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放电物理知识要点总结2014-6-6
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用电常识
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 - 用电常识一、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①气体放电:气体中流通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为~。
空气中有来自空闪的辐射,有少量带电质点500—1000对/cm3,少,电导差—绝缘体。
②击穿:间障电压肯定值后,间嘹电流剧增,失去绝缘力量,绝缘状态变为导电状态的变化称~。
③放电形式:气压、电流功率、电场分布不同,放电形式不同。
辉光放电:布满整个电极空间,电流密度小,1mA/cm2~5mA/cm2,整个间隙仍呈上升的伏安特性—绝缘状态电晕放电:高场强电极四周消灭发光的薄层,间隙仍处于绝缘状态。
刷状放电:由电晕电极伸出的光明面细的断续的放电通道,电流增大,仍未击穿。
火花放电:贯穿两电极的光明而细的断续的放电通道,间隙由一次次火花放电间歇地击穿。
电弧放电:光明面电导很大,持续贯穿两电极的细放电通道间隙完全击穿,持续短路状态。
二、带电质点的产生1.电极空间带内质点的产生(1)碰撞电离电场E作用下,质量m,电荷量带电质点被加速,沿电场方向行经X距离后获得肯定的能量,速度U动能动能超过分子电离能Wi,与气体分别碰撞,可能会使分子电离为正离子和电子,碰撞电离条件不肯定每次碰撞都引起电离,几率小。
碰撞过程的争辩自由行程:一个质点在每两次碰撞间自由通过的距离平均自由行程:表时:温度高,压力小的气体中带电质点的平均自由行程大,积累能量大,简洁造成电离。
常态 =10-5cm量级电子引起电离占主导.电子质量小,与气体分子发生弹性碰撞,几乎不损失动能,连续积累功能。
.离子—短,两次碰撞间获得的动能少(E给),碰撞损失动能,积累够电离质量可能性小。
(2)光电离——光辐射引起的气体分子电离。
光波能量:w=hf=bc/ w光波能量, h=6.62x10-34Js,普朗克常数,c光速,f光波,波长紫外线=300nm w=6.62-19J=4.14eV光辐射 hc/≥Wi Wi电离能,有可能引起光电离引起光电离的临界波长o=hc/Wi 小于o电离(3)热电离——因所气体热状态引起的电离本质:仍是高速运动的气体分子的碰撞电离和光电离,不过其能量来源于热能,而非电场。
气体放电
气体放电气体在正常状态下是良好的绝缘介质.但在电压的作用下,也会形成微弱的电流;气体在外加电压作用下产生导通电流的现象称为气体放电。
当加于气体上的电压达到一定数值时,通过气体的电流会突然剧增,气体失去绝缘的性能。
气体在外加电压作用下由绝缘状态转变为导电状态的过程称为击穿。
使气体击穿的最低电压称为击穿电压、气体发生击穿时,电导突增,并伴有光、声、热等现象。
通过实验观察,由于电源功率、电极形状、气体压力等的不同,气体放电现象存在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辉光放电外加电压增加到一定值时,通过气体的电流明显增加,气体间隙整个空间突然出现发光现象,这种放电形式称为辉光放电。
辉光放电的电流密度较小,放电区域通常占据整个电极同的空间。
辉光放电是低气压下的放电形式,验电笔中的氖管、广告用霓虹灯管发光就是辉光放电的例子。
2.电晕放电对于电极很尖的极不均匀电场气隙,随外加电压的升高,在电极尖端附近会出现暗蓝色的晕光,并伴有咝咝声。
如电压不继续升高,放电就局限在这较小的菹围内,形成局部放电,称为电晕放电。
发生电晕放电时,气体间隙的大部分尚未丧失绝缘性能,放电电流很小。
电气设备带电的尖角和输电线路,在运行中时有发生这种电晕放电。
3.火花或电弧放电在气体间隙的两极,电压升高到一定值时,气体中突然产生明亮的树枝状放电火花,当电源功率不大时,这种树枝状火花会瞬时熄灭,接着又突然产生,这种现象称为火花放电;当电源功率足够大时,气体发生火花放电以后,树枝状放电火花立即发展至对面电极,出现非常明亮的连续弧光,形成电弧放电。
二、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和消失我们已经知道,气体间隙在外加电压作用下会产生放电,甚至击穿,这说明气体中有大量带电质点产生;而气体间隙击穿后,若去掉外加电压,气体又能恢复到它原来的耐电强度,这说明气体中的带电质点会消失。
1.带电质点的产生气体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若干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
正常状态下,这些电子受原子核的吸引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原子核旋转,这时的气体原子是一个整体,呈中性,称为中性原子。
第1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第一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 物理过程
主要内容
1 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 2 气体中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3 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 4 不均匀电场中的放电过程 5 冲击电压下气隙的击穿特性 6 影响气体放电电压的因素 7 提高气体介质电气强度的方法 8 沿面放电
