡,乞授爵秩。
”辽政府分别设蒲卢毛朵大王府、长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辖这一地区的女真人。
这些女真首领接受辽朝授予的官职,定期向辽朝贡。
蒲卢毛朵部、长白山女真,高丽称他们为东女真或东北女真。
因为他们与高丽相邻,与高丽的关系也较密切。
女真人以土特产与高丽交换,高丽也给予赏赐。
从大同江到鸭绿江,中朝边界是如何一步步北移的?

从大同江到鸭绿江,中朝边界是如何一步步北移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72年前的那个寒夜,志愿军唱着这首振奋人心的战歌,打响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为朝鲜而战。
鸭绿江既是中朝友好的象征,同时也是中朝两国的分界线。
鸭绿江全长795公里,由东北流向西南,最后注入黄海,与流入日本海的图们江共同构成了中朝边境。
▲志愿军走过封冻的鸭绿江面鸭绿江、图们江作为中朝界河的历史其实并不算长,是在明朝初年(15世纪中期)确定下来的,距今不足600年。
在此之前,中朝最早曾以平壤附近的大同江为界,在现有国境线以南大约200-300公里。
那么,中朝边境是如何从大同江一步步北移到鸭绿江的呢?更令人吃惊的是,进入近代以后,中朝边境差一点再次北移越过图们江,这又是怎么一回事?▲现在的中朝边境地图大同江为界鸭绿江是一条宽阔的河流,平均宽度500米左右,最大宽度超过1000米。
不过,鸭绿江有4个多月的封冻期,大军可以直接从冰面上走过去,因此鸭绿江并不是一条难以逾越的天险,图们江同样如此。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朝鲜半岛政权是箕子朝鲜,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兼大臣,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推翻商朝后,箕子率部众远走辽东,建立自己的小王国。
▲箕子朝鲜由商朝遗民所建史书认为箕子朝鲜始于公元前1120年,灭于公元前194年,定都大同江畔的平壤一带,最终被卫满朝鲜所灭。
一部分箕子朝鲜臣民逃往半岛南部,促进了当地土著的发展。
卫满是战国末期的燕国大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投靠西汉燕王卢绾,卢绾叛汉失败逃往匈奴,卫满则取箕子朝鲜而代之,也有史书称其为卫氏朝鲜。
▲卫满是燕国大将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均由商、周遗民所建,可以算是中原文明的一部分,它们的疆域包含辽东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鸭绿江、图们江这时只是普通的江河。
虽然卫满朝鲜向西汉称臣,却依仗山高路险而对汉武帝的使者颇为不恭。
公元前109年,汉军攻灭卫满朝鲜,将其故地纳入中华版图,设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
近代中朝边界争端史略

近代中朝边界争端史略序论:近代中朝边界之形成众所周知,自AD7世纪以来,东北地区即为中国之领土,虽然历代王朝兴废不断,与周边主要邻国朝鲜的划界也屡有变更,但东北全境在总体上并无过大的出入。
在明英宗正统年间(A D1436-1449,其间朝鲜为世宗在位),始确定两国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1】,两河东南岸为朝鲜,西北岸为明。
/ ]鸭绿江和图们江均发源于长白山麓【2】。
长白山,夏世称不咸山【3】,秦汉时称单单大岭【4】,魏晋为徙太山【5】,南北朝称从太山【6】,唐时称太白山【7】,宋金际始定长白山名【8】,元明清因袭至今。
朝鲜方面称白头山【9】。
鸭绿江,汉时称马訾水【10】,鸭绿水之名始见于隋【11】,唐中期定鸭绿江之名【12】。
图们江,辽时始见于中国史书,名驼门江【13】;金朝称统门水【14】;至于明,称徒门水、阿也苦山【15】;至清代始定图们之名,又别称土门江【16】。
朝鲜一方称豆满江【17】。
时至AD1616年,努尔哈赤崛起东北,统一女真,建立后金政权。
1627年皇太极继位之初即迅速击败朝鲜,迫使其去明附金,在两国划界问题上依然循明例以鸭绿、图们二水为界【1 8】。
