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80be9be6ee06eff9aff8074f.png)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侧向挤压形成褶皱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2、受到水平的拉伸就会形成裂谷(如红海东非大裂谷)或正断层
正断层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3、受到水平方向的剪切、扭为就会形成 平移断层及各种扭动构造。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受南美和非洲大陆海 岸线形态极其相似启发,再结合在古生物、地层、 地貌和构造等方面的对应证据,提出了“大陆漂 移”假说,但由于未能阐明大动漂移的动力学机 制而未被重视;
地震,也是由于
该断层错动引起
的。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三、 地壳的垂直运动主要标志
1、沉积相(岩相)及其变化
岩相(岩性特征和古生物化石特征的综合)在横向和纵向 上的变化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2、超过沉积环境的厚度
利用沉积物或沉积岩的厚度资料 可以反映地壳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如浅海的水深不超过200m,故浅海沉积 物厚度按理要少于200m,北京西山中元 古代浅海相白云岩厚度达3000-4000m, 远远超过浅海的水深,说明当时是一边 沉积,地壳一边下降。
2、将地壳的稳定区称为“地台区”,典型地台区(又 称克拉通)在经历了早期地槽活动阶段之后,再 转入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构造演化过程。地台区 具有双层结构,下部为地槽期形成的结晶基底,上 部为地台期形成地的壳运沉动与板积块构盖造的科层学规。律
五、地壳水平运动的主要证据
1、岩层受到水平侧向挤压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褶皱或逆断层
大陆漂移有那些证据?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1.大陆拼合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26261e5102de2bd96058865.png)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质的作用 1.地质作用的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按照能量来源的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团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球表面趋向平坦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 判断某种现象和作用是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看其是否属于自然界的原因,二是看其能量来源是来自地球内部,还是来自地球外部。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 概念上地幔上部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成为熔融状态的岩浆,岩浆在在内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向上运动分 类 侵入活动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喷出活动 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影响 形成了各种岩浆岩,也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2.地壳运动(1)地壳运动的类型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即上升或下降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抬升或者下沉对地貌的影响 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或海陆变迁举例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大西洋扩张、东非大裂谷形成 台湾海峡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升降变化互相关系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相伴发生,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但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2)褶皱概念 岩层因受力而发生弯曲,称为褶曲。
什么是地球的地壳运动
![什么是地球的地壳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04d33e0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5.png)
什么是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运动是一种全球性的自然现象,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乃至生物演变都有着深远影响。
为了全面深入理解地壳运动,下文会从地壳运动的概念、类型、原因和结果四个方面展开。
首先,让我们明确地壳运动的含义。
地壳运动,简而言之,就是地球地壳在地球内部热流体的作用下发生的上升、下降、折迭、断裂等一系列的运动现象。
这些运动既包括大规模如板块碰撞、洋底扩张等地壳运动,也涵盖小规模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地壳活动。
其次,地壳运动根据其性质与效果,可分为造山运动、平原运动和断裂运动三种基本类型。
造山运动主要发生在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其结果通常表现为地壳的上升,形成各种山脉。
平原运动是由沉积物堆积导致的地壳上升和下沉运动,形成各种平原和盆地。
断裂运动则是地壳受到拉力或压力作用而产生的断裂和滑移,主要形成断裂谷和地震。
再者,地壳运动的原因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地球内部的热量会使地壳受到不均匀的热胀冷缩影响,进而产生上升与下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会带来离心力和地潮力,导致地壳的运动。
此外,地壳板块之间的运动互动也是引发地壳运动的重要原因。
最后,地壳运动的结果多种多样,包括地形地貌的变化、海洋与陆地的分布变动、自然灾害的发生等。
地壳运动造就了崇山峻岭、大江大河和平原盆地等地貌。
它也导致了海陆分布的改变,比如地壳下沉形成海洋,上升形成陆地。
同时,强烈的地壳运动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可能引发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影响。
总的来说,地壳运动是地球的一种活力体现,它塑化了地球的面貌,同时也对生命的演变和地球的气候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地壳运动既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又孕育了生命的诞生与发展。
因此,对地壳运动的研究,不仅对理解地球形态、防灾减灾具有重要作用,同样可以深化我们对生命演化、气候变迁等地球大问题的认识。
科普知识探索地球的地壳运动
![科普知识探索地球的地壳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330f07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4.png)
科普知识探索地球的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地壳板块相对运动的现象,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地壳由众多的板块组成,它们以不同的速度、方向和方式相对运动,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的发生。
本文将从地壳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方面探索地球的地壳运动。
