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条例
[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法(建议草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户籍登记第三章户籍管理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居民人口登记和户籍管理,保障居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适应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出生并居住的中国公民,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迁入内地定居的,华侨回国定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定居并被批准加入或者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以及其他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拥有中国国籍并在中国内地定居的(以上统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对居民实施户籍登记制度,这是掌握居民身份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对居民各项工作生活行为进行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保障居民获得各项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出生地点和居住地点等,均依法享有平等的户籍登记并拥有户籍档案的权力,也同时拥有依法接受户籍管理的义务。
第五条国务院公安部门,主管全国的户籍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户籍管理工作。
居民出生地、定居或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机构(统称户籍登记机关),负责居民户籍的登记和日常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房产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户籍登记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为适应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推进户籍改革,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户籍登记和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第二章户籍登记第七条户籍登记按登记方式分为初始登记和补充登记。
初始登记为居民出生后或定居时的首次登记;补充登记为因居民户籍登记项目内容变更、居民死亡、终止户籍或恢复户籍所发生的登记项目修改或增加而进行的登记。
初始登记项目内容终生不变,且只有一个登记机关,补充登记可根据规定和居民要求随时进行,可以在不同地点的登记机关完成。
2020年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法.pdf
第二章 户籍登记
第七条 户籍登记按登记方式分为初始登记和补充登记。
学海无涯
初始登记为居民出生后或定居时的首次登记;补充登记为因居民户籍登记项目内容变更、居民死亡、终止户籍或恢 复户籍所发生的登记项目修改或增加而进行的登记。初始登记项目内容终生不变,且只有一个登记机关,补充登记 可根据规定和居民要求随时进行,可以在不同地点的登记机关完成。
居民居住地临时发生变更的,应由接待单位、接待人或其他义务人及时进行登记,并到当地户籍登记机关申请补充 登记备案。
居民的居住地在设区的市管辖范围内变更的,可以不做补充登记,跨设区的市变更或临时变更的,应当及时进行补 充登记。
第十三条 迁居地居住准入条件,是指固定住所和稳定的生活来源,固定住所包括自有住房、公有住房和租住房, 稳定的生活来源包括工资收入、经营收入、其他合法货币性收入及有稳定收入的投靠人。
制作和申领居民身份证的具体办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执行。
第十一条更后所在地登记机关申请户籍补充登 记。申请补充登记应当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登记机关接到变更登记申请后,应及时受理。
第十二条 对常住地迁移的居民,实行迁居地居住许可证制度,居民的户籍档案不再随居住地的迁移而迁移,而是 及时提交符合迁居地居住准入条件的书面证明材料,到当地户籍登记机关申请补充登记,取得当地的居住许可证。
第八条 户籍登记的主要项目有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出生地址、居住地址、血型、身高、体重、职业、 服务处所(或单位)、学历、党派、婚姻状况、籍贯、居民身份编码和条形识别码、定居前居住地、父母姓名和身 份编码、抚养和被抚养关系、监护和被监护关系、服兵役情况、违法犯罪情况、登记时间、初始登记机关、补充登 记机关、登记人和登记负责人等,5 周岁以上居民应当登记头部正面和两侧照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户籍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户籍管理规定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户籍管理规定是为了规范和管理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户籍制度,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本文档将介绍户籍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定。
户籍管理的基本原则1. 公民自愿原则:公民有权自愿选择户籍所在地,并享有迁入、迁出户籍的自由。
2. 平等原则:户籍管理应当遵循平等原则,不得因种族、性别、宗教等因素进行歧视。
3. 法律保护原则:户籍管理应当依法进行,公民的合法权益应得到法律的保护。
4. 便利服务原则:户籍管理部门应提供便利的服务,方便公民办理各类户籍手续。
户籍管理的基本规定1. 户籍登记:公民应当按照规定时限,在户籍所在地进行户口登记,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关系等内容。
2. 户籍证明:户籍管理部门应当为公民提供户籍证明,用于证明公民的身份和户籍信息。
3. 迁移登记:公民如需迁移户籍,应按照规定程序办理迁移登记手续,并及时办理迁移前后地区的户籍注销和登记。
4. 定期核查:户籍管理部门应定期进行户籍核查,确保户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 信息共享:户籍管理部门应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通。
户籍管理的责任和义务1. 户籍管理部门应当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严禁泄露或滥用公民的户籍信息。
2. 公民应当如实提供个人信息,不得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事实。
3. 公民享有申诉和举报的权利,对户籍管理部门的不当行为或违法行为可以向上级机关投诉或举报。
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户籍管理规定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户籍管理部门应按照相关规定,依法管理和维护户籍制度,为公民提供便利的服务,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
同时,公民也应履行相应的义务,如实提供个人信息,配合户籍管理工作的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户籍管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户籍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城乡一体化,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三条全国实行统一的户籍制度,依法登记的户口为公民的法定户籍。
第四条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户籍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户籍管理工作。
