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5ccee28bbe23482fb4da4ce2.png)
五、护理难点
1.大肠息肉(结肠息肉)患者一般存在不良生活 习惯,如喜食肥甘厚腻或饮酒,运动少,发现 病情后也难完全纠正,故常易复发。 2.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 患者手术难以切除干净,且易复发。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向患者介绍食疗及养生方法,鼓 励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及门诊复查,筛查危险因素, 进行针对性干预。 3.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及效果评价。
(三)便血
1.定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腹痛及腹 泻次数、量、色、形等,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估 计出血量及出血部位。 2.指导患者便血期间勿进食猪肉、牛肉、羊肉等血 制品。 3. 灌肠治疗。 4.埋针治疗:取脾俞、大肠俞、八髎、关元、阿是 穴、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等。
(四)便秘
1.饮食须含适量纤维素,主食不宜过于精细,晨起空 腹饮一杯淡盐水。 2.适当体力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促进胃肠蠕动。 3.睡前按摩腹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心情舒畅, 规律生活。 4. 灌肠治疗。 5.穴位贴敷:取穴肾俞、大肠
1.内服中药 2.外用灌肠
(二)特色技术
1.针刺治疗 2.耳针治疗 3.灌肠治疗 4.烤灯治疗 5.穴位贴敷疗法 6.药物罐 7.中药塌治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病房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注意 休息,重症者应卧床休息,轻症可适当活动,如散 步、太极拳等,但应保证充分睡眠及休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适当运动。急性发作时宜 卧床休息。 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制定食谱,改 变以往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4.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 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肠道感染。 5、减少增加腹压的姿势,如:下蹲、屏气。不宜 久坐、久立、就行和过度劳累。
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d450e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e.png)
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息肉痔、大肠息肉,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
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肠息肉(结直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肠息肉(结直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直肠息肉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1.必需完成的检查项目: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1 例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中医特色技术护理的病历报告》
![《1 例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中医特色技术护理的病历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de9497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1.png)
《1 例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中医特色技术护理的病历报告》一、疾病概述结肠息肉是指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性病变。
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但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出血、穿孔、感染等。
中医特色技术护理在结肠息肉切除术后的康复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可导致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增加,刺激肠黏膜,引起息肉的形成。
2. 遗传因素:某些家族性息肉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3. 炎症刺激:肠道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可刺激肠黏膜,引起息肉的形成。
4. 其他因素:年龄增长、肥胖、吸烟、饮酒等也可能与结肠息肉的形成有关。
三、临床表现1. 便血:是结肠息肉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鲜红色血,一般不与粪便混合。
出血量的多少取决于息肉的大小和部位。
2. 腹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腹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
腹痛的原因可能与息肉引起的肠道痉挛、梗阻或炎症有关。
3. 腹泻:少数患者可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或水样便。
腹泻的原因可能与息肉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4.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便秘、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如果息肉较大,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四、治疗要点1. 内镜下切除:是结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
2. 术后观察: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症状和体征,以及大便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 饮食调整:术后应禁食一段时间,然后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和普通饮食。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
4.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给予止血、抗感染、调节肠道功能等药物治疗。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试题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90694b14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b.png)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试题大肠息肉是指大肠的黏膜上有结节状突出物,它是大肠癌的前驱病变之一。
在治疗大肠息肉时,中医护理方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试题,主要涉及大肠息肉的中医护理方案。
1. 什么是大肠息肉?它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2. 中医护理方案可以预防和治疗大肠息肉吗?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3. 慢性胃肠炎、便秘等胃肠道疾病是否会导致大肠息肉?如何进行预防?
4. 能否通过中药治疗大肠息肉?有哪些具体的中药治疗方案?
5.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有哪些饮食上的注意事项?
6. 大肠息肉手术后如何进行术后护理?有哪些中医方法可以促进康复?
