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抽象为直观

合集下载

浅谈比喻法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比喻法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浅谈比喻法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摘要:高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会感到很枯燥,难于理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在教学中合理插入一些比喻,就能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本文针对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如何使用恰当的比喻,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理论通俗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

关键词:比喻高中化学概念教学高中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个高中化学知识的骨架。

学好高中化学概念有利于化学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但高中化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这些内容如果只凭老师一张嘴反复讲述,教师说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头昏脑,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很差,特别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就要接触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一些他们感到陌生、抽象的化学概念,容易对化学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丧失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形成心理障碍,导致学习落伍。

作为化学教师有必要想方设法把化学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更易理解,让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化学思维就是宏观世界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轻松地学好这门研究微观世界的自然科学。

恰当的比喻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能化解教学难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趣味化,起到“一语道破天机”的神奇功效。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生动、熟悉或者浅显的事物去说明那些抽象的、生疏的或深奥的事物或原理,它能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深奥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

下面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谈谈比喻法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抽象概念具体化人们获得知识大都是从生动的直观开始,生动鲜明的直观形象能给人们提供具体的感性认识。

没有生动的直观,就很难进行科学地抽象,直观是抽象的基础,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就难以达到理性认识。

浅谈如何将“语言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

浅谈如何将“语言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

浅谈如何将“语言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紫阳三小:潘跃进《孙子算经》中认为数学是天地万物最根本的东西,是“四时之始终,万物之祖宗。

”可见数学的学习在人的一生学习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在现实学习中存在一些现象让我们束手无策,有些学生的语文能力很强,可是数学能力却很一般。

我个人认为如果提高将语言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应该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以下就针对这方面教学谈谈一些个人经验。

1、引导逐字逐句读题、审题,思考句子的字面意思与隐性含义。

例:将学生分成35 组,每组3 人。

其中只有1 个男生的10 组,不少于2 个男生的有19 组,有3 个男生的组数是有3 个女生的组数的 2 倍。

则男生有多少人?解答时引导学生细细审题:通读完题目后,逐句读题分析提出问题。

①一共有多少学生?②每组3 人隐含什么意思?③不少于2 个男生是什么含义?第二个问题通常是我们上课时容易忽视的,而恰恰就是这个问题中隐含的意思是解题的关键。

每组 3 人的字面含义是知晓每组人数,与组数结合能求出总人数;可对解题更大的价值是隐含的意思:这 3 人包含哪些情况呢?我们一起理清楚。

引导学生有序思考整理:3 个男生,2 个男生1 个女生,1 个男生2 个女生,3 个女生四种不同情况。

此时解题思路就很清晰了,3 个女生的组数就是35 减去10 再减去19 等于6 组。

3 个男生的组数是6 乘等于12 组,2 个男生的就是19 减去12 等于7 组,男生人数就是10+3×12+7×2=60(个)。

总观整个解题思路,关键点竟然是“每组 3 人”这句话的隐性含义的挖掘。

2、运用有序对应,化抽象语言文字为直观数学符号。

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因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

善于运用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能把用抽象语言文字表述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图象,有利于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例如:参加晚会的男、女生共51 人,第一个到会的女生与全部男生握了手;第二个到会的女生与一个男生没握手;第三个到会的女生与两个男生没握手……,最后一个到会的女生与8 个男生握了手。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

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数数》一课中,设计色生动可爱的小动物等作为课件内容,以引起学生们的审美感,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象。

在教学“比较”时,课件先呈现一片草地,绿草如茵。

画面上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

”……这样,美丽的画面和学生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然后转入鸡妈妈和鸭妈妈的对话。

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

”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

”怎样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比少的问题。

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

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案例2]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如:《时、分,24时记时》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实际。

如学习24时记时法,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

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

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

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想——以“分数与除法”教学为例

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想——以“分数与除法”教学为例

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想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寨岗镇中心小学513325摘要:本文以“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教学为例,从四方面论述:多种方式呈现问题,导入教学;引导思考,指导直观操作,加深理解;层层递进,归纳总结,提升思维;及时抽象,建构数学的概念,以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

