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ppt
传播过程及模式讲解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1 、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2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接, 又通过大量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 系。 3 、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各自 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 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施拉姆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 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 统模式的特点。
第一节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一、 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 维· 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播现 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 影响至为深远。
• 这一视角认为,传播者、受传者与信息之间存 在着密切的联系,传播者可以通过选择、加工 和传送各种信息受传者施加影响;而受传者则 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对信息加以选择、过滤甚 至扭曲,并可以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至于信 息,则流动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可以对二 者都产生影响。而除此之外的信息源、媒介、 反馈等各种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 便是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也仅仅是作为社会 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它与社会的整体以及 其他各部分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着的。
该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传播过程是处于社 会系统中并受其影响的一个子系统,所有的传 播过程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的活动。传播系 统既与社会中其它系统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相 对的独立性。 从这样的角度看来,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 都是具有人内传播的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 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又不 是独立存在,而是从属于各自的群体,这样, 群体系统之间又形成群体传播;而个体、群体 又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总是在社会中运 行,因而又与总的社会系统有着互动关系。
考研《传播学总论》第一章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一章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发展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1)三个阶段①早期的传播学研究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人们将传播研究的对象放在传播效果上,产生了最早的传播学理论,即效果研究中的“枪弹论”。
这是受当时行为主义“刺激一反应”理论的影响。
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这时的传播学研究开始兴盛。
形成了传播学,研究者众多,并且纷纷提出自己的传播模式。
经过学者们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动摇了早先的“枪弹论”,从而出现了传播的“有限效果论”。
②中期的传播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这个时期是传播学研究突破传统局限,拓展范围,深化内容的时期。
一方面传播学研究已从早期的传播效果研究拓展到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传播学研究在多个地区开始进行并出现不同的派别。
这一时期是传播学研究空前繁荣的时期,各种理论纷呈,研究中的问题也暴露不少。
③当代的传播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a. 这一时期的传播学研究继承了70年代传播学研究领域扩大的传统,将传播学研究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b. 传播学研究中派别分流日益明显。
批判学派的理论基础是“法兰克福学派”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60年代至70年代开始出现的对社会文化的批判的欧洲传播学派。
批判学派的主要流派为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
80年代已经成为传播研究中主流之一。
“经验学派”注重实证分析,强调传播实践的美国传播学派。
(2)理论方法①大众社会,功能主义,多元主义(Mass Society,Functionalism, Pluralism)这是早期媒介研究的三种方法,其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媒介如何服务于整个社会系统。
②媒介效果(Media Effects)对媒介效果的研究是隐藏于大众传播研究发展史中的原动力。
③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对传播的最大贡献在于对媒介制度及其背景的分析。
传播过程与模式
传播者
讯息
媒介
接收者
效果
谁
说什么
什么渠道
给谁
什么效果
控制研究
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拉斯韦尔模式
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的分解了 传播的过程,5W模式使传播研究的细化、深化 成为可能。
拉斯韦尔同时把5W规定为传播学的五大研究领 域,为后人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开辟了广阔道路。
传播模式的标准
呈现性 整体性 超陈性 启发性 实用性
传播模式的分类
单向传播模式 双向传播模式 互动传播模式
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
讲者 (Speeker)
演讲
听者
效果
(Speech) (audience) (effect)
场合
这是最早阐述传播过程的一个模式,它 扼要地列出了五个传播的要素:说话者、 演讲内容、听众、场合及其效果。它最 适合用于公众演说这类传播过程。