1 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
❖ 表面电离系数:γ 折合到每个碰撞阴极表面的正离子使阴极金属表面释 放出的自由电子数,汤逊第三电离系数。
2.1 气体中带电粒子的产生
(五)负离子的形成
附着:当电子与气体分子碰撞时,不但有可能引起碰撞 电离而产生出正离子和新电子,而且也可能会发生电子 与中性分子相结合形成负离子的情况。
电子附着系数η :电子行经单位距离时附着于中性原子 的电子数目。
均匀电场中的电子崩计算模型
3.1.2 低气压下均匀电场自持放电的 汤逊理论
由于碰撞电离和电子 崩的结果,在它们到 达x处时,电子数已 增加为n,这n个电子 在dx的距离中又会产 生dn个新电子。
均匀电场中的电子崩计算模型
3.1.2 低气压下均匀电场自持放电的 汤逊理论
根据碰撞电离系数的定义,可得:
1.2 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
常见放电形式
辉光放电 电晕放电 火花放电 电弧放电
❖ 注意:电晕放电时气隙未击穿,而辉光放电、火花放 电、电弧放电均指击穿后的放电现象,且随条件不同, 这些放电现象可相互转换。
2 气体中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消失
2.1 气体中带电粒子的产生
2. 2 气体中带电粒子的消失
3.1.1 非自持放电和自持放电
气体放电实验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表示实验所得平板 电极(均匀电场)气体 中的电流I与所加电 压的关系:即伏安特 性
气体放电的物理基础.ppt
2、电离 (1) 定义:如果外界加到原子上的能量足够大,使其电子得以跳出原子核 吸引力的作用范围而自由活动,而原来的中性原子或分子(中性粒子)变成 一带有正电荷的离子——正离子。 (2) 电离能:电离出一个自由电子所需的能量,叫做电离能Wi,为一个电 子的电量与一电位差的乘积,即
Wi eVi
e — 电子的电量, e=1.6×10-19C; Vi — 电离电位。
4
§3.1气体放电的物理基础
3) 介稳状态(亚稳状态): 在该状态下,已经跳到较外层轨道上的电子不能很快地返回原来的正常
轨道。 常常必须再由外界加进能量,使已处于较外层轨道上的电子跳到更外层
轨道上去,然后才能跳回正常轨道;或在第二次外界能量的作用下发生电离。 中性粒子处于介稳状态的时间可达10-4~10-2s甚至更长,因而它在中性粒
负离子,而氟原子及其化合物的分子对电子的亲合作用特别强。
氟原子及其化合物
负电性气体
18
§3.1气体放电的物理基础
复合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能量的释放。 表面复合下,释放出的能量多用以加热电极、金属或绝缘构的表 面; 空间复合下,释放出的能量常以光的形式向周围空间辐射,或者 一部分用以增加形成的中性粒子的速度。
2、扩散 电离气体中的带电粒子,由于热运动从浓度较高的区域向浓度较
低的周围气体中移动的现象。 扩散使电极间电离气体中带电粒子减少,从而其电离度下降。
等离子体:电离气体中正负带电粒子数相等。
19
20
2
§3.1气体放电的物理基础
一些气体和金属蒸汽的电离能和激励能
元素 碳C 氧H 氢O 氮N 氟F 铝 Al 银 Ag 铜 Cu 铁 Fe 钨W
电离能/eV 11.3 (24.4, 48, 65) 13.5(35, 55, 77) 13.54 14.55 (29.5, 47, 73) 17.4 (35, 63, 87, 114) 5.98 7.57 7.72 7.9 7.98
气体放电基础知识
气体放电基础知识气体击穿理论气体介质是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中常用的绝缘介质。
如:空气、 CO2、 N2、SF6、混合气体等。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气体会失去绝缘能力,从而造成事故。
为了能正确构成气体绝缘,就需要了解气体中的放电过程。
本章着重介绍气体击穿的一些理论分析,如:带电质点的产生、运动和消失的规律;气体击穿过程的发展等。
第一节气体放电主要形式什么是气体放电:气体中出现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为气体放电。
处于正常状态并隔绝各种外电离因素作用的气体是完全不导电的。
气体中存在少量带电质点(紫外线、宇宙射线作用,500-1000对/立方厘米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带电质点沿电场方向运动,形成电流,所以气体通常并不是理想绝缘介质。
由于带电质点极少,气体的电导也极小,仍为优良的绝缘体。
击穿:当提高气体间隙上的外施电压而达一定数值后,电流突然剧增,从而气体失去绝缘性能。
气体这种由绝缘状态突变为良导电态的过程,称为击穿。
沿面闪络:当击穿过程发生在气体与液体或气体与固体的交界面上时,称为沿面闪络。
击穿电压:气体击穿的最低临界电压称为击穿电压。
击穿场强:气体发生击穿时的电场强度称为击穿场强。
气体放电形式根据气体压力、电源功率、电极形状等因素的不同,击穿后气体放电可具有多种不同形式:1、辉光放电2、电弧放电3、火花放电4、电晕放电1、辉光放电当气体压力不大、电源功率很小(放电回路中串入很大阻抗)时,外施电压增到一定值后,回路中电流突增至明显数值,管内阴极和阳极间整个空间出现发光现象。
这种放电形式称为辉光放电。
辉光放电的特点:电流密度较小,放电区域通常占据整个空间;管端电压较高,不具有短路的特性。
注意:辉光放电仅发生在气压较低的情况下2、电弧放电随着外回路中的阻抗减小,电流增大。
