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背后历史与功绩
淞沪会战: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淞沪会战: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淞沪会战是发生在二战前夕的一场重要战役,它发生在中国上海的淞江口,在八年抗战期间,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本文将通过回顾淞沪会战的历史,探讨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
一、淞沪会战的背景1937年7月7日,伪满洲国挑起的“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全面抗日战争开始。
不久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中国沿海城市,包括上海。
淞沪会战,就是发生在这种背景下的一场战役。
1937年8月13日,日本大批侵略军向江苏、浙江一带渗透,企图占领江南的经济重心上海,向南推进抵达福建的制海线。
中国军方也在14日作出了防御计划,分为南北两路作战,其中上海福第防线对抗的是日军的主力。
二、淞沪会战的发展淞沪会战从8月13日开始,一直延续到11月中旬。
日军采取分兵南北两路、突破上海福第防线、向上海市区挺进的战术,特别是南部战线日军崇拜“人肉碾”战术,利用船只和水路折在门套山和陈家墩地区,使用数百支机枪加强射击,以及使用火箭弹和毒气弹,最后攻占淞浦军械厂以及走马桥。
南进路上填海跨桥进攻,曹家渡附近开辟“一方资源”战术区域。
北进路上主攻四行借口附近的杜鹃林阵地,在8月20日占领城隍庙火车站。
最后,日军成功占领了南北两交通枢纽,与城区建立联系,战况十分危急。
三、淞沪会战的影响淞沪会战在中国军事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抗日战争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场战争的胜负更加启发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具体来说,淞沪会战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淞沪会战是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的第一次重要会战。
尽管最终中国军队被迫撤退,但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军人展现了其顽强的抵抗精神,死守每一寸土地的英勇姿态,打破了长期以来日本军队无敌的神话。
2. 淞沪会战使中国取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淞沪会战后,很多国家纷纷向中国表示支持和关注,这些国家包括苏联和英国等。
这些国家的支持,使得抗日战争能够推动到更高的国际舞台上。
淞沪会战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
淞沪会战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淞沪会战是发生在1937年上海的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
这次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抵御日本侵略的英勇斗争的标志。
淞沪会战的胜利使得日军的“快速攻占上海,在上海扩大其进攻范围”的计划彻底失败,并为中国方面赢得了一定的时间。
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此,它还具有以下重要的作用:一、淞沪会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的反抗精神淞沪会战是中日战争初期的一场战役,当时中国的抗战形势相对还比较紧张。
但是,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军队仍然毫不气馁,坚决地抵御了日军的进攻。
中国军人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媒体传播后,震撼了全国上下,激励了更多的人民加入到抗战中来。
特别是淞沪会战中,中国方面的英勇抗击,直接迎接了日军的进攻,使之处于不利的境地,并具有了一定的战略胜算。
这种抵抗和反抗精神,开启了中国军民在抗战中的新篇章,也为后续抗日斗争提供了信心和支持。
二、淞沪会战显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素质和作战能力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其优秀的战斗素质和优良的作战能力,迅速地进行反击,给日军以严重的打击。
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威力和勇气,让敌军感到惊讶和惶恐。
这种作战能力的显现,彰显了中国军队为抵御日军进攻所作出的牺牲和努力。
这也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前期所取得的一次辉煌胜利,集中了中国新式武器的水平和实战效果,更加显现了中国军队的实际实力。
三、淞沪会战暴露了日本作战计划和战略素质的弱点淞沪会战是日本侵华战争初期的一场主要战役,其目的是占领上海并扩大战略部署。
然而,日军也因此无法适应中国军队的战术决策和破坏,并且互相矛盾的指令和信号,使得其军事计划发生了混乱。
战役中,日军一度失去了对战场的控制,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这也暴露了日本军队的战斗素质和指挥管理能力的不足。
由此,日本将军长官被迫利用媒体加强自己团队的士气,才一点点地掩盖了这段历史。
四、淞沪会战推动了中外合作抗日的进程淞沪会战虽然是中国与日本的战争,但是在这场战役中,多国军队也同淞沪战局化为一体,协同抗击日军。
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战役淞沪会战
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战役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也被认为是中国人民对抗日本侵略的开端。
该战役发生在1937年8月至11月的上海及临近的淞沪地区,对于抗击日本军队,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淞沪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军的残暴侵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组织和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淞沪会战成为中国人民开展全面抗战的标志性事件。
二、日军入侵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开始对上海进行全面进攻,日本空军以及海军陆战队对上海进行了激烈的轰炸和登陆。
此次进攻是日本侵略军扩大军事行动的一部分,目的是夺取上海并迫使中国政府妥协。
然而,中国军队和民众都毅然进行抵抗。
三、中方抵抗中国国民党政府及中国军队迅速组织抵抗,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越的斗争。
在上海、淞沪地区的城市战斗中,中国军队通过巷战、铁丝网和阵地工事等手段有效地抵御住了日军的进攻。
中国军队壮烈的牺牲精神和顽强的抵抗意志,给日军的进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四、中国军队的进攻在日军入侵初期,中国军队主要处于被动防御状态。
然而,伴随着战局的发展,中国军队在上海和淞沪地区逐渐转入主动进攻。
他们采取了有效的战术,进行突袭、反突袭和夜间袭扰行动。
中国军队发动的反攻行动成功地减轻了部分城区的压力,同时也给日军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五、国际关注与援助淞沪会战的爆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西方国家。
各国媒体纷纷报道这次战役,并对中国军队的抗击举行了赞扬。
国际援助也开始向中国流入,一大批军火、物资和志愿者纷纷前来支援中国。
这种国际关注和援助对于中国军队和人民的士气和信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胜局的逆转淞沪会战在战局初期,中国军队处于被动局面,但是通过顽强的抵抗和反攻,中国军队逐渐转入主动。
中国军队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同时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支持。
最终,这场战役以中国军队的胜利而告终,使得日本军队在上海地区受挫,中国抗战的士气大振,为后续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淞沪会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淞沪会战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抵抗行动,以中华民族的英勇斗争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淞沪会战作为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介绍淞沪会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展示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和无畏奋斗精神。
