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学案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领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浏览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大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弹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后削平吕布等割据权势。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一致了中国北方。

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本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来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遭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特别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誉。

(1)《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不断未能得志。

学案5:第7课 夜归鹿门歌

学案5:第7课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学习目标]1.背诵这两首诗,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赏析,加深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的理解。

[学习重点]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天天预习]1.课文精句积累(1)鹿门月照开烟树,。

(2),惟有幽人自来去。

(3)漠漠水田飞白鹭,。

(4)野老与人争席罢,。

2.作家作品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

音乐也很精通。

受禅宗影响很大。

[文本研读]1.请认真诵读《夜归鹿门歌》,结合课内注释,正确理解字义、词义,恰当理解诗句意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赏读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一诗,在理解诗句意义的基础上,重点理解诗歌的对仗美与意境美。

(1)诗歌中的那些词句最工整(对偶)?(2)清人沈德潜说: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二字,去上二字,乃死句也。

怎样领会他说的“妙”与“死句”的含义?[问题探究]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2.“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闻一多的《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谈谈你对“诗如其人”这一评价的理解。

[学习小结]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可以认识两位大诗人,了解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特色,这对于我们诗歌鉴赏能力、人生价值观念、生活品位等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学案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学案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学案教学博苑07-29 1131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综合运用文章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国画的传统技法的具体情况;2、结合上述三种情况来学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鉴赏古典诗歌中所用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古典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明确: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古典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排除“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二、古典诗词中表达方式例析。

1.记叙记叙笔法中的“抑扬”“卒章显志”等手法常被应用到诗歌中。

试举例言之。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就是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方式先叙被拒的扫兴,后写意外的惊喜,游园看似不值,实际很值。

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祠堂的典型景物,五、六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最后两句写出了此次寻找的目的,是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惋惜,更是抒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卒章显志。

2.描写描写运用到诗歌中,主要有环境描写、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但这些描写有时是互相交叉的。

试举几例。

点绛唇(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整首词对荡秋千的少女进行了外貌描写、行动描写。

但最后三句尤其精妙,再写少女外貌、行动的同时,也写出了少女既害羞又想见来人的复杂心理,同时“嗅青梅”这个动作又是一个细节描写。

细微的情节往往有更大的作用,在诗歌中尤其不能忽视。

少年行(唐)李白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一个仪表潇洒的贵公子游春归来,豪饮买醉的场面跃然纸上如在目前。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泰来农场学校九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古代诗歌四首》授课人:林青明课型:新授课打印时间:2014、9授课时间: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

2·能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难点)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课前预习:1·读“题目解说”,回答:沧海,即。

问题交代事件“观沧海”。

此诗是写站在碣石山所观看到的壮丽的景色。

2、读“作者简介”,回答:曹操,三国时家、家、诗人。

字。

代表作有诗歌《》《》。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

预习自测:1、给下列字注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2、理解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什么意思?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观沧海》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哪几句?3、结合语境,说说两个“若”字的表达效果。

《次北固山下》课前预习:读“题目解说”,回答:“次北固山下”中“次”意思是。

1、读“作者简介”,回答:王湾,代诗人。

现存诗首,其中最出名的是《》。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参考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2·在理解诗内容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预习自测:解释下列词语:客路青山外: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发挥想象,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的哲理。

《钱塘湖春行》课前预习:1·读“题目解说”,回答:“钱塘湖”,即。

“春行”即春天出游。

题目点名了、、。

2、读“作者简介”,回答:白居易,字,晚年又叫。

代诗人。

著有《》。

3、读“背景资料”,回答:本诗选自《》。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及手中的参考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诗歌鉴赏学案

诗歌鉴赏学案

专题复习:古诗鉴赏——探究意象、鉴赏手法学习目标:1.探究古诗的意象,体悟情感。

2.鉴赏古诗的艺术手法。

3.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感情。

一、课前准备1.从所学过的古诗中,找出你喜欢的古诗诵读,并准确捕捉意象,体悟情感。

2.回顾常见的诗歌艺术手法。

二、课内探究(一)探究意象1.自主复习学生回顾梳理已学古诗,复习捕捉意象,体悟情感。

2. 合作提高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思考:诗文借什么意象抒发怎样的一种情怀?3.精讲点拨4.巩固提升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思考:诗文的意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鉴赏手法1.自主复习结合具体诗歌简要赏析常见的艺术手法。

2. 合作提高(1)示例:(2)赏析以下古诗的艺术手法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登科后(唐)孟郊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

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孟郊两次落第,46岁那年进士及第,他按捺不住自己得意喜悦的心情,写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3.精讲点拨4.巩固提升鹧鸪天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思考:多角度赏析词的艺术手法。