当电流增大到一定值后,放电通道收细,且越来越明亮,管端电压则更加降低,说明通道的电导越来越大,这时的放电形式称为电弧放电。
电弧放电的特点:电流密度很大,管端电压很低,具有短路的特性。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
放电的电流与电压特性
电流特性
气体放电的电流大小和波形取决于放电条件,如气压、电流密度和电极形状等。在一定条件下,放电 电流会呈现脉冲或持续的波形。
电压特性
气体放电的电压特性与电流特性密切相关。在放电过程中,电压会随着电流的变化而变化,通常在放 电开始时电压较高,随着电流增大,电压逐渐降低。
放电的热效应与声效应
拓展气体放电的应用领域
能源领域
利用气体放电技术实现高 效、清洁的能源转化,如 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问题,如烟气脱硫 脱硝、废水处理等。
医疗领域
利用气体放电技术进行杀 菌消毒、病毒灭活等,保 障公共卫生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电场与气体原子的相互作用
库仑相互作用
气体原子在电场中受到正负电荷的库 仑力作用,导致原子运动状态发生变 化。
电子与原子的碰撞
电场加速的电子与气体原子发生碰撞 ,传递能量,引起原子的激发和电离 。
电子的产生与运动
电子从气体原子或分子的束缚态跃迁 到自由态,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
电子在电场中受到加速或减速作用, 能量发生变化,运动轨迹发生偏转。
探索新型的气体放电技术
01
02
03
脉冲放电技术
利用脉冲电源产生高电压、 大电流的脉冲,实现高效 率、高稳定性的气体放电。
介质阻挡放电技术
通过在放电空间中设置绝 缘介质,降低放电的击穿 电压,实现低电压、高效 率的气体放电。
电晕放电技术
利用高电压电场产生电晕, 使气体发生局部电离,实 现低电流、低能耗的气体 放电。
电弧放电
另一种不稳定的气体放电状态是电弧放电。 电弧放电会产生强烈的弧光和高温,同时伴 随着较大的电流和电压波动。这种不稳定性 会对放电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设备损坏。
第二章 气体放电的物理过程
n0
n
na dx d
x
dn ndx
分离变数并积分 ,可得:n n0 e 均匀电场,α不随x 变化,所以
14
(一)光电离
频率为ν的光子能量为 W=hv
式中 h——普郎克常数= 6.63 10
34
J s 4.13 1015 eV s
发生空间光电离的条件为 h Wi
hc 或者 W i
式中 λ——光的波长,m; c——光速 3 10 m / s ;
8
Wi ——气体的电离能,eV。
构成的组合绝缘。例: 电气设备的外绝缘往往是由气体介质(空气)和固 体介质(绝缘子)联合组成;内绝缘则较多地由固 体介质和液体介质联合组成。
3
※一切电介质的电气强度都是有限的,超过某种限度, 电介质就会逐渐丧失其原有的绝缘性能,甚至演变成 导体。在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中出现的电气现象可 分为两大类: (1)在弱电场下(当电场强度比击穿强度小得多 时),主要是极化、电导、介质损耗等(第 一章学习); (2)在强电场下(当电场强度等于或大于放电起 始场强或击穿场强时),主要有放电、闪 络、击穿等(第二、三、四章学习)。
1 2 W mv qe Ex 2
qe Ex Wi
Wi U i (式中 电子为造成碰撞电离而必须飞越的最小距离 xi qe E E Ui 为气体的电离电位,在数值上与以eV为单位的Wi 相等), i x
的大小取决于场强E,增大气体中的场强将使 xi 值减小,可见提 高外加电压将使碰撞电离的概率和强度增大。
16
下图是空气的电离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可以看出:只有 在温度超过10000K时 ( 例如电弧放电的情况 ) ,才需考虑 热电离;而在温度达到20000K左右时,几乎全部空气分子 都已处于热电离状态。
第一章 气体放电
自持放电: 仅需外加电场就能维持的放电过程。 非自持放电: 需要外游离因素和外加电场共同作用 维持的放电过程。
由非自持放电转入自持放电的临界电压Uc称为起始放电电压
2、气体放电后的形式
辉光放电 火花放电
电弧放电
电晕放电 刷状放电
第一章 气体放电
二、气体放电理论
1、汤逊理论
1.漂移(定向运动消失于电极)
气体放电通道中的电子消失于电极形成回路电流,从而减少 了气体中的带电质点的过程,成为漂移
电流的大小取决于带电质点的浓度及其在电场方向的速度。
2.扩散
高浓度带电质点区域的带电质点向低浓度带电质点区域运动
的过程 气体的压力越高或温度越低,扩散过程也就越弱。
第一章 气体放电
3.复合
(4)自持段
当电压达到Uc后,气体中发生了强烈的电 离,电流剧增。同时(实验发现)气体中
电离过程只靠电场的作用已可自行维持,
而不再继续需要外游离因素了。因此Uc以 后的放电形式也称为自持放电 实验发现气体发生在0C曲线段的放电, 当外部游离因素撤除后,即使维持加在气隙上的电压不变放电现象也消失。这一 段需要外部游离因素存在才能实现气体放电的阶段,称为非自持放电阶段。这时 气体间隙仍维持绝缘状态。
电子崩的发展过程
如右图 设:从阴极发出一个电子,经多次碰撞电 离,在经过距离阴极x后,产生n个电子 这n个电子行过dx之后,又会产生dn个新的电子
则
dn ndx
dx nd n0e 0
d
d
对上式积分,可求得初始n0个电子在电场作用下, 经过距离d后因电子崩的发展而产生的电子数量nd, 如下式:
第一章 气体放电
第一节
气体放电基本物理过程及基本性质
电晕放电是极不均匀场中的局部强场 区的一种自持放电(过程)
稍不均匀场不能产生稳定的电晕!!
