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公开课 (完整版)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全面ppt
三.解词译文
最强大脑—看谁反应快
句1: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词:1.川:河 2.之 结构助词的 3.谈:谈论(赞赏)
译:山河的美丽是自古 以来文 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句点击2输:入正高文 峰/入云,
清流/见底。 词:1.入:进入
2.见: 看见
3.底:底部
译: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 清澈的河流可以看见底部。
一封信里赏山水
游山川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今天, 让我们一起打开时光宝盒,随着一封千年古信穿越时光共游祖国山川。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第一课时
东丰庄学校 王山山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文言句型,句子翻译能够正确 朗读并背诵文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文章,疏通文意,了解本文以动 衬静,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追求美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时 之景 静
朝夕 之景 动
写景 抒怀
1.总结—练习题:比一比
• 1.文中有( )和( ):山水相映之美。 2.( )林( )竹;两岸石壁( ):色彩配合之美。 3.前文写了( )常景,而四时的常景之中,每天( )又不同:早晚变化之美 。 4.高峰为( ),流水为( ),林清竹翠为( ),五色交辉为( ),夕日 欲• 颓1.,明沉确鳞:竞(跃山为)((水)):动静相衬之美。
句6: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词: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的鱼。
译: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 (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 相跳出水面。
句7:实是/欲界 之仙都。
词:欲界之仙都: 人间仙境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
答谢中书书
作者简介 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时期的思想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山水小品名作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 篇短文写自然景物, 篇短文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 1、一句一景,一景一意 、一句一景, • 2、从不同的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 • 3、时间上:早晚结合: 、时间上:早晚结合: • 4、描写方法上:动静结合(形体、声响方 、描写方法上:动静结合(形体、 面)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古来共谈
美
2、山川之美,美在何处啊? 、山川之美,美在何处啊?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仰视 俯视 平视
美
青林翠竹
四 季 常 景 朝 夕 变 景
晓雾将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静
动
• 一、文中有 山 山水相映之美。 有水 : 山水相映之美。 五色交辉, • 二、 青 林 翠 竹,两岸石壁 两岸石壁 :色彩配合之美 常景,而四时的常景之中, 三、前文写了 四时 常景,而四时的常景之中, 又不同: 每天 早晚 又不同:早晚变化之美 四、高峰为 静 ,流水为 动 ,林青竹翠为 静 晓雾将歇、 五色交辉为 动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为 静 ,猿鸟乱鸣为 动 :动静相衬之美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答谢中书书》公开课共45页文档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答谢中书书》示范课教学课件【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趣味导入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首尾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语 言 美结 构 美
合作探究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你能选择一个角度,说说文章意境美体现在哪里?
合作探究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及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全文释义
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合作探究
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谈文章之美。
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
合作探究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首尾呼应 结构分明
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具体写景的句子了吗?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趣味导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月落乌啼霜满天
趣味导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映日荷花别样红
趣味导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趣味导入
好山,好水,好画,好诗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 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 “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只有短短68个字的文言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完整word版)答谢中书书-优秀公开课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三、教学目标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作者)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
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一)朗读: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优秀课件
我感受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 之情和能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美景的得 意之感。
扫除字词障碍,读通读顺。
xiē tuí 歇颓
lín 沉鳞
yù 能与
其奇者
第二遍,读出停顿和断句,初步领悟文体特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 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 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孔子曾经说过:“仁 者乐山,智者乐水。”自 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 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 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 水的优美诗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自由诵读课文三遍。第一遍,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_…_!_…_
• 用叹号。表现出作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 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 用省略号。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以及 对世人热衷于功名利禄、无暇欣赏山水美 景的惋惜之情。
结合以下材料,说一说:从文章中, 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 齐梁时思想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 军,后隐居茅山。入梁,武帝礼聘 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 “山中宰相”。
第三遍,声情并茂地读,感受个中情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上课资料)优质课一等奖上课课件
作业:
1、熟读成诵 2、选择其中的一句或几句写景 文字,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连缀成文。
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
行到
,坐看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猿鸟皆鸣,沉鳞俱跃。
奇丽的 景色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南北朝时期,国家政 局动荡,社会黑暗,矛 盾尖锐,不少文人选择 遁迹山林,陶弘景也是 其中一员。
可是“国家每有吉 凶征讨之事,无不前以 咨询,月中常有数信, 时人谓之‘山中宰 相’。”
以谢中书的身份给陶弘 景的《答谢中书书》写一封 回信,文言文中书书
书信
陶弘景
文中那句话直接诉说了陶弘景对 山川之美的“情语”? 神仙居住于其
中的美好世界
实是欲界之仙都。
是欲界之仙都。
实——是欲界之仙都 —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教案-公开课
7写景部分小结:写景的短短四句话中,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作者用简练的四字句,向我们展示了如此美妙的一个自然世界,实在了不得。
8那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适当的背景介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读(师指正字音)
2教师范读
1文中句子大部分是四字句,四字句怎么划分?两两停顿
2最后两个句子怎么划分?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注意刚才指正的问题,有感情朗读课文)
朗读,也是理解文意、品味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不仅能掌握文章的字词及停顿,同时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
11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
明确:意境优美
结构缜密
语言凝练
12.齐读课文
说美这一环节设计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基于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差,因此在研读写景部分之后才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有方向可依,有话可说。
五、结束语
今天我们随着陶弘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他为谢徵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相信同学们也会为我们祖国拥有这般大好河山二感到骄傲,想想我们自身,我们的家乡文祠四周环绕着什么?山、树林。我们生长在大山的环抱之中,相信等你们长大了,会走出这里,到大城市中去,大城市恐怕很难再见到这些好山好水了,恐怕很难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了,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这种自然生活环境,山也好,水也好、我们应该热爱周遭这片美丽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2024版《答谢中书书》公开课课件