第二章户籍登记第五条公民出生、死亡、失踪、户口迁移、变更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地等,应当向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申报登记。
第六条婴儿出生后,父母或者监护人应当在其出生之日起30日内,向婴儿所在地公安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第七条公民死亡,户主或者亲属应当在其死亡之日起15日内,向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申报死亡登记。
第八条公民因婚姻、收养、迁移等原因,需要变更户籍所在地,应当向原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申请户口迁移登记。
第九条公民变更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地等,应当向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第三章户籍证明第十条户籍证明是证明公民户籍身份的重要证件,包括户口簿、户口迁移证、户口注销证明等。
第十一条公民需要办理户籍证明的,可以向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户籍证明申请之日起15日内,审核并出具户籍证明。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200元以下罚款:1. 未按照规定申报登记户籍信息的;2. 未按照规定办理户籍证明的;3. 提供虚假材料,申请户籍登记或者证明的。
第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1. 非法买卖、使用伪造、变造的户籍证明的;2. 非法侵入、篡改、删除户籍管理系统的;3. 泄露公民户籍信息的。
第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第十六条本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籍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籍管理规定
一、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籍管理规定是为了规范和管理居民户籍
制度,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本文档将对该
管理规定进行详细介绍。
二、户籍登记
1. 公民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户籍登记,提供真实、准
确的个人信息。
2. 户籍登记包括出生登记、迁入登记、迁出登记和死亡登记等。
三、户籍证件
1. 公民应当持有有效的户籍证件,包括身份证、户口簿等。
2. 公民应当妥善保管户籍证件,不得将其借、租、让他人使用。
四、户口迁移
1. 公民因户口迁移需要办理手续时,应当按照规定提供相关证
明材料。
2. 户口迁移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得违反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五、户口注销
1. 公民因死亡、丧失国籍等原因,户口可以被注销。
2. 户口注销应当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不得随意注销他人户口。
六、违法行为和处罚
1.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买卖、转让户籍证件。
2. 违反户籍管理规定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包括罚款、行政拘留等。
七、监督和检查
1.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居民户籍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行为。
2. 公民可以举报违法行为,相关部门应及时处理并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以上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籍管理规定的简要介绍,具体内容请参阅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
注: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条例
中华⼈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条例中华⼈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条例 欢迎来到,下⾯是⼩编给⼤家整理收集的中华⼈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条例,欢迎⼤家阅读与参考。
中华⼈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条例 户籍办理时限:⼯作具体时限:派出所职权范围内户⼝,凡具有能够确认符合政策规定的凭证,均应当场办理;需要在辖区内调查核实的,应当⾃受理之⽇起5个⼯作⽇内办理完毕。
上报县(市、区)公安机关审批的户⼝申报事项。
公安派出所能当场办理的,均应当场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应从受理之⽇起,在10个⼯作⽇内完成调查核实⼯作,需要发函调查的,应当在接到回函后3个⼯作⽇内办理完毕,每⽉5⽇前将有关材料上报县 (市、区)公安机关;县(市、区)公安机关在接到公安派出所上报材料的5⽇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
公安派出所在接到上级公安机关的审批决定七⽇内,将审批结果通知申请⼈。
市⾏政服务中⼼公安窗⼝直接审理核发户⼝准迁证⼿续,凭证完备、符合政策规定的,应当当场办理。
⼀、居民⾝份证申、换、补领的条件: 1、申领居民⾝份证的对象:常住居民户⼝属本辖区的年满16周岁公民,应当申请领取居民⾝份证;未满16周岁的公民,由监护⼈代为申请领取居民⾝份证; 2、来本辖区定居的⾹港同胞、台湾同胞、澳门同胞,华侨和被批准加⼊或者恢复中华⼈民共和国国籍的外国⼈、⽆国籍⼈,在办理常住户⼝的同时,应当申请领取居民⾝份证。
⼆、申请换领、补领居民⾝份证的对象: 1、居民⾝份证有效期满的,应在期满之⽇的3个⽉前申报换领新证; 2、居民⾝份证污损、残缺不能辩认时,应当申报换领新证; 3、居民⾝份证登记项⽬变更、更正,在履⾏申请变更⼿续的同时,申报换领新证。
4、常住户⼝在本市⾏政区域之间和⾏政区域内迁移变动的,可以换领居民⾝份证,也可以不换领居民⾝份证; 5、被征集服现役的公民,退出现役后,原地址已变动的,可以申请换领新证(⼊户地派出所应通知原注销地派出所缴销其原居民⾝份证); 6、被释放或被解除劳动教养的⼈,回原户⼝所在地居住,居民⾝份证有效期未满的,可以继续使⽤,有效期已满的,申报换领新证;原地址已变动的可以申请换领新证(⼊户地派出所应通知原注销地派出所缴销起居民⾝份证); 三、职责权限和审批程序 1、派出所职责:受理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份证⼯作 (1)对公民申请领取、换领、补领居民⾝份证的,符合条件,申报材料齐全,应当场受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办法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办法是为了规范和管理国内居民的户籍制度,确保居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制定的法律文件。
户籍管理原则1. 公民自愿原则:公民有权自愿选择户籍所在地,并享有迁移户籍的自由。
2. 平等原则:户籍管理应当平等对待所有公民,不得因地域、种族、性别、宗教等因素进行歧视。
3. 法律保护原则:户籍管理应当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公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利。
4. 便利原则:户籍管理应当提供便利的服务,方便公民办理户籍相关事务。
户籍登记1. 出生登记:公民的出生应当及时登记,确保新生儿获得合法身份。
2. 迁入登记:公民迁入新的户籍所在地,应当及时办理迁入登记手续。
3. 迁出登记:公民迁离原户籍所在地,应当办理迁出登记手续。
4. 户口簿管理:户口簿是公民户籍的重要证明,应当妥善管理和更新。
5. 信息变更登记:公民的户籍信息变更,应当及时办理登记手续。
户籍迁移1. 公民户籍迁移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和相关程序。