淞沪会战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被认为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次正面战役。
起因可以追溯到同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军借机进一步侵略中国领土。
随着日本军队逐渐向上海推进,中国军民在日军进攻面前展开了顽强的抵抗。
而这一战役发生的地点恰好位于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和交通枢纽南京之间,因此具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淞沪会战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8月13日至9月26日,日军对上海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中国军民在城市中进行了殊死抵抗,并取得了一系列战果。
然而由于日军的主力逐渐增加,中国军队的抵抗力量受到了削弱。
第二阶段是9月27日至11月13日,日军主力集中对南京方向发动攻势,中国军队开始撤退。
最后,第三阶段是11月14日至12月1日,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日军最终停止了进攻。
淞沪会战的结果虽然中国军队最终失去了上海,但他们的英勇抵抗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支持。
这场战役表明中国人民对于侵略者的抵抗意志坚定不移,同时也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野心和残忍性。
淞沪会战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爱国热情,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奠定了基础。
总结而言,淞沪会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展示了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精神。
尽管最终失去了上海,但中国人民的英勇表现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肯定。
淞沪会战的胜利鼓舞了全国人民,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去的决心。
通过这场战役,中国人民彰显了坚定的抗战意志,展现了他们不畏强敌的勇气和决心。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深深烙印在中国的历史中。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胜利淞沪会战背后的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胜利淞沪会战背后的意义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伟大胜利——淞沪会战背后的意义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该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一场单一的军事胜利,更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淞沪会战的重要意义。
首先,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战争,意义重大。
会战爆发在上海附近的淞沪地区,战火首次蔓延到中国境内,标志着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这场战役打破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日本侵略军力的认知,也为未来的战争铺平了道路。
其次,淞沪会战的胜利为中国军队树立了典范。
在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高度的士气和牺牲精神与日军进行了顽强抗战,给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无畏勇气和顽强意志。
这场战役使中国军队获得了宝贵的战斗经验和提升士气的机会,为日后的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淞沪会战的胜利打破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日军在淞沪地区实施了激烈的攻势,企图迅速占领这一中国重要城市。
然而,中国军队以顽强抵抗,毫不畏惧地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最终打退了日军的进攻,使日本侵略者首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淞沪会战的胜利有效震慑了日本侵略者,为中国后续的抗战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四,淞沪会战的胜利带动了全国抗战的蔓延。
战胜对日军的抵抗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动力,激发了更多人的加入抗战的行列。
战胜的消息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激励了更多军民奋起抵抗。
这场胜利对中国全国抗战的动员和士气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淞沪会战背后的意义还体现在国际影响上。
淞沪会战胜利的消息震惊了国际社会,引起了全球对中国抗战的关注。
西方国家纷纷对中国表达了同情和支持,东方国家也将中国抗战看作是希望东亚民族解放的基石。
淞沪会战的胜利为中国争取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对中国在后续的战争中获得外援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场战役的胜利为中国抗战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树立了中国军队的典范,并有效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淞沪会战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
淞沪会战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淞沪会战——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转折点淞沪会战是发生在1937年11月至12月期间的一场重要战役,也被称为淞沪战役。
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中日双方的态势和国际舆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战役的背景淞沪会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全面侵略的进一步推进。
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不断向中国大陆扩张,淞沪一带成为他们进攻的重要目标。
二、战役的经过1. 日军的进攻日军在进攻上海之前先向周边城市进行了猛烈轰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随后,他们在11月9日正式向上海发动进攻。
中国驻守上海的第三战区军队以及中国军事顾问庄士敦率领的“华东抗日义勇军”都奋起抵抗,展开了顽强的防御战斗。
2. 激烈的战斗淞沪会战中的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互有胜负。
日军的火力优势和空中支援使得中国军队面临巨大的压力,但中国军队依然顽强地抵抗着。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期间发生了多次激烈的肉搏战和炮火交锋。
3. 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尽管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中国军队依然表现出顽强的抵抗精神。
他们利用城市建筑物和地形优势,采取了坚守阵地、利用城市战术等策略,给予日军很大的困扰。
中国军队对日军的阻击削弱了其进攻的威力,使得战役拖延了时间。
4. 实力悬殊的结果尽管中国军队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顽强的抵抗,但由于日军在技术和装备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对上海等地区的海域控制,最终日军还是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中国军队被迫从淞沪地区撤退。
