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431货币金融学整理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大学431货币金融学
考研资料
一、货币与货币流通
一、名词解释
1.货币——从价值形式发展的角度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货币的功能看,货币是被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能够作为交换手段、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在此基础上也能作为价值贮藏的手段。
2.币材——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
币材通常具有四个性质,即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
3.实物货币——以自然界中存在的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充当币材的货币形式。
实物货币是最早的货币形式,种类繁杂,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其弊端是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价值不稳定。
4.金属货币——以各种金属如铜、铁、银、金等作为货币材料的货币形式。
贵金属黄金作为币材是金属货币发展的鼎盛时期,金属货币采用过秤量货币和铸币两种形式,与实物货币相比,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贮藏的优势,但是金属货币携带不便,其数量受金属储藏和开采量的限制,缺乏弹性,最终被纸币和存款货币取代。
5. 铸币——铸造成一定的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铸币克服了秤量货币在使用中的弊端,便利了商品交换。
6. 纸币——即纸制的货币,包括国家发行的纸制货币符号,商人发行的兑换券和银行发行的纸制信用货币。
纸币最初是作为金属货币的符号,为克服金属货币在使用中的不便而发行的,与金属货币同时流通。
金属货币制度崩溃以后,纸币取代金属货币,与存款货币一起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7.银行券——银行发行的可以发挥货币功能的信用工具。
早期银行券由商业银行分散发行,代替金属货币流通,通过与金属货币的兑现维持其价值。
中央银行产生以后,银行券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金属货币制度崩溃后,银行券成为不兑现的纸制信用货币。
8.存款货币——可以发挥货币功能的银行存款,是现代信用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银行存款种类繁多,流动性差异大,流动性不同的存款货币被划归到不同的货币层次,流动性最强的存款货币是通过开立支票可以直接进行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
9.信用货币——能够发挥货币功能的信用工具。
包括商业票据、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和可以进行转帐结算的银行存款等。
信用货币是在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具有派生功能,是现代各国采用的货币形式。
10.支付手段——货币作为补充交换行为的一个环节,或作为交换价值的绝对存在进行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在以赊销和预付形式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中,或在借贷、财政收支、工资发放、捐赠、赔款等活动中,货币都发挥着支付手段的功能。
11.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货币作为交换手段,把物物直接交换分割成买卖两个环节,降低了物物直接交换的交易成本,极大地提高了交换的效率。
12.价值贮藏——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象征或代表被人们保存起来的功能。
货币能够发挥这项功能是由于货币首先具有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
13.计价单位——货币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具体形式是给商品标价。
14.狭义货币——货币层次中的现金与银行活期存款,代表了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最直接的购买能力。
15.广义货币——狭义货币加上准货币。
既包括社会直接购买力,也包括潜在购买力。
16.准货币——可以随时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代表社会潜在购买力。
17.货币供应量——既货币存量。
18.货币存量——货币存量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
19.货币流量——货币流量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总量。
二、公式汇总
1.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
M0=流通中现金
M1=M0+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它存款
2.货币流量= 货币供应量×货币流通速度
二、货币制度
一、名词解释
1.货币制度——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
2.货币单位——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也被称为价格标准。
早期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单位就是贵金属的重量单位,后来货币单位脱离了金属内容,成为货币数量的专用衡量单位。
3.主币——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和唯一法定的计价、结算单位,是辅币的对称。
4.辅币——辅币是主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是主币的等分和对称,主要用于小额交易支付。
5.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指不论用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对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是有限法偿的对称。
6.有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是无限法偿的对称,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
7.自由铸造——指任何公民都有权用国家规定的货币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在国家造币厂铸造铸币,是限制铸造的对称。
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主币可以自由铸造。
8.限制铸造——自由铸造的对称,指铸币只能由国家垄断铸造,金属货币制度条件下辅币为限制铸造。
9.国家货币制度——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法规体系。
16世纪以来,国家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0.银本位制——金属货币制度的一种,其基本内容包括:白银为货币材料,银币为本位币,可自由铸造无限法偿,银行券可自由兑换白银,白银可自由输出输入。
11.金银复本位制——银本位制之后的金属货币制度。
内容是:白银和黄金同时作为货币材料,金银铸币都是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无限法偿,自由输出输入,金银铸币之间、金银铸币与货币符号之间都可以自由兑换。
金银复本位制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12.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13.金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币的金属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主要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
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其基本特点是: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无限法偿;辅币和银行券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货币发行准备为黄金。
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4.信用货币制度——以中央银行或国家指定机构发行的信用货币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流通中的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并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到流通中去,国家通过种种方式对信用货币进行管理调控。
15.国际金本位制——指由黄金充当国际货币的货币制度,其特点是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冲击下瓦解。
16.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17.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是上世纪70 年代中期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牙买加体系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着一些缺陷。
18.区域性货币制度——区域性货币制度是在一定区域国家经济联盟和货币联盟的基础上,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协商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的制度。
目前区域性货币制度主要有西非货币联盟制度、中非货币联盟制度、东加勒比海货币制度、欧洲货币联盟制度等。
19.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安排;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二、重点难点释疑
