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合集下载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及运用讲义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及运用讲义

第一章内部环境类应用指引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自定义>>行距:单倍 1.2单倍 1.5倍 1.7倍2倍字体:大中小隐藏:答疑编号手写板序言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

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

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

关于应用指引的分类应用指引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

对比:基本规范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五要素与应用指引对比表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风险评估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控制活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内部监督控制手段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第一章内部环境类应用指引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

财政部解读18项企业内控指引解读

财政部解读18项企业内控指引解读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1)—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1)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1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 (25)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32)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 (38)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44)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 (4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63)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 (6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80)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 (85)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8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98)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 (104)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10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 (117)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 (126)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131)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 (137)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

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中所称担保,是指企业作为担保人按照公平、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协议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

担保制度起源于商品交易活动,但早期的简单商品交易,往往是以物易物,或者是钱货两清的即时交易,交易主体间失信问题不突出,也就没有担保的必要。

随着商品交换形式不断发展,非即时交易大量出现,商品和货币的交付有了时间差,债权债务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对债务人没有百分之百信赖的情形下,债权人需要通过某种方式确保债权的实现,而担保制度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担保制度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等债权人降低贷款风险,另一方面使债权人与债务人形成了稳定可靠的资金供需关系。

但是,必须看到担保业务具有“双刃剑”特征,一些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陷入担保怪圈和旷日持久的诉讼拉锯战,导致重大经济损失案件时有发生。

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在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287家存在预计负债,占18.28%,这287家上市公司2007年确认的预计负债总额为148.50亿元,其中,因担保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达到22.26亿元,占到了14.99%。

另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担保业务增速快、金额大、风险高、违规情况较为严重,仅2001年至2004年,平均每年新增121家上市公司涉及担保事项,年均增速达到35%;截至2004年10月,837家沪市上市公司中,有180家存在违规担保情况,涉及金额为279.98亿元,违规担保金额占上市公司担保总额的26.72%;在深市505家上市公司中,涉及担保的公司有311家,担保总额达420亿元,其中违规担保金额为131亿元,占担保总额的31.19%。

鉴于担保业务的“双刃剑”特征,《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对严控担保风险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一、担保业务一般流程企业办理担保业务,一般包括受理申请、调查评估、审批、签订担保合同、进行日常监控等流程。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财会[2010]11号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财会[2010]11号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正文:----------------------------------------------------------------------------------------------------------------------------------------------------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财会[2010]11号2010年4月15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企业担保业务管理,防范担保业务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担保,是指企业作为担保人按照公平、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协议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

第三条企业办理担保业务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一)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调查不深,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可能导致企业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

(二)对被担保人出现财务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应对措施不当,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

(三)担保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可能导致经办审批等相关人员涉案或企业利益受损。

第四条企业应当依法制定和完善担保业务政策及相关管理制度,明确担保的对象、范围、方式、条件、程序、担保限额和禁止担保等事项,规范调查评估、审核批准、担保执行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按照政策、制度、流程办理担保业务,定期检查担保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切实防范担保业务风险。

第二章调查评估与审批第五条企业应当指定相关部门负责办理担保业务,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应出具书面报告。

企业也可委托中介机构对担保业务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

企业在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事项:(一)担保业务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等相关要求。

2010年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配套指引

2010年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配套指引

目录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1)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18)内控的概念 (18)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现状 (19)总则和附则 (21)内部控制要素解读 (26)内部控制设计与评价 (34)资金内部控制 (43)采购内部控制 (55)存货内部控制 (61)销售内部控制 (71)工程项目内部控制 (76)固定资产内部控制 (85)无形资产内部控制 (94)投资内部控制 (101)筹资内部控制 (109)全面预算内部控制 (118)成本费用内部控制 (127)业务外包内部控制 (145)对子公司的控制 (149)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的控制 (154)人力资源内部控制 (157)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160)衍生工具内部控制 (165)企业并购内部控制 (170)关联交易内部控制 (178)内部报告相关控制 (184)企业内部控制评价 (193)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 (206)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216)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 (222)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22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 (235)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241)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 (246)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262)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 (268)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280)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 (286)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290)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304)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 (30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313)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 (320)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 (32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334)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 (335)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下称“配套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
担保业务
佚名
【期刊名称】《冶金财会》
【年(卷),期】2011(000)012
【摘要】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企业担保业务管理,防范担保业务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总页数】2页(P43-4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 [J],
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J],
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J],
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 [J],
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部控制指引 担保业务