三、战役的影响1. 改变了中国抗战的态势淞沪会战的失败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态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役结束后,日军占领了上海等重要城市,扩大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同时,中国军队的撤退也暴露出中国战略上的薄弱点,迫使中国在后续战役中进行战略调整。
2. 影响了国际舆论淞沪会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篇章。
中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的顽强抵抗让世界对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勇气有了更多认识,激发了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扩大了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声音。
淞沪会战:中国的第一次抗日战争
淞沪会战:中国的第一次抗日战争淞沪会战,也叫淞沪战役,是中国的第一次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6日间,历时100多天,是中日两国在上海地区进行的一场规模较大的战役。
淞沪会战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开始。
淞沪会战之前,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实施了长期的侵略政策,占领了中国大片土地,但中国政府并未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抵抗。
直到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进攻盘古围口,中国政府才开始组建抗日组织,并宣布抗日救亡的决策。
随后,中日双方在上海地区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淞沪会战是双方的全面对抗,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这场战役既是中国军队首次对抗日本侵略者的全面战争,也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进行的第一次重大战斗。
中国军队在短暂的准备期后,于8月13日开始了进攻。
由于人力、物资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军队开始时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
日本侵略者则不断进攻,并逐渐占领了上海市区。
经过多次激战,中国军队逐渐找到了突破口,并取得了一些小胜利。
但是,由于军事指挥上的不当,和其它种种原因,战役持续的时间非常长,最终导致中国军队无法保住上海市区,而日本侵略者也无法全面占领上海。
战役持续到1937年11月26日,中日双方在国际压力下达成了停战协议,战役结束。
总的来说,淞沪会战虽然在战争的历史上没有很好的胜利结果,但是这场战役证明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念。
因为激烈的战斗,中国军队在中日两国的历史上也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赞誉,从而为中国后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同时,淞沪会战也证明了中国军队在国内战役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实力,也让日本侵略者认识到在中国进行的任何战争都不会轻松。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和功绩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与功绩姓名:齐海龙学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要:淞沪会战前后,日本对华政策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速战速决,企图通过一场有限的战争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占领和控制整个中国,以尽快的结束中日战争。
中国的全面抗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迫使日本不得不渐次增加兵力,将陆军主力和海军部分兵力投入到中国战场,从而把有限的战争变成了全面战争,终于陷入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泥潭。
关键字:淞沪会战计划全面战争持久战首先我们应肯定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的伟大功绩,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敌我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在紧紧拖住敌人的同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且此战为今后全面抗战鼓舞全民族抗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传统观点有人认为淞沪会战之所以失利是因为国民政府当局消极抗战,不敢唤起民众。
在这里我不敢苟同,本文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参考数种资料及国军将领们的回忆录为依据和我本人的一些看法撰写而成。
一、积极备战、抗战随着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等日本的步步威逼,加之国内外的压力及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近一步显露,国民党政府当局随之改变之前消极抗战的态度为积极抗战,国民政府当局也早为中日必有一战做准备,这也为会战中坚持三个月之久提供了条件,种种迹象表明,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政负积极备战、抗战的一场空前的大战。
根据国军将领白崇禧、张治中以及淞沪警备司令部刘劲持等十多名将领回忆,在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在几年来或明或暗的做了一些抗战准备工作;现列述部分:(一)将陆军大学由北平迁南京,从第十期起每年招考一次,还增设特别班、参谋班、将官班等,培训军事人才。
原有日本教官均解雇,改聘德国军官担任。
(二)秘密成立警卫执行部,由唐生智兼主任,筹备有关抗战业务。
如:(甲)拟订各地初步作战计划。
(乙)规定最高级指挥机构,设立大元帅府及所属八个部(后来实施,只成立几个部)。
(丙)划分战区,设立司令长官,下设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各军、师作战。
淞沪会战带给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理解
淞沪会战带给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理解淞沪会战是1937年中日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
日军为了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打算向上海进攻,而中国方面也希望保卫上海。
最终,这场战争持续了近四个月,虽然中国方面在战争中面临巨大挑战,但也成功地击退了日本侵略者。
淞沪会战对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淞沪会战意义的概述淞沪会战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重要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重要,更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淞沪会战表明中国方面能够与日军进行有效的抵抗,为中国打赢了军事胜利,让日本侵略者有备而来的侵略计划受到了很大打击。
其次,淞沪会战也表明了中国人民不是孤立的,存在着世界各国的支持。
尤其是作为上海国际租界的英国和法国参与了战争,他们的加入对中国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援作用。
最后,淞沪会战的胜利也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于对抗日本侵略的信心和意志,让人们意识到中国能够自己打赢这场战争,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其他国家的支援。
二、淞沪会战启示的概述淞沪会战对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认识和理解也产生了深远的启示。
首先,淞沪会战表明了日本侵略者存在侵略中国的决心,并且他们是非常强大的。
中国方面应该在战争爆发之前提高警惕,加强自己的军备建设,以确保最终的胜利。
其次,淞沪会战也表明了中国方面应该学习其他国家的军事战略和战术,加强自己军队的组织和训练,以便对付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军队。