译码——在接收端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 意义,称为“译码”。
信源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 信道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信道译码——把接收到信号转换为符号的过程。 信宿译码——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
(四)噪声
噪声是传播过程中对传播信息和信号的 干扰和歪曲。
噪声产生于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
(五)反馈
来源: 来自传播者自己的传送信息行为; 来自受播者接收信息后的反应行为。 作用:根据反馈信息调整传播行为。
(六)效果
传播效果的对象:效果产生在传播者或受播者 任何一方或双方,也可能影响到周围环境。
传播效果的表现:知识信息的增加、行为态度 的改变、社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商品的流通等等。
传播学ppt课件全
第四节 传播的革命
一、语言传播革命 二、文字传播革命 三、印刷传播革命 四、电子传播革命 五、网络传播革命 六、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
第五节 传播的模式
一、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 二、传播模式的典范与评介 1、单向传播模式(五W模式) 2、双向传播模式 3、互动传播模式 三、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
拉斯韦尔五个W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 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 效果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丹斯螺旋模式
奥古斯德-施拉姆模式
德弗勒传播与反馈模式
格伯纳传播总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四、传播模式的运用及原则
第六节 传播的功能
一、传播功能的来源与阐释 二、传播的个人功能 三、传播的组织功能 1、告知功能;2、表达功能;3、解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精神内容,是主客体的统 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 构成的统一整体。
信息概念引入,是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重大贡献。
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 运行。
五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 2、研究传播,要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
重要概念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 应变化的活动。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及其
规律的科学。是从传播的社会功能出发,以系统 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理论,以社会信息交 流尤其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交叉学科。
第三节 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1、研究现状 2、未来趋势 科学化、融合化、鲜活化、操作化、
传播过程理论与传播模式(PPT 56页)
Page 24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 媒介,反馈。
信息交流的参与者:“发送者/接受者”和 “接受者/发送者”
威尔伯·施拉姆把传播行为相应地划分为“A型 传播行为”和“B型传播行为”。
等级;体现文化修养,个人品性;反映民 俗风习,风俗变迁;标识职业身份。 器物使用如古代,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身体 器官的运动变化表达信息的符号。也叫体 态语。 法国一个作家用眨眼让别人代写了一本 书。 体态动作可分为象征性,说服性,调节性,表现性,
Page 6
6.影响或效果(宏观的和微观的) 传播活动的结果或效果。人们在进行传播的时
候,总会在某种程度上因为这个互动的过程而改 变。即传播是具有某种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可 以被看作各种影响的交换。总之,传播总是对你 以及与你互动的人或人群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 可以是认知上的、感情上的、态度上的、行为上 的,或者以上四种的任何组合。但是影响有时是 直接的,明显的,有时影响并不被人发现或观察 到,所以影响也不只是简单的对视觉或听觉的满 足,而是要复杂得多。
2、从反馈的发生和响应时间考虑,存在着两种不同 的反馈方式:并时反馈与延时反馈。 并时反馈,是一种与信息传递行为同时发生并为 传播者同时接收的反馈; 延时反馈,亦称滞后反馈,是一种滞后于交流行为, 或为传播者延时接收的反馈。
Page 30
四、传播过程结构要素及其特征:
隐含要素,指隐藏于或包含于传播行为中的各种要素, 包括
Page 28
三、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反馈
反馈是指受传者接受讯息后,运用符码将自 己的感受、评价以及愿望和态度向传播者所 作出的反应。
4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有相对独立性。
•
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都是具有人内传播的个体系统;这些个
体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又不是独立存在,
而是从属于各自的群体,这样,群体系统之间又形成群体传播;
而个体、群体又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总是在社会中运行,
因而又与总的社会系统有着互动关系。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
赖利夫妇这一模式的提出意义极为深远。
并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
•
信息流动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对二者都产生影响。
信息源、媒介、反馈等各种要素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
即便是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也仅仅是作为社会的一
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它与社会的整体以及其他各部分之间
也是紧密联系着的。
(一)、 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 评价
•
这种视角就是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多元关系下考察传播
怀特守门人模式
▲熟练掌握六个传播基本模式。 ▲线性、控制论、系统论传播模式有何不同?
