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随笔 学习《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心得体会

读《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心得体会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近日读了日本佐滕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书中以大量的案例阐述了一场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区共同参与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是和事物在对话、和他人在对话、也和自身在对话,书中的一些观点及做法也值得我们深思及借鉴。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重要场所,创建有效的课堂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实现高效的课堂。

“共同体”我想将它粗浅的看作是“集体”,在这个集体中的成员自由,彼此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也彼此信任,成员有共同的愿景和目标,通过教学在共同运行,在他们之间发生的活动过程必定是交互式的,对话式的。

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小组……都可以成为“共同体”。

课堂学习共同体首要是自由的。

学生可以顺应个性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现在诸多课堂都会采取小组互助的模式,而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关键,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研讨交流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观点融合,共同提高。

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要对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交流,师生互动是多元的,同时也意味着互相是主观的,平等对话,摒弃以往的单向输出,枯燥的说教方式。

师生的合作有利于促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主动思考,发表见解。

其次,课堂学习共同体还应是有序的。

有个性发展的课堂不代表没有规范和规则,如果没有规则,那课堂就千姿百态:有的是各自说,互相干扰,形成不了统一意见;有的闷不吭声,完全不表达;有的东张西望,坐享其成……课堂看似活跃,但实则毫无效率。

为此要建造有序的课堂,如何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兴趣,主题是否明确且有思考价值,如何在合作过程中将已知和未知的问题进行罗列,如何将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通过合作获得信息互通,如何将观点进行分享交流及内化,如何及时进行总结性回顾,使新知识尽快明朗化……这些大概都是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思考的。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7篇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7篇

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应急预案、自我鉴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emergency plans, self-evalu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7篇我们会在社会工作中产生很多不同的想法,这时候就可以动笔写体会了,通过积累心得体会,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判断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这个特殊的超长假期,我终于认真地读完了佐藤学教授撰写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

作为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教授为了研究教学,走访了全日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他往返于一所所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

在二十多年中,他走进了七千多间教室,始终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分为“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个部分。

虽然我们身处不同的国家,虽然书中内容远在十几年前,但是他在书中提到的一些课堂现象和教学状况,不都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课堂吗?不得不感叹“教育无国界”啊!佐藤学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并提出有见解的对策,让我不禁审视起自己的课堂。

看完这本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下面就来说说我的几点感慨与收获:一、改变课堂营造“润泽的教室”书中说“润泽”是表示湿润程度,也可以说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

“润泽的教室”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心情。

在“润泽的教室”里,大家都可以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

而与之对应的是一种极端的教室,比如“那些吵吵闹闹、发出怪声的教室;那些仅仅是白热化的发言竞争,学生表面活跃地不断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举手的教室;那些空气沉闷、学生身体坐得笔直笔直的教室等等”。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0篇《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1在学校的组织下,我阅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教育心得、教育理想。

我不仅被书中那些日本教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态度深深感动,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及教育理想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思考。

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下面我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阅读之中,令我感受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倾听”这一主题。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

佐藤学认为,我们应该努力追求一个“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因为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我们的教室从表面上看,热闹非凡,小手如林,但真正思考的学生却很少,同时,那些有模糊意见的学生则更是缩在了人后,不敢发言,我们看到一节课顺利地进行完了,中间没有阻碍,没有争议,那么这样的一节课有多大意义?改变这样局面的首要任务是,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用心地倾听,在此基础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用心的倾听,那么这样将比热闹的发言效果好很多。

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多少时候是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呢?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我怀里揣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听,不加以辨析,学生回答中明显的错误,也会充耳不闻,甚至还笑着鼓励:“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学生固然需要鼓励,但不加辨析的盲目鼓励,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也许会让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倾听。

其实我们老师更是如此,应该学会倾听,更要善于倾听。

佐藤学先生的分析,促进了我对孩子学习方式的进一步认识,我也将努力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注意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和能力,创造以听为中心的教室,培养合作学习、交往学习的学习者。