关键词:分数与除法;直观操作;提升思维;抽象思想“分数的意义与性质”这个单元特征是概念比较多,且比较抽象。

因此,在教学新的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直观。

本节《分数与除法》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单元的第2小节内容。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基本的认知。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数除了能表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还能表示具体的数量以及除法的商。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看似简单,从形式上去教学无非是: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同学们都能理解得很好。

但这样一来其中的算理往往就被忽视了,没有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的。

那如何在课堂上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算理,从而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呢?下面谈谈我在课堂的具体教学过程:一、多种方式呈现问题,导入教学抓准分数知识起点,通过复习,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分数与除法。

从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学生从二年级开始接触除法,知道利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这一过程,之后又进行了许多的练习,所以对学生来说运用除法表示平均分并不陌生。

我利用整数的除法导入,通过把6块或3块饼干分给三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这一情境得出6÷3=2(块)、3÷3=1(块),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只有1块饼干,要分给三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进一步得出(块)。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因在讲《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本节课里表示的却是具体的数量,所以在这里我又设计了另一个问题:每个人分到的饼干是全部饼干的几分之几?学生经过思考得出每人都分得了全部饼干的。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提高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提高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提高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小学数学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数形结合2011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里不再设研究数量关系等应用题专题教学,而是将其结合进各个具体情境之中,称之为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教学环节中运用直观图、线段图等形象化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藏于具体情境中的抽象化数量关系,强化数形对应,辅助学生建构能运用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从多元的数学信息中提取解答问题的有用信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用“数形结合”化抽象为直观,从容解决问题如“鸡兔同笼”一课,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学以假设法为主,或假设全是鸡,或假设全是兔,然后引导学生直接套用公式解决问题,结果除了一部分优生外,其余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我们课题组成员施明算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充分运用“数形结合”来帮助学生解决这类问题。

问题“已知鸡和兔一共有10只,一共有32条腿,求鸡兔各有几只?”出示后,如果用算术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部分学生不能理解,然而借助画图的方法,用圆表示10只动物。

假设全是鸡,则每只鸡有两条腿,把腿画出,只有20条腿,但还有32-20=12条腿没画。

如果每只再添2条腿,这样还得添12÷2=6只,得出兔子有6只,鸡有4只。

在类似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画图等“直观”形式。

通过借助直观图这种“数形结合”的方式来使得看似抽象的问题直观化,符合小学生具体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思维特点,从而让解决问题变得轻松自如,且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用“数形结合”化繁杂为简单,理清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数学所特有的研究对象,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化归思想──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

化归思想──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

化归思想──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梳理二、化归思想1.化归思想的概念。

人们在面对数学问题,如果直接应用已有知识不能或不易解决该问题时,往往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转化形式,把它归结为能够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最终使原问题得到解决,把这种思想方法称为化归(转化)思想。

从小学到中学,数学知识呈现一个由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过程;然而,人们在学习数学、理解和掌握数学的过程中,却经常通过把陌生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把繁难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知识,从而逐步学会解决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

因此,化归既是一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同时,化归思想也是攻克各种复杂问题的法宝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化归所遵循的原则。

化归思想的实质就是在已有的简单的、具体的、基本的知识的基础上,把未知化为已知、把复杂化为简单、把一般化为特殊、把抽象化为具体、把非常规化为常规,从而解决各种问题。

因此,应用化归思想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数学化原则,即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应用数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实践能力。

因此,数学化原则是一般化的普遍的原则之一。

(2)熟悉化原则,即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人们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面对新知识的过程;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面对陌生问题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转化过程对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与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一致的。

因此,学会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则。

(3)简单化原则,即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

对解决问题者而言,复杂的问题未必都不会解决,但解决的过程可能比较复杂。

因此,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寻求一些技巧和捷径,也不失为一种上策。

让抽象数学变得直观的教学方法

让抽象数学变得直观的教学方法

让抽象数学变得直观的教学方法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它可能显得有些难以理解。

但是,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直观易懂。

本文将介绍一些让抽象数学变得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一、结合生活实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概率时,可以让学生们尝试抛硬币、掷骰子等游戏,从而更好地理解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学习几何时,可以通过制作一些简单的几何模型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和性质。

二、使用图形和图表图形和图表是数学中常用的工具,它们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学习代数时,可以使用图形和图表来表示函数图像和性质。

