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中的美教案资料
物理教学目标美术教案高中
![物理教学目标美术教案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29c63fc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77.png)
物理教学目标美术教案高中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将物理概念和规律与美术创作相结合。
教学内容: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引力、运动、力学、热学等。
2.与物理相关的美术创作:利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创作,例如描绘重力对物体的影响、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等。
教学方法:1.讲解结合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展示物理规律,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示范和指导学生的创作:教师示范和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进行美术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学生合作和展示: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创作,最后展示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物理相关的美术作品,引起学生对物理与美术的关联性的兴趣。
2.讲解和实验操作:教师讲解物理知识,并进行相关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物理规律。
3.创作指导:教师示范和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进行美术创作。
4.合作创作和展示: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最后展示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
5.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美术创作的过程和体会。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和评价,评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创作能力,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提高。
教学环节:1.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利用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鼓励学生展示创作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
以上是一份物理教学目标美术教案高中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物理教学教案-科学与艺术的交叉
![物理教学教案-科学与艺术的交叉](https://img.taocdn.com/s3/m/b1cefff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b.png)
初中物理教师 高中物理教师 物理教育研究者 对物理教育感兴趣的人
PART THREE
物理实验中的美 学设计
物理规律的诗意 化描述
光的折射:解释 了油画中光线和 色彩的变化
重力原理:在建 筑设计中考虑重 力的影响
电磁波:在音乐中 利用电磁波产生不 同的音色和音效
PART FIVE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介绍与本节课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实验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互动环节: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讲解原理:详细讲解物理原理, 引导学生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
引入概念:通过实验或实例引 入物理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波动理论:在舞蹈 中利用波动原理表 现节奏和动态
教学内容:介 绍物理学的概 念、原理和实 验,强调科学 与艺术的联系。
教学方法:采用 跨学科的教学方 式,结合艺术元 素,如音乐、绘 画等,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物理
知识。
教学资源:利 用多媒体教学 资源,如视频、 动画等,展示 物理现象的艺
术美感。
教学目标:培 养学生的科学 素养和艺术素 养,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PART FOUR
定义: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引导学生理解 和掌握物理知识的教学方法。
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步骤:选择合适的案例、引导学生分 析案例、总结归纳知识点。
注意事项: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和 针对性,能够与知识点紧密结合。同时, 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和互动,及时 调整教学策略。
进步情况:对比学生前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成长。
高中最美物理实验教案
![高中最美物理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22b4c8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12.png)
高中最美物理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了解光的折射
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
实验材料:
1. 光源(例如激光笔或手电筒)
2. 一块透明直尺
3. 一杯水或透明玻璃杯
实验步骤:
1. 将水倒入杯中,并将透明直尺倒立在水杯边缘,直尺的一端应悬空在水的上方。
2. 将光源对准直尺的悬空部分,激活光源,使光线射入水中。
3. 观察光线在直尺和水之间的折射现象,记录观察结果。
4. 根据观察结果,让学生总结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实验原理:光线在通过两种介质界面时,会因为介质密度和光的速度不同而发生折射现象。
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的折射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验拓展:
1.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介质(如油、玻璃等)进行折射实验,观察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
射情况。
2. 可以利用正弦定律和折射率的关系公式,进行更深入的数学分析和计算。
实验注意事项:
1. 注意光源的使用安全,避免直接照射眼睛。
2. 实验时谨慎操作,防止水杯倾倒或直尺破损。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场地,保持实验室整洁。
通过这个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规律,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物理知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验中获得乐趣和启发,不断
提升自己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认识物理学在音乐中的应用
![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认识物理学在音乐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65fe0f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9.png)