尽管现代通讯方式已经取代了传统书信,但书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情感表达方式仍然具有 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和了解古代书信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 底蕴,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05 互动环节与课堂 实践
学生朗读表演
学生自愿报名,选择文中一段进行朗读表演。 表演前,学生需对所选段落进行理解和分析,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和语音语调。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信 中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 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文学手法赏析 文章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俯仰 结合、白描、以动衬静等,使山川景物形象鲜明,栩栩如 生。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 热爱和向往,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的意境。
该文以描写自然景物 为主,表达了作者对 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作者及时代背景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 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
他生于江东名门,自幼聪慧好学, 博览群书,尤爱读道家典籍。
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 追求隐逸生活,陶弘景便是其中
的代表人物之一。
文学价值与影响
01
02
03
04
需要在今后的Biblioteka 习中多加注意和练习。延伸阅读及研究方向
相关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手法深入研究
可以阅读更多古代书信体散文,如《与朱元 思书》、《与顾章书》等,感受古代文人的 情感交流和文学风采。
可以对本文中涉及的文学手法进行深入研究, 了解其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和发展。
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了解
自然山水与文学关系探讨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11课《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悟情怀
本文的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本文通过对景物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 权贵,访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欧阳修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也。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政治上的失意、内 心的苦闷,寄托在山水之间。在人生的逆境中,他们看到的,不是凄风, 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
题解
回复
书信
答谢中书书
谢徵,作者的朋友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 “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探寻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 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 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 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 往选择遁迹山林,陶弘景就是其一。他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常常 在书信中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
精读研析
我发现了文章_________之美,请听我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词语示例: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等。)
一字之美
1 高峰入云。
赏析:“入”字写出了山之巍峨、高大。
2 沉鳞竞跃。
赏析:“竞”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动感和活力。
认识文体
骈体文:南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 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 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辞藻和典故。它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 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 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提 示来集体背诵课文!
答谢中书书
总引1句 山川句
写景2-6句
抒怀7句
欲界之仙都
四季常景
日变景
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意 境 美
高峰……俱备
沉鳞……猿鸟 动静结合之美
• 1、抓住景物的特征;
• 2、按照一定的顺序; • 3、注重图画美:色彩的搭配、观察的 视角、感观的冲击、动静结合……
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 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高峰如云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正确 理解课文主旨。 2:积累重点文言语句,学习赏析 文中凝炼生动的语言。 3:了解本文以动衬静、借景抒情的 写作手法,品味意境之美。
答谢中书书
答复, 回复 信
谢征,作者的朋 友。中书,是 谢征的官职。
书,即书信,是古代的一种应用 性文体,可以记事、抒情,也可以写 景、议论,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答谢中书书》本文是作者给 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 者写景的名篇。
总 分
二、分写
具体描绘了秀美 的山川景色。
三、抒情、议论。以感叹总括全 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
总
描 绘 了 秀 美 的 山 川 景 色 。
高峰入云, 仰视 清流见底。 俯瞰
极力描写山之 高,水之净 静景
两岸石壁, 平远 呈现出绚烂辉煌 五色交辉。 的气象,万物勃 青林翠竹, 高远 发的生命力。 四时俱备。 朝夕变化 晓雾将歇, 生物的活动, 听觉 猿鸟乱鸣。 为画面增添了 夕日欲颓, 视觉 灵动感,传达 沉鳞竞跃。 了生命气息。
陶弘景 南朝人,字通明, 号华阳隐居。丹阳 秣陵人,去官隐居 茅山,人称“山中 宰相”。有《陶隐 居集》。本文是六 朝山水小品名作。
本文与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可称双璧,同为六朝山水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 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 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 安慰。
动景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 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 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 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 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 静的结合等。
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
高峰如云
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 俯仰生姿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色彩相配之美
清流见底。
山水相映之美 俯仰生姿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色彩相配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意 境 美
高峰……俱备
沉鳞……猿鸟 动静结合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 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 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文 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 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 然。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 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 突出。
(3)语言美。 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 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 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当堂练习
1、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加线词语的表达作 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 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 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 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 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 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 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静入动,表 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 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 消散。 此起彼伏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 沉鳞 竞 跃。 潜游在水中的鱼。 争相。跳出水面。 坠落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
指人间 指仙境。 南朝的谢灵运
仰视:高峰如云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句
晓雾句
夕日句
你敏感的心灵发现自然的生 命美了吗?好吧,下载一幅你 喜欢的风景图片,用今天学习 的景 物描写的技巧与方法,用 优美的文字、心灵的感受描绘 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自 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梁文》
山川之美,古来 共
美景
一起。
谈。 赞叹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 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
交相辉映
色彩斑斓。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 俱 备。
四季。 都。存在
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的人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 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 种奇丽景色了。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 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一、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 “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 “美”点明全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