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64df8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18.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
2. 分析并欣赏王维的诗意画境。
3. 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
2. 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
2. 边塞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讨论其主题和风格。
2. 提问:《使至塞上》是谁的作品,其主题和风格有何特点?Step 2: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王维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
2. 讲解《使至塞上》的诗意画境,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2. 每组选出一代表进行分享。
Step 4:诗歌创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以《使至塞上》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边塞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大家共同欣赏和讨论。
三、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边塞诗的小论文,分析其背景和特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王维的《使至塞上》,使学生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诗歌创作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背诵情况、小论文质量等。
3. 创作展示:诗歌创作创意、表达能力等。
六、教学拓展Step 1:对比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找出其他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品。
2. 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其异同。
Step 2:欣赏影视作品(15分钟)1. 播放与边塞诗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
2. 引导学生关注影视作品中的边塞风光和情感表达。
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使至塞上》,了解了边塞诗的背景和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9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2cfaa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8.png)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提高核心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五首唐诗的核心思想与情感表达:通过分析每首诗的主题思想,使学生理解诗人们的情感表达,如李白的豪放、杜甫的忧国忧民、王维的边塞情怀等。
举例:《赤壁》中李白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望岳》中杜甫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2)唐诗的艺术特色:掌握五首唐诗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举例:《使至塞上》中王维运用丰富的意象描绘边塞风光,展现了雄浑壮丽的意境;《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白居易运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离别之情。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唐诗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分析如何将唐诗元素融入日常生活。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唐诗五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唐诗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领略诗中的意境,解读诗人的情感,大家逐渐能够体会到古典诗歌的魅力。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歌韵律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举例,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生动、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韵律知识。
(2)诗歌意境的把握: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较浅,难以体会诗人们的情感表达。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
![使至塞上语文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68f9d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97.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使至塞上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诗歌进行赏析;(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和平繁荣的美好愿景;(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3)诗歌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会。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2)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情感的把握;(3)如何将这些哲理和情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和作者,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句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3)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思考题目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指导讲解。
4. 诗歌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诗歌进行赏析;(2)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进行互动交流;(3)教师总结诗歌的审美特点和价值意义。
5. 情感体验:(1)学生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2)学生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和和平繁荣的美好愿景;(3)教师引导学生将诗歌所传达的思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5824b3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4.png)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三、教学方法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
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体味法、知人论世法、对比法。
四、教学准备与课时安排运用多媒体课件一课时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先以李清照名字由来和《香菱学诗》片段导入,介绍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之后正式的文本解读分为五步品美,即“音韵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异同现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4308b0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4.png)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使至塞上》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首唐诗。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风光的壮丽,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将引导学生感受边塞风光的独特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唐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边塞诗这一题材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同时,学生可能对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此外,学生可能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有一定的掌握,但仍需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能够理解边塞风光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3.能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鉴赏能力。
4.能够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拓宽知识面。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边塞风光。
3.讨论法:教师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补充法:教师补充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拓宽学生知识面。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展示诗文内容、边塞风光图片和历史背景。
2.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入边塞诗的意境。
然后简要介绍诗文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课《使至塞上》。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文,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如:诗中的边塞风光有什么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表达了自己的情感?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_0](https://img.taocdn.com/s3/m/35dec5b1cc22bcd126ff0c77.png)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观看大漠落日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感受引入课题。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背景简介1.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堂学习研讨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理解诗意:“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专题13.3《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专题13.3《使至塞上》(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d3d267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eb.png)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盛唐时代,有一位诗人——他工草隶,善画,精通音律,诗名享天下;他笃信佛教,人称“诗佛”;他的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交相辉映,成为中国古典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他是谁?(王维)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王维——王摩诘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2、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三、读诗味,感知音韵美1、自由吟读,读准字音《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视频朗读,读准节奏《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自由吟读,读出情感4. 教师范读配音乐。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只有读得慢一点,才能体会出诗的深长意味。
