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2020-2021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2020-2021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2020-2021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2020-2021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2020年初中文言虚词总结(精选干货)

2020年初中文言虚词总结(精选干货)

• (二)连词 • 1.表示目的,可译为:
来。
2020-11-30
9
二以
2.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 师表》) 3. ①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②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 2.表结果,可译为: 以致。
• 3.表修饰,相当于 “而”。译为“着” 或不译。
2020-11-30
5
二以
(一) 1.①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 家》) ③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 对》) 2.①以刀劈狼首。(《狼》) ②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 (一)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 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 其译意较多。
• 1.译为:把,拿。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020-11-30
11
二以
(五)1. (1)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出师表》) ②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五)1.固定结构 “所以” 译作:
• (1)用来……的
(2)“……的原因 ”
2020-11-30
12
二以
2. ①以土砾凸者为丘(《童趣》)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 输》)
• 2.“以……为”译作: • ①把……当作
• ②认为……是
2020-11-30
13
三、而
(一)1.①泉香而酒洌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论语>十则》)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 家》)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 则》)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每个词的含义,这是我们了解文言文含义的基础。

昨天,我们学习了50个常考的文言文实词。

今天,我们整理出了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必考虚词。

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与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梳理与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2020中考语⽂⽂⾔⽂虚词⽤法梳理与初中⽂⾔⽂常见句式 中考语⽂的⽂⾔⽂并不像⾼考那么多考点,对于中考语⽂⽂⾔⽂来说,只要好好备考就能拿到⾼分,⼩编整理了2020中考语⽂⽂⾔⽂虚词⽤法梳理,希望能帮助到您。

2020中考语⽂⽂⾔⽂虚词⽤法梳理 之 ⼀、代词 1、⼈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 ③孔⽂⼦何以谓之“⽂”也?(《<论语>⼗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则》) ②屠⾃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默⽽识之,学⽽不厌,诲⼈不倦。

(《<论语>⼗则》) ④⿁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 ⑤复投之,后狼⽌⽽前狼⼜⾄。

(《狼》) ⼆、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曾不能损魁⽗之丘。

(《愚公移⼭》) ③予尝求古仁⼈之⼼。

(《岳阳楼记》) ④南⾯⽽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 2、结构语⽓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髓,司命之所属,⽆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存焉。

(《愚公移⼭》) ④⽇⽉之⾏,若出其中。

(《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爱莲说》) 3、语⽓助词,凑⾜⾳节。

①公将⿎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似暝,意暇甚。

(《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余骑四⾯集,步⾏负⼸⽮从者百许⼈。

(《⼤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公输》) ⽽ ⼀、连词 1、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2020部编中考文言文虚词汇总

2020部编中考文言文虚词汇总

2020部编中考文言文虚词汇总中考文言文,得分容易,丢分更容易。

如果只是临时突击,那么只能碰运气,但如果平时多积累,那么就一定能得到高分!下面是文言文中重点单字的译意,虽然不要求必须背会,但是一定要了解每个字的几种用法。

之字顺口溜:之字可以代表人、事物、事情。

代表人时多是第三人称,可以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为助词有以下几种用法:a。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译。

b。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c。

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d。

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作为动词时,可以译为“去、往、到”。

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以代表“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面带数词时可以译为“其中”,表示反问时可以译为“难道”。

以字顺口溜:以”作为介词时可以表示凭借,译为“凭、靠”;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作为连词时可以类似于“而”,但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作为连词,它可以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它也可以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或“由于”。

例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此外,它还可以表示范围,译为“到”或“已经”。

例如,“固以怪之矣”。

于”字有多种翻译,可以译为“到”、“在”、“从”,也可以翻译为“对”、“与”、“同”。

当放在形容词后面时,可以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也可以译为“胜过”。

例如,《鱼我所欲也》中的“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此外,它还可以表示被动,例如“受制于人”。

而”作为连词时,要分清并列承接和转折。

当它表示并列时,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2020-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2020-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文言文初中必备的20个虚词

文言文初中必备的20个虚词

文言文初中必备的20个虚词1.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有哪些虚词,初中的常见文言虚词之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1、作为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2、作为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 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6、被例:受制于人记忆顺口溜: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记忆顺口溜: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助词分两种情况:①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完整)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