1.如何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44年7月在“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1944年建立到1974年崩溃经历了30年的时间,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特别是6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高速增长发挥过积极作用。
主要表现在:首先,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等同于黄金,起着黄金的补充作用,弥补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其次,固定汇率制使汇率保持相对的稳定,消除了国际贸易及对外投资的汇率风险,为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投资和信贷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三,创立了国际金融政策协调合作的新模式。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常设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和建立多边关系方面起着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会员国提供各种贷款,缓解了会员国国际收支困难,减少了国际收支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
但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1)美国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扩大对外投资,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操纵国际金融活动。
(2)美元作为国家货币和国际储备资产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各国储备的增加主要靠美国,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
如果美国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3)固定汇率有利于美国输出通货膨胀,加剧世界性通货膨胀,而不利于各国利用汇率的变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因为在这种汇率制度下,各国要么消极地管制对外贸易,要么放弃稳定国内经济的政策目标。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外汇收支逆差大量出现,使黄金储备大量外流,60年代末出现黄金储备不足抵补短期外债的状况,导致美元危机不断发生。
进入
70年代,美元危机更加严重,1974年4月1日起,国际协定上正式排除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牙买加体系。
2.如何评价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
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举行会议,达成了著名的“牙买加协定”,取消了有关固定汇率制的条文,废除黄金官价并降低黄金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作用,提高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并扩大成员国的份额,建立信托基金,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并于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其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牙买加体系的实行,对于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的结构为国际经济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对美元的过分依赖;多样化的汇率安排适应了多样化的、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需要,为各国维持经济发展提供了灵活性与独立性;灵活多样的调节机制,使国际收支的调节更为有效与及时。
但是牙买加体系也存在缺陷,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一是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格局下,储备货币的发行国可以享受到“铸币税”等多种好处,同时在多元化储备货币安排下国际上缺乏统一而稳定的货币标准,很容易造成国际金融的不稳定;二是以浮动汇率制为主体,汇率经常出现大起大落,变化不定,加大了外汇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活动,极易导致国际金融投机的猖獗,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负面影响更为突出;第三,目前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不健全,各种调节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因此,国际货币制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三、货币与汇率
一、名词解释
1.外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有三个特点: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资产;可以与其他外币自由兑换;其债权可以得到偿付。
外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外汇指一切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狭义外汇专指以外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
我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外汇由外国货币、外币有
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和其他外汇资金构成。
2.汇率——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
汇率有两种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3.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亦称应付标价法。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我国目前也采用直接标价法。
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单位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国货币越多,表示外币升值而本币贬值;反之则反是。
4.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币,亦称应收标价法。
在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表示单位本币所能兑换的外国货币越多,本币升值而外币贬值;反之则反是。
目前英国使用的是间接标价法,美国除对英镑、欧元使用直接标价法外,对其它货币均使用间接标价法。
5.固定汇率——固定汇率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6.浮动汇率——一国货币管理当局不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由波动。
如果本币盯住基本外币,汇率随其浮动,则被称为联系汇率或盯住的汇率制度。
7.基准汇率——基准汇率是本币与对外经济交往中最常用的基本外币之间的汇率,目前,各国一般都以美元为基本外币来确定基本汇率。
我国基准汇率包括四种: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人民币与日元之间的汇率、人民币与欧元之间的汇率以及人民币与港币之间的汇率
8.套算汇率——套算汇率是根据本国基准汇率与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套算出的本币与其他非基本货币之间的汇率。
9.买入汇率——银行买入外汇时使用的汇率。
10.卖出汇率——银行卖出外汇时使用的汇率。
11.中间汇率——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算术平均数。
计算公式是:中间汇率= (买入汇率+ 卖出汇率)÷2 。
12.电汇汇率——银行卖出外汇后,以电传方式通知其国外行或代理行付款时所使用的汇率。
13.信汇汇率——以信函解付方式买卖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14.票汇汇率——以票据作为支付工具进行外汇买卖时使用的汇率,信汇汇率和票汇汇率都比电汇汇率低。
15.即期汇率——买卖双方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外汇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
16. 远期汇率——买卖双方事先约定的,据以在未来一定日期进行外汇交割时使用的汇率。
17.官方汇率——一个国家外汇管理当局制定并公布实行的汇率。
18.市场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
19.铸币平价——金币比本位制条件下两国金属货币的含金量之比。
铸币平价是金币本位制条件下决定汇率水
平的基础,实际市场汇率是随着外汇市场供求变化,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的。
20.黄金输送点——金币本位制条件下汇率围绕铸币平价波动的上下界限,这两个界限分别是黄金输出点和黄金输入点。
用公式表示:黄金输送点=铸币平价+ -两国之间黄金输送费用。
21.购买力平价——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两种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由两国货币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比率决定,购买力平价又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某一时点两国的一般物价水平决定了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决定于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
1 .