“孤”和“直””“圆”读得慢、饱满。
5.学生齐读,体会这首边塞诗的意味。
四、理诗意,探寻意境美1、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人教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之《使至塞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ab37a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8.png)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通过投影展示给全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边塞诗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使至塞上》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传承中华文化。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歌鉴赏:学会从修辞手法、意象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王维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描绘边塞壮阔景象。
-文化背景:了解唐代边塞诗的兴起背景,认识王维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及其创作风格。
举例:
-在诗歌朗读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传达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中的停顿和抑扬顿挫。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创作短诗,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3.培养审美情趣:通过感悟诗歌描绘的边塞风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4.提升思维品质:在探讨诗歌背景和作者情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其次,在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较为感兴趣,但往往难以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设计一些仿写和创作练习,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此外,通过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边塞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时,能够积极思考,提出不少有创意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对诗歌的学习并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诗歌与生活紧密结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6c680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e.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使至塞上》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2)体会诗人对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愿景。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主题的把握。
难点:1.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诗句,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诗歌《使至塞上》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创作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提高记忆能力。
3. 诗句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4. 修辞手法分析(1)讲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让学生举例分析其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使至塞上》。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16447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2.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使至塞上》的基本背景和主题。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诗人情感的诗歌。王维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边塞的壮阔与将士的豪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重点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案例展示了王维如何巧妙地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边塞之中。
-在艺术特色分析方面,以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如何通过简洁的笔触描绘出壮丽的边塞风光,理解其以景寓情的手法。
-在主题思想理解方面,通过分析诗中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理解王维如何在边塞诗中融入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2.教学难点
-诗句的意境理解: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诗句中的抽象意境,如“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意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所学古诗知识描绘自然风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7.应用拓展: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使至塞上》,让学生感受古诗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代边塞文化背景。
2.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五首——使至塞上。本节课主要学习《使至塞上》这首古诗,包括以下内容: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优质教案_1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2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优质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12d87270312b3169a451a43b.png)
使至塞上教学目标:1.诵读赏析,领略诗意。
2.联想想象,感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写法,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1.欣赏歌曲引入情景交融写法。
古往今来情有多种,使人荡气回肠的绝不但仅是爱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即使低吟也动人的诗——王维的《使至塞上》,看看这首诗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借助网络等工具先学一步,了解与这首词相关的诗人介绍、背景等,现在就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王维。
二、放声朗读,读出诗韵“诵读是理解诗歌的敲门砖”,读准字音,是朗读的第一步。
一读:读准字音齐读并简评思考:读好一首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注意些什么?还要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二读:读出诗韵1.范读、朗读指导:(1)比较不同:哪些字读得慢一些,哪些又读得稍快一点呢?(2)朗读指导:古诗朗读的一个规律:仄短平长,依字行腔。
(平声一般为现代汉语的一二声,仄声一般为现代汉语的三四声)。
诗的韵脚读得慢、长。
2.自由练习朗读:根据平仄和诗歌的内容含义来调整声音,读出诗味3.指名读并评价:谁想试试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4.齐读,再次体会这首边塞诗的意味。
三、用心品读,读出诗情(一)合作探究:品题。
情感是诗词的生命,朗读的最高境界是以声传情,想做到这个点,必须要理解诗歌,PPT出示:请大家再读诗歌,品味诗题,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并做汇报交流: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能读出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诗中分别有哪些表现(使、至、塞上对应诗中哪些词句)明确:题目四个字简洁叙事,和诗句息息相关,高度概括诗歌内容。
好的诗歌题目犹如诗歌的眼睛,注重诗歌题目,是迈好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二)个性解读:悟诗赏析诗词要放飞心灵,善于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中品读、体悟,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下面就请大家调动你的感官,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利用联想和想象,细细品味,看看你能透过这短短的40个字,看到什么样的景色,听到哪些声音、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使至塞上》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使至塞上》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72e74ea32d7375a41780ce.png)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词地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地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1. 结合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 查找关于“边塞诗”的资料。
3. 搜集了解王维的生平、作品。