此后,即使发生了清朝建立,入关并统一中国等重要历史事件,中朝边界亦无任何更动,清政府的官方文件中也屡次重申了这一事实【19】,为后世提供了无可辩驳的法律依据。
由于清朝视东北为“龙兴之地”,早在入关之前即沿鸭绿江岸中国一侧修建了的具有防戍性质的东条边墙,严禁朝鲜居民越界采参、狩猎、拓耕、伐木。
然而,具备地理的人都知道,河流的中下游通常是幅面宽阔,水深流急,足以用做国家之间的天然分界线,但在上游尤其是源头地段往往主流稀狭且多派分支,鸭绿江和图们江亦无外如是。
通常的说法是,鸭绿、长白二水均发源于长白山,前者在山之西,后者在山之东。
但确切的说,应该是长白山东部偏南的小白山分水岭的两侧。
鸭绿江在西,图们江在东。
鸭绿江源是由两条河流形成的。
其一为源自长白山南麓的暖江,这条河南流至小白山西麓,与另一名为建川沟的河流交汇,始成鸭绿江。
中朝边境地区 基站越境覆盖问题研究

自治州 、白山市 、通化 市 3个地级市与
朝 鲜 的慈 江道 、两 江 道 、成 镜北 道 相邻 。 自2 0 0 8年 年 初 开 始 ,吉 林 省 无 线 电 管 理 部 门和 工 业 和 信 息 化 部 无 线 电 管 理 局 一 起 与 朝 鲜 相 关 f FN 继 在 北 京 、 l ] B 朝 鲜 平 壤 、广 东 深 圳I 地 举 行 了 3次 等 边 境 无 线 电 频 率 协 调 会 议 ,重 点 探 讨 如 何 解 决 公 众 移 动 通 信 频 率 的使 用 问题 。
TmeAd a c d 的措施 。在边 境地 区 ,可 以通过 设置不 同的 T i v ne ) A值来
控制 基站 的覆 盖 范 围 ,当 T 值设 为最 小值 1时 ,基 站 的覆 盖 半 径 大 约 为 A 5 0米 。需 要 指 出的 是 ,该措 施 在 有 效 地 减 少基 站 对 朝 方 覆 盖 的 同时 ,也 5
方地 区实施覆盖 ,同时对朝方扇 区安装铜网等屏 蔽装置 ,以增加损耗 。这
种 降低 基 站 有 效 辐 射 功 率 的方 式 属 于 主 动 性 策 略 ,可 以 有 效减 少 对 朝 方 的 覆盖 ,但 由于 受 到复 杂 地 形 的影 响 ,很难 彻 底消 除 对朝 方 的覆 盖 。
( 利用移动基站的 T 值 ,控制基站覆盖范围 2) A
3 千扰伪小区 ”的工作原理及实现方式 .“
根 据 中 朝 边境 地 区基 站 布 置 的 实 际情 况 ,我 们 可 以 利 用移 动 蜂 窝 小 区 的一 些 特性 ,来 精确 控 制信 号 的 覆盖 效 果 。
3. 现 方 式 1实
使朝鲜境内手机不再接收我方基站的信
口
1
中朝边界问题

仔细分解中朝边境的争论的“焦点”,可以分为五个点,由南至北分别是:鸭绿江口、长白山、图们江正源、“间岛”,以及图们江口。
我们接下来的解读重点,就是其中的“间岛”、图们江正源,以及半岛最为关注的“长白山”附:中朝边境主要焦点示意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朝鲜边境的主要特征是“两江一山”,即鸭绿江和图们江,以及两江中间,号称两江发源地的“长白山”。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长白山,与之前我们一直在提的“长白山脉”不是同一个概念。
后者是呈连贯状态的,中国东北边境山地的总称。
而这一节我们所指的“长白山”,就是一个山头,而这个山头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中间有个由火山口积水而成了“天池”。
也就是中国所称的“长白山天池”,和朝韩所指的“白头山天池”。
如果中朝两国是由一条贯通日本海与黄海的大河所分割的,那么无论是在约定俗成的古典时期,还是精确划界的现代社会,都不会有太大争议。
河道中间的主航道就是最公平的国境线。
当然,在寸土寸金的今天,即使是有明确的划界原则,也还是会存在争议的。
特别是在呈喇叭状的出海口处。
中朝之间所涉及的图们江口以及鸭绿江的故事,我们之前已经分别分析过了。
应该说,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在那两个地区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其中缘由不再叙述。
而中朝之间的所谓“领土纠纷”,在政治层面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两国在40多年前就已经正式签订了边境条约。
