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周易与音律论文
周易系列论文
![周易系列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68d561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4.png)
周易系列论文周易系列论文《作者前言》笔者读《易》十余载,早已解开《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象数机理,也曾多方寻求途径发表论文未果。
这其间既有“人微言轻”的因素,也有人们有意回避各种“揭秘宣言”的心理定势,但更主要的是人们已经拥有两千余年的传统解卦方式,难以接受这“新来的”原本解卦系辞方法。
前段时间,笔者也曾在一些“网络论坛”上初步述及《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象数原理,而且已经涉及解读方式的具体操作,虽有网友表示兴趣,但仍未引起应有的“敏感”反应。
如此言之,《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象数原理返现世间,再为“大众文学”,似有一个被重新认识的艰难过程。
所幸的是,人们虽然读不懂《周易》,但仍孜孜以求,痴心不改…其实,《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方法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神秘、那样难以琢磨,只要把握好解读角度就会迎刃而解。
这个“解读角度”,就是沿着二进制序数的进退轨迹去倚数类象地解经读传。
人们的难点不在于“类象”,而在于“倚数”;“倚数”之难不在于深奥,而在于巧妙,出乎人们预料。
人们早在一千年前就知道《周易》“內涵”二进制数理,但都仅从静态角度用二进制数去排名序卦,没有从动态角度去认识二进制序数的进退方式。
这个“序数”运行的“进退方式”是解卦系辞的核心方法,搞懂就入门,仅此一层窗户纸。
当初,笔者就是凭借着对这“倚数”问题的一丝猜想,捅破了这层“窗户纸”,逐渐打开了《周易》难开的大门。
但为了谨慎起见,笔者也花了一两年功夫去说文解字,才把《周易》经传文辞一字一词地解读出来,并由此形成了几十万字的正式文稿。
尔后,笔者又陆续解读了一些先秦文献的相关文辞,如《道德经》、《论语》、诸子百家言论等,弄清楚了其解读方式与《周易》如出一辙,都是同一个“象数思维方式”演绎的人文义理。
因此,笔者有充足的理由与证据来保证:完全解开了古人作易的千古“象数天机”。
笔者将这几年先后写成的几篇论文,稍作调整,以《谁还能说<周易>读不懂、没读懂?》的系列论文形式,借助这“网络论坛”一方宝地,将《周易》原本解卦系辞的象数理论公之于众。
试论《周易》古经的语言特点
![试论《周易》古经的语言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c7733fd576a20029bd642dfc.png)
试论《周易》古经的语言特点吴辛丑(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地址:广州大学城邮编:510006)摘要:本文结合《周易》的性质、结构与时代特点,讨论《周易》卦爻辞的语言特色问题。
认为《周易》的卦爻辞有表象性和象征性,有多义性和歧义性,反映了上古汉语早期许多特有的词汇、语法和修辞现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
关键词:《周易》卦爻卦辞爻辞语言《周易》一书包括经、传两部分:《周易》古经和《周易》大传。
《周易》古经指六十四卦经文而言,包含卦符、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内容。
古经之外,另有《文言传》、《说卦传》等十篇解释说明性的文字,习惯上称为《周易》大传,简称《易传》、《易大传》或《十翼》。
《周易》古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周易》大传则是战国秦汉间的作品。
《周易》古经和大传产生时代不同,作者不同,本来不是一书。
汉代以后,以经附传,经传一体,同称为《易经》。
《汉书·艺文志》云:“《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
”唐颜师古注:“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
”为行文方便,本文对《周易》古经专称《周易》,而《周易》大传则别称《易传》,以示区别。
就其性质而言,《周易》是卜筮之书,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古代卜筮的底本”①。
从形式上看,《周易》经文由两个系统构成:一个系统是卦符,一个系统是文辞。
《周易》的卦符构成,是由阴爻、阳爻三叠而成八卦,再由八卦两叠而成六十四卦。
卦与卦之间又存在着颠倒、旁通、贞悔、变卦等关系,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卦符是《周易》不同于其他古书的最大特色。
《周易》的文字系统,是由卦辞、爻辞所构成的,文辞依附于卦爻并表现卦爻的吉凶休咎。
文辞与卦符结合起来,就组成一个个“卦”,全书就是由六十四个“卦”所构成。
《周易》的结构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卦为单位,文辞与符号相为表里。
本文考察《周易》的语言特点,主要就是以上述认识作为基础。
《周易》是占卜书,有卦符和卦象,它的文辞有多义性和模糊性,有表象性和象征性;它是产生于西周初年的经典文献,反映了上古汉语早期许多特有的词汇、语法和修辞现象。
《周易》与音乐
![《周易》与音乐](https://img.taocdn.com/s3/m/8ba3ac3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8.png)
文教研究《周易》与音乐张 坤(兰州交通大学,730070)摘要:《周易》尊为六经之首,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与音乐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从中国古代乐论角度看,受其影响最深的,则为《乐记》。
作为古代中国音乐理论奠基石的《乐记》,乐简观、乐本论、乐象说三个,对应《周易》易简学说、阴阳之道、易象理论有相应的渊源关系。
所以,分析《周易》《乐记》与《乐理》的关系,《周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更加得到深入地认识。
关键词:周易;乐理;乐记一、《周易》与《乐理》(一)《周易》与音乐基础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音乐中的现象与《周易》存在联系,用阴阳八卦学说解释,大三小三增三减三和弦对应四象中的少阳阴太阳阴,坤良坎翼震离兑乾八卦与减七到倍增七和弦等相对应,八卦的阴阳变化(阴极阳生幽渐明)与中古调式及其互相关系变化也都一一对应。
在音乐中,高低音区、响轻音量、明浊音色、亮暗音质、浓淡和声、疏密配器、紧松节奏、静动结构等,“阳极生朔贝业渐幽,阴极阳生则渐明”一句话充分体现了八卦。
(二)八卦图与五线谱八卦图与五线谱之间也存在着它们本身固有的内在联系。
阴阳哲学是《周易》的基础,它可以控制音乐结构符号系统,相对应的音乐与八卦之间存在相同结构。
在《太极乐旨》文中,《周易》一整套符号系统—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在这其中的特点突出体现在,六十四卦此起彼伏及内部阴阳的规律与状态,由此具有对称、繁简、兼容与多解性。
综上所述从理论到实践,《周易》与中国古代音乐都存在密切的关系。
与《周易》思想紧密相关的东西,如:从音乐概念、曲式结构、作用、记谱法等。
因此,《周易》与《乐理》将仍是个值得深究细研之大题目。
二、《周易》与《乐记》以《周易》论《乐记》,从古至今一直存在。
《乐记》作为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音乐类典籍,与《周易》雷同的相关文字很多段落。
从古至今也一直存在“乐记袭易”和“易袭乐记”这两大种说法。
《易·系辞》与《乐记·乐礼》相似两段可以看出,《乐记》与《易》存在着很多雷同文字,但主旨和所论对象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之处。
《周易(易经)》论文
