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
灾害应急资源管理问题调研报告
灾害应急资源管理问题调研报告Research Report on Disaster Emergency Resource Managemen t汇报人:JinTai College灾害应急资源管理问题调研报告前言: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推进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的建设,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系统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特别是要加强应急资源管理及其财务管理。
1应急管理与应急资源的管理应急管理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针对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应急管理能力评估、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应急资源优化管理等都是应急管理的基本内容。
对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十分重要,例如对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洪灾风险评估乃至各种各样的大规模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的风险评估等。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估包括: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灾害承受力,灾害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及其作用,对公众应急与避灾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演习等。
也包括公众对各种常见灾害、次生灾害及其他灾害的了解程度,灾后进行自救互救的能力、志愿者组织的建立等。
汶川大地震虽然没有事前预报,但对大地震的承受力应可以事先判断。
承受力与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经济状况、城市交通运输状况、城市通信状况和城市的生命线系统状况等有关。
应急资源管理包括资源保障、应急资源配置、应急资源优化管理等。
必须指出的是,资源保障能力十分重要。
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储备,物资分类、储存管理、调拨使用、救援装备的购置和研发情况以及社会财物的捐赠管理。
应急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对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科技水平和应急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5年地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解析
2025年地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解析在 2025 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地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有所增加。
这对各国的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使得有效的应急管理成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地理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包括地震、洪水、飓风、台风、干旱、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在不同的地区和季节有着不同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在 2025 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密集,地震可能会对城市造成巨大的冲击。
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中更容易受损,而地震引发的火灾、燃气泄漏等次生灾害会进一步加剧危害。
洪水也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雨事件增多,河流和湖泊的水位上涨,容易引发洪水灾害。
城市的排水系统如果不够完善,将导致内涝,给交通、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飓风和台风在沿海地区频繁发生,它们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可能会摧毁房屋、破坏电力和通信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干旱虽然不像其他灾害那样具有瞬间的破坏力,但长期的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和居民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滑坡和泥石流通常发生在山区,它们往往是由暴雨、地震等因素引发。
这些灾害会堵塞道路、摧毁房屋,对山区居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在面对如此多样化和复杂的自然灾害时,应急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
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至关重要的。
尽管科技在不断进步,但自然灾害的复杂性仍然使得准确预测充满困难。
例如,对于地震的预测,目前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对于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如超强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变化,也可能难以精确预测。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改进监测技术和模型,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提前量。
应急响应的效率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灾害发生后,救援队伍能否迅速到达灾区,物资能否及时调配到位,直接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保障。
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的应用和研究
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的应用和研究随着自然灾害不断增加,人们对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越来越关注。
国家加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意识,促进了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的研究和应用。
这篇文章将探讨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的应用和研究。
一、应急管理的定义应急管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采取的有序和计划的行动。
它涵盖了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技术灾害、社会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
应急管理通常包括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四个阶段。
应急管理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降低突发事件对社会和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
应急管理需要协调各种资源和部门,包括政府、企业、志愿者组织、救援队伍等。
二、防灾减灾的定义防灾减灾是指从源头上预防自然灾害或减少其影响。
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包括建筑物的设计、土地管理、水力工程、农业措施等。
防灾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自然灾害对人们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例如,可以采取排水措施减少水灾,建设抗震建筑物减少地震灾害等。
防灾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支持。
三、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的应用随着突发事件的不断增加,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的应用。
1. 预警:预警是一个重要的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具。
它提供了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和建议,帮助人们采取必要的行动。
例如,可以使用气象雷达监测天气情况,提供风暴预警。
2. 救援:救援是应急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常包括医疗救援、物资运输、紧急疏散等。
例如,当地政府可以调派其救援队伍、而志愿者组织也可以参与救援行动。
3. 应急通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通信设施通常会受到破坏,因此应急通信至关重要。
它能够传递关键信息和指令。
可采用卫星通信等通信模式。
4. 应急演练:进行应急演练是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的一个重要方面。
演习有助于评估准备工作的效果,并为注意事项和实践做出必要的调整。
5. 技术支持:技术支持也是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 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自然灾害是中国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为了保护人民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应急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中国的应急管理面临一些主要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 应急响应能力不足中国的应急响应能力相对较弱。
在灾害发生时,缺乏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可能导致损失的扩大。
应急响应机制需要更加完善和高效,包括提高警示系统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强协调与组织能力,确保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能够快速行动。
2. 预防与减灾能力不足预防和减灾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环节。
中国需要加强对潜在灾害的科学研究和监测,提高预警能力和预防措施的可行性。
此外,重点应关注灾害易发地区的建设规划,加强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3. 信息共享和传播不畅在灾害管理中,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在中国存在着信息共享和传播不畅的问题。
相关部门和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需要加强,以便更好地协调应对灾害的各项措施。
同时,对外界的信息公开透明度也需要提高,以便媒体和公众能够及时了解灾害情况。
4. 多部门协同合作不充分灾害管理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和配合。
然而,中国的多部门协同合作存在不充分的问题。
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晰,导致协作不畅或出现重复工作。
建立更加紧密的跨部门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沟通,对于应急管理的有效推进至关重要。
5. 应急能力建设不均衡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应急能力建设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的应急能力相对较强,而其他地区则存在较大的薄弱环节。
