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教案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以下的判斷句中,判斷的不限於人或物, 有時候是一件事情,這件事情在前面敘述過 了,然後用指示代詞“是”或“此”復指, 使意義更爲明確。如: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 語·爲政)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左傳·僖公三十年) 這種用指示代詞“是”作主語來復指上文的 判斷句,在古文中很常見,不能把“是”理 解爲判斷詞。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本講的主要內容
一百度文库句式的簡單分類 二、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三、有係詞的判斷句 四、結論
一、句式分類
根據謂語的詞性,可以把句子分爲不同類 型。動詞或動詞短語作謂語的爲敍述句; 形容詞或形詞性短語作謂語的爲描寫句; 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的爲判斷句。
二、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5)“„„,„„。” “者”和“也”字都不用,如: 夫魯,齊晉之唇。(左傳·哀公八年) 荀卿,趙人。(史記·孟軻荀卿列傳) 農,天下之本。《史記·孝文本紀》 今秦,虎狼之國。(史記·樗(chū)里子 甘茂列傳)
(6)“„„(也)。” 這種句式的主語承上省略,只有謂語後面加 上“也”字構成,一般用於對話問題之中, 如: “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史 記·淮陰侯列傳》 “追我者誰也?”其僕曰:“庾公之斯也。” 《孟子·離婁下》 有時其後的“也”字也可以省略,只是這種 比較罕見。如: 文侯曰:“子之師誰邪?”子方曰:“東郭 順子。”(莊子·田子方)
髧(dàn,髪垂貌)彼兩髦,實維我儀。(詩 經·鄘風·柏舟)(兩鬢垂髪的那個人,真是我的 好配偶) 後代文獻中還常將“是”和“維”對舉使用,如: 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唯所見。 (鐘嶸《詩品》卷中) 鑒獨是明月,識志惟寒松。(孟郊·古意) 還有“惟”和否定係詞“非”對舉使用的情況,如: 非我有周秉德不康寧,乃惟爾自速辜。(尚書·多 方)(不是我周國不按德教的原則給你們和平安寧, 而是你們自己招來的禍害)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僖5)(祭祀的黍稷不 是芳香,美德才是芳香) 在這樣的對比中“惟”的係詞性比較明顯。
吾所欲者,土地也。(韓非子·五蠹) 夫仁義者,上所以勸下也。《韓非子·外儲說 左下》 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 者,禮義之始也。(荀子·王制) 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雋者,海內之 狡兔也。《戰國策·齊策三》 名者,實之賓也。(莊子·逍遙遊)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四時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 者,天之期也;虹霓、彗星者,天之忌也。 (淮南子·天文訓)
3.2 “爲”作係詞的判斷句
在先秦時期,“爲”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動 詞而不是係詞,作動詞有如下情形: 1、表“作爲”之意,爲及物動詞。如: 子游爲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 《論語·雍也》 若轉換成“子游,武城宰也。”與下文意 不合,而判斷句去掉係詞後不影響文意。
2、表“成爲”之意,及物動詞。如: 齊其爲陳氏矣。《左傳·昭公三年》(齊國 大概要成爲姓陳的了)。 若轉換成“齊,陳氏矣”,與原意不符,因 爲沒有表達變動之意。 3、“爲”在“使„„爲„„”兼語句中, 如: 子路使子羔爲費宰。《論語·先進》。 句子不能換成“子路使子羔,費宰也。” 4、“爲”前有助動詞,如: 是焉得爲大丈夫乎?《孟子·滕文公下》 “爲”在這裏有“算作”之類的意思。
(3)“„„,„„者也。” 晏嬰,齊之習辭者也。《晏子春秋·內篇雜 下》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 策一)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孟子·告子上) 神農、倉頡,聖人者也。《齊民要術·序》