![《周易(易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a2527527284b73f2425096.png)
浅谈易经易经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易经不但是文明的典籍,同时也对道家,儒家,医学,民俗,数学,哲学等产生重大影响。
易经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国界,无种族阻碍的,不光是对对东方各方面文化的影响,也对西方的好些学说产生重大影响!易经的本质就是古人研究宇宙万物变化的学问,重在变化二字,其次还有“大道至简”的含义,然后就是“上日下月”堆叠成“易”字也就代表了“阴阳” 的概念,这是为了研究宇宙万物的变化而提出的“阴阳”概念,同时象征性的代表了“刚柔”“快慢”“天地”“上下”等概念,凡是能量发散的状态就属于阳,凡是能量聚敛的状态就属于阴。
易经从演变过程上说分为(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无极是一团混沌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太极是一个能量特别高的奇点,两仪是太极的能量越来越大,到后来生化为阴、阳两种物质状态,所以说物质的世界是假象,能量的世界才是真相,继续演化,阳中又生了一个阳,称为老阳,阳中又生了一个阴,称为少阴,阴中又生了一个阳,称为少阳,阴中又生了一个阴,称为老阴,于是四象出来了,按此规律八八六十四卦也就出来了。
易经的本质就是古人研究宇宙万物变化的学问,我们的祖先们的生活很简朴,没有繁文缛节也没有买房子的压力,他们没事了就思考,思考他们所能感受到的一切,他们对一些大的宇宙间的现象想不通,觉得是神力所为,想将之记录下来方便顶礼膜拜,于是创造了一套符号记录系统。
那么古人是否把万物都用符号表示出来呢?我们的祖先只是把天地之间最大的一些现象用八卦表现了出来,在古人看来:天很广大,地很博大,雷电有很强的瞬间破坏力,气流(龙卷风、海啸)有很强的持续破坏力,太阳在白天给了我们光明和能量,月亮在夜间给了我们指引和憧憬,山川蜿蜒,江河纵横。
于是他们就准备把这八种现象用小草棍儿摆出来。
中国人的思想向来崇尚中庸,处事将就圆通而不圆滑,而易经所要讲述的就是我们与周围形形色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易经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些时候我们的某个举动某个思绪所呈现的就是易经里面的思想本质,只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与生活的联系。
周易论文
![周易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748d0f44693daef5ef73dec.png)
周易与经济生活《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
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
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
《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
《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
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市场竞争,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是国际化的竞争。
国家竞争的背后已经是文化的碰撞、交融、融合。
中国的发展依靠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才有可能吸收外来文化,才能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对《易经》的理解并将之融入经济生活是发展趋势要求的反映。
《易经》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是以易经及易学思想为核心的管理哲学,良好思想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是起到促进作用的。
在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家已经对劳动、资本、土地的关系及影响进行了比较透彻的,量化的进行了研究。
(混沌)复杂系统的经验和理论证据证明经济运行是有规律的,周易经济理论是建立在经济混沌理论和一般经济理论之上的,微观经济学家告诉我们劳动、资本、土地是经济发展运行的动力。
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还指出,除了这三个要素之外,很多其他的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周易论文[1]
![周易论文[1]](https://img.taocdn.com/s3/m/70181d37b90d6c85ec3ac615.png)
感悟《周易》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适应环境演化发展的结果,是每一个民族深层思维的根。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是中国传统观念文化之源,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关键字:周易;传统文化;感悟《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
它内容丰富。
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
《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1】。
《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当我走进《周易》的世界后,我发现我一下子就爱上了里面的东西:警句,哲思,教化……惊叹于它一整套庞大的系统:河图、卦象,六十四卦的演绎,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对应,与天干地支的对应,与中医中人体器官的联系,与家庭中父母子女的对应,“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像,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
”……它似乎是在称述世界的“道”,它似乎是在演绎宇宙的规律,它似乎就是世间万物的联系。
无处不透着神秘,无处不让我为之着迷。
同时我惊奇地发现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高到了令我叹为观止的地步。
《周易》并不只是译本占卜之书这么简单,它的精髓,或者说,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哲理性的思考,它赋予人们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中国式的思维方式。
它可以说是影响中国人最深最广的一本哲学著作,是它成就了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
正因为如此,我在学习中国文化要义的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周易》,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周易》中的人生哲学,世界观。
一、《周易》中的人生态度《周易》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
《周易》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启蒙
![《周易》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启蒙](https://img.taocdn.com/s3/m/189bc43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7.png)