应该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各地区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确保全国范围内的应急管理能力的均衡发展。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应借鉴国际上的应急管理经验,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
通过加强应急响应能力、提高预防与减灾能力、加强信息共享和传播、改善多部门协同合作和促进应急能力建设的均衡发展,中国将能更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挑战。
2025年地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解析
2025年地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解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挑战。
2025 年,我们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因此,加强应急管理能力成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一、2025 年可能面临的主要地理自然灾害在 2025 年,地震、洪水、飓风、干旱、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仍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威胁。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其发生往往难以预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和建筑物在一些地震活跃区域的聚集,一旦发生强烈地震,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洪水也是常见的灾害之一。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雨事件增多,加之城市化发展造成的地面硬化和排水系统不完善,洪水的危害程度可能进一步加大。
飓风的威力不容小觑,其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可能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干旱则会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减产,引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
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强降雨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可能增加其发生的风险。
二、当前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尽管我们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监测预警能力不足当前的监测技术和手段还不够先进,对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难以做到精准预测和及时预警。
例如,对于地震的短期和临震预测仍然是一个科学难题,导致在地震发生时往往措手不及。
2、应急响应机制不完善在灾害发生时,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够顺畅,存在信息沟通不畅、职责不清等问题,影响了应急救援的效率。
3、物资储备和调配不合理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而且在调配过程中存在运输不畅、分配不均等情况,导致受灾地区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物资援助。
4、公众防灾意识淡薄部分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和技能,在灾害来临时不能正确应对,增加了伤亡和损失。
5、恢复重建工作困难灾害后的恢复重建工作面临资金短缺、技术支持不足等问题,导致受灾地区的恢复进程缓慢,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策略与实践研究分析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策略与实践研究分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自然灾害犹如不定期来访的不速之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挑战。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等,这些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巨大的破坏力。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成为了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和环节。
首先,科学准确的监测预警是应急管理的第一道防线。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气象卫星、地质监测设备等,对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能够为我们争取宝贵的应对时间。
然而,当前的监测技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对于某些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如地震,准确的短临预报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因此,不断提升监测技术的精度和可靠性,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应急预案的制定是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应当包括灾害发生前的预防措施、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流程以及发生后的恢复重建计划。
在制定预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并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
同时,预案还应当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的应急预案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这就需要我们在制定预案时,深入实地调研,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基础设施等情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应急预案。
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支专业、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能够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展开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应急救援队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救援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和管理,使其能够在应急救援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的应急救援队伍在人员数量、装备水平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投入。
物资储备是应急管理的重要保障。
在灾害发生时,充足的物资储备能够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救援支持。
应急技术与管理在自然灾害中的应用与挑战
应急技术与管理在自然灾害中的应用与挑战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无法避免的一种风险,其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应急技术与管理作为一种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手段,在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减轻灾害损失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应急技术与管理在自然灾害中的应用与挑战。
一、应急技术的应用1. 灾害预警系统灾害预警系统是应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监测、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提醒人们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避免灾害的严重影响。
例如,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警报,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躲避掉落物和建筑物,大大降低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灾害应急救援应急技术在灾害应急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无人机技术可以用于搜索和救援受困人员,快速运送救援物资;先进的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救援人员之间的及时沟通和指挥;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可以提供临时避难场所给受灾群众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救援效率,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智慧灾害管理系统智慧灾害管理系统是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可以对灾害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进行全面感知、分析和预测,并实时响应和调度应急资源,提高灾害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
通过智慧灾害管理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灾害情况,为决策者提供科学指导,量化风险,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应急管理的挑战1. 技术创新不足尽管应急技术在灾害应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技术创新不足,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相对较慢。
随着灾害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应急任务的复杂性增加,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提高应急技术的应对能力。
2. 系统集成难度大应急技术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和资源,其系统集成难度较大。
不同技术之间的协同、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等问题仍然存在。
因此,如何实现各个技术的有效集成,提升应急技术的整体效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组织协作不畅应急管理需要多个部门和组织之间的紧密协作和合作。
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问题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4 X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4 1 (0 0)8 0 8 — 2 10 — 3 12 1 1— 10 0
O 引 言 民 生命 财 产 安全 , 保证 人 民安 居 乐业 , 护社 会 长 期稳 定 。 是 维 我 国是 世 界 上 自然 灾害 最 严 重 的 少 数 国 家 之 一 ,灾 害 的 种 类 3 我国自然灾害应 急管理体系问题研究 31公 民防 灾 、 灾意 识 和 自救 技 能 在面 对 自然 灾 害 的时 候 , . 减 多, 发生频率高 , 分布 区域广 , 造成损 失大。 因此做好 自然灾害应急
p o msi ia' naurld s se meg n y ma g me ts se r  ̄e n Chn s t a iatre r e c na e n y tm.