一、地壳构造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层,主要由岩石组成。
地壳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它们具有不同的厚度、密度和构成。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等较轻的岩石组成;海洋地壳相对较薄,主要由玄武岩等较重的岩石组成。
二、板块运动地壳板块相对运动是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地球表面分布着七大板块和数十个小板块,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的方式有三种:边界推移、边界拉张和边界挤压。
边界推移是指两个板块相互挤压和滑移;边界拉张是指两个板块相互拉开;边界挤压是指两个板块相互挤压和抬升。
三、地震地壳运动是地震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地壳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由于板块之间的摩擦力和应力积累,最终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震动现象,常常伴随着地壳的破裂和岩石的位移。
地震不仅会造成破坏和人员伤亡,还会引发海啸等其他灾害。
四、火山活动地壳运动也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
火山是地球表面的火山口,由地壳中的熔岩、碎屑和气体组成。
当地壳板块发生边界推移时,岩浆从地球内部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火山爆发会释放大量的热能和岩浆,对地球表面造成严重的破坏。
总结:地壳运动是地球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以及大陆的漂移等现象的发生。
地壳构造、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是地壳运动的关键要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地球的地貌和地质特征。
深入了解地壳运动对于预测和防范地质灾害、认识地球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探索,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为人类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https://img.taocdn.com/s3/m/2307d76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1d.png)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地表形态特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地壳各部分质点运动的综合表现。
这种由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与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由于地壳的长期运动,造成岩层的产状和岩层的弯曲、断开或产生位移的变化,称为地质构造。
第一节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主导因素,其基本类型有二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一、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是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移动。
它表现为地壳的上拱和下拗,并形成大型的构造隆起和拗陷。
地壳垂直的上下升降运动,造成陆地上升(海退)与下降(海侵)的现象。
从现代海岸线的变迁可以得到证实,例如现今我国广东省防城、合蒲、中山等县沿海都有狭长的海滨平原,伸展得非常平坦,并向海面缓缓倾斜,它的沉积物都是海相的物质,其中有海生介壳,这说明了地壳发生了相对上升,海底新近隆起所造成的。
又如河北昌黎县附近有一路碑,上面刻有:高昌黎县五里,离海边五里的标记。
但现近路碑已离海边很近,已不到4里了,这说明了地壳在下降,海水朝向大陆推进。
(—)海侵(超覆)海侵时陆地不断下降,海岸线不断向大陆内部移动(图2-1)。
按照浅海区的海水(浪)的破坏、搬运、沉积的分布规律,依次沉积了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石灰岩。
由于地壳下降,形成海侵,粗颗粒的沉积物就不断地向陆地方向移动,结果沿着任一浅海垂直剖面内(例如A—A)从时间上自早到晚,反映在剖面上是自下至上看到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灰岩,即由粗到细的变化过程。
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广,称谓超覆。
所以超覆地层是海侵的产物,也是海侵分析之一。
(二)海退(退覆)海退是地壳上升,海水向海洋中心退却的过程(图2 ̄2)所示。
图上I—I水平线表示原始海平面位置,当海岸退至Ⅱ、Ⅲ……时,沉积相发生了变化,在垂直剖面A-A中,自下而上看到的是由石灰岩一页岩一砂岩一砾岩,即由细到粗的粒度变化过程,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小,称谓退覆,退覆地层是海退的产物。
地球的地壳运动
![地球的地壳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5cad990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2.png)
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经历着不断变化的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活动、地震、火山活动等,这些运动造就了地球的风貌,也对生物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地壳的构造活动地壳的构造活动主要指的是地壳板块的运动。
地球由多个大陆和海洋构成,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地漂移、碰撞和分离。
这种构造活动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的。
地壳板块的运动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造山运动:地壳板块的碰撞使得两个板块之间的岩石层发生褶皱和隆起,形成高山。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就是造山运动的产物。
(2)裂谷运动:当两个地壳板块分离时,地壳出现拉伸和裂开的现象,形成裂谷地带。
例如,东非大裂谷就是裂谷运动的典型例子。
(3)转换运动:地壳板块在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旋转和滑动现象,这种运动称为转换运动。
例如,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就是转换运动的演化结果。
地壳构造活动的发生不仅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地理格局,还对地壳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地震的发生与影响地震是地球地壳运动的一种突发性现象,通常是由地壳板块运动积累的能量在某一时刻释放而引起的。
地震不仅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地震的主要影响包括:(1)地表震动:地震引发地表的震动,给建筑物和人类社会造成破坏。
特大地震还会引发土地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2)海啸:地震发生在海底时,还会引发海底地震海啸。
海啸具有极高的破坏力,可以造成海岸线的淹没和沿海地区的水灾。
(3)地壳变动:地震释放的能量还可能引起地壳的抬升或沉降,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至关重要,科学家们通过对地震的研究,致力于提高地震预测和监测水平,以及改善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3. 火山活动及其影响火山活动是地壳运动中的另一种形式,它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岩浆上升和喷发的结果。
火山不仅给地球表面带来了独特的地貌景观,还对生命和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壳运动详细收藏版