《周易》与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启蒙
石应宽
【期刊名称】《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卷),期】1995(000)003
【摘要】《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极为重要的文化典籍,它在思维科学及认识论方面的价值,以其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影响已日益被国内外学者所肯定和重视。
《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
“易”有“交易”(穷究事物之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其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
《周易》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总页数】6页(P25-30)
【作者】石应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1
【相关文献】
1.乾卦诠释中融入启蒙精神的儒家思想——以《周易外传》和《周易内传》为中心[J], 靖军
2.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基础是什么:读《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 [J], 孙永大
3.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作用分析 [J], 冯立宜
4.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作用分析 [J], 冯立宜
5.音乐美学思想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作用分析 [J], 徐艺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周易论文_传唱永远的周易_(仅供参考)
![周易论文_传唱永远的周易_(仅供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36b36f220066f5335a81217d.png)
传唱永远的《周易》光阴飞逝,就在一节一节听课的过程中,对《周易》有了一个浅浅的了解,和《周易》结下了点点的缘分,《周易》带给我最多的不仅仅是它的神奇,还有它的正气,那种天、地、万物之间正的传承。
去知天、顺天、最终达到乐天的境界,守正,做一个正直的人,去传唱永远的《周易》。
如果有人问我,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是什么?我会向他推荐《周易》。
并且,作为华夏子孙,去传唱永远的《周易》。
那么,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周易》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它最基本的要素是阴(--)和阳(一)。
《周易·系辞传》中有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世界上的万物和万物的变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即阴阳相互的作用而使万物生成。
这就好比是男子与女子的结合,男子属阳,是天、是动、是主动,代表八卦中的乾卦;女子属阴,是地、是静、是被动承受,代表八卦之中的坤卦,单方的男子无法繁衍出符合自然法则的后代,单方的女子也无法繁衍出符合自然法则的后代,唯有通过阴阳的相互作用,阴阳二性不停地切摩变化,八卦所代表的八种天地间的八个基本物象,不停地相互鼓动变化,才能繁衍出符合自然法则的后代。
所谓的“试管婴儿”“克隆技术”往往违背了自然法则,所引发出来违背自然的“变”,定不能持久。
《周易》是中华最古老,应用最广泛的学问。
考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伏羲氏和女娲氏。
它诞生的标志,是八卦的创立。
古代天文学家用《周易》来分析日月星辰的运动,制定天文历法;古代农家用《周易》来观察气象、把握物候,指导农事活动;古代商家用《周易》来分析市场,把握行情,指导商业贸易;古代军事家用《周易》来分析战况,把握敌情,指导排兵布阵、行兵作战;古代命理家用《周易》来分析人的社会生活,剖析命运,指导人生;古代医药家用《周易》来分析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辩症施治、保健养生,中华民族举世瞩目、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生生不息、奋发有为,我想,无不闪烁着《周易》的光辉。
《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的哲学论文(通用14篇)
![《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的哲学论文(通用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54247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2.png)
《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的哲学论文(通用14篇)篇1:《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的哲学论文《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的哲学论文西方化和科学化使得科学中心主义,机器中心主义的伦理观被人文中心主义的伦理观所替代。
从表面上看,科学的发达仿佛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幸福和丰盛的物质。
但实际上,它给我们带来的却并非是幸福——人彻彻底底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机器已经不再是人类达成目的的手段,它已经主宰了人类的生活。
现在,人们把要做的事情都推给了机器,人类变成了机器的奴隶,连精神也变得越来越机器化了。
人类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也丧失了生命的价值。
人类不再是宇宙的一部分,而是沦落为了世界的一个无关紧要的牺牲物。
西方文明给我们带来就是这样的危险性。
我认为,此时此刻我们有必要回顾东方的世界观。
本文通过讲述人性在物质化,机器化社会中的逐步丧失,呼吁现代社会能够重新重视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想,使得《周易》思想重新进入东方思想关注的领域,并据此来分析和考察现代的社会万象。
在现代,《周易》所意味的并非是占卜吉、凶、祸、福和预测未来。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以具有人文主义特征的周易思想为基础摸索出一种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思想。
一《周易》是最具代表性的东方古典典籍。
《周易》中描述了中国人遵循一种固有的自然法则生存,描绘了他们的现实主义宗教观和乐天知命的人生观。
在《周易》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象征主义的一些特点。
因此可以说,《周易》不仅仅是作为一本占卜书而存在,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本提高人的修养的书,反映人类哲学和宗教情况的书而存在。
我们可以把《周易》的中心思想概括成“太极”思想。
从哲学角度来说,“太极”的意义是非常复杂的,但如果一定要表达出来的话,那我们就可以说:“太极”是天地和阴阳还没分化出来以前的混沌(chaos)状态的元气。
在《周易》《系辞传》这样写到: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周易》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宇宙之间先有太极,太极产生了两仪,即阴气与阳气;阴气与阳气产生了四象,即太阴、太阳、小阴和小阳;四象产生了八卦,即乾、坤、离、坎、震、巽、艮、兑的卦。
