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柯《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第二章 数学模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则
两者结合起来,就有:
L f1t f2 t L f1t L f2 t F1s F2 s
2.微分定理

,则

式中: ——函数 在 时刻的值,即初始值。
同样,可得 的各阶导数的拉氏变换是:
L
d 2 f (t)
dt 2
s2F (s) sf (0)
f (0)
L
d
3f dt
有预告的能力。 (2)增加系统的阻尼比。 (3)强化噪声。既然对输入有预测能力,那么对噪声也能预测。
因而微分环节常用来改善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
3.积分环节: G s 1
s
特点:
(1)输出量取决于输入量对 时间的积累。
(2)输出相对于输入有明显 的滞后,有滞后作用。
4.一阶微分环节: G(s) Ts 1
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称为线性系统。如果方程的系数 为常数,则称为线性定常系统;如果方程的系数不是常数,而是 时间的函数,则称为线性时变系统。线性系统的特点是具有线性 性质,即遵循叠加原理。
在工程实践中,可实现的线性定常系统,均能用 阶常系数线性
微为分方,x程则c 来单t 描输述入其、运单动输特出性阶。系设统系常统系的数输线入性量微为分方,xr程系t有统如的下输的出一量
3.建模方法:
分析法 本课研究 实验法 系统辨识课研究
4.常用数学模型
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频率特性 状态方程
5.由数学模型求取系统性能指标的主要途径
求解
观察
线性微分方程
时间响应
性能指标
拉氏变换 传递函数
拉氏反变换 估算
估算
S=jω 频率特性 计算 频率响应
2.1 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的列写的步骤:
1
3.单位速度函数的拉氏变换 又称单位斜坡函数,其数学表达式为:
1 s2
4.单位加速度函数的拉氏变换
5.指数函数
的拉氏变换
6.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拉氏变换
Fs
Fs
1 sa
三.拉氏变换的主要定理
1.叠加定理
拉氏变换服从线性函数的齐次性和叠加性。
(1)齐次性

,则
式中: ——常数。
(2)叠加性
c1 t
Im 2
c2 t
Re
z z -2
2 -1
Baidu Nhomakorabea
0 1
t
c1(t)
L1[ s(s
8s 4 1)(s
] 2)
2
4et
6e2t
c2 (t)
L1[ s(s
3s 4 1)(s
] 2)
2
et
e2t
2.3.4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1.比例环节: Gs K
2.微分环节: G s s
特点: (1)输出是输入的导数,即输出反映了输入信号的变化趋势,
3.积分定理

,则
式中:
——积分
。 在 时刻的值。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
对多重积分是
L
当初始条件为零时,
4.初值定理 它表明原函数在
时的数值。
即原函数的初值等于 乘以象函数的终值。
5.终值定理

,并且 存在,则
即原函数的终值等于 乘以象函数的初值。
2.2.2 拉氏反变换 拉氏反变换的公式为:
式中: ——表示拉普拉斯反变换的符号 求解拉氏反变换的方法:部分分式法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控制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2.2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 2.3 传递函数 2.4 系统方框图及其化简 2.5 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重点: 1.拉氏变换的定义与常见函数的拉氏变换。 2.传递函数的概念、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3.系统框图的建立、化简。 4.梅逊公式的应用。
难点: 实际物理系统,特别是机械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Rs
Es
Es RsBs
Bs
注意:只有相同量纲的量才能比较。
3.引出点:表示同一信号向不同方向传递。
Rs Rs
注:同一位置引出的
Rs
信号不仅量纲相
同,数值也相等。
2.4.2 框图的建立
1.框图的建立步骤
方程个数比中间变量多1个
(1)根据系统遵循的定律,建立系统的微分方程;
(2)在零初始条件下对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并根据因果关系
式中, , ,…, 是
的根,称为 的极点。按照这些根的
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来研究。
1. 的极点为各不相同的实数时的拉氏反变换
F s
Bs As
b0sm b1sm1
s p1s p2
bm1s
s pn
bm
A1 A2
An
n
Aj
s p1 s p2
s pn j1 s p j
实常数。由于实际系统中总含有惯性元件以及受到能源能量的限制,
所以总是:

