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
【形成】农民问题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关键字】形成农民问题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民主革命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地分析了中国国情,以农民问题为突破口,找到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以农民问题为出发点,为中国革命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原则,从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就是根植于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土壤之中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像一座金字塔,农民就是塔的底基,农民阶级备受地主豪绅的剥削压迫。
进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体制,土地集中加剧,巨额的战争赔款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在农民头上,军阀统治和军阀混战更给农民造成无穷的灾难,这一切都加速了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崩溃,使广大农民贫困化加剧,民变风起,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这种社会状况,一切有志于中国社会改良的文人志士和政治团体,都在寻求解决农民问题的方案。
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维新纲领中提出的“养民”措施;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乃至30年代“救治乡村”,的吁声和“乡村建设”理论等等。
然而,这些纲领要么是从传统的平均主义理想中寻找理论依据;要么是企图在不触动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和封建经济关系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改良或农业技术改良;要么是想以“土地国有”的方式平均地权,既有悖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潮流,又脱离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其结果是都以失败宣告结束。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1](第16页)历史证明,在中国能否正确认识和解决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
二、在农民革命中毛泽东思想由产生到成熟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较早关注农民问题,研究农民问题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在领导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中,对农民问题的科学分析是毛泽东思想体系得以形成的—个重要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一)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集中了当时党内的正确思想,提出了以农民革命为中心的新民主义基本思想,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根底。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的基本经济政策。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书中提出:①没收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②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③实行节制资本的政策,允许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
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
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一)、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毛泽东在1940年1月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进一步完整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二)、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地主阶级通过封建所有制来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农民,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之一。
因此,必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才能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浅析毛泽东诗词中的人民性

浅析毛泽东诗词中的人民性作者:杨静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20年第10期[摘要]“民者,万世之本也。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治理理念,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主义”的根本标志。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以诗词为载体,展示了自己的人民观。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既是毛泽东诗词的主题,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
重温毛泽东诗词中体现的人民性,对于今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有非常深刻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人民性[作者简介]杨静(1991-),女,汉族,江苏镇江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党校信息管理处(网络教育中心)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类。
[注]本文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术研讨会(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办)入选论文;为“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校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入选论文;本文获“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第五届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图分类号] 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10-0004-0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并塑造着中国人的内在气质。
贺敬之在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作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①重温毛泽东诗词,能够从中看到中国革命的燎原足迹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更能够深切感受到毛泽东无比坚定的人民信仰和饱含深情的人民情怀。
土地革命三要素

土地革命三要素
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
它是以解决土地问题
为核心的革命运动,具有三个重要的要素:土地问题、革命力量与组织、革命指导思想。
首先,土地问题是土地革命运动的核心。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
土地问题,尤其是在旧中国时期,土地问题尤为严重。
土地集中在少
数地主手中,绝大多数农民生活贫困,占有土地的权利被严重剥夺。
土地革命的核心任务是要解决土地管理和分配的问题,实现土地国有化,给予广大农民土地权益,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革命力量与组织是土地革命运动的基石。
土地革命的开展
需要动员更多广大农民,组织农民建立起坚实有效的革命组织,用农
民力量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党的工作十分关键。
要有组织、有
纪律地参加到农民中去,向他们传递革命的思想和方針,动员农民参
加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斗争中去,从而建立起坚如磐石的革命力量。
最后,革命指导思想是土地革命运动的指导方针。
毛泽东领导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政策和思想,积极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通过革命指导思想的传播和实施,农村土地革命不仅在农村地区,也
达到了城市地区,推动整个革命进程。
总之,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土地革命运动迅速扩展开来,
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不少农民的支持。
其推动了中国革命
的发展,同时为农民们翻身解放奠定了基础。
在今天和明天,我们也应该继承革命精神,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及历史作用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及历史作用从古至今,“土地问题”就一直是农民人口占大部分的中国社会中一个最严重,最根本的问题。
整个民主革命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也在不断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大革命时期、国共对峙十年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革命时期:在这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发展十分迅速。
农民阶级在中共的领导下,组织了农会,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并建立起农民的政权和武装,且有力地支援了后期的北伐战争。
但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明确提出土地革命路线,也没有真正意识到土地革命对于发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这次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共对峙十年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总结吸取了历史经验教训,清算和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错误,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