以上试题主要涉及大肠息肉的中医护理方案,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和了解,正确预防和治疗大肠息肉,保护和维护身体健康。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5d5d4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a1.png)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引言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肠病变,它是指大肠黏膜上生长的肿瘤性结构。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大肠息肉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中医护理在治疗大肠息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介绍大肠息肉的中医护理方案。
一、调整饮食结构饮食结构对大肠息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中医认为大肠息肉的形成与肝郁气滞和脾胃虚弱密切相关。
因此,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对预防和治疗大肠息肉至关重要。
1. 饮食粗细搭配:适当增加粗粮摄入,如糙米、玉米、薏米等,可增加大肠蠕动,促进废物排泄,预防大肠息肉的形成。
2. 禁忌刺激性食品:如辛辣食物、油腻食品、烟酒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肠道黏膜,加重肝郁气滞,增加大肠息肉的风险。
3. 多食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和抗氧化剂,可以清理肠道垃圾,保护大肠黏膜,预防大肠息肉的形成。
二、中药调理中药在大肠息肉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改善肝郁气滞和脾胃虚弱的病理状态,促进大肠的正常蠕动,减少大肠息肉的形成。
1. 柴胡疏肝解郁汤:该方剂以柴胡为主要药物,可以疏肝解郁,调理肝脏功能,改善情绪波动,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2. 保肝化瘀汤:该方剂以当归、川芎、赤芍等药物为主要组成部分,可以消散瘀血,调理肝脏功能,改善肝脏的代谢和排毒功能,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3. 平胃散结方:该方剂以厚朴、陈皮、大黄等药物为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调和胃肠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减少大肠积食和黏液分泌,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特有的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运行,调理脏腑功能,改善身体的病理状态,对于大肠息肉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1. 肝俞穴:位于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通过刺激肝俞穴可以疏肝解郁,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肝脏功能,减少大肠息肉的形成。
2.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腓骨前缘与胫骨前缘之间,胫骨外侧缘下方三寸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024b8a4d8e9951e79b892776.png)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
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2.6/D12.8/K62.1/ K6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大肠息肉结肠息ppt课件
![大肠息肉结肠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af806cfd0a79563d1e7246.png)
2017年04月06 日
大肠的解剖图
概念
大肠息肉(Cokic Polyp)是所有向肠腔突出 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前者 与癌发生关系密切,是癌前期病变,后者与癌 发生关系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 容易区分,故常统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 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因此临床 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 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统称为腺瘤。
症状体征
一: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 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 偶有腹痛,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 贫血,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二: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 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例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应考虑 Gardner综合征的可能,出现皮肤粘膜色素斑应考虑P-J综合征等,一些 作者指出,对可疑有息肉病的患者,即使家族无息肉病史,都应常规作 结肠镜检查以排除综合征的可能。
2、会引起肠狭窄。多发生在病变广泛、病程持续长达5-25年以上的结 肠息肉患者,其部位多见于左半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重时可引起肠 阻塞,在结肠炎出现肠狭窄时,要警惕肿瘤,鉴别良性恶性。
3、会引起肠穿孔。多为中毒性肠扩张的并发症,也可出现严重型,多 发生于左半结肠,皮质激素的应用被认为是肠穿孔的一个危险因素。伴 有腹泻、腹部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数增多,易并 发肠穿孔。
(三)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 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5fc48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1.png)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容易引发肠道出血和肠胃不适等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中医认为,大肠息肉多与脾虚湿阻、肝郁气滞、痰湿内阻等有关。
因此,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改善脾胃功能、调理肝脏、祛湿化痰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中医建议患者调整饮食习惯。
饮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减轻脾胃的负担,如粥类、鱼类、蔬菜等。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此外,应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避免便秘加重症状。
其次,中医护理方案强调调理肝脏,缓解肝郁气滞。
可以通过注意情绪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和焦虑。
平时可以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舒缓肝脏气滞。
同时,祛湿化痰也是中医护理的重要方面。
湿气在体内滞留会加重病情,因此可以使用一些中药调理。
如白术、茯苓等能够健脾燥湿,石膏、竹茹等能够化痰止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可结合中医师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调理。
此外,中医护理中还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充足的睡眠、适当的休息、规律的作息都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平时要注意避免劳累过度、过度饮酒等不良习惯,确保身体的健康。