2. 公民迁移户籍应当办理迁入和迁出手续,同时遵守迁入地的相关规定。
3. 户籍迁移涉及的手续和材料应当便捷和明确。
户籍管理责任1.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户籍管理的组织和领导,确保户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户籍登记和迁移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
3. 公民应当配合政府部门的户籍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处罚措施1. 对违反户籍管理法规的行为,相关政府部门有权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罚款、警告、限制迁移等。
2. 对故意提供虚假信息或伪造证明材料的行为,将严肃处理,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办法旨在规范和管理居民的户籍制度,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各级政府部门和公民都应当共同遵守和配合执行该法规,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法规
一、法律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法是为了规范和管理公民的户籍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而制定的法律法规。
二、法律目的
该法旨在建立健全的户籍管理制度,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
保护,并为国家统计、社会管理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三、核心内容
1. 户籍登记:规定了公民的户籍登记程序和要求,包括出生登记、迁入登记、迁出登记等。
2. 户籍变更:明确了户籍变更的情形和程序,如婚姻登记、离
婚登记、死亡登记等。
3. 户籍证明:规定了户籍证明的种类和办理程序,如户口簿、
居民身份证等。
4. 管理机构:明确了户籍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如公安机关
负责户籍管理工作。
5. 法律责任:对违反户籍管理法规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法律责
任规定,如虚假户籍登记、销毁户籍资料等。
四、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户籍权利,
不受性别、民族、职业、居住地等因素的限制。
同时,法律还规定
了对违法户籍管理行为的处罚措施,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五、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法为公民提供了明确的户籍管理制度,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益。
我们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正确履行户籍管
理义务,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我国户籍管理法规
我国户籍管理法规一、概述我国户籍管理法规是指关于居民户籍的法律和规章,旨在规范和管理我国公民的户籍信息,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管理的有效进行。
二、法律依据我国户籍管理法规主要依据如下法律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证法》三、主要内容我国户籍管理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户籍登记户籍登记是指公民个人信息的录入和管理。
根据我国户籍管理法规,公民在出生、迁徙、婚姻等情况下需要进行户籍登记,以便政府对公民信息进行管理和统计。
2. 户口迁移户口迁移是指公民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根据我国户籍管理法规,公民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进行户口迁移,包括办理迁出、迁入手续等。
3. 户口注销户口注销是指公民户籍信息被取消的过程。
根据我国户籍管理法规,公民在死亡、丧失国籍等情况下,户口将被注销。
4. 户籍证明户籍证明是指证明公民户籍信息的文件。
根据我国户籍管理法规,公民可以凭借户籍证明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和户籍信息,办理各种事务。
5. 户籍管理机构户籍管理机构是指负责户籍登记和管理的政府机构。
根据我国户籍管理法规,各级政府设立了户籍管理机构,负责统一管理和维护公民的户籍信息。
四、重要原则我国户籍管理法规遵循以下重要原则:1. 公平公正原则户籍管理应当公平公正,不因个人背景、财产状况等因素而差别对待公民。
2. 法定程序原则户籍管理应当依法进行,公民的户籍信息只能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登记、迁移、注销等操作。
3. 保护隐私原则户籍管理应当严格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不得泄露、滥用公民的户籍信息。
4. 便民利民原则户籍管理应当便于公民办理各种事务,提供便利和利益保障。
五、总结我国户籍管理法规是为了管理和保护公民的户籍信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而制定的重要法律和规章。
我们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正确办理户籍登记、迁移、注销等手续,同时也应当关注和保护自己的户籍信息安全。
中国居民户籍管理条例
中国居民户籍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本条例旨在规范和管理中国居民的户籍制度,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居民户籍管理。
第二章户籍登记第一节户口登记1. 居民在出生、迁入或变更户籍关系时,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户口登记。
2. 户口登记应当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关系、住所地址等内容。
3. 户口登记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更新户籍信息。
第二节户籍证明1. 居民可以向户籍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户籍证明。
2. 户籍证明应当真实、准确地反映居民的户籍情况。
3. 户籍登记机关应当依法提供户籍证明,并保护居民的个人信息安全。
第三章户籍迁移第一节户籍迁入1. 居民因故迁入他地的,应当到达地的户籍登记机关办理户籍迁入手续。
2. 户籍迁入应当满足相关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第二节户籍迁出1. 居民因故迁出原地的,应当到原地的户籍登记机关办理户籍迁出手续。
2. 户籍迁出应当满足相关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第四章户籍变更第一节个人基本信息变更1. 居民的个人基本信息发生变更时,应当及时向户籍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2. 个人基本信息变更应当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经过户籍登记机关审核。
第二节家庭关系变更1. 居民的家庭关系发生变更时,应当及时向户籍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2. 家庭关系变更应当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并经过户籍登记机关审核。
第五章违法行为和处罚第一节违反户籍管理规定的行为1. 违反户籍管理规定的行为包括提供虚假材料、隐瞒真实情况等。
2. 违反户籍管理规定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第二节处罚措施1. 对违反户籍管理规定的行为,可以采取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处罚措施。