2.2 拉氏变换与反变换
2.2.1 拉氏变换
一.拉氏变换的定义: 有一个以时间 为自变量的实变函数 ,且 当 ≥ 时,则 的拉氏变换为:
t时 0
f t 0
L
式中: 是复变数,
(σ、ω 均为实数),
原函数
象函数 表示进行拉普拉斯变换的符号。
j
0
j 影响了自由响应的振荡情况,决定了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接
近稳态的情况。
2.零点影响各模态在响应中所占比重。
例 具有相同极点不同零点的两个系统
8s 4 G1(s) (s 1)(s 2)
G2
(s)
(s
3,s分别4 求零初始条件下的单位阶跃响应。
1)(s 2)
解: 两个系统的极点为-1、-2,c零t点分别为:-0.5、-1.3。
A1 A2 s A3 s s2 s 1
1
s
s s2 s 1
查拉氏变换表得:
2.2.3 应用拉氏变换解线性微分方程 应用拉氏变换解线性微分方程时,采用下列步骤:
(1) 对线性微分方程中每一项进行拉氏变换,使微分方程变为 的代数方程;
(2) 解代数方程,得到有关变量的拉氏变换表达式;
(3) 用拉氏反变换得到微分方程的时域解。
注意:
(1)在任一有限区间内, 为分段函数,只能有有限个间断点。
(2)当时间 ∞, f t Meat 。
二.几种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 1.单位阶跃函数的拉氏变换
2.单位脉冲函数δ(t) 的拉氏变换
≤≤
单位脉冲函数的性质:
t
f
t dt
f
0
单位脉冲函数
L t
t est dt
e st
0
t 0
般形式 :
a0
d
n xc t
dt n
a1
d n1xc t
dt n1
a2
d n2 xc t
dt n2
an1
dxc t
dt
an
xc
t
b0
d
m xr t
dt m
b1
d m1xr t
dt m1
bm1
dxr t
dt
bm
xr
t
式中:a0, a,1 … , 和a n ,b0,…b1 , ——b由m系统结构参数决定的
8.延时环节: G s es
2.4 系统的传递函数方框图及其化简
方框图(框图):以图形描述系统信号传递关系的数学模型。
2.4.1 框图的构成要素
1.方框: 表示对信号进行数学变换。
Rs Gs Cs
Cs GsRs
2.比较点: 表示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信号进行加减运算。
“+”表示相加,“-”表示相减。
5.惯性环节:
G(s) 1 Ts 1
6.二阶微分环节: Gs T 2s2 2Ts 1
7.振荡环节:
G(s)
s2
n2 2ns n2
T 2s2
1
2Ts
1
阻尼比
n
无阻尼振荡频率
(1)当0< <1时,输出为一振荡过程,称为振荡环节。
(2)当 ≥1时,输出为一指数上升曲线而不振荡,这时不是
振荡环节。
bm1s bm an1s an
nm
2. 传递函数的性质:
Gs
Cs Rs
b0 s m a0 s n
b1s m1 a1s n1
bm1s bm an1s an
(1)传递函数是s的函数,其中分子表示了系统与外界的联系,分
母反映了系统本身的固有特性。
(2)若输入给定,则系统的响应为:ct L C s L Gs RS
)
Ri (t )
ur
(t)
uc (t)
1 c
i (t )dt
i(t) R
ur(t)
L
C uc(t)
LC
d
2uc (t) dt 2
RC
duc (t dt
)
uc
(t)
ur
(t)
分析上述系统模型还可以看出,描述系统运动的微分方程的 系数都是系统的结构参数及其组合,这就说明系统的动态特性是 是系统的固有特性,取决于系统结构及其参数。
1.数学模型: 描述系统内部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动态关系的表达式。
2.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
●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首要工 作(或基础工作)。
●自控系统的组成可以是电气的、机械的、液压或气动 的等等,然而描述这些系统发展的模型却可以是相同的。 因此,通过数学模型来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摆脱各 种不同类型系统的外部特征,研究其内在的共性运动规 律。
零状态响应
(3)n≥m,因为实际系统或元件总存在惯性。
(4)传递函数可以有量纲,也可以没有;
(5)物理性质不同的系统、环节或元件,可以具有相同形式的传递 函数。
2.3.2 传递函数的零点(zero) 和极点(pole)
