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与体征—发热

合集下载

常见症状评估发热疼痛

常见症状评估发热疼痛
症状的定义 症状是指疾病状态下,机 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被评估者主观感 到的不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如 发热、头痛、乏力、咳嗽等。是诊断疾 病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发热含义: 正常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当机体在致热原作 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 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正常体温: 正常人 一般为36~37℃ 舌下体温36.3~37.2℃(成人清晨安静状态) 腋下体温比舌下低0.5℃ 肛测法体温比舌下高0.5℃ 影响因素:昼夜、年龄、性别、环境、测量部位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不规则热 T >39℃ >39℃ >39℃ 无规律 持续时间 数天/数周 1天/数天 间歇 体温波动 1℃</24h >2℃/24h 热与无热交替 无规律 常见疾病 伤寒、肺炎 败血症 疟疾、肾盂肾炎 肺结核 风湿热 重症结核 化脓感染
常见发热热型
【热型及临床意义】
2、常见热型特点:
【临床常见的几种疼痛】
头 痛 胸 痛
腹 痛
头痛的含义: 是指额、顶、颞以枕部的疼痛。 【病因】 1.颅内病变:感染、血管病变、占位病变、颅 脑外伤等 2.颅外病变:颅骨疾病、神经痛、颈部疾病、 五官科疾病。 3.全身性疾病:急性感染、心血管疾病、中毒 等疾病; 4.神经症:神经衰弱及癔症性头痛
【头痛的临床表现】
2、腹腔器官急性炎症:如急性胃炎、肠炎、胆囊炎、阑尾
6、腹壁病变:腹壁挫伤或脓肿
波状热 T >39℃ 持续时间 数天 体温波动 逐渐下降至正常 数日后体温有逐渐上升 常见疾病 布鲁病 回归热 >39℃ 数天后骤然下降至正常 高热与无热交替
回归热
周期热
常见发热热型
【护理评估要点】
1、测量体温,观察体温曲线,判断发热程度、热型、 及热期。注意影响因素。 2、观察伴随症状 如:寒战、脑膜刺激征、昏迷、惊厥。 3、观察身体反应以评估发热对机体重要脏器的影响。 如:高热期:生命体征、意识等; 体温下降期:记录24h出入液量,尿量,皮 肤干燥、弹性差等脱水症状和体征; 长期发热者:营养状况、口腔炎症、疱疹等。

诊断学简体诊断(常见症状)(已打印)

诊断学简体诊断(常见症状)(已打印)

【症状】: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

【症状七要素】:部位、性质、程度、时间(频率、持续时间)、症状发生的情景、加重/缓解的因素、伴随表现。

【体征】:指医师客观检查到的患者身体方面的异常改变。

第一节发热☆【发热】: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异(1)正常体温:36℃~37℃;①舌下温度:36.3℃~37.2℃②肛表温度:36.5℃~37.7℃③腋下:36℃~37℃;(2)生理变异:24h内下午体温>早晨;运动、进餐后可略有升高,但波动范围≤1℃。

二、发热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1)外源性致热源:①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②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特征:大分子,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而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故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这些细胞可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源。

2)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①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发出冲动通过内分泌、运动增加产热②通过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最终使体温升高。

(2)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外伤)、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癫痫)、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三、病因与分类☆(1)感染性发热(最多见):各种病原体(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2)非感染性发热:1)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周期性发热);2)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3)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病、溶血;4)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重度脱水;5)颅内疾病:脑出血、脑挫伤、癫痫;6)皮肤病;7)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四、临床表现五、热型与临床意义六、伴随症状(了解)第三节水肿【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病例书写常见症状、体征描述及鉴别诊断

病例书写常见症状、体征描述及鉴别诊断

病例书写常见症状、体征描述及鉴别诊断1. 发热症状描述:诱因,发热,最高体温,热型,持续时间,是否需药物干预,有无畏寒、寒战,有无皮疹,有无关节痛,有无午后潮热盗汗,有无体重明显减轻,有无口腔溃疡,有无脱发,有无咳嗽咳痰,有无解稀烂便。