2. 处罚措施的具体执行由相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六章附则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以前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籍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籍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法旨在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籍管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居民户籍管理工作。
第三条居民户籍管理工作应当坚持依法、公开、公正、便民的原则。
第四条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居民户籍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居民户籍管理工作。
第二章户籍登记第五条户籍登记分为出生登记、死亡登记、户口迁移登记、户口变更登记和户口注销登记。
第六条出生登记应当在新生儿出生后30日内,由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婴儿常住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
第七条死亡登记应当由户主或者亲属在死亡后30日内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报。
第八条户口迁移登记应当符合国家迁移政策,由申请人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第九条户口变更登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由申请人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办理户口变更手续。
第十条户口注销登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由申请人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办理户口注销手续。
第三章户籍证明第十一条居民户籍证明包括身份证、户口簿、户口迁移证、户口注销证明等。
第十二条居民户籍证明的办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由申请人向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办理相关证明。
第十三条居民户籍证明应当真实、完整、清晰,不得涂改、伪造、变造。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一)违反户籍登记规定,故意隐瞒、谎报户口信息的;(二)伪造、变造、买卖、租借居民户籍证明的;(三)非法转让户口的;(四)其他违反户籍管理的行为。
第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并可以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户籍登记职责的;(二)公安机关工作人员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三)其他不依法履行户籍管理职责的行为。
2020年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法.do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法(建议草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户籍登记第三章户籍管理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居民人口登记和户籍管理,保障居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适应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出生并居住的中国公民,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迁入内地定居的,华侨回国定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定居并被批准加入或者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以及其他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规定拥有中国国籍并在中国内地定居的(以上统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对居民实施户籍登记制度,这是掌握居民身份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对居民各项工作生活行为进行管理的主要依据,也是保障居民获得各项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出生地点和居住地点等,均依法享有平等的户籍登记并拥有户籍档案的权力,也同时拥有依法接受户籍管理的义务。
第五条国务院公安部门,主管全国的户籍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户籍管理工作。
居民出生地、定居或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机构(统称户籍登记机关),负责居民户籍的登记和日常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房产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配合公安机关做好户籍登记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为适应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推进户籍改革,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户籍登记和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第二章户籍登记第七条户籍登记按登记方式分为初始登记和补充登记。
初始登记为居民出生后或定居时的首次登记;补充登记为因居民户籍登记项目内容变更、居民死亡、终止户籍或恢复户籍所发生的登记项目修改或增加而进行的登记。
初始登记项目内容终生不变,且只有一个登记机关,补充登记可根据规定和居民要求随时进行,可以在不同地点的登记机关完成。
户籍登记条例细则
户籍登记条例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户籍登记工作,保障公民户籍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户籍登记工作。
第三条户籍登记工作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户口登记机关第四条户籍登记机关为各级公安机关,负责具体实施户籍登记工作。
第五条公安机关应根据工作需要,合理配置户籍登记工作人员,确保工作的高效、准确。
第三章户口登记簿与户口簿第六条户口登记簿是记录公民户籍信息的主要载体,由公安机关统一管理和使用。
第七条户口簿是公民户籍信息的法定证明文件,由公安机关根据户口登记簿发放。
第四章户口登记单位与户主第八条户口登记单位以家庭为单位,户主为家庭中的成年成员。
第九条户主应负责家庭成员的户籍登记申报工作,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
第五章常住人口登记第十条常住人口应在户籍所在地登记,不得重复或遗漏登记。
第十一条常住人口登记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住址等。
第六章出生登记第十二条新生儿应在出生后一个月内,由父母或监护人向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第十三条出生登记应提供出生医学证明、父母双方的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
第七章死亡登记第十四条公民死亡后,其亲属或监护人应在一个月内,向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申报死亡登记。
第十五条死亡登记应提供死亡证明、户口簿等相关材料。
第八章其他登记事项第十六条其他登记事项包括迁入、迁出、变更等,公民应在相关事项发生后一个月内,向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申报。