(三)课堂小结诗歌鉴赏口诀三、课后提升1.归纳整理鉴赏诗歌的知识。

2.尝试撰写诗歌鉴赏心得。

诗歌语言学案1

诗歌语言学案1

古代诗歌的语言艺术学习目标:1、能读懂诗句,并学会想像诗歌的情境并作书面表达。

2、能准确把握古代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3、学会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关键字、词的妙处。

4、学会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关键句的妙处。

5、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

一、学习《山居即事》(王维)1、解说这首诗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简析“遍”和“稀”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二、学习《钱塘逢康元龙①》(明•谢肇淛)1、解说这首诗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

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2、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

三、学习《听筝》(柳中庸)1、解说这首诗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2.有人说颈联中“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空”字作简要赏析。

四、学习《南浦别》(白居易)1、解说这首诗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2、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五、学习《东坡》(苏轼)1、解说这首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2、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六、学习《骤雨》(【宋】华岳)1、解说这首诗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2、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3、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七、学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1、解说这首词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初中写诗歌教案

初中写诗歌教案

初中写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意象、情感、节奏。

2. 诗歌鉴赏方法:抓住意象,感受情感,体会节奏。

3. 诗歌创作技巧:运用意象,表达情感,把握节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难点:让学生学会运用诗歌创作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诗歌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优美的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基本特点讲解:介绍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节奏,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构成。

3. 诗歌鉴赏方法讲解:教授如何抓住意象、感受情感、体会节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 诗歌鉴赏实践:让学生欣赏经典诗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诗歌创作指导:教授运用意象、表达情感、把握节奏的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6. 诗歌创作实践: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创作出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7.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进行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8.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提高人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提高: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兴趣: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课后阅读诗歌的情况。

六、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文本:用于教学和鉴赏实践。

2. 诗歌鉴赏指导资料:辅助学生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3. 诗歌创作素材:提供给学生进行创作的灵感。

4.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作品和相关资料。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读通读顺,借助课文注释先行理解。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授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疏通《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字词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教学步骤:一、导入:PPT出示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导入本课的学习。

二、导读《观沧海》(一)题解:(二)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见课文注释,补充,八月,曹操统一了北方,九月,经过此地。

(二)熟悉诗歌。

1、听《观沧海》朗读。

2、学生齐读《观沧海》。

3、教师点评,教正读音。

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青绿色。

临,到,登临。

碣石,(见课文注释)。

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见课文注释)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

行,运行。

若,好像。

其,代词,指大海。

星汉,(见课文注释)。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幸,(见课文注释)。

至,(见课文注释)。

以,连词,来。

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讨论回答)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直抒豪情。

主旨: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五)欣赏诗歌。

(讨论回答)1、完成课后练习一之1。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

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

北师大版七下《诗歌三首》教案学案6篇

北师大版七下《诗歌三首》教案学案6篇

一.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瞭望liào 餍yàn 饕餮tāo tiè鹧鸪zhè gū屏障p íng气魄pò巅diān 澎湃péng pài 狂澜lán 扮演bàn 气概gài 荡涤dàng dí灌溉gài 磅礴páng bó羡慕xiàn简陋lòu 铆mǎo 偌大ruò惬意qiè戛然jiá蓦地mò哼唱hēng 摇曳yè潸然shān 浸淫j ìn yín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3. 词语坦然:心地平静。

瞭望:远远地望。

纵容:本意指对错误言行放纵、容忍。

本文指自由而宽容。

餍:吃饱、满足。

饕餮:传说中凶恶贪食的野兽,比喻贪食。

文中形容专注贪婪地看。

气魄:有胆有识,敢做敢为的精神。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

体魄:体格和精力。

屏障:像屏风一样起遮蔽作用的东西。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比喻规模、声势壮阔。

气概:面临重大问题时显示的精神状态。

荡涤:洗涤,也作涤荡。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角逐:武力较量,引申为竞争、竞赛。

偌大:这么大;那么大。

惬意:意愿得到满足而感到轻松愉快。

戛然: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蓦地: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突然”。

火候:(烧火时)火力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比喻最佳时机。

矜持:端庄严肃;拘谨。

缠绵:婉转动人。

潸然泪下:潸然,流泪的样子。

形容因受感动而流下眼泪。

浸淫:渐渐积累,逐步扩大。

4. 作者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 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后赴美,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教学园地11-05 2320: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一)编写:吉青云审核:高三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2. 明确古代诗歌鉴赏的难点一、古代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1. 古代诗歌的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

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

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2. 古代诗歌的流派和文学运动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词家多若繁星,他们或因风格相近,或因时代相同,或因同乡好友,或因父子师生,而各自被归人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