最后,淞沪会战也启示了中国人民要坚定信念和意志,不要轻易放弃,要保卫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三、淞沪会战的历史背景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当时日本军队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的大部分地区。
日本政府的目标是要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以满足其对亚洲的利益需求。
为此,日本开始向上海进攻,企图占领这个关键的港口城市。
中国当时处于分裂状态,政治和军事领袖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
面对强大的日本军队,中国方面尚未达到统一意志的状态,使得对抗日本军队的战争变得更加困难。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与功绩
淞沪会战背后历史与功绩姓名:齐海龙学院: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要:淞沪会战前后,日本对华政策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速战速决,企图通过一场有限的战争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占领和控制整个中国,以尽快的结束中日战争。
中国的全面抗战,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迫使日本不得不渐次增加兵力,将陆军主力和海军部分兵力投入到中国战场,从而把有限的战争变成了全面战争,终于陷入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泥潭。
关键字:淞沪会战计划全面战争持久战首先我们应肯定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的伟大功绩,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敌我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在紧紧拖住敌人的同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且此战为今后全面抗战鼓舞全民族抗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传统观点有人认为淞沪会战之所以失利是因为国民政府当局消极抗战,不敢唤起民众。
在这里我不敢苟同,本文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参考数种资料及国军将领们的回忆录为依据和我本人的一些看法撰写而成。
一、积极备战、抗战随着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等日本的步步威逼,加之国内外的压力及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近一步显露,国民党政府当局随之改变之前消极抗战的态度为积极抗战,国民政府当局也早为中日必有一战做准备,这也为会战中坚持三个月之久提供了条件,种种迹象表明,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政负积极备战、抗战的一场空前的大战。
根据国军将领白崇禧、张治中以及淞沪警备司令部刘劲持等十多名将领回忆,在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在几年来或明或暗的做了一些抗战准备工作;现列述部分:(一)将陆军大学由北平迁南京,从第十期起每年招考一次,还增设特别班、参谋班、将官班等,培训军事人才。
原有日本教官均解雇,改聘德国军官担任。
(二)秘密成立警卫执行部,由唐生智兼主任,筹备有关抗战业务。
如:(甲)拟订各地初步作战计划。
(乙)规定最高级指挥机构,设立大元帅府及所属八个部(后来实施,只成立几个部)。
(丙)划分战区,设立司令长官,下设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各军、师作战。
抗战胜利的重要转折点淞沪会战的胜利
抗战胜利的重要转折点淞沪会战的胜利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抗战胜利的重要转折点之一。
该战役于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6日期间,在上海、苏州和南京一带展开,是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一次激烈冲突。
淞沪会战的胜利对中国抗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战役经过和胜利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淞沪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的早期阶段。
自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军队一直面临着来自日本的强大压力和侵略。
虽然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整体军力和装备上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此时,日本决定发动南京大屠杀,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中国政府意识到必须采取果断行动来击败日本,以维护国家的完整和人民的尊严。
二、战役经过淞沪会战发生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之间的一次大规模对抗。
战役分为几个阶段,其中最为激烈和关键的战斗发生在淞沪两地。
在战役初期,中国军队遭到了日本军队的猛烈攻击。
由于历史原因和装备上的不足,中国军队陷入了被动局面。
然而,中国军队并没有放弃,他们采取了坚决行动来进行反击。
中国军队借助城市的地形,进行了针对性的抵抗,并成功阻止了日本军队的进一步推进。
随着战役的不断发展,中国军队逐渐取得了优势。
他们利用火力优势和地下抗战的经验,对日本军队展开了有力的反攻。
尽管中国军队仍然面临着装备和军队数量上的劣势,但他们通过英勇抵抗和牺牲精神,最终在战斗中获得了胜利。
三、胜利的意义淞沪会战的胜利对中国抗战起到了重要的转折点作用。
首先,这次胜利加强了中国军队的信心和士气。
中国军队以胆勇和英勇的表现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尊重和钦佩。
这种胜利不仅对中国军队本身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也在国际上宣告了中国人民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
其次,淞沪会战的胜利改变了战争的态势。
中国军队的成功抵抗和反击迫使日本军队停止了对南京的进攻,为抗战争取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这给了中国政府和军队重新组织、调整和发展的机会。
淞沪会战
淞沪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占有重 要的篇章,如果中国人民进行英勇 抵抗,是可以顿挫日本的侵略气焰。 同时,说明中国的抗战是长期的, 不可能短期取得胜利,不能拼一城 一池的得失,尤其不能把自己国家 的精华放在一个对自己不利的地形 里面跟敌人硬拼硬打,只能打持久 战,把日军进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 海,才有胜利的可能。
五.淞沪会战的意义及影响
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
极大的改变了上海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对 上海后来的城市发展造成了长期性影响。战争废 墟上后来曾经形成大片难民聚居的贫民窟,曾是 上海很长时期内极其注目的城市景观。
对中国军事格局的影响
中央政府的兵力已无法对全国各地的军阀造 成威胁,这时中国共产党、各地军阀都各据一方, 拥兵自重。
给国际带来的影响
中国军队在华北和上海的抗战,形成并开辟 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在国际上树立 起中华民族敢于反抗法西斯侵略的良好形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部战争期间,受到法西 斯侵略的诸多国家中,只有中国坚持抵抗,并 开辟世界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其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给中国抗战的影响
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军威,鼓舞了全国人民 的斗志。装备极其落后的中国军队同装备精 良的 日军,在上海激战三个月之久,主要靠 高度的爱国之心和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打 出了中国的士气,对全国军民都是极大鼓舞。