在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之后,为取得农民支持,开始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
1928年,毛泽东总结井冈山一年的土地革命斗争经验,颁布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以后的土地法,大多是在这个土地法的基础上根据实践经验不断完善而成的。
1928年,党的“六大”对土地政策作了原则性的调整:只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区别对待富农。
1929年,毛泽东又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成“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同年7月,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
1931年,毛泽东明确表示;土地由农民私有。
党的一系列措施,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进一步开展和胜利。
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也推动了红军和根据地的扩大。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90年密切党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经验和启示来源:《人民日报》6月28日第9版阅读: 256发布时间:2011-06-28党的群众工作是党的基础性、经常性、全局性、根本性工作,是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使党的主张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使党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支持的实践过程。
密切党群关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
党在90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形成了重视和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关系的强大政治优势,为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一个又一个胜利提供了力量源泉与根本保证。
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也就是说,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显著标志。
历史充分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这是党的立党之本。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著名的英雄安泰。
大家公认他是无敌的英雄。
他的力量就在于,每当他同敌人决斗而遇到困难时,便往生育和抚养他的大地母亲身上一靠,就获得了新的力量。
而一旦他无法再靠近大地,就会被打败。
斯大林曾把党比作安泰,把群众比作大地——安泰的母亲,并说,只要党同自己的母亲、同人民保持联系,就有一切把握,始终是不可战胜的。
斯大林的这个比喻无疑是非常贴切的。
苏联共产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十月革命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短短20年的时间内就把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了经济实力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强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战结束后,又把惨遭战争破坏的苏联迅速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简述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简述近代中国的⾰命与改良摘要:⾰命与改良就好像历史的两⼤车轮,推动着近代中国的不断前进。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改良与⾰命只是近代中国⼈改造中国的不同道路的选择,尽管它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不尽相同,但它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进步作⽤都是不容抹煞的。
⾰命是“⽤暴⼒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产关系发⽣⽭盾⽽到⼀定的时机就要⽡解的上层建筑。
”改良则是以渐进的、较为缓和的⽃争⽅式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
它们既相互依存,⼜相互对⽴,⼆者交叉的出现。
关键词: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现代化、孙中⼭⾰命1895年4⽉,甲午战争战败,⽇本逼迫中国在⽇本马关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这样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叙述严峻的形势,同时提出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
但还是对清政府触动并不⼤,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上海、天津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逐渐⾼涨起来。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时局更加危急。
1898年6⽉,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颁发了⼀系列在政治、经济及社会⽣活⽅⾯推⾏新政的谕旨。
维新派企图通过⾃上⽽下的变法维新,逐步在中国推⾏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统治的君主⽴宪制度,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
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社会制度的运动,⽽且是近百年来⼀系列改造和变⾰社会的伟⼤开端。
戊戌维新同以往⾃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运动。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切爱国的中国⼈、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发的时刻做出⾃⼰的抉择,投⼊改造中国的运动。
尽管在19世纪末中国民族新⼯业尚很薄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感却敦促着这个阶级的代表⼈物尽早地袍笏登场,演出维新、变⾰、图存的壮烈场⾯。
马克思主义对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与改革

马克思主义对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与改革马克思主义对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与改革在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农村地区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领域,土地制度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与改革。
一、马克思主义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土地是人类生产资料的重要部分,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
根据“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土地应当归农民集体所有,实行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
二、马克思主义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想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将土地从封建地主手中收回,分配给农民,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
此后,中国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农村集体经济。
三、马克思主义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实意义在于为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实施土地制度改革,农民得到了土地的产权保障,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田的产出,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马克思主义对土地的公有制也使得土地资源能够更好地为全体农民所共享,实现了社会公平和公正。
四、马克思主义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实任务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着土地制度改革的新任务和新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农村土地的使用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如何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农村土地的高效利用,是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基本原则,指导我们在实现土地制度改革中解决这一问题。
五、马克思主义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土地理论。
同时,我们需要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简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简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原创版4篇】目录(篇1)一、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定义和意义二、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1.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2.实现土地改革和农民解放3.建立民主政治制度4.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5.推进文化教育和科学发展6.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社会保障三、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实践和成果四、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启示和意义正文(篇1)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提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首先,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关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其中,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最主要的敌人。
