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及练习答案

合集下载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答案.doc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答案.doc

《秋天的怀念》问题导学案第二课时导学目标体会并理解母亲和儿女之间深沉的爱。

导学过程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内容:描写双腿瘫痪的儿子在母爱的精神感召下,终于从消沉绝望中重新振作起来。

(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二、(一)第①段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是根据哪些语句知道的?季节:春天根据:北归的雁阵;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

(二)第①段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句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本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6、无常:变化不定。

照应的词语:突然;猛地。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母亲“我”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明确:母亲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母亲爱花,更爱双腿瘫痪的儿子”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 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三、(一)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我”: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喊着母亲:躲出去听我的动静进来扑过来抓住忍住哭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021年人教版初中上册语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含答案)

2021年人教版初中上册语文第五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含答案)

秋天的怀念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认识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3.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学习重难点: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文中深刻的情感,感受母爱的至高力量。

一、预习新知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央.求(āng)沉寂.(jì)待.弄(shì)B.捶.打(chuí) 暴怒.(nù) 絮叨..(xùtɑo)C.淡雅.(yǎ) 憔悴.(cuì) 烂漫.(màn)D.仿膳.(shàn) 砸.碎(zá) 决.别(jué)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A.意志消沉的史铁生同意去北海看花,这令母亲喜出望外....。

B.我家的户口本不见了,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没找着。

C.大家对我们公司有什么意见请尽管提,我们洗耳恭听....,虚心接受。

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 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B. 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可以预期的。

C. 不仅议论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D. 《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A正确。

B句式杂糅,是将“中餐的推广使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和“豆腐日益受到各国的欢迎的情况是可以预期的”两个句子杂糅在一起。

C关联词语的位置错误。

关联词语的位置是由主语决定的,主语相同,关联词在主语后面,相反则在主语前面。

把“不仅”和“议论”的位置互换。

D句子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过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人生就是这样,要去面对一次次的“告别”。

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秋天的怀念》导学案二、学习任务:(一)【潜伏训练】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选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仔细读。

2.检查预习,根据拼音写词语。

①tān huàn()②chén jì()③shì nòng()④chuí dǎ()⑤qiáo cuì()⑥xù dāo()⑦jué bié()⑧dàn yǎn()⑨làn màn()⑩fān lái fù qù()⑪ xǐ chū wàng wài()(二)【分层操练】3.读出韵味,同学们齐读、分角色读,在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把握本文的感情基调的变化。

(三)【小组讨论】4.以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找找文中还有哪些细节体现母亲出对“我”的关怀的?(1)请同学们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内心活动?(提示:可从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处分析。

)提示: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长带领小组同学讨论,分享并交流各自的观点!知识小卡片:1.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1)肖像描写(外貌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2)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

(3)动作描写:指对人物举止、动作、行为的描写。

(4)心理描写:指对人物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5)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2.人物描写的作用:通过运用……描写,表现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身体状态/心理品质。

(四)【精讲释疑】(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部编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附答案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标】1.积累⽂中的重点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理解课⽂内容,掌握⽂章线索。

2.从对母亲的动作、语⾔、神态的细节中感悟母爱⽆私、博⼤、宽容的特点,感受母亲的伟⼤形象。

3.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感受⼉⼦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责。

4.学习作者运⽤细节描写刻画⼈物和借景烘托情感的写作⼿法。

【学习重点】1.从母亲的动作、语⾔、神态这些细节来感悟母爱⽆私、博⼤、宽容的特点,感受母亲的伟⼤形象。

2.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感受⼉⼦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责。

【学习难点】1.学习作者运⽤细节描写刻画⼈物和借景烘托情感的写作⼿法。

2.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活”的含义。

第⼀课时【导学过程】⼀、导⼊⽣命是美丽的,当我们在教室⾥快乐地学习,在操场上欢快地游戏时;当我们在⼭野间奔跑,在⽥地⾥和爸妈⼀起劳作时,我们⽆不在享受⽣命的恩赐。

