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课件
![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9ed463ed630b1c59eeb5c1.png)
PPT学习交流
7
PPT学习交流
图3 .铜车马
8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 2.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 艺术的自主性萌生了艺术独立的总体要求,艺术的自律则在自主性
的要求下演绎了艺术独立的现实步骤,而艺术自身的合法化就是艺 术独立的最终结果。 • 在艺术自主性原则指导下,主体视野由“向外” 转移到“向内”,主体这 样的视野转移更有利于保证艺术独立,使艺术中美的本质得到更加 稳定而持久的表达。
• 1.审美理想的形象塑造 • 审美理想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追求目标,需要借助具象手段传达
才能得到适宜的表现。因此,艺术美在表现审美理想时擅长于对审 美理想的赋形,主体通过形象塑造来把握艺术美中审美理想的存在。 形象成为沟通理想与现实的桥梁,艺术美通过形象来表现审美理想。
PPT学习交流
19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PPT学习交流
20
图9. 《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 须》,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体的核心人物。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 1.艺术独立的历史溯源 • 艺术诞生之初往往被当作精神工具,人们更加看重其功效性,首先
是原始观念的传达,其次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主体审美眼光被实用 性所遮蔽,审美意识淡薄。 • 现代性契机使得艺术独立的合法性成为现实,艺术的审美价值伴随 现代性主体意识的成熟而确立,独立之后的艺术整体上表现出审美 化转向,形成“美的艺术”。
PPT学习交流
11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 1.艺术美作为社会美的完美再现 • 社会生活是人类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美是与主体生活息息相
关的美感形式,也是艺术再现的重要阵地,社会美与艺术美关系密 切,社会美深刻的、原初的内容通常会转化为艺术审美的主题。 • 社会美针对社会生活展开,主要关注人类社会的审美建构问题,侧 重于主体改造世界、构建社会时美的本质显现。
美学知识点整理马工程
![美学知识点整理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1eeb716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0.png)
一、导论(一)美是什么,我们为何要谈美1.美是数的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理念(柏拉图)美是无目的的和目的性(康德)2.“无论在哪个年代,人类都要在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只具有实际生活的知识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有人生的智慧,美学与人生息息相关。
朱光潜: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心美化。
(二)美学的历史1.美学学科美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使用,鲍氏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注意区分美学思维和美学学科。
虽然美学学科十八世纪才产生,但是人类的美学思维早在史前就逐渐开始并延续至今。
2.美学思维美学思维是欣赏、选择和创造美的感性思维能力。
从史前时期人类的一些审美活动(如山顶洞人把打磨得形状相近的珠子串在一起)可知,人类的美学思维源远流长。
3.西方美学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探讨美学问题的哲学家。
4.中国美学●中国古典美学:依托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干儒释道●“美学在中国”: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现代学科的美学●“中国美学”建设: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与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20世纪中国两次美学热潮50年代到60年代美学大讨论:美的本质(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美是在物还是在心)80年代美学热:作为当时文化热的一部分,不仅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讨论问题比较分散。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1.若干观点:艺术:艺术只有作为审美形态才进入美学的研究范围,艺术系统中的非审美因素并非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审美经验:“审美经验”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审美活动:审美对象、审美意识美学对象的范围:社会生活中的审美:社会美自然环境中的审美:自然美艺术形态的审美:艺术美审美教育与修养:美育审美范畴:崇高、悲剧、喜剧、优美、丑(四)美学的学科特性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研究自然客体,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客体,人文科学研究主体性的人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具有价值批判引导功能,具有哲学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2436c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4.png)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四、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特殊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的学科。
第一,美学由于研究人的基本的感性特质,因而可以为各门人文学科提供人的研究的综合基础; 第二,美学由于悉心追究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价值,因而对各门人文学科具有一种基础和沟通 作用。当然,与此同时,美学也往往从其他人文学科中吸取自身的资源和养分。
“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是指 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 神学统治的潮流,它相信人的知识不再是来源 于上帝,而是来自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 分析。法国哲学家笛卡儿(Rene Descartes, 1596—1650)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 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首次突出了理性思考的重 要意义,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 基础。
(五)阐释法
阐释法,是指美学研究过程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20世纪后期西方美学与文论家往往采用这 种方式,如伽达默尔(Hans Georg Gadamer,1900—2002)、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杰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和伊 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等。阐释法的特点是,注重具体现象的文本分析,关注文本 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本质论美学有两个突出特征: 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 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
第一节 美学的历史
(二)中世纪神学美学 进入中世纪,随着基督教的主导,美的本质论被引导到唯一的上帝基点上。 中世纪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而发生偏航的结果。人类生活的丰富多样的美被归结为
第七章 艺术美
![第七章 艺术美](https://img.taocdn.com/s3/m/49e96092b9d528ea81c779bc.png)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艺术美作为自然美的完美再现的四种表现:
(1)表现为如画景致,主体以自然物的审美特性作为艺术美展现的重要方面。
(2)表现为比德情结,主体对自然景色之美的观察和体认后,就会主动反观自身。
(3)表现为宇宙本体的追问,主体在圆融思维的作用下,进入到宇宙本体层次的
图4 .吴冠中笔下的水彩画
图5.吴冠中笔下的水彩画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审美主体依据审美原则的要求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完美化“再 现”。 “再现”是艺术审美中主体表达情感最有效的方法,艺术强大的生活背景拉近
了主体之间的距离,促使共鸣的产生,在共鸣中表现艺术的审美特性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以技艺为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劳作的审美特性。劳作技艺化是现代社会“日常生活
审美化”在主体劳作活动中的表现。
二、劳作技艺化