除了中药调理外,中医也推崇一些中医推拿和针灸等疗法。
通过推拿和针灸可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调理和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只是起辅助调理和保健的作用,并不能代替西医的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症状或情况加重,应及时就医。
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医护理方案,避免过度治疗或误入歧途。
总结起来,大肠息肉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缓解肝郁气滞、祛湿化痰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调整饮食、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辅助的中医疗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身体状态。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遵医嘱并及时就医。
中医药如何改善肠息肉的症状和预防复发
![中医药如何改善肠息肉的症状和预防复发](https://img.taocdn.com/s3/m/ead2763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b.png)
中医药如何改善肠息肉的症状和预防复发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特指直肠和结肠内的黏膜上出现的小突起病变。
虽然大部分肠息肉是良性的,但仍需引起重视,因为它们有可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演变为癌症。
中医药在改善肠息肉的症状和预防复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如何对肠息肉进行治疗和预防,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指导。
一、症状改善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肠息肉一直以来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肠息肉的形成与脾胃不和、湿热郁结等因素有关。
中药治疗可以改善脾胃功能,清除湿热,从而达到减少症状和缓解肠息肉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黄连解毒汤、清苦寄生汤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剂。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为先”,正确的饮食调理对于改善肠息肉的症状非常重要。
患者应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如粗粮、豆类等,有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改善肠息肉症状。
3.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药传统疗法之一,对于改善肠息肉的症状也有一定的效果。
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循环,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
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可以减轻肠痛、腹泻等症状,并缓解肠息肉的炎症反应。
二、预防复发1. 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预防肠息肉复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药讲究“治未病”,在肠息肉切除手术后,中药调理可以帮助患者巩固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的风险。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化湿汤、生脉饮等,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理。
2. 注意饮食饮食对于预防肠息肉复发至关重要。
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烟酒等,同时要保持均衡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高纤维食物的摄入,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和肠息肉的形成。
3. 积极锻炼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肠息肉的症状并预防复发。
常规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同时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有利于预防肠息肉的复发。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医养生的角度探索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医养生的角度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9d09321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0.png)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中医养生的角度探索肠息肉,又称结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多发生在结肠和直肠部位。
它是一种良性肿瘤,表现为肠壁突出,并形成小型肿瘤样结构。
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出发,探讨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一、中医养生理论分析中医养生强调整体健康和平衡,注重预防和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肠息肉被归类为“痔疾”范畴,与脾胃失调、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养生对于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
二、饮食调理1. 清淡饮食:肠息肉的发生与湿热内蕴密切相关。
因此,在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同时减少油腻和煎炸食品的摄入。
饮食宜以清淡、清爽为主,保持肠道的健康环境。
2. 高纤维食物: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除体内废物,减少便秘和肠道积聚物的形成。
建议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高纤维食物,增加肠道的健康。
3. 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肠息肉与脾胃失调密切相关。
脾胃是消化吸收的关键,若脾胃功能失调,会影响整个肠道的健康。
建议通过食疗调理,例如糯米、山药、薏仁等,来增强脾胃功能。
三、草药调理1. 降湿清热:对于湿热内蕴引发的肠息肉,可以选择一些中药进行调理。
例如,黄连、栀子、木通等草药被认为有清热湿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湿热症状。
2. 活血化瘀:肠息肉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不畅,特别是大的息肉容易引起出血。
可以选择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如当归、川芎、赤芍等,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肿瘤的生长。
四、运动调理1. 适量运动:中医认为肠息肉与体内湿气、瘀血等有关,而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湿气和血液循环。
建议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和血液的循环。
2. 腹部按摩:腹部按摩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也适用于肠息肉的预防与治疗。
通过按摩腹部,特别是结肠和直肠部位,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和废物的排出。
五、心理调理心理状态的稳定对于肠道健康至关重要。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fed9da3bdaef5ef7ba0d3cd7.png)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