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近些年来之所以在民间成为热点,并不是由于中国的民间,有什么特别的举动(最多也就是网上发发牢骚),希望改变鸭绿江口和图们江口的现状。
而是三八线以南的韩国,在民间热炒。
如果从法理上来说,韩国对中朝鲜边境指手划脚当然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考虑到朝韩两国之间有统一的共识,并且将来半岛肯定还是会以某种形式统一的。
这些来自韩国民间的声音,难保在某一天不上升到政治层面上。
因此虽然觉得现状并无多少改变的机会,也还是做个专题,正好也通过这个案例,让大家清楚地理特征的认定,在划定国境线时的重要性。
中朝关系中的边境考量

二、中国当前的应对措施
中国方面除了在边境地区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我们还应该关注一下自2009年开始实施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笔者认为长吉图战略应该还有两层含义值得进一步去解读:
1.通过长吉图开发,夯实延边经济基础,促进延边经济可持续发展。延边地区的经济以外汇收入为主。在2006年的时候,其外汇收入就达到当时财政收入的3倍。可见其经济来源过分依赖外汇收入,也从侧面表现出当地经济基础的脆弱性和经济来源的不稳定性。当地居民一般赴韩日进行劳务,日后中国一旦同这两个国家交恶,势必会导致延边地区的经济、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面临重大压力。长吉图战略的提出,有利于东北亚各国的区域化合作,进一步发挥延边地区的前沿和窗口作用,为当地经济的内发性、可持续性注入强大活力。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基础的夯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将会为边疆稳定、民族和谐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为朝鲜可能在政局动荡时期带来的难民潮,提供坚实的经济后盾和承载力。
三是如果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顺利引导朝鲜经济的平稳过渡,那么就会盘活整个朝鲜经济、社会和政治,当然也会对中朝贸易、边境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朝鲜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另一层面的影响,那就是朝鲜半岛统一的成本会大大降低,今后朝韩统一的道路,则会顺利很多。但是中国最为担心的就是朝鲜半岛统一后,新的政权对中国的态度以及朝鲜半岛是否还能充当中国的战略缓冲地带。历史和事实证明,在大国林立的四周,朝鲜半岛想要坚守中立,几乎是不可能的。历史也同样证明,100多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60多年前的日军侵华战争,日本无不是通过朝鲜半岛作为跳板入侵中国。只要这种潜在威胁还继续存在,只要朝鲜半岛这种战略地位还需要存在,中国就不会轻易对朝鲜说放弃。
二是长吉图的开发开放已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前景可谓一片光明。但是朝鲜会不会把租给中国出海口,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遏制中国东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朝鲜以前就把新义州、罗先等地区作为开放试验区,但是效果并不好。这次在对待中国的长吉图战略,会不会只是权宜之计,当作当前巩固金正恩体系的一种手段,待其政局稳定后,又会重蹈覆辙。可以说出海口问题,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进一步对外发展的“命门”。俄罗斯和朝鲜也都深知这一点,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此问题还会展对朝影响力,但是中国提出重新召开“六方会谈”,使很多国家大失所望。甚至中国国内很多网民,也激烈地表达了“抛弃朝鲜”的言论。有时候我们在研究中朝关系的时候,往往过多期望高层决策或表态,而忽视事件背后的前因后果。或者说我们在研判中朝关系的时候,仅仅局限于单一事件,而不能把它放入一个大的环境里去衡量,结果往往会受事件的本身所牵制。所以本文将以中朝边境延边地区为基点,来解读中朝双方在边境的考量,展望今后边境地区在中朝关系中的作用。或许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中朝的北部边境