1.劳作技术提高后的审美需求 劳作技艺化是主体在劳作技术提高后的审美需求,生活的审美化改变了人们的 日常生活观念和审美观念。劳作技术的提高为主体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主体
的审美享受,艺术美才能走出了局部区域限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普遍关怀,呈 现出属于人类社会的整体美感。
五、艺术的终结
艺术的“终结”(end)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死亡”( death),也不是艺术 的终止(stop)。“终止”偏重于一种对外在事件的强行制止,而“终结”则偏 重于一种内在事件的自行完满后的结束。
衰亡。
图11.乔治奥· 瓦萨里
五、艺术的终结
黑格尔认为古典艺术是完美的、达到理想境界的,
在有缺点的浪漫艺术之后,艺术终将被哲学和宗教所 取代。
导论《美学原理》 马工程
![导论《美学原理》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038566164b73f242326c5f33.png)
二、美学学科Leabharlann 形成及其当代演变2.德国古典美学范型 康德批评并超越了鲍姆加通的感性认识论美学观念,将
主体的认知、意志、情感与哲学上的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 三足鼎立。
认知——认识论 意志——伦理学 情感——美学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审美无利害及艺术自律成为康德所奠基的近现代美学的 范型。这一范型一方面使审美与艺术独立于生活内容而突 出形式美特征,另一方面又从本体价值高度高扬审美与艺 术批判并指导生活的地位。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
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 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
1.美学与艺术学 (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 (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1750年,他以此概念为其一本论述感性认识 的专著命名。在上述两书中,鲍姆嘉通提出 了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的观点。所以,鲍 姆嘉通所建立的是这样一种科学:它审查感 觉与感性认识,力图在认识体系中给予它以 应有的地位;它从诗出发开始探讨,试图说 明怎样达到诗的完善。既然感性认识的完善 就是美,这应该也是“Aesthetica”被译为 “美学”的一个原因。而日本与中国则直接 译成为“美学”。鲍姆嘉通因此被称为“美 学之父”。
(1746)一书提出的“美的艺术”(beaux-arts)。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百科全书》(1751),将这种独立 的美学与艺术美观念作为确定的知识普及向全欧洲。
马工程教育哲学课件第七章 美学与美育
![马工程教育哲学课件第七章 美学与美育](https://img.taocdn.com/s3/m/374973a2f01dc281e43af081.png)
两汉时期美学
《淮南鸿烈》(《淮南子》) 司马迁美学 儒家美学
(二)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
• 《淮南鸿烈》质朴地认为美是客观的,人应当到广阔的外部世界 去寻求美,它还强调艺术创造中主体的独创性。
• 司马迁信仰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同时超越了儒家“怨而不 怒”的局限,把个体崇高的人格理想与社会矛盾的复杂联系引入 美和艺术的领域。
二、审美素养与人的创造性
(一)何为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形成的感受、经验、见识和能力 水平。
➢审美素养有其先天的生物学基础,如眼睛对色彩的感受性、耳朵 对声音的感受性、身体对节奏的感受性以及思想精神对和谐的感 受性,等等。
➢审美素养后天的适当练习和培养也至关重要。缺少及时的、适当 的和充分的练习或培养,即便一个人拥有比较良好的先天审美素 养,也不可能在后天的审美实践活动中,产生比常人更多更好的 审美体验。
(三)审美素养与人的创造性活动的关系
• 以审美素养为基础的审美活动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具有高 度的新颖性、自由性和独特性。
• 以审美素养为基础的审美活动,可以涵养诸多创造性活动所需要 的共同的心理和人格特质,如想象力、专注和内心自由等。
• 美育不仅担负着提升青少年审美素养的任务,而且还间接地有助 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心理和人ຫໍສະໝຸດ 特征,最终使他们成为创造性的存 在者。
➢没有专注的态度,就没有指向问题解决的直觉的出现或灵感的迸 发。
(三)内心自由
➢内心自由是人类自由的一种,与诉诸社会权利实现的外在自由如 政治自由、经济自由、信仰自由等有所不同。
➢内心自由主要是指思想自由、人格自由和意志自由,是一种在思 想、人格、意志等精神领域的高度自主的状态。
高教社出版社的马工程教材及其对应课程一览表
![高教社出版社的马工程教材及其对应课程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75f35632de80d4d8d15a4fd1.png)
29 《宪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33736-5 33.0 宪法学、宪法、中国宪法、宪法学原理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 30
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
31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史》
978-7-04-045157-3 978-7-04-045914-2
44.9 54.0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 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 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 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 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 思政教育学原理等 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 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 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 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 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22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
23 《民事诉讼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4 《刑事诉讼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5 《中国法制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26
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7 《刑法学》(上册.总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45925-8
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 59.0
32 《中国革命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45582-3 40.5 中国革命史等
33 《地方政府与政治》 高等教育出版社
34 《国际组织》
高等教育出版社
35 《政治学概论》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
![美学原理马工程-《美学原理》教学大纲.docx](https://img.taocdn.com/s3/m/3deb90eaf111f18582d05a2a.png)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美学一门是在现代性进程中从哲学分化出来的人文学科。
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是美学学科家族中最基础的理论学科,它既不同于美学史、艺术美学等其他美学分支学科,更有别于美术学、艺术学及任何单纯的文学或艺术理论。
简言之,美学原理是一门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资源,研究和理解人类审美意识发牛,审美活动的木质、特征、种类、范畴与功能等一般问题的人文学科。
二、教学目的作为大学通识教育或文学、艺术、哲学等相关专业的基木选修或必修课程之一,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了解、掌握美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认识、把握纷繁复杂的审美活动的基本规律,初步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美学理论去分析、鉴赏自然、社会和艺术审美等各种审美现彖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深化相关学科的学习,从事审美鉴赏或审美创造,从事各种学科的基础教育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美学原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学科素质和相关专业能力,尤其是理论思维的能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落实上述作用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宗旨。
三、教学内容美学课程总体上由导论和审美本质、审美经验、审美类型、审美范畴和审美教育等六大板块内容构成。