《周易》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三种关联因素
![《周易》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三种关联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5fbb0bd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75.png)
北东南西南SONG OF YELLOW RIVER / 01202041二、二者与古代历法的同一性(一)《周易》与历法的关系《周易》与历法的结合,汉代最为普遍。
由于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阴阳五行观主导下的儒家思想,加上纬学的盛行,六十四卦和自然界的寒温风雨等自然气候现象相结合,产生一种学说——卦气卦序说。
卦气,将六十四卦与四时、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侯等与历法概念分别对应,通过气候现象的正常、反常来占验吉凶。
其中代表人物是西汉的孟喜和京房。
孟喜卦气说包括四正卦、十二辟卦、七十二物侯等。
以四正卦为例,唐代僧一行《卦议》引西汉孟喜说:“尝据孟氏,自冬至初,中孚用事。
一月之策,九六七八,是为三十。
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
五六相乘,消息一变。
十有二变而岁复初。
坎、震、离、兑,二十四气,次主一爻,其初则二至、二分也。
坎以阴包阳……春分出于震,……离以阳包阴,故自南正,微阴生于地下,积而未章,至于八月……仲秋阴形于兑,始循万物之末,为主于内,……故阳七之静始于离,阴六之动始于震,阴八之静始于离,阴六之动始于兑。
故四象之变,皆兼六爻,而中节之应备矣。
⑩”《卦议》与卦气说关系密切,这段文字将六十四卦对应历法,说明一年中节气的变化。
坎、震、离、兑四象对应冬、春、夏、秋四时和北、东、南、西四方,“二十四气,次主一爻”将四卦细化为二十四爻对应二十四气。
这里的气,主要是指运行于天地之间,能使草木枯荣,同自然界生命周期相关的节气。
孟喜卦气说,将卦、爻象关联一年天道运行的变化,揭示了天地运行不息,四季更替有序的自然规律。
汉代《周易》与历法结合,历代都有继承,孟喜的易学思想,正是借唐代僧一行的著作引用而留存于后世。
唐代李鼎祚《汉易集解》保留了汉代易象学的大量成果、宋代程颐《周易程氏传》对汉代象数体例也有借鉴,清代惠栋《易汉学》尽力搜集汉代《易》学资料,整理汉代易学思想,使其以孟、京为代表的卦气说得到延续和流传。
(二)乐律与历法的关系在中国古代音乐中,乐律与历法的结合,并不是始于京房,先秦已有相关文献记述。
《周易》及论文其哲学论文(强力推荐)
![《周易》及论文其哲学论文(强力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5357658cd4d8d15abe234e67.png)
《周易》及论文其哲学论文记得是在去年,责任编辑专程赴京,邀我设计、主编一套关于《周易》人生哲理的应用方面的丛书。
这使我一时很踌躇。
一则我虽然研究过《周易》,但那是从文学和文献学角度进行的,而且只涉杂志及古经部分(1);再则自那以后,我虽然一直想从哲学角度再对《周易》、尤其大传部分作些研究,杂志期刊却总苦于没有时间(2);三则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从“应用”的角度去研究《周易》,而且杂志期刊担心一说到《周易》的“应用”,人们就论文会想到占卦算命之类的事情上去。
发表我是一向服膺“善易者警示教育片心得体会不占”、“子不语怪力乱神”一类古训的。
不过河北教育考试院招生,我最后还是应承下来了。
期刊这主要是我的朋友、任教于作为国家社科研究基地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的林忠军教授,给了我巨大的心理支持。
我们决定共同主编这套丛书。
他在《周易》研究方面的功力是我素所钦信的。
何况还有我的朋发表友们、尤其是在《周易》研究上造诣颇深广州市教育局教师招聘、曾承担发表国家级周易研究项目的杨庆中博士的加盟,这更使我信心倍增。
转眼之间,已经寒暑,各方书稿,陆续告成。
批览之余,考虑到福建教育频道故事会这套丛书的读者层面的特殊性,我想略谈一些想法,一是简要通俗地介绍一下《周易》论文其书的情况,二是借此机会梳理一下我对《周易》哲理的若干感想期刊,以就教于广大读者。
1.研究《周易》的意义及其方法《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
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系。
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思想和道家发表思想在相当程度上的合论文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
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杂志道家玄思也。
两家思想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论文的,这浙江教育高考录取就是当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素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
但事实上,《周期刊易》本来并无所谓哪家的。
唯其如此,先秦诸子许多都论文跟《周易》有所关联。
易经国学中的音乐与艺术审美观
![易经国学中的音乐与艺术审美观](https://img.taocdn.com/s3/m/e56ad4ed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e.png)
易经国学中的音乐与艺术审美观音乐和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易经国学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对音乐和艺术有着独自的审美观。
本文将从易经国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音乐与艺术在其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易经国学对于音乐与艺术审美的独特见解。
一、易经国学的基本观点易经国学是中国古代学问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易经这一古老经典,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易经国学能够提供对音乐和艺术的独特观点和理解,其中包括音乐与艺术审美观。
二、音乐在易经国学中的地位在易经国学的理论体系中,音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并且与天地之间的运行规律息息相关。
易经中所包含的“乾坤”观念,对于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乾为天,坤为地”的观点,易经国学认为,音乐应该是天地之间能量流动的象征。
音乐通过一定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结构,能够表达出宇宙万物的律动,使人们能够与宇宙统一起来。
三、艺术在易经国学中的地位艺术在易经国学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易经国学认为,艺术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晶,是人类灵魂的抒发和表达方式。
艺术包括绘画、雕塑、书法、戏剧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
易经国学中的审美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和情感的流动,让人们得到心灵的满足和触动。
四、易经国学对音乐与艺术审美的独特见解在易经国学中,音乐与艺术审美被看作是人与宇宙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方式。