中朝的北部边境在古典时期,东亚其实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边境线。
不是说两国之间就没有界线了,只不过一般不会特意的去打界碑,而是约定一条明显的地理特征(或山,或水)作为双方的分割线。
从分割的角度来看,河流的作用比山脉要明确的多。
最起码无论是河岸,还是主航道,都比分水岭要容易确认。
从这个角度看,在古典时期结束后,中朝之间的边境线应该是比较容易确认的。
因为鸭绿江一线的南部边境,在明朝承认高丽的属国地位时,就很明确了。
而图们江作为中、朝的北部边境,最迟在清朝也明确了。
之所以不能确定要明朝就已经明确了图们江的概念,是因为那里是满人与朝鲜人相交的地区,而就以“中华上国”自据的明帝国来说,当时是不会为两个定位虽有不同,但都属于附庸民族之间的划界,耗费太多精力的(所谓“不分化外,一视同仁”)。
不过后来兴起于东北的满洲人入主中原,中朝两国的北部边境也被明确为“图们江”了(图们就是满语)。
换句话说,到了清朝末年,中朝双方对于依据鸭绿江、图们江两江作为划界的基础,是没有异议的。
只不过确定的江名,并不代表就没有问题了。
河流在下游地区的走势一般是比较明确的,但在上游地区,就不一定了,就像现在很多著名的大江大河都在争议源头地一样。
在国内出这种事情,也就是争夺一点旅游资源,但如果争议出现在界河上,问题就严重多了(上游河流一般都是呈树冠状分部的,南北支流之间的距离很大)。
而中朝两国之间最先出现问题的,就是北线的“图们江”。
这一次所争议的焦点,就是图们江正源的问题,只不过半岛的胃口比较大,直接从中游就动手了,也就是把在图们江中游合流的北支流——海兰江,认定为“图们江”了。
而图们江与海兰江之间的土地(现属延边管辖)争议,在后来也被扩大为所谓的“间岛”问题了。
在古典时期,东亚其实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边境线。
不是说两国之间就没有界线了,只不过一般不会特意的去打界碑,而是约定一条明显的地理特征(或山,或水)作为双方的分割线。
从分割的角度来看,河流的作用比山脉要明确的多。
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

中xx边界争端的由来和主要内容xx[本文说明]:本报告系引用多篇文献和网络资料综合而成,不代表某种法律观点,亦不具备国家效力,仅仅是个人兴趣所作。
文中未指明出处之资料,请自行至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中查证。
出现文责问题,本人概不负责。
中国目前的版图基本确定于清朝末年。
清朝末年时期,中国清朝政府内外交困,国际地位急剧衰退。
各藩属国或依恃外强,或与清庭决裂,原先的封贡体制分崩离析,原来在朝贡体制下被掩盖的与各藩属国之间的矛盾也纷纷浮出水面。
清朝后期,日俄势力进入朝鲜,宫廷内部的亲俄势力和亲日势力明争暗斗。
同时中朝两国之间的朝贡藩属关系此时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边界的争端即源于此时。
总体来看,中朝两国边界争议主要集中在边界的划定和所谓“间岛”地区的归属上。
而所谓的“间岛”问题正是源于边界的划定和日本的介入。
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中朝边界争端的由来和“间岛”争议问题。
一、中xx边界争议由来(一)清时期中xx第一次勘界明朝和李朝建立之初,中朝两国边界即明确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河▼。
清代,中朝两国疆界依然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两国从无异议。
朝界河鸭绿江、图们江皆发源于长白山(朝鲜称“白头山”),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的三江源头。