导论主要使学牛学习美学简史、研究对象、学科特性与学习方法,课程主体部分重点使学生具体学习关于审美活动的本质及其地位,审美经验的根源、心理结构、感受特性、心理要素、经验模式及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白然美、艺术美等五大审美类型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和丑等五大审美范畴的美学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等相关知识与理论,审美教育的美学内涵、功能与实施途径等相关知识与理论。
!1!教学方式基于木课程理论性与人文体验性兼具之特点,采用理论讲授与个案文木分析相结合的手段。
马工程教材美学笔记
![马工程教材美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a2a05b36bec0975f465e28a.png)
艺术与美学1.艺术只有作为审美的形态才进入审美的研究范围。
P112.即使作为独立形态的艺术,一个以舞蹈者肢体生理为中心的审美活动也比静态观赏舞蹈者的审美心理更为本源。
P133.作为人文学科,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而具有价值批判引导功能,美学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体现了这一特性。
→审美的意义,意义在今天多大程度上能发挥,古今怎样发挥以及地位如何?P154.审美共鸣p185.所谓现代性,是与现代化相对应的人的精神特性这是一个指向主体人性的人文科学概念;而现代化则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等外在客观变化的社会科学概念。
现代性的核心是面向未来的时间—历史心态,由此衍生出的一个代表性特性是——理性化。
现代社会去魅化了。
现代性理性精神将古代社会的神秘权威崇拜消解了、理性化了。
→商业化了,一些祭拜仪式的舞台再现不过是为了过把瘾。
P206.20世纪消解审美本质思潮表明,这是一个缺乏甚至贬低理想的时代。
→现在社会上很强调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
消极自由主义似乎就很贬低理想,但是贬低理想似乎在不同的社会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的对崇高的解构,涂鸦猎奇心理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或许是时代本身存在的多元化造成的,没有了权威崇拜后,提倡包容开放的轻松氛围,这是当代人的精神气质。
或许我们并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有太多反思,因为举动实在太过微小,不值得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里细究,时间是金钱,我们却经常大肆挥霍。
P307.马克思“美的规律”的思想①审美的本质→自由的劳动人的本质→自由能动自由劳动→审美的本质→人的本质,审美就是审你自己②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位一体只有在美的规律所昭示的自由劳动方向中,人的劳动才是人的劳动。
③自由的劳动→是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价值论批判→是人性自我肯定的方式④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在意识中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里直观自身。
↓人的自由本质要依托于劳动。
马工程美学原理第二版
![马工程美学原理第二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ccb69a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c.png)
马工程美学原理第二版引言马工程美学原理是一本关于工程美学的经典著作。
第一版问世之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和好评。
本文档是马工程美学原理的第二版,旨在进一步探讨工程美学的基本原理,并为读者提供深入理解和应用工程美学的指导。
1. 工程美学的概念与意义工程美学是研究工程实践中的美学问题的学科。
它不仅仅关注于工程的设计和功能,还强调审美体验、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
在工程实践中,美学原理的运用能够提升产品或工程的整体品质,增加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体验。
2. 马工程美学原理第二版的修订内容第二版的马工程美学原理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更新。
主要修订内容包括:2.1. 美学观念的补充与扩展第二版修订了原版中的美学观念,补充了一些新的概念和理论。
此外,还将工程美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美学知识和理解。
2.2. 实例解析的增加第二版在内容中增加了更多的实例解析,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和应用。
这些实例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美学原理的应用方法和实践技巧,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应用。
2.3. 设计原则的更新与完善针对工程设计实践中的新挑战和需求,第二版对设计原则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通过新的设计原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美学原理,提升工程设计的质量和创新性。
3. 马工程美学原理第二版的应用价值马工程美学原理第二版对于工程设计师和美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和理解该书的内容,读者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收益:3.1. 提升工程设计的美学品质通过应用马工程美学原理的指导,工程设计师可以更好地考虑产品或工程的美学要素,提升设计品质和用户体验。
通过合理的形式和结构、创新的材料和工艺,工程设计可以实现功能与美感的完美结合。
3.2. 增强设计的创新性和差异性马工程美学原理第二版强调的是创新和差异性的重要性。
读者可以通过学习和运用该书的原理,发掘设计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创造出更加独特和有个性的产品或工程。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125fe559e53a580217fcfe1e.png)
一导论(一)美学的历史1、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魏晋南北朝是第二个(X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谢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隋唐五代宋元(禅宗);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蔡元培以美育代替XX,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朱光潜宗白华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李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1)两个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7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
![7第七章艺术美-李 《美学原理》 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526ca17a3c1ec5da50e27096.png)
图7 . 《自由引导人民》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2.艺术美作为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艺术美从自然美中汲取形式感形成艺术美的形式结构,主体内在的审美意识找 到适宜的外在自然表现对象,外在自然物的审美特性被主体发现而产生了自然美。 艺术美对于自然美的再现经历了一个从“物”到“心”逐层深入的过程,以简单 的自然观审为起点,直至“天人合一”的自然圆融之境。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
1.审美共通感及其存在意义 审美共通感是共通感的一种,共通感的产生有赖于主体社会生活感受的共同性。 审美共通感是一种不执著于分别对象化的心体丰盈共通感对五官感知的融通状 态,有助于整体把握审美活动,可以帮助美的本质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交叉呈现。 审美共通感的存在调动了主体的集体审美意识,在审美活动中找到了文化认同 感和群体归属感。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
2.审美共通感交流中的艺术美 艺术作为审美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不同审美个体得以客观交流的依托方式,也 是人类审美意识积累与继承传播的主要方式。只有在审美共通感的不断交流之中, 艺术的审美特性才能得到最大范围的认可和体现,调动更多主体体验艺术所带来 的审美享受,艺术美才能走出了局部区域限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普遍关怀,呈 现出属于人类社会的整体美感。
图9. 《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 须》,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1887--1968),纽约达达 主义的团体的核心人物。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2.审美理想的情感表现 艺术中的情感因素促进了艺术美的实现,成为表现审美理想的重要因素。审美 理想就是主体的心灵之美,艺术的感性特征促使主体心灵之美的表现具体化为主 体的情感表现,情感的成功表现是审美理想实现的前提。 审美理想是主体所向往的审美目标,它是审美的期望所在,这种期望因符合主 体的价值观、审美观而存在,主体对审美理想本身就存在一种特殊情感。
马工程教材对应课程
![马工程教材对应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805e96e3910ef12d2af9e7ff.png)