1.传递函数可写为如下形式:
首1型
m
Gs
Cs Rs
k
s s
z1 s p1 s
z2 p2
s zm s pn
k
s
i 1
n
s
zi
pj
j 1
式中zi称为零点;pj称为极点;k称为传递系数或根轨迹增益。
S平面
j
零、极点分布图:
0
2.传递函数也可分解为如下形式:
m
( i s 1)
G(s) K
i 1
n
s (Tj s 1)
j 1
K称为传递系数或增益,在频率法中使用较多。
1.确定系统的输入、输出变量; 2.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的传递顺序,根据各变量 所遵循的物理定理写出各微分方程; 3.消去中间变量,写出输入、输出变量的微分方程;
4.变换成标准形式。
2.1.1机械系统
例: 图为机械位移系统。
解: 阻尼器的阻尼力:
F1(t)
f
dy(t) dt
k
F
弹簧弹性力: F2(t) ky(t)
尾1型
2.3.3 零点和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系统特征方程的根
1. 极点决定系统的稳定性。
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
当 t 时,如果自由响应收敛于0,那么系统是稳定的。
系统极点的形式: p j j j j S平面
必落在复平面的左半平 面
当 j 时0,系统是稳定的。
j 越大,系统消除误差的速度越快,快速性越好。
式中,A是j 待定系数,它是 s 处p的j 留数,其求法如下:
Aj Fs s p j sp j
再根据拉氏变换的叠加定理,求原函数。
例1:求
的原函数。
解:首先将 的分母因式分解,则有:
(2.37)
LFs
2.含有共轭复数极点时的拉氏反变换
例2: 已知
,求 。
解:
Fs s 1
s(s2 s 1)
1.方框的串联等效
2.3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3.1 传递函数的概念 1 .定义
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氏变换 C s与 输入
量的拉氏变换 R之比s,称为传递函数 。G s
G(s) C(s) R(s)
Rs Gs Cs
Cs GsRs
一般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
Cs Rs
b0 s m a0 s n
b1s m1 a1s n1
绘出相应的框图;
输入 中间变量 输出
(3)按照信号的传递过程,依次将各框图连接起来,系统输入量 置于左端,输出量置于右端,便得到系统的框图。
例1 绘出RC电路的框图。
i(t) R
ui(t)
C
解:
(1)根据电路遵循的定律,列写微分方程:
ui t Rit uo t
uo
t
1 C
i
t
dt
(2)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并绘出相应框图:
Ui s RI s Uo s
Ui s Ui s Uo s 1
R
Uo s
uo(t)
I s
U
o
s
1 Cs
I
s
I s
1 Uo s
Cs
(3)将上述各框图按照信号的传递方向连接起来,即构成
RC网络的框图:
输入 中间变量 输出
Ui s Ui sUo s 1 I s
R
Uo s
1 Uo s
Cs
反馈线
2.4.3 框图的等效变换法则
通常将复杂函数展开成有理分式函数之和,然后由拉氏变换表一一 查出对应的反变换函数,即得所求的原函数 。
部分分式法 在控制理论中,常遇到的象函数是 的有理分式:
为了将 写成部分分式,首先将 的分母因式分解,则有:
F s
b0 s m b1s m1
s p1 s p2
bm1s
s pn
bm
m
m
d
2 y(t) dt 2
F t
F1 (t )
F2 (t)
f
y(t)
整理得:
d 2 y(t) dy(t) m dt 2 f dt ky(t) F (t)
2.1.2 电系统
例: 如图RLC电路,试列写以ur(t)为输入量,uc(t)为输出量的网 络微分方程。
解:
L
di(t ) dt
uc
(t
(t)
3
s3F
(s)
s
2
f
(0)
sf
(0)
f (0)
……
L
d
nf dt
(t
n
)
s n F (s) s n1 f
(0) sn2 f (0)
f
n1(0)
式中: , ,…, ——原函数各阶导数在 时刻的值。 如果函数 及其各阶导数的初始值均为零(称为零初始件), 则 各阶导数的拉氏变换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