其次,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提出实现土地改革和农民解放。
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实现土地改革,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
再次,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主张建立民主政治制度。
这是反对封建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民民主权利的必要条件。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法治的,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此外,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强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这是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基础,也是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应该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还提出推进文化教育和科学发展。
这是提高人民素质、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新民主主义社会应该普及文化教育,提高人民科学素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最后,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关注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社会保障。
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也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具体体现。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

一、以农民武装、农村政权、土地问题为核心的初步战略思想的提出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处于极端艰难困苦时期提出和逐渐形成的。
但是,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就为解决中国革命道路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从思想上和实践上作了重要的准备。
正是在这期间,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特别是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考察了我国国情,提出了以农民武装、农村政权、土地问题为核心的,中国革命发展总轨道的初步战略思想。
正确认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作用,是把工作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也有个认识的发展过程。
大革命前,陶行知在南京、上海郊区搞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运动,恽代英写信给毛泽东说:我们也可以学习陶行知到乡村里搞一搞。
毛泽东回信说:我们现在做城市工人工作还忙不过来,那有空去做乡村工作。
(周恩来:《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周恩来选集》(上)第179页。
)在党成立后,他先是集中力量从事工人运动,以壮大党的阶级基础的力量。
接着他又投身于改组国民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1925年他回家养病,在湖南韶山、银田寺一带作了一些农村调查,开始注意农民问题。
在“五卅”运动后,他观察和研究了在这一革命风暴中各个阶级的动态、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和认识了中国社会的许多重要特点,在此基础上,他揭示出了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所处的战略地位。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斯诺:《西行漫记》第4篇。
建国初期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综述

建国初期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综述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在当时还没有彻底完成,工业化水平还比较落后,所以我们首先做的就是进行经济建设,恢复国民经济。
面对当时农民的强烈要求、国家工业化迫切需要得到建设和新生政权的巩固等现实问题,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并积极汲取以往土地改革的经验,中国共产党继续进行土地革命,采取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保存富农财产和区别对待地主的政策。
到1952年底,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次土地革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村各阶级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对于我们今天的农村改革有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在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运动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次土地改革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改革中包括的人数最多的,各阶级主动参与的,政策和方针都相对比较严密的,整体运作过程比较平稳的土地革命。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是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不可少的步骤一步,它彻底地颠覆了旧中国极其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制度,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今天的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那时候的土地制度是非常不合理的,这种土地制度导致了近代以来我国被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很长时间处于贫困和落后的状态,是我们国家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基本障碍。
农民群众的对于土地的强烈要求、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新生人民政权巩固的需要,使农民取得对土地的所有权就成为建国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中心任务。
历史上一切重大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变迁归根结底都是经济利益的矛盾和斗争引起的。
一、土地改革中的国家政策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我党在科学分析当时中国国情,抓住建国初期的主要矛盾,反映广大农民的愿望,自觉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主张调动社会的一切积极力量,组成反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土地改革路线。
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摘要】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政策,为实现土地革命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实施过程、影响和意义、局限性和问题以及后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思想,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土地革命来推进。
土地政策的影响和意义在于为农民赢得了土地所有权,并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土地政策也存在局限性和问题,如土改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等。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为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启示和展望方面,还需继续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土地政策,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土地改革、理论基础、实施过程、影响和意义、局限性和问题、后续发展、总结评价、启示和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重要革命斗争,这场斗争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在当时,中国社会呈现出极度不平等的土地制度,绝大多数农民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
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中,农民们勉强糊口,生活贫困,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
对于这种不公平的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改革的信念,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号。
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战争,试图推翻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和农民的自主经营。