马工程教材对应课程名单文学类专业《比较文学概论》对应课程: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导论、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专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通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外国文学史》对应课程: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概要、外国文学纲要、外国文学史纲要、外国文学史论、西方文学概观、西方文学概论、西方文学简史、西方文学、西方文学史、欧美文学、欧美文学史等《西方文学理论》对应课程: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入门、西方文论史、西方文论与马列文论、西方文艺理论、西方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简介、西方文艺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与思潮、西方文学理论导读、西方文学理论批评、西方文学理论入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对应课程: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现代西方文艺思潮等《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应课程: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对应课程: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论与批评史、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论等《文学理论》对应课程:文学概论、文艺理论、文学原理、文学概论专题、文学基本原理、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入门、文学理论与鉴赏、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原理入门、文艺概论、文艺学概论、文艺理论常识、文艺理论基础、文艺理论与鉴赏、文艺理论与批评实践、文艺理论专题、文艺理论专题研究、文艺学基础、文艺学专题、文艺学专题研究、文艺理论热点问题研究等历史学类专业《考古学概论》对应课程:考古学通论、考古通论、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基础,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欣赏、考古学引论、考古学原理、考古学专题讲座、考古与博物馆基础、考古与博物馆学、文物与考古、文物与考古概论等《中国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思想史、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儒.释.道—中国传统思想概说、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思想专题、中国思想论争史:从诸子争鸣到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史概要、中国思想史纲、中国思想文化、中国思想文化趣谈、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思想史等《世界古代史》对应课程: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专题、世界古代史通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通史·古代、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中古史概论、世界中世纪史等《中国史学史》对应课程:中国史学史、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学史、中国史学简史、中国史学史(含史源学)、中国史学史与文选、中国史学史专题等《史学概论》对应课程:史学概论、历史科学概论、历史理论、历史学、历史学(师范)专业导论、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概论、历史学科专业导论、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入门导论、历史学通论、历史学专业导论、历史学专业概论、历史研究基础、历史与历史研究、历史哲学、史学导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概论与史学史、史学基础、史学理论、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入门、史学通论等《中国近代史》对应课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史、近代中国八十年、近现代史、民国史、民国史话、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中国近代史讲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国近现代史通论、中国历史概论、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中国现代史专题、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专题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应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当代、中国通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国史)、中国现当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等《世界现代史》对应课程:世界现代史、20世纪世界史、世界当代史、世界当代史(1945-90年代)、世界通史·当代、世界通史·世界现代史、世界通史·现代、世界通史(现代),世界现代、当代史,世界现代史专题、世界现当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专题、战后世界史等哲学类专业《美学原理》对应课程:美学、美学概论、美学原理、美学常识、美学导论、美学概要、美学基本原理、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原理、美学美育、美学入门、美学十讲、美学十五讲、美学通论、美学引论、美学原理与赏析等《中国美学史》对应课程: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导论、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概要、中国美学史纲要、中国美学史话、中国美学史专题、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美学文化、中国美学专题、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等《西方美学史》对应课程:西方美学、西方美学基本问题、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概要、西方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史、西方美学通论、西方美学专题、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与美学、美学史、美学与艺术史、西方古典美学、西方当代美学《中国伦理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外伦理思想史、伦理学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等《逻辑学》对应课程:逻辑、逻辑导论、逻辑的思想和方法、逻辑方法论、逻辑基本原理与实务、逻辑基础、逻辑基础与应用、逻辑理论与科学方法、逻辑入门、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与方法、逻辑思想与方法、逻辑推理、逻辑推理训练、逻辑学、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导引、逻辑学概论、逻辑学基础、逻辑学基础与应用、逻辑学基础知识专题、逻辑学与逻辑思维、逻辑学与思维训练、逻辑学原理、逻辑与辩论、逻辑与表达、逻辑与科学、逻辑与论辩、逻辑与推理、近似推理、简明逻辑学、普通逻辑学等《科学技术哲学》对应课程:科学技术哲学、简明科学哲学导论、科技哲学导引、科技哲学概论与科学思维培养、科技哲学专题研究、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导论、科学哲学通论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其原著选读等《西方哲学史》对应课程:欧洲哲学简史、欧洲哲学史、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导读、西方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概论、西方哲学基本命题、西方哲学简史、西方哲学鉴赏、西方哲学精神、西方哲学流派及其反思、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概论、西方哲学思辨、西方哲学思想史、西方哲学通论、西方哲学引论、西方古代哲学史等《伦理学》对应课程:马克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伦理学常识、伦理学导论、伦理学概论、伦理学基础、伦理学及其应用、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伦理学入门、伦理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与运用、大学生伦理学等政治学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思政教育学原理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对应课程: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中国革命史》对应课程:中国革命史等《地方政府与政治》对应课程:政府学、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治管理、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国际组织》对应课程: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学、国际组织学概论、国际