内部控制指引    担保业务

案例来源:中国会计报
事前控制
国会计报
事前控制
1.树立风险意识,明确担保原则,确定担保标准,制定担保条件。
企业必须辨识担保的高度风险,在担保前就制定严格的担保原则、担保条 件、担保标准,并以此来规范担保业务。
2.完善担保业务的授权批准制,严格限制担保审批权限。
3.合理限定担保总额和单笔担保的最大额度。
案例来源:中国会计报
因此:就本案而言,在保证合同签订时,A公司是B
公司的股东,该担保行为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应当确认无效。同时,由于B公司是上市公司,其股 东信息已经有效地向社会公开,故工商银行某支行在 审核担保人资格时理应知道A公司的股东地位。该支 行与B公司对保证合同的无效均有过错,B公司依法应 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A公司不能清偿部分的 二分之一。据此,判决A公司还某支行借款本金人民 币800万元及相应利息;B公司对上述付款不能清偿部 分承担50%的赔偿责任。
对担保方来说,担保风险还具有以下特点需引 起注意:
(一) 担保不在会计账簿上直接反映,具有 隐蔽性。 (二) 被担保方的经营管理难以监控,风险 爆发常常,具有突然性。 (三) 对担保方的资金影响可能被放大:风 险金额超过担保方可承受范围;爆发在担保方 经营或资金的困难及短缺时期;多头担保,重 复担保,循环担保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
企业对担保申请人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提供担 保:
(一)担保项目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的。
(二)已进入重组、托管、兼并或破产清算程序的。 (三)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管理混乱、经营风险较大的。 (四)与其他企业存在较大经济纠纷,面临法律诉讼且可能承 担较大赔偿责任的。 (五)与本企业已经发生过担保纠纷且仍未妥善解决的,或不 能及时足额交纳担保费用的。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之12:担保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之12:担保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之12:担保
财政部会计司
【期刊名称】《国际商务财会》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 一、担保业务一般流程rn企业办理担保业务,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该图列示的担保流程适用于各类企业的一般担保业务,具有通用性.企业在开展担保业务时,可以参照此流程并结合自身情况予以扩充和细化.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财政部会计司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J],
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之1:组织架构 [J], 财政部会计司
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之11:工程项目 [J], 财政部会计司
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之10:研究与开发 [J], 财政部会计司
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之13:业务外包 [J], 财政部会计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控指引12之制度详解——担保业务

内控指引12之制度详解——担保业务

第12章企业内部控制——担保业务12.3 担保评估与审批控制12.3.4 担保风险评估制度担保风险评估制度对企业相关负责部门及担保风险评估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有利于防范担保业务风险,为担保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是某企业的担保风险评估制度,供读者参考。

担保风险评估制度第1章总则第1条目的1.防范担保业务风险,确保担保业务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的担保政策。

2.规范企业担保风险评估工作,合理、客观地评估担保业务风险,确保风险评估为担保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2条责任部门1.财务部担保业务负责人、审计部、法律顾问共同组成担保风险评估小组,负责担保业务的风险评估工作。

2.在担保经办人员受理担保申请,并经过财务部担保业务负责人、财务总监审核通过后,组建担保风险评估小组并开展担保业务的风险评估工作。

第2章担保风险评估程序规定第3条收集担保风险评估资料风险评估小组应认真收集或要求申请担保人提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资料。

1.申请担保人的营业执照、企业章程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能反映与本企业关联关系的文件等基础性资料。

2.担保申请书、担保业务的资金使用计划或项目资料。

3.近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等财务资料。

4.申请担保人的资信等级评估报告及还款能力分析报告等资料。

5.申请担保人与债权人签订的主合同复印件。

6.申请担保人提供反担保的条件和相关资料。

第4条评估担保风险企业对担保业务进行风险评估,至少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1.审查担保业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需要。

2.审查担保项目的合法性、可行性。

3.评估申请担保人的资信状况,评估内容一般包括:申请人基本情况、资产质量、经营情况、行业前景、偿债能力、信用状况、用于担保和第三方担保的资产及其权利归属等。

4.综合考虑担保业务的可接受风险水平,并设定担保风险限额。

5.评估与反担保有关的资产状况。

第5条撰写评估报告1.担保评估结束后,担保风险评估小组应向企业财务总监提交担保风险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及运用讲义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解读及运用讲义