第四章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学习目标
•
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学习者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
1、 明确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的必要性,掌握传
播过程的理论要点。
•
2、 明确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之间的关系,认识和
了解各种主要的传播模式。
第一节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一)、 通过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伯洛提出可以通
所有的糖都是可以吃的。 烤鸭不是糖。 所以,烤鸭不是可以吃的。
所有的M都是P。 S是M。 所以,S是P。
所有的M都是P。 S不是M。 所以,S不是P。
逻辑为真 逻辑为假
第一章-影视传播理论1ppt课件
.
LOGO 7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 二、传播特点 • 传播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 4.共通性——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
空间,即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 如方言电视剧的收视障碍 • 5.新奇性——好的传播效果产生除了共通性,还需要有差异性带来的新奇性
.
LOGO10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 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按信息传播范围大小,分五个层次研究: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传播自身结构理论:传播者控制研究,传播内容研究,传播渠道研究, 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传播模式和传播方法研究。 3、不同传播领域纵向和横向研究。 4、传播的宏观和微观研究 结论:大体上界定为:不同时代(重点是现当代)和不同社会领域以及不 同层次的人类信息传播行为。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
——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
.
LOGO 6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 二、传播特点 • 传播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 1.共享性——传播是信息共享活动。 • 如影视节目、网络信息 • 2.社会性——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当下电影对社会关系的体现 • 3. 双向性——传播是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 如在影视传播中,影视节目制作者和受众是互动的
• 一、传播概念
• 说文解字--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 说文解字 “傳”与“播” • “传播”的近义词: “传”、“播”、“布”、“流”、“宣”、“
扬”等。 • 《北史·突厥传》中的“传播”: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
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 闻。”含义为长久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
应用传播学
传播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活动的双向流通 过程。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活动现
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传播现象 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传播意识现象传播
关系现象、传播规范现象; 具体有:传播内容、传播方法、传播的社
会作用、传播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和 受传者的特点,等等; 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大众传播活动现象。
定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负责搜 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 息的人或者机构,即为“把关人”。
3、我国的大众传播制度 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坚持党性原则; 执行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
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经济功能:为国民 经济发展服务,是新兴 的信息和知识产业的重 要组成部分。
“帕帕拉圾”: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 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这一称呼来自意大利影 片《滴露牡丹开》中一个专门偷拍明星照片的 摄影师的名字“Paparazzo”,意大利语中其复 数形式为“Paparazzi”,后被作为这一类人的 统称。“帕帕拉圾”是其意义相结合的中文译 法,也被俗称为“狗仔队”,形容他们有像狗 追骨头一样追踪名人隐私的劲头。
②哈罗德 • 拉斯韦尔(1902—1977年) 美国著名政治家
贡献:内容分析法;
传播的三大功能:监视社会、协调环境、 传递遗产;
传播的核心要素:5W
Who, What, Which, Whom, Which effect(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
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渠道分析、受传者 分析、效果分析;
符号可以用一物代表一物; 符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语言符号
一只兀鹰正盯着她。这张记 录饥荒的照片为他赢得了
传播模式精品PPT课件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源自XX月XX日香农——韦弗的线 性模式 马来茨克模式
人物 概念
应用 拓展
1
人物介绍
1
MOMODA POWERPOINT
C香农
马来茨克
德国学者,1936年提出了社会传播 结构,再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一 书中对各因素有详尽讨论。
2
概念
1
MOMODA POWERPOINT
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在这个 模式中,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
好,电视信号弱而非电视信号又过强,造成图 像不清晰;教室里光线过强,影响了显示在屏幕 上的投影图像的清晰度;教室外过道上的谈话声 过大,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授课及学生听讲等;这 些都可以看作是噪声的影响),产生某些衰减和
失真。
马莱茨克模式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应用了"场论" 的研究思想。"场"本是现代物理学的一 个概念,它是指从环境与物体的关系上 去把握物体的特征及环境的特性。场论 是勒温在研究群体动力学提出,已经发 展成为社会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 环境内复杂的因素和变量相互之间的影 响。大众传播场就是大众传播过程中诸 种社会关系的群集和总和,他认为无论 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的行为,都是在一 定的"社会磁场"中进行的,而在与社会 的互动中显示其传播的性质和作用。
3
应用
背景 局限性
适应领域
背景 模式中第一个传播过程的模式是由贝尔电话实 验室的香农提出的。后来与韦弗合作。.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进步 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 型。 –加速度发展趋势。 –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19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1、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
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 长久保存信息。 – 长距离传递信息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
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16
印刷传播时代
发表了印刷,民主就是不可避免的。
9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0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 从动物传播到 人类传播
• 人类传播的发 展进程
• 信息社会与信 息传播
动物传播
•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人类传播
口语传播 文字传播 印刷传播 电子传播
•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继承的; • 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11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 先天的本能行为,非后天的复杂学习 – 条件反射原理。
12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 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传播学教程ppt课件
传播学概论
.