(起晕电压接近击穿电压)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和基本性质
27
2、电晕放电的效应
发出咝咝的声音、臭氧的气味、 电极附近空间蓝色的晕光
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 回路电流明显增加(绝对值仍很
小),可以测量到能量损失 产生高频脉冲电流-----干扰源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和基本性质
19
流注理论对S较大时放电现象的解释
放电外形: S较大时,放电具有通道形式
流注中电荷密度很大,电导很大,其中电
场强度较小。因此流注出现后,对周围空
间内的电场有屏蔽作用,并且随着其向前
发展而更为增强
当某个流注由于偶然原因发展更快时,将
抑制其它流注的形成和发展,并且随着流
37
1、极不均匀电场中的放 电过程(短间隙)
非自持放电阶段
流注发展阶段(自持)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和基本性质
38
以棒-板间隙为例
非自持放电阶段(设外界 因素产生了一个电子崩)
当棒具有正极性时
在棒极附近,积聚起正
空间电荷,减少了紧贴
棒极附近的电场,而略
微加强了外部空间的电
场,棒极附近难以造成
➢ 汤森德放电是弥散的一片!流注放电
有明亮的细通道!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和基本性质
18
自持放电条件
➢一旦形成流注,放电就进入了新的阶段, 放电可以由本身产生的空间光电离而自 行维持,即转入自持放电了
➢ 如果电场均匀,间隙就将被击穿。所以 流注形成的条件就是自持放电条件,在 均匀电场中也就是导致击穿的条件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和基本性质
知识资料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一)及气体间隙的放电(一)(新版)
第5篇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第35章 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35.1 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与出现35.1.1 气体的电离原子在外界因素作用下,使其一个或几个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自由电子和正离子的过程称为原子的电离,它是气体放电的首要前提。
其所需要的能量成为电离能。
原子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其电子跃迁到能量较高的状态,所需的能量称为鼓励能,原子处于鼓励态e W 电离电位为i U ,C e 19106.1-⨯=;鼓励态恢复到正常状态时,辐射出相应能量的光子,光子的频率v h 普朗克常数ii eU hvW == 电离过程的表示:e A E A +→++为波尔茨曼常数k K J k W kT i /1038.12323-⨯=≥(热电离) 是普朗克常数光辐射波频率h v W hv i ,≥ (光辐射电离)度是碰撞质点的质量、速、v m W mv i ≥221(碰撞电离) 走过的距离为电子或离子在碰撞前x W eEx i ≥常温下的放电过程,碰撞电离是最重要的电离方式35.1.2 气体的分级电离气体的原子或分子在鼓励态(鼓励能为e W )再获得能量而发生电离称为分级电离,这种情况下电离所需的能量仅为e i W W - 亚稳原子有很长的平均寿命(10-3 秒或更长)。
在混合气体中,当一种气体的亚稳原子同另一种气体的原子或分子碰撞时,即使它们的动能较低,只要前者的激发能大于后者的电离能,后者将被电离,前者则返回基态。
多余的能量就改变为电子的动能,或使离子激发。
这种过程,称彭宁电离,或称彭宁效应。
因为惰性气体的亚稳原子有较大的激发能,在含有惰性气体的混合气体放电中,彭宁电离比较有效。
彭宁效应还可以使放电管的点火电压降低。
从绝缘角度看,彭宁效应不利35.1.3 电极表面的电子逸出逸出功:金属的微观结构、金属表面状态(小于电离能):①热电子发射②二次发射③强场发射④光电子发射35.1.4 带电质点的蔓延和复合带电粒子的蔓延带电粒子从浓度较大的区域运动到浓度较小的区域。
第一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PPT课件
:一个带电质点在向前行进1cm距离内,发生碰撞 次数的倒数 。
-
5
1.1.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质点的平均自由行程
的性质
λ∝ T P
受温度和气压影响
电子的要比分子和离子的大得多
反映了带电质点自由运动的能力
-
6
1.1.1 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
带电质点的迁移率
正离子
负极
电子
E
-
61
1.5 电晕放电和沿面放电
1.5.1 电晕放电
1.概念 2.物理过程和效应 3.直流输电线上的电晕 4.交流输电线上的电晕 5.输电线路电晕的抑制方法 6.电晕的应用
1.5.2 沿面放电
1.概念
2.类型及特点
3.放电电压提高方法
4.湿闪现象
5.污闪放电
-
62
1.5.1 电晕放电
1、电晕放电的概念
-
32
1.2 汤逊理论
1.2.4.汤逊理论
汤逊的理论推导
击穿电压U表示为:
U
Bpd
f ( pd )
ln
Apd ln(1 1 )