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认识物理学在音乐中的应用背景介绍: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能量转化的科学,它的应用领域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音乐。
在音乐中,物理学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乐器制造、音乐声学以及音乐演奏等方面。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物理学在音乐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并了解物理学对音乐创作和表演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音乐中的应用领域。
2.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在物理学方面的探索欲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物理学在音乐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1. 乐器制造中的物理学原理。
2. 音乐声学中的物理学原理。
3. 音乐演奏中的物理学应用。
教学活动及时间安排:活动一:乐器制造中的物理学原理(40分钟)1. 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类型的乐器,了解它们的外形和基本结构。
(10分钟)2.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解释乐器的音色与乐器结构、材料等因素的关系。
(10分钟)3. 学生分组选择一种乐器,使用所学物理原理,设计一个改进乐器音质的实验。
(20分钟)活动二:音乐声学中的物理学原理(60分钟)1. 老师介绍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并演示声音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
(15分钟)2.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乐器演奏中的共鸣现象和谐振现象,以及它们与频率、幅度等因素的关系。
(15分钟)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不同参数(如弦的长度、拉紧程度等),观察声音频率和音量的变化。
(30分钟)活动三:音乐演奏中的物理学应用(40分钟)1. 老师介绍管乐器演奏中的气柱共鸣现象,以及它与音高的关系。
(10分钟)2. 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使用不同长度的管子,观察不同音高的产生。
(20分钟)3. 学生分组进行小型合奏,使用所学物理原理,创作一段乐曲。
(10分钟)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入了解了物理学在音乐中的应用。
他们了解了乐器制造中的物理学原理,音乐声学中的物理学原理以及音乐演奏中的物理学应用。
《美和理论物理学》教案(苏教版选修)
![《美和理论物理学》教案(苏教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94d3410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7f.png)
《美和理论物理学》教案(苏教版选修)教学目标:1、在略读的基础上,能勾画出介绍理论物理学美的构成时分析问题角度的语句。
2、筛选相关语言信息,梳理文章的论述层次,明确作者的行文思路。
3、理解并具体解释作者引用其他科学家的言论想证明的见解。
教学重点:掌握阅读科学论文类文章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法,形成清晰的阅读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出现的重要概念、重要语句及引用言论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科学论文是在各种科学领域内专门探讨学术问题、反映研究成果的论文。
它既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研成果的工具。
它具有学术性和文献性。
自然科学论文重在关注自然物质、现象以及人们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用来表述作者的新见解、新发现,要求用充足的科学的论据来支撑观点,用严密的推论、合理的分析、科学的语言建言立论,以取得读者的理解或认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华裔美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一篇科学论文《美和理论物理学》,来看看他是怎样论述自己对理论物理学中美的问题的深刻见解的。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因对宇称定律的深入研究而与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分享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
分别受聘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名誉教授,并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
其中贡献最大的在粒子物理学方面。
三、解题。
1、本文从物理学发展历史、理论物理学中美的表现形式及美在将来物理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等三方面,论述了自己对理论物理学中美的问题的深刻见解。
2、本文的主要观点:理论物理学中的美是变化的,这种变化最显著的体现是理论物理学日益增长的数学化。
理论物理学中的美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776e3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7.png)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得出结论2.按照议论文基本思路划出课文结构。
明确:课文结构引入——论点阐述——例证论证——结论呼应五、巩固提高自主研究1.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对科学美的描述。
明确:科学美的描述科学美是一种形式之美,是一种规律之美,是一种思维之美。
2.思考:你认为科学美是什么?举例说明。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思路和课文的结构,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之美。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探索科学的奥秘,发现科学之美,让我们一起追寻科学的美丽之路。
但他们的工作却是美丽的。
这个论点是通过对科学家形象的描写和对科学工作的评价来提出的。
2.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文章通过举例子来说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中存在的美。
同时,文章还引用了科学家们的话语来支持科学是美丽的这个论点。
3.文章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明确:诗意化、形象化、感性化文章采用了大量的诗意化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感性的表达来展现科学之美。
同时,文章也融入了XXX的科学诗,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三、合作探究,共同解读科学诗1.请同学们阅读《科学之美》中的XXX科学诗,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诗中所表达的科学之美。
2.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展示小组讨论结果,共同探究科学诗的深意。
四、引导思考,感悟科学之美1.请同学们回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科学之美,例如日出日落、植物生长、星空等等。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美好的科学现象,并分享给同学们。