关键 词 : 自然 灾害 ; 急管理 体 系; 应 问题
Ke r s au a ia tr e r e c n g me ts se p o lms y wo d :n tr lds se ; meg n y ma a e n y tm; r be
摘要: 简要 介绍 了 自然 灾害的定 义 、 类以及 自然 灾害应 急管 理 系统 , 分 并研 究我 国 自 灾害应 急管 理体 系存在 的 问题 。 然
Ab ta t sr c :Th a e re y ito u e h eiiin o tr lds se ,t ls ic t n a d te e r e c n g me t sse a d su is te e p p r b if nr d c s t e d f t fnau a iatr isca sf ai n h me g n y ma a e n ytm n tde h l n o i o
浅谈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XX市应对2017年第13号台风“天鸽”为例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会伴随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洪灾、旱灾、地震、台风等,一件件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接踵而至,例如XX市就迎来了2017年第13号超强台风“天鸽”(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4级),造成XX市有2人死亡,超过500人受伤,房屋倒塌275间,数以千计的树木被拦腰吹断甚至连根拔起,台风过后的珠海,道路上倒伏了许多大树,汽车被大树砸坏,停靠在码头的渔船被吹上岸边,许多楼房的玻璃被台风吹裂,有些临时建筑被吹翻,部分地区通信、通电、供水等设备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总损失逾XX亿元,对政府和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考验。
这些突发事件不断发生,让人们在疲于应对的同时也深切地认识到:面对突然自然灾害,加强对危机以及对危机决策的研究非常重要。
由于台风多次与珠海擦身而过,面对这场台风,XX市很多市民认为依然会擦身而过,事先并未引起高度重视,但事后处理可以算是比较及时。
XX市“三防办”在8月23日当天早上6点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但由于早上8点前天气还算比较平稳,珠海大桥等主要桥梁也没有封桥,很多人未接到单位关于停工的通知,依然选择冒雨上班,结果被困在单位或困在上班的路上。
当天下午,台风刚过,各级政府就开始了抢险救灾工作,发动了一批又一批的社会志愿者、解放军战士、机关干部职工、企事业单位人员等参与抢险救灾工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省内外各地也积极支援珠海抢险救灾,如XX供电局506名抢修人员驰援珠海救灾复产,XX市多个部门全方位支援珠海救灾工作等等。
灾后不到一个星期,XX市的道路交通、城市面貌已恢复了一大半,救灾效果明显。
但在此过程中,仍暴露除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一)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淡薄政府官员、公共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认识不足。
由于突发事件意识淡薄,突发事件出现时就会措施无力,政府和公众都会存在侥幸心理。
《2024年基于知识发现的林火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例》范文
《基于知识发现的林火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例》篇一一、引言林火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其林火灾害的应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林火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结合知识发现技术,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林火灾害,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林火灾害背景及现状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地处我国北方,拥有广阔的森林资源。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人为因素等原因,林火灾害频发,给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传统的林火灾害应急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寻求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
三、知识发现技术在林火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知识发现技术是一种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技术,可以应用于林火灾害应急管理中。
通过知识发现技术,我们可以对林火灾害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挖掘,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为应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林火灾害应急管理中,知识发现技术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火灾预警:通过分析历史火灾数据、气象数据等信息,预测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趋势,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2. 应急响应:在火灾发生后,通过知识发现技术分析火灾的规模、蔓延方向等信息,制定科学的应急响应方案。
3. 灾后评估:通过对火灾后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评估灾害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灾后重建提供依据。
四、基于知识发现的林火灾害应急管理实践——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例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例,我们可以通过知识发现技术对林火灾害进行应急管理。
首先,收集林区的历史火灾数据、气象数据等信息,建立数据库。
然后,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发现火灾的规律和趋势,制定科学的预警机制。
在火灾发生后,通过知识发现技术分析火灾的规模、蔓延方向等信息,制定科学的应急响应方案,包括调动救援力量、安排救援路线、分配救援物资等。
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案例研究——以深圳应对台风“山竹”为例
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案例研究——以深圳应对台风“山竹”为例姚景山◆摘要: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是城市安全的守护者,在城市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通过对深圳市应对台风“山竹”案例的实证分析,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基础,从应急管理理念、主体和机制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城市应急管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一、前言多年来,我国成功应对地震、雪灾以及多次洪涝灾害,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已拥有丰富的经验。
深圳位于广东省中南沿海地区,夏季盛行偏东南风,2018年“山竹”过境时,深圳市政府表现出了出色的应急管理能力。
本文选取深圳市应对“山竹”的案例,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我国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
二、文献回顾我国长期以来重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引发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在应急管理的理念、体系和实践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理念方面,刘霞,向良云(2007)构建了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框架,尝试弥补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不足;童星,陶鹏(2013)进一步提出应注重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2014年,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指导我国应急管理实践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应急管理的发展奠定了总体基调。
但这些理念中,大多强调多元参与和协同治理,对整体性治理关注较少,应急管理作为一个协同、动态、持续、整合的管理过程,与整体性治理理论高度契合,因此,本文选取整体性治理理论对应急管理案例进行分析。
在应急管理体系研究方面,专家学者对应急管理的主体、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
有学者认为,公民和社会组织在应急管理方面有一定优势,应该推动我国应急管理的社会参与。