关于“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我在教学中也努力想做到这点,但却感觉难度较大。

如今的孩子,个性都很强,比较自我。

作为教师,要把整个班级各种不同的声音都朝着一个中心点聚集,而将潜力发挥出来,再对教学活动予以反思,及时反馈在活动中出现的成功与失败,是一种挑战。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读〈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有感》当我拿到《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这本书时,内心其实是怀着一丝好奇和期待的。

好奇它所说的革命到底是怎样的,又期待能从中学到一些可以启发自己关于教育看法的东西。

读到书中对传统课堂弊端的分析时,我感觉像是被作者一眼看穿了我曾经经历过的那些沉闷的教学场景。

作者提到那种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让我想起我自己的求学经历,有些课真的无聊到想睡觉,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没有关注到我们是否理解,也没有给我们太多发言和互动的机会。

特别触动我的是书中所倡导的建立润泽的教室这一理念。

那种充满安全感、轻松氛围的课堂环境,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就在想,如果我以前的课堂也是这样该多好。

后来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压抑学生,而是要激发他们的自主性。

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又有很多疑惑。

比如说如何在有传统教学要求的框架下去营造这样的教室环境呢。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课堂是教育的核心场所,只要课堂发生了积极的变革,那么整个学校的氛围和教育质量都会跟着改变。

这就像是一个连锁反应。

比如,当一个课堂开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后,学生会变得更有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风气就会在学校里扩散开。

对了还想说,书中对于教师角色转换的阐述也让我思考良久。

书中认为教师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要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这让我想到培训新员工的时候,如果我只是单方面地给他们讲工作要点,他们可能学会了但不会灵活运用,而要是像书中说的引导他们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那他们的能力提升一定会更大。

这对于未来我在教学或者培训方面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启发。

我会试着去做出改变,从改变小的教学环节或者培训环节入手,让学习的场所充满活力和互动性。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范文5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范文5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范文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1最近,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

读过之后,我静下心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等等。

首先,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教师不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中那种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包括游戏和讨论的发起者。

特别是每个学生,我们谁能够达到每个学生的这一要求?通常是极少数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

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

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何谈润泽的教室?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

教师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

我们既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还不仅仅只是这些,作为一种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如学生不能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学生胆小,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养成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在自己的心里说了;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静悄悄的革命教师读后感范文5篇

静悄悄的革命教师读后感范文5篇

静悄悄的革命教师读后感范文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静悄悄的革命教师读后感篇一最近有幸选读了《静悄悄的革命》的这本书。

该书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先生。

这是一本没有大理论大叙事的小书。

作者与别的教授不同,他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着教育的真理。

佐藤学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里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他与校长、老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因为长期融入其中,才能用平实的语言讲述真理。

他认为,教育改革应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虽然写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却和我们中国的教育现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果把我们的新课程改革看作是一场革命,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

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后感《《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800字》。

”和我国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历史观上,日本的教师正在体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混乱状况,边摸索着新的学习方式”,但乐观的伊藤学称“这种混乱局面决不是坏的征兆”。

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许就要有这种耐心和达观的。

在耐心与达观时,伊藤学融入了学校和教师中。

他说:“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老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他发现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定的风景,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进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

通过解读一些小故事里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来重新审视每天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向改革教室迈出新的.一步。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10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10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10篇】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10篇】《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1教育这一事业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怎样去“倾听”学生、“理解”学生?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当教师以来困惑的问题,《静悄悄的革命》为我解开了长期以来的困惑,让我知道了未来的教学我该怎样去走。

作者佐藤学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这本《静悄悄的革命》是他通过20年来,每周走访全日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实地考察、观摩所写的一本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著作。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看这本书的确是扔了看,看了仍,反反复复。

但是每次看,确实能从中获益匪浅。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提倡的是一场教育改革,他把这一改革称之为“静悄悄的革命”,他所说的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萌生出来的,是根植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作者所追求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创造性活动、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如他在书中谈到: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

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令我吃惊的是他居然通过自己的实践将这种理想在学校的实施变成了现实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我可以说这是我读到的最有可操作性的教育专著。