组织研究等《当代中国外交》对应课程: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选修)、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等《政治学概论》对应课程:政治学、现代政治分析、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新政治学概要、政治科学、政治科学原理、政治学导论、政治学概论、政治学核心概念、政治学基础、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说史、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学原理等《中国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概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西方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外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概要、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政治思想史等社会学类专业《农村社会学》对应课程:城乡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农村社会专题、农村社区管理、农村社区管理学等《人类学概论》对应课程:人类与社会、社会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方法、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导论等新闻学类专业《新闻编辑》对应课程:媒体编辑与媒体应用、媒体编辑实务、媒体策划与数字编辑、全媒体编辑、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新闻编辑、新闻编辑基础、新闻编辑理论与实务、新闻编辑实践、新闻编辑实务、新闻编辑实验、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学实训、新闻编辑学实验、新闻编辑与排版、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编辑与商业评论、新闻编评等《新闻采访与写作》对应课程:当代新闻写作、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初级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策划、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写作、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写、高级新闻写作、高级新闻业务、基础新闻写作、全媒体新闻采写、全媒体新闻采写教程、全媒体新闻稿写作训练、新闻采写实训、新闻业务综合实践、实用新闻写作、现代新闻写作、新闻(特写)采访写作、新闻(消息)采访写作、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报道、新闻采访基本知识与技巧、新闻采访基础、新闻采访技能实训、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新闻采访实践、新闻采访实践课程、新闻采访实务、新闻采访实训、新闻采访实验、新闻采访写作、新闻采访写作实践、新闻采访写作实践与研究、新闻采访写作实务、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与报道、新闻采访与编辑、新闻采访与法制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创新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实验、新闻采访与写作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学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专题、新闻采访与制作、新闻采访与专稿写作、新闻采访综合练习、新闻采写、新闻采写编、新闻采写编评实训、新闻采写编实验、新闻采写基础、新闻采写精要、新闻采写课程实习、新闻采写实践、新闻采写实务、新闻采写实训、新闻采写实验、新闻采写现场模拟及实践、新闻采写与编辑、新闻采写与评论、新闻采写与实践、新闻采写专题、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实务、新闻写作、新闻写作基础、新闻写作技能综合训练、新闻写作精讲、新闻写作课程实践、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新闻写作实践、新闻写作实践课程、新闻写作实务、新闻写作实训、新闻写作实验、新闻写作学、新闻写作训练、新闻写作艺术技巧、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新闻写作与编辑、新闻写作与采访、新闻写作与评论、新闻写作指导、新闻写作专题、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与采访、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专题新闻报道与写作、专题新闻采写、专题新闻写作、专业新闻采访报道、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专业新闻采写、专业新闻写作等《广告学》概论对应课程:广告学、广告学概论、广告、广告理论、广告理论和实务、广告理论与策划、广告理论与策划实务、广告理论与创意、广告理论与广告赏析、广告理论与实践、广告理论与实务、广告通论、广告通识、广告学导论、广告学基础、广告学基础知识及广告佳作欣赏、广告学及包装设计、广告学科导论、广告学理论与实务、广告学入门、广告学入门与作品赏析、广告学通论、广告学与广告策划、广告学与广告创意、广告学与广告实务、广告学原理、广告学原理及实务、广告学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学原理与实务、广告学专业导论、广告原理、广告原理与策划、广告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原理与实务、广告专业导论、文化广告学、现代广告、现代广告导论、现代广告理论与实践、现代广告理论与实务、现代广告通论、现代广告学、现代广告学概论等《新闻学概论》对应课程: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通论、新闻概论、新闻理论、新闻理论基础、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理论与实务、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事业导论、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学、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学导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基础、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理论读书报告、新闻学理论与实务、新闻学入门、新闻学通论、新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传播导论、新闻传播学科导论等经济学类专业《中国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国经济史等《世界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外经济史、世界近代经济史、世界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外国近代经济史、外国近现代经济史、外国经济史、西方经济史、中外经济史等《区域经济学》对应课程:城市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等《社会保障概论》对应课程:城市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概论、城市就业与社会保障、当代中国社会保障概论、就业与社会保障、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导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政策与制度)、社会保障导论、社会保障概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社会保障学概论、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与生活、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社会保障原理、社会保障原理与政策、社会保障专题、中国社会保障实践、中国社会保障专题等《管理学》对应课程: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现代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管理导论、管理概论、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导论、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管理通论、管理通识、管理学导论、管理学概论、管理学基本原理、管理学基础及实务、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管理学理论精要、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管理学理论与应用、管理学通论、管理学原理实践、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管理学原理与应用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应课程: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对应课程: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原理、微观西方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微宏观经济学、中级微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导论、西方经济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入门、西方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