第一章内部环境类应用指引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自定义>>行距:单倍 1.2单倍 1.5倍 1.7倍2倍字体:大中小隐藏:答疑编号手写板序言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

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

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

关于应用指引的分类应用指引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

对比:基本规范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五要素与应用指引对比表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风险评估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控制活动控制活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内部监督控制手段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第一章内部环境类应用指引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影响着全体员工实施控制活动和履行控制责任的态度、认识和行为。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工程项目 担保业务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工程项目 担保业务

工程造价(编制概预算、审核概预算、审批概预算)
审批概预算(本指引第17条规定)
工程项目概预算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 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 准后执行。
工程建设(采购、监理、结算、变更)
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本指引第18条规定)
企业应当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监控,实行严 格的概预算管理,切实做到及时备料,科学施 工,保障资金,落实责任,确保工程项目达到 设计要求。 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
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财政部会计司 王宏
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对工程项目应关注哪些主要风险 对工程项目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如何对工程项目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控
一、为什么要制定本指引
四、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控
梳理工程项目的工程流程和各个环节 工程立项:可行性研究、项目评审、项目决策、项目报建 工程招标:招标;开标、评标和定标;确定中标人 工程造价:编制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概预算审核; 概预算审批 工程建设:采购工程物资;严格工程监理;办理价款结算; 控制工程变更 工程验收:编制竣工决算;竣工决策审核;竣工验收;工程 项目档案管理;工程项目评价
工程造价(编制概预算、审核概预算、审批概预算)
审核概预算(本指引第17条规定)
企业应当组织工程、技术、财会等部门的相关 专业人员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编 制的概预算进行审核 概预算进行审核,重点审查编制依据、项 概预算进行审核 目内容、工程量的计算、定额套用等是否真实、 完整和准确。 谁审、审什么
三、实施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
本指引第四条规定(两点) 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全面 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 梳理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规范工程立项、 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明确 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职责权限,做到可行性研究与决 职责权限 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 工决算与审计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强化工程建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设全过程的监控,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资 金安全。

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讲解——担保业务2013

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讲解——担保业务2013

2012年
15
第三部分 关键控制点和主要控制措施
二、调查和评估
主要控制措施
调查评估内容: – 担保业务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 的要求; – 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包括基本情况、资产质量 、财务状况、经营情况、信用程度、行业前景等; – 担保申请人用于担保和第三方担保的资产状况及其 权利归属; – 企业要求担保申请人提供反担保的,还应对与反担 保有关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估。
2012年
13
第三部分 关键控制点和主要控制措施
二、调查和评估
主要风险
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调查不深入、不透彻,对 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不全面、不科学,导致企 业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为担保业务埋下 巨大隐患。
2012年
14
7
2013/2/19
第三部分 关键控制点和主要控制措施
二、调查和评估
主要控制措施
2012年
8
4
2013/2/19
第一部分 五、风险应对
总则
梳理风险点,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规范流程,包括调查评估、审核批准、 担保执行等环节; 明确要点,明确担保的对象、范围、方 式、条件、程序、担保限额和禁止担保等 事项 强化监控,定期检查担保政策的执行情 况及效果
2012年 9
第二部分
及时报告被担保人异常情况和重要信息
– 发现被担保人经营困难、债务沉重,或者存在违反担保合同的 其他各种情况,应在第一时间向企业有关管理人员作出报告, 以便于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2012年
23
第三部分 关键控制点和主要控制措施
六、会计控制
涉及担保财产、费用收取、财务分析、债务 承担、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等 主要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之担保业务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之担保业务

财政部解读企业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严控担保风险促进稳健发展——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企业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中所称担保,是指企业作为担保人按照公平、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协议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

担保制度起源于商品交易活动,但早期的简单商品交易,往往是以物易物,或者是钱货两清的即时交易,交易主体间失信问题不突出,也就没有担保的必要。

随着商品交换形式不断发展,非即时交易大量出现,商品和货币的交付有了时间差,债权债务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对债务人没有百分之百信赖的情形下,债权人需要通过某种方式确保债权的实现,而担保制度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担保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等债权人降低贷款风险,另一方面使债权人与债务人形成了稳定可靠的资金供需关系。