2. 发热体征描述:结膜充血、单纯疱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出血、关节肿痛、皮疹、昏迷。

3. 水肿症状描述:诱因,对称性,晨轻暮重,颜面还是双下肢凹陷性浮肿,逐渐弥漫到全身,有无特殊食物药物进食史,有无解泡沫尿,有无解肉眼血尿,有无尿少,无腹胀及解浓茶样尿,无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与月经周期无关、无体重明显减轻,无多食消瘦4. 水肿体征描述:HR,R,甲状腺体征,有无发绀、黄疸、肝颈静脉回流征,心界、肝肿大、心跳缓慢,双下肢对称性轻/中/重度凹陷性浮肿。

5. 血尿症状描述:诱因,起病缓急,病程长短,具体尿色尿量,有无血凝块,是否为全程血尿、间歇性还是持续性,有无尿量改变,有无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有无发热、腰痛,有无皮疹、泡沫尿、关节痛,有无其他部位出血。

有无药物过敏史、结核病史、肝肾疾病史、泌尿系统疾病史、出血性疾病史等。

6. 血尿体征描述:肾区叩痛、水肿、肾肿块、皮肤黏膜及其他部位出血。

7. 尿频、尿急、尿痛症状描述:诱因,起病急缓,病程长短,排尿频率、尿量、夜尿次数,尿急程度,有无尿失禁,尿痛部位、性质、程度、出现时间,与体位活动有无关系,加重缓解因素,有无发热、盗汗,有无尿色改变、排尿困难、尿流中断,有无多饮多尿、口渴,有无腰痛、腹痛、放射痛等。

有无结核病史、出血性疾病史、盆腔疾病史,与年龄、性别、月经周期有无关系。

8. 尿频、尿急、尿痛体征描述:腹胀、腹部包块、肋脊角叩击痛、腰背痛等。

9. 无尿、少尿、多尿症状描述:诱因,起病缓急,病程长短,尿量、尿色、排尿频率,夜尿次数,有无解肉眼血尿、泡沫尿,有无尿频尿急尿痛,有无发热、腰痛,有无皮疹、关节痛,有无心悸、呼吸困难、胸闷,有无腹痛、腹胀,有无水肿、口渴,有无消瘦、纳差、怕热,有无多饮多食等。

第一节:发热

第一节:发热

注意
热型与个体反应强弱有关,体质弱、年老 者可不发热。
滥用药物可干扰典型的热型(抗生素、 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35
伴随症状
以下几点伴随症状,对于判定发热病因有一定意义: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疟疾等急性 感染性疾病;药物热、输液或输血反应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 疹、淋巴结结核、白血病、淋巴瘤、丝虫病等。
①血常规:细菌--- WBC↑、 病毒--- WBC↓或正常
寄生虫(或过敏性疾病)--- 嗜酸性细胞↑
② 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蛋白
③粪常规:外观(脓血便)、虫卵、细胞
2.病原微生物检查:血培养、痰培养、病毒分离
3.寄生虫检查:血涂片--疟原虫、粪--蛔虫等
4.骨髓检查:穿刺、培养
5.活检:淋巴结等活检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病高热期。
23
稽留热
C
40
39
38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
37
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
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1°C
3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24

2、弛张热(败血症热型):
症状:此期出汗多,皮肤潮湿。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输血后反应等。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 如风湿热、伤寒等。
20
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 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连接起来形成 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 热型。