最好的历史见证与结论: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 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 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 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 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谢谢大家!
淞沪战役发动之前, 日本侵略军在华北已对中国军队展开了猛烈 进攻,华北战场我军处境艰难。
中国统帅部决定主动开辟新战场,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淞沪会战的背后故事
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淞沪会战的背后故事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其背后隐藏着许多故事。
本文将为您揭示淞沪会战的背后故事,探寻这场战役的真相。
抗日战争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为艰苦的斗争之一。
淞沪会战,于1937年发生在中国江苏省上海和江苏的苏北淞沪地区,是中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那个时候的上海是中国最富裕繁华的城市之一,被誉为东方明珠,淞沪地区拥有重要的经济要地和军事基地,因此,日本帝国主义对淞沪地区的侵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而淞沪会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淞沪会战始于1937年8月13日,战斗以中国部队抵抗日本侵略军的南京国民政府军和中国远东警备队为主,而日本方面则派出了经验丰富的陆军第十五师团。
从开始之初,日本军队就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他们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默契的指挥系统,而中国军队则面临着装备落后和指挥混乱的困境。
然而,即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淞沪会战展现出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精神。
我们从种种英勇的战斗中可以看到中国士兵的坚韧和聪明才智。
例如,在第一次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出乎日本人的意料用速度疯狂突围,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地理优势,中国军队给了日本人痛苦的打击。
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几次,每一次都让日本人感到不可思议。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军队逐渐摸清了中国军队的作战方式,对中国军队采取了更加激烈的进攻。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士兵的英勇行为和无私奉献成为了共和国的骄傲。
记得淞沪会战全面爆发后的一个夜晚,一位中国士兵奋不顾身,跳入河中将导弹引爆,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战友的安全。
这样的英雄事迹并非个例,在淞沪会战中有许多像他一样无畏的战士,他们的牺牲精神感动了世界。
与此同时,淞沪会战也暴露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种种问题。
无论是指挥体系的混乱,还是后勤保障的不到位,都给中国军队的抵抗造成了巨大困扰。
军队的内部不团结和政治斗争加剧,也加剧了淞沪会战的困难。
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给中国抵抗日本侵略军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淞沪会战是中国对日抗战的转折点
淞沪会战是中国对日抗战的转折点淞沪会战是中华民族对抗日的重要战役之一。
这次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军队力量的增强,同时也证明了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淞沪会战的胜利,打破了日本军国主义抢占华北、东北的计划,阻止了日军的惯性进攻,使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重新获得了自信和希望。
本文将分为两部分探讨淞沪会战如何成为中国抗战的转折点,以及其意义和影响。
一、淞沪会战成为中国抗战的转折点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其发生背景是日本侵略者不断侵袭中国主权领土,企图绑架中国。
当时,日军一次又一次地进攻宝山、虹口、闸口等地,企图在短时间内消灭我军,占领上海,控制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便在华北、东北等地顺利地开展进攻。
随着日军的进攻,全国人民的怒火也随之爆发。
国共两党共同组成了上海抗战总指挥部,动员全国各族群众开展抵抗。
同时,中国陆军部队也在迅速壮大。
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到11月26日结束,历时多达105天。
期间,中国军队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很高的士气和档次。
在这场战斗中,中国陆军给予日本军队沉重的打击,取得了信心,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下,战斗力和战斗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也提高了士兵的道德。
此戰中,國軍先是使用簡陋無比的武器和裝備和珍貴但老舊的機槍和迫擊炮,後來接收到大量由蘇聯提供的不鏽鋼所製的高射炮、坦克等现代武器后,才取得了戰鬥上的优势。
此前,中国军队曾多次在日军进攻中失败,抵挡不住敌人。
淞沪会战的胜利,使人们看到了中国人的勇气,也让日本军队认识到中国军队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弱小。
这也让日军对进攻华北有所顾虑,转而进攻其他东南亚国家,这样淞沪会战也阻止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
淞沪会战的胜利和中国军队的士气和档次的提高,成为中国抗战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淞沪会战的意义和影响淞沪会战虽然只是一场局部战役,但是它的意义非凡。
下面我们分别从军事、政治、民族心理等方面来探究淞沪会战的意义和影响。
1. 淞沪会战是抗日斗争重要转折点淞沪会战的胜利,给中国人民士气和信心,也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新的希望。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淞沪会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淞沪会战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一场重要战役。
1937年11月12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向中国上海发动全面进攻,展开了为期三个多月的激烈战斗。
本文将从背景、战斗过程、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背景十分复杂。
自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以来,日本侵略军不断深入中国领土,中国军民顽强抵抗。
而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军事和政治中心,对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双方都希望通过这场战役来控制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实现在全局中的战略优势。
二、战斗过程淞沪会战从1937年11月12日开始,至1938年1月28日,历时76天。
战斗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期防御,中国迅速组织了抵抗,坚决抵御了日本侵略军的进攻,展现了中国军民的英勇斗志。
第二阶段是胶着阶段,双方激烈交战,交替占领城区,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给双方都造成了巨大伤亡。
第三阶段是战役转折,中国迅速调集援兵,采取死守苏州河的策略,伤亡大面积减少。
第四阶段是日军撤离,由于抗日军队的顽强抵抗,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军民的夹击下开始撤退,淞沪会战最终以中国的胜利告终。
三、影响淞沪会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和意义。