3.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科学之美如此令人惊叹?这些美好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哪些科学原理?五、巩固提高,认识科学之美1.请同学们收集关于科学美的文章、资料、图片等,进一步认识科学之美。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写一段话,描写其展示的科学之美。
六、情感升华,感悟科学之美科学之美美不胜收,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一定能发现身边的科学美,感悟科学美。
让我们一起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悟,让科学之美在我们的心中绽放。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https://img.taocdn.com/s3/m/4ffe66e2ba0d4a7302763a23.png)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我一千次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在美育方面,我们的教育仅对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美的熏陶,却忽略了自然科学美,忽略了自然科学也和其它艺术一样充满美感。
比如物理学中的一条定理、一个公式、一种新的理论,都会使物理学家迷恋和欣喜若狂。
爱因斯坦称赞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具有“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乐”,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人们称为物理理论中最美的“艺术品”。
新课标倡导,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把美育放在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首位。
可见新课标中更加突出美育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中学物理教学中美育的现状受传统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影响,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要求,我们的物理教学中存在着较严重的重学科知识教育轻美育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1.重“静态美育”,轻“动态美育”。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有美术班,对美术特长生进行绘画功底的强化训练,为升学服务,而绝大多数的同学很少接触美学教育,甚至与美育无缘。
这种急功近利的美育和一味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是片面的、低层次的。
2.重美育成果的显现,轻美育底蕴的孕育。
美育是潜移默化和时间积淀的结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成的。
然而,我们的学校却存在着较严重的“突击”现象,或为了迎接检查验收,或为接待参观学习,或为了搞庆典,叫几个绘画功底较好的学生画几幅画像模像样地展出一下,办个画展。
表面上看,学校的美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使来者感觉赏心悦目,因此也赢得了众多赞誉。
而实际上,忽视了美育是没有学科界限的,不同学科的美育对学生来说是全面的、系统的。
这样的学校美育才是有内涵和生命力的。
3.重美育氛围的渲染,轻学生内心世界的陶冶。
美育往往被我们的学校作为面子工程来做。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245921763231126fdb1116.png)
科学是美丽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研读课文,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2)能力目标: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
(2)教学难点:1.学习科技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设想:通过对科学美形态的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具:多媒体教法:阅读法、合作讨论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图片导入:科学是——?明确:深奥的枯燥的抽象的单调的科学家是——?明确:白发怒张皱纹满面质疑科学美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研读课文,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2)能力目标: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
(2)教学难点:1.学习科技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
明确:枯燥zào 皱纹zhòu 频频 pín 撰文zhuàn螺旋luó纤巧 xiān 谚语 yàn 不谙ān翩翩起舞piān 锲而不舍 qiè载歌载舞zài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雕刻下去不放弃,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了解作者。
明确:沈致远,1929年11月出生,江苏溧阳人,旅美物理学家,科普作家。
在微波技术、微波应用及高温超导应用等领域中有多项发明,并获有多项美国专利。
著有作品《微波技术》、《高温超导微波电路》、《体验美国》、《科学是美丽的——科学艺术与人文思维》3、找出作者在文中例举的科学美形态。
高中物理美育渗透教案
![高中物理美育渗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ed685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9.png)
高中物理美育渗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光的颜色形成原理;
2. 掌握涉及到光颜色的艺术表现技巧;
3.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对光色彩的审美感知。
二、教学内容:
1. 光的颜色形成原理:光的三原色叠加原理;
2. 艺术表现技巧:光影、色彩搭配、光线运用等;
3. 实践操作:利用光的特性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光的颜色形成原理,引导学生探讨光色彩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性。
2. 理论学习:讲解光的三原色叠加原理,介绍艺术家如何利用光的原理进行作品创作。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光色彩创作实验,通过调节光线、颜色的运用,展现不同的艺术效果。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作品,讨论各组的创作思路及效果,并进行评价和反思。
5. 总结回顾:整理光色彩在艺术表现中的应用技巧,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四、教学手段:
1. PPT讲解;
2. 实验仪器:灯光、滤色片等;
3. 创作材料:颜料、画板等。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2. 评价学生对光色彩的理解和运用;
3. 整理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
六、拓展延伸:
1. 可以邀请专业艺术家来指导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创作技巧;
2.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光色彩的理解和表现方式;
3. 将光色彩的艺术表现与物理理论结合,开展更有深度的研究。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可以反思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物理美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初中物理美育教育教案
![初中物理美育教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359fa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91.png)