常见症状

常见症状

,若为胸壁皮肤的炎症性病变,局部可有红、肿、热、 痛表现; b. 带状疱疹所致胸痛,可见成簇的水泡沿一侧肋间神经分 布伴剧痛,且疱疹不超过体表中线; c. 肋软骨炎引起胸痛,常在第一、二肋软骨处见单个或多 个隆起,局部有压痛、但无红肿表现; d. 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疼痛多在胸骨后方和心前区或剑突 下,可向左肩和左臂内侧放射,甚至达环指与小指,也 可放射于左颈或面颊部,误认为牙痛;
常见症状(四)胸痛
3.胸痛性质:
临床表现
胸痛的程度可呈剧烈、轻微和隐痛,其性质可有多种多样。 a. 带状疱疹呈刀割样或灼热样剧痛; b. 食管炎多呈烧灼痛。 c. 肋间神经痛为阵发性灼痛或刺痛; d. 心绞痛呈绞榨样痛并有重压窒息感,心肌梗死则疼痛更 为剧烈并有恐惧、濒死感; e. 气胸在发病初期有撕裂样疼痛; f. 胸膜炎常呈隐痛、钝痛和刺痛; g. 夹层动脉瘤常呈突然发生胸背部撕裂样剧痛或锥痛; h. 肺栓塞亦可突然发生胸部剧痛或绞痛,常伴呼吸困难与 发绀。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
常见症状(一)发热
常见症状(一)发热
致热源分: 外源性致热原:
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②炎症渗 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 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 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内源性致热原(白细胞致热原): 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常见症状(四)胸痛
常见症状(三)咳嗽与咳痰
临床表现
a. 咳嗽的性质:干性咳嗽和湿性咳嗽
b. 咳嗽的时间节律:季节、晨起、夜间 c. 咳嗽的音色:嘶哑、金属音调、阵发性连
续咳嗽
常见症状(三)咳嗽与咳痰
痰的性状和量:
a. 性质:粘液性、浆液性、脓性、血性 b. 痰量:24小时50ml以上痰量增多 c. 痰的颜色:

护理常见病症状体征识别

护理常见病症状体征识别

护理常见病症状体征识别在护理工作中,准确地识别病症状体征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护士或医生判断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症状体征以及它们如何被识别。

一、发热发热是人体抵抗感染的一种自然反应,也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当患者发热时,他们的体温会升高。

护士可以通过使用体温计来测量患者的体温。

正常情况下,体温应在36.5℃到37.5℃之间。

如果患者体温超过37.5℃,则可以判断他们存在发热。

二、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状,发生在心脏病、肺部感染等多种疾病中。

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他们的呼吸会变得急促或困难。

护士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胸部运动、感受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质量来判断是否存在呼吸困难。

三、咳嗽咳嗽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异物和病原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也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状。

护士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咳嗽声音、咳嗽的频率以及伴随的其他症状(如咳痰的颜色、数量等)来判断咳嗽的性质和原因。

四、肌肉酸痛肌肉酸痛是许多疾病或病理状态的常见症状之一。

护士可以通过询问患者是否感到肌肉酸痛来帮助判断他们可能存在的疾病。

此外,护士还可以观察患者的活动能力和肢体功能是否受到影响,以进一步确认肌肉酸痛的存在。

五、头痛头痛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它可以是多种原因引起的。

护士可以通过询问患者头痛的性质(如是否搏动性、部位等)和伴随的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等)来判断头痛的原因,并与患者一起寻找合适的缓解方法。

六、胃痛胃痛是胃部不适或疼痛的一种常见表现。

护士可以通过询问患者胃痛的性质(如是否灼痛、位置等)、时间、程度以及可能的诱因来判断是否存在胃痛。

此外,护士还可以观察患者是否有食欲下降、恶心或呕吐等症状,进一步辅助诊断。

七、皮肤疹子皮肤疹子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护士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皮肤状况(如颜色、病变的形态和分布等)来判断是否存在皮肤疹子。

此外,护士还可以询问患者是否有瘙痒、灼痛等症状,以进一步辅助诊断。

症状评估发热

症状评估发热

19 20 21 22 23
6、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必须注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 或变成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 无发热。
症状评估发热
概述
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 感觉或客观的病态改变,如发热等。
体征:通过身体评估而客观检查到的异常 改变。如心脏杂音、肺部啰音、肝脾肿 大等。
它是认识疾病的向导,并能够为诊断 疾病或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或依据
导入新课
病例 :吕某,男,28岁。 主诉:高热3天。 现病史:4天前患者打篮球淋雨后出现咽痒、鼻塞,
❖常见于布鲁菌病。
5、回归热
❖体温骤升达390 C或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 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 性交提一次。
❖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41
40
体温(℃) 39
38
37
36
35 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五、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分度(口温) • 低热 37.3~38℃ • 中等度热 38.1~39 ℃ • 高热 39.1~41 ℃ • 超高热 41 ℃以上
(二)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
1、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
皮肤苍白、无汗、畏寒、寒战。常见疟疾、 大叶性肺炎、流感、输液或药物反应等。
2、高热期 产热≈散热
四、病因:
1.感染性发热(50~60%)各种病原体: 细菌(43%)、病毒(6%) 其他: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真菌