易经国学认为音乐与艺术应该具备某种道德和伦理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形式。
音乐与艺术应该承载着宇宙的道理和真理,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探索。
易经国学中的审美观认为,好的音乐和艺术作品应该能够唤起人们的美好情感,引导人们向善向美的方向发展,从而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
五、易经国学对音乐与艺术的启示经国学对音乐与艺术的审美观存在对应现代社会的启示,传承古代文化智慧的文人学者既是音乐与艺术的研究者,又是艺术的实践者。
试论周易与音律论文
![试论周易与音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8c6d17a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67.png)
试论周易与音律论文试论《周易》与音律摘要:《周易.系辞传》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论断,简洁明快地突显阴阳本原性的意义。
阴阳之道变化发展的原理可以通融无碍地解说律吕之变化生成规律。
由阴阳二气构建起来五声、十二律相生相谐序列,充分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即试图对《周易》的思想及音律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揭示其思想文化的深处底蕴。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
该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
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
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
《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从艺术领域来看,文学、书画、建筑、音乐等门类都受到易学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学者依据易学各种爻卦符号、象数模式来构建乐律的变化生成形态,从而使得《周易》与音律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音律呢?通常我们把乐音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称为音律。
音律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发展中形成的,音律有多类,而人们熟知的主要音律有"纯律"、"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 三种。
其中"十二平均律"目前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中国古代的音律,依据《周易》阴阳二气相反相成朴素唯物辩证观点,构建五声、十二律相生相谐序列。
《汉书 . 律历志》指出:“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九寸为宫,或损或益,以定商、角、徵、羽;九六相生,阴阳之应”。
易经国学中的音乐与美学智慧的艺术表达
![易经国学中的音乐与美学智慧的艺术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86e9ef5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65.png)
易经国学中的音乐与美学智慧的艺术表达易经和国学是中国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涵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化传承以及艺术表达形式。
其中,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承载了许多美学智慧,对于易经国学的传播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易经国学中音乐与美学智慧的艺术表达,带领读者一起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音乐与易经的交融易经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其思想不仅贯穿于人事推演、卜卦预测等方面,也融入了音乐的创作与演奏中。
在易经中,有关音乐的观念得到了详细的阐述,比如其中的“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与特定的音乐调式相对应。
通过音乐的形式去传递易经的哲理,使得易经的思想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
易经国学的思想与音乐的相融是一种奇妙的交流方式。
音乐以其独特的声音和旋律,能够打动人的情感,传递情感的同时,也能将易经中的理念融入其中。
同时,易经通过其纯粹的哲学思想,也为音乐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两者之间的互补与融合,使得音乐能够更好地表达易经国学中的美学智慧。
二、音乐对于易经国学的艺术表达1. 节奏与律动易经国学中注重天人合一、宇宙和谐的观念,而音乐的节奏与律动正是其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
音乐中的节奏感和律动性能够呼应易经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音乐的律动,人们可以感受到宇宙与人的共鸣,增强心灵的宁静与放松。
这种节奏与律动的表达方式,既展示了音乐的韵律美,也传递了易经国学的和谐思想。
2. 情感表达与内涵易经国学追求的是道德修养、人性的升华和心灵的宁静。
而音乐作为一种直接触动人心灵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旋律、音色、音乐表达的情感等因素,将易经国学中的思想和内涵传递给听众。
音乐能够引起人的共鸣和思考,使人们对易经国学的美学智慧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3. 和谐的声音易经国学追求着一种和谐的境界,这种和谐既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而音乐的声音正是实现这种和谐的载体之一。
通过音乐的运用,人们可以产生共鸣、理解和感知易经国学中的和谐观念。
周易论文 文档 (2)
![周易论文 文档 (2)](https://img.taocdn.com/s3/m/dbc7f523a5e9856a561260f8.png)
2011-2012年第一学期《易经与中国文化》科目考查卷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级:中文10-1 任课教师:仲浩群姓名:邓秋霞学号:10064130103 成绩:一、经典照亮人生这个学期选修了周易这门课程,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周易。
以前看到算命、看相、占卜这些现象总觉得它们是无稽之谈、是迷信的,同时又觉得它很奥妙,有一股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
但是当我真正接触走进周易的时候,我的想法改变了,就像老师说的周易触发了我的一些感想与感悟。
我觉得我真的很幸运,因为我有一个这么好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周易,这是我的缘分,更是我的福分。
我一直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兴趣,虽然没有很多机会接触这些东西,从没有认认真真去见识过,但它还是在冥冥中吸引着我,这应该就是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吧。