初中物理美育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物理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物理现象的美:如光学、声学、力学等现象的美的体现。
2. 物理规律的美:如牛顿三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3. 物理仪器的美:如各种测量仪器、实验装置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物理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物理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讲解物理现象的美、物理规律的美以及物理仪器的美,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独特魅力。
3.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的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物理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物理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体会物理的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理现象的美、物理规律的美以及物理仪器的美。
2. 演示法:展示物理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的美。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物理美。
4. 实践法: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体会物理的美。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美育教育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的美,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初中物理美育教案
![初中物理美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74ee59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2.png)
初中物理美育教案课程标准: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结合实例说明。
2.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够结合实例说明。
3. 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能够结合实例区分。
4. 培养学生对物理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理解。
2. 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物理的美。
2. 学生分享对音乐美的感受。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产生现象,如敲击物体、吹奏乐器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条件。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需要什么介质。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 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条件。
四、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例子,区分三个特征。
3.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特征。
五、欣赏物理美(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物理美,如美丽的声波图、乐器等。
2. 学生分享对物理美的感受。
六、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布置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
同时,通过欣赏物理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物理与美术教案人教版高中
![物理与美术教案人教版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a968744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f.png)
物理与美术教案人教版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与美术之间的关联和联系;2. 掌握物理原理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3.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物理原理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2. 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
教学难点:1. 将物理知识与美术创作结合;2. 实际操作与创作的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材料:颜料、调色盘、画笔、画板、纸张等;2. 学生准备材料:以上述物品为主;3. 教师提前准备案例展示。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物理与美术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Step 2:理论学习(15分钟)通过PPT或板书,教师介绍物理原理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如光影效果、透视原理等。
Step 3:示范操作(2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美术创作中,如如何表现物体的光影效果、如何运用透视原理等。
Step 4:学生练习(3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示范,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如画一个立体的花瓶、创作一幅光影效果鲜明的静物画等。
Step 5:展示与讨论(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交流讨论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互相学习。
Step 6: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物理知识对美术创作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
作业布置:1. 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并写一篇心得体会;2. 利用物理知识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将物理知识与美术创作结合,激发了学生对物理与美术的兴趣,并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展示和实践操作,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物理与美术的认识和理解。
高中物理与诗之美教案
![高中物理与诗之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83866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5.png)
高中物理与诗之美教案
目标:通过诗歌的形式,引导学生感悟物理世界的美丽,增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物理知识与诗歌创作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知识并通过创作诗歌将其表达出来。
2.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方式:课堂讨论、示范讲解、小组合作、个人创作