![地壳运动详细收藏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65bb29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0.png)
地壳运动折叠编辑本段运动分类折叠按照方向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地壳运动示意图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水平和垂直运动比较地壳运动运动方向岩层表现运动结果水平运动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弯曲隆起,或断裂张开巨大的皱褶山脉、裂谷、海洋垂直运动垂直于地球表面地壳抬升或下降高低起伏,海陆变迁。
二者关系:1、对立统一关系2、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3、不同地点或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折叠按照速度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①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
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地壳运动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长期变化等,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
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块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属以万年计的缓慢运动。
②较快速的运动。
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地壳运动的分类,还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下表所示:地壳运动分类表序号分类依据地壳运动类型1参照物1、以黄道面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2、以地轴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3、以地理坐标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4、以地表物体为参照物的地壳运动。
科普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
![科普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d5c0d33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1.png)
科普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在长期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构造变动、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等现象。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硬壳,由岩石组成,它分为板块和岩浆圈两部分。
本文将从地壳的构造、板块运动以及地震活动三个方面科普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
一、地壳的构造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变质岩等组成,平均厚度约为35-40千米;海洋地壳则由玄武岩和较少的海相沉积物构成,平均厚度约为7-10千米。
大陆地壳地质年代较老,海洋地壳地质年代较新。
根据地球的构造,地壳可分为板块、岩浆圈等不同结构层级。
地球板块是指地壳和上部地幔的一部分,按照地壳运动的特点,可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板块内部由不同构造的岩石组成,板块之间通过板块边界相互接触,形成了地球上的地震带和火山带。
二、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主要指地球上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过程。
板块运动产生了地震、火山和地质构造等现象。
板块运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边界性板块运动、内陆性板块运动和海底扩张性板块运动。
1. 边界性板块运动边界性板块运动是指两个板块接触形成的运动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边界、板块边界和转换边界。
(1)构造边界:两个板块之间发生挤压、牵引或剪切等作用,产生山脉、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2)板块边界:两个板块之间形成了相对运动的边界,可以是处于海底的中洋脊或是陆地上的断裂带。
(3)转换边界:位于板块边界相交处的特殊地带,地震活动频繁,板块相对运动较为复杂。
2. 内陆性板块运动内陆性板块运动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主要发生在板块内部地区,形成内陆山脉、盆地和断裂地带等。
3. 海底扩张性板块运动海底扩张性板块运动发生在洋中脊的两侧,新的海洋地壳从洋中脊的远离处不断产生,板块向两侧扩张。
三、地震活动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地震活动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能量释放造成的地壳振动,主要分为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两种类型。
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becc586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60.png)
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发生的重要地质现象和地球内部构造的关键要素。
地壳运动指的是地球表面发生的形态变化,如地壳的隆升、下沉、抬升等;而板块构造则是指地球上被划分为不同板块的地壳片段,它们以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为基础,决定着地壳运动的形式和特点。
一、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大类。
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即板块构造;垂直运动则是地壳板块内部的变形和位移,主要包括隆起、下沉和抬升等。
1. 板块构造板块构造是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描述了地球上被划分成相对独立的板块,并通过板块边界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地质过程。
目前,地球上被广泛接受的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壳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被划分为数十个大、小板块,它们通过构造边界相互接触和运动。
2. 隆起运动隆起是指地壳在垂直方向上的上升运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形隆起,如山脉、高原等。
隆起运动常伴随着岩石的受压和弯曲,形成了各种地形特征,并造成了地壳的垂直变形。
3. 下沉运动下沉是指地壳在垂直方向上的下沉运动,造成了地球表面的地形下陷,如洼地、海沟等。
下沉运动常伴随着岩石的拉伸和断裂,形成了各种地形特征,如断层和裂谷。
4. 抬升运动抬升是指地壳在垂直方向上的提升运动,使得地表地形产生持续性升高。
抬升运动是由地壳板块内部的岩石物质运动、地热活动或构造运动引起的,如火山喷发、岩浆活动、地热加热等。
二、板块构造的原因板块构造形成的原因和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板块构造的形成和演变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岩石圈的脆性地球上岩石圈是相对脆性的外壳层,由于内部地球物质的运动、岩石的拉伸、压缩等作用,岩石圈会发生断裂、变形和位移,从而导致板块构造的形成。