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已成为常态,因此需要结合实践进一步探讨,应急管理体系也需要结合我国实践进一步分析。
三、案例概述2018年,台风“山竹”(2018年22号台风)造成广东、广西等省(区)近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和不足一、背景介绍应急管理是指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组织、协调和指导各类资源,采取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信息收集不及时应急管理的第一个问题是信息收集不及时。
当灾害发生时,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至关重要。
但往往因为设备故障、网络中断或人员失误等原因,信息收集会被延迟甚至丧失。
这给实施应急响应带来了困难,并可能导致延误救援时间,增加伤亡和损失。
三、预警系统薄弱另一个问题是预警系统薄弱。
预警系统是应急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用于向公众发布灾害警报和提醒措施。
然而,在某些地区,预警设备老化或缺乏更新,无法正常工作;同时,公众对于预警信息的意识不够强烈,导致消息传达不到位。
这意味着较强的预警能力存在缺陷,无法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影响。
四、组织协调不充分应急管理还存在组织协调不充分的问题。
在灾害发生时,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和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由于责任划分不清、信息共享不畅等原因,协同工作常常受到阻碍。
各个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起高效的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效能。
五、公众意识普及有待加强公众意识普及也是应急管理存在的一个问题。
在灾害发生时,公众对自我保护和逃生技巧的了解和实践非常重要。
然而,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公众对于灾害风险认知有限、求助方法错误等情况。
政府和媒体应通过举办演习、开展宣传活动等方式加强公众意识普及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六、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影响应急管理的另一个问题。
在灾害发生时,各种救援资源的及时赶到现场至关重要。
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交通条件不利或资源短缺等原因,灾害救援力量难以及时到达,造成了第一时间无法得到有效的救助。
七、缺乏专业人才应急管理领域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也是一个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需要拥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来指导和执行任务。
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研究
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研究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包括地震、洪水、风灾、山火等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研究变得愈加重要。
本文将探讨灾害防治与应急管理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现状分析1. 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意义重大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事关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地震、洪水等突发自然灾害发生时,各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危及千万人的生命安全。
如果没有及时有力的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措施,则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正是因为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对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所以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愈发重视。
2. 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尽管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意义重大,但我们同时面临着由于人口增长、城市化、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所带来的挑战。
这些复杂的挑战都会影响到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的能力,从而给灾害预防和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3. 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需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合作从国际到国内,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都需要各个方面的合力。
我们需要跨地域、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来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和非自然灾害。
二、未来发展趋势1. 大数据对于防灾工作产生的影响大数据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有助于预测某些灾害的发生和出现,并更有效地应对灾害。
2. 人工智能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模拟、预测、识别、决策等技术手段,有效提高应急管理系统的效率和准确率,从而优化系统运行和规划。
3.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预测技术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采用预警和预测技术,有助于预测和发现早期的灾害征兆,并加强整个应急管理和救援的能力。
结论: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不仅事关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还与国家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未来,我们需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深入合作,加强跨部门、跨学科、跨地区的综合应对能力,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自然灾害和非自然灾害中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具有不可预测性、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一)灾害学理论灾害学是研究灾害的成因、特征、规律和防治对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帮助我们了解灾害的发生机制、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策略。
(二)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强调对潜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
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通过对灾害风险的分析,可以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
(三)危机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关注危机的预防、应对和恢复。
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社会危机,如人员伤亡、基础设施破坏、社会秩序混乱等。
运用危机管理理论,可以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做出反应,协调各方资源,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恢复重建。
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实践环节(一)预防与准备1、风险评估与监测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掌握灾害的发展趋势,为预防和应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应急预案制定制定详细、可行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分工,规定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措施,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工作。
3、物资储备与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药品、帐篷、救援设备等,并建立物资调配机制,确保物资能够及时送达受灾地区。