1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米德(1863-1931) 芝加哥学派的二号领袖人物,社会心理学的互动理论的创
始人之一。 主要影响在课堂教学。 提出主我和客我理论,以及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和
社会自我理论。 后人整理出版《精神、社会与自我》
19
Hale Waihona Puke ●李普曼(1889-1962) 美国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
《自由与新闻》、《舆论》 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分析。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确立唯物史观的第一部著 作),马恩把 交往作为与生产力与分工同等重要的范畴看待。
物质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
精神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
精神交往理论是马恩的传播观。
与行为主义传播学区别:行为主义传播学,基本上以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
的开始。 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技术。 194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威纳出版《控制论》,几乎同时,贝尔实验
室的香农提出他的《信息论》。 1、香农(1916-)的信息论与传播学 美国传播学家坎贝尔指出,信息论是 一位工程师的发明。这位工程师就是香农。 1948年,香农在《贝尔系统技术学刊》 系统提出信息论观点。 香农认为何谓信息: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内在的属性或规律,这些属 性和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能量的型式表现出来 信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 或不选择某种行为的概率。(264)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人类传播的历史,过程与模式
五、电子传播时代 ——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时代 1、电子传播工具的演进 • 电报电话: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 莫尔斯发 面了第一台电报机 • 1844年,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莫尔斯 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封电报 • 1858年,跨大西洋海底电缆竣工,接近于实 时传播的远距离信息传递成为现实 • 电话:1876年,贝尔研制成功电话系统
►
[日常生活类金奖]34座的校车上挤了118个孩子 钱江晚报 唐光峰(18)
独守“空巢”的爹娘哟! (17-3湖北日报)
►
[非突发新闻银奖]新疆大风吹翻火车 作者:南方都市报 谭 伟山 (18) 2007年2月,新疆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7 次列车遭遇13级大风,11节车厢脱轨。 看点点击:大气、辽阔,看似美丽的风光中,脱轨的火 车显得不真实。但正是与真实的剥离感造就了图片的震撼。
二、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传播的第一阶段
4、口语传播的优缺点 • 最基本的、最灵活的、最常用的传播手段; 亲身传播 • 能量有限,传播距离有限 • 稍纵即逝,记录性差
三、文字传播时代——第二座里程碑
1、时间段:从文字产生到复制技术的出现, 约公元前4000年 2、特点: • 最早是象形文字,逐渐向表意文字演变; •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的符号系 统。
– – – – – 1946美国制造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重达300吨、体积庞大 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光纤研制成功; 1956年,美国安培克斯推出第一台录像机 20世纪50年代,英美开播有线电视 20世纪80年代,ISDN出现(由电脑中心控制,以数字电路大规模 交换信息的系统。1957年,苏联发射通讯卫星
2007假新闻照片
• •
《警民接力大营救》(作者:钱 程, 《大众日报》16-1) 2005年8月8日17时许,肆意的台 风“麦莎”把在青岛市崂山沙子口 湾观海的一女子卷入海中。途经此 地从河南来青岛打工的魏青刚奋不 顾身,3次跳人波涛汹涌的大海与 “麦莎”搏斗,搜救落水女。在沙 子口边防派出所干警协助下,经过 近40分钟奋战,终将这名女子救上 岸。 一幅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应该具备典 型环境里典型人物的典型瞬间这三 大要素。魏青刚被评为“感动中国 "2005年度十大人物第一名,荣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传播学基础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Ⅰ传播(一)什么是传播1.非人类世界的传播2.人类世界的传播·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公元前10万年)-触觉、嗅觉、视觉、听觉非语言传播在人类当代传播活动中依然存在·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公元前10万年出现)·传播的文字媒介(公元前3500多年)出现在地中海动感腓尼基一带最早的文字完整作品:死亡之书·印刷术的发明—现在传播的先导(规模传播成为可能)·现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电子传媒(广播、电视)·网络经济“传播”定义的几种类型·共享说—“传播就是独有变成共有的过程”(戈德)·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格拉姆)·符号说—“运用-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者过程通常称为传播”(贝弗尔森与加纳)·目的、反响、反映说—“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所谓传播,实质上是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保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进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上的传递—阿耶尔·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传播的两个要素:①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②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定义的两个层面:广义—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授信息的行为)。