第九章法律责任第十七条违反本细则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一)虚报、瞒报、伪造户籍信息的;(二)重复或遗漏登记户籍的;(三)不按规定申报出生、死亡或其他登记事项的;(四)其他违反户籍登记规定的行为。
第十章附则第十八条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公安机关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细则的修改,由公安机关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籍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籍法规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籍法是为了规范和管理居民户口制度,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而制定的法律。
该法规对居民的户籍登记、变更、注销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户籍登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籍法规,居民户籍的登记是指将公民的个人信息录入户籍簿的过程。
户籍登记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公民自愿申请,不得强制登记。
- 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不得提供虚假材料。
- 登记机关应当及时受理并完成登记手续。
户籍变更居民户籍的变更是指户籍信息发生变化时,需要进行相应的修改。
常见的户籍变更情况包括:- 婚姻登记:结婚、离婚等婚姻状态的变更。
- 生育登记:生育子女后,需要将子女信息添加到户籍簿中。
- 迁移登记: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需要迁移户口到其他地区。
- 其他变更:如户籍信息错误需要更正等情况。
户籍变更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
- 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 经过户籍登记机关审核和批准。
户籍注销居民户籍注销是指个人户籍被取消的情况,常见的情况包括:- 死亡注销:公民死亡后,其户籍将被注销。
- 迁出注销:居民迁移至国外或其他地区,需注销原户籍。
户籍注销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 经过户籍登记机关审核和批准。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籍法规,对于违反户籍法规的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 提供虚假材料的,将受到处罚。
- 强制他人登记户籍的,将受到处罚。
- 违反户籍变更、注销程序的,将受到处罚。
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户籍法规对居民户籍制度进行了明确规定,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居民应当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户籍登记、变更和注销,同时要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提供虚假材料或强制他人登记户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条例
2020户籍制度管理新规定_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条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不断进行改革。
二元户籍制度,即农村户籍与非农户籍,在促进计划经济时期对社会的整体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加深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
那么在这6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我国户籍制度具体都有经历过哪些变化?“农”与“非农”二元户籍逐步形成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这一阶段城乡间的人口流动逐步受到控制,城乡居民在就业、福利和生活保障方面的差别也日渐显现,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城乡二元户籍结构。
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到1980年9月27日,中央印发1980年第75号文件为止,在该《条例》的实施下,我国农村人口被严格限制在土地上,农村与城市居民处于高度“隔离”状态。
农民“渗透式”入城,城市内部二、三元户籍并存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解决了新生婴儿随父落户、夫妻分居、老人投靠子女以及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房、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等几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2001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在县级市市区、县政府驻地及其他建制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已在小城镇办理的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符合上述条件的,统一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
201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发布,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最新2018】户籍管理条例全文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户籍管理条例全文每个人出生后,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落户,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户籍管理条例的全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第一条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户口登记。
现役军人的户口登记,由军事机关按照管理现役军人的有关规定办理。
居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的户口登记,除法令另有规定外,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户口登记工作,由各级公安机关主管。
城市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镇,以公安派出所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乡和不设公安派出所的镇,以乡、镇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
乡、镇人民委员会和公安派出所为户口登记机关。
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和公共宿舍的户口,由各单位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分散居住的户口,由户口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户口登记。
居住在军事机关和军人宿舍的非现役军人的户口,由各单位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
农业、渔业、盐业、林业、牧畜业、手工业等生产合作社的户口,由合作社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
合作社以外的户口,由户口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户口登记。