鸭绿江、图们江中游以下河宽水深,两国边界分明,但两江,尤其是图们江上游至江源地带,河多水浅,边界不明,源头不清,因此,屡有边民非法越境,造成边界纠纷。
为解决边界纠纷,1712年,穆克登奉康熙帝之命,与朝方接伴史朴权和咸镜监司李善溥赴长白山查边。
5月15日,穆克登在长白山顶分水岭鸭绿江、图们江两江源头立审视碑[1]。
碑文[2]如下:大清xx總官穆克登奉旨查邊至此審視西為鴨綠東為土門故於分水嶺上勒石為記康熙五十一年五月十五日筆帖式xx官xxxx軍官xxxx複xx台相差使官許樑xx道常通官金應憲(氵+憲)xx此次勘界过程中,各种纰漏层出不穷,给后来的中朝边界争执埋下了祸根。
首先,朝鲜接伴史朴权和李善溥因年老体衰,无法全程陪同,只好令手下官员和译员同去[3],这为后来所立碑文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
中朝陆地地缘分析

中朝陆地地缘分析仔细分解中朝边境的争论的“焦点”,可以分为五个点,由南至北分别是:鸭绿江口、长白山、图们江正源、“间岛”以及图们江口。
在这里解读的重点就是其中的“间岛”、图们江正源,以及半岛最为关注的“长白山”。
附:中朝边境主要焦点示意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朝边境的主要特征是“两江一山”,即鸭绿江和图们江,以及两江中间号称两江发源地的“长白山”。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长白山,与“长白山脉”不是同一个概念。
后者是呈连贯状态的位于中国东北边境山地的总称,而这里所指的“长白山”,就是一个山头,这个山头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中间有个由火山口积水而成了“天池”,也就是中国所称的“长白山天池”,或者朝韩所指的“白头山天池”。
如果中朝两国是由一条贯通日本海与黄海的大河所分割的,那么无论是在约定俗成的古典时期,还是精确划界的现代社会,都不会有太大争议,河道中间的主航道就是最公平的国境线。
当然,在寸土寸金的今天,即使是有明确的划界原则,也还是会存在争议的,特别是在呈喇叭状的出海口处。
中朝之间所涉及的图们江口以及鸭绿江的故事,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在那两个地区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先说图们江口的情况;在本博前面《中国东北地缘分析》中已阐述过,俄国从中国手中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及远东地区唯一的深水不冻港——海参崴,但这还不足以让他感到安全。
首先他必须打切断中国与日本海的联系,俄国并不希望在海参崴的边上有可能游弋着中国的军舰;其次它需要与朝鲜半岛建立陆地上的联系,以直接从地缘上影响这个在东亚地区起到桥头堡作用的地区。
这两件事其实可以合二为一,即将俄国的边境再往南伸一点,伸到足以和半岛接壤,这样中国理论上的出海口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中俄边境在海参崴周边并无南北向的河流做为界河,俄国人按照他们的意愿将边境线向西向南划过去的。
于是中国和朝鲜半岛的界河——图们江,在这一段变成这俄国和朝鲜的界河,当然对于朝鲜这样的小国来说,主航道原则可以无视,俄国人理所当然的把图们江口完全划入了自己版图。
20中朝边界争议之长白山天池

先把图上上来,文字部分稍后开始。
附:〈长白山——图们江源〉地缘结构图1在解读完“间岛”问题后,我们该把视线西移了,因为中朝边境的历史纠葛还没有结束。
因为即使中、朝(韩)双方能够就“图们江”正流问题达成共识,也并不代表对于整个图们江的走势有一致的看法。
而对于一条界河来说,最容易产生分歧的一般有两个地方。
一是呈喇叭形的入海口;二是水量不大,分支甚多的源头处。
而自从俄国人将中国地区从“日本海”沿岸国家剥离出去后,图们江口其实就没中国什么事了,当然也不会与朝鲜产生边境纠纷(出海权还是要搞一搞的)。
因此在历史上,中朝之间的主要边境矛盾集中在图们江的源头上,而在这个区域,由于已经临近朝、满两族的圣山——长白山(白头山)。
其划界问题对于朝鲜半岛的重要性和敏感度,甚至还要高于“间岛”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长白山”的地理位置,看看是什么原因让它在东北亚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如果从地理形态上来看,长白山及其周边的一些山体,其实是位于长白山脉,与朝鲜东北部山地之间的,具有分水岭性质的一组山体。