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2.6/D12.8/K62.1/K6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内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https://img.taocdn.com/s3/m/410d3ea704a1b0717ed5dd3e.png)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上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
以腹痛或腹部胀满不适,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或便血、便秘等为临床表现。
2.西医诊断: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腹痛、腹泻及粘液便或便秘、便血等症状或局部压痛体征。
也可无症状及体征。
(2)X线钡剂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作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检出息肉,气钡双重造影更清晰。
(3)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最佳方法。
根据病史、症状作结肠镜检查,可检出息肉。
同时进行黏膜活检,有助于与其他赘生物鉴别和了解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二)证候诊断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
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湿瘀阻滞证治法: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地榆散加减。
苍术、陈皮、地榆、槐花、茯苓、薏苡仁、莪术、丹参、赤芍、槟榔等。
2.肠道湿热证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化湿。
推荐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地榆、槐花、枳壳、槟榔、当归、赤芍、黄芩、茯苓、蒲公英、薏苡仁、防风等。
3.气滞血瘀证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牛膝、薏苡仁、槐花、地榆、桔梗、甘草等。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9b71c5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6a.png)
03 中药护理方案
中药汤剂
总结词
中药汤剂是中医护理中常用的剂型,具有针对性强、药效稳定、使用方便等优 点。
详细描述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制定个性化的中药汤剂方案。汤剂一般由多 味中药组成,通过煎煮或熬制的方式制备,能够充分发挥中药的药效,对于大 肠息肉的治疗和调理具有积极作用。
中成药
总结词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 ,以免加重肠道负担。
定期排便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 时排便,避免长时间抑制 便意。
心理护理
保持心情舒畅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 绪波动和压力过大。
心理疏导
对于存在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的患者,进行适当 的心理疏导和关爱。
睡眠护理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 助于调节身体机能和恢复 肠道健康。
05 总结与展望
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评估
患者满意度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估患 者对中医护理方案的满意度, 了解患者对护理中医护理方案后 ,大肠息肉相关症状的改善情 况,如腹痛、腹泻等。
生理指标变化
检测患者接受中医护理方案前 后生理指标的变化,如血常规 、生化指标等,以评估护理效 果。
大肠息肉中医护理方 案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中医护理方案 • 中药护理方案 • 其他护理方案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大肠息肉的概述
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表面隆起性 病变的总称,其发生可能与遗传 、饮食、肠道炎症等因素有关。
大肠息肉通常无明显症状,但部 分息肉可能出现便血、腹痛、腹
复发率
统计患者接受中医护理方案后 的复发率,了解中医护理方案
5.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
![5.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e99dfb470b4e767f5bcfce27.png)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属于中医大肠息肉的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D12.6/D12.8/K62.1/K63.5)行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后(ICD-9-CM-3:45.42),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患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为大肠息肉(BNT-500),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大肠息肉诊断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
诊断标准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芝田主编,人民卫生)《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等临床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常见临床证候:湿瘀阻滞证。
湿热瘀阻证。
脾虚湿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大肠息肉(结肠息肉)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时间为:a.息肉摘除术后入院观察的患者:约3个工作日晚。
b.入院行息肉摘除术的患者:约4个工作日晚。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息肉(ICD-10编码:D12.6/D12.8/K62.1/ K63.5)的患者。
2.患者已行镜下治疗。
3.原有或/及术后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症状明显。
4.若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5.息肉综合征、多发息肉、大息肉或复杂情况:多发大于5枚以上,或息肉直径≥2cm;或广基息肉;或粗蒂息肉(蒂直径≥1cm);或侧向生长型息肉等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活检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2月份肛肠外二科护理人员分层次
培训试卷
一、多选题
1、大肠息肉常见症候要点()
A湿於阻滞B肠道湿热C气滞血瘀D脾虚夹於
2、大肠肉常见症状()
A腹痛B泄泻C便秘
3、大肠息肉穴位贴敷取穴点()
A中脘B天枢C胃脘
4、DET临床表现()
A疼痛B肿胀C浅静脉怒张
5、DET的辅助检查()
A D二聚体B多普勒超声探查C静脉造影D放射核素检查
二、填空题
1、大肠息肉中医特色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湿於阻滞宜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肠道湿热宜食用气滞血瘀宜食用脾虚夹於宜食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ET预防常选用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DET物理预防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DET护理措施
2、大肠息肉健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