发热

发热

发热常见症状和体征(一)
1、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 肾炎、疟疾、输血反应等。仅有发冷的感觉无发抖称为畏寒,多 见于病毒感染。 2、胸痛、咳嗽、咯痰、胸闷:提示肺部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 肺脓肿、胸膜炎等,可有相应体征如干湿罗音、胸水征等,呼吸 >35次/分,缺氧明显警惕ARDS。 3、发热伴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提示消化系统感染如急 性胃肠炎、胆囊炎、阑尾炎、急性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克隆 氏病、肠结核等,肝硬化患者发热伴有腹痛应考虑原发性腹膜炎。 应注意肺炎可表现为发热、腹痛,而无咳嗽咯痰等表现。 4、发热伴有头痛、呕吐(尤其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提示 中枢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如伴有精神改变、颅神 经受损表现提示结核性脑膜炎。 5、发热伴有黄疸见于急性肝炎,如同时伴有腹痛考虑急性胆囊 炎,伴有贫血考虑急性溶血性贫血。
发热常见症状和体征 (四)
8、发热伴有淋巴结肿大,脾肿大为辅: 全身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肝脾肿大、血淋巴细 胞增多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全身淋巴结肿大无压痛见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 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周期性发热考虑何杰 金病 局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考虑局部引流区域炎 症 局部淋巴结肿大、质地硬无压痛,考虑引流脏 器肿瘤
(2)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分述如下: 1)支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解脲支原体(可引起泌尿及生殖系统 感染)。 2)衣原体:如肺原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沙眼衣原体。 3)立克次体:如恙虫病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 寒的病原体)、莫氏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 原体)等。 (3)细菌:常见的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 1)球菌:阳性球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链球 菌、肺炎球菌等。阴性球菌有脑膜炎球菌、淋球菌等 2)肠道杆菌:如埃希菌族的大肠杆菌、痢疾志贺菌,沙门菌族 的伤寒杆菌,克雷伯菌族的肺炎杆菌、产气杆菌 、哈夫尼亚菌,变形杆菌族的普通变形杆菌等。

13症状与体征1——10

13症状与体征1——10

1.发热1概念2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常见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1概念: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使得体温超出正常范围。

2病因1感染性:以感染性发热多见。

2非感染性: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2抗原-抗体反应。

3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白细胞致热源。

1内源性致热原.:1定义:血液中白细胞产生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2机制:白细胞致热原———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体温调节中枢——发热。

2外源性致热原1定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需通过内源性致热源发挥作用。

2机制:外源性致热源→内毒素→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激活内源性致热源。

内毒素是外源性致热源。

2非致热源性发热: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4临表1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程度分为:低热:体温为37.3℃~38℃。

中热:体温为38.1℃~39℃。

高热:体温为39.1℃~41℃。

超高热:体温为41℃以上。

记忆:临床分度:低热中热:高热:超高热起点:终点:记忆38 39 41。

2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度,最常见的疾病是大叶性肺炎。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最常见于败血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最常见于疟疾。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

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记忆:1留会伤肺,2弛就败血,骤升骤降是回归,最常见于霍奇金,缓慢升降是波状。

最常见于鲁菌病,交替间歇是疟疾,风湿结核不规则。

5伴随1皮疹:1斑疹:呈红色不凸出皮肤,可见于斑疹伤寒、猩红热等;2丘疹:呈红色凸出皮肤,可见于麻疹;3斑丘疹:是指斑疹与丘疹同时存在,可见于麻疹等;4疱疹:可见于水痘、带状疱疹等;5荨麻疹:可见于输血或输液反应、病毒性肝炎等;6出血疹:可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