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土地政策,为土地革命的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成为了革命的核心内容,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政策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也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对于理解中国革命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土地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基本原则。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意味着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在军事斗争之后的重要阶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下面对这句话进行解读:
1.土地改革作为决定性战役:在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中,土地
改革被认为是实现农村革命和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战役。
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之一,农民是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土地改革的成功对于牢固巩固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继军事斗争之后的阶段:在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中,军事斗
争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的重要手段。
土地改革阶段发生在军事斗争后,意味着在巩固革命成果的同时,也需要解决农民问题、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下一步任务。
3.决战的意义:决战意味着决定胜利与失败的关键战役,而
这里指的是解决土地问题、实施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决战阶段需要确保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并顺利进行,才能最终实现农村革命的胜利。
这句话的意义在于突出土地改革作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重要阶段,它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与利益困局,也加强了农民阶级的觉悟和组织力量,为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意义重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1、农民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因为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不到农村人口10%的地主、富农掌握了70%~80%的土地,占农村人口总数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劳动者只有20%~30%的土地。
2、封建土地所有权与剥削的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长期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
因此,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和实现土地制度的根本改革,已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
3、土地制度的根本改革,消除封建生产关系,使广大农民获得政治、经济的改造,这将解放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农民在人民革命战争中的积极性,为巩固工农结合,促进农村人民政权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为农民走互助合作之路,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创造必要的前提。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1、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形成,抗战时期达到顶峰,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它同外国垄断资本、本国地主经济相结合,成为买办、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代表着反动的生产关系,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不仅压迫工人和农民,而且压迫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官僚资本约占全国工业资本总额的2/3,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并垄断全国的金融业。
3、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的革命性质:一方面反帝反封建、摧毁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解决大资产阶级与官僚资本问题,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4、完成没收官僚资本的革命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没收占垄断地位的官僚资本,使新民主主义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使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其次,无产阶级可以利用由官僚资本转化而来的经济力量,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再次,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及相应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包括:反帝反封建、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这些内容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第一条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在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侵略行为瓜分了中国的领土,以及在中国的殖民势力。
同时,封建主义制度也使得中国人民沦为农奴,没有基本的民主权利。
因此,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2.民族独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民族独立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主权遭到严重侵害,人民生活遭受严重压迫和剥削。
因此,民族独立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3.人民民主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另一项主要内容是要建立人民民主。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下,中国人民没有民主权利,政治权利被剥夺,社会不公平。
因此,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总路线要求建立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4.土地革命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课题。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控制着大部分土地资源,农民生活贫困,缺乏土地,而土地问题也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提出了土地革命的主张,要求实行土地改革,将土地归农民所有,解决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广阔的群众基础。
5.武装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指导下,武装斗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一大法宝。
在这一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开展了广泛的斗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并建立了人民政权。
武装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反帝反封建、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这些内容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原则。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本章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统治在全国形式上得到确立,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
在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统治之下,中国共产党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领导人民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个革命的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逐步走向复兴和发展。
然而,由于党成立时理论准备不足,在初期实践斗争中也缺乏经验,党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先后发生三次“左”或“右”的错误,结果是使不断发展壮大的革命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被迫进行长征。
主要历史事件有:八七会议、南昌起义、第一至五次围剿与反围剿斗争,遵义会议等。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的政局处在极度混乱之中。
除新旧军阀的对立外,国民党内部也分成许多派系,主要有三个政治派系,即以蒋介石、胡汉民为代表的南京派(宁派);以汪精卫、唐生智为代表的武汉派(汉派);以张继、许崇智为代表的西山会议派(沪派)。
宁汉各有“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沪派只有“中央党部”。
三派都打着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奉行“三民主义”的旗号,为争做国民党的“正统”和控制中央大权互相角逐。
当时,国民党各派的纷争,主要表现为宁、汉两方的对立和争斗。
汪凭借自己在国民党中央的合法领导地位,企图以武汉派为中心去统一南京的国民党中央和政府。