汤逊理论的适用条件: 均匀电场 pd 26.66kPacm
-
33
1.2 汤逊理论
汤逊理论的不足:
放电时间较长 放电特征呈丝状
阴极的作用
无法解释长间隙放电的物理现象
-
34
1.3 流注放电
2、电晕放电的物理过程和效应 效应:
2)、电风的作用
电子和离子高速运动 与气体交换能量 形成电风
空气对电风的反作用 使电晕电极舞动
-
69
1.5.1 电晕放电
气体放电——精选推荐
第八章、其他形式的气体放电前面两章介绍的都是直流放电,包括:直流辉光放电和直流弧光放电。
如果在两放电电极上加一交流电压,放电会是什么形式呢?低频交流放电与直流放电一样,只是“+、-”极性周期性的变化,放电特性与直流放电一样,而高频放电则完全不同于直流放电。
§8.1 高频气体放电高频放电是指放电电源的交变频率在MHz 以上的气体放电。
其放电性质完全不同于直流放电或低频放电。
低频放电与直流放电在外观上一致,只是放电电流方向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放电空间的发光分布也与直流放电一致,具有明显的阴极位降区、正柱区和阳极位降区,只是两个半周期发光相互重叠,似乎出现了阴极和阳极有对称的发光分布。
低频放电正、负半周期发光分布图如图8.1所示。
对于高频放电,电场改变方向时,放电空间形成的电荷尚未消电离,也未来得急重新分布(高频),①发光分布不同;不像低频放电那样,有阴极位降区和阳极位降区,而两极都呈现阴极位降区形式。
如图8.2。
②同一放电管,交流击穿电压U~与电源频率有关,交流击穿电压U~与直流击穿电压U0之比与电源频率成对数关系。
如图8.3。
可见电源频率对击穿电压影响很大。
一般说来,高频放电比低频放电的击穿电压低。
③高频放电维持放电的机理也不同于直流放电。
在直流放电中,正离子轰击阴极引起次电子发射,是维持自持放电的重要作用;而在高频放电中,空间电荷尚未消失,所以,正离子在阴极上引起的次电子发射已不再起重要作用。
高频放电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内电极高频放电:与直流放电一样,阴极和阳极都被封在放电管内;②外电极高频放电:两放电电极均安装在放电管外;③ 无电极高频放电:将一螺旋线圈套在放电管上,用高频磁场驱动气体放电。
后两种放电电极形式如图8.4。
无论是直流放电还是高频交流放电,都是电子被加速、碰撞激发、碰撞电离等过程。
所以,应首先研究电子在高频电场中的运动情况。
一、电子在高频场中的运动在直流放电中,碰撞激发和碰撞电离,主要来自于高能电子的碰撞;在高频放电中,仍然是电子碰撞,只是电子的运动行为有所不同。
气体放电基础知识
气体放电基础知识关于气体击穿常用气体绝缘介质:空气、 SF6、CO2、 N2、混合气 + CO2、 SF6 + N2)等。
体(SF6气体击穿:正常情况下气体是良好的绝缘介质,但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气体会失去绝缘能力(气体击穿)。
气体击穿是气体绝缘失败的最后表现形式,深入了解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对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意义。
平均电场强度与最大电场强度尖端效应或边缘效应电极表面的电场强度与其表面电荷密度成正比。
在电极尖端或边缘的曲率半径小,表面电荷密度大,电力线密集,电场强度高,容易发生局部放电。
这种现象称为尖端效应或边缘效应。
尖端效应或边缘效应是极不均匀电场的重要标志。
工程上常需改善电极形状,避免电极表面曲率过大或出现尖锐边缘。
分析绝缘结构的击穿电压时,不仅要考虑绝缘距离,而且还要考虑电场不均匀程度的影响。
对于同样距离的间隙,电场愈不均匀,通常击穿电压愈低。
茹柯夫斯基电极任一等位面上电场强度最大值:12211222C U U C C =+静电感应现象电容分压导体受邻近带电体的影响,在其表面不同部位出现正负电荷的现象称为静电感应。
气体放电的几个概念:气体放电:气体中出现电流的各种形式统称为气体放电。
气体击穿:由于外施电压升高,电流突然剧增,气体失去绝缘性能。
气体由绝缘状态突变为良导电态的过程,称为击穿。
沿面闪络:当击穿过程发生在气体与液体或气体与固体的交界面上时,称为沿面闪络。
气体放电的基本形式包括:1、电晕放电(局部放电);2、辉光放电;3、电弧放电;4、火花放电。
气体击穿后的放电形式受气体压力、电源功率、电极形状等因素的影响。
1、电晕放电:随着电压升高,在电极附近电场最强处出现发光层。
发生电晕放电时,气体间隙的大部分尚未丧失绝缘性能,放电电流很小,间隙仍能耐受电压的作用。
2、辉光放电:当气体压力不大、电源功率很小(放电回路中串入很大阻抗),外施电压增到一定值后,回路中电流突增至明显数值,管内阴极和阳极间整个空间出现发光现象。
气体放电的机理
(3)当电子动能小于气体分子的电离能时,每次碰撞都不会 使分子发生电离,而当电子动能大于气体分子的电离能时 ,每次碰撞必定使分子电离。
自持放电条件如果电压电场强度足够大初始电子崩中的正离子能在阴极上产生出来的新电子数等于或大于n0那么即使除去外界电离因子的作用放电也不会停止即放电仅仅依靠已经产生出来的电子和正离子它们的数目取决于电场强度就能维持下去这就变成了自持放电
气体放电的机理
制作人: 朱胜
均匀电场中气体击穿的发展过程
一. 自持放电、非自持放电
②d很小时,自由电子直接从阴极运动到阳极(工程中 不会用到)。
应用:增加气体间隙的距离可提高间隙的击穿电压。
汤逊放电理论的适用范围
➢ 低气压、 短间隙的电场中,即 p d 200(cm 133pa)
汤逊放电理论不能解释的放电现象
1、放电外形 根据汤逊理论,气体放电应在整个间隙中均匀连续地发展.