记得初中的时候看了一遍《红楼梦》,那时候不怎么看得懂,有很多情节都不了解,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很有兴致地把它看完了,现在知道这是文化的魅力在吸引着我。
有时候觉得很可惜,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很好地为我们所用,人们对传统的东西缺乏基本的了解,但是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和阻止,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许等大家觉悟了才可以使传统文化重新兴盛起来。
选修了这门课之后对周易有了一点点微末的了解。
上面说了接触周易是我的福分,因为周易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福音。
如果懂得周易,并把周易好好地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我相信它会给我们带来幸福的。
按照佛家的思想人生都是不圆满的,人生有很多难以避免的痛苦和遗憾,但是有了周易,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规避和化解一些痛苦的事情,身心得到安顿,人生自然就变得更圆满。
二、解读第五十卦—鼎卦第一:鼎卦的卦象(一)卦辞鼎:元吉,亨。
白话鼎卦:大吉大利,亨通。
(二)彖传《彖》曰:鼎,象也。
以木巽火,亨饪也。
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白话《彖辞》说:鼎,是法象之器。
鼎的内卦为巽,巽为木;外卦为离,离为火。
从音乐角度看《易经》
![从音乐角度看《易经》](https://img.taocdn.com/s3/m/9c6f1de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92.png)
从⾳乐⾓度看《易经》从⾳乐⾓度看《易经》 中国传统⽂化博⼤精深,《易经》则更是中国古圣先贤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些传统的⽂化不是仅仅局限于⼈⽣、哲学的领域,它已经渗透到许多学科,譬如数学、物理学、逻辑学、天⽂学、⾳乐、美术等学科领域。
中国传统⽂化⼀向对⼈⽂精神⼗分重视。
凝聚着中国古圣先贤古⽼智慧的《周易》说:“观乎⼈⽂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说,观察⼈类⽂明的进展,就能⽤⼈⽂来教化天下。
照此看来,《周易》是在⼈类⽂明的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也就是说,它是在⼈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周易》⼜叫《易经》,曾长久的被误解为是⼀本算命的书。
随着科技的发展,东西⽅⽂化的交融,《易经》逐渐在各个领域得到渗透与利⽤,受到中外科学界、⽂化界的重视。
它是三位圣⼈伏羲⽒、周⽂王和周公⽗⼦,还有孔⼦(周⽂王与周公⽗⼦算⼀⼈)陆续共同创作的杰作。
正因如此,有⼈认为《周易》的这个“周”字与周⽂王所在的朝代“周”是有关联的。
其实不然,我们从⼴义视⾓来看待《周易》的“周”字,是看的很周到,想的很周密、周详,⼀点都没有遗漏。
⽽且它是周流不停、往复循环、⽣⽣不息的,所以才叫《周易》。
它⼴⼤精微,⽆所不包。
“其⼤⽆外,其⼩⽆内”如果按系统来讲,《易经》可以称之为世界上最⼤的系统。
因为所有能列举出来的⼤系统,像太阳系、银河系等等,都不可能⼤到“其⼤⽆外”;所有能列举出来的分⼦、原⼦、质⼦、电⼦等等,都⼩不过“其⼩⽆内”。
这样⼀本⼴⼤精微的书已经成为解开宇宙⼈⽣密码的宝典。
⽽且已经渗透到社会、科学与精神⽂化⽣活的各个领域。
⾳乐是有韵律的声⾳。
有时是明朗欢快,给⼈愉悦的情绪,令⼈焕发闪烁的精神;有时是雄伟宏⼤的给⼈崇⾼奋发的激情;有时是和谐温柔、富有诗意,给⼈⾼雅、亲切甜蜜的畅想;有时悲壮凄凉,令⼈同情、伤感、哀痛,构成了美妙的⾳乐⽂化。
⾳乐⽂化是⼀颗明珠,它的光辉不仅使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乐⽂化相互交融,还照耀着其他学科与⽂化的精髓与之相互的结合。
周易论文_精品文档
![周易论文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f2d9d2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1c.png)
周易论文引言: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被誉为“易经”的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以其深奥的哲学思想和隽永的言辞,影响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对周易的起源、内容和影响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周易的起源周易起源于中国古代,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卜筮文化。
周易的基本思想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宇宙万物的演变。
周易的最早版本称为《周易》十翼,是一部系列注解,通过这些注解,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易经的内涵和应用。
二、周易的内容1. 《易经》的组成周易由六十四卦组成,每个卦都代表着不同的象征和意义。
每个卦又由六爻组成,爻也有阴阳之分。
通过对卦的排列和爻的变化,可以得出卦辞和爻辞,进而推测出卜问的答案。
2. 阴阳五行周易的核心思想之一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象征着事物的两面性,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属性。
而五行则代表着自然界中的五种基本元素,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阴阳和五行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宇宙的运行和事物的变化。
3. 卜筮和预测周易不仅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还被广泛用于卜筮和预测。
通过对卦辞和爻辞的解读,人们可以预测未来的变化和趋势。
这种卜筮和预测的方法在古代被广泛使用,被认为是寻求吉凶祸福的一种可靠手段。
三、周易的影响周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周易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1. 政治和社会周易的阴阳和五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政治和社会。
在古代,官员和国君会运用周易的原理来预测国家的命运和国家政治的走向。
周易的思想也影响了古代社会的秩序和伦理观念。
2. 文化和艺术周易在中国文化和艺术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周易的思想对书法、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都有所影响。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将周易的符号和概念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以表达特定的思想和情感。
3. 哲学和思维方式周易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的哲学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强调了平衡和和谐的重要性,提倡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来认识世界。
关于易学与古代乐律学的研究
![关于易学与古代乐律学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d3eef641eb91a37f1115c80.png)