2. 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具有不同的密度和物质性质,形成了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两类板块。
它们在构造边界上相互作用,引发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高考地壳运动知识点
![高考地壳运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566795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0.png)
高考地壳运动知识点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地质现象,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对地球的形貌和构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高考中,地壳运动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影响对于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
一、地壳运动的定义和分类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层岩石和土壤的迁移和改变现象,包括构造变动和地貌变化。
地壳运动根据产生的方式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
1. 内力作用内力作用指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导致地壳变动,包括构造运动和火山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主要体现在地壳的抬升、下沉和挤压变形等方面。
火山地震活动则是地壳运动最为明显的表现之一,通过大地震的发生和火山喷发可以表明地壳在内力作用下的运动。
2.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指地壳运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动,如海洋潮汐、冰川作用等。
这些外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地壳的形态和结构,特别是在地壳边界的地区会产生比较显著的效应。
二、地壳运动的原因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地球内部能量的不断释放。
地球的内部有着巨大的热能和地热能,这些能量在地壳运动中得以释放。
由于地壳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地球内部的热量传导、地热资源和地震活动等都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壳运动对地球的形貌和构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成地球的地型地壳运动产生了地球的各种地形,如山脉、高原、盆地、河流等。
这些地形的形成和变动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2. 促进地球环境变化地壳运动也对地球环境的变动起到了一定作用。
比如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灰尘,对大气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催生地震和地质灾害地壳运动是地震和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不便,还可能引发次生的灾害,如地震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
四、地壳运动的研究方法和意义地壳运动是地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了解地壳运动对于预测地震、防止地质灾害以及利用地热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地理探索地球的地壳运动
![初中地理探索地球的地壳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23b3bfc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0.png)
初中地理探索地球的地壳运动地球的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的变动和运动过程。
它包括地壳内部岩石的构造变动以及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
地壳运动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理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壳运动的概念、类型以及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壳运动的概念地壳是地球表面最薄的一层,它由岩石构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然而,地壳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
这种变化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剧烈的。
地壳发生变动的过程就是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个方面。
水平运动主要包括横向推挤和侵蚀作用等,通过造成地壳上的断裂带、山脉等地貌形态。
垂直运动主要指地壳的隆升和沉降,通过改变地壳的高度水平。
二、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地震以及地表起伏等。
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指岩层发生变形、破裂、错动的运动。
这种运动包括地壳的隆升、沉降以及地壳的抬升和下沉等。
构造运动会导致地壳地貌的改变,形成各种地理现象,例如山脉、河谷等。
2. 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指地球深部岩浆的喷发和释放。
火山活动造成的地壳运动是剧烈的,不仅改变地表地貌,还能够喷发出岩浆、熔岩和火山灰等物质。
3. 地震地震是地壳发生剧烈运动的一种现象。
地震通常被认为是构造运动的表现,它是地壳断裂释放能量的结果。
地震能够引起地球的晃动,导致地表产生破坏性变形。
4. 地表起伏地表起伏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变动。
这种变动通常由构造运动导致,可以形成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
三、地壳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地壳运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直接决定了地表地貌的形成,间接影响着地球的水文循环、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分布等。
1. 地壳运动与水文循环地壳运动会改变地表地貌,从而影响降水的分布和流动。
例如,山脉的提升导致气流上升,形成降水的集中区域,而山脉的阻挡使得背风面相对干燥。
地壳运动还会改变河流的路径和形态,影响流域的水文循环。
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
![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3c4ece32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6.png)
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它的地壳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地运动。
这种地壳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热量的传递和构造应力的作用而产生的。
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板块构造,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地球的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的相关知识。
一、地壳运动的形式地壳运动的形式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带。