蒋以“反共先进”自居,坚持把汪派排斥于国民党中央之外,将国民党各派统一于南京,置于自己的监护下之下。
1927年8月,蒋介石在外有汪精卫逼迫、内有李宗仁等“逼宫”的情况下,于8月13日辞职下野。
稍后,汪精卫在胡汉民、吴稚晖等国民党元老和西山会议派邹鲁、谢持等人的政治压力下,也被迫引咎下野。
9月15日,宁、汉双方与西山会议派共组“中央特别委员会”。
至此,国民革命中期以来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的国民党,终于在“反共”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实现了统一。
1928年1月9日,蒋介石在南京通电复职,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重新掌握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于4月5日宣布北伐,史称“二次北伐”。
土地管理制度优化改革.doc

土地管理制度优化改革
土地问题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改革、发展和建设的关键。
因此,对中国土地管理体制未来改革的评价和把握不应局限于具体案例或暂时的政治经济考虑。
只有站在一个更宏大的“领域”,即站在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反思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现状。
在过去30年里,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变化发生在经济层面。
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瓦解,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建立和完善。
因此,社会的活力得到了激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新的社会治理模式正在形成,这与“改革开放前的时代”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XXXX的快速增长,一个又一个美丽雄伟的现代化城市不断崛起,但健康有序的土地市场尚未完全建立。
政府仍然是土地资源的唯一供应者和最强的市场参与者;土地法律制度已经初步建立,但宪法与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甚至政策会不时取代法律成为土地领域的主要规范;土地法律政策的制定吸收了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但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却很难听到公民的声音,土地纠纷引发的信访日益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 1 页共1 页。
毛概土地改革

材料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地主阶级通过封建所有制来残酷地压迫和剥削农民,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之一。
因此,必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才能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十年内战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政策。
1946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把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1).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什么?答: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2.没收官僚资产阶级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
材料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
(2).请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积极意义?答: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①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经营的小规模经营,也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②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土地改革历史

安徽师范大学ANHUI NORMAL UNIVERSITY中国土地革命发展历史目录摘要 (1)1 绪论 (1)2 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土地政策经历的三次变革 (1)2.1 第一次变革是土改、互助组和合作化 (1)2.2 第二次是变革人民公社化运动 (2)2.3 第三次变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2)3 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革的背景、历程及主要特点 (2)3.1 土改、互助组和合作化运动的情况 (2)3.2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的情况 (2)3.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 (2)4 对农村土地政策的三次变革的几点认识 (3)4.1 建国后第一次土地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历史任务 (3)4.2 “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也起到了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制度的改革 (3)4.3 党中央对农村土地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3)5 参考文献 (4)中国土地革命发展历史摘要:土地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农民生活最基本的收入来源,而土地使用效益是衡量农村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
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农村解决好了土地问题,其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本文从我党领导的三次土地制度变革着手,研究中国土地革命发展历史,有利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关键词:土地土地革命土地政策变革一、绪论土地问题不仅是革命时期的重要问题,也是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要问题。
从中国革命时期最早的“打土豪、分田地”到现代中国农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
这是我党在政治上的巨大进步。
事实也证明,这是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
此后的几十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
本文着重对这三次变革作了介绍,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历程,对于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进行农村土地政策变革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提出过自己的土地政策。
下面是三个阶级关于土地问题政策的汇总。
一、农民阶级的土地政策(1851--1864)
(1)政策:《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土地。
(2)评价:一方面,具有进步性。
实际上反映了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强烈愿望,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另一方面,具有局限性。
仅仅是愿望,不符合实际,是空想的性质。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土地政策(1894--1918)
(1)政策:"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涨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2)评价:具有进步性,但是并不是将土地所有权分配给农民,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中共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历来是考试的重点。
1.土地革命时期政策(1927--1936)
(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1937--1945)
(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946--1949)
(1)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原因: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
②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3)作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4.过渡时期的政策(1949--1956)
(1)土地改革时期(50~52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在新解放区继续完成土改任务,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土地改革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农业合作化时期(三大改造时期53~56年):政策:采用稳步发展的方针,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影响: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
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1978年)
(1)政策: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小社并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2)影响: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6.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以来)
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内容,从而解放农业生产力。
(1)政策: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但没有所有权。
(2)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三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