在这本书中佐藤学先生凭着丰富的深入学校的经验巧妙的将教育理念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对于目前我们正在探索课程改革的基层教育研究人员来说,他工作的方法与作风是那样令人肃然起敬;他提供的经验是那样的丰富和及时;他对问题的剖析是那样的深入和透彻;他提出观点和提供的案例是那样的发人深省!有许多观点和案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通用15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通用15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通用15篇)《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篇1暑假,认真拜读了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所写的一部专著——《静悄悄的革命》。

书中他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震撼与反思。

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起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例题3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通过浏览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发现,这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它是平均分的另一方法——包含分,是学生感知数量关系,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环节。

结合课程标准和知识点,可以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另一种情况:包含分,即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扩充“平均分”的概念。

2.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传统的备课资料中建议设计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一是情境图的操作,8个果冻,每2个一份;二是一堆学具,每2个一份,使学生既明确分的方法,又在头脑中搜寻前面学习的“等分”。

然后将情景图进行对比,让学生的通过回顾、比较明确此种分法得到的结果:每份也是同样多,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但是如果按照传统思路进行课堂教学,将会是平铺直叙,毫无悬念的,学生按部就班,机械接受,激发不了学习的兴趣。

我想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些调整:1.改编了原来教材中出现的分8个果冻情景,把例题改为按照不同标准要求分12颗糖果。

先让学生体会“每2颗分一份”的实际含义,再通过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协调统一,强化学生对平均分过程和结果的语言表达和含义的理解,为除法含义的学习奠定基础。

最后将分得的过程圈一圈,让学生理解12里面有6个2。

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一起完成‘把12颗糖果,每6个分一份,可以分成2份’的教学。

再把两种分法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要分的糖果总数虽然都是12颗,但是每份的数量不同,分的份数也不同,分析理解6个2与2个6的区别。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范文5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范文5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范文5篇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心得1最近,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

读过之后,我静下心来想想,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呢?我认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怎样去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怎样的教育实践是优秀的实践?学校如何实际而有效地帮助教师成长?怎样把学校变成学习的共同体等等。

首先,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教师不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中那种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包括游戏和讨论的发起者。

特别是每个学生,我们谁能够达到每个学生的这一要求?通常是极少数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

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

我们常常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何谈润泽的教室?现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这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

教师要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中轴。

我们既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还不仅仅只是这些,作为一种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如学生不能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学生胆小,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养成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在自己的心里说了;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的批评了,无形中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2023年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2023年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一切都是静悄悄,但一切都是充满生机。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制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局部构成。

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进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一、润泽的教室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关注课堂里的革命。

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向往之: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静心地、简单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构筑着一种诚恳的信赖关联在这种关联中,人们的心态是放开无拘的,教室是简单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和孩子都浸润其中,甘之如饴。

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心和极大的尊重。

很是赞同,这也是我一向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佐藤学先生提到:特长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特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

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完成的行为。

前两天班会课时,我们在探讨朋友间友好相处,有一个观点大概触动到了某个孩子的内心,他突然很冲动,声音有些哽咽,语句模糊,周围的人还是吵吵闹闹,因为听不清他说什么,但是他因为冲动而呈现的窘态大家都发觉,于是,有人开始起哄。

我示意大家安静,但是教室仍是叽叽喳喳。

他依旧很冲动,但是表达的欲望很强烈,渐渐地,我懂了,他内心有委屈,关于“相处〃他的感受都是负面的,他缺少别人的理解,所以他在“控诉〃。

我理解他的冲动,耐心地等了他差不多五分钟。

小组成员在一起耐心地等着他,我一直等他说完,然后做了一个共情处理,没想到孩子的表情竟如同找到知音般不断地点头——后半节课,他是全班最认真的孩子。

后来我想,大概正如佐藤所言,教师一旦倾听每一个儿童的致辞,那么就能以课文为媒介,把每一个致辞如同织物一样编织起来;其次教师倾听,就是教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