健康评估 常见症状评估 发热

健康评估 常见症状评估 发热
•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手术史,无药物过敏史。
一、病因与发生机制 (一)病 因 (二)发 生 机 制
(一)病 因
1. 感染性发热 如:
2. 非感染性发热
2. 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坏死物质吸收 ❖变态反应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皮肤散热障碍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二)发 生 机 制
概念:在某种情况下,体温中
枢兴奋、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 散热减少,致使体温高出正常范 围,即为发热。
5
病例讨问论题:
1.该患者的发热病因及机制
• 患者男,28岁。主诉:高可2.热该能患3是天者什。是么什?么热型? • 现病史:4天前患者打篮3球.主淋要雨护后理出诊断现是咽什痒么、?
鼻塞,轻微咳嗽,在厂医务所就诊,按“感冒” 给予“抗病毒冲剂”等治疗,未见好转。3天 前出现寒战、高热,体温39.2~40.3℃,咳嗽, 咳少量白色黏痰。发病以来自觉乏力、纳差, 全身肌肉酸痛。无腹痛、腹泻,排尿、粪正常。
•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手术史,无药物过敏史。
病例讨论
病因 病原体致的感染性发热
发病 机制
热型
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致热源
护理 诊断
二、临 床 表现
(一) 发热的临床分度(复习) (二)临床过程
(一)发热的临床分度(复习)
发热高低:低热37.3~38 °C,中度发热 38.1~39 °C, 高热为39.1~41 °C, 超 高热41 °C
• 患者男,28岁。主诉:高热3天。
• 现病史:4天前患者打篮球淋雨后出现咽痒、 鼻塞,轻微咳嗽,在厂医务所就诊,按“感冒” 给予“抗病毒冲剂”等治疗,未见好转。3天 前出现寒战、高热,体温39.2~40.3℃,咳嗽, 咳少量白色黏痰。发病以来自觉乏力、纳差, 全身肌肉酸痛。无腹痛、腹泻,排尿、粪正常。

常见症状与体征

常见症状与体征

第一单元常见症状与体征(一)总论:发热、咳嗽与咯痰、咯血、紫绀(发绀)、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变化等症状和体征总计38个,主要掌握这些症状和体征的概念、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第一节发热【考纲要求】发热概念、发生机制、常见原因(感染性、非感染性)、临床表现(发热的分度、临床过程与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常见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考点纵览】发热的原因通常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以前者多见;掌握发热的临床分度;发热的临床经过分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热型分六型,各型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不同疾病发热伴随不同症状。

1、概念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腋温37℃,口腔温度37.3℃、肛温37.7℃),称为发热。

2、发生机制发热的原因很多,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但基本发病环节已比较清楚(图5-3)。

(1)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分为外源性致热源和内源性致热源。

外源性致热源:如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真菌等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内源性致热源:简称内热源(EP):由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所释放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 (IFN)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这是目前已明确的四种主要EP,其特点为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2)非致热源所致: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2006-3-032.不直接通过体温调节中枢,需内源性致热源发挥作用的致热源是A. 肿瘤坏死因子B.嗜酸性粒细胞C.病原微生物D.干扰素E. 白介素-1答案:C解析;病原微生物不直接作用体温中枢,而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内致热源作用体温中枢引起发热。

