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较为通行的看法是把传播过程看作由六个要素组成:
信息 源
传播 者
受传 者
反馈
媒介
讯息
任何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都必须包含这六个要素,而任何一次完整的传 播活动也都必然是由这六个要素相互作用组成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二 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
模式概念:
所谓模式是指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的直观和简 洁的描述。 传播过程模式:基本上利用文字和图表构筑的描述传播过程本身的功 能性模式,描述内容包括: 1.描述过程中的各要素及相互关系; 2.过程本身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3.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特点和规律: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控 制论传播过程、互动传播过程和系统传播过程。
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 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
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端。
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 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
噪音(noise):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
不足之处: (1)它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固定化,忽视了人类 社会传播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转化; (2)它未能注意到反馈的因素,忽视了人类传播的互 动性质。 (3)这一模式是单向直线的,因而不能解释人的全部 社会传播行为; (4)人际传播的讯息内容、社会环境和传播效果并不 能直接在这一模式里找到;
1 拉斯韦尔的线型传播模式
谁(Who) 说什么 (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 向谁 (To Whom)
产生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谁 传播者
说什么 内容
通过什 么渠道
媒介
向谁 接收者
产生什 么效果 效果
研究领域 控制研究 內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传播模式的作用:
传播模式的作用:
第一、传播模式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将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各 种因素系统化、视觉化,它用富有意义的、有趣的方式来描 述传播的过程,使人容易理解。
第二、传播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传播过程中尚未被发现的 内容,即传播模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预测传播过程和效果的 依据 。
传播模式的作用:
1 认识传播过程的两种角度
历时性考察也即纵向过程研究: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 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对上述事例而言,要考察人类 在日常的传播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会有怎 样的变化。
共时性考察也即横向过程研究: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 要素进行解剖和分析。对于上述事例而言,就是对你和你的 邻居所进行的这一动态的过程的结构、因素、环节要素等进 行分析和解剖。
对该模式的评价
意义: 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 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 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 模式形成的。 缺点: (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 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 (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互动性质 。
特点:
(1) “噪音”概念的引入。噪音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 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构成噪音的原因既可能是机器本身的 故障,也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干扰。克服噪音的办法是重复某些 重要的信息。 传播的信息中就不仅仅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复的那部
冗余 分信息即“
”。
传播过程中出现噪音时,要力争处理好有效
第三、传播模式便于我们检查传播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传播模式的评价标准: 普遍性、启发性、重要性、准确性、原创性、简约度和真 实性 。
模式
(一)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四)传播过程的互动模式 (五)知识传播模式
(一)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
1 拉斯韦尔(Lasswel)模式 2 香农-韦弗(Shannon& Wevor)模式 3 格伯勒 (Gerbner)模式
信息和冗余信息之间的平衡。冗余信息的出
现会使一定时间内所能传递的有效信息有所
减少。
(2)该模式对于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 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 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 来越明显了。 (3)对于从综合视角的方法观察传播过程 打下了基础,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 研究结合起来。
第三章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一、 传播过程 二、 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
一 传播过程 (一)认识传播过程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今天早晨,你出门上 班,看到你的邻居,他说:“好几天没看到你了, 出差了吗?”,你回答说:“没有。工作太忙了, 一直在加班。”在这个我们每天都在参与的பைடு நூலகம்播 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研究它们。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因素
施拉姆的观点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 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2 传播过程的特点
英国传播学家D·伯洛的传播过程观点:1960年 提出。 (1)认为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 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 的就是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 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总上所述,我们认为传播过程具有以 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2 香农—韦弗模式(The Shannon-weaver model )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香农与韦弗一起提出 了传播的数学模式,为后来的许多传播过程模式打下 了基础,并且引起人们对从技术角度进行传播研究的 重视。 该模式来自于香农等人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中所得到的 启示,原本是用来探讨纯技术性问题的,与社会信息 系统的传播并无多大关系。但是后来却一直为社会信 息传播过程研究所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