但是,必须看到担保业务具有“双刃剑”特征,一些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陷入担保怪圈和旷日持久的诉讼拉锯战,导致发生重大经济损失的案件时有发生。

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在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287家存在预计负债,占18.28%,这287家上市公司2007年确认的预计负债总额为148.50亿元,其中,因担保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达到22.26亿元,占到了14.99%。

另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担保业务增速快、金额大、风险高、违规情况较为严重,仅2001~2004年,平均每年新增121家上市公司涉及担保事项,年均增速达到35%;截至2004年10月,837家沪市上市公司中,有180家存在违规担保情况,涉及金额为279.98亿元,违规担保金额占上市公司担保总额的26.72%;在深市505家上市公司中,涉及担保的公司311家,担保总额达420亿元,其中违规担保金额为131亿元,占担保总额的31.19%。

5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1课时

5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1课时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单项选择题1、当担保申请人已进入重组、托管、兼并或破产清算程序,企业应(不得提供担保)。

2、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调查不深,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可能导致的风险是(担保决策失误)。

3、保证合同的当事人不包括(中介机构)。

4、金额巨大的担保项目的审批人是(股东大会)。

5、担保企业决定是否提供对外担保的依据和基础是(担保项目评估的结论)。

6、对被担保人出现财务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应对措施不当,可能导致的风险是(企业承担法律责任)。

7、担保业务单笔担保额越小,受保企业单笔贷款额就会(越小)。

8、保证合同的当事人不包括(中介机构)。

9、授权控制属于(事前控制)。

10、对担保业务执行情况进行监测的部门是(执行部门)。

11、当受保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一定比例时,担保企业应拒绝担保,该比例是(70%)。

12、授权控制属于(事前控制)。

判断题1、企业为关联方提供担保的,与关联方存在经济利益或近亲属关系的有关人员在评估与审批环节应当回避。

(正确)2、对于审批人超越权限审批的担保业务,经办人员应当拒绝办理。

(正确)3、担保申请人的资信情况包括:基本情况、资产质量、经营情况、偿债能力、盈利水平、信用程度、行业前景等。

(正确)4、企业应当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

(正确).5、企业应当规范调查评估、审核批准、担保执行等环节的工作流程。

(正确)6、企业应当定期检查担保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切实防范担保业务风险。

(正确)7、企业为关联方提供担保的,与关联方存在经济利益或近亲属关系的有关人员在评估与审批环节应当回避。

(正确)8、对于审批人超越权限审批的担保业务,经办人员应当拒绝办理。

(正确)9、担保申请人的资信情况包括:基本情况、资产质量、经营情况、偿债能力、盈利水平、信用程度、行业前景等。

(正确)10、企业应当规范调查评估、审核批准、担保执行等环节的工作流程。

(正确)11、企业应当定期检查担保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切实防范担保业务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中所称担保,是指企业作为担保人按照公平、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协议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

担保制度起源于商品交易活动,但早期的简单商品交易,往往是以物易物,或者是钱货两清的即时交易,交易主体间失信问题不突出,也就没有担保的必要。

随着商品交换形式不断发展,非即时交易大量出现,商品和货币的交付有了时间差,债权债务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对债务人没有百分之百信赖的情形下,债权人需要通过某种方式确保债权的实现,而担保制度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担保制度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等债权人降低贷款风险,另一方面使债权人与债务人形成了稳定可靠的资金供需关系。

但是,必须看到担保业务具有“双刃剑”特征,一些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陷入担保怪圈和旷日持久的诉讼拉锯战,导致重大经济损失案件时有发生。

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在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287家存在预计负债,占18.28%,这287家上市公司2007年确认的预计负债总额为148.50亿元,其中,因担保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达到22.26亿元,占到了14.99%。

另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担保业务增速快、金额大、风险高、违规情况较为严重,仅2001年至2004年,平均每年新增121家上市公司涉及担保事项,年均增速达到35%;截至2004年10月,837家沪市上市公司中,有180家存在违规担保情况,涉及金额为279.98亿元,违规担保金额占上市公司担保总额的26.72%;在深市505家上市公司中,涉及担保的公司有311家,担保总额达420亿元,其中违规担保金额为131亿元,占担保总额的31.19%。