但是对于因疾病⽽不能⾛动的作家史铁⽣来说,⽣命⼜是那样的残酷。

然⽽就在这不幸的境遇中,却有⼀个⼈以她博⼤的胸襟给了他⽣活的勇⽓和希望!此刻,就让我们跟着史铁⽣⼀起⾛进那充满怀念的秋天。

⼆、⾃主学习1、朗读课⽂,圈画出⽂中⽣字词。

瘫痪(tān huàn)憔悴(qiáo cuì)仿膳(shàn)侍弄(shì)诀别(jué)整宿(xiǔ)2、解释词义。

瘫痪:⾝体的某⼀部分完全或不完全丧失活动能⼒。

憔悴:形容⼈脸⾊不好看。

诀别:不再相见的分别。

翻来覆去:来回翻⾝。

3、⾛进⽂本和作者史铁⽣:(1951年1⽉4⽇—2010年12⽉31⽇),原籍河北涿县,当代作家。

代表作品有⼩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集《我与地坛》等。

三、合作探究(⼀)朗读课⽂1.教师范读,学⽣听读,欣赏。

2.学⽣诵读:调动情绪,纠正⾳准,品读语⽓、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含答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课题秋天的怀念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会认会写会用:瘫痪、暴怒、捶打、憔悴、诀别、淡雅、烂漫、喜出望外、絮絮叨叨2、认识作者,熟读课文,复述文章主要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3、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与主旨。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见目标2 、3难点:见目标3点学习方法导学、自学、合作探究学法提示亲爱的同学们,想完成以上学习目标,我们要多读几遍课文,借助书上的插图、课后习题,学会整体感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行文思路怎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与主旨)。

知识链接1.文学常识:史铁生(1951.1—2010.12)男,北京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用残缺的身体,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这些人们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充满了正能量。

2. 摘要复述法:(1)用抓中心句的方法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再把概括出的意思连缀起来。

(2)没有明显中心句的段落则先用“抓关键词语”的方法,明确每一段的段意,然后将段意连贯起来。

自主学习案学生活动1.读一读,认识作者: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左边四段话是同一个人写的,你觉得他应该是怎样的人?答案: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B.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及练习答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及练习答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及练习答案篇一: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及答案教(学)反思:探究答案】1、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2、“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

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她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对生活逃避,丧失信心。

6、.这些使人联想到母爱的崇高、圣洁;生活是美好的,对生活永远要有信心。

检测答案:1、A2、C3、A4理解:母亲心疼我,很爱我。

她知道我因病而烦躁,因此行动都变得小心翼翼,可她又放不下我,只能悄悄地躲出去看我的动静。

她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的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5、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重新扬起生活的希望,坚强的活下去――这是母亲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心愿。

篇二: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答案《秋天的怀念》答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4、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1)内容:描写双腿瘫痪的儿子在母爱的精神感召下,终于从消沉绝望中重新振作起来。

(2)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学习重点】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学习难点】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生命是美丽的,当我们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在操场上欢快地游戏时,或者当我们在山野间奔跑、在田地里和爸妈一起劳作时,我们无不在享受生命的恩赐。

但是对于因疾病而瘫痪的作家史铁生来说,生命又是那样的残酷,他甚至一度产生厌世的情绪,然而就在这不幸的境遇中,却有一个人以她博大的胸襟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这个人就是史铁生的母亲。

此刻,就让我们跟着史铁生一起走进那充满怀念的秋天,去感受博大无私的母爱吧!二、有关资料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 1951年出生于北京,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69年去延安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活得很苦的母亲。

史铁生26岁时,也就是史铁生双腿瘫痪的第六个年头,她便因肝病去世,当时才49岁。

母亲的早逝,让史铁生感到了母爱的珍贵与厚重。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感念慈母心矢志好好活——《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深沉含蓄的抒情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学习朗读,把握本文感情基调的变化,注意语气、节奏。

3.理解本文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母爱和生命。

【重点难点】1.学习朗读,把握本文感情基调的变化,注意语气、节奏。

2.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本文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母爱和生命。

【任务群】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任务二:诵读·把握基调节奏任务三:研读·品析“好好儿活”任务四:悟读·理解“好好儿活”【学习过程】我校“春蕾”文学社准备把《秋天的怀念》拍成微电影,并进行演员遴选,请你参与,并积极完成相应的任务,获得演员遴选资格。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闯关由于名额有限,本次演员遴选采取“字词常识积累”闯关的形式领取门票,闯关成功的同学才能获得入场券。

请同学们闯关。

第一关: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憔.悴()央.求()絮.叨()诀.别()淡雅.()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仿膳.()豌.豆()第二关: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2)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3)颜色鲜艳而美丽。