低气压下气体放电发光区确实占据了整个电极空间,如辉光放 电。但大气压力下气体击穿时出现的却是带有分枝的明亮细通 道。 2、放电时间
基于以上的原因提出了流注放电理论:
谢谢!
γ系数:一个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产生的二次自由电子量。 上述产生的二次电子同样可引起气体空间的电离。
nc n0 n
上式中: n :阴极表面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由于 过程而产生的自由
电子数。
nc :阴极表面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产生的自由电子数。
n0
:阴极表面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由于外界电离因素而产 生的自由电子数。
气体放电——精选推荐
气体放电1、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要使原子从能量较小的定态跃迁到能量较大的定态,必须要有外界对原子发生作用,这种作用实质上就是电子、光子、离子或其它原子等粒子对原子的碰撞。
它是气体放电中主要的物理过程。
所有这些碰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弹性碰撞,一类是非弹性碰撞。
但它们在过程中都遵从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基本原理。
所谓弹性碰撞,是指在碰撞过程中两粒子的动能并未和粒子内部能量发生相互交换。
因此不仅总能量,总动能也是守恒的。
而非弹性碰撞,是指在碰撞过程中两粒子的动能和其内部的能量发生了相互转变,因此两粒子的总的能量虽然守恒但总的动能就不再守恒了。
如果碰撞中原子的内部变化是低能级向高能级的跃迁,原子内部能量增加,而粒子的总动能因转化为原子内部能量而减少,这一类非弹性碰撞称为第一类非弹性碰撞。
如果碰撞中原子内部变化是高能级向低能级的跃迁,则两粒子的总动能因得到了原子内部能量而增加,这一类非弹性碰撞称为第二类非弹性碰撞。
在弹性碰撞中电子几乎不传递能量给中性分子,而离子能把一半的能量传递给中性分子。
当电场存在时,虽然电子和离子都能从电场获得能量,由于上述原因,离子在气体中,它的平均能量和气体分子相同,而电子的平均能量则要比气体分子的平均能量大。
在电场取消后,离子很快地与气体分子达到能量平衡,而电子则必须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平衡。
在气体放电中,在电场作用下,经常有动能比气体分子大得多的电子和离子出现,在弹性碰撞中,离子传递的能量要比电子传递的多得多。
然而在非弹性碰撞中,电子最多几乎能把全部的能量转化为原子内部的能量,一般地也能传递自己的大部分动能。
但离子与弹性碰撞的情况一样,只是将自己一半的动能转化为原子内部的能量。
2、 激发和放电 激发和电离是气体放电中最常见的两种非弹性碰撞。
激发,是指原子在其它离子碰撞时,由较低的能级向较高的能级发生跃迁的过程。
也就是说,原子从能量较小的定态到能量较大的定态的跃迁称为激发。
2、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解析
1. 电子平均自由行程
各种粒子在气体中运动 时不断地相互碰撞,任一粒 子在 1cm 的行程中所遭遇的 碰撞次数与气体分子的半径 和密度有关。 单位行程中的碰撞次数 的倒数 即为该粒子的平 均自由行程长度。
1. 电子平均自由行程
由气体动力学可知,电子平均自由行程长度:
r
:气体分子半径
kT 2 r P
适用范围:低气压,短气隙,pd <200 cm.mmHg 汤逊理论在解释高气压、长气隙时,实际与理论的差别: 放电外形:发生气体击穿时,会出现带有分支的明亮细通道,
不像低气压短气隙时的均匀连续发展;
放电时间:由正离子迁移率计算出的放电时间比实际放电时
间长得多;
阴极材料:理论上有关,实际中几乎与阴极材料无关
4、放电的发展过程
均匀电场:任意位置的自持放电将迅速引起气体间
隙击穿,放电的起始电压U0为击穿电压;
非均匀电场:当电压达到 U0 后,出现电晕, U0 为电
晕起始电压,电压继续升高,相继出现刷状放电、火
化放电(或电弧放电)。
三、均匀电场气隙的击穿
气体击穿的两个基本理论: 汤逊理论 流注理论
4)金属(阴极)的表面电离:
a、正离子碰撞阴极 正离子碰撞阴极时使电子逸出金属(传递的能量要大于逸 出功)。逸出的电子有一个和正离子结合成为原子,其余的成 为自由电子。因此正离子必须碰撞出一个以上电子时才能出现 自由电子。 b、光电效应 金属表面受到光的照射,当光子的能量大逸出功时,金属 表面放射出电子。 c、强场放射(冷放射) 当阴极附近所加外电场足够强时,使阴极放射出电子。 d、热电子放射 当阴极被加热到很高温度时,其中的电子获得巨大动能, 逸出金属。
气体放电过程: 在电场作用下,气隙中带电粒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体放电物理知识要点总结1.气体放电过程中一般存在六种基本粒子:电子,正离子,负离子,光子,基态原子(或分子),激发态原子(或分子)。
2.光子能量,其中为光的频率,h为普朗克常数。
3.原子能量由原子内部所有粒子共同决定,通常人们感兴趣的是原子最外层电子即价电子,因为气体放电过程主要是由最外层电子参加的。
