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的心态变化与诗学思想变迁_周海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高 启 此 时 的 心 态 以“闲 适 ”为 主。 他 在 《代送饶 参 政 还 省 序 》中 描 述 自 己 的 任 职 状 态 是: “且接尊俎之余谈,乐图书之清暇。”〔1〕尤其是至正 二十年( 1360) 迁居娄江后,其行为与心理状态是自 由的。一方面,张 士 诚 据 吴 保 证 了 吴 中 的 稳 定,为 其活动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另一方面,他刚刚结束 两年的吴越漫游经历,羁旅之疲惫让他更加珍惜闲 散的生活。这种心态直接影响到了高启此时的诗 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娄江吟稿序》中:
收稿日期: 2011-04-08 作者简介: 周海涛( 1983 - ) ,男,河南信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思想史、文化研究。E-mail: zhouhaitao 198383@ 163. com。
34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13 卷
一、出仕张吴时期———“山林之英杰”
高启少年时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少喜 功名,轻事 勇 且 狂。 顾 影 每 自 奇,磊 落 七 尺 长。 要 将二三策,为君致时康。公卿可俯拾,岂数尚书郎” ( 《赠薛相士》) 〔1〕。但由于元政权贵族化、军事化 的政权性质及其对汉族知识分子的特殊政策,高启 很快对政治丧失了信心,“应缘少学与时违,不习弓 刀诵文典”〔1〕( 《次韵杨孟载早春见寄》) 。
2012 年 3 月 第 13 卷 第 2 期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Mar. 2012 Vol. 13 No. 2
高启的心态变化与诗学思想变迁
周海涛
(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科技文化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02)
关键词: 明代文学; 高启; 北郭诗人; 吴中四杰; 杨基; 山林作品; 台阁作品
摘 要: 高启一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出仕张吴时期、明初为官时期、退隐时期。出仕张吴时期,高启的心
态以闲适为主,其诗歌创作带有明显的山林气息。明初为官时期,高启的心态以畏祸为主,他一方面向文坛的主
旋律靠拢,写作了不少台阁之作,另一方面又用大量私人化作品表达自己的压抑与哀怨。退隐以后,高启的心态
可见,张士诚 据 吴 时 期,高 启 的 创 作 明 显 带 有 山林气息。从价值观上看,这是高启隐逸人格的集 中体现; 从审美观上看,这是高启对真实自我的表 达及对自然物象的喜爱。而根本则在于,环境的自 由保障了高启在闲适的心态下从事创作。
二、入明为官时期———兼综“台阁” 与“山林”
以“山林”、“台阁”作为与诗歌相对应的体派, 始于元代文人。但无论是元中期的黄溍,还是元末 的戴良、高 启,都 未 对 二 者 进 行 价 值 判 断。 如 高 启 在评论高士敏( “北郭诗人”之一) 的文集时说:
论文者,有山林、馆阁之目,文岂有二哉? 盖居 异则言异,其 理 或 然 也。 今 观 宗 人 士 敏 辛 丑 集,有 舂容 温 厚 之 辞,无 枯 槁 险 薄 之 态,岂 山 林、馆 阁 者 乎? ( 《题高士敏辛丑集后》) 〔1〕
高启不但 认 为“山 林”、“台 阁 ”之 分 是 不 合 理 的,而且认为即使如高士敏这样的“在野”之人,也 能写出“舂容温厚”的文章。此题跋作于至正二十 一年( 1361) ,此时的高士敏只是鄮山书院山长。
凡可以感心而动目者,一发于诗。盖所以谴忧 愤于两忘,置得丧于一笑者,初不记 其 工 不 工 也。 积而成帙,因 名 曰《娄 江 吟 稿 》。 若 在 衡ຫໍສະໝຸດ Baidu门 茅 屋 之 下,酒熟豕肥,从 田 野 老 相 饮 而 醉,拊 缶 而 歌 之,亦 足以自适矣。〔1〕
此序涉及到诗歌创作的三个层面: ( 1) 在诗歌 功能上,“足以自适”; ( 2 ) 在表现 手 法 上,不 事 雕 琢,所谓“初不记其工不工”; ( 3 ) 在 写 作 范 围 上,
以颓废为主,既无法写出较好的台阁作品,也无法像元末那样写出较好的山林之作,最终导致了山林与台阁的双
重失落。
中图分类号: I207. 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4474( 2012) 02 - 0033 - 06
Gao Qi's Psychological Chang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s Poetics ZHOU Hai-tao
元至正十六年( 1356) ,张士诚占据平江( 今苏 州) ,开启了其以平江为大本营的据吴时代。这一 事件对吴中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顾瑛、杨维 桢为代表的老一辈吴中文人纷纷逃离平江,拒绝加 盟张吴政权。而作为新秀的高启等人( 如“北郭诗 人”) ,纷纷加盟其中。据傅( 虎冬) 强考证,高启曾 在张吴政权 内 担 任“记 室 ”一 职,并 于 至 正 二 十 年 ( 1360) 放弃了这一职位〔2〕。高启的好友王行、张 羽、徐贲等人也都纷纷任职〔3〕。
高启一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出仕张吴时期、
明初为官时 期、退 隐 时 期。 在 不 同 的 阶 段,高 启 有 不同的心态,因此,他对诗歌的理解、使用的表现手 法及诗歌的审美风貌也不同。在此演变过程中,高 启既坚持了吴中文人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诗学思想 及创作实践,也根据时代变化不断做出调整。高启 身上既有 易 代 文 人 之 共 性,也 有 其 鲜 明 的 个 性 与 特点。
第2 期
周海涛 高启的心态变化与诗学思想变迁
35