狭义—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授信息的行为,即人类的传播)·传播研究对象:人类传播。
(三)传播的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关系的体现。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社会互动行为。
《教育传播学》课件
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教 师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如何适 应这一变化,发挥教师在教育传 播中的新作用,是教育传播面临
的重要挑战。
06 教育传播学案例 分析
案例一:在线教育平台的传播策略
总结词
在线教育平台的传播策略是教育传播学中的重要案例,它涉及到如何通过互联 网和数字媒体有效地传递教育信息。
详细描述
在线教育平台如Coursera、Udemy和edX等,通过精心设计的传播策略,吸引 了大量学习者。这些策略包括制作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利用社交媒体和论坛进 行互动交流、以及利用数据分析来优化课程和提升学习效果。
案例二
总结词
MOOCs是一种新兴的教育传播模式,它通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方式,打破了传统 教育的门槛,使得更多人可以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
如何针对特殊群体如残障人士、少数民族等提供 适合他们的教育传播内容,实现教育公平,是教 育传播的重要挑战。
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数字化教育的推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 育已成为趋势,如何将教育与技 术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效果是教
育传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增加,要求 教育传播更加精准、定制化,如 何利用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是教
评估方法
评估传播效果的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 通过对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 优化教育传播过程,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和质量。
03 教育传播学的应 用领域
教育教学
教学策略
评估与反馈
教育传播学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策 略,如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传播学传播模式解析.优秀精选PPT
传播学
第二章 ——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
是指研究传播过程、 性质、效果的公式。
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模式是: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讯息
2但、是更微适信用的于传人者际与传受播者,却讯而是息不高适度用融于合大的众。传播。 讯息
信号
讯息
信源 发射器 接收器 平民化是多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表现。
信道
一般来说,信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传者要通过媒介将内容传给受者。
,可以说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b、缺乏反馈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 性质。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控3、制奥论斯的古传德播与模施式拉姆的循环模式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经验范围
讯息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4、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媒介组织
大量的受众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大量同一的讯息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一.微信传者与受者的高度融合
一般来说,信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传 者要通过媒介将内容传给受者。但是却不能够全部被吸 收,效果也各不相同。 但是微信的传者与受者却是高度融合的。每一个用户都 是受众,也是传播者。你自己就是一个信息平台,是一 个媒体。平民化是多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表现。微信传 播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传播者和受众几乎在 瞬间就能进行校色的转换。 由于微信自媒体传播的优越性,传统的大众媒介渐渐被 边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较为通行的看法是把传播过程看作由六个要素组成:
信息 源
传播 者
受传 者
反馈
媒介
讯息
任何一次完整的传播活动都必须包含这六个要素,而任何一次完整的传 播活动也都必然是由这六个要素相互作用组成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二 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
模式概念:
所谓模式是指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的直观和简 洁的描述。 传播过程模式:基本上利用文字和图表构筑的描述传播过程本身的功 能性模式,描述内容包括: 1.描述过程中的各要素及相互关系; 2.过程本身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3.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特点和规律: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控 制论传播过程、互动传播过程和系统传播过程。
解码者(decoder):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的符号还 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形式。
接受者(receiver):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端。
反馈(feedback):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受者在 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传播。