鉴于担保业务的“双刃剑”特征,《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对严控担保风险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一、担保业务一般流程企业办理担保业务,一般包括受理申请、调查评估、审批、签订担保合同、进行日常监控等流程。

解读内控配套指引之担保业务

解读内控配套指引之担保业务

解读内控配套指引之担保业务简介:严控担保风险促进企业稳健发展—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中所称担保,是指企业作为担保人按照公平、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协议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

担保制度起源于商品交易活动,但早期的简单商品交易,往往是以物易物,或者是钱货两清的即时交易,交易主体间失信问题不突出,也就没有担保的必要。

随着商品交换形式不断发展,非即时交易大量出现,商品和货币的交付有了时间差,债权债务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对债务人没有百分之百信赖的情形下,债权人需要通过某种方式确保债权的实现,而担保制度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担保制度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等债权人降低贷款风险,另一方面使债权人与债务人形成了稳定可靠的资金供需关系。

但是,必须看到担保业务具有“双刃剑”特征,一些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陷入担保怪圈和旷日持久的诉讼拉锯战,导致重大经济损失案件时有发生。

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我国上市公司xx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在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287家存在预计负债,占%,这287家上市公司xx年确认的预计负债总额为亿元,其中,因担保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达到亿元,占到了%。

另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担保业务增速快、金额大、风险高、违规情况较为严重,仅2001年至xx年,平均每年新增121家上市公司涉及担保事项,年均增速达到35%;截至xx年10月,837家沪市上市公司中,有180家存在违规担保情况,涉及金额为亿元,违规担保金额占上市公司担保总额的%;在深市505家上市公司中,涉及担保的公司有311家,担保总额达420亿元,其中违规担保金额为131亿元,占担保总额的%。

鉴于担保业务的“双刃剑”特征,《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对严控担保风险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12讲12_PPT课件讲义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12讲12_PPT课件讲义
下面我讲述两个案例: 案例1: 2006年5月我应某咨询公司的邀请去济宁考察、评估一家
公司,该公司准备上市,需要有资质的证券商辅导,三天时
间评估,一直认为是财务状况良好,管理规范。但在第三天下午 查阅企业合同与协议时,突然发现该公司有一笔为其他企业贷款 的担保,担保金额8000万元;如此巨额担保,并没有被担保人资 信调查,更没有反担保,很多人都不知道此事,是总经理一人决 定,授意财务部门经办的。
(3)担保过程中存在舞弊行为,可能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因而相关经办人员涉案被依法查处。
因此,企业必须完善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一定要 有担保政策,规定担保额度,实行一套授权审批程序,严 密防范风险。
3.调查评估与审批
企业应当指定相关部门负责办理担保业务,对担 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应出具书 面报告。
企业应当建立担保授权和审批制度,规定担保 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 控制措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 重大担保业务,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批准,绝对 不允许一个人批准担保业务。
经办人员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员的批准意见办 理担保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权限审批的担保业务,经办人 员应当拒绝办理。
(3)担保申请人用于担保和第三方担保的资产状况 及其权利归属;
(4)担保申请人提供反担保的,还应对反担保资产状况 进行评估。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反担保?
反担保是指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债务人应第三人的要 求为第三人提供的担保。如贷款人欲向银行贷款,银行要求贷款人寻找 保证人,保证人因要承担风险,故要求贷款人为自己再提供担保。
第十二讲:担保业务
第12讲担保业务
第十二讲:担保业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严控担保风险促进稳健发展——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中所称担保,是指企业作为担保人按照公平、自愿、互利的原则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协议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行为。

担保制度起源于商品交易活动,但早期的简单商品交易,往往是以物易物,或者是钱货两清的即时交易,交易主体间失信问题不突出,也就没有担保的必要。

随着商品交换形式不断发展,非即时交易大量出现,商品和货币的交付有了时间差,债权债务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在对债务人没有百分之百信赖的情形下,债权人需要通过某种方式确保债权的实现,而担保制度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担保一方面有利于银行等债权人降低贷款风险,另一方面使债权人与债务人形成了稳定可靠的资金供需关系。

但是,必须看到担保业务具有“双刃剑”特征,一些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陷入担保怪圈和旷日持久的诉讼拉锯战,导致发生重大经济损失的案件时有发生。