第四条户口登记机关应当设立户口登记簿。
城市、水上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镇,应当每户发给一本户口簿。
农村以合作社为单位发给户口簿;合作社以外的户口不发给户口簿。
户口登记簿和户口簿登记的事项,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的效力。
第五条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
同主管人共同居住一处的立为一户,以主管人为户主。
单身居住的自立一户,以本人为户主。
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和公共宿舍的户口共立一户或者分别立户。
户主负责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申报户口登记。
第六条公民应当在经常居住的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
户籍管理条例_条例_
户籍管理条例户籍管理制度就是中国在户口管理方面的规定。
下文是最新户籍管理条例全文,欢迎阅读!最新户籍管理条例全文第一条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户口登记。
现役军人的户口登记,由军事机关按照管理现役军人的有关规定办理。
居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的户口登记,除法令另有规定外,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户口登记工作,由各级公安机关主管。
城市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镇,以公安派出所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乡和不设公安派出所的镇,以乡、镇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
乡、镇人民委员会和公安派出所为户口登记机关。
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和公共宿舍的户口,由各单位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分散居住的户口,由户口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户口登记。
居住在军事机关和军人宿舍的非现役军人的户口,由各单位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
农业、渔业、盐业、林业、牧畜业、手工业等生产合作社的户口,由合作社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
合作社以外的户口,由户口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户口登记。
第四条户口登记机关应当设立户口登记簿。
城市、水上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镇,应当每户发给一本户口簿。
农村以合作社为单位发给户口簿;合作社以外的户口不发给户口簿。
户口登记簿和户口簿登记的事项,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的效力。
第五条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
同主管人共同居住一处的立为一户,以主管人为户主。
单身居住的自立一户,以本人为户主。
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和公共宿舍的户口共立一户或者分别立户。
户主负责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申报户口登记。
第六条公民应当在经常居住的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
第七条婴儿出生后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者邻居向婴儿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弃婴,由收养人或者育婴机关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我国户籍管理法规
我国户籍管理法规一、前言为了加强户籍管理,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法规。
本法规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户籍管理工作。
二、户籍管理体制1. 国家公安部负责全国户籍管理工作。
2.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户籍管理工作。
3.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户籍管理工作。
三、户籍登记1. 出生登记婴儿出生后,父母或者监护人应当在三个月内,向婴儿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出生登记。
2. 死亡登记公民死亡后,家属或者有关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向死亡公民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死亡登记。
3. 迁移登记公民因工作、学习、婚姻等原因,需要将户籍迁移的,应当向原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迁移登记。
4. 更正登记户籍登记内容有误的,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公安派出所申请更正登记。
四、户籍证明1. 居民身份证公民应当依法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居民身份证是公民身份的证明。
2. 户口簿户口簿是记载户籍事项的证明文件。
公民从事就业、教育、婚姻等活动,需要户口簿的,应当向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领取。
3. 户籍证明公民需要证明户籍事项的,可以向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出具户籍证明。
五、法律责任1. 违反本法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1)未按照规定申请出生登记、死亡登记的;(2)未按照规定办理迁移登记的;(3)未按照规定申请更正登记的;(4)伪造、变造、冒用、买卖或者出租、出借居民身份证、户口簿的。
2. 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在户籍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附则本法规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此前有关户籍管理的规定,凡与本法规不一致的,按照本法规执行。
以上内容为我国户籍管理法规的概述,具体法规内容请以国务院公布的最新版本为准。
户籍管理条例
户籍管理条例户籍管理制度就是中国在户口管理方面的规定。
下文是最新户籍管理条例全文,欢迎阅读!最新户籍管理条例全文第一条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户口登记。
现役军人的户口登记,由军事机关按照管理现役军人的有关规定办理。
居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的户口登记,除法令另有规定外,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户口登记工作,由各级公安机关主管。
城市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镇,以公安派出所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乡和不设公安派出所的镇,以乡、镇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
乡、镇人民委员会和公安派出所为户口登记机关。
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和公共宿舍的户口,由各单位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分散居住的户口,由户口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户口登记。