(完整)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

初中文言文180 个实词虚词详解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 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 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 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长寿)。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 称:(1)chèn 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chēng 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温习【1 】一.初中罕有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适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逝世于安乐也.(2)形容词,安稳的.稳固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万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际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动词,比拟.如:曹操比于袁绍.4.兵:(1)士兵.部队.如:可汗大点兵.(2)刀兵.兵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消失.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山河代有才人出.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2) chu,名词,时刻.时光.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8次:(1)名词,层次.如:不成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逗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9.从:(1)动词,扈从,追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令郎扶苏.项燕,从平易近欲也.(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10.道:(1)动词,说.如:缺少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旧道西风瘦马.(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矩.准确的办法.如:以谘诹善道.(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世界为公.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3)动词,可以或许,可以.如:余因得遍不雅群书.(4)通“德”,动词,感谢.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2.发:(1)名词,头发.如:可怜鹤产生.(2)动词,动身.如: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发出.如:野芳发而幽喷鼻.(4)动词,征发.征派.如:发闾左谪戍渔阳.13.负:(1)动词,背负.如:负者歌于途.(2)动词,依附,依附.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14.感:(1)动词,激动.如:帝感其诚.(2)动词,伤感.如: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动词,感叹.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5.不雅:(1)名词,景不雅.如:此则岳阳楼之大不雅也.(2)动词,不雅看,不雅赏.如:坐不雅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动词,浏览.如:家贫无从致书以不雅.二、初中罕有文言虚词集录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泽为“我”.如:太尉苟认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构造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泽.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克不及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构造助词,放在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的自力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认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3.音节助词,用来调剂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构造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记.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纪行》)5.构造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记.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平易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驰.(《上枢密韩太尉书》)(三)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重要作连词用,可以暗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认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堪.前-个“而”就暗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掉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纪行》)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不雅而不成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世界,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堪.后一个“而”字暗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掉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并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酒徒也.(《酒徒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5.润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纪行》)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动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因为”.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标)(《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动所凭借的前提,可泽为“凭借”“按照”“依附”等.如: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克不及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克不及毁山之…毛.(《愚公移山》)③域平易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世界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暗示动作.行动的方法,可译作奔走.(《出师表》)(二)连词1.暗示目标,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①意将隧入以攻厥后也.(《狼》)②以光(《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纪行》)2.暗示成果,可译作“乃至“‘因而”.妄自微薄,引喻掉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西山宴纪行》)(三)动词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世说新语>三则》)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重要有两种:1.暗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暗示转折,可译为“固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然(一)代词起指导感化,译作“如许”“如斯”.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挺拔.(《始得西山宴纪行》)(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形: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酒徒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组成“如……然”“若……然”格局,相当于“……的样子”“似乎……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乃(一)副词有四种情形:1.暗示动作在时光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甚至.(《(世说新语>三则》)2.暗示动作在时光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令郎扶苏.项燕,从平易近欲也.(《陈涉世家》)3.暗示出入料想,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用予断定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令郎扶苏.(《陈涉世家>)(二)连词暗示前后的连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建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华夏.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者(一)构造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形”“……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如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师长教师也.(《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暗示逗留,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断定感化.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于介词“于”的重要用法有:1.暗示动作产生的处所.时光,译作“在”“从”.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暗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太息仇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子下世者何如哉(《墨池记》)3.用在自动句中,介绍行动自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4.用在形容词之后,暗示比较,一般可译竹“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逝世.《鱼我所欲也》)5.表原因,可译为“因为冀“因为”.如:生于恸患,逝世于安乐.《<孟子>二章》)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根本用法,一是表断定,二是表动作行动.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1.暗示动作.行动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①缺少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 -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暗示自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冷气所勒.(《西湖纪行二则》)3.暗示动作.行动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日:“明皇帝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4.暗示动作.行动的目标,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5.暗示动作.行动的时光,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克不及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有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导代词,可译为“那”“谁人”“那些”“那边”.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个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a.其一犬坐于前.(《狼》)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暗示疑问.猜度.反诘.欲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合营,可译为“精确”“或许”“生怕…‘可要”“怎么”“岂非”等,或省去.如: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岂非”,后一个“其”可译为“生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三)连词暗示假设,可译为“假如”.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感化,相当于“从这里”“在那边”.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 d 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长寿)。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 a 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 a 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ch e n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ch e ng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1)编次。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高频考点整理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高频考点整理

2020 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高频考点整理初中语文常见虚词一览表(一)初中语文常见虚词一览表(二)文言文虚词“而”意思全整理初中语文常见虚词一览表(三)一、之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2020-2021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2020-2021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一、之0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4)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而”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如:(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

如:固以怪之矣。

五、而表顺接关系的连词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

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学而不思则罔六、其1、代词(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一定”“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可译作:“难道”②其真不知马也。

可译为:大概③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其:可译为“恐怕”。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一定”。

七、为1、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wèi“向”“对”)③为楚造云梯之械。

(wèi,“给”)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wèi,“当”)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2、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

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成为)③为宫室、器皿。

(雕刻)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有)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3、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八、于1、引进动作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

例如: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在)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②皆以美于徐公。

九、焉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2、语气助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3、代词相当于“之”。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5、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

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十、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十一、然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3、助词(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

如:翼然临于泉上、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十二、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俯身倾耳以请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 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十三: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出师表》)(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十四、因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4. 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十五、且1. 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十六、乃1.副词(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就)(《岳阳楼记》)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十七、矣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

相当于“了”、“啊”。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