教学准备:PPT、诗歌素材、物理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融合物理知识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物理与诗歌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
对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10分钟)
讲解物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内容,并与学生分享一些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第三步:示范(15分钟)
老师示范一首融合物理知识的诗歌创作过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诗歌方式表达科学知识。
第四步:小组合作(20分钟)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创作一首融合物理知识的诗歌,鼓励他们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物理
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展示分享(10分钟)
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创作的诗歌作品,让全班学生欣赏和交流。
第六步:总结(5分钟)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物理知识与诗歌之美的结合,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并表
达对科学的热爱。
课堂反馈:通过学生的诗歌作品展示和讨论,检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及时纠正和改进。
拓展延伸:可邀请文学老师共同参与,引导学生创作更加优美和有深度的科学诗歌作品,扩大学生的创作空间和表达方式。
注:该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改进。
《物理与艺术》教学大纲
![《物理与艺术》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95fe70da0116c175e0e4800.png)
4、《时间简史》,霍金著,湖南科技出版社
课程相关主要网站
/phyandart/
课程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论文报告会
主要适用专业
全校各专业
课程组长意见
(签名):
年月日
教学院长意见
(签名):
年月日
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
使用教材
《物理与艺术》,施大宁编著,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与文献
1、“ Art and Physics: Parallel Visions in Space, Time, and Light ”,
L. Shlain著(中文版:《艺术与物理学》,吉林人民出版社)
2、《艺术发展史》,贡布里奇著,浙江美术出版社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开课学院
理学院
开课系
应用物理系
课程名称
中文
物理与艺术
课程类别
公共选修课
英文
Art andPhysics
课程学时
总学时
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
上机
课程设计
24
18-20
2
1.有2.无
课程简介:
简要描述课程的性质及专业地位,培养目标(理论、能力和技能)
对大学生加强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界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科学与人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家和科学家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从2001年开始,在“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课题”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世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计划”重点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经过深入地调研和准备,我们在全国率先开设了《物理与艺术》选修课,供全校所有专业的同学选修,受到广泛地欢迎,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物理与艺术》于2005年1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亲笔为该书题写书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院士为该书作序。以本课程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成果2011年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09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物理知识美术教案高中版
![物理知识美术教案高中版](https://img.taocdn.com/s3/m/48fc5e4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0.png)
物理知识美术教案高中版学科:物理适用年级:高中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绘画和创意表达物理知识。
2. 学生能够通过制作美术作品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在物理学习中,通过美术作品来表达和理解一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和现象。
教学步骤:1.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美术创作来表达物理知识。
2. 分发素描纸、彩色铅笔等美术工具,让学生选择一个物理现象或概念进行创作。
可以是力的作用、电磁场、光的折射等。
3. 学生根据选择的主题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想法。
4. 老师可以适时地进行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完善作品。
5. 学生完成作品后,可以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创作过程和感受。
6. 老师可以组织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他们进行评价和鼓励。
7.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培养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资源:1. 美术工具:素描纸、彩色铅笔等。
2. 教学课件:包含一些物理知识的图片和示意图,供学生参考。
评价方式:1. 学生作品的完成度和表现力。
2. 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美术创作,探索更多关于物理知识的表达方式。
2.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美术比赛或展览,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获得更多的认可和鼓励。
3.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
美术与物理的完美结合——跨学科教案设计实践
![美术与物理的完美结合——跨学科教案设计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f4d8009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12.png)
本文主要介绍美术与物理的完美结合——跨学科教案设计实践的经验。