首先,中国抗日军民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和巨大的牺牲精神,为后续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淞沪会战使日本侵略者明白了中国军民的战斗力和抵抗决心,对其士气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使其战略进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此外,淞沪会战也对国际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使更多国家了解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总之,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场战役。
通过对战斗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梳理,可以看出这场战斗对于推动中国的抗战进程,壮大民族意识,瓦解日本军队的士气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回顾历史,淞沪会战将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抵抗外敌入侵的光辉史册之中。
抗日战争中的战斗重要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战斗重要战役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斗——淞沪会战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浴血奋战的反侵略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与中国人民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取得许多重要的战役胜利。
其中,淞沪会战作为抗日战争中的一大重要战役,为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7年,日本侵略军先后占领了中国东北和中国的南部沿海城市,南京也沦陷。
面对日本军队的侵略,中国人民决心奋起抵抗。
在这种背景下,淞沪会战爆发了。
淞沪会战发生在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6日,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阶段的一次重要战役。
这场战斗以淞沪两地为主战场,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殊死搏斗。
淞沪会战在华东战区总指挥蒋中正将军的率领下展开。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通过顽强地战斗,成功地将日本侵略者阻止于上海地区,保卫了华东的抗战大后方。
淞沪会战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的抗战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鼓舞了全国人民钢铁般的意志和斗志,为中国人民继续进行抗日战争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在这场战斗中,八百壮士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
这一班勇敢无畏的中国士兵,在长时间的激烈战斗中,以自己的身躯为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抗日斗志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
淞沪会战的胜利对于中国抗日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迫使日本军队停止向西方扩张,并有效牵制了日本军队在其他地区的行动。
其次,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促使更多的人加入抗日战争行列,并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淞沪会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和军队将日本侵略者击退的重要里程碑。
它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决意志,也为后续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淞沪会战的胜利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战斗的意志,看到了他们付出的牺牲和奉献。
这场战斗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不可磨灭的一页,它将被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中,永远激励着我们坚守国土、捍卫和平的信念。
总而言之,淞沪会战作为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斗,不仅取得了胜利,更对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淞沪会战浅析
淞沪会战浅析南京政治学院南京210003摘要:淞沪会战,也被称作“八一三”上海抗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是国民政府军与法西斯侵略军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重大战役,是一场对捍卫中华民族尊严具有重大意义的正义战争。
此次战役人力财力消耗之多、规模之大是中日战争史上罕见的。
淞沪会战虽然是以中方国民政府的惨败而结束,但是从此次战役以后,日军不得不改变其主作战线,从而转入在中国长期作战的新局面。
关键词:淞沪会战失败意义一、淞沪会战简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当日本帝国主义看到中国决心抗战,就一面加紧进攻华北,一面到处挑衅,并于8月9日发生了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借口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撤退上海保安总队以压服中国的抗日运动。
国民政府为扩大战场,造成全国抗战的形势,就乘机主动将驻在苏州的张治中部的3个师迅速支援上海,以迎击敌人对上海的进攻,“八一三”上海抗战正式开始。
蒋介石调动了73个师参加了上海战场的作战,占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能够指挥的部队三分之一(当时全国约有180个师,总兵力40多万人)。
最初在这个战场上确实做到了寸土必争,迫使敌人向上海增援,打乱了敌人的整个作战计划,使其陷于被动。
日本侵略者声称3个月就可把中国打败,谁知上海一战,就打了3个月,兵力由1万左右逐步增加到20多万人,使用大炮300余门,战车200余辆,飞机200余架,不但不能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而且深深地陷入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泥潭之中。
这一战,日军在上海死伤6万多人。
当战争持续到10月25日,日军攻破大场阵地,中国守军腹背受敌。
可惜的是蒋介石在这种时刻并没有采取合理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打击敌人同时保护自己的战斗力,而是简单的幻想借助九国公约国家的力量牵制日本,以至贻误了战机。
到11月5日,日军又有3个师从杭州湾登陆,从西线迂回包抄上海,面对敌军的强大攻势,中国军队全线撤退,而这次混乱的撤退也是战争史上罕见的。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参战达9个师团22万余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参战6个集团军约70个师共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
重要的中国抗日战争战役淞沪会战
重要的中国抗日战争战役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场重要战役,它发生在1937年秋季至1941年秋季期间,地点位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
该战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标志着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一场艰苦激烈的抗争。
本文将从背景、战役过程以及战役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淞沪会战发生在抗日战争初期,正值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进行全面侵略的关键时期。
上海作为中国的重要沿海城市,其地理位置相对敏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日本军队意图通过攻占上海,以迅速占领南京,并进一步拓展其侵略行动。
中国军队意识到上海的重要性,决定奋起抗战,坚决捍卫国家领土。
二、战役过程淞沪会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描述。
第一阶段,即1937年秋季至冬季,中国军队对日军的进攻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