在学习几何时,可以使用图形和图表来表示几何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通过使用图形和图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并学会如何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小组讨论和互动小组讨论和互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从而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同时,小组讨论和互动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解决方法的可能性。

四、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工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展示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五、注重反馈和评价反馈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浅谈《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的多媒体教学

浅谈《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的多媒体教学

Ch mia a t n Pr c s n up n e c lRe ci o e sa d Eq ime t o
HU hu C n—ln i g,ZHU i—x a Ka in
( ih a o eeo h mi l eh o g , ih a uh u6 6 0 C ia Sc u nC l g f e c cn l y Sc u nL zo 4 0 0, hn ) l C aT o
p  ̄ n e.Fn l ,te bod pop cso ti a pi t n i ce ia rat n po esa d e up e ttahn ee e o n 1 ial h ra rse t f hs p ! ai n h m cl ec o rcs n q im n ec ig w r y c o i
t e r n r c ie c o e i t g ai n h o y a d p a t ls n e r t ,we e d s r e c o r e c i d,wh c a e h e u r me t o r i i g n w mo e h mia b i h c n me t t e r q i e n s f t n n e d lc e c l a
学 中 具 有 广 阔 的应 用 前 景 。
关键 词 : 化学反应过程与设备 ; 多媒体技术; 仿真 中 图分类 号 : M2o c. J .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0 1 97 (02 0 — 16 0 10 — 672 1)5 08 — 2
Th e App ia in fM uli e i c no o y i he Te c ng o lc to o tm d a Te h l g n t a hi f

“小学数学基本思想”解读

“小学数学基本思想”解读

“小学数学基本思想”解读刘玉和《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把“基本思想”作为“四基”之一,这就明确了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什么是数学基本思想?数学“基本思想”蕴涵在教材的哪些内容之中?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思想”呢?一、什么是数学基本思想?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基本数学思想则是体现或应该体现于基础数学中的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和最广泛的数学思想,它们含有传统数学思想的精华和现代数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并且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的能力才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

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数学思想不应当是个案的,而必须是一般的。

这大概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数学产生以及数学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那些思想。

二是学习过数学的人所具有的思维特征。

这些特征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这就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思想,即抽象、推理和模型。

通过抽象,人们把外部世界与数学有关的东西抽象到数学内部,形成数学研究的对象,其思维特征是抽象能力强;通过推理,人们得到数学的命题和计算方法,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其思维特征是逻辑能力强;通过模型,人们创造出具有表现力的数学语言,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其思维特征是应用能力强。

1、什么是抽象抽象是在思维中抛开对象的非特有、非本质属性,从中抽取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方法。

数学中抽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

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的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包括:数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刻画对象之间关系的术语和符号以及刻画对象之间关系的运算方法。

化归思想

化归思想

化归思想1. 化归思想的概念。

人们在面对数学问题,如果直接应用已有知识不能或不易解决该问题时,往往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转化形式,把它归结为能够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最终使原问题得到解决,把这种思想方法称为化归(转化)思想。

从小学到中学,数学知识呈现一个由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过程;然而,人们在学习数学、理解和掌握数学的过程中,却经常通过把陌生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知识、把繁难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知识,从而逐步学会解决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

因此,化归既是一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同时,化归思想也是攻克各种复杂问题的法宝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化归所遵循的原则。

化归思想的实质就是在已有的简单的、具体的、基本的知识的基础上,把未知化为已知、把复杂化为简单、把一般化为特殊、把抽象化为具体、把非常规化为常规,从而解决各种问题。

因此,应用化归思想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数学化原则,即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应用数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实践能力。

因此,数学化原则是一般化的普遍的原则之一。

(2)熟悉化原则,即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人们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面对新知识的过程;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面对陌生问题的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转化过程对学生来说既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与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一致的。

因此,学会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则。

(3)简单化原则,即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

对解决问题者而言,复杂的问题未必都不会解决,但解决的过程可能比较复杂。

因此,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寻求一些技巧和捷径,也不失为一种上策。

(4)直观化原则,即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

简笔画示意 化抽象为直观

简笔画示意  化抽象为直观

简笔画示意化抽象为直观——谈《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难点突破(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沙梨园小学黄碧君《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它教给我们四种辨别方向的方法,从而认识大自然的奇妙。