4、宣传教育与培训加强对公众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应急管理的业务水平。
(二)应急响应1、指挥协调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协调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实现应急工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联动。
2、抢险救援迅速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抢险救援工作,营救被困人员,转移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城市社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社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在我国城市社区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机制不完善、保障物资不充足、人才队伍不健全、管理意识不足等问题都会影响到实际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效果,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加强社区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城市社区还需要针对现存问题有针对性找到解决措施。
本文就城市社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城市社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城市人口主要是以社区为单位开展日常生活,若是城市发生自然灾害,社区也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发挥作用。
我国不断加强重视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同时城市社区在应急管理自然灾害工作中也不断进步,例如定期组织社区人们火灾演习,在社区布告栏中张贴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理措施,然而仍然存在问题需要解决,进而推动城市社区管理和解决自然灾害的效果。
1城市社区应急管理自然灾害的特征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区域性、灾难性、危害性、周期性、突发性、频繁性、紧急性等特征,城市社区在应急管理自然灾害工作中也相应含有这几类特点,具体表现为:1.1紧急性在城市发展中,发生自然灾害一般破坏性和危害影响比较大,社区人们经常会措手不及,导致社区生活混乱、失去秩序。
所以说城市社区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自然灾害导致的危机状态,因此,社区需要快速反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自然灾害进行应急管理,避免灾害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
1.2专业性自然灾害发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多样和直接破坏性等特点,同时会产生其他衍生的后续影响,所以,城市社区的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自身需要不断学习并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对自然灾害进行有效应对。
若是相关的工作人员不了解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或者是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将很难有效地展开社区应急管理自然灾害的工作,降低管理的效率,甚至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所以说专业性也是应急管理自然灾害的特点之一。
城市社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储运网H t t p ://w w w .c h i n a c h u y u n .c o mD I S C U S S I O N A N D RE S E A R C H 探讨与研究社区作为民众生活的基本单元,在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城市社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取得了长足进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分析社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索管理对策,对于提高社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城市社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特点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危害性和灾难性、广泛性和区域性、频繁性和周期性、突发性和紧急性等特点,相应的,城市社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也有其所特有的一些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紧急性。
自然灾害具有较大的破坏性,所带来的危害影响也较大,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往往令社区群众措手不及,可能造成社区失序、混乱不堪。
因此,社区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危急状态在短时间内将难以消除,这就要求社区能够进行快速反应,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急管理,防止因自然灾害和客观条件限制可能带来的危害升级。
2.专业性。
自然灾害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自然灾害本身具有直接破坏性,同时,还可能带来后续影响,产生其他的衍生、次生灾害。
因此,无论是社区应急管理人员还是应急救援人员,都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如果相关人员对自然灾害本身及其危害性特点缺乏了解,或者不具备专业的救助知识,社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就无法有序展开,同时也无法保证应急管理工作效率,而且还可能造成本不应有的更大损失。
因此,专业性是社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显著特点。
3.综合性。
城市社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的,具有很强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合作和协同工作。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自然灾害防治与应急措施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自然灾害防治与应急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自然灾害频发成为了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
作为自然资源部的工作人员,我们肩负着自然灾害防治与应急措施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就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在自然灾害防治与应急措施方面的工作进行探讨。
一、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首先需要关注的是灾害的预防工作。
预防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 土地规划与管理土地规划对于自然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方案,合理分配土地资源,避免重要生态保护区和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进行开发。
此外,加强对土地的管理,防止非法占用耕地和破坏生态环境。
2. 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还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区等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此外,还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及时预警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3. 灾害风险评估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应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通过对潜在自然灾害的评估和预测,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同时,还需要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共同推进自然灾害防治工作。
二、自然灾害应急措施除了灾害的预防工作,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在自然灾害应急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急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减少灾害的危害,并及时救援受灾人员。