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在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287家存在预计负债,占18.28%,这287家上市公司2007年确认的预计负债总额为148.50亿元,其中,因担保事项确认的预计负债达到22.26亿元,占到了14.99%。

另有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担保业务增速快、金额大、风险高、违规情况较为严重,仅2001~2004年,平均每年新增121家上市公司涉及担保事项,年均增速达到二、担保业务关键控制点和主要控制措施(一)受理申请受理申请是企业办理担保业务的第一道关口,其主要风险是:企业担保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难以对担保申请人提出的担保申请进行初步评价和审核;或者虽然建立了担保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但对担保申请人提出的担保申请审查把关不严,导致申请受理流于形式。

这一业务环节的主要控制措施:第一,依法制定和完善本企业的担保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明确担保的对象、范围、方式、条件、程序、担保限额和禁止担保的事项;第二,严格按照担保政策和相关管理制度对担保申请人提出的担保申请进行审核。

比如,担保申请人是否属于可以提供担保的对象。

一般而言,对于与本企业存在密切业务关系需要互保的企业、与本企业有潜在重要业务关系的企业、本企业的子公司及具有控制关系的其他企业等,可以考虑提供担保,反之,则必须十分慎重。

又如,对担保申请人整体实力、经营状况、信用水平的了解情况。

如果担保申请人实力较强、经营良好、恪守信用,可以考虑接受申请,反之不应受理。

再如,担保申请人申请资料的完备情况,如果资料完备、情况翔实,可予受理,反之不予受理。

(二)调查和评估企业在受理担保申请后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是办理担保业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担保业务的未来走向。

这一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调查不深入、不透彻,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不全面、不科学,导致企业担保决策失误或遭受欺诈,为担保业务埋下巨大隐患。

主要控制措施:第一,委派具备胜任能力的专业人员开展调查和评估。

调查评估人员与担保业务审批人员应当分离。

担保申请人为企业关联方的,与关联方存在经济利益或近亲属关系的有关人员不得参与调查评估。

企业可以自行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也可以委托中介机构承担这一工作,同时应加强对中介机构工作情况的监控。

第二,对担保申请人资信状况和有关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调查评估。

在调查和评估中,应当重点关注以下事项:1.担保业务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的要求,凡与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相抵触的业务,一律不得提供担保;2.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包括基本情况、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经营情况、信用程度、行业前景等;3.担保申请人用于担保和第三方担保的资产状况及其权利归属;4.企业要求担保申请人提供反担保的,还应对与反担保有关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估。

企业应当综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务求真实准确。

比如,在对担保申请人财务状况进行调查时,要深入分析其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核心指标,从而做到胸有成竹、防患未然。

涉及对境外企业提供担保的,还应特别关注担保申请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并评估外汇政策、汇率变动等可能对担保业务造成的影响。

第三,对担保项目经营前景和盈利能力进行合理预测。

企业整体的资信状况和担保项目的预期运营情况,构成判断担保申请人偿债能力的两大重要方面,应当予以重视。

第四,划定不予担保的“红线”,并结合调查评估情况作出判断。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明确规定了以下5类不予担保的情形:1.担保项目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担保政策的;2.担保申请人已进入重组、托管、兼并或破产清算程序的;3.担保申请人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管理混乱、经营风险较大的;4.担保申请人与其他企业存在较大经济纠纷,面临法律诉讼且可能承担较大赔偿责任的;5.担保申请人与本企业已经发生过担保纠纷且仍未妥善解决的,或不能及时足额交纳担保费用的。

各企业应当将上述5类情形作为办理担保业务的“高压线”,严格遵守、不得突破;同时,可以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充实、完善有关管理要求,切实防范为“带病”企业提供担保。

第五,形成书面评估报告,全面反映调查评估情况,为担保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企业应当规范评估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妥善保管评估报告,并作为日后追究有关人员担保责任的重要依据。

(三)审批审批环节在担保业务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调查评估结果的判断和认定,也是担保业务能否进入实际执行阶段的必经之路。

这一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导致对担保业务的审批不规范;审批不严格或者越权审批,导致担保决策出现重大疏漏,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审批过程存在舞弊行为,可能导致经办审批等相关人员涉案或企业利益受损。

主要控制措施:第一,建立和完善担保授权审批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各层级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