(4)“„„者,„„。” 在主語後面用者字,謂語後面不用也字。如: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虎者,戾虫。(戰國策·秦策) 黃帝者,少典之子。(史記·五帝本紀) 陳軫者,遊說之士。(史記·張儀列傳)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 傳)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國語·齊語》 舜,冀州之人也。(史記·五帝本紀) 夫爲人臣而弑其主,殺已降,爲政不平,主 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 (史記·高祖本紀)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 季历之兄也。(史記·吳太伯世家) 張騫,漢中人也。《漢書·張騫傳》 賈山,潁川人也。(漢書·賈山傳)
這種“非”字雖然可以翻譯成現代漢語的 “不是”,但它本身並不是否定性的判斷 詞,不是“不”和“是”的結合體,而是 否定副詞。“非”的語法作用是對整個謂 語的判斷進行否定。
2.2 先秦“是”的詞性
在先秦,“是”一般是用作指示代詞的, 有時它在句子中的地位很像判斷動詞,但 是仔細分析之後可以發現,它仍然是指示 代詞,如: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爲東蒙主,且在邦域 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論語·季氏)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 以上例句中的“是”都還是指示代詞,不 是判斷動詞。
三、有係詞的判斷句
係詞是在主謂之間起聯繫作用,表示主謂 之間的判斷關係的詞。古漢語裏的係詞有 “維(惟)、爲、是” 等,它們運用有時 代先後,春秋以前多用“維(惟)”,春 秋之後多用“爲”;“是”處於萌芽狀態。 漢魏以後“是”作係詞的用法逐漸增多。 漢語的判斷句從古代的無係詞句爲主發展 到今天的有係詞句爲主經歷了很長的時間。
2.1 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
古代漢語表示肯定的判斷句主要有幾種形式: (1)“„„者,„„也。” 在主語後面用語氣詞“者”字表示提頓,然後再在 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字幫助判斷。這種用“也” 字煞句和用“者”“也”照應的句子,是古代漢語 判斷句的典型結構。如: 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戰國策·趙策) 彼吾君者,天子也。(戰國策·趙策) 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 臣之所好者,道也。(莊子·養生主)
“是”作爲判斷詞直到漢代才出現。從漢語發展的歷 史來看,判斷詞“是”正是由上述的指示代詞“是” 發展而來的。用“是”作判斷詞的句子,《史記》中 有幾例,如《刺客列傳》:“此必是豫讓也。”但也 有學者懷疑此類句子是經後人改寫的。最可靠的證明 是1972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其《彗星 圖》有以下的記載: 是是帚彗,有內兵,年大孰。 是是苦彗,天下兵起,苦在外歸。 這說明當時的口語中已經用“是”作判斷詞了。其後 的文獻中也逐漸多見。但是直到清代,絕大多數文言 文中的判斷句還是不用“是”作判斷詞。

1、用判斷句的形式表示比喻,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2、用判斷句的形式表示因果關係,如: 孟嘗君爲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 計也。(戰國策·齊策)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論語·憲問)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莊子·養生主)
(7)“代詞(是、此、彼等),„„也。” 判斷句的主語由 “是”“此”“彼”等代詞充當, 其主語前後一般都沒有“夫”“者”,代詞常複指前 面的事、物或人,這類判斷句常常是複句中的一個分 句。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爲政》 貪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論語·里仁》 此晉趙盾之師也。《公羊傳·宣公元年》。 公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爲之。未至,公夢疾 爲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 《左傳·成公十年》。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 文公上》
3.1 維(惟)作係詞的判斷句
“維”和“惟”聯繫主語和謂語的意義和作用一樣, 《尚書》用“惟”,《詩經》用“維”。 予惟小子。《書大誥》(我是文王的小兒子) 厥土惟白壤。《禹貢》(這裏的土地是白色的土壤) 萬邦黎獻,共惟帝臣。(皋陶謨)(各國的黎民賢 人都是帝的臣屬) 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幫維屏,大宗維翰。 (詩·大雅·板)(善人是(國家的)藩籬,三公 是(國家的)圍牆,大邦是(國家的)屏障,同姓 是(國家的)棟樑。)