其中利用沟渠里的积雪辨别方向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在学习中,许多学生对“雪化得快的那面是南面还是北面?这是为什么呢?”认识不清。

由于这是一节公开课,我力求反映真实的课堂,于是事先只是布置学生回家预习书上的这个思考题,并没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没有作任何的课前点拨。

结果全班66人,只有1人说“雪化得快的那面是北面,化得慢的那面是南面”,但说不出原因。

其余65人都举手同意有一位同学回答的“雪化得快的那面是南面,化得慢的那面是北面”这个观点,他们的理由是南边阳光照射得多,北边阳光照射得少。

粗粗一听,似乎有道理,按学生常规思维方式去想,的确一般来说,南边阳光照射得多,北边阳光照射得少,利用大树的枝叶辨别方向就是这个道理。

但细细去想,其实不然,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采取简笔画示意的方式,化抽象思维为直观演示,使学生懂得了怎样利用沟渠里的积雪辨方向。

一开始,我试图利用课件里的雪山图帮助学生理解,但是从效果来看,觉得图画显示还不够直观,难以看出。

我又改在黑板上以简笔画呈现的方式,出示阳光直射高山及沟渠的简笔画图。

我边画边说:一般来说,屋顶或高山的积雪南面化得快,北面化得慢,因为南边阳光照射得多。

而沟渠里的积雪是北面化得快,南面化得慢,因为从南方射过来的阳光照到沟渠的北面,北面是面朝南,接受阳光多。

经我这么一画一说,通过太阳直射情况不同进行对比,学生顿时醒悟,弄明白北面化得快的原因。

为了加深印象,我又让学生把“北”“南”二字代进诗歌中的第5节读一读,强化认识。

附简笔画图示:北(慢)(快)高山的积雪沟渠里的积雪2006年2月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2期上2。

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0年第7-8期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赵春明摘要: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是指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即新知转化为旧知,将新授知识或者未知问题进行变换,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或者已知问题,应用已有方法获得新知识和新方法。

本文简要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化新为旧、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转化思想;化新为旧;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实践探索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是指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即新知转化为旧知,将新授知识或者未知问题进行变换,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或者已知问题,应用已有方法获得新知识和新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运用随处可见。

一、化新为旧,温故知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演变和拓展,新的问题从旧知中转化出来,新旧知识自然衔接,才能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在新旧知识的转化中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渐形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如在新授小数除法时,是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的除法,之后利用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这样由新知转为旧知,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同样,在新授异分母加减法时,也是将其转化为同分母的分数,按相同的计数单位即可相加减,进而解决新知。

又如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为长方形,利用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用同样的思想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在一起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求梯形的面积也是如此进行转化,圆也可以通过分割转化成长方形。

这些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运用转化思想,将旧知转化成新知。

二、化繁为简,简化题目难度化繁为简也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一种转化的思想方法,既是一种最基本的解题策略,更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思维方式。

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直观和抽象的关系

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直观和抽象的关系

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直观和抽象的关系新课程里提到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结果,也要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它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直观和抽象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我就谈一谈关于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处理直观和抽象关系的一些理解和做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从直观入手揭示事物的特征及数量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类、综合等方法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先把圆平均分成16份,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剪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

最后请两个学生上台进行演示。

随后让小组讨论拼成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联系,并尝试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经过学生的演示、操作、讨论三个环节逐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关系: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由于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周长的一半×半径即S=πr×r。

整个过程我正确处理好直观和抽象的关系,化抽象为具体,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注意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直观是抽象知识的铺垫。

我们不能从抽象到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也不能为直观而直观,把教学仅仅停留在直观演示上,而应该加强直观演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及数量关系。

抽象思维的直观转化

抽象思维的直观转化

抽象思维的直观转化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结合恰当的教学内容逐步渗透给学生转化的思想,使他们能用转化的思想去学习新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

转化的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多媒体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使数学知识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

通过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学生求知欲,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去挖掘并适时地加以渗透呢?以下根据自身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见解。