临床医学概要症状与查体部分

临床医学概要症状与查体部分

咯血
常见病因
肺结核 支气管扩张
二尖瓣狭窄
肺癌
咯血
常见症状
呼吸困难
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 费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 甚至出现发绀、呼吸频率、深度、 节律异常。
常见症状
呼吸困难
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 呼气性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 端坐呼吸—心力衰竭(左心衰)
常见症状
胸痛
原因: 胸壁疾病: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 心血管疾病:心绞痛、心梗等 呼吸系统疾病:胸膜炎、肺结核等 纵膈疾病:纵膈肿瘤、反流性食管炎 其他:肝脓肿、肝癌等
肺部语颤
增强:肺泡内有炎症浸润(大叶性肺炎实变期) 接近胸膜肺内巨大空腔(空洞型肺TB)
减弱或消失: ①肺气肿 ②阻塞性肺不张 ③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 ④胸膜高度增厚粘连 ⑤胸壁皮下气肿
正常胸部叩诊为清音 正常人大部分肺野内为肺泡呼吸音 肺泡呼吸音增强: 见于运动、贫血、发热、酸中毒等 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见于重症肌无力、大量胸腔积液、支气管 阻塞、肺气肿、气胸、大量 腹水等。
黄疸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 致皮肤、粘膜和巩膜黄染的现象。 临床分型: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
咳嗽与咳痰
咳嗽:气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外界进入气道的异物 籍以排出体外。 咳痰: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由咳嗽运动而排出口 腔外的动作。 意义:1)保护、防御性:排出侵入呼吸道内的异物、 病理分泌物。 2)有害的一面:感染扩散、咯血加重、气胸。
咳嗽与咳痰
病因
呼吸道疾病 胸膜疾病
心血管疾病
中枢神经因素
咳嗽与咳痰
咳嗽 干性咳嗽——咳嗽无痰或痰量极少。 湿性咳嗽——咳嗽伴有咳痰。
咳痰 铁锈色痰——肺炎球菌肺炎 黄绿色或翠绿色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粉红色泡沫痰——肺水肿(急性左心衰) 痰白粘稠且牵拉成丝难咳出——真菌感染 砖红色胶冻样痰——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

常见症状发热

常见症状发热
问诊要点
➢ 起病缓急、时间、季节、病程、程度 ➢ 诱因 ➢ 临床表现 ▪ 症状 详细询问各系统的症状 ▪ 体征
常见症状

▪ 一般情况 ▪ 诊治经过 ▪ 传染病接触史、手术史等

常见症状
发热
常见症状
发热
常见症状
发热
谢谢观赏
常见症状
发热
热型及临床意义
➢ 稽留热 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 -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
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常见于大叶性肺 炎,伤寒等
➢ 弛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型 是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大,24小
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 化浓性炎症等
❖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颠痫持续状态、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 ❖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常见症状
发热
外源性致热原
释 放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体温调节中枢
激 活
内源性致热原
血 脑 屏 障
调定点上移神经内分泌产热>散热
常见症状
发热
临床表现
➢ 发热的缓急
急性发热;慢性发热(指发热持续在2周以上);
慢性微热(口腔温度37.4℃ -38℃持续1月 )
➢ 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 -38℃ ;中等度热38.1℃ -39℃ ;高热
39.1℃ -41℃ ;超高热41℃以上
➢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 体温上升期
骤升期-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 -40℃以上,常伴有寒战,如疟疾、 大叶性肺炎、败血病等;
➢ 间隙热 是指体温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

发热的症状与体征

发热的症状与体征

发热的症状与体征在众多发热性疾病中,发热并非孤立的症状,往往伴随出现相关疾病的症状与体征.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如下:1.寒战主要由细菌内毒素及其他病原体诱生多种细胞因子及代谢产物引起,出现于体温上升期。

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膜炎、急性肾孟肾炎、败血症、疟疾等。

2.面容无欲貌见于伤寒,苦笑面容见于破伤风,惊恐貌见于狂犬病,醉酒貌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斑疹伤寒、荡虫病等,口唇周围苍白(环口苍白圈)见于猩红热,服险浮肿、眼分泌物增多、结膜充血的特殊面容见于麻疹,发热伴面部蝶形红斑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面色苍白见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口朋疹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膜炎等。

3.发疹很多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急性传染病常发生特征性皮疹,分为熟膜疹与皮疹两大类。

口腔教膜疹科普利克斑见于麻疹;皮疹形态多样,分为斑疹、丘疹、斑丘疹、疤疹、荐麻疹和出血疹。

充血性皮疹见于猩红热、麻疹、风疹、伤寒等;出血性皮疹(癌点或脐斑)见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流行出血热、流行性脑膜炎、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登革热等;面部蝶形红斑见于;皮肤焦癫见于思虫病。

