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8月19号,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 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疑似白鳍豚的动物,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12
历史溯源
根据化石记载,白鳍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 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鳍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白鳍豚曾广泛 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 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 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11
种群现状
• • • • • • • • • 1979年:中国宣布白鳍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鳍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鳍豚尸体 2006年:0头 2007年:长江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一头也没有
抢救记事
• • • • • • • • • 2000年:4月,在北京开通了“爱白鳍”网站。 2000年:9月,武汉耗资60万元举办“拯救白鳍豚”科普展,原计划接待2030万人,最终参观人数为1671人,被迫提前撤展。 200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陶醒世等在政协大会上提出了加紧保护白鳍豚的 提案。 2002年:7月14日,淇淇去世。 2006年:在白鳍豚的栖息地长江对淡水豚类进行的一次考察最终无功而返。 2006年:在中国进行的彻底调查未发现一条白鱀豚的踪影,科学家怀疑这一 珍稀的物种是否已经在地球上消失。 2007年:8月8日一次重新评估中,白鳍豚被贴上了野外灭绝标签。 2010年:1月12日是淇淇入住武汉白鳍豚馆30周年的日子,馆内没有任何纪念 、悼念、思念活动,只有一个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淇淇标本。 2010年: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报告说,根据当地渔民的回忆,即便这 一物种的种群数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致命性下降之后,他们依然能够 在中国长江的中下游流域发现白鱀豚的踪迹。
7
分布范围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 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现有数量稀少, 20年前的估计只有300头左右,当时就已面临灭绝的危险。
8
生活习性
白鳍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 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 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 白鳍豚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 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 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鳍豚往往成对 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 才能瞥见一眼。 白鳍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 ,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白暨豚是用肺呼吸 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 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 达200秒。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2.5米,雄性2.3米,体重100~150千克, 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摄氏度左右。
10
种群现状
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 和支流中消失,长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近 年来种群数量下降极快。据报道,1980年代初有400多头,1986年减至300来头,1990 年调查时有200来头,至1993年为130余头,到1995年不足100头,进入2000年的时候, 估计白鳍豚大概仅剩二三十头了,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 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1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濒危 种,列《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类保护动物。 鲸目白鳍豚科白鳍豚属的唯一种。30年前,长江约有1000多头白鳍豚,由于江水污 染严重,航运繁忙,1986年,白鳍豚仅剩300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上12种 最濒危的动物”;2000年,白鳍豚仅有20头。这些惊人的数字,证明这可爱的生灵, 正以倒计时向我们做最后诀别。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 性白鳍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2002 年7月14日,这头白鳍豚死去。1986年捕捉到一头雌性幼豚,两年半后,这头雌豚死于 肺炎。 1995年,在湖北石首江段捕到一头性成熟的雌性白鳍豚,将它放养在石首天鹅洲长 江故道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1996年夏天长江大洪水,这头白鳍豚因触网而死。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 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鳍 豚。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鳍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 到的白鳍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白鳍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现已 濒临灭绝。
2
白鳍豚
中文名称:白鳍豚 外文名称:Yangtze River Dolphin 亚目:齿鲸亚目
科:白鳍豚科
别称:白鳍,白旗,猪豚,白暨豚
属:白鳍豚属
界:动物界
种:白鳍豚种 分布区域:长江,钱塘江洞庭湖及长江中下 游 拉丁学名: Lipotes Vexillifer
白鳍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 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 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 形。这四鳍给白鳍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 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鳍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 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鲸目
3
Fra Baidu bibliotek
外形特征 身体结构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历史溯源 种群现状 抢救记事 保护价值 生物保护 相关故事
点击这里
生物命名
自动播放 4
外形特征
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暨豚,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 白豚古老孑遗生物。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 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暨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
5
身体结构
白鳍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 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 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 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鳍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 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但白 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 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9
生长繁殖
每年有两次发情期,分别在3-5月和8-10月。怀孕期10-ll个月。每次产1 仔(也有产2仔的)。白鳍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 右。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鳍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 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 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 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 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鳍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 了天然的隐蔽屏障。白鳍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 兽为4岁。成年白鳍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 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鳍豚雌雄比例为1: 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每年的冬末春初是白鳍豚的交配期,母豚妊娠期长达1年左右,因此产仔 大多在来年的春季。出生后的小白鳍豚乳汁喂养,直到五六岁才算成熟;一 般寿命30年。
6
身体结构
白鳍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所以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 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 白鳍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 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 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鳍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 声音。白鳍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 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 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 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鳍豚就是这样 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 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 伴联系。 白鳍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 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
由于数量奇少,白暨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 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 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鲸目白暨豚科白暨豚属的唯一种。
体长2米,体重100-200千克。嘴部狭长,像鸟的嘴巴那样,约有30厘米 ,上下颔两边密排着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隆起。皮肤细腻光滑 ,背面是浅灰蓝色,腹面是白色,体表呈流线形,前肢为鳍肢,背鳍呈三角 形。后肢退化,尾部未端左右平展,分成两叶,呈新月形。有一个长园形凹 穴状的鼻子或呼吸孔长在头顶的左上方。眼睛只有绿豆粒一般大小,已经退 化,位于嘴角的后上方。耳朵只有一个针眼大小的洞,位于眼的后方,外耳 道已经消失。
白鳍豚(bái qí tún),在长江里大约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是中 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物种。白鳍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 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豚(拉河豚、亚河豚、恒河豚、印河豚、白鳍豚)中存活 头数最少的一种。由于数量奇少,白鳍豚不仅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 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
13
抢救记事
• • • • • • • • • •
14

1978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白鳍豚研究组。正式开始白鳍豚的 科学研究。 1978年;国务院颁布了《水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 野生动物通令》,都把白鳍豚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1980年:湖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保护珍贵动物白鳍豚的布告》。 1986年:在武汉召开了淡水豚生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白鳍豚成为国内外 科学家关注的主题。同年,中国银行行长陈慕华为白鳍豚捐款50万美元。再 同年,珍珍被捕获养殖。 1988年:9月27日,珍珍去世。 1992年:农业部批准建立湖北石首天鹅洲和湖北洪湖江段两个国家级白鳍豚 自然保护区,并批准建立湖北监利、湖南城陵矶、江西湖口、安徽安庆、江 苏镇江5个保护站。 1993年:在南京召开了保护白鳍豚国际会议。 1995年:一头白鳍豚被捕获,次年触网去世。 1996年:2月,农业部召开关于保护白鳍豚紧急会议,商讨保护对策。12月25 日武汉白鳍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 1997年:6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单位专家及来自北大、人大的部分大 学生倡议1997年为挽救濒危野生动物——白鳍豚年。 1997年:8月,“长江瑰宝白鳍豚展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举行。
To Save Our Dolphins
白鳍豚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暨豚、白旗。
白暨豚是鲸类家族中小个体成员,中文名白鳍豚,属于喙豚科, 拉丁名为 Lipotes Vexillifer,英文名为 Yangtze River Dolphin 。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白鳍豚已存在有2500 万年,喜欢群居,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 探测和识别物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