1. 应急预案制定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协作,加强应急演练,以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 救灾物资储备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救灾物资的储备和调配工作。
及时储备足够的救灾物资,保障受灾地区的基本生活需求,并根据灾情的变化及时调配物资。
3. 灾后恢复与重建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要积极参与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
2025年地理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解析
2025年地理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解析《2025 年地理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解析》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大自然的各种挑战。
地理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干旱等,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威胁。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 2025 年,这些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或许会发生变化,而我们的应急管理策略也需要不断进化和完善,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2025 年可能面临的地理自然灾害的新趋势。
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导致全球气温上升,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海平面上升使得沿海地区更容易遭受飓风和海啸的袭击。
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高温和严寒,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
例如,暴雨可能导致洪水泛滥,淹没城市和农田;高温可能引发大面积的干旱,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水资源的供应。
地震活动也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领域。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对地下资源的开采和大型工程的建设,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壳的稳定性,从而增加地震发生的风险。
而且,随着城市的密集化和高层化,地震所带来的破坏可能会更加严重。
在 2025 年,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可能会更广,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地区或国家,而是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这意味着一个地区发生的灾害可能会通过供应链、经济和社会网络迅速传播到其他地区,引发全球性的危机。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2025 年的应急管理将更加注重预防和预警。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气象监测、地质监测等,我们能够更准确地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使我们能够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提前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
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化和装备的现代化将是 2025 年应急管理的一大特点。
救援人员将接受更加系统和专业的培训,具备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
同时,高科技的救援装备,如无人机、机器人、生命探测仪等,将大大提高救援的效率和安全性。
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报告
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害频频发生,对社会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二、关键问题分析1. 信息不对称在许多灾害发生时,信息传递和沟通是应急响应能力的关键。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经常面临着信息传递不畅、沟通不准确等问题。
例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部分相关岗位人员并没有及时了解到相关情况,导致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2. 领导层责任意识不强领导层在应急管理中担负着重要角色,他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并确保其执行情况。
然而,在某些地区或单位中,领导层对于应急管理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和认可。
这使得应急工作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挥,导致难以高效地处置突发事件。
3. 应急资源匮乏在突发事件中,及时调配和使用应急资源是保证应急行动成功的基础。
然而,目前许多地区或单位面临着应急资源匮乏的问题。
这主要由于长期忽视对物资储备、装备更新等方面的投入与管理不善造成的。
当灾害发生时,应急行动会因为缺少关键资源而受到阻碍。
4. 应急演练不够充分应急演练是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熟悉标准操作流程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部分地区或单位中,对于应急演练的投入不足以及人员参与意识不强现象比较普遍。
这导致一旦真正发生灾害事故时,相关人员无法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并可能产生更大的损失。
三、解决方案1. 加强信息共享和传递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各级部门之间信息畅通互通。
同时推广现代化通信技术,在关键岗位安装和使用先进的沟通设备,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
2. 提升领导层责任意识加强领导层应急管理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对于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同时,在制定应急管理规章制度时,充分征求领导层的意见并确保其参与其中,增强他们在决策中的主动性和责任心。
3. 加大应急资源投入和管理力度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配置应急资源,并建立完善的库存储备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2青海气象2007年第4期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王(青海省气象局墓西宁610001)摘要: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本文从自然灾害属性,特点和应急特点人手,探讨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应注重和加强的工作,即: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是起点和首选策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是灾害应急管理的主线;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基础;全民应急意识是有效应急的重要资源;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是自然灾害应急的关键环节.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1引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重要利益问题.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前提.加强应急管理,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政治为民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2自然灾害的属性及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概念2.1自然灾害的属性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把突发灾难性事件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水,旱,病,虫,鸟,兽, 风,雹,霜冻等自然现象造成的灾害.据此定义,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自然属性主要包括引发灾害的致灾因素是由自然现象引起的,其严重程度是由自然现象的变异程度决定的.