4.结膜出血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斑疹伤寒、荡虫病、钓端螺旋体病等o5.出汗热程中或热退时出汗者见于疟疾、急性血吸虫病、布鲁杆菌病、阿米巴肝脓肿等;结核病的盗汗为其特征性表现。

6.淋巴结肿大见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艾滋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若虫病、猫抓病、钩端螺旋体病、川崎病以及少见的坏死性淋巴结炎等。

7.头痫发热伴有明显头痛见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疟疾等;头痛伴有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甚至昏迷者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o8.肌痛发热伴有肌痛见于钩端螺旋体病、皮肌炎、风湿热、布鲁杆菌病、人旋毛线虫病。

9.关节疼痛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成人病等。

10.肝胖肿大见于血吸虫病、伤寒、黑热病、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淋巴瘤、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发生机制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上限。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随测量部位不同而不同,腋温36℃~37℃,口温36.3℃~37.2℃,肛温36.5℃~37.7℃。

正常人上午体温较低,下午略高,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

女性在月经周期中、排卵后体温较高。

发热的主要机制为:外致热原(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等)和某些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尿酸结晶等)等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内生性致热原,主要是一些炎性细胞因子,包括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

这些内生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

然后机体出现骨骼肌收缩、寒战,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出现发热。

发热可以增强机体吞噬细胞的活动及肝脏的解毒功能。

但严重发热可对器官和组织造成严重的损害,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因心率快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体温在42℃以上可使一些酶的活力丧失,使大脑皮层产生不可逆的损害,最后导致昏迷,直至死亡。

二、常见病因发热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发热更为常见。

(一)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性疾病均可导致发热。

(二)非感染性发热包括多种不同的疾病: 1.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风湿热、成人Still病等。

2.恶性肿瘤:包括各种恶性实体瘤(以消化道肿瘤、肝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多见)及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3.无菌性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肺栓塞、脾梗死、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所致组织损伤、内出血、急性溶血等。

4.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包括甲状腺危象)、嗜铬细胞瘤等。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丘脑病变等。

6.物理因素:如中暑、放射线病等。

7.其他: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可产生功能性发热,包括感染后发热和功能性低热。

三、临床表现 1.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以口腔测量为准)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发热的诱因、起病缓急、病程、加重或缓解因素急性起病,病程少于两周者为急性发热,主要由感染引起;两周以上体温超过38℃为长期发热,常由感染、肿瘤和结缔组织病引起,但仍以感染为主要原因;体温在38℃以内的非生理性发热,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低热,可见于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低热。

3.热型对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

常见的热型包括:(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

见于伤寒、肺炎球菌肺炎等;(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达2℃以上,最低体温高于正常水平。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和化脓性炎症等;(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后,骤降至正常。

经过1天或数天后又骤然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发作。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4)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数天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

见于布氏杆菌病;(5)回归热:体温骤升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数天后又骤升,持续数天后又骤降,如此反复。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热等;(6)不规则热:发热无明显规律。

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四、伴随症状与体征 1.伴有寒战病程中只有一次寒战,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病程中反复于发热前出现寒战,见于疟疾、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钩端螺旋体病和恶性淋巴瘤。

2.伴出血现象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钩端螺旋体病、炭疽、鼠疫等。

3.伴明显头痛:见于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

4.伴有胸痛: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胸膜炎、肺脓肿等。

也可见于心包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

5.伴有腹痛:见于各种原因的消化道感染,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肝脓肿、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腹膜炎,以及腹部恶性实体肿瘤和恶性淋巴瘤。

6.伴尿痛、尿频、尿急:
见于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等。

7.伴有明显肌肉痛:见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旋毛虫病、军团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8.伴有皮疹,见于:(1)发疹性传染病:包括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幼儿急疹等。

发热和皮疹出现的时间常常相对固定。

(2)非传染性疾病:常见于风湿热、药物热、系统性红斑狼疮、败血症等。

9.伴有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恶性组织细胞病、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和其他严重感染、急性溶血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