居住在军事机关和军人宿舍的非现役军人的户口,由各单位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
农业、渔业、盐业、林业、牧畜业、手工业等生产合作社的户口,由合作社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
合作社以外的户口,由户口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户口登记。
第四条户口登记机关应当设立户口登记簿。
城市、水上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镇,应当每户发给一本户口簿。
农村以合作社为单位发给户口簿;合作社以外的户口不发给户口簿。
户口登记簿和户口簿登记的事项,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的效力。
第五条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
同主管人共同居住一处的立为一户,以主管人为户主。
单身居住的自立一户,以本人为户主。
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和公共宿舍的户口共立一户或者分别立户。
户主负责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申报户口登记。
第六条公民应当在经常居住的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
第七条婴儿出生后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者邻居向婴儿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弃婴,由收养人或者育婴机关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户籍制度管理新规定_中华人民共和国户籍管理条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不断进行改革。
二元户籍制度,即农村户籍与非农户籍,在促进计划经济时期对社会的整体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加深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
那么在这6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我国户籍制度具体都有经历过哪些变化?“农”与“非农”二元户籍逐步形成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这一阶段城乡间的人口流动逐步受到控制,城乡居民在就业、福利和生活保障方面的差别也日渐显现,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城乡二元户籍结构。
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到1980年9月27日,中央印发1980年第75号文件为止,在该《条例》的实施下,我国农村人口被严格限制在土地上,农村与城市居民处于高度“隔离”状态。
农民“渗透式”入城,城市内部二、三元户籍并存1998年7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解决了新生婴儿随父落户、夫妻分居、老人投靠子女以及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随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凡在城市有合法固定的住房、合法稳定的职业或者生活来源,已居住一定年限并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可准予在该城市落户等几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2001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办理小城镇常住户口的人员,不再实行计划指标管理。
在县级市市区、县政府驻地及其他建制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已在小城镇办理的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符合上述条件的,统一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
201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发布,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此期间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民可以在得到许可的情况下,持证外出劳动和经营。
流入城市的农村居民不断增加,但并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同等福利待遇,整体上呈“渗透式”,且大部分形成了城市内部的二元户籍结构得到强化,部分城市还出现了三元户籍的现象。
新型户籍制度改革,二元户籍制度逐步瓦解2014年7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就加强户口登记管理、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等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办公厅还于2016年1月14日发布《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切实保障每个公民依法登记户口的基本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
目前,我省“黑户”的现状如何?各相关部门在着力解决这一问题时的创新与难点又分别在哪?为此,本报记者专访省公安厅、民政厅、卫计委三部门相关负责人,理清我省户籍登记管理的发展路径。
无户口的人员多因“超生”造成省公安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每年出现的、因上述原因而导致的“黑户”数量逐年减少,其中,剩余的无户口人员中又以因“超生”导致的无户口人员居多。
“例如,在之前有的地方要求申请人先缴纳社会抚养费,个别地方甚至把要求育龄妇女实施节育手术设置为前置条件。
”这位负责人表示,出生登记户口是每位公民的基本权益,这与遵守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并不矛盾,“该登记的登记,该追究的追究,二者其实可以分开进行处理。
”私自收养关系成为破题大难点省民政厅儿童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处相关人员介绍,根据2008年民政部、公安部、司法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等五部委《关于解决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公民捡拾弃婴的,一律到当地公安部门报案,查找不到生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一律由公安部门送交当地社会福利机构或者民政部门指定的抚养机构。
公民申请收养子女的,应到民政部门申请办理收养登记。
2013年民政部等七部委又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做好弃婴相关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15〕9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依法登记户口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户口登记管理工作,近年来对加强户口登记管理、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等问题多次提出明确要求。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国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下大力气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政策性障碍等因素,部分公民无户口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并直接影响国家新型户籍制度的建立完善。