一、从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转化”的意识做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都知道:数学教学内容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如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它是一条有形的线索。

另一条是隐线,如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等,它是一条无形的线索。

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教学固然重要,但在知识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就显得更为重要。

教师要从最简单的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

比如:在学习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过程中,设计了以下的式子:应用多媒体出示以上习题的计算过程之后,让学生观察、思考:上面三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中有转化吗?经过同学们的思考、交流、总结得出:(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2)“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3)“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它们的计算过程渗透了“转化”,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

二、课件辅助新知教学,让学生掌握“转化”的方法转化的方法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它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广泛。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应用转化策略,使学生初步掌握“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法解决空间与图形这一的求积问题时,往往要用到转化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可以利用课件把新学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配上色彩、声音、动作等,巧妙地显示出图形之间的转化过程,学生会终身铭记这个过程,这也就达到渗透“转化思想”目的。

变“抽象”为“直观”

变“抽象”为“直观”

变“抽象”为“直观”作者:林松柏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21年第03期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在数学发展进程中,数和形常常结合一体,在内容上相互联系,方法上相互渗透,使数量关系的精确刻划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可见,数形结合是数学学科的一种思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应用这一重要数学思想,让数学的学习过程更富数学意义,让问题的解决策略更具数学韵味,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提升。

数形结合,理解数量关系应用题教学,历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学懂的知识,在运用时却又茫然失措。

教师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又学会数学思想,一直是众多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

通过数形结合分析和解决应用题,可以将应用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解题效率。

“数”与”形”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数”是“形”的高度抽象,“形”是“数”的具体体现,“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

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利用“形”把一定的数量关系形象地表示出来。

即通过作一些如线段图、手势或集合图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量关系,使问题简明直观。

数形结合,理解算理数学知识之间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为教师就应该有高瞻远瞩的意识,在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对教材能有整体的把握。

如:利用分数墙,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单位“1”相同,但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

份数越多,每份数越小。

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质即通过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把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理想化抽象的方法,转化为适当的几何图形,从图形的结构直观地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解决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这是其一;其二是把关于几何图形的问题,用数量等表示出来,从它们的结构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与特征。

数形结合主要是指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数形结合主要是指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数形结合主要是指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对图形的处理,发挥直观对抽象的支柱作用,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表象的联系和转化,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

因此,数形结合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关系,更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中最古老、最基本的两个研究对象,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各自独立存在于自己的领域,另一方面两者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宇宙空间释放着关于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无穷无尽的能量。

从古到今,很多人曾经对数与形的关系做过生动的描绘:从《九章算术》里的“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到华罗庚“数形本是相倚依,怎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莫分离”的诗句;从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数阵图、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到美国数学家斯蒂恩提出的“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创造性思索问题的解法”,等等,所有这些都向我们深刻地描绘了数形之间那种美妙的契合关系。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数形结合的思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从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来看,有关数形的内容没有被人为割裂,而是交替呈现,螺旋上升,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提供了可能;第二,小学是学生系统地学习数学的初级阶段,他们头脑中关于数与形没有明显的分隔符,是建构数形结合思想的极佳时期,为今后的数学学习乃至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三,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特点,在以形象思维为主渐渐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中,数形的结合正是顺利完成这个过渡的最好的媒介,借助形的形象来理解数的抽象,利用数的抽象来提升形的内在逻辑,这也正是数学学习的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领域常见于数概念、数的计算及数量(关系)的问题解决中。

通常情况下以代数为出发点,通过各种形式揭示隐含在它内部的几何背景,启发学生的思维,找到解题的途径。

发挥几何有形特征提高直观探究能力

发挥几何有形特征提高直观探究能力

龙源期刊网
发挥几何有形特征提高直观探究能力
作者:吴建成
来源:《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2年第10期
数学学科是“数”与“形”的有效结合体,能够化“抽象”为“直观”,化“繁杂”为“简单”,既有着“数”的精准性、精确性,又有着“形”的直观性、形象性,在初中几何章节知识点内涵中表现的尤为显著.它作为初中数学学科组成部分,在中考试题命题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也是考
察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辨析能力的有效载体.教学实践证明,数字化的数学知识内
容都可以通过有形化的图形或图像进行生动、直观的展现.这就为学生思维严密性、认知深刻性、能力实用性提供了丰富的发展“平台”和实践“空间”.多年来,本人在此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究,现进行简要论述,请同仁予以指正.
一、发挥几何图形表现形式上的直观性,让学生直观探究潜能有效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抽象为直观,由感性到理性
——圆面积教学的尝试
圆是小学数学几何图形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以及圆的认识和周长之后进行的。