噪音(noise):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附加、减损、失真或错误。
不足之处: (1)它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固定化,忽视了人类 社会传播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转化; (2)它未能注意到反馈的因素,忽视了人类传播的互 动性质。 (3)这一模式是单向直线的,因而不能解释人的全部 社会传播行为; (4)人际传播的讯息内容、社会环境和传播效果并不 能直接在这一模式里找到;
1 拉斯韦尔的线型传播模式
谁(Who) 说什么 (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 向谁 (To Whom)
产生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谁 传播者
说什么 内容
通过什 么渠道
媒介
向谁 接收者
产生什 么效果 效果
研究领域 控制研究 內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传播模式的作用:
传播模式的作用:
第一、传播模式分析可以帮助人们将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各 种因素系统化、视觉化,它用富有意义的、有趣的方式来描 述传播的过程,使人容易理解。
第二、传播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传播过程中尚未被发现的 内容,即传播模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预测传播过程和效果的 依据 。
传播模式的作用:
1 认识传播过程的两种角度
历时性考察也即纵向过程研究: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 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对上述事例而言,要考察人类 在日常的传播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会有怎 样的变化。
共时性考察也即横向过程研究: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 要素进行解剖和分析。对于上述事例而言,就是对你和你的 邻居所进行的这一动态的过程的结构、因素、环节要素等进 行分析和解剖。
对该模式的评价
意义: 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 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 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 模式形成的。 缺点: (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 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 (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互动性质 。
特点:
(1) “噪音”概念的引入。噪音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 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构成噪音的原因既可能是机器本身的 故障,也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干扰。克服噪音的办法是重复某些 重要的信息。 传播的信息中就不仅仅包括“有效信息”,还包括重复的那部
冗余 分信息即“
”。
传播过程中出现噪音时,要力争处理好有效
第三、传播模式便于我们检查传播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传播模式的评价标准: 普遍性、启发性、重要性、准确性、原创性、简约度和真 实性 。
模式
(一)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四)传播过程的互动模式 (五)知识传播模式
(一)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
1 拉斯韦尔(Lasswel)模式 2 香农-韦弗(Shannon& Wevor)模式 3 格伯勒 (Gerbner)模式
信息和冗余信息之间的平衡。冗余信息的出
现会使一定时间内所能传递的有效信息有所
减少。
(2)该模式对于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 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 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 来越明显了。 (3)对于从综合视角的方法观察传播过程 打下了基础,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 研究结合起来。
第三章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一、 传播过程 二、 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
一 传播过程 (一)认识传播过程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今天早晨,你出门上 班,看到你的邻居,他说:“好几天没看到你了, 出差了吗?”,你回答说:“没有。工作太忙了, 一直在加班。”在这个我们每天都在参与的பைடு நூலகம்播 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研究它们。
(二)传播过程的构成因素
施拉姆的观点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 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2 传播过程的特点
英国传播学家D·伯洛的传播过程观点:1960年 提出。 (1)认为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 没有界限; (2)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 的就是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 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总上所述,我们认为传播过程具有以 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2 香农—韦弗模式(The Shannon-weaver model )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香农与韦弗一起提出 了传播的数学模式,为后来的许多传播过程模式打下 了基础,并且引起人们对从技术角度进行传播研究的 重视。 该模式来自于香农等人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中所得到的 启示,原本是用来探讨纯技术性问题的,与社会信息 系统的传播并无多大关系。但是后来却一直为社会信 息传播过程研究所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