原子通常处于稳定的能级,成为基态(基态能量E1),当价电子从外界获得额外能量时,它可以跳跃到更高能级,此时原子处于激发态(激发态能量E2),电子处于激发态的时间很短,然后会跃迁到基态或低激发态,并以光子形式释放出能量()。
当电子获得的能量超过电离能时,电子就与原子完全脱离而成为自由电子,原子变为正离子。
4.正离子也可被电离,负离子是电子附着到某些原子或分子上而形成的。
负离子的能量等于原子或分子的基态能量加上电子的亲和能。
气体放电中的带电粒子是电子和各种离子(正离子和负离子)。
每种离子都将影响气体放电的电特性,电子的作用通常占主导地位。
5.波数等于波长的倒数,表示在真空中每厘米的波长个数。
即6. 原子所处的状态取决于其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可用四个量子数来描述。
主量子数n(n=1,2,3…), 它是由电子轨道主轴的尺寸决定;轨道角量子数l,(l=0,1,2,3…n-1),它是由椭圆轨道的短轴和长轴之比决定。
轨道磁量子数m l,其取值范围为,它是由轨道相对于磁场的位置决定的;自旋磁量子数.7.在光谱中,将电子组态用规定的符号来标志,轨道角量子数用字母s,p,d,f等表示,相应的l值分别为0,1,2,3等。
电子组态所形成的原子态符号可以表示为第二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1.带电离子的产生方式:碰撞电离,光电离,热电离,金属表面电离2.电子与原子碰撞时,若碰撞不引起原子内部的变化,这种碰撞称为弹性碰撞,若电子能量足够大,电子与原子碰撞后,可引起原子内部发生变化,即引起原子的激发或电离,这种碰撞称为非弹性碰撞。
碰撞激发:若电子动能比原子的电离能小,但比原子激发能大,则电子与原子碰撞时,可使得原子激发。
碰撞电离:若电子动能比原子的电离能大很多,那么在非弹性碰撞之后,除了电子传递给原子一部分能量外,仍保留一部分动能,它以较低速度继续运动,并且原子被电离释放出一个电子。
分级电离:若被激发的原子再次与电子碰撞,那么电子的动能也可传递给激发态原子,使之电离。
光电离:当光子的能量大于原子的电离能时,它就会发生光电离。
热电离:对气体粒子体系加热,温度较高时,快速运动粒子的数目增大,这些高能运动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使它们的动能转化为它们的势能,于是气体粒子被激发或电离,即热激发或热电离。
3.电离度:电离气体中电子或离子的浓度与中性气体原子原来的浓度之比。
4.气体平均自由程:相继两次碰撞之间的平均距离。
平均自由程与气体的粒子数密度成反比,与碰撞截面成反比。
5.碰撞时的能量转移。
当弹性碰撞发生在电子与重粒子(原子或者离子)之间时,电子只给粒子很少一部分能量,而在非弹性碰撞中,电子与重粒子碰撞时可能交出全部能量,变为重粒子的势能,使重粒子激发或电离,而在重粒子之间碰撞时,重粒子只交出动能的一半来激发或者电离其它重粒子,其效率比电子低得多。
6.带电粒子在气体中的运动形式:(1)热运动(在无场空间里,与中性粒子的热运动相同),自由程反映粒子间的碰撞概率。
自由程分布函数n=n0exp(-x/ ),(2)扩散运动:由于气体分子空间浓度的不均匀而在浓度梯度作用下靠杂乱无章的热运动而导致的结果。
扩散系数表征粒子的流量速率与其浓度梯度之间的比例系数。
D=(3)带电粒子的漂移运动(在有电场的情况下发生):离子的漂移运动,电子的漂移运动,带电粒子的双极性扩散运动7.迁移率:用单位强度电场作用下的粒子漂移速度来表征它的运动状态。
8.带电粒子的消失(或者复合)两种途径:空间复合或扩散到电极及器壁上再复合。
复合是电离的逆过程。
放电空间的复合主要是电子与正离子的复合,称为电子复合,正离子与负离子的复合,称为离子复合。
电子复合又包括辐射复合,离解复合和双电子的复合的两体过程及三体复合。
第三章气体放电等离子体概论1.物质存在的四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体态。
2.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物质的存在状态取决于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力和无规则热运动这两种对立因素的相互作用。
或者说取决于分子间的结合能与其热运动的竞争。
3.等离子体定义:包含足够多的电荷数量近似相等的正,负带电粒子的物质聚集状态。
4.1928年朗缪尔等人引入等离子体概念,1879年克鲁克斯把放电管中物质的状态称为物质的第四态。
5。
组成等离子体的基本成分是:电子,离子和中性粒子。
等离子体在宏观上保持电中性。
6.等离子体特征:气体高度电离,等离子体内带正电荷带负电的粒子浓度近似相等,具有导体的特征,等离子体具有振荡特性;等离子体具有加热气体特征(高温)。
7.等离子体分类:按照电离度分,(1)低温等离子体(电离度小于0.01)(包含热等离子体(近局域热力学平衡),冷等离子体(非平衡),燃烧等离子体);(2 )高温等离子体(完全热平衡)(电离度大于0.01)。
非热力学平衡等离子体拥有高的电子能量及较低的离子及气体温度这一非平衡特性在工业上应用最广泛。
8.等离子体基本参量:等离子体粒子密度,等离子体温度,等离子体电离度9.等离子体基本长度:德拜屏蔽长度是等离子体物理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长度20ne kT eD ελ=,它是等离子体具有电中性的空间尺度下限,10.电子走完一个振幅(等于德拜长度)所需的时间可看做等离子体存在的时间下限e e Dp m kT /λτ=11.等离子体鞘层:当等离子体与容器或电极,探针等固体表面接触时,表现出与普通气体截然不同的性质,在两者之间形成一层负电位的过度区域,它把等离子体包围起来,称为等离子体鞘层。