杨基不但奉劝高启不要戒酒,还把劝高启戒酒的医 生说成“庸医”: “我今劝君饮,君意无媕婀。庸医 或见责,请示眉庵歌。”( 《季迪病目医令止酒因作 此劝之》) 〔5〕张羽当过书院山长,深受理学浸染,故 诗中充满“理趣”: “静观因悟性,耽听欲忘言。何 由驻尘鞅,迢递一寻源”( 《潭上偶咏》) ①。而高启 作为一位浪漫的理想主义诗人,则始终把“意趣”作 为理想的审美境界。他的大量写景绝句都体现了 这一点,而且多为组诗,如《观军装十咏》、《师子林 十二咏》、《余氏园中诸菜十五首》等。
当然,对于他们的任职,需做两点说明: ( 1) 他 们只是担任虚职,并没有太多的实际参与政事,且 来去自由。最典型的如杨基,“先是被聘入张士诚 幕下为记室,不久谢去,为饶介客”〔4〕。( 2) 张士诚 既没有给他们太多实权,也未对其行为进行过多约 束。从整体上看,他们在张吴政权下基本处于“依 违其间”的状态。
(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arty School of Hen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Zhengzhou 450002,China)
Key words: literature of Ming Dynasty; Gao Qi; poets of“Beiguo Salon”; “Four Talents in Central Wu District”; Yang Ji; landscape poets; official literature
Abstract: There were three phases in Gao Qi's life: to fill an office in Zhang Shi-cheng's regime,to fill an office in early Ming Dynasty and to renounce the world. Under Zhang Shi-cheng's regime Gao Qi's life was dominantly leisurely and comfortable and his poetics was characterized by “mountain and forest” ( landscape poets) . When he filled an office in early Ming Dynasty his mentality was dominated with awestrickenness. So on one hand he wrote a great deal of poems featuring “court and politics”( official literature) in close relation to the poetic mainstream, on the other hand he also wrote many “individualistic”poems so as to express his constriction and sorrows. When he renounced the world his mentality was dominated with “decadence”. At this time neither did he write excellent poems featuring “court and politics”nor exquisite ones on “mountain and forest”.
第一首写迁居娄江时的心理体验,第二首是对 过往经历的总结,都表达了高启闲散、慵懒的本性 与出仕的矛盾。在经过了短暂的出仕体验后,高启 找到了“真实”的自我———“野性崇俭陋”、“天性本 自慵”。
和“狂”与“真 ”相 比,“趣 ”的 内 涵 更 难 把 握。 如果说“狂”与“真”因其有较多的主观色彩而偏于 情感的宣泄的话,“趣”则因较为抽象的审美体验而 偏于心灵的超脱。在元末,“趣”基本是吴中文人普 遍的诗学理想,但又因个体差异而展现出不同的风 貌。杨基性格 较 为 张 扬,且 和 高 启 关 系 较 密,诗 中 往往不乏“谑趣”。高启眼睛生病,医生劝其止酒,
野性崇俭 陋,经 营 惟 苟 完。 闲 窗 俯 平 畴,幽 扉 临远湍。岂 忘 大 厦 居,弗 称 非 所 安。 披 榛 始 来 兹, 霜露凄以寒。谁云远亲爱,弟子相与欢。室中有名 酒,岁暮聊盤桓。( 《迁娄江寓馆》) 〔1〕
天性本自 慵,强 使 赋 载 驰。 发 言 恐 有 忤,蹈 足 虑近危。人生贵安逸,壮游亦奚为? 何当谢斯役, 归守东岗陂。( 《我昔》) 〔1〕
这很容易 让 人 想 到 杨 维 桢 的《大 人 歌 》与《道 人词》。二人在诗中都表达了独与天地往来、傲视 世间万物的性情。但高启的“狂”偏重于真实情感 的流露,所以在诗尾尚有“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 的沉吟与思考; 而杨维桢的“狂”则带有不平、颓废 与愤懑,其上天入地的遐想只是欲望的延伸。造成 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心态的不同: 杨维桢 从元代官场退隐以后,是以一种纵欲、放浪形骸的 生活方式表达颓废与不满; 而高启选择隐居娄江之 后,则能享受闲适与自由:
作 为 元 明 之 际 最 富 盛 名 的 吴 中 文 人,高 启 ( 1336 ~ 1374) 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在元末,高启纠 正了吴中文学深受“铁崖体”影响之流弊,成为“北 郭诗人”之翘楚。在明初,高启在适应文坛“大雅” 之风的过程中,对吴中文学进行了“承”与“革”,成 了“吴中四杰”的领军人物。
青丘子,臞 而 清,本 是 五 云 阁 下 之 仙 卿。 何 年 降谪在世间,向 人 不 道 姓 与 名。 蹑 履 厌 远 游,荷 锄 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 斗米,不肯 掉 舍 下 七 十 城。 但 好 觅 诗 句,自 吟 自 酬 赓。田间曳杖复带索,旁人不识笑且轻。谓是鲁迂 儒、楚狂生。〔1〕
“凡可以 感 心 而 动 目 者,一 发 于 诗 ”,所 谓“得 江 上 之助”。三 个 方 面 相 辅 相 成,又 以“自 适 ”为 核 心, 体现了诗歌“缘情”的本质观。
以此为 根 本,高 启 此 时 的 诗 歌 呈 现 出“狂”、 “真”、“趣”的审美特点。“狂”表达了张扬自我的 人格,“真”表达了闲散自由的情感,“趣”表达了高 雅脱俗的人生趣味。最能体现其诗“狂”的内涵的 莫过于《青丘子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