502王雁飞《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502王雁飞《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怀揣希望,和学生一起成长——读《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心得体会C51班 502号王雁飞 138********从这本书中,我被佐藤学先生的敬业精神和研究态度所感动,被日本同行所碰到的与我们共同的实际问题及他们认真、朴实、讲究实效的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所吸引,被书中深入浅出地阐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被作者对教学中形式主义鞭辟入里的批判所振动。

我发现佐藤学先生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就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书中他对学校教师、课程的深刻阐述,给了我震撼与反思:首先,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

自参加工作学校就搞了“目标教学”,的授课形式,我也积极参与其中。

“目标教学”,就是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只要目标完成了就行。

从教室的课堂教学不难看出,普遍认为优质的课堂是:老师生动形象的把有关目标的理论依据工工整整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背。

而学生凭靠记忆很快“学会”,老师并没有和学生一起到教材中找答案,学生正真成为接收知识的容器。

后来搞了“小组合作学习”虽然也一直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正如佐藤学说的,这个“主体”是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在小组活动中,有发言人,记录人,组长等完备的组织,但我发现,爱发言的学生一直有机会发言,而那些躲在角落的学生一学期都没发言过一次,有的学生不思考就发言,我们要的就是那“闹哄哄”的课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

在“目标教学”我们提倡教师是主导,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过程,但是经过多年实践,这样的教学最终成了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根本得不到探索与发现的机会。

后来提倡学生做主导,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提高自主参与度,但实际上这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从一个偏颇,向另一个偏颇修正的过程。

学生的发言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他们一直是在探索教师想要怎样的答案。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精选15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精选15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精选15篇)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篇1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

《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精选5篇,欢迎借鉴!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精选一学校推荐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样一本书,我在空余时间试着跟随着佐藤学先生对教育研究的脚步,读了走进校园里的这场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此书分了四个章节:1、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2、改变教学——学校改变3、设计课程4、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倾听学生的发言这一小节,佐藤学先生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

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

”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

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可是有多少教师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学生呢?这本书正启示我们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

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

《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读后感大全最近读了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这本著作,这本书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改革,对一线的教师的我们有很大启示。

在读到第二章《改变教学-----学校改变》的第三节“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中的第二个原则‘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时,我感触颇深,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大多数都是我在讲授内容,给予学生发言的时间较少,而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更是寥寥无几。

书中说到:“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

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

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的话,必须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互相倾听的关系来,否则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从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倾听多么重要,其中不是关注学生说了多少,而是听清他们说了什么,要听出每个学生在发言时的不同想法,教师只有敏感地抓住了学生有个性的表达后,才能对其回答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进而建立起课堂教学中平等的对话模式,激发起学生回答问题的欲望,让其思维有效发散。

回想我以往的课堂教学,经常担心时间不够,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有时不等学生回答完,就急着插嘴,把学生的回答往自己的思路上引导,因此学生很难表达出自己最真实和最原始的想法;有时也会嫌学生回答得太慢,不愿花时间等学生去组织语言,就急着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回答,评价过于笼统和单一,甚至都没听清学生的回答就作评价。

渐渐地,学生对于回答问题不在充满激情,而是敷衍了事。

另外一方面,学生之间不会互相倾听彼此的发言,当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我请另外一个学生来进行点评,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点评,因此学生之间也就很难做到相互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书中说:“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一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

教师读书随笔 学习《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

教师读书随笔 学习《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

教师读书随笔学习《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作为一所以阅读为主要特色的书香校园,几年来,学校不仅指导和培养每一个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也积极倡导老师们阅读,从共读《杜郎口旋风》到《窗边的小豆豆》《56号教室的奇迹》再到《克拉克的55条班规》,到每年暑假的“我们一起悦读吧……”自由读书活动,很多老师和同事一起读书,和自己的孩子、班上的孩子一起读书,每周一的教师例会,每周一节的阅读课,都是我们的老师们、我们班级的孩子们共同读书分享的时刻。

这学期学校共读的是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佐藤学是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这几年我非常喜欢读他的书,陆续看了他写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等几本书。

