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学女性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文学悲剧女性比较

摘要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悲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各自不同。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弃妇、和亲女和妓女类的悲剧女性的比较,反映中西文化传统的异同。

关键词:女性形象中西悲剧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学史几千年来, 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出现的、许多经历遭遇相近或相同的文学女性形象, 反映了一国又一国、一代又一代的妇女的悲剧,如《美狄亚》、莎士比亚悲剧中苔丝狄蒙娜,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刘兰芝、杜十娘等。处在中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女性,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往往不同,同时,从她们身上也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

一、弃妇形象比较

美狄亚与刘兰芝在地域上远隔千里,在时间上相距六百多年,是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肤色,不同性格,不同语言,却有着相同悲剧命运的艺术形象。

美狄亚是古希腊(奴隶社会)的妇女,刘兰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妇女,她们同样地位地下,命运由男子决定,一样要遵从“夫为妻纲”的伦理道德。而且,处于从属地位的妇女,生育男性后代是他们婚姻的目的和基础。这一点在二人思想中一样根深蒂固。刘兰芝因为没有孩子被驱遣,美狄亚虽然生了两个儿子却被丈夫抛弃,因为跟愤怒、委屈。

虽然美狄亚和刘兰芝有很多相似点,但基于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的审美意识,二者也有不同点。

首先,被抛弃的理由不同。美狄亚成为弃妇的原因是丈夫的变心。而刘兰芝则不同。刘兰芝被驱谴的原因主要在于焦母,她和仲卿还是相爱的,但这样也并未改变她最终由丈夫决定命运的结局。其次,二者对于被抛弃的命运的抗争也不同。美狄亚把自己炽热的感情全部倾注在伊阿宋的身上,而当她发现这一切付出都毫无意义时,她就变成一头狂怒的狮子,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报复行动。刘兰芝作为中国传统的女性,知书达理,温柔善良,被焦母驱谴以后,兰芝就回家。但被兄长逼婚时,她却毅然选择了以死求全。

以上这些其实一定程度上也就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类进人文明社会以来, 男权文化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而占人类总数二分之一的女性, 长期以来处于群体无意识的人身依附或心理依附状态。中国的文学女性的思想多数以组织家庭为人生最高目的, 以“ 占有”丈夫为精神支柱,她们作人的权力几乎被剥夺净。这一点从先秦文学《诗经·氓》中也可以体现。这些中国式的“ 思妇‟… 、“ 怨妇”和“ 弃妇”形象的大批出现, 与当时不公平的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制有很大关系。西方女性的整体境遇好于中国, 她们还没有被完全财产化, 作人的权力尚未被完全剥夺,而且西方的一夫一妻制一直占主导地位, 这种法律化了的婚姻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妇女地位的进一步下降。

所以, 同为“ 弃妇” , 中西有别。

二、和亲女形象比较

中西历史、中西文学史上“ 和亲”女性的出现, 是女子财产化的象征, 标明了女子地位的进一步下落。

《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可以把自己的女俘下赏有功的傅将阿伽门侬;为了祈祷胜利, 可以把自己的女儿拿来祭神船主;《海上劳工》中他把美丽的侄女作为馈赠, 奖励给为他打捞机器的工人。西方的文学作品中, 对“ 和亲”女性形象塑造的不多, 立足点也不在于道德歌颂, 通过《屯希茜公主》、《铁面人》我们了解到, 政治联姻是对自由爱情和自由天性的扼杀, 而且悲剧角色是由男女双方扮演的。

在古代中国, 女子同样是财产,国家与国家之间, 民族与民族之间, 家族与家族之间, 出现重大利害关系之时, 女子就又成了一种政治祭品, 作为政治联姻的“ 和亲”女性就大量出

现了。《红楼梦》中元春的进宫, 宝钗的备选, 都被看作家族的光荣。虽然探春远嫁, 元春神伤, 把一家人弄得悲悲凄凄, 但仍不妨碍贾家自持皇亲国戚而傲然不可一世, 因为在他们看来, 女子为家族的荣誉作出牺牲是理所当然的。扩而大之, 就有了“ 昭君出塞” 、“ 文成公主进藏” 的大张旗鼓的赞扬。。

在中西和亲女性的身上, 我们了解到中西方民族在对待人, 对待女人方面的不同态度。西方的人本精神, 重视独立的个人, 看重个人的权力包括个人的婚姻爱情。儒教的中国, 则往往把个人利益纳入团体的利益之中, 把婚姻爱情纳入政治伦理的范围。另外,“父母之命”又是中国古代女子必须遵从的准则,他们无力反抗,又不得反抗,所以, 对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中国古代女子来说,追求自主的人格尊严, 无疑是一种奢侈。

三、妓女形象比较

生活中的妓女是被耻笑的, 而文学作品中的妓女, 则多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妓女命运的悲惨、社会地位的低下早已司空见惯,因此她们也就成了很多作家所关注的对象,妓女形象,也就成为了永不衰竭的文学话题。如《霍小玉传》中的霍小玉、小仲马的《茶花女》中痴情的玛格丽特、曹禺的《日出》中自暴自弃的陈白露、老舍《月牙儿》中凄苦的母女以及《羊脂球》中无奈的羊脂球、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华伦夫人、左拉《娜娜》中的主人公等等。

陈白露与娜娜分别是曹禺《日出》、左拉《娜娜》中的主人公。尽管她们分属于不同文学体裁、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和不同文化背景, 但她们作为东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妓女形象所显示出的诸多相似和相近, 发人深思。从被迫离家, 单枪匹马地在社会闯荡, 受到上流浮华生活的腐蚀毒害, 沦为金钱的俘虏和享乐的牺牲品, 中间虽曾有短暂婚史, 但很快破裂, 重新踏入社会后, 由名演员摇身一变而成红极一时的高级妓女, 一直到最后采取自杀或近乎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陈白露与娜娜划出了相似的人生轨迹, 当然这也是大多数妓女类似命运的概括。

中国文学中的妓女形象出身多如陈白露一样是官宦之家, 书香门第, 而且文化程度较高, 知书达理, 也多半因父亲早死导致家境败落或遭逢战乱导致与家人失散而误入风尘的, 特别是父亲早死, 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写作模式。与中国相反, 西方文学中的妓女多半如娜娜出身下层(不象中国刻意强调家道中落) , 文化程度也较低, 甚至目不识丁。而不管出身怎样,她们的结局大多都是悲惨地死去,。但死的目的和方式又不同,中国文学作品中妓女的死被称为舍命取义,并且看似极有意义, 而这种“ 极有意义”是针对社会道德而非女性自身所渴求,是在迎合社会的男权观念。而西方文学作品的女主人公大都是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 无力左右自己的命运而以身殉情, 显示出西方女子的痴情。她们的对立面不再是背信弃义的个别人, 而是整个上流社会, 她们以死来祭奠纯真的爱情, 以死来维护女子的尊严。

四、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思想、礼教制度、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重“孝”和“礼”,重伦理道德。家长制父权、夫权在社会中广泛盛行,婚姻观念则是“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注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力。因此,中西方悲剧中的女性角色在塑造形象时有所不同,换而言之,中西方文学悲剧女性形象的不同,也就反映着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