()(4)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5)形容说话啰唆()第三关:请根据你课前查阅资料所得补全下列空缺。

史铁生(1951-2010),人,作家。

他的早期创作富有想象力、精致绵密,中后期创作偏重于精神探索。

代表作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病隙碎笔》等。

本文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史铁生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双腿瘫痪。

在精心照顾他的第六个年头,年仅四十九岁的母亲因肝病早逝。

他在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可以说,他的成长之路,是母亲以生命为代价铺就的。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附答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附答案)

《秋天的怀念》主备*** 审核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

2、学习阅读的方法,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父母的关爱,学习作者的坚强。

【学习过程】1、导入: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板书课题)2、齐读学习目标。

3、展示字音、词义。

4、展示课文结构。

5、读课文第1段,思考:“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人物性格)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性情暴躁、脾气暴怒①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②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③“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6、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么做的?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①母亲这时就会悄悄地......躲出去,(理解、体贴)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牵挂、关切)②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③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说:(坚强、坚韧)“咱娘儿俩在一........,忍住哭声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执着)母亲:不幸而又刚强、对子女充满了深沉的爱。

7、读第2段,母亲此时自己的身体状况怎样?(身患绝症)8、读3-6段,还有哪些地方写到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生情央求般的神色---母亲的执着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为儿子愿意看花而产生难以抑制的喜悦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9、读第7段,写菊花的品质有何用意?淡雅、高洁---母亲的写照热烈而深沉---母爱的写照10、主旨探究①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母亲带我看花---对生命的热爱菊花淡雅高洁---母亲的品质菊花热烈深沉---母爱的写照②课文题目的内涵怀念母亲博大无私的爱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告慰母亲在天之灵11、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部编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附答案

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线索。

2.从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中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感受母亲的伟大形象。

3.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感受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4.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借景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1.从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来感悟母爱无私、博大、宽容的特点,感受母亲的伟大形象。

2.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感受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学习难点】1.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借景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2.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生命是美丽的,当我们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在操场上欢快地游戏时;当我们在山野间奔跑,在田地里和爸妈一起劳作时,我们无不在享受生命的恩赐。

但是对于因疾病而不能走动的作家史铁生来说,生命又是那样的残酷。

然而就在这不幸的境遇中,却有一个人以她博大的胸襟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希望!此刻,就让我们跟着史铁生一起走进那充满怀念的秋天。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生字词。

瘫痪(tān huàn)憔悴(qiáo cuì)仿膳(shàn)侍弄(shì)诀别(jué)整宿(xiǔ)2、解释词义。

瘫痪:身体的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丧失活动能力。

憔悴:形容人脸色不好看。

诀别:不再相见的分别。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3、走进文本和作者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当代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等。

三、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欣赏。

2.学生诵读: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读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及答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及答案

---------------------------------------------------------------最新资料推荐------------------------------------------------------《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及答案《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几件小事表现母爱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2、领悟朴实的文字中所蕴含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接受母爱的熏陶。

【资料助读】友情提示: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摘录到课文里。

1、题目解说题目中的秋天点明时间,怀念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即秋天引起了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2、关于作者史铁生(1951 年 1 月 4 日2010 年 12 月 31 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1 / 13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19 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 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瘫痪..()憔悴..()淡雅.()诀.别()翻来覆.去()絮絮叨..叨()捶.打()烂漫.() 2、理解词语:雁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侍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诀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新资料推荐------------------------------------------------------ 翻来覆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絮絮叨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第一课时★ 课堂导学导学点一:朗读与感悟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他(她)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2、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他的脾气会这么暴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导学点二:赏析与品味 1、读课文,看看面对这样的儿子,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比如: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3 /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拓展阅读】: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

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5.秋天的怀念素养目标1.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蕴含着丰富意蕴的语言,激发感恩情怀。

3.抓住关键句,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感悟平凡无私的母爱。

第1课时◎重点: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史铁生笔下的母亲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

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选自史铁生《庙的回忆》情境预设生命是美丽的,当我们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时,当我们在操场上欢快地游戏时,当我们在山野间奔跑时,当我们在田地里和父母一起劳作时……我们无不在享受生命的恩赐。