原理(双语)、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中级西方经济学等《世界经济概论》对应课程: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概述、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导论、世界经济概况、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对应课程: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等《资本论》导读对应课程:《资本论》选读、《资本论》入门、《资本论》研究、《资本论》原旨及其当代价值、《资本论》原著导读、《资本论》、《资本论》导读、《资本论》研读、《资本论》与当代经济等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对应课程:经济法、经济法学、经济法学(反垄断法)、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竞争法、金融法)、经济法学分论、经济法学概论、经济法学概要、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经济法学总论等《国际公法学》对应课程:国际法、国际法导论、国际法分论、国际法概论、国际法学、国际法综合课、国际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公法学等《国际经济法学》对应课程: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导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经济法基础、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等《民法学》对应课程:民法学、民法、民法总论、民法学、民法.分论、民法.总论、民法(分则)、民法(上)、民法(上)、民法(总论)、民法(总则)、民法(总则篇)、民法分论、民法分则、民法学(分论)、民法学(物权法)、民法学(下)(含债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人身权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民法学分论、民法总则、民法学总论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对应课程: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学、民事诉讼法精解、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概要、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诉讼学等《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概要等《中国法制史》对应课程:中国法制史、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含新中国法制史)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对应课程:劳动保障法、劳动法、劳动法概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劳动法学、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与劳动保障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劳动社会保障法、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等《刑法学》对应课程:刑法学、刑法、刑法·分论、刑法·总论、刑法(分论)、刑法(分则)、刑法(总论)、刑法(总则)、刑法分论、刑法分则、刑法概论、刑法各论、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分论)、刑法学导论、刑法学分论、刑法学分则、刑法学概论、刑法学概要、刑法学各论、刑法学总论、刑法总论、刑法总则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对应课程:环境法、资源环境法、资源环境法学、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法与自然保护法、环境法原理、环境和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资源法、环境与资源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法、环境与自然资源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等《宪法学》对应课程:宪法学、宪法等艺术学类专业《中国戏曲史》对应课程:古代戏曲史研究、戏剧戏曲史、艺术史(戏剧)、中国戏剧简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外戏剧简史、中外戏剧史、中外戏剧史论、中外戏剧史与名作赏析、中外戏剧戏曲史、影视戏剧简史、元明清戏剧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史专题、中国古代戏曲导读、中国古代戏曲史、中国古代戏曲史论、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等《中国舞蹈史》对应课程:中外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舞蹈发展史与作品赏析、舞蹈简史、舞蹈简史与欣赏、舞蹈史、舞蹈史论、舞蹈史与作品鉴赏、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国古典舞蹈、中国近代舞蹈史、中国近代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史、中国舞蹈、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舞蹈简史、中国舞蹈简史及欣赏、中国舞蹈简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国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国舞蹈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与舞蹈文化、中国舞蹈史与欣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舞蹈史与作品欣赏、中外古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发展史、中外舞蹈简史、中外舞蹈简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中外舞蹈史纲、中外舞蹈史纲要、中外舞蹈史及剧目欣赏、中外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外舞蹈史与赏析、中外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外舞蹈文化、中外现当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等《艺术学概论》对应课程:《艺术学概论》、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与艺术概论、美学与艺术概论、人文艺术概论、文化艺术概论、现代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建筑学)、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双语)、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专业导论)、艺术概论与艺术欣赏、艺术概论专题、音乐美学与艺术概论、中国艺术学、中外美术概论、艺术学导论、艺术学、艺术学概论、艺术学基本问题研讨、艺术学基础、艺术学基础知识与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学理论入门、艺术学原理、艺术导论、艺术导论与欣赏、中国文化艺术导论、艺术原理、艺术原理与实验、艺术导学等教育学类专业《中国教育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名家及其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史、教育思想专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萃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名家思想、中外教育家思想、中外教育思想史、中外教育思想评述、中外教育思想择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简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研究等。
0导论-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ppt课件
![0导论-王 《美学原理》 马工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1b92f48e9951e79b8927ef.png)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但他们之后的另一个唯理主义哲学家鲍姆嘉通在其对 “诗”(广义的文学艺术)的研究中,重新认识了人类的感性。他 在1735年写的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中力求阐明,“哲学 和如何构思一首诗的知识是联接在一个最和谐的整体之中,却往 往被视为完全相反的东西。”他认为,逻辑引导我们达到的完善 是概念、命题及互相联系的内在一致,而感性所展示的完善是感 性表象的明晰、生动、丰满与主题的和谐。
• 所以,鲍姆嘉通在审视莱布尼兹-沃尔夫哲学体系的壮丽结构 时,发现要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需要创立一门新学科来弥补 体系的缺陷。他的博士论文就致力于创立这样的一门研究感性认 识的新学科,他以拉丁文“Aesthetica”命名,希腊文的词根意 思为“感性的”,也就是“感性学”的意思,即英文 “Aesthetics”。
美意识的符号观念化,最晚也可以上溯至殷商时期。
甲骨文“美”字
金文“美”字
8
一、美学思维及其古代形态
与美相关的理论思考: (1)老子对流行审美提出深层的辩证思考。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老子《道德经》
(2)柏拉图区别“美的”和“美本身”,追寻审美现象之 本源。