(2)“„„,„„也。” 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字幫助判斷。如: 王,人君也;斶(chù),人臣也。(戰國 策·其策四) 衍,人臣也。(戰國策·趙策)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左傳·僖公五年)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左傳·宣公二年)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僖公四年) 虢,虞之表也。(左傳·僖公五年) 宋,小國也。(孟子·滕文公下)
古漢語中還有一個“爲”字也經常被誤認爲是 判斷詞,如: 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爲天下之士也!(戰國策· 趙策)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論語· 爲政)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論語·微 子) “爲”本義是做,涵義非常廣泛,上述例句中 的意思大約是“算作”“作爲”等,不是判斷 詞。
上述例句中“是”是代詞作主語,不是係 詞。與代詞“此”、“彼”作主語的用法 相同,“是”可用“此”替代,“是”先 秦大都是這個用法。
值得注意的是,判斷句並不都是表示肯定的, 也可以表示否定。古代漢語要表示否定的判 斷時,一般是在判斷句謂語的前面加上副詞 “非”,如: 是非君子之言也。(禮記·檀弓上) 楚雖大,非無族也。(左傳·成公四年)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戰國策·魏 策)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故王之不王,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孟子·梁惠王上)
判斷句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的短語爲謂語,表示判斷的。 對事物屬性作出判斷,即某種事物是什麼或不是什麼, 屬於某種類型或不屬於某種類型。在現代漢語裏,判 斷句的主語和謂語之間一般要用係詞(判斷詞)“是” 字來聯繫,例如“我是中國人”。但是在秦漢以前, 判斷句一般不用係詞,而是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 字來幫助判斷。例如: 制,巖邑也。(左傳·隱公元年)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左傳·隱公元年) 虢,虞之表也。(左傳·僖公五年) 董狐,古之良史也。(左傳·宣公二年) 而母,婢也。(戰國策·趙策)
先秦時期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爲”才 與今天的判斷詞“是”相當,如: 余爲伯儵(tiáo),余而祖也。(左宣2) 這個“爲”已經沒有作爲的意思了,但這 種用“爲”表判斷的句子在先秦是很罕見 的,而且“余而祖也”這樣的句型中也不 能加“爲”變成“余爲而祖也”。
2.4 先秦判斷句的活用
判斷句的基本作用是謂語對主語進行解釋 或分類,典型的判斷句主語和謂語所致的 應該是同一事物或者同一類別。但是在語 言實踐中,某些判斷句主語和謂語的關係 不能按照形式邏輯的要求來加以分析,這 就是判斷句的靈活運用。判斷句活用主要 有兩種情況:
判別:“爲”所在句都可轉換成無係詞的判 斷句而基本義不變,如“項燕爲楚將”,主 語前都不能加“使”變成兼語句式;“爲” 字句,句未除少數有“也”外,大多數沒有 語氣詞;係詞“爲”之前不出現助動詞,可 以有“皆、俱、誠”等出現。如: 余爲伯倏,余而祖也。《宣公三年》 夫子爲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襄公二 十六年》 周公旦爲天下之聖人;關叔爲天下之暴人。 《墨子·公孟》。 楚爲荊蠻。《晉語八》 吾爲女父也。《呂氏春秋·疑似》
2.3 “乃”“爲”等詞的作用
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謂語前面常用副詞“乃” 加強肯定,如: 是乃仁術也。(孟子·梁惠王上) 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 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 (戰國策·齊策)
以上的“乃”有人看作是判斷詞,理由是 副詞不修飾名詞。其實這是以今律古,古 代漢語的副詞是可以修飾名詞的。這裏的 “乃”是副詞,其作用是加強判斷語氣, 這類副詞還有“即”“必”等,如: 梁父即楚將項燕,爲秦將王翦所戮者也。 (史記·項羽本紀)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