其社会属性包括其承灾体是由共同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群,以及物质与人群的承灾能力.2.2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暴雨洪涝,干旱,高温,台风,地震,沙尘暴,冰雹,雷电,龙卷风,低温冷害,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有害生物等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2)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 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3)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型城市气象灾害对人民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有的气象灾害已经明显地转变为城市危害,由对个别行业的影响发展到对整个城市社会的影响.统计显示,从1993年到2003年的10年间,自然灾害中仅气象灾害给中国国民经济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1146亿元.特别是2006年,由于气候异常,暴雨,干旱,雷电,台风(热带风暴)等气象灾害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据统计,2006年因暴雨洪涝及引发的地质灾害,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共计造成1044人死亡(其中因雷击造成53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28亿元.2006年6 ~8月,因台风造成1265人死亡(1997年以来台风造成死亡人数为最多的一年),失踪384人,直接经济损失698.73亿元.2.3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概念应急管理(EmergencyManagement)最早产生于军事和国家安全领域,后来人们认识到将突发事件作为管理对象是卓有成效的.于是应急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范围被推广到社会安全的各个方面.突发事件(Contingency)指社会生活中突然,偶然发生并产生严重不利后果的事件.应急管理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前,爆发后,消亡后的整个时期内,用科学2007年第4期青海气象3的方法对其加以干预和控制,使其造成的损失最小.突发事件与应急事件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突发事件在前,应急事件在后;只有出现突发事件,才会发生应急事件.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指自然现象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经济带来重大影响的特殊的,不可预见的,同时可能产生严重不利后果的事件.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指针对自然灾害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的总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不可完全预见突然发生的,而其后果极其严重. 应急管理要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的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对,控制和处理,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灾难的缓解,准备,响应和恢复.应急管理因为其面对的是影响最强的灾害事件而应倍加重视.应急,既是一个早已引起人类关注的老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崭新社会内涵的新问题.作为老问题, 就中国而言,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唐朝《唐律疏议》有关于火灾报告的规定:”诸见火起,应告不告,应救不救,不救减失火罪二等(谓从本失火罪减)”.即凡发现起火者,均应报警并与火场附近人员共同扑救;如果发现起火而不报告不扑救,则应治罪,其刑罚比照失火罪减去二分之一.宋代出现了“潜火队”这种相当于今天的消防警察的专门力量和“军巡辅”这类专司消防的机构.以后,在洪灾,地震等灾害应急方面,都有大量探索.作为新问题,意谓现代意义上的应急管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核电技术,生物技术出现之后的事情.一方面,在科学技术推动下,人类防范灾害的措施,手段日益进步,对火灾,洪水,地震,台风这样一些自然灾害,采取了许多防范和应急处理的新对策和新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干旱,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破坏程度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越来越大; 雷击,雾,霾,酸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广泛;随着生态环境压力的加大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防御自然灾害的薄弱区域越来越大,敏感行业越来越多,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与自然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尽管灾害不可避免,但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得战胜灾害成为可能.至少,深刻认识灾害的形成机理及演变机制, 通过某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或方法对其进行应急管理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降低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损失和心灵创伤.3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是防灾减灾工作的起点和首选策略任何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某种预兆或者某种警示,关键是能不能识别和把握这种”苗头”.如果能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发现灾害可能的影响,可以最大限度地采取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首先,科学,定量,持续地监测,并把它作为自然灾害防御部门的工作常态,政府对此也应高度重视, 常抓不懈.预警系统是否能够发生效力取决于是否能够对某一现象进行科学的监控.监测是政府应对各类危机的”望远镜”和”雷达”.科学的监控要以对某一个问题或某几个问题的长期研究为基础的,只有对某个问题或某几个问题达到量的积累,才能做出质的判断,从而揭开事物的内在发展趋势.就各种灾难而言,诱因可能是单方面的,但引发的问题却可能涉及到更为广泛的方方面面,而要延伸到社会生活,经济生产的多种活动和不同层面.对于出现的状况实施跟踪监测,把握演变是监测的关键.其次,树立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防灾理念.奥斯本(Osbum,)认为,国家犹如一艘庞大的远洋班轮,所有昂贵的东西都堆放在甲板上,没有危机预警就像船上没有雷达,没有导航系统,也没有预防性保养维修一样,必然存在极大的风险.应急预警,更多的在于风险的预计.这要求将风险管理整合到政府和社会的日常管理中.应该在日常的政策管理,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中,全面实行危机风险管理,为风险预报提供制度和基础信息保证.针对目前,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特点开展各类自然灾害潜在威胁的预先评估,开展自然灾害的隐患排查,促进应急管理从被动防范转向源头管理. 根据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等,建立自然灾害不同等级的预警标准和预警指标体系, 并滚动修改完善.再次,做到科学预警,尽力避免过分自信和失职大意.与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相伴生的是,当今的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以应对.须在常态时研究如雨,降温,大风,沙尘暴等“因”的规律并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的同时,充分研究使城市排水,交通受阻,诱发疾病,野外施工等4青海气象2007年第4期“果”的影响领域和程度,研究各种自然灾害事件的关联性,研究单一事件转化为复杂事件的途径,制定综合的战略,政策和管理计划,做出综合的组织和资源安排.要建立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承灾体的承灾能力评估体系,以及灾害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什么方式去处理,包括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的决策支持知识系统,以便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为制定政府防御预案和公众防御措施提供基础,为有效实施应急管理提供技术保证.4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是灾害应急管理的主线灾害应急预案是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整体的紧急行动方案,是灾害应急管理的主线.预案是提高灾害紧急救援能力的一个关键措施,是建立现代化救灾的重要模式.