他是一位真正的“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作为大学教授他走访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

在他的书里鲜有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详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一个个真实教学的一线教师,通过案例表达作者的教育理念、观点,真实朴实易懂,表现出作者是一位真真正正热爱教育、热爱研究的教育学者。

细读这本书,再次被深深吸引。

佐藤学总结的关于课堂、关于教学、关于教研等学校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均是他走访一所所学校,观了一节节课堂和教研中发现的,这些问题看似远在日本,远在十几年前,但在我读来,好像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课堂上也还似曾相识,真的感叹教育也是无国界的。

读了这本书感触很多,大概总结以下几点:一、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创造生命润泽的课堂。

1、营造润泽的教室。

“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

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在“润泽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在这样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柔和。

静静革命,悄悄改变--《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

静静革命,悄悄改变--《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

静静革命,悄悄改变--《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初次读到《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感到非常地诧异:为什么一个高等教育的教授会如此的了解基础教育现状?更甚者,我一度以为佐藤学是一个中国的教师,否则他怎么会如此详细的描述了现如今正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学校里出现的各种教学问题和课程弊端?通过林德全教授的导读课,我才了解到:佐藤学是一名以行动研究著称的教育专家。

在出版《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之前,他利用近20年的时间,造访了超过1000多所学校,参观了7000多间教室,所观察的教学案例超过上千例。

佐藤学之所以做这么多实践性研究,是因为他主张“学校只能从内部展开改革,学校改革倘若不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就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

”这也让我由衷的钦佩他对自己的描述:“世界上最彻底地洞察学校改革之好艰难的一个人。

”佐藤学在书中提到:21世纪的学校改革方向是构建学习、教学和研究一体化的学校,并倡导建立起“以‘学的课程’为中心”,创设“相互倾听”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习惯,融合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公民共同参与学习的“学习共同体”。

结合佐藤学的观点和现如今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现状,我想谈论以下几点认识。

一是教育要摆脱“理论依赖”。

以本人之愚见,所有的理论都是有缺陷的,尤其是把国外的教育理论拿到我国来实践时,更是漏洞百出。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应该是进行到第八轮了。

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吸收了国外这么多先进教育理论,为什么没有找到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呢?总书记早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扎根本土办教育。

这才是我们的教育理论根据啊!我们应该从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智慧,凸显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内涵,努力探索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模式。

佐藤学不也是对比了美国的基础教育之后,才提出了适合日本本土的基础教育理论的吗?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认为外国的教育理念好,不顾一切地把外国的成功经验硬套在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头上”,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改革永远不会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读书随笔学习《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后感
作为一所以阅读为主要特色的书香校园,几年来,学校不仅指导和培养每一个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也积极倡导老师们阅读,从共读《杜郎口旋风》到《窗边的小豆豆》《56号教室的奇迹》再到《克拉克的55条班规》,到每年暑假的“我们一起悦读吧……”自由读书活动,很多老师和同事一起读书,和自己的孩子、班上的孩子一起读书,每周一的教师例会,每周一节的阅读课,都是我们的老师们、我们班级的孩子们共同读书分享的时刻。

这学期学校共读的是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佐藤学是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教育学博士,这几年我非常喜欢读他的书,陆续看了他写的《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等几本书。

他是一位真正的“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作为大学教授他走访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同一线教师合作,直面学校改革的挑战。

在他的书里鲜有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详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一个个真实教学的一线教师,通过案例表达作者的教育理念、观点,真实朴实易懂,表现出作者是一位真真正正热爱教育、热爱研究的教
育学者。

细读这本书,再次被深深吸引。

佐藤学总结的关于课堂、关于教学、关于教研等学校变革中存在的问题,均是他走访一所所学校,观了一节节课堂和教研中发现的,这些问题看似远在日本,远在十几年前,但在我读来,好像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课堂上也还似曾相识,真的感叹教育也是无国界的。

读了这本书感触很多,大概总结以下几点:
一、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创造生命润泽的课堂。

1、营造润泽的教室。

“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

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个固有的风景,在“润泽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在这样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柔和。