了解和熟悉它们,对于诗歌欣赏是大有裨益的。

诗人词家虽多,但如果从创作方法上来划分,大致有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以及形式主义等几个流派。

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

(1)现实主义派流。

现实主义流派的成员,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那些现实主义诗篇的无名。

之后,就是创作汉、魏乐府中现实主义作品的无名。

3 短诗五首(学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3 短诗五首(学案)-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3 短诗五首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五首诗歌的意象,体会不同的诗味。

2.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品味凝练而含蓄的语言。

3.揣摩五首诗歌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重难点1.把握五首诗歌的意象,体会不同的诗味。

2.揣摩五首诗歌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短诗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概念,诗歌在14行内就是短诗。

在中国,短诗的概念是由现代诗人首先提出的,他们吸纳了西方14行诗的体制,首次明确提出短诗界定应为14行以内,同时认为短诗的第一要义便是完整。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

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

获1971 年诺贝尔文学奖。

1917 年7 月在特木科《晨报》发表题为《热情与恒心》的文章,这是诗人第一次发表作品。

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二)写作背景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初中诗歌写法教案模板

初中诗歌写法教案模板

初中诗歌写法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定义、特点、形式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知识介绍2. 诗歌的写作技巧讲解3. 诗歌写作实践4. 诗歌作品欣赏与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歌基本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诗歌的定义、特点、形式等,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诗歌写作技巧讲解:a. 选用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注意词汇的选用,力求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情感。

b. 注重节奏和韵律:讲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知识,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运用到这些技巧。

c. 发挥想象和联想: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丰富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d. 表达真挚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将真挚的情感融入诗歌中。

4. 诗歌写作实践: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让学生现场创作一首诗歌,教师巡回指导。

5. 诗歌作品欣赏与分析:选取几首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让学生从中学习优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诗歌写作技巧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多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学生诗歌作品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堂写作中的诗歌作品,从内容、形式、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3. 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通过提问或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诗歌素材库:提供各类诗歌素材,方便学生在写作时进行参考。

2. 诗歌写作指导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诗歌写作方法和技巧。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诗歌作品和写作素材。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诗歌写作实践中。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及习题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及习题答案

回民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课题:《古代诗歌四首》领导签字:课型:讲读课课时:3课时主备人:刘素平授课时间:教师寄语:学记古诗,聪慧一世。

学习目标:1.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这四首诗词,朗读、背诵这四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词的意境;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 朗读、背诵这四首诗词;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总课时)学习《观沧海》一、复习导入:1、齐背《龟虽寿》2、简介作者、作品:曹操(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简介)二、师就势简介《观沧海》的时代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奸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非凡的胸怀。

三、学习新知:1、生自读《观沧海》,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解决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这首诗的内容。

2、多种形式读诗,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时已经会的、就不要拿到小组中讨论)《观沧海》中:⑴、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其作用是什么?⑵、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⑶、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或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⑷、本诗的主题是什么?四、背诵《观沧海》学习《次北固山下》五、简介作者:指名生简介作者,师明确并强调识记以下知识点:王湾,唐代诗人,其《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有诗人以来少有的名句。

六、背景简介: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作者中进士后曾往来于吴。

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次作。

初中诗歌课文教案

初中诗歌课文教案

初中诗歌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春晓》。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春晓》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文化背景。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2)古代诗歌基本特点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春晓》。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4. 诗歌欣赏(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学习成果。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春天的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诗歌创作,鼓励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建议。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春晓》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春晓》。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春天的诗歌。

3. 查阅资料,了解古代诗歌的其他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4

《古代诗歌四首》学案4
2.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语文科学案纸(2013—2014年度)
课题:《古代诗歌四首》
重点
难点
处理
措施
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学习
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1.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堂
达标
反馈
内容
用自己的话把诗中细节联结在一起,构造一个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4、《观沧海》一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6、《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字,晚号,唐代诗人。
7、《钱塘湖春行》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
8、《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前三句)
第二层次(四、五句)
四、艺术特色
1、言简意赅——简约与深细相依。
2、多方映衬——静景与动景相映。
3、情景交融——景色与情思相融。
五、强化训练营
1、《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他与其子、合称为“三曹”。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写景诗。
课题
古代诗歌四首
作者
课时
两课时
设计
兼馨
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
方法总结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了解诗歌常识。学习朗读技巧,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检查生字词,掌握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情况。
对于诗歌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掌握。
二、共同探究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4、“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羁旅行役诗歌学案

羁旅行役诗歌学案

羁旅行役诗一、学习目标:1、把握羁旅行役类诗歌的常见命题角度。

2、了解羁旅行役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羁旅愁思之情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正是客心孤迥处【知识梳理】一、概念阐释: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