我们以一份具体的教案为例,说明在实践中如何将美术与物理两门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一、教案背景本次教案是针对初中学生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我们希望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规律,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其观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光线的传播规律;2、掌握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4、用美术的角度观察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三、教学步骤1、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点。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共同点是什么,为什么它们会出现。
2、理论知识讲解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光在空气、水、透明物体中传播的规律,以及光线与物体的交互作用,包括折射和反射。
3、实践环节本次实践环节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由于该教案结合了美术与物理两门学科,因此我们设置了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来观察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任务一:绘制折射光线的路径图学生需要以水为介质,将光线折射后的路径画出来。
这个任务要求学生准确地描绘光线传播的路径,并能够利用所学到的折射规律来表达。
任务二:设计光的反射实验并记录学生需要设计一种光的反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过程。
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利用反射现象来制造不同的视觉效果,例如反转、倒影等。
任务三:绘制光的反射效果图学生需要将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物体反射出的光线路径、强度、颜色等效果用绘画表达出来。
这个任务要求学生对美术与物理的知识进行融合,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力来表达对光的观察。
四、教学总结通过这个教案的实践,我们发现美术与物理两门学科可以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同时考虑美术和物理的知识,这种跨学科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和想象力。
我们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探索不同跨学科教案的设计,让学生在美术与物理两门学科中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教育。
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学习物理学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
![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学习物理学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9eeb56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3.png)
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学习物理学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一、引言在舞台艺术中,物理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演员们提供技术支持,还使表演更加生动、真实。
本文将探讨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的设计,以帮助学生学习物理学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
二、认识物理学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1. 物理学与舞台照明舞台照明是一门科学,它借鉴了许多物理学中的原理。
例如,利用光的折射和反射来调整舞台上的光线,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场景。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物理学的光学原理,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设计出更好的舞台照明效果。
2. 物理学与声音效果声音在舞台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物理学中的声学原理,了解声音的传播和反射规律,从而应用到音响设备的设计和调试中。
他们可以尝试调整音响设备的位置和角度,以获得更好的音效效果。
3. 物理学与舞台机械舞台上的机械设备如吊杆、升降台等都要依靠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来设计和操作。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物理学的力学知识,了解力的作用和平衡原理,从而设计出更安全、更高效的舞台机械系统。
三、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设计在教授初中三年级物理学课程时,教师需要将物理学与舞台艺术相结合,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以下是一份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的设计示例:课程名称:物理学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课时:1小时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领域;2. 掌握光学、声学和力学等物理学原理;3. 能够将物理学知识应用到舞台艺术设计中。
教学内容:1. 物理学与舞台照明- 光的折射与反射- 调整舞台上的光线- 创造不同的氛围和场景2. 物理学与声音效果- 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音响设备的设计与调试- 改善音效效果3. 物理学与舞台机械- 力的作用与平衡原理- 设计安全、高效的舞台机械系统- 操作舞台机械设备的技巧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介绍物理学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物理学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过程。
物理跨学科教学教案模板
![物理跨学科教学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5abf096f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5.png)
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美术、信息技术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传播规律及其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学现象。
(3)运用美术技能创作与光相关的艺术作品。
(4)运用信息技术展示光学实验过程和成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美术创作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规律及其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 光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1.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2. 光学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如彩虹、日食、月食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与光的传播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授1. 光的传播规律(1)光的直线传播(2)光的反射(3)光的折射2.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2)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三、实验演示1. 实验一:光的直线传播(1)演示实验过程(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光的直线传播规律2. 实验二:光的反射(1)演示实验过程(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光的反射规律3. 实验三:光的折射(1)演示实验过程(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光的折射规律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传播规律及其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光学现象。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光的传播规律及其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光学现象的应用。