美是难的。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 审美与艺术作为一种浪漫的社会生活方式设计同时构成 空想社会主义美学。在空想社会主义蓝图中,审美与艺术 不再与社会分离对立,反而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重要组 成部分、甚至就是生产与生活自身的特性。
17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3.现当代西方美学
(1)心理学经验美学
关注生理与心理的经验实证,以代替哲学美学形而上思辨。
13
二、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当代演变
• 鲍姆嘉通是在十八世纪近代学科分化独立的时代背景下提 出建立美学学科的,这具有深刻的时代必然性和代表性。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七章)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95a06a35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6.png)
第七章美育 蔡元培担任北⼤校长期间,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审美: 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
西⽅美育思想史评述: (1)真正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博拉图 (2)亚⾥⼠多德在阐述悲剧的效果是,认为悲剧能有⼀种净化作⽤,这就是⼀种审美的教育作⽤ (3)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艺的功能是,提出了的“寓教于乐”的原则,这种“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上及时美育和道德教育统⼀的结果,同时⼜符合⽂艺的规律,要⼜魅⼒,直接给⼈以感动 (4)1795年席了发表《审美教育书简》,第⼀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作料系统的阐述,这是第⼀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5)马克思则从培养全⾯发展的⼈的⾓度确⽴美育的基本任务 美育及其特点: 美育,通常也称审美教育,然⽽它的内涵绝不仅仅限于“审美”或美感。
审美是通过审美的⽅式来教育⼈,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 美育与德育的区别: (1)的与主要侧重于对⼭的⾏为的逻辑判断,着重发展受教育者德意志约束⼒,将约定成俗的社会规范和⾏为灌输给具体的⼈,具有⼀定的强制性 (2)德育是需要通过⼈的理智和意志才能实现的,它的本质上⼗亿众说⾥,说服别⼈做什么和不作什么,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 (3)美育则不同,它主要是通过⼈的情感的感受,让其个性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美育主要侧重于对美的对象的直觉体验,着重陶养个体的特定情感和独创性 (4)美育是积极主动的,美育不需要对别⼈进⾏说教,⽽是让⼈在⽣动活泼的享受中使性情获得陶冶,美育的⽬的在于在社会普遍性的基础上培养独特的个性,它主要依据的是理想的原则和情感尺度 (5)美育与德育⼜有其相互联系的⼀⾯,寓教于乐正反映了在⽂学艺术中美与德育的统⼀ (6)美育作为德育的必要前提,同时也内在包含着德育的因素 (7)美育对德育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 美育与智育也是既有区别⼜有联系的: (1)⼀⽅⾯,美育与智育有着根本的区别,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在培养⼈的审美能⼒,促进情感的表现和升华, (2)智育的过程实质是的教学过程,是以概念——逻辑为特征的知识体系,美育则是主要指⼀个培养审美能⼒,诗⼈的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 (3)智育尽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借助审美的途径来激发⼈的积极性,但他在本质上是由外⽽内的输⼊,⽽缺乏内在的⾃发⾃性,美育则总是在适应着不同歌星在不同年龄⽔平上的情感⽣活要求,把知识的传授和能⼒的培养与个体⽣命的发展内在的联系起来,满⾜了个性⽣命的发展要求 (4)智育的⼈物是促进观察⼒,想象⼒,思维⼒等⽅⾯的发展,其中以促进逻辑思维能⼒的进步为核⼼,审美则始终不脱离激发美感的感性世界 (5)另⼀⽅⾯,由于⼈们的认识能⼒与审美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因此美育和智育还是有着天然的联系,美育与智育应该是相互结合,⼈们的审美能⼒⼀⽅⾯内在地包含着认识能⼒的发展,另⼀⽅⾯也为认识能⼒的发展提供了必须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对于智育⽽⾔,美育可以激发⼈们的求知欲,提⾼⼈的学习兴趣,并对于促进创造性思维能⼒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 美育与体育的关系也同样是密切的 (1)体育着重在于增强⼈的体质,体育不仅具有⽣理学的特征,还具有⼼理学的特征 (2)体育以⾝体锻炼为主,促进着全⾝⼼的协调发展,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促进全⾝⼼的协调发展 (3)在体育中,⾝体的运动促进着⼼理的发展和提⾼,在美育中,情感活动也带动着⼼理的发展 美育具有以下特点: (1)他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作⽤于⼈的,是⼀种感化 (2)美感教育还是⾮常愉快的,不仅⽤捕捉强制和勉强,⽽且是⼼⽢情愿的,乐⽽忘返的 (3)美感教育还是不可抗拒的,使⼈不得不然的,是动与内,从内⼼的情感的⾓度去⼤动⼈的 (4)这种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意味着笑基地满⾜美意欣赏者的个⼈情感⽣活,⽽且还意味着激励欣赏者满⾜⾃⾝独创性的需要 (5)美育与其他教育⽅式不同,这也反映在美育的途径和⽅式上 美育的⽬的和作⽤ (1)美育作为教育的⼀总⽅式,是⼈类全⾯教育的⼀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类实现⾃我发展的需要的⼀个重要途径,它的⽬的在于培养⼈,发展⼈,培养⼈的审美创造⼒。
马工程美学原理名词解释(一)
![马工程美学原理名词解释(一)](https://img.taocdn.com/s3/m/44d29df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0.png)
马工程美学原理名词解释(一)马工程美学原理1. 背景马工程美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时代的美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的理论基础。
马工程美学原理旨在指导人们进行科学艺术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美的支撑。
2. 自然规律与生产工艺的有机融合•自然规律:指自然界存在的各种法则、规律和原理,如物质运动规律、生命活动规律等。
•生产工艺:指在生产实践中所遵循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如农业生产工艺、工业生产工艺等。
马工程美学原理要求将自然规律与生产工艺有机融合,通过科学的方法运用和创造,使美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作出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艺术作品。
3. 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客观性:指作品要基于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进行表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要求。
•主观能动性:指作品创作者要以自身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力主动地进行表达和创作。
马工程美学原理要求在作品创作中统一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既要忠实于客观现实,又要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现实性的作品。
4. 社会性与群众性的统一•社会性:指作品要反映社会的历史、现实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历史性。
•群众性:指作品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贴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认同。
马工程美学原理要求在作品创作中统一社会性与群众性,既要关注社会的历史变革和发展进步,又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实际生活,从而创作出能够引领社会前进、为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5. 美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促进•美学理论:作为美学研究的基础和指导,包括对艺术规律、审美规律等的理论探讨和总结。
•社会实践:指社会的各个领域中的具体活动和实践经验,如生产实践、文化实践等。
马工程美学原理要求美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促进,通过实践的检验和丰富,不断完善和发展美学理论,为创作出更加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艺术作品提供指导和支持。
以上所列举的是马工程美学原理的相关名词,并通过解释和举例说明了其含义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装饰的人文意义
人生艺术化使装饰成为艺术美改造日常生活的手段和组成内容。装饰既指主体 在审美理想指导下按照美的规律使对象审美特性凸显的装点和打扮活动,又指经 过主体一系列装点、打扮之后具有审美效果的成品本身。
装饰活动与装饰作品构筑了主体审美生活的情趣空间,主体在其中完成人生的 审美建构,思考人生的价值,展示人文意义,从而捍卫装饰在人生艺术化中的合 理性地位。