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导致的地表震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火山活动则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到地表的现象,也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震和火山活动经常发生在地壳运动带上,地壳运动带是地球地壳运动的主要区域,它是由于构造应力在地壳中的传递而形成的。
二、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构造是地球上地壳运动的基本特征,它是指地球表面被划分为多个板块,这些板块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
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通过对地球表面地震、地壳磁化、地质构造等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规律。
目前认为,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主要有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三、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大陆板块是指地球表面上覆盖着大陆的板块,它们主要由厚度较大的大陆地壳组成。
大陆板块均位于大洲上,它们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大陆地壳。
大陆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形成了山脉、高原、盆地等地质构造。
而海洋板块则是指地球表面上覆盖着海洋的板块,主要由厚度较小的海洋地壳组成。
海洋板块构成了地球表面的海洋地壳,它们之间的交界处形成了海沟、海岛、海山等地质构造。
四、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活动板块运动是地壳运动的重要形式,它与地震、火山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板块运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即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边缘相互靠近、相互推离以及相互滑动。
当板块相互靠近或相互推离时,会产生构造应力,并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震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最强烈的地震常常发生在板块相互碰撞的地方。
而火山活动则是由于板块的相互碰撞或相互推离导致地球内部岩浆活动增加而发生。
总结:地球的地壳运动是地壳内部热量传递和构造应力作用的结果。
地球的地壳运动与地质断层
![地球的地壳运动与地质断层](https://img.taocdn.com/s3/m/8ea1669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e.png)
地球的地壳运动与地质断层地球是一个庞大的行星,拥有丰富的地质特征和多变的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上地壳板块相对移动的过程,而地质断层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地球的地壳运动及其与地质断层的关系。
一、地壳运动的分类地壳运动可分为两类:静止运动和动态运动。
静止运动是指地壳板块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板块与周围板块的相对运动速度较小;动态运动则是指板块之间相对运动速度较快,产生地壳变形、地震等现象。
二、地壳运动的原因地球的地壳运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其中,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热力是主要驱动力。
地球内部分为核、幔、地壳三个层次,地壳则由板块构成。
大地震发生的区域通常是地壳板块边界,这些板块会因内部热对流不断运动。
三、地质断层的类型地质断层是地壳运动过程中的重要现象,是地壳板块相对运动造成的地球表面裂缝或断裂带。
根据地壳板块相对运动的性质,地质断层可分为三类: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正断层是两个地壳板块相对运动造成的两侧地壳裂开并上升的断层。
逆断层则相反,是两个地壳板块相对运动造成的两侧地壳向下推挤的断层。
走滑断层是两个地壳板块相对运动造成的水平滑动的断层。
四、地质断层的影响地质断层的存在和活动对于地球的地理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质断层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发生地,大地震往往发生在断层带附近。
其次,地质断层的活动会导致地表地貌的变化,如山脉的隆起、地震引发的地面变形等。
最后,地质断层对水源的影响也非常重要,一些断层可作为地下水的蓄水库。
五、相关研究与应用地质断层研究对于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质断层的活动规律、运动速度等进行研究,可以提前预警和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对地质断层的研究也对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地球的地壳运动与地质断层密不可分,地壳运动是地质断层形成的基础,而地质断层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之一。
了解地壳运动和地质断层对于认识地球演化和地球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地壳运动的形式
![地壳运动的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99bee90f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7e.png)
地壳运动的形式地壳运动是指地球上地壳的变化和运动,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板块运动等。
这些地壳运动的形式不仅在地理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震、火山爆发和板块运动三个方面,探讨地壳运动的形式。
一、地震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壳运动形式之一,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化和能量释放所引起的。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板块的运动,当板块发生运动时,会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就会发生断裂,释放出能量,这就是地震。
地震的能量释放会引起地面的震动,这些震动会传播到地球表面,产生地震波。
地震波是沿着地震发生点周围的地球表面传播的,它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P波、S波和表面波。
P波是一种纵波,它可以穿过固体、液体和气体,速度最快,但震动幅度较小;S波是一种横波,只能穿过固体,速度比P波慢,但震动幅度较大;表面波是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动,震动幅度最大,但速度最慢。
地震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还会引起海啸、山体滑坡等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因此,准确预测和及时应对地震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火山爆发火山爆发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而引起的。
当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达到一定程度时,岩浆会向地表喷发,形成火山口,释放出大量的火山灰、熔岩和毒气等物质。
火山爆发的类型有很多种,包括喷发、爆发和爆炸等。
喷发是指火山口中的岩浆喷发到空中的过程,爆发是指火山口中的岩浆喷发到空中并伴随着爆炸声的过程,而爆炸则是指火山口中的岩浆喷发到空中并伴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和冲击波的过程。