在鞘层内的粒子不具有电中性。
鞘层厚度具有德拜屏蔽长度的量级。
等离子体振荡: 若在等离子体的某一局部区域内,由于扰动,某瞬间出现正负电荷分离时,库仑力将使得其返回原状,但由于惯性,返回的粒子将越过平衡位置向相反方向偏离,此时静电恢复力再次起作用,从而形成等离子体内部带电粒子群的集体运动,即等离子体振荡。
电子的振荡频率远大于离子的振荡频率。
12.等离子体判据:(1)德拜长度远小于等离子体系统的特征长度L ;(2)以德拜长度为半径的球内包含的带电粒子数远大于1;(3)等离子体的频率大于电子和中性粒子的碰撞频率。
这表明电子不可能通过与中性粒子的碰撞来消耗振荡能量,以使等离子体振荡维持。
13.气体放电的相似性(略)第四章汤森放电与气体击穿1.低气压气体放电的伏安特性曲线:p63画出伏安特性曲线,并对每个区的特点进行分析说明2.什么是自持放电,非自持放电?3.1903年,汤森第一个提出气体击穿理论----电子雪崩理论,并于1910年发表“击穿判据”等。
此理论开始用于非自持放电,自持暗放电及过渡区,后来罗果夫斯基修改和补充了该理论,扩展到辉光放电区。
4.电子崩的形成(电子雪崩或电子繁流)阴极电极表面由于光电离产生电子(种子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运动过程中动能增大,并与气体粒子发生碰撞电离,产生新电子,新电子向阳极运动也会使得气体电离,于是电子数量增多,带电粒子像雪崩式的增殖,即电子雪崩或电子繁流。
5.α系数—电子沿电场方向运动1cm平均发生的碰撞电离次数—电子崩过程(α过程)α称为电子碰撞电离系数(或电子对气体的体积电离系数)。
α与放电气体性质,气体压强及给定放电点的场强等有关。
电离系数依赖于气体压强和电场强度。
)/()/exp(P E f P E B A P =-=α6.γ系数(正离子的表面电离系数)—折合到每个碰撞阴极表面的正离子,使阴极金属平均释放出的自由电子数—离子崩达到阴极后引起阴极发射二次电子的过程(γ过程)。
γ与气体性质,电极材料和离子能量等有关。
7.汤逊理论的实质: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的主要原因,二次电子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
所逸出的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
适用范围:解释低气压、短气隙中的放电现象。
8.影响γ系数的因素:(1)气体的电离电位高,阴极的逸出功低,则γ值就大;(2)正离子的动能大小也直接影响γ值大小,因为正离子被阴极吸收后的动能将变为零,这些动能同样被转化为逸出电子的能量;(3)γ值的大小还与阴极表面附近的E/P 值有关。
9.正离子引起次级电子发射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电离能。
10.自持放电条件可表达为:1)1(=-d e αγ11.击穿判据的物理意义 :若最初从阴极逸出一个初始电子,设电子在加速同时不断碰撞电离,到达阳极时电子数目为d e α, 产生的离子数为(d e α-1),这些正离子最终通过作用,产生二次电子,若二次电子数d e α-1≥1,这些二次电子就可作为种子等初始电子一样产生连续电流,从而使得放电持续进行。
即仅由电子α作用产生初始电子时,电流在一个脉冲后会终止。
但同时加上离子的γ作用,会不断从阴极补充种子电子使放电持续下去,此即自持放电含义。
12.帕邢定律:击穿电位的表达式为:))/11ln(/ln(γ+=APd BPd V S 13.影响击穿电压的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条件下,击穿电压与气体性质有关,且随着电极材料,表面状况和电极结构(电场分布)而变。
14.杂质气体对击穿电位的影响,如掺入低电离能的气体可降低击穿电压,相反,若掺入双原子分子气体,则着火电压要升高。
15.电场分布对击穿电压的影响:(1)在均匀电场条件下测得的帕邢曲线,在正负电极反号前后,两条帕邢曲线重合。
(2)同轴圆筒电极系统的电极间电场分布不均匀。
当中心电极接正电位时,阴极附近电场相当弱,击穿电压较高;当中心电极接负电位时,阴极附近电场较强,击穿电压就低。
16. 罗果夫斯基空间电荷理论在汤森放电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在气体击穿过程中应考虑空间电荷对放电的影响。
第五章 辉光放电1. 正常辉光放电时,沿着存在有电场的管轴方向,放电管发光空间呈现明暗相间的光层分布分为五个区域:(一)阴极区,(二)负辉区,(三)法拉第暗区,(四)正柱区,(五)阳极区。
2. 正常辉光放电的阴极区由三部分组成:阿斯顿暗区,阴极辉光区克鲁克斯暗区。
3.辉光放电发光强度排序:负辉区最亮,正柱区次之,阴极区最弱。
4.辉光放电外貌与气体种类,压强,放电管尺寸,电极材料及形状,极间距等有关。
改变电极间距,阴极区和负辉区不受影响(负辉区和克鲁克斯暗区保留),而最大正柱区,法拉第暗区可完全消失。
5. 正常辉光放电:放电电流只从阳极表面的一部分流过,随着电流增加,阴极被放电电流覆盖的面积也增加两者成正比,此时阴极位降与放电电流及气压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