之所以说“长白山”具有分水岭性质,是因为它恰好处在长白山脉,与朝鲜东北部山地之间的那个夹角处(东面就是三角形的“间岛”地区)。
发源于其北麓的河流,流向长白山脉,并最终汇集成为松花江的南支;而发源于其南麓的河流,却并没有能够穿越朝鲜东北部山地(这部分的山地海拔太高),而是贴着朝鲜东北部山地的北沿,汇集而成了鸭绿江,流入黄海。
从这个意义上说,“长白山”与其说是“分水岭”,不如说是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山地的“分割点”。
也正是因为能够兼顾南北,“长白山”才被其北面,纵横于长白山脉中的“满族”,以及其南面,活跃于半岛山地之中的“朝鲜族”,共同视为“圣山”。
对于这样一个在地缘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山体,中朝双方都在试图从文化上将其包容在自己一方的地理结构中。
典型的表现就是“长白山”与“白头山”之争。
实际上对于中国方面来说,在“长白山”问题没有政治化倾向之前,并没有刻意去区分这两个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中朝两国是由一条贯通日本海与黄海的大河所分割的,那么无论是在约定俗成的古典时期,还是精确划界的现代社会,都不会有太大争议。河道中间的主航道就是最公平的国境线。当然,在寸土寸金的今天,即使是有明确的划界原则,也还是会存在争议的。特别是在呈喇叭状的出海口处。中朝之间所涉及的图们江口以及鸭绿江的故事,我们之前已经分别分析过了。应该说,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在那两个地区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其中缘由不再叙述。而中朝之间的所谓“领土纠纷”,在政治层面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两国在40多年前就已经正式签订了边境条约。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近些年来之所以在民间成为热点,并不是由于中国的民间,有什么特别的举动(最多也就是网上发发牢骚),希望改变鸭绿江口和图们江口的现状。而是三八线以南的韩国,在民间热炒。
如果从法理上来说,韩国对中朝鲜边境指手划脚当然是没有道理的。不过考虑到朝韩两国之间有统一的共识,并且将来半岛肯定还是会以某种形式统一的。这些来自韩国民间的声音,难保在某一天不上升到政治层面上。因此虽然觉得现状并无多少改变的机会,也还是做个专题,正好也通过这个案例,让大家清楚地理特征的认定,在划定国境线时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了解双方诉求的地缘背景。
仔细分解中朝边境的争论的“焦点”,可以分为五个点,由南至北分别是:鸭绿江口、长白山、图们江正源、“间岛”,以及图们江口。我们接下来的解读重点,就是其中的“间岛”、图们江正源,以及半岛最为关注的“长白山”
附:中朝边境主要焦点示意
图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朝鲜边境的主要特征是“两江一山”,即鸭绿江和图们江,以及两江中间,号称两江发源地的“长白山”。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长白山,与之前我们一直在提的“长白山脉”不是同一个概念。后者是呈连贯状态的,中国东北边境山地的总称。而这一节我们所指的“长白山”,就是一个山头,而这个山头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中间有个由火山口积水而成了“天池”。也就是中国所称的“长白山天池”,和朝韩所指的“白头山天池”。
பைடு நூலகம்
在古典时期,东亚其实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边境线。不是说两国之间就没有界线了,只不过一般不会特意的去打界碑,而是约定一条明显的地理特征(或山,或水)作为双方的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