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学习物理学在美术中的应用
![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学习物理学在美术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245aa2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c6.png)
初中三年级物理科目教案学习物理学在美术中的应用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涉及到物质的性质、运动以及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在初中三年级的物理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物理学知识与美术相结合,通过学习物理学在美术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理解。
本教案旨在探讨如何在课堂中将物理学与美术相结合,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知识。
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学在美术中的应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美术相关的问题;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3.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内容1.物理学与光学的应用:色彩与颜料的原理;2.物理学与透视的应用:景深与远近的表现;3.物理学与运动的应用:动态与静态的展示。
三、教学过程本节课将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通过多种实例展示物理学在美术中的应用。
1.物理学与光学的应用物理学中的色彩理论与颜料的原理密切相关。
通过介绍光的色散现象以及颜料的吸收与反射特性,引导学生了解颜料的成分以及它们对光的吸收与反射的影响。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体验颜料的原理,并观察颜料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2.物理学与透视的应用透视是美术作品中展示远近和景深的一种手法。
通过介绍物体在不同视角下的形状变化,引导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
通过绘制不同的透视图案,让学生亲自体验透视的效果,并了解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方法。
3.物理学与运动的应用运动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而在美术作品中的动态与静态的表现则需要运用到物理学的知识。
通过分析运动的速度、加速度以及其他物理量对于美术作品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物理概念来展现物体的动态和静态特征。
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能够理解并灵活运用物理学知识来创作美术作品。
四、教学评估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课堂讨论: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2.实验报告:完成针对物理学在美术中应用的实验报告;3.创作作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展示物理学在艺术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中的美《审美与人生》题目:物理学中的美姓名学号年级专业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中的美摘要:物理学在各个科技领域,包括生命科学在内,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科技发展进程中物理学是一门常新的科学,犹如一株枝繁叶茂的长青树。
物理学中不仅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理,而且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物理学中又处处洋溢着美的意境。
如果说自然美体现了自然界的现象美,而物理学之美则体现了自然界的内在美,诸如物理学中运用定理、定律、公式、实验、假说等手段所创造的科学美,同样能使人产生神往与迷恋的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代代物理学家对物理学的执着追求与奋力探索,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使之不断焕发出真理的芬芳。
关键词:物理学美学和谐简洁物理学(physics)一词起源于古希腊,拉丁文原意是“自然”。
自公元前七世纪,物理学就以自然哲学的形式从人类的生产劳动中萌芽出来,先后经历了古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四个阶段。
然而物理学在这近三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却存在着一些起过作用的、科学之外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非理性的、有价值的动力因素,它们与美学有关。
物理学的美学意义在于它对世界美的反映。
世界是美的,因为世界是一个完美的物质结构,体现出和谐、简洁、统一的形态、秩序、节奏。
它具有为大的力量和美丽的规律。
它不停地运动、变化、发展。
它充满了丰富的、活跃的和生动的美。
物理学的美蕴含着真,并且闪耀着形式美的光辉。
物理学理论的美是有形式的;因为无形式就无内容;没有情感,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任何创造,任何认识都是不可能的。
物理学家是有感情的;物理学家的感情可以激励他们去创造最完美的理论、最完美的成果、最完美的表达。
这样物理学就不仅显示出内容的美、理性的美、逻辑的美;而且还显示出形式的美、情感的美、形象的美。
在物理学理论中,美与真的关系历来为物理学家所重视,并做出过许多有益的探索。
一些物理学家相信,一个具有非常强的美的感性的物理学家所创立的历来最终总可能是真的,在需要对美与真作出选择时,他们宁愿选择美。
过去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判断科学的真理性时,历来坚持逻辑标准和经验标准;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家提出并探讨了科学真理的美学标准问题。
这样,美学标准就与逻辑标准、经验标准一起,参与了科学真理的检验,使得科学真理中的真与美两个方面紧密的结合起来。
也正是真理的这种美成为了科学家们热衷于探索自然的一种驱动力。
艺术创造是美的创造,科学创造也同样是一种美的创造。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一种自由的、自觉的,创造性的活动。
这种活动本身就包含着人类对美的执著追求。
正因为这样,当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的天体理论提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也是运动的正确猜测时,从泛神论出发认为作为世界灵魂的普遍的世界形式照耀着整个世界,使万物处于这么一个惊人的和谐秩序中,这种普遍的世界形式本身就是内在的艺术家。