在此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几何图形知识,但是在圆的面积公式教学中,涉及到以直代曲的转化过程及极限的思想,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的小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难点。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化抽象为直观,用极限的思想展示以直代曲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鲜明、正确的感性认识。

下面谈谈我对这一内容的教学设想。

一、分割圆面,认识曲直关系
1.教师演示。

将一个圆对折两次,并沿折痕剪开,贴在黑板上,如图(1)所示。

指导学生分析观察,并设问:(1)图1 是由哪些线组成的?(2)这些线与圆的半径和周长有何关系?
附图{图}
图(1)
接着再将图(1)中的四个图形分别对折、剪开并贴在黑板上,如图(2)所示。

附图{图}
图(2)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回答:比较图(1)与图(2),有何异同?半径变了没有?周长变了没有?随着圆等分份数的增加,圆周曲线的弯度有什么变化?
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学生初步观察并感知到随着圆等分份数的增多,曲线逐渐变“直”了。

2.学生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按以上操作,将圆等分,观察圆的曲线变化的情况,折剪次数尽可能多一些。

在学生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将圆不断等分下去,这个圆所等分的圆弧组成的曲线最终将变成什么样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等分成很多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排起来,等分得越细,围成圆的那条曲线就越接近于直线。

通过以上讲解,为学生理解课本中:“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二、用三角形拼组圆,进一步理解曲直关系
在以上教学的基础上,可用三角形拼组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曲线和直线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附图{图}
图(3)
按图(3)所示,让每一个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沿其对边中点的连线对折两次,成一小正方形;再以正方形双层边的交点为顶点对折,成一直角三角形。

又以原顶点,将双层直角边和斜边对折,重复对折数次,成一叠三角形,然后剪去单层边,使之成为一叠等腰三角形,最后全部展开,形成一个“近似圆”,如图(4)所示。

附图{图}
图(4)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近似圆”,问学生:
(1)这个“近似圆”是由许多什么图形拼成的?
(2)如果折的次数越多,形成的“近似圆”的三角形的底边将越短,它们所组成的图形越接近于什么图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如果所组成的小三角形的个数越多,由这
些小三角形底边所围成的“近似圆”就越接近于圆。

这里再次渗透了“极限”思想,说明直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曲线,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三、通过把圆分割拼组成“近似长方形”的演示,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时,教师可趁热打铁,出示圆面积演示仪,演示并让学生观察如何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等份,使之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然后提问:
1.如何使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越来越接近“直线”,使之变成长方形呢?
2.这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圆的哪一部分,二者有何关系?
3.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面积有何关系?
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后,总结、板书如下:
1.这个长方形的长是被等分圆的周长的一半,即:
长方形的长=C/2=2πr/2=πr
2.这个长方形的宽是被等分圆的半径(r)。

3.被等分圆的面积等于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

即: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
┃↓ ↓
圆的面积=πr × r=πr[2]
四、巧设练习,巩固知识
1.回答以下问题。

(1)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比较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异同。

他们计算结果的单位相同吗?
(3)求圆的面积时必须知道哪个量?这个量的单位和计算出的圆面积的单位有什么关系?
(4)想想看,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时该怎样求圆的面积?
2.选择题。

(1)在圆面积公式S=πr[2]中,r[2]表示()。

①2r ②r×r ③r+r
(2)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圆面积就扩大()倍。

①3 ②6 ③9 ④28.26
(3)大圆直径为6厘米,小圆的直径为4厘米,小圆的面积是大圆面积的()。

①2/3 ②5/6 ③4/9 ④1/9
(4)一个圆的周长是25.12分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①50.24 ②25.12 ③3.14
(5)半径为2米的圆的周长和面积()。

①相等②不相等③不能比较
通过以上练习,不但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而且通过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情,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回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