但是对于因疾病而不能行走的作家史铁生来说,生命又是那样残酷。

然而就在这不幸的境遇中,却有一个人以她博大的胸襟给了史铁生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就让我们跟着史铁生一起走进那令人怀念的秋天,体会母爱的坚韧和伟大吧!导学建议配以《乡愁》曲子,在低回哀婉、如泣如诉的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地导入,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史铁生,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原籍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作家。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老屋小记》《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背景介绍: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活得很苦的母亲。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答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答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答案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 年 1 月 4 日—2010 年 12 月 31 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 年出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 3 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集《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字词积累1、瘫痪(tān huàn):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2、暴怒(bào nù):大怒,狂暴的和不受控制的愤怒。

3、沉寂(chén jì):非常寂静,听不见一丝声音。

4、侍弄(shì nòng):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

5、捶打(chuí dǎ):用拳头或器物撞击物体。

6、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7、央求(yāng qiú):恳求。

8、絮叨(xù dāo):形容说话啰嗦。

9、诀别(jué bié):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10、淡雅(dàn yǎ):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11、高洁(gāo jié):高尚纯洁。

12、烂漫(làn màn):颜色鲜明而美丽。

13、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形容一次又一次。

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三、整体感知1、文章围绕“我”与母亲主要写了哪几件事?(1)“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默默地忍受着“我”的坏脾气。

(2)母亲鼓励“我”去北海看菊花,“我”却拒绝了。

(3)母亲病重仍隐瞒病情,照顾“我”,临终前还牵挂着“我”和妹妹。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精品)2022年部编版语文附答案