营造这样的教室,首先需要我们老师树立这样的意识: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

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转变为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追求的不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2、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

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是学校课堂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
习权的挑战。

关于“倾听”的意义,佐藤学有个非常形象的举例: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

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

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

相反,不倾听“投球”学生的想法,不擅长“接球”的老师,课堂上“投球”纷纷落地,或者只有三三两两几个“投球”,这样的课堂久而久之,谁会是课堂的主人呢?所以,倾听学生发言吧,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只按自己的预设上课,而要专心一意地直面学生,努力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

采用“欣赏”“体味”的“倾听方式”。

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

愿意“倾听”善于“倾听”是资深教师、成熟教师的标志。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认真听取学生发言,及时跟进,不断调整方法,采取更合适的策略完成育人目标,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被尊重,也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愉快,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而有的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希望学生的发言沿着自己的思路走,尤其是“公开课”
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节课学生不配合或这节课学生配合得好极了”,课堂上老师成了主角。

因此,能发自内心侧耳“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声音的老师一定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不会拘泥于“好的发言”而是对所有学生的发言寄予信赖和期待,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发言都是精彩的。

”课堂的变革需要具有这样信念的老师。

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

在课堂上,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非常重要,学习也是“与同伴的对话”,老师倾听学生发言很重要,学生倾听小伙伴的发言也很重要,有很多老师经常会在课堂上提醒学生:“注意听同学发言,你可以补充和修改。

”之类的话,这样的老师正在自己的课堂上培育学生中相互倾听的关系。

课堂上,每一个人倾听其他同学的见解,思考他人的主张,并且致力于形成自己的理解方式。

希望我们的课堂上,“我是这样想的”“我不懂”“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我赞同某某同学的意见”等等的发言此起彼落,那么,课堂对话就会从师生对话走向师生、生生对话,课堂对话就会更加丰富多彩的交响起来,促进生动活泼的思考,学生在交响的课堂中快乐成长。

在儿童中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

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倾听者之外,别无他法。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做有未来的教育
XX年,郑州市教育局李陶然局长提出了“做有未来的教育”的要求。

做有未来的教育,是我们的一种教育思考、一种教育主张、一种发展理念。

对我校而言,我想就是办适合孩子、适合未来的教育。

1、“开放教室、开放课堂”,构筑相互学习的同事(同学)关系。

以“开放教室、开放课堂”的姿态,扎实开展校内教研,积极建立“合作性同事”关系(通过教学研讨,教师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

积极营造和谐的互听互评氛围,就像佐藤学提倡的: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

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

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很有同感呢,回想我们以前的评课,同事之间评课大多是客客气气优点说了一堆,缺点时轻描淡写的说几句,因为都是同事不好意思提缺点。

遇见学校领导评课或是上级教研部门点评,一般是先说优点,再说缺点,又或者开门见山直点要害,作课老师跟做错事一样拿着笔虚心地听听课者的评价,这种感觉是不太舒服啊。

今后的教研,我们也要这样,一是以共同体的身份出现,以教学相长的姿
态出现,创设一种安全和信任的交流环境,在相互信任的言说情境中,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实质性的对话关系,困难共同探讨解决,经验共享共赢,并最终形成对教学的共识。

二是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对每个学生学习实况的应对作为话题中心,通过有效的观课、议课、评课,构筑起同事们的团结合作关系,这也正是学校改革的前提。

2、拓展校外教育资源,向相互学习的共同体推进。

学校是一个个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是“我的学校”也是“大家的学校”。

所以我们要积极拓展校外一切好的教育资源,充分开发选择校外各种教育资源。

比如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周边单位机构资源等,一是物质资源,二是人力资源,三是组织资源,四是人文资源等,从有利于提升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提升共育策略,开展特色共育活动。

未来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在作为“共同体”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成长,教师也相互学习和提高,家长等也都要相互学习和提高,在这样和谐美好的学校里,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教师们开心幸福地工作。

努力……希望,我们的学校就是这样一所充满书声、笑声、歌声的好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