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羁旅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抒发漂泊无依的孤苦、天涯沦落的哀伤,对故土家园的思念,对亲朋故友的思念及温馨家庭的憧憬,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幽怨等等。

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二、常见意象天涯、他乡、驿道、驿亭、故园、桑梓、寒山、烟、暝色、日暮高楼、远客、慈母、家书、双鲤、(客)船、马、杜鹃、鸿雁(归雁)、宿鸟、寒蝉、梧桐、秋叶(黄叶)、猿啼、沙鸥、浮萍、飞蓬、杨柳、凄风、苦雨、月亮、斜阳、高楼、危栏、晚钟、灯漏、孤灯、无眠、醉酒、寒砧、捣衣……例析: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

寒蝉——悲凉。

猿猴——伤感。

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沙鸥——飘零;伤感。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景物特点(常用术语):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三、羁旅诗常见节令:人日:正月初七日。

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上元(元宵):正月十五日。

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曰,称为秋社。

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

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诗歌鉴赏学案---炼字

诗歌鉴赏学案---炼字

诗歌鉴赏学案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一、学习目标:1.探研古代诗歌炼字内容的特点和高考考查的方式、重点2.总结古代诗歌炼字题的答题方法技巧3.通过对应训练感受运用相关知识提高鉴赏能力二、炼字内容概述炼字的基本内容: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外乎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

1、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

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

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

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

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例2:分析“云破月来花弄影“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由于“云破月来花弄影”而使满篇生辉。

这句词词少意多,一语三折。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

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两课时一、自学1.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⑴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⑵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喉咙()吹刮()4.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6.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7.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二、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三、当堂探究: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5.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6.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7.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8.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

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四、写作特色: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五、讨论分析全诗归纳中心。

课堂检测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喉咙()吹刮()2.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4.诗歌是讲究炼字的。

诗人把自己虚拟成一只鸟,却用了“嘶哑”一词来描写“我”的歌唱。

“嘶哑”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

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 作者简介: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

祖籍晋江泉州。

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

1980年,调福建文联。

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

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

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2.读准划线字字音。

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 绯红( ) 淤滩( ) 纤绳( )3.词语解释。

疲惫:簇新:绯红:喷薄:迷惘:4.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4)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5.诗中所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

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⑴我是干瘪的稻穗,⑵我是失修的路基,⑶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⑷我是你雪被下的古莲的胚芽,⑸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

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

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

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

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

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

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

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四、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2.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①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讨论。

②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有什么特点?3.欣赏品味①体会圆周句式的表达效果。

圆周句式是重复同类型的句子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把十分完整的语言单位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续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

②象征和比喻的运用。

4.课堂训练①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②说说对“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的理解。

5.课堂小结学生回忆总结本节课所用到的诗歌欣赏方法。

五、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这首诗。

2.课外找相关读物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学写一篇赏析文章(可以就整体谈,也可以从某一角度谈)。

乡愁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3.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4.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学习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你把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写在下面:二、了解作者搜集有关余光中的资料,互相交流。

三、有感情地反复朗诵,体会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注意把握语调、语速和情感,正确顿句。

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四、自主探究1. 乡愁本是说不清道不明不可捉摸且抽象的一种情感,诗人却以具体可感的事物将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找出诗中的四种意象。

2.找出诗中体现诗人人生经历变化的词。

3.四个人生序词代表了诗人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分别因什么而愁?五、逐源务本“诗以一字为工”,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感受这首诗歌的语言美。

你认为诗中的语言哪些富有表现力?六、拓展延伸比较赏析:请阅读席慕容的《乡愁》,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回答后面的问题。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1.席诗共用了哪三种意象表达乡愁?这三种意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两首诗有何异同?七、同步练习想象和联想是诗歌创作最基本的要素,请同学模仿《乡愁》以实写虚,以具体表现抽象概念的想象方式,就下面的句式作一下想象练习。

乡愁是()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2.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3.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

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曾经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

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二、预习(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灰烬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掠过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残损:灰烬:蓬蒿:憔悴:(三)这是一首(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

(四)通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三、读诗歌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

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通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

”白居易说:“诗,根情。

”都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通过你的预习,你发现本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了更好地读好本诗,首先要理解全诗的大意。

思考:1.作者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哪些地方?(整体感知)2.通过读诗歌的这些语句,你有什么发现吗?除了先写了自己的家乡以外,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3.作者写这些富有代表性的地域各是通过哪种具体的事物来抒发感情的?五、品诗情仔细研读诗歌,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忧愤、义愤、愤慨”的诗句,并说一说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情感的?《雨巷》使他一夜成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