2.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卖出汇率)/2
3 .绝对购买力平价E= P A /P B
E :汇率,即1 单位B 国货币以A 国货币表示的相对价格;
P A :A 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P B :B 国的一般物价水平;
4.出口换汇成本= (1+预期利润率)×一定时期内以人民币计算的出口总成本
一定时期内以美元衡量的出口总收入
5.进口换汇成本= 一定时期内中国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人民币销售总收入
一定时期内以美元表示的进口商品总值
三、重点难点释疑
1.如何理解货币对内价值、对外价值、货币购买力、汇率之间的关系?
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就是该国货币的对内购买力。
其大小由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决定,因此货币的对内购买力通常与一国国内物价水平呈反向相关关系。
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货币的对内购买力等于该国国内物价水平的倒数。
所谓货币对外价值是指一国货币对外的兑换能力,通常通过汇率来表现,兑换的外币越多,说明对外价值越高,反之则反是。
一般来说货币的对内价值是决定其对外价值的基本依据,但二者之间经常发生较大幅度的偏离,这主要是因为货币的对外价值不仅取决于对内购买力的大小,还要受外汇市场上货币供求状况变化的影响,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各种汇率理论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因此,货币的对内价值、货币的对外价值、货币的购买力、汇率等是一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群。
2.金币本位制条件下,汇率的自动稳定机制是如何实现的?
在金币本位制下,汇率由铸币平价即两种金属铸币含金量之比来决定。
在外汇市场上, 汇率并不总是等于铸币平价,由于货币供求变化汇率会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但是汇率波动的幅度受到黄金输出入点的限制,市场实际汇率总是围绕着铸币平价在黄金输出入点之间上下波动。
这是因为在金币本位制下,黄金直接参与流通,直接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可以在国与国之间自由输出入。
如果汇价过高,人们将放弃购买外汇转而使用黄金进行国际支付和清算。
例如,在1925 — 1931 年间,1 英镑的含金量为7.3224 克,1 美元所含金量则为 1.504656 克,两者相比等于 4.8665 ,英镑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应为 1 英镑等于 4.8665 美元。
但是外汇市场上的实际汇率则有可能与之不同。
如果一定时期内美国对英国的支付多于英国对美国的支付,英镑的汇价就会升高。
如果美国和英国之间运送 1 英镑所含黄金需0.02 美元的费用,而市场上英镑的实际汇率高于4.8865 美元(即铸币平价4.8665 美元加上运费0.02 美元)。
那么美国的债务人将不再在外汇市场上购买英镑,而是转而直接运送黄金到英国进行支付,4.8865 美元就是美国对英国的黄金输出点。
伴随对英镑需求的减少,英镑汇率也将逐渐下降,向铸币平价回归。
相反,如果市场上英镑的实际汇率下降到4.8465 美元(即铸币平价4.8665 减去运费0.02 美元)以下,此时美国的债权人宁愿收取黄金而不愿接受英镑,此时黄金将输入美国,4.8465 美元就是美国对英国的黄金输入点。
总之,英镑与美元之间的汇率只在 1 英镑等于4.8665 美元加减0.02 美元之间波动,汇率是基本稳定的。
3.怎样把握西方汇率决定理论?
西方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货币分析说和金融资产说,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汇率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
国际借贷说是美国经济学家葛逊在1861年提出的,他以金本位制度为背景,较为完善地阐述了汇率与国际收支的关系。
他认为,汇率的变化是由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引起的,而外汇的供求主要源于国际借贷。
国际借贷可分为流动借贷和固定借贷。
流动借贷是指已经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固定借贷是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
只有流动借贷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
在一国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流动借贷中,如果债权大于债务,外汇的供给就会大于外汇的需求,引起本币升值、外币贬值。
相反,如果一定时期内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债务大于债权,外汇的需求就会大于外汇的供给,最终导致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购买力平价说是20世纪20年代初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率先提出的。
其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们需要外币是因为外币在其发行国国内具有购买力,相应地人们需要本币也是因为本币在本国国内具有购买力。
因此两国货币汇率的决定基础应是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之比。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最有影响的汇率理论,由于它是从货币基本功能的角度分析货币的交换比率,合乎逻辑,表达简洁,在计算均衡汇率和分析汇率水平时被广泛应用,我国的换汇成本说就是购买力平价说的实际应用。
汇兑心理说是1927年由法国巴黎大学教授艾伯特·阿夫塔里昂根据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思想提出的。
他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