图3 .铜车马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2.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艺术的自主性萌生了艺术独立的总体要求,艺术的自律则在自主性的要求下演 绎了艺术独立的现实步骤,而艺术自身的合法化就是艺术独立的最终结果。 在艺术自主性原则指导下,主体视野由“向外” 转移到“向内”,主体这样的 视野转移更有利于保证艺术独立,使艺术中美的本质得到更加稳定而持久的表达。
图12.书房装饰
图13.客厅装饰
一、装饰的人文意义
1.装饰中人文意义的产生 审美活动由人按照美的理解来进行,艺术审美以人为本,审美中的人文意义不 容忽视。装饰中的人文意义代表了艺术审美主体的人生思考。装饰艺术主体的人 文思考在装饰中逐渐沉淀,就变成了某些固定的符号,形成人文意义。装饰中人 文意义的产生是艺术美作用于社会人生的自然结果,装饰在整体层次上完成了对 单纯意义上美的超越,使美的内涵更加丰富。
五、艺术的终结
“艺术终结”论的代表观点: 意大利美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Giorgio Vasari, 1511~1574) 认为艺术的历史是一个类似生命发展 的过程,同样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最后走向 衰亡。
图11.乔治奥·瓦萨里
五、艺术的终结
黑格尔认为古典艺术是完美的、达到理想境界的, 在有缺点的浪漫艺术之后,艺术终将被哲学和宗教所 取代。
图14.京剧表演
二、劳作技艺化
生活审美化之后,审美一 的劳作,成为审美改造的重要内容,劳作出现了技艺化的倾向。
劳作技艺化指美的本质在主体劳作活动中的表现,主体在美的规律的指导下, 以技艺为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劳作的审美特性。劳作技艺化是现代社会“日常生活 审美化”在主体劳作活动中的表现。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艺术美作为社会美的完美再现的三种表现: (1)表现为艺术美作为技术美的完美再现,主要体现在工艺美术中的器物审 美以及艺术的技艺崇拜中。 (2)表现为艺术美作为社会交往中的美的完美再现,主要呈现为两个方面— —“扬善”和“惩恶”。 (3)表现为艺术美作为人物美的完美再现,主要反映在人物的品德和成就方 面,其人物美主要分为两个类型——“圣贤”和“英雄”。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1.艺术独立的历史溯源 艺术诞生之初往往被当作精神工具,人们更加看重其功效性,首先是原始观念 的传达,其次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主体审美眼光被实用性所遮蔽,审美意识淡薄。 现代性契机使得艺术独立的合法性成为现实,艺术的审美价值伴随现代性主体 意识的成熟而确立,独立之后的艺术整体上表现出审美化转向,形成“美的艺 术”。
图12.黑格尔
五、艺术的终结
美国分析哲学家阿瑟·丹托认为关于艺术作 品的理论接近无穷,而作品客体接近于零, 艺术的纯粹形态的理论预示着其终结。
图10.阿瑟·丹托(1924 ——2013)
五、艺术的终结
“艺术终结”论的本质 有关“艺术终结”的讨论,是美学和艺术哲学对于18世纪以来人类的审美实践 和文艺现实的诊断和批判,是基于艺术美的理想性而对于新兴艺术类型和审美范 畴的反思和回应。这一讨论,与其说宣布了艺术的“死亡”,毋宁说是美学和艺 术哲学因现实语境的转型而对艺术前景抱持的一种审慎态度,是从艺术美和美的 艺术的悠久传统出发而对艺术美的理想性的辩护和印证。
第二节 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
人生艺术化是艺术美与人生的融合,它将个人生命视为艺术作品,艺术美的视 野扩大到审美主体的人生上,使人生拥有审美价值,得到了美学意义上的自我完 善。
人生与艺术美走向了统一,二者在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将艺术美升华至主体的人 生整合与重新建构,艺术美从对象观审转而倾向于主体的自我完善。
五、艺术的终结
艺术的“终结”(end)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死亡”(death),也不是艺术 的终止(stop)。“终止”偏重于一种对外在事件的强行制止,而“终结”则偏 重于一种内在事件的自行完满后的结束。
黑格尔所谓“艺术的终结”是指艺术通过转向它物即哲学而趋向终结;而丹托 所谓“艺术的终结” 指关于艺术史的某种叙事内在地终结了。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
2.审美共通感交流中的艺术美 艺术作为审美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不同审美个体得以客观交流的依托方式,也 是人类审美意识积累与继承传播的主要方式。只有在审美共通感的不断交流之中, 艺术的审美特性才能得到最大范围的认可和体现,调动更多主体体验艺术所带来 的审美享受,艺术美才能走出了局部区域限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普遍关怀,呈 现出属于人类社会的整体美感。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1.艺术美作为社会美的完美再现 社会生活是人类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美是与主体生活息息相关的美感形 式,也是艺术再现的重要阵地,社会美与艺术美关系密切,社会美深刻的、原初 的内容通常会转化为艺术审美的主题。 社会美针对社会生活展开,主要关注人类社会的审美建构问题,侧重于主体改 造世界、构建社会时美的本质显现。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艺术美作为自然美的完美再现的四种表现: (1)表现为如画景致,主体以自然物的审美特性作为艺术美展现的重要方面。 (2)表现为比德情结,主体对自然景色之美的观察和体认后,就会主动反观自身。 (3)表现为宇宙本体的追问,主体在圆融思维的作用下,进入到宇宙本体层次的
审美理想的形象塑造的两种表现: (1)符合审美理想的肯定性形象塑造。肯定性形象是蕴含审美理想的正面形 象,在艺术审美中,此类形象塑造表现崇高、优美等审美范畴,衬托审美理想的 肯定性艺术价值。 (2)是背离审美理想的否定性形象塑造。艺术审美中否定性形象的塑造是对 肯定性形象进行的负向效果的镜面反射,使主体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充分 认识到审美理想表现的重要性。
审美。 (4)表现为主体与自然的圆融,即自然审美终极目标“天人合一”的天成境界。
图8 .《踏歌图》,南宋马 远名作。近处,老农歌舞于 陇上,远处高峰削成,宫阙 隐现,朝霞一抹。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艺术美通过再现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方式丰富了艺术内涵,奠定了显现美的基础。 艺术美同时作为由艺术家承担体现的审美意识表现,是人的自由本质更自觉的 二次对象化。 它突出表现为以审美理想为核心而对现实审美完美再现的内在引导方向,从而 成为艺术美的灵魂。 审美理想在高度上提升了艺术美的思想境界,从方向上宏观引导着艺术审美活 动。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3.审美理想的意义蕴藉 理想的规律性要求审美理想在形神兼备的情况下,要在本质规律层面上表现审 美理想,其中以增加审美理想的意义蕴藉为主要手段。 意义蕴藉可以深化主题,尽可能扩大理想的意义表现空间,增强艺术美的生命 力。 艺术美表现中真理与规律性认识是审美理想的本质内容,审美理想的光芒源于 审美理想中真理化、规律化的意义蕴藉。
图4 .吴冠中笔下的水彩画 图5.吴冠中笔下的水彩画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审美主体依据审美原则的要求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完美化“再 现”。
“再现”是艺术审美中主体表达情感最有效的方法,艺术强大的生活背景拉近 了主体之间的距离,促使共鸣的产生,在共鸣中表现艺术的审美特性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
1.审美共通感及其存在意义 审美共通感是共通感的一种,共通感的产生有赖于主体社会生活感受的共同性。 审美共通感是一种不执著于分别对象化的心体丰盈共通感对五官感知的融通状 态,有助于整体把握审美活动,可以帮助美的本质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交叉呈现。 审美共通感的存在调动了主体的集体审美意识,在审美活动中找到了文化认同 感和群体归属感。
第七章 艺术美
内容概要
第一节 艺术的审美特性 第二节 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
第一节 艺术的审美特性
一、“美的艺术”与艺术独立的现代性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四、艺术美作为审美共通感交流的结晶 五、艺术的终结
第一节 艺术的审美特性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审美本质对艺术的必然要求。艺术美以现实生活和世界为蓝 本,以现实审美为中介,并且作为自觉的审美形态,艺术美表现特定审美(主体) 意识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与审美理想。
图7 . 《自由引导人民》
二、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2.艺术美作为自然美的完美再现 艺术美从自然美中汲取形式感形成艺术美的形式结构,主体内在的审美意识找 到适宜的外在自然表现对象,外在自然物的审美特性被主体发现而产生了自然美。 艺术美对于自然美的再现经历了一个从“物”到“心”逐层深入的过程,以简单 的自然观审为起点,直至“天人合一”的自然圆融之境。
图9. 《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 须》,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1887--1968),纽约达达 主义的团体的核心人物。
三、艺术美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
2.审美理想的情感表现 艺术中的情感因素促进了艺术美的实现,成为表现审美理想的重要因素。审美 理想就是主体的心灵之美,艺术的感性特征促使主体心灵之美的表现具体化为主 体的情感表现,情感的成功表现是审美理想实现的前提。 审美理想是主体所向往的审美目标,它是审美的期望所在,这种期望因符合主 体的价值观、审美观而存在,主体对审美理想本身就存在一种特殊情感。
图11.《黑板》,美国抽象艺术大 师汤伯利的作品。在这幅画作上,汤 伯利在黑板上连续画出6行圈圈,就 像小朋友的涂鸦一样。拍出7053万 美元(约合44953万人民币)的价格。 此次拍价不仅打破了他个人拍卖的最 高纪录,也刷新了美国纽约苏富比拍 卖会之前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