5 秋天的思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2、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3、朗读 ,整体感知课文 ,概括文中事件 ,理清文章结构 .【学习过程】一、自主先学1、听课文录音 ,体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识记并积累重点词语 ,注音或写字瘫痪〔〕〔〕憔悴〔〕〔〕jué( )别 xù xù ( )叨叨二、交流展示作者相关资料三、合作探究1、 "秋天的思念〞作者思念的是谁 ?2、本文围绕母亲对 "我〞无微不至|的关心照料 ,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根据线索理清文章结构内容 .4、用 "本文写了母亲的故事〞的句式 ,概括主要内容 .四、当堂检测〔共20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tān huàn〔〕 qiáo cuì〔〕jué( )别 xù ( )叨2、〔4分〕史铁生 ,中|国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 .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一级|作家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等 ,著名散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分〕黄色的花〔〕 ,白色的花〔〕 ,紫红色的花〔〕 ,泼泼洒洒 ,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4、文中母亲希望孩子能做到什么 ?〔用文中母亲的话答复〕并说说你的理解 .〔4分〕5、仿写〔3分〕例如:母爱是春天的阳光 ,温暖我幼小的心灵 ., .课后反思5 秋天的思念导学案2【学习目标】1、阅读重点语段 ,体会母亲的心情和其中蕴含的母爱;2、探究重点语句的内涵和题目的深意;3、品味作者情感 ,树立对母爱的尊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一、复习回忆二、合作探究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 "我〞的暴怒无常 ? "我〞为什么会这样 ?2、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并体会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什么态度 ?用 "母爱是 ,母爱是 ,母爱是 ,母爱是 ,母爱是 ,〞的句式总结 .3、探究文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 ,要好好活儿……〞的含义 .4、探究文章标题 "秋天的思念〞中的 "秋天〞两字能否去掉 ?为什么 ?三、质疑拓展课文后 "研讨与练习〞四 ,同样是写母亲 ,本文与我与地坛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四、当堂检测〔共20分〕1.文章三次用 "悄悄地〞这一词语描写母亲的行为动作 ,请琢磨第①段两个 "悄悄地〞和第②段中"悄悄地〞分别折射出母亲怎样的心理状态 ?〔4分〕、 .2.第①段中母亲说 "好好儿活〞和第⑥段中 "我〞说 "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4分〕;.3.作者反复写 "看花〞 ,请揣摩揣摩 "看花〞有着怎样的蕴涵 ?〔4分〕4.本文写的是思念母亲的内容 ,文题却是 "秋天的思念〞 ,这里 "秋天〞有什么意蕴 ?〔4分〕5.用简要的话来概括一下母亲的形象 .〔4分〕课后反思:[参考答案]1.第①段两个 "悄悄地〞折射出母亲小心翼翼 ,去留不安的心理状态 .第②段中的 "悄悄地〞 ,是因为母亲怕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 "我〞 ,心理变得异常敏感 .2.第①段母亲说 "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互依,几分顽强,不希望儿子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第⑥段中 "我〞说 "要好好儿活〞,表达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生活下去的勇气 .3. "看花〞是全文的中|心 , "看花〞是母爱的集中表达 , "看花〞是 "我〞新生活的象征 ,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4. "秋天〞是背景 ,文中写景、叙事、记人 ,都与 "秋天〞有关; "秋天〞是 "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 ,具有象征性; "秋天〞是 "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5.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位重病缠身、形容憔悴的母亲 ,面对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儿子 ,小心翼翼 ,悄无声息地诠释这伟大的母爱 .醉翁亭记学案教师寄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乐也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 ,背诵全文 .理解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 .一、根底知识熟练朗读课文 ,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 ,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1、读通课文 ,找出难读难写的字 ,并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玡〔〕林壑〔〕辄醉〔〕弈〔〕者胜穴暝〔〕伛偻〔〕酒冽〔〕山肴〔〕野蔌〔〕觥筹〔〕阴翳〔〕2、解释加点字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翼:〕②名之者谁 ?〔名:〕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号:〕④伛偻提携 .〔伛偻:〕3、翻译句子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②名之者谁 ?③故自号曰醉翁也 .④伛偻提携 .⑤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4、阅读课下注释①并查阅资料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写出你所知道的与课文及作者相关的知识 .二、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5、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本文写景很有层次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读一读 ,思考: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1)写亭的环境:从到 .(2)写山间之朝暮:从到 .(3)写山间之四时:从到 .(4)写宴饮场面:从到 .6、本文以 "乐〞为线索 ,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 "与民同乐〞的主旨的 ?三、精读课文 ,局部研讨 .7.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提示: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找出相关的句子 .(1)写亭的环境:(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8、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 ?如何理解太守的 "乐其乐〞 ?9.作者自号醉翁 ,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如何看待他的醉 ?他的 "醉〞与 "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拓展延伸 .、10、如何理解作者 "与民同乐〞的思想 ?五、课堂小结收获:疑问:六、达标测试1、以下四句中有一句与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 "而〞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请选出这一句〔〕A、野芳发而幽香B、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C、溪深而鱼肥D、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2.选出 "之〞字不同用法的一项〔〕A.禽鸟知山林之乐B.名之者谁C.四时之景不同D.醉翁之意不在酒3、阅读文段 ,答复以下问题 .已而夕阳在山 ,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 )A.表达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的情怀 .B.揭示 "醉〞与 "乐〞的统一关系 .C.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2〕这段文字用了很多 "而〞字 ,朗读时应分辨轻重 ,指出下边一句中 "而〞字哪个是轻读 ,哪个是重读 .〔将序号填在横线上〕A、轻读B、重读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 ,而②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3〕这段文字描写了暮归之时山间夕照全景 ,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景色描述出来 . 答:〔4〕这段文字紧扣一个 "乐〞字写 ,用__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 ,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___之乐 ,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秋天的怀念》学案设计人:钟洁审核人:邓秀芹时间2017.10序号:061、朗读课文学习文章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刻画人物2、品味语言感受母爱并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侍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等。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文章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4.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交流点拨】“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再生希望)(二)语言品味1.品味细节描写的魅力。

(1)母亲就悄悄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寂,她又悄悄地...,看着我。

...进来,眼边红红的【交流点拨】一系列关于母亲的细节、动作描写都体现了深沉伟大又毫不张扬的母爱:躲出去是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听动静是担心儿子想不开;一切沉寂后再进来眼红红的,是为儿子所承受的苦难而痛心;一直没有劝解是怕说错话伤及儿子的自(3)(4)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儿子。

2.理解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第一处景物描写文字为“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这里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第二处景物描写文字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过程。

三、领悟主题理解末段中包含的题旨: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的答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的答案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的答案【篇一: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及答案】>写在前面的诗:妈妈是春天的暖阳,她给我们无限的温暖,妈妈是夏天的烈日,她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妈妈是秋天的夕阳,她给我们彩色的人生,妈妈是冬天的日出,她给我们无限的希望。