应急工作要逐渐由以往单纯在灾后采取消极补救措施,开始逐渐转变为在灾前有准备地制定和采取各种防灾措施,一旦灾害即将发生或突然发生,政府和有关部门可按照预定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应急抢险和救灾.4.1应急预案必须具有广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所谓广泛性,是指预案体系构成要涵盖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灾种;同时还指预案编制过程中, 要采取广泛参与的原则,使预案编制过程同时成为宣传教育,动员的过程.所谓科学性,是指预案体系构成中不同层次,不同灾种的预案的科学,有机衔接;同时还指预案要根据针对发生灾害的规律性,隐患排查和风险分析的结论,依托现实的防灾救灾资源,条件和力量,对于相关地区,部门或单位的应急职责和主要任务,应急反应或者行动措施给出科学规范的表述.所谓可操作性,是指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事件的预案均要职责清晰,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明确指明由谁来做,做什么和怎么做.4.2应急预案应进行动态管理,与时俱进,才能发挥最大效能由于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耦合性及不确定性,人类对自然灾害及其影响的认识是渐进发展的以及应急资源,基础设施是不断变化的现实,决定了自然灾害应急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修订完善.应进一步规范完善预案制定,审批,备案,修订的制度和程序,实行动态管理.4.3预案应进行演练,为应急做好实战准备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是检验各种应急资源整合能力,发现薄弱环节的方式,也是改进,完善预案,增强预案的”三性”的重要途径.应急管理中的问题,预案的不完善地方在平常状态下很难发现,只有通过特殊的管理方式和途径加以解决.应急预案演练是实践证明较为有效的办法.5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基础应急管理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其不确定性和环境的复杂性,完善的信息管理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准备和灾害危机的回应和重建至关重要.信息资源管理的好坏,实际上决定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反应和协调能力的高低.5.1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的有关组织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最大限度的延伸信息采集网络,除要重视各类新闻媒体的信息外,要逐步建立免费信息提供电话, 信息员,志愿者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搜集渠道和方式.5.2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应急管理中的沟通主要包括:政府与公众,政府与新闻媒介,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等.公共关系学理论强调,信息沟通是危机管理的核心.英国危机管理专家里杰斯特曾提出着名的危机沟通”三T”原则:第一,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yourowntake);第二,提供全部情况(Tellital1);第三,尽快提供情况(Tellitfast).依据”三T”原则,建立如下信息沟通机制.(1)社会信息分散在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和各种组织中,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和有效的信息交流,才能整合和协调应急管理的行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共建共享,打破部门间信息的封锁,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和组织的专业特长,使多学科更好地融合,是有效预警,防范危机,实施各类应急预案的基础,更是政府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建立由各部门人员组成的新闻发言人队伍,注重培训,使政府与公众有效沟通,保证信息的客观,科学,及时,把握分寸,有效引导,使权威信息引导社会成员,使有所预防和免于伤害.(3)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建立政府,灾害预报防御部门与新闻媒体的沟通机制.一是建立新闻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播发规范和制度,及时有效规范地播报各类预警预报信息;二是完善信息搜集,传播的途径和机制,把自然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和防灾减灾知2007年第4期青海气象5识传播到可能受影响的企业,社区,农村,牧区,扩大预报预警信息的受众面.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信息获取渠道的建设,利用电话,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息,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通过公用通信网络向乡镇和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延伸,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着力解决边远地区信息报告不畅通和预警信息发布的”瓶颈”问题,避免”雪上加霜”,降低自然灾害的损害.6全民应急意识是有效应急的重要资源理性的国民危机意识是有效实施应急管理的重要资源.6.1国民危机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政府应急管理的效果对一个国家而言,理性的国民危机意识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社会危机管理的基础.许多国家不仅注重强化公共管理者的危机管理意识,而且不惜花费巨资对国民进行经常性的危机意识教育和培养.在日本政府的出版物中,涉及防灾减灾内容的就有《建筑自皮书》,《环境白皮书》,《消防自皮书》,《防灾自皮书》,《防灾广报》等l0余种刊物.孩子们刚上幼儿园,就会被带到地震模拟车上体会大自然狰狞的一面.家家户户的门窗附近,都备有矿泉水,压缩饼干,手电筒以及急救包,就连新潮的电脑游戏,也专门开发考验人们在强震下应急对策的软件.通过这些举措,日本国民不但提高了危机意识,而且掌握了急救知识,逃生的要领以及自救互救的本领.澳大利亚的防灾教育深入人心,政府不仅设立了全国灾害管理学院,培养危机管理的专业人才,而且不忘对普通百姓灌输危机防范意识,如向每户居民邮寄有关反恐的资料,指导人们在发生恐怖事件时如何应对.德国把增强国民的危机意识作为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利用”危机预防信息系统”(DENIS)向人们集中提供各种公民保护以及危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知识.公众的参与是整个社会危机管理的基础,因此应通过公共信息的传播,教育以及多学科的职业训练等途径,增强公众的危机管理意识与能力,防范突发灾害的危害.6.2强化防灾意识,克服侥幸心理回顾近年来防灾减灾工作,在应对火灾,洪灾,海难,矿难等各种灾难时显现出不少被动局面.不难发现,防灾意识弱,侥幸心理强等问题的普遍存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中国人注重”眼见为实”,因而对已出现的灾情实例总是感受深切,而对未呈现的可能危险却缺乏足够的敏感.由此,人们总是怀着侥幸心理而疏于灾难的防范,直到出了大的事故乃至大的灾情才开始注重完善应急设施及加强安全管理;一旦事故与灾难较长时间没有出现时,各种严明的规范又再度成为无人遵守的空文,直至新一轮的灾难降临.在这样的恶性循环过程中,面对灾难,就难免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政府应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强化公共管理者的应急管理意识,知识和技能.要有计划,有投入地组织编印通俗易懂,文字加图解的防灾,避难手册,提高各层面公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的主动防御意识和简单的防止伤害的知识.7结语综上所述,充分整合各种应急资源,组织建立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配合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是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①明确应急管理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实现预案联动,队伍联动,信息联动,物资联动.依据协同性原则,预防,处置可能的危机,发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专业部门的作用;要依据合法性原则,依法,合情,合理地使用应急管理权和自由裁量权.②建立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协调机制,定期会商,及时研究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依据科学性原则,充分发挥不同专业部门的优势,科学监测,科学分析,科学决策.③建立接警,识别,应急决策,启动应急处理各环节的工作流程,依据程序性原则,落实责任,避免疏漏.参考文献:(1]李保俊等.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进展与对策(J].自然灾害,l3(3)19—21.[2]张德信中国公共行政襄例教程[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8月:397—403.(3]李仰哲等.论常态非常态结合[J].中国应急管理, 20()7: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