中国迅速组建了华东抗日联军,北方淞沪抗日纵队等部队,展开联合防御行动。
然而,由于装备和战术的不足,中国军队首次面临了现代化装备和训练有素的日军的严峻挑战。
在激烈的战斗中,中国军队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许多困难。
第二阶段,即1938年春季至夏季,是整个战役中最激烈和持久的阶段。
中国军队在指挥官谢晋元等的带领下,采取顽强勇敢的战斗态度,在上海周边地区与日军展开了持续数月的激战。
在这个阶段,中国军队展现出了战斗坚韧和人民力量的巨大潜力。
中国军队坚决捍卫住了上海的防线,并最终迫使日军撤退。
第三阶段,即1938年秋季至1941年秋季,是整个战役的收尾阶段。
中国军队在对日军的反攻过程中,逐渐收复了淞沪会战期间失去的部分领土,并最终取得了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经过长时间的苦战,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战斗能力,成功击败了日本侵略者。
三、战役影响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该战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斗志,增强了民众对于抗日战争的信心。
中国军队在激烈的战斗中表现出的顽强和勇敢,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拥护,为全国抗战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淞沪抗战上海保卫战的壮丽篇章
淞沪抗战上海保卫战的壮丽篇章淞沪抗战上海保卫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关键一役,也是上海人民英勇抵抗的壮丽篇章。
在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里,上海人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为保卫家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战争进程以及防守策略等方面,讲述淞沪抗战上海保卫战的故事。
一、历史背景淞沪抗战上海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蓄意进攻中国,企图短期内占领上海从而迅速结束战争。
然而,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港口城市,对日本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于是,淞沪抗战爆发了。
二、战争进程淞沪抗战上海保卫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上旬。
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中国军队采取以堡垒为基础的防守战略,构筑了一系列坚固的地下碉堡和阵地,形成了以武定、杨根思、莘庄等为主的防线。
日本军队在进攻上海时遭遇到了中国军队顽强的抵抗。
同时,上海人民也积极参与战斗,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游击队,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在长达数月的战斗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最终,中国军民成功击退了日本军队的进攻,守住了上海这座坚固的堡垒。
三、防守策略淞沪抗战上海保卫战的胜利得益于中国军队的明智决策和上海人民的坚定信念。
中国军队在防守上海时,采取了多种战术和策略,有效地遏制了日军的攻势。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持久作战和拖延战术。
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丧失了大量领土,但仍然能够坚守要点,通过阻击战和笼络战消耗日本军队的实力。
与此同时,中国军民也展现出了顽强的抗争意志,不怕艰苦,不怕牺牲,抵抗日本军队的进攻。
他们组织了多次反击,有效扰乱了日军的计划。
这种抵抗精神和坚定信念为淞沪抗战上海保卫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历史意义淞沪抗战上海保卫战胜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守住了上海这个重要城市,更重要的是给了中国人民以信心和勇气。
这是中国人民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军队增强士气的一个重要契机。
淞沪抗战上海保卫战的胜利为中国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成为后续抗战胜利的重要推动力。
淞沪会战的故事200字
淞沪会战的故事200字
淞沪会战,是我国抗日战争中一场极为重要的大型会战,又被称为八一三战役。
这场战役,不仅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首次大规模交锋,也是整场中日战争中战斗最为惨烈、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在这场持续三个月的激战中,中日双方共有约百万军队投入战斗。
日军调动了9个师团22万人的兵力,我国军队则投入了73个师70余万人的兵力。
双方在淞沪地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最终我国军队以伤亡25万余人的代价,成功使日军转移战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淞沪会战的故事,是一段充满英勇与牺牲的历史。
我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展现了顽强的抗战精神,为保卫国家、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经典战例淞沪会战之感想首先我们应肯定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的伟大功绩,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敌我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在紧紧拖住敌人的同时,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且此战为今后全面抗战鼓舞全民族抗战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传统观点有人认为淞沪会战之所以失利是因为国民政府当局消极抗战,不敢唤起民众。
在这里我不敢苟同,本文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参考数种资料及国军将领们的回忆录为依据和我本人的一些看法撰写而成。
一、积极备战、抗战随着九一八与一二八事变等日本的步步威逼,加之国内外的压力及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近一步显露,国民党政府当局随之改变之前消极抗战的态度为积极抗战,国民政府当局也早为中日必有一战做准备,这也为会战中坚持三个月之久提供了条件,种种迹象表明,淞沪会战是国民党政负积极备战、抗战的一场空前的大战。
根据国军将领白崇禧、张治中以及淞沪警备司令部刘劲持等十多名将领回忆,在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在几年来或明或暗的做了一些抗战准备工作;现列述部分:(一)将陆军大学由北平迁南京,从第十期起每年招考一次,还增设特别班、参谋班、将官班等,培训军事人才。
原有日本教官均解雇,改聘德国军官担任。
(二)秘密成立警卫执行部,由唐生智兼主任,筹备有关抗战业务。
如:(甲)拟订各地初步作战计划。
(乙)规定最高级指挥机构,设立大元帅府及所属八个部(后来实施,只成立几个部)。
(丙)划分战区,设立司令长官,下设集团军总司令,指挥各军、师作战。
(丁)修筑国防工事,江南一带有南京内外围双层的据点阵地,有锡澄线、吴福线、乍嘉线坚固据点工事,由附近驻军赶筑。
(戊)1936年春,在长江以北,即河南归德机场附近据点工事图发给驻军第六师构筑等等。
可见警卫执行部筹划工作范围之广,虽然后来很多不适用,但是可以看出还是费了一番苦心的。
(三)成立京沪警备司令部,由张治中任司令,指挥第三十六师宋希濂部、第八十七师王敬久部、第八十八师孙元良部及独立第二旅钟松部,担任京沪线防务及吴福、锡澄两线据点工事构筑,战事爆发即进军上海。
京沪警备司令部驻在苏州,对外不公开,用“中央军校高级教官室”等名义保密。
(四)增建苏州至嘉兴铁路,名义上为缩短京杭距离,实际上是为战时部队调动方便,后来在淞沪会战时发挥了作用。
(五)近几年陆海空各部队皆加强训练,充实武器装备,增强战斗力,并曾在句容、溧阳地区举行军对抗演习。
(六)国民政府命令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成立保安部队,调北平警察大队改为保安第一团,原宪兵第六团改为保安第二团,齐学启任上校团长,日夜训练,主要是街市巷战,准备保卫上海,以后成立总团。
以上为国民政府积极备战之一部分,但足见国民政府军之努力,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没有国民政府积极备战,淞沪之战定然不会取得如此成效,那么日军进攻上海必然如入无人之境,也必然对之后的抗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国民政府积极备战是应给予肯定的,此其一。