央求——恳求;乞求。

请求别人宽恕自己的错误;有时可以比喻这个人非常有礼貌。

翻来覆去——①来回翻身。

②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从感情色彩上讲,含有很大的悲壮成分。

喜出望外——望:希望,意料。

由于发生了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一、展示预习成果(学法: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1. .给下列字注音组词,认读3—5遍,再巩固几遍,会写为止。

瘫()痪()雁()侍()捶()絮()豌()2.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喜怒无常——形容态度忽好忽坏,十分多变敏感——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皮肤或神经上比较敏感的部分絮絮叨叨——释义:形容说话连续不断且啰嗦。

侍弄——(1).整治;料理;(2).喂养;(3).搞,摆弄。

淡雅——雅致简单。

烂漫——颜色绚丽多彩,十分美丽3.释题: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你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了吗?梳理总结一下课文当中写了几次看花,并写出看花的起因、结果。

第一次: 第次:第次:明确: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语文科学习小组长签字并打等级(abc)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二、自主、合作、探究:1、读读文章,关注文中写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母亲的心情,并把体会批注在书旁。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明确:动作描写。

“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含试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5.《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含试卷)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揣摩语气,把握感情变化。

2.思考本文主旨,感悟情感。

3.品读文章细节,理解“好好儿活”。

自主学习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积累。

(1)作家作品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

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代表作:散文《我与地坛》。

(2)词语积累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瘫痪..( )( )..( )( ) 憔悴..( ) ( ) 砸碎捶.( )打絮.()叨仿膳.()整宿.()B.根据文章内容,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喜出( )外翻来( )去 jué()别 làn()漫2.根据你的知识积累填空。

(1)《秋天的怀念》是_________编著的一篇怀念___________的散文。

文章主要讲了“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母亲为了鼓起“我”生活的勇气,在她重病缠身,肝病疼得她整夜整夜睡不着觉的情况下,坚持要________________。

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息,即将离别人世时,心里还挂念着“我”和未成年的妹妹的故事。

(2)文章通过生活中的几件小事,通过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注意”、“又悄悄的进来”,在“我”同意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时,母亲又“喜出望外”、“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等词语和情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_____、_____、______ ,说明了母爱的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令人感动!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语气。

听读课文朗诵。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Array示例: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秋天的怀念》精编实用导学案(附答案)

《秋天的怀念》精编实用导学案(附答案)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我能行】一、新课导入: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预习
自学要求与步骤(一定按照要求做哟!)
一、朗读课文,注意标画、识记文章中的重要字词。

二、读熟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语速平缓、口齿清楚,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语调。

三、再读课文,能够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自学检测
一、作者是谁?
二、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瘫痪侍弄憔悴絮叨
三、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沉寂:______________ 诀别:______________ 侍弄:______________ 四、简要概括本文的主旨。

探究
1.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2、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4.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5.第三段中写“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6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
检测
1、“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着……”这名话的含义是( )。

(3分)
A、鼓励儿子珍惜生命,坚强的活下去。

B、鼓励自己为了儿子要坚强的
活下去。

C、坚信自己的病能治好,儿子的腿也能治好。

D、母子俩身患重病,要互相依靠,互相鼓励。

2、母亲坚持让我看菊花的目的是( )。

(3分)
A、母亲喜欢花,可是“我”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B、为了让“我”出去散散心,使“我”的心情好转起来。

C、鼓励“我”学习菊花傲霜斗寒的精神,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D、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的令人
神往。

3、文中与“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照应的一句是( )。

(2
分)
A、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B、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C、她还在大口大口的吐着鲜血。

D、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

4、文章三次用“悄悄的”这一词语描写母亲的行动,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出
来,谈谈对这些描写的理解。

(5分)
1)母亲这时候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的听我的动静。

当一
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的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2)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5、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写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探究答案】
1、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2、“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

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她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对生活逃避,丧失信心。

6、.这些使人联想到母爱的崇高、圣洁;生活是美好的,对生活永远要有信心。

预习四、主旨:作者通过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以及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

检测答案:1、A 2、C 3、A 4
理解:母亲心疼我,很爱我。

她知道我因病而烦躁,因此行动都变得小心翼翼,可她又放不下我,只能悄悄地躲出去看我的动静。

她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的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5、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重新扬起生活的希望,坚强的活下去——这是母亲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心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