4. 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读一读1.全班齐读本诗,纠正字音、断句(节奏);(PPT展示)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ac5774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02.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使至塞上》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8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文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诗人对壮美边疆的赞美之情,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世界。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知育情,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1)播放草原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边疆的壮美。
(2)简介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5分钟)(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0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人的情感。
(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35617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b.png)
课堂上,小组讨论的活动进行得相当热烈,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创作。我观察到他们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启发,对诗歌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还不够自信,这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和肯定他们。
-意象的运用: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描绘边塞风光。
2.教学难点
-情感分析与体验: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教师通过具体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体验诗人的情感。
-诗歌韵律与格式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五言律诗的韵律和格式可能较为复杂,需要教师用生动的例子和直观的演示来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韵律、意象与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五言诗,运用课堂所学的意象和韵律知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边塞诗的基本概念。《使至塞上》是王维以边塞为题材的五言律诗。它反映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悟,以及边塞风光的描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细读《使至塞上》,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具体诗句,理解王维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壮阔的边塞景色相结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238fea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9.png)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上《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古诗学习中,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诗词,已初步具备了诵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和鉴赏诗歌的基本能力,他们虽能结合文下注释可以初步读懂诗歌内容,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但在细读深品的具体方法和深刻体验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方面还需教师引导。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搭建好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巧妙设置教学情境。
加之学生以前学过关于王维的其他诗作,对作者也有简单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在学习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领略诗歌雄浑开阔的意境。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2.在诵读、赏析中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浑开阔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诵读领略诗歌雄浑开阔的意境,品味王维复杂的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兴趣1、观看经典咏流传《使至塞上》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视频中唱的《使至塞上》,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2、借助视频了解作者二、反复诵读诗味浓1、观看朗读视频2、自由朗读3、老师范读师明确:古诗朗读的一个规律: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根据平仄和诗歌的内容含义来调整声音。
4、个人展示5、全班齐读三、静思细品入佳境(一)主问题巧切入读诗有技巧,品诗有方法,仅仅掌握技巧还不够,要想读好一首诗,我们还需要进入这首诗中,细细品读,反复咀嚼。
请同学们默读全诗,静静思考,细细品味:你从()词语/意象/诗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二)学生自读品味、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三)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1.一字入手渐深入预设:从“单”字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典属国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之类的官。
可是身为皇帝任命的特派大员,王维怎么连点排场都没有,却“单车"出行呢?结合注释明确:作者表面上是去慰劳崔希逸,实际上他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优质课获奖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2b4f30000912a2161479296c.png)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边塞诗的一些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意象美。
2.抓画面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情感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以读促悟,熟读成诵,品味诗词意象美。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
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边塞诗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其中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教学过程:一、欣赏式导入:诗言志,歌咏言。
古人和诗以歌,造就了一首又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
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翻开那些古老的诗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我们的先祖在这当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
这些经典的诗词流传至今,传承的绝不仅仅只是诗词和文字,还有当中所蕴涵的精神。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间的维度,来和王维一起出使边塞。
二、初读诗文,余音绕梁。
(一)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文,读准字音,停顿得当。
(二)听范读,请两位同学站起来试读诗文。
生1 生2(三)同学们再次体会韵律,尝试朗诵。
提问一名同学试读。
生3(四)全班齐诵。
过度:大唐的边塞,与其说是征战的沙场,不如说是诗意的原野。
诗人们来到这大漠戈壁,看到的是边关冷月,想起的是龙城飞将,吟诵的是万里长城,怀抱的是家国情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
2.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
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导语:结合上述背景,王维的心情并不激昂豪迈,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无奈的。
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
2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
)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
(不一样。
征蓬、归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用于描写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
)=
3.分小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
(首联:单车,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孤单之感;“车”欲问边,而不是人欲问,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无奈;
颔联:征蓬,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自喻身不由己;归雁,从南边归来的燕子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自喻离群失伴,孤单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归中土,而自己却不能自由地回归,也体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
颈联:孤烟,狼烟也只是势单力孤,落日虽壮美,却也近黄昏。
此两句将悲苦孤独的情感渗透于壮美苍凉的意境中,千古流传;
尾联:此联单纯叙述“萧关逢侯骑”,本类似“他乡遇故知”,却没有应有的温情和欣喜,反倒流露出一丝冷漠和不近人情,以此衬托出出塞的道路更是孤单漫长。
)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分组讨论:本诗的艺术特色。
(1.托物言志;2.寓情于景。
)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将本诗扩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五、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单、归雁、孤烟孤单
“车”、征蓬、归雁身不由己
过、落日悲苦
六、教学反思
以前课本中出现的王维的作品,诗风都是典雅清丽,少有本诗类似的题材与风格,此处应回顾一下之前所学过的王维的作品,以及关于王维的知识,这样学生对于王维的理解将更加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