企业内设机构不得以企业名义对外提供担保。

企业应当加大对分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管控力度,严格限制分公司担保行为,避免因分公司违规担保为本企业带来不利后果。

第二,建立和完善重大担保业务的集体决策审批制度。

企业应当根据《公司法》等国家法律法规,结合企业章程和有关管理制度,明确重大担保业务的判断标准、审批权限和程序。

上市公司的重大对外担保,应取得董会全体成员2/3以上签署同意或者经股东大会批准,未经董事会或者类似权力机构批准,不得对外提供重大担保。

第三,认真审查对担保申请人的调查评估报告,在充分了解掌握有关情况的基础上,权衡比较本企业净资产状况、担保限额与担保申请人提出的担保金额,确保将担保金额控制在企业设定的担保限额之内。

第四,从严办理担保变更审批。

被担保人要求变更担保事项的,企业应当重新履行调查评估程序,根据新的调查评估报告重新履行审批手续。

(四)签订担保合同担保合同是审批机构同意办理担保业务的直接体现,也是约定担保双方权利义务的基础载体。

签订担保合同的主要风险是:未经授权对外订立担保合同,或者担保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可能导致企业诉讼失败、权利追索被动、经济利益和形象信誉受损。

主要控制措施:第一,严格按照经审核批准的担保业务订立担保合同。

合同订立经办人员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员的批准意见拟订合同条款。

第二,认真审核合同条款,确保担保合同条款内容完整、表述严谨准确、相关手续齐备。

在担保合同中应明确被担保人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相关内容,并要求被担保人定期提供财务报告和有关资料,及时通报担保事项的实施情况。

如果担保申请人同时向多方申请担保的,企业应当在担保合同中明确约定本企业的担保份额和相应的责任。

第三,实行担保合同会审联签。

除担保业务经办部门之外,鼓励和倡导企业法律部门、财会部门、内审部门等参与担保合同会审联签,增强担保合同的合法性、规范性、完备性,有效避免权利义务约定、合同文本表述等方面的疏漏。

第四,加强对有关身份证明和印章的管理。

比如,在担保合同签订过程中,依照法律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往往需要提供、使用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个人印章和担保合同专用章等。

从近年来暴露出来的一些担保典型案例看,由于一些企业在有关人员身份证明、印章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导致身份证明和印章被盗用,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

因此,必须加强对身份证明和印章的管理,保证担保合同用章用印符合当事人真实意愿。

第五,规范担保合同记录、传递和保管,确保担保合同运转轨迹清晰完整、有案可查。

(五)日常监控担保合同的签订,标志着企业的担保权利和担保责任进入法律意义上的实际履行阶段。

切实加强对担保合同执行情况的日常监控,通过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掌握被担保人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担保项目运行情况,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担保权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担保责任,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这一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重合同签订,轻后续管理,对担保合同履行情况疏于监控或监控不当,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应对被担保人的异常情况,可能延误处置时机,加剧担保风险,加重经济损失。

主要控制措施:第一,指定专人定期监测被担保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对被担保人进行跟踪和监督,了解担保项目的执行、资金的使用、贷款的归还、财务运行及风险等情况,促进担保合同有效履行。

企业财会部门要及时,最好是按月或者按季收集、分析被担保人担保期内的财务报告等相关资料,持续关注被担保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担保合同的履行情况,积极配合担保经办部门防范担保业务风险。

第二,及时报告被担保人异常情况和重要信息。

企业有关部门和人员在实施日常监控过程中发现被担保人经营困难、债务沉重,或者存在违反担保合同的其他各种情况,应当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的要求,在第一时间向企业有关管理人员作出报告,以便于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六)会计控制担保业务直接涉及担保财产、费用收取、财务分析、债务承担、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等,决定了会计控制在担保业务经办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这一环节的主要风险是:会计系统控制不力,可能导致担保业务记录残缺不全,日常监控难以奏效,或者担保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不符合有关监管要求,可能引发行政处罚。

主要控制措施:第一,健全担保业务经办部门与财会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促进担保信息及时有效沟通;第二,建立担保事项台账,详细记录担保对象、金额、期限、用于抵押和质押的物品或权利以及其他有关事项;同时,及时足额收取担保费用,维护企业担保权益;第三,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进行担保会计处理,发现被担保人出现财务状况恶化、资不抵债、破产清算等情形的,应当合理确认预计负债和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