经过儒家的表彰 。 已成 为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之 重 要 特 质 《 记 . 礼 乐
音 响 学 ( 国古 代 称 “ 中 声学 ” 角 度 , 用 数 理 逻 辑 的 精 密 计 算 方 ) 运
法 来 研 究 乐 音 之 间 的 关 系 古 代乐 律 学 中 的 “ 学 ” 分 , 体 乐 部 大 相 当于 现 代 的 音 乐 基 础 理 论 和 作 曲技 术 理论 ,其 范 围 略 宽 : 而 “ 学 ” 部 分 则 大 体 相 当于 现 代 音 乐 声 学 中侧 近 于 生 律 法 与 律 律 制 方 面 的研 究 黄翔 鹏 先 生 总 结 “ 中国 古 代 乐 律 学 的 基 本 内 容 ” 又指 出 : 时 传 统 乐律 学 的整 理 ( 包括 发 掘 ) 作 . 现 代 是 工 在
间历 史发 展 过 程 的 复 杂 关 系 . 自先 秦 以 来 即 与 音 乐 体 的 “ ” 《 均 乐 之 至 律 , 尚书 . 典 》 “ 舜 有 同
律度 量 衡 ” 说 。 影 响 也 极 为 深 远 之 其 关 于 “ 国 古 代 乐 律 学 ” t oyo n - ytm i a ce t 中 ( e r f o e s s n in h t e n C ia 概 念 的 界 定 , 中 国 大 百 科 全 书 . 乐 舞 蹈 卷 》 hn ) 《 音 中所 收 录
理 论” 而存 在 .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反 映 着 现 今 存 活 着 并 的传 统 音 乐 中 的 形 态 规 律 . 它 究 竞 不 能 等 同 于可 但 在 现代 民族 音 乐 实践 中完全套 用 的“ 用理 论 ” 应 中 国 乐律 学 史 涉 及 到 多 学 科 的 不 同 学 术 部 门
中华音律与易
![中华音律与易](https://img.taocdn.com/s3/m/2e05f966ee06eff9aff80711.png)
中华音律与易易除了是中华文化的最高原理,诸子百家和中国自古文物制度也都超不出易经的原理和范??。
传闻伏羲画八卦,而相传中国的琴也是伏羲创造发明的。
到了黄帝,由《连山易》演出了《归藏易》,他也创造了十二律吕。
再到周文王,将易推演至《周易》及六十四卦,是中国音乐发展成为最完备并最受到重视的时期。
秦始皇焚书把中国大半的经典烧掉,《乐经》也随着这把火一起毁了,中国的音乐也因《乐经》的失传而失去了黄钟的标准长度,十二律无从订出标准,形成不能正五音,没有六律的问题。
听说在《乐经》尚存时,中国的音乐都是雅乐,《乐经》失传无六律不能正五音后,都变成了俗乐。
孟子曾说过:“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这里孟子讲的六律就是六律六吕,但因《乐经》失传,音律失去准则,雅乐也随之灭亡。
相传黄帝造音律时将十二个高低不等的音分为六个阳性和六个阴性的区别,而六个阳性为六律,六个阴性为六吕,合起来共称“十二律”(黄钟、林钟、太簇、南吕、姑洗、应钟、蕤宾、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仲吕),十二律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
这种把声音分成阴阳概念的只有中国有,好比男女两人的嗓音调平,同时唱歌,其音色还是有明显的男声女声之别,这种分阴阳的形式与易经的阴阳原理是相同的。
而十二律是用十二个长短不等的竹管作成,竹管越短发声越高,越长则发声越低,其中“黄钟”最长,发声也最低,这些成为“律管”。
而五音就是“宫、商、角、、羽”,其中有二变者,就是“变宫、变”,加起来有七音,和现代乐谱用的1234567是一样的,音同名不同,但古时候不用“变宫、变”二音奏乐,因此为“五音”。
据司马迁于《史记》所述,中国古律的产生是依照“三分损益”原理制出的,也就是竹管最长的“黄钟”(例如9寸),其长度的三分之二就是“林钟”(6寸),而“林钟”加上自己长度的三分之一就成为“太簇”(8寸),以此类推下去成为十二律。
但古律有一句“还相为宫”,代表十二律中各律都可以作宫音,宫音也可在十二律中循环往复转动,决定以何律作为宫音,整个音级各音均按次推移,这是“调高”的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周易》与音律摘要:《周易.系辞传》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论断,简洁明快地突显阴阳本原性的意义。
阴阳之道变化发展的原理可以通融无碍地解说律吕之变化生成规律。
由阴阳二气构建起来五声、十二律相生相谐序列,充分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即试图对《周易》的思想及音律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揭示其思想文化的深处底蕴。
《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
该书有《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著作。
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
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饿规律。
《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从艺术领域来看,文学、书画、建筑、音乐等门类都受到易学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学者依据易学各种爻卦符号、象数模式来构建乐律的变化生成形态,从而使得《周易》与音律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音律呢?通常我们把乐音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系称为音律。
音律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发展中形成的,音律有多类,而人们熟知的主要音律有"纯律"、"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 三种。
其中"十二平均律"目前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中国古代的音律,依据《周易》阴阳二气相反相成朴素唯物辩证观点,构建五声、十二律相生相谐序列。
《汉书 . 律历志》指出:“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九寸为宫,或损或益,以定商、角、徵、羽;九六相生,阴阳之应”。
这说明宫声以律管九寸为基础,而商、角、徵、羽都以九、六为基数,与《易经》的九为阳,六为阴,阴阳二气相应,说明中国音乐之产生贯穿着《周易》的精神,即《周易》就是中国音律的理论依据。
因此本文将集中对《周易》与音律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周易》知识介绍《周易》:它是我国古代—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藉,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构成。
对其书名含义,历代有多种各有一定道理的解说,其中东汉易学家郑玄说:“《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是讲“日月之道普照周天”。
为了更好地阐发《周易》与音律的关系,下面对《周易》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进行介绍。
阴阳:《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观念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互相依存、互相为用,处个不断的变化之中;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
并始终处于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之中。
保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态势。