火山爆发不仅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于火山活动的研究和监测非常重要,可以及时预测火山爆发的发生,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地壳运动的最重要形式之一,它是指地球上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变化。
地球的地壳由数十个大板块和数百个小板块组成,它们在地球表面上不断运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的形式
![地壳运动的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c309772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1.png)
地壳运动的形式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发生的运动,它可以由自然的、刻录的或人为的力量引起。
地壳运动包括地震、山崩、滑坡、洪灾以及人为的土壤移动等等。
地壳的运动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某种形式的活动引起的,它可以表现为断层、节理、拉张、收缩以及撞击等不同的形式。
地壳的运动还可以分为内地壳运动和外地壳运动两类。
内地壳运动是指地壳上发生的内部活动,它可以由地壳内部的温度、压力差和其他因素引起,这种运动可以导致地壳变形、喷发、塌陷、撞击等不同类型的活动;外地壳运动则是外部力量引起的,比如暴风雨、雪崩、滑坡等等。
地壳运动是地球上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它不仅改变了地表的面貌,而且也改变了地球的温度、压力、沉积物等。
地壳运动可以造成土地的形成和改变,河流的走向改变,岩石的构成改变,海岸线的变化等等。
此外,地壳运动还会伴随着地震而产生,这些地震可以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
地壳运动不仅会影响到地球上的物质变化,而且也会影响到地球上的生物变化。
地壳运动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可以影响地NBA球上的生物群落,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
此外,地壳运动还能改变地质环境,这样,一些新的物种也可能出现,而现有的物种也可能会面临灭绝的危险。
在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们试图去理解地壳运动的机制。
他们先从理论上构建出一个地壳运动模型,然后利用地震记录、
地质构造记录、表面微地貌记录等多种观测数据来检验这个模型,进而揭示地壳运动的机理。
从上面可以看出,地壳运动是地质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不仅如此,它的研究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利用地球的能源资源,也有助于解决灾害等问题,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专题三.地壳运动规律
![专题三.地壳运动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a334709b7360b4c2e3f64d8.png)
(3)根据地层相互关系判断地壳运动过程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 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 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 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 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强烈褶皱所致,这种 情况下,判断背斜和向斜就需要利用岩层的新老 关系,而不能只看岩层形态。
判读地形剖面图的要领: (1)仔细阅读图例、水平距离、垂直高度、剖面线的 方向和经纬线位置、注记及图示说明。
(2)根据剖面图上的地势起伏状况,对应坐标轴上 的数据读出沿剖面线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 分析海陆分布、地形分布、地形起伏等特点。 (3)根据地形剖面图所示位置及地形等自然地理特 征,判断与该剖面图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事象,通 过读图观察、空间想象,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链接】 (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 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的一系列的波状 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背斜 和向斜是褶曲的两种基本形态。 (2)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 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 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面线 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褶皱类型的判断及对应的构造地貌分析 背斜与向斜的区分: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常 成为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常成为山谷。 最正确可靠的判断方法是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 间向两侧岩层由老到新的为背斜;中间向两侧岩 层由新到老的为向斜。 特殊情况可能出现背斜成 谷、向斜成山的现象(称地形倒置)。其成因分析 需要对内外力进行综合考虑:背斜顶部因受到张 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 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①在缺 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 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②当时一开始有沉 积作用,当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③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④ 流水、冰川、风力等外力的不断侵蚀。
初二地理地壳运动类型及效应分析
![初二地理地壳运动类型及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a9f51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66.png)
初二地理地壳运动类型及效应分析地壳运动是指地球表面上地壳板块相对运动的一种现象。
地壳运动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地球的形成与变化,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将对初二地理中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其效应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地壳运动对地球的影响。
一、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质灾害。
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球表面地壳板块相对位置的变动,主要有隆升、沉降、抬升和张裂四种类型。
隆升是指地壳在某个地区垂直向上运动,造成该地区地面整体上升的现象。
隆升主要由板块挤压或地壳应力释放引起。
隆升时,地壳上升,河流改道,形成新的湖泊,甚至会出现新的山脉。
沉降是指地壳在某个地区垂直向下运动,造成该地区地面整体下沉的现象。
沉降主要由板块拉伸引起,亦可由失去物质或地壳收缩引起。
沉降时,地壳下陷,水体聚集,湖泊扩大,河流水位上升。
抬升是指地壳在某个地区沿斜面向上运动,造成该地区地面整体抬高的现象。
抬升主要由地壳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
抬升时,地壳上凸,地表高度增加。
张裂是指地壳在某个地区发生断裂或裂缝,造成地面产生裂谷或裂沟的现象。
张裂通常由板块运动引起,地壳断裂导致地