被认为可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想媲美的不朽著作,是康德在前批判时期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它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否定了牛顿的第一推动的观念,甚至激情满怀地声称,“给我物质,我就能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
这是一种强烈的美的敏感性的创造从动和愿望。
形式杂乱、烦琐又难一自恰的理论称为“木头”,他们凌乱、杂散难以把握。
所以他一生都在追求建立一个他所为的“大理石”的宇宙;一个和谐、简洁、统一的理论。
在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中,包含引力场的一端是美的,像大理石雕成的;而方程的另一端,包含物质的那一端,仍然是丑的,像木头做的。
物理学家狄拉克充分肯定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美学价值,认为信仰这个理论的真正理由就是在于它的本质上的美。
宇宙向人类展现的是一幅无穷无尽的高深莫测的现实图案,人类认识世界的每一次新的发现、发明,都是人类智慧借助抽象的理性形式在实践中的间接反映,亦即理性美的表现。
从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理论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中的一个里程碑;都是一次理论美的闪光。
牛顿力学理论所概括的是宏观低速运动的规律;爱因斯坦在更高的层次上以光速不变和相对型原理为基础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它反映了宏观高速运动的过程;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低速运动现象,而现代量子场论、相对论量子力学则考察的是微观高速领域。
这些严密优美的理论体系无疑具有真理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意义。
真理性是物理学美的最基本的特点。
它来自事物各部分的和谐秩序,并能为纯粹的理智所理会。
正是这种内在的美给了满足我们感官的五彩缤纷的世界。
没有这一支持,这种易逝如梦的美景是不完善的;因为它们是动摇不定的,甚至难以捉摸。
相反,理智美是完善自恰的。
物理学美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间接性。
彭加勒说过,“因为简洁性和深远性二者都是美的,所以我特别原意寻求简单之事实以及深远之事实”。
自然界的表现形式纷繁复杂,甚至杂乱无章,如果把这些现象一一罗列,那就无所谓简洁及简洁美可言了。
物理学的任务不在于描绘或复述这些现象,而在于对它作从表及里的分析和去粗取精的筛选、加工,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在繁杂中概括出一种简洁明了的规律和理论。
在构造一种理论时,目的在于求简洁性的美;公式是物理学简洁性的集中体现。
面对成百上千个杂乱的数字不会有美的感觉,可一看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的行星运行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或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 等等,就会感到一种简洁的快感,这就是简洁性带来的美感。
物理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和谐性和统一性。
自然界本身就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美反映到物理学理论中,就显示出统一与和谐的物理学美的规范。
物理学规律的统一、有序与神秘的和谐、自恰常常使一些物理学家感到狂喜和惊奇。
而物理学家们创造出来的系统的思想所表现的统一与和谐之美又使更多的人感到愉快。
我们可疑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感到这一体系结构的“诗意”。
在牛顿对天地间运动规律的统一之中;在焦耳迈尔对热功的统一之中;在法拉第、麦克斯韦对电与磁的统一之中;在E=MC2所表示的质能统一之中;在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空间、物质的统一之中;我们都会感到一种和谐的满足。
守恒与对称和统一、和谐的观念紧密相连。
守恒和对称会给人一种圆满、完整、均匀的美感。
从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到开普勒第二定律表现的角动量守恒,以及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都符合守恒的审美标准。
在数学中,方程与图形的对称处处可见,这也是数学美的重要标志。
中心对称、轴对称、镜像对称等,都是诗人愉悦的形式。
笛卡尔建立的解析几何学是在数学方程与几何图形之间建立的一种对称。
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狭义相对论,从其新思想的来源看,不仅是逻辑的,而且具有美学的性质,是一种对称美的追求。
电磁场的基本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就具有一定程度的优美的数学对称性。
它确定了电荷、电流、电场、磁场的普遍规律与联系,用完美而对称的数学形式奠定了经典电动力学的基础。
对称性原理简单说就是从不同角度看某个事物都是一样的。
在所有这样的对称中,最简单的是左右对称。
例如:从镜子里看左右颠倒了的脸,它都是一样的。
有些事物比人脸有着更大的对称性。
立方体从六个相互垂直的不同方向看,或者颠倒它的左右来看,都是一样的。
球从任何方向来看都是相同的。
这样的对称性千百年来愉悦和激发着艺术家和科学家。
但对称性在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不在于事物的对称,而是物理定律的对称。
当我们改变观察物理现象的角度时,我们看到的物理定律的形式不会改变,这样的对称性通常称为不变性原理。
不论我们的实验室在什么方向,我们发现的物理定律都有着相同的形式;不论我们面向南方,还是北方,向上还是向下去测量,都不会有什么不同。
应当指出,我这里所说的对称并不是说上与下是一样的,从地球表面向上和向下测量的观察者对下落的物体会作出不同描述,但他们发现的定律却是相同的,物体都是因为大质量的地球的吸引而下落的。
以上我们说的是空间的对称性,现在我们再来看时间的对称性。
不论我们怎样调节时间,物理定律也都有着相同的形式;这并不是说事物不随时间变化,而是说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方发现的定律是相同的。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这种对称性,那么在任何一个新的地方,任何一个新的时刻,我们的物理定律都得重新建立。
自然定律的对称性在经典物理学中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在量子力学中。
电子的能量、动量、自旋,除了这些以外,宇宙中的每一个电子都是一样的。
正是电子的这些性质,描述了电子的量子力学波函数在对称变换下的响应。
这使得物质在物理学中失去了中心的地位,留下的只有对称性原理和波函数在对称变换下可能的不同行为方式。
比那些简单的平移或旋转运动更不易觉察的还有时空的对称性。
以不同速度运动的观察者看到的物理定律仍然具有相同的形式不论文明在什么地方做实验,都不会有什么不一样。
这种对称性被称为相对性原理。
在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中已有了相对性原理的概念;不过牛顿认为相对性原理是理所当然的;而爱因斯坦则把相对性原理与一个实验事实协调起来,即光速不变原理。
他在狭义相对论中把对称性作为一个物理学问题来强调,这标志着现代对称性思想的开始。
在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中,观测者的运动都会影响观测者在时空中的位置,两者最重要的差别在于牛顿力学理论是以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作为理论框架,而运动是相对的。
狭义相对论则是以光速不变原理作为理论框架,而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
在狭义相对论中,说两件事物是同时发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美是真理的光辉”这句拉丁格言深刻地反映了美与真之间的内在统一性。
物理学理论的真理性与其形式的对称、和谐、简洁是互为表里的,美的直觉和高超的审美鉴赏力引导着物理学家们去叩开科学真理的大门。
参考文献:[1]杨振宁.美与物理学.文汇报,2001.5.8[2][美]R.瑞斯尼克著,上海师大物理系译.相对论和早期量子论中的基本概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1[3]陈筑芳,邹延肃编.物理学史简明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72011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