为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的《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要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着力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为推进公安改革、创新人口服务管理和构建新型户籍制度奠定坚实基础,更好地服务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办理,切实维护每个公民依法登记户口的合法权益;坚持区别情况,分类实施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政策;坚持综合配套,将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与健全完善计划生育、收养登记、流浪乞讨救助、国籍管理等相关领域政策统筹考虑、协同推进。
(三)任务目标。
进一步完善户口登记政策,禁止设立不符合户口登记规定的任何前置条件;加强户口登记管理,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切实保障每个公民依法登记一个常住户口,努力实现全国户口和公民身份号码准确性、唯一性、权威性的目标。
二、依法为无户口人员登记常住户口(一)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无户口人员。
政策外生育、非婚生育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凭《出生医学证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结婚证或者非婚生育说明,按照随父随母落户自愿的政策,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申请随父落户的非婚生育无户口人员,需一并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
(二)未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的无户口人员。
在助产机构内出生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可以向该助产机构申领《出生医学证明》;在助产机构外出生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监护人需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向拟落户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委托机构申领《出生医学证明》。
无户口人员或者其监护人凭《出生医学证明》和父母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结婚证或者非婚生育说明,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三)未办理收养手续的事实收养无户口人员。
未办理收养登记的事实收养无户口人员,当事人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请按照规定办理收养登记,凭申领的《收养登记证》、收养人的居民户口簿,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1999年4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的决定》施行前,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未办理收养登记的,当事人可以按照规定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事实收养公证,经公安机关调查核实尚未办理户口登记的,可以凭事实收养公证书、收养人的居民户口簿,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五)农村地区因婚嫁被注销原籍户口的人员。
农村地区因婚嫁被注销原籍户口的人员,经公安机关调查核实未在其他地方落户的,可以在原户口注销地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
恢复常住户口登记后,符合现居住地落户条件的,可以办理户口迁移登记。
(六)户口迁移证件遗失或者超过有效期限造成的无户口人员。
户口迁移证件遗失或者超过有效期限造成的无户口人员,可以向签发地公安机关申请补领、换领户口迁移证件,凭补领、换领的户口迁移证件办理户口迁移登记。
不符合迁入地现行户口迁移政策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可以在原籍户口所在地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其他人员可以在户口迁出地申请恢复常住户口登记。
(七)我国公民与外国人、无国籍人非婚生育的无户口人员。
我国公民与外国人、无国籍人在国内非婚生育、未取得其他国家国籍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其具有我国国籍的监护人可以凭《出生医学证明》、父母的非婚生育说明、我国公民一方的居民户口簿,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未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的,需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
(八)其他无户口人员。
其他原因造成的无户口人员,本人或者承担监护职责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提出申请,经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后,可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三、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四)积极做好宣传引导。
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
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公民登记户口的权利和义务,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努力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积极动员无户口人员主动到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五)强化责任落实。
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分解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公安部要会同民政部、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加强对各地区的督查指导,对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力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
凡以前文件规定与本意见规定不一致的,按本意见规定执行。
第一条:居民身份证从15位升至18位后,原号码不变,需要证明是同一人的。
解释:居民身份证15位升18位,第18位是校验码,采用11进制,其中第11个数(即10)用“X”表示,其由固定公式算出,相关单位可登录互联网自行查询核对,无需公安机关出具证.解释:造成错误的责任主体不是公安派出所,而且派出所也不知情,所以不应出具证明。
公民应当到公证机关,由公证机关来公证证明。
第三条:居民身份证丢失或损坏,需要乘机、取款、报名、考试等,需出具居民身份证明的;解释:居民身份证丢失或损坏,公民可以到市(县、区)局身份证办证中心补办身份证,同时可以办理临时身份证(2个工作日即可领取)。
公安机关在办理补办身份证上没有附加条件,因此,派出所不予出具证明。
第四条:持有居民身份证和户口薄等合法证件,要求派出所出具身份信息证明的。
解释: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是公安机关为公民发放的法定身份证件,派出所无需再出具身份信息证明。
对于当事人公居民身份证丢失或损坏的,要求其提供补办或提供临时身份证明文件。
第五条:偿还能力证明;解释:居民是否具有偿还能力,不在公安派出所掌握情况之内,派出所属不知情,因此不予出具证明。
公民应到公证机关进行公证证明。
第六条:生存(健在)、死亡证明;解释:确定公民生存、死亡是卫生防疫部门的责任,应由卫生防疫部门负责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