阴阳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周易》的主旨,就在于指导我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爻:在《易经》中,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单位,其中“—”称作阳爻。
“--’称作阴爻。
卦:由阳爻和阴爻按照一定规律分别组合,进而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排列符号,就叫做“卦”,卦是为特定目的《占筮》而组成的符号排列,是《易经》的基本组成单位。
八卦:八卦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的统称:是由阳爻和阴爻按不同的组合规律.以三个爻为一组分别组成的八种符号排列,《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八个由三个爻组成的卦,也叫经卦或单卦。
六十四卦:由八个单卦以不同的次序两两重合、就产生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别由六个爻组成,也叫别卦或重卦,其中由八个单卦自身相重所成的六爻之卦,也叫做纯卦,其卦名同单卦。
《易经》的构成:《易经》有其特殊的文字体裁,即不分篇章节次,而是由六十四卦组成。
而每个卦又由内外卦,卦画,卦名。
卦辞、爻题、爻辞几部分构成。
《易经》分为上、下经两部分,上经计三十卦,起于乾卦,止于离卦;下经计三十四卦:起子咸卦;止于未济卦。
宋代大儒来熹所著《周易本义》载有《上下经卦名次序歌,内容如下: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遯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二、音律的分类及历史发展音乐所用的音绝大多数是有确定高度的,律制则是以某特定音程为基础,用数学方法规定的一系列乐音高度的体系。
律学是指对音乐中所用的音进行研究。
体系中的每个单位称为“律”;音阶是按照音程关系的一定规格从律制中选择若干律而构成的音列,其中的每个单位称为“音”。
“音”与“律”合称“音律”时,除了单指律制外,还特指在高度上作精确规定的所有乐音。
纯律纯律中任何两个音的频率都成整数比,这种音律源于号角,因为它可以吹出大调音阶中的三和弦(简谱中的1 3 5),它们的频率之比为4:5:6。
大调音阶中的其它三和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得到,例如简谱中的4 6 1和5 7 2。
这种音律在演奏和声时很有优势,因为频率的整数比可以产生最好的结合。
铜管乐器指法不变时遵循纯律,所以在演奏和声时,要尽可能地使用同样的指法。
由于小调以小三和弦为主(简谱中的6 1 3),所以频率之比正好与大调相反,为1/6:1/5:1/4,即10:12:15,然而没有一种乐器是按照这种音律定音的。
在音乐之父巴赫大力提倡十二平均律之前,西洋的音阶不但有很多种类,同时音程的划分也是用纯律这个系统。
纯律是指两个音的声波震动的比例越单纯,则这两个音听起来会越和和谐,反之则越不和谐。
这也是人类耳朵天生的特性,所以早期所谓和谐音程的声波震动比例大致如下:完全一度 1:1 完全八度 1:2完全五度 2:3 完全四度 3:4大三度 4:5 小三度 5:6大六度 3:5 小六度 5:8综上所述,最和谐的音程当然是完全一度,其次是完全八度,但二度和七度则是相当不和谐的音程。
其震动比例一定是很奇怪的比例。
虽然纯律最符合人类耳朵对美声的要求,能够有非常优美的和声音响效果,但却不太实用。
因为这样的比例会因为转移调性而有很大的麻烦,例如C大调的主音是DO,应该以DO为起点,依照比例而定出其他音的音高,但如果转到G大调,所有的音的音高就会稍微做一些改变了。
在巴洛克时代之前,因为乐曲形式简单很少转调,但随着乐曲形式越复杂,纯律就变成是相当麻烦的系统了。
五度相生律五度相生律事实上它是纯律的一部分,它规定五度音的频率之比为2:3,其他音程都由若干个五度产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简谱中的1 2 3 5 6)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顺序是:宫→徵→商→羽→角。
实践表明,按照五度相生律的音高演奏的旋律是最优美的,弦乐器就是典型的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的乐。
欧洲音乐自从进入多声时期以来,五度相生律三、六度不协和的问题日益明显,要求采用纯律三、六度成为自然趋势,于是有人将古希腊的纯律理论重新提起。
英国修道士W.奥丁顿于1275~1300年间提出了含有纯律三度的音列。
同一世纪的德国音乐理论家科隆的弗兰科把纯律大小三度作为协和音程。
14世纪,法国作曲家兼理论家P.de维特里与音乐理论家让·德米尔(1325~?)分别提出,把纯律小六度(8∶5)与纯律大六度(5∶3)作为协和音程。
到16世纪,意大利理论家G.扎利诺根据纯律理论在建立大小三和弦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纯律音阶。
五度相生律与纯律各有一个令人注目的音差,前者为“古代音差”,后者为“普通音差”,大小相近。
1726年,法国音乐理论家J.-P.拉莫发现了两者之间的极小的差距,称之为“小微音差”。
此音差的长度比为32805∶32768(即□×5∶□),音程值为2音分。
凡相距八个纯五度又一个纯律大三度的两音之间便存在这样一个音差,利用它可以进行律的替换。
回顾三分损益律的夷则正律到黄钟半律之间的音程(384音分),与纯律大三度(386音分)相比,其差异就是如此,故在古代音乐家的听觉中,这两律是协和的,这种转化也给中国古代钟律带来纯律因素。
由于纯律音阶一经转调就到处出现大全音与小全音的差异,使律制变得十分复杂,在键盘乐器上形成错综的式样。
为消除这一矛盾,15、16世纪欧洲有人提出“中庸全音调律法”,把大、小全音加以折衷平均。
西班牙作曲家兼理论家B.拉莫斯·德·帕雷哈(1440~1521)在其1482年的著作《音乐实践》中已记述了中庸全音律在当时的使用情况,到16世纪初,德国管风琴演奏家A.施利克(约1460~1521?)所著《管风琴制造者及管风琴家之镜》(成于1511年)一书从理论上明确提出。
这一调律法的优点在于和弦发音和谐,因而在欧洲中世纪至近代的键盘乐器上盛行达数百年之久。
其缺点是能用的调域有限,只能适应7个大调和4个小调,当乐曲转调超出这范围时,音阶中就出现显著不准的音程,俗称“狼音”。
这种局面只有十二平均律才能解救。
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简称平均律,它是根据对数关系确定音的频率的,然而在八度上,频率的比值却是严格的1:2,也就是说将一个八度均分成12个均等的音程,每一个音程规定为半音,两个半音为一个全音。
用现代数学术语表述就很简单:为了把八度音程均匀地分成12个相等的间距,就应将八度的频率比值(2)开12次方,方根就是平均律半音的频率比值,再开平方就得到平均律1/4音的频率比值。
十二平均律最大的优点是不管怎样移调或转调,都能够获得均等的音乐效果。
但这是相对的,因为十二平均律是将一个八度均分成12等分,所以每一个半音之间的震动比数都是一个除不尽的无限小数,所以无论演奏哪一个和弦都不可能得到真正完全谐和的音乐效果,只不过十二平均律影响的幅度相当小,比较之下仍是非常好的一个音程系统。
MIDI再怎么进步都无法取代真人演奏效果的原因是因为真人演奏时演奏家会凭自己的耳朵判断音程和谐的程度,通常比较接近纯律,但在电脑中无法做到,根本原因是音程定义系统上有着根本的差异,不过差异不太大。
十二平均律是由巴赫首先倡导在钢琴上使用的,钢琴上每个半音具有同等地位,因此这种音律在转调频繁的作品中很有优势。
由于这是以建立等比数列概念与掌握开方技术为前提,所以在中西方的音乐历史上,都曾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不过最后都产生了相仿的平均律制。
在中国,是从三分损益律的传统出发,为弥合古代音差的缝隙,由朱载在16世纪后半叶(1584年以前)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精密数据(新法密率)。
在欧洲,是在纯律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为了排解普通音差所造成的繁杂和中庸全音律所遇到的困难,由荷兰数学家兼工程师S.斯台文(1548~1620)与法国音乐理论家梅尔塞讷先后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