另外,我认为当时国民政府是积极抗战的。
首先,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我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把全国军队都调动起来,蒋介石的嫡系精锐部队绝大部分到达淞沪战场,成为战斗主力。
当时首先到的是张治中的三个由德国顾问训练的教导师改的第八十七、八十八、三十六师;接着是陈诚系罗卓英的第十八军四个师;以后是胡宗南的第一军、李玉堂的第三师、李延年的第九师、俞济时的第五十八师、王耀武的第五十一师等都陆续到达。
地方部队也踊跃参战,粤桂湘余汉谋、李宗仁、何健所部来了、东北军来了,远至川军、滇军也调动出来,各省保安队都调上来补充;可以说国民政府下辖一百八十个师调动了近九十个师参加此战役,甚至教导队也调至前线作战,怎么能说国民政府消极抗战呢?其次,在国民党将领史说及张治中、顾祝同等回忆说,蒋介石几次到上海视察,鼓舞士气,还身兼第一战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虽蒋有遥控指挥嫌疑,但并不妨碍其表达积极抗战的决心,有人把蒋几次中途下令暂停进攻说是蒋消极抗战,我是不认同的,比如其中一次停战,是上海租界要求先把各国的人员撤到安全地带,对于当时的中国,中国是没有能力拒绝这种要求的,更何况中国还正在争取英法等国家的支持,因而延误了战机,我认为这不应该归罪于国民政府消极抗战,而是当时形势所逼罢了。
诸多问题及抗战之惨烈都表明国民政府是积极抗战的。
二、军民合作有观点认为国民政府开展的是单方面的军队抗战,我个人认为是不妥的。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叫发动群众、军民合作抗战,难道只有人民拿起枪支才叫军民合作吗?难道要毫无战斗能力甚至没摸过枪的人民上前线战斗就叫发动群众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在淞沪会战期间,军民合作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在这里我仅举几例说明:(1)在国民党将领吴羽军回忆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上海市民见到在一二八淞沪战事以后没有见过我们陆军部队,雀跃欢腾,争先恐后挤在租界边上,惊喜交集的问:“你们什么时候来的?怎么来的这样快?”我们友军头戴德式钢盔,身着草绿军装、短裤,脚穿草鞋,官兵都系腰皮带。
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眼神中向同胞们流露出杀敌的决心。
同胞们报以敬佩的眼光,送来了一车车支援犒劳物质,军民同仇敌忾结成一体。
”(2)为了战场后方安全,不得不劝导闸北居民迁往安全地带,市民毫无怨言,扶老携幼越过苏州河,避入公共租界。
(3)高中刚毕业的学生杨慧敏,自动加入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在10月28日夜,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火线,向四行仓库的英勇守军“八百孤军”献送国旗。
当谢晋元团长接到国旗时,这群捍卫祖国的英雄都激动得流下泪来了,谢团长说:“勇敢的同志,你给我们送的岂仅仅是一面崇高的国旗,而是我们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坚毅精神。
”(4)上海全市市民,除汉奸外都热烈支援这次战事。
慰劳品不断送到前线去,学生抬了担架,驾了汽车,冒炮火到前线抬伤兵下来,大批战地难民也由上海救济收容。
上海租界中医院、舞厅和不少公共场所收容了伤兵,文艺界人士也都出来慰劳。
(5)国军将领熊新民回忆:在坚守江湾时,他所在的团面临的一大困难就是没有时间挖战壕、筑掩体,也缺乏构筑工事所需的麻袋、木材、钢板等材料。
上海群众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筹集;哦大批材料,利用夜间运到江湾国军后方,交付使用。
以后前方需要什么,只要一个电话,不论刮风下雨,都立即源源不断送来。
学生也力求上前线参加战斗,但都被官兵拒绝,另外群众还向部队送情报、带路。
这样军民一体,一条心地对付敌人,很多官兵说,老百姓这样热情的支援,就是战死也高兴。
沪战开始后,全上海各界市民,充分表现了爱国热忱,无论男女老幼都与前线战士一条心,大家同仇敌忾,打成一片。
各界同胞海外侨胞都对淞沪会战进行了精神、人力和物力的大力支持。
地方人士杜月笙先生等组织“抗敌后援会”,青年学生与工人组成“抗日救国青年团”,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多青年志愿者从军,直接上第一线参加战斗,军民打成一片,民心士气高涨到了极度,实开我国“总体作战”之先河。
因此,我认为淞沪会战是一场军民亲密合作、全民族抗战的大战役。
三、英勇作战当时桂军英勇善战,但是由于这些人不知道现代战法,只凭一股勇气,拿着刺刀向坦克冲锋,以肉体挡子弹纷纷壮烈牺牲。
官兵对于抗日无不意气奋发,在惨重的伤亡下优能奋起作一村一舍之反复争斗,战役进行中,可歌可泣之事甚多。
为人传诵的如第九十八师姚子青营为坚守宝山而全部牺牲;第十八师师长朱耀华为失守大场而自杀殉国;第八十八师谢晋元团八百壮士的坚守四行仓库。
旅长阵亡者,据国军将领回忆,他所知的有虹口对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第八十八师黄梅兴;罗店争夺战中之第六十七师蔡炳炎;在10月下旬反攻中之第一七0师庞汉帧;第一七一师秦霖;一0八师刘旅长,第五十八师吴继光,第一七三师夏国璋等等,中级军官平均伤亡过半,下级军官与士兵,平均伤亡三分之二以上。
精锐部队由后方来的保安部队、杂牌部队整团补充达四五次之多。
在一次补充新兵时,新兵一般要观摩几天再作战,但是新士兵说:“我们是来打日本的,不是休息的,我们会打仗请团长放心。
不论把我们放在哪个位置我们保证守住,只要有一个人在,阵地就存在,誓与阵地共存亡。
”有的还哭着说:“如果团长不要我们,请求拨给旁的部队去。
”这都充分体现了我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赖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敌我力量悬殊日军方面:敌人利用淞沪沿海之形势,发挥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之威,已装备之优良、训练之纯熟,发挥各兵种在战场上之战力,加之其士兵武士道精神的支撑,给我军创伤甚重。
国军方面:国军官兵深具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于淞沪战场虽制空权、制海权操之于敌手,而我方之装备训练远不如敌人,然国军官兵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其视死如归的精神。
因为国军无空军掩护,炮兵又少,攻坚非常困难。
另外,国军训练远不如敌人,使用同一武器的命中率远逊于敌人,步兵对轻重武器训练不精,不能使用自如,未发挥较大威力。
五、国际对此战赞誉国民政府军在淞沪作战,装备虽居于绝对劣势,因英勇抵抗,赢得国际间一致赞誉,现列举数条如下:1、民国26年11月28日伦敦海通电说:此间各报对上海前线华军于猛烈抵抗后,能按照预定计划作最有秩序之撤退至业经布置妥当之防线,一致表示钦佩。
2、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特别提出华军之英勇抵抗,并称日军尚未获得其摧毁中国军队之主要目的。
即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
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
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
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影响。
凇沪会战历时三个月,其惨烈程度为现代战争史上之少见。
中国军队人数虽多,但武器装备极其落后,后来的西方军史家说,凇沪战役就象一次落后武器装备的展览会;日军装备优良,加上有空军及沿江舰队的炮火支援取,日军一个师团的战斗力顶得上国军的十个师。
日军参战达9个师团22万余人,伤亡9万余人,中国军队参战6个集团军约70个师共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
淞沪战役得到了全国人民特别是上海人民力支持,70万国军的浴血奋战,使日军被迫改变由北向南占领中国的战略部署,打破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为中国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忱,其对中国后来的抗战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淞沪会战虽然以中国守军的撤退而告终,但谱写了1937年中国军队抗战的光辉一页,中国守军的淞沪抗战向日本侵略者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意志力。
无论从国民党政府当局在淞沪会战中备战还是抗战都可以看出,国民党当局对此次会战都作了很大努力,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为之后抗战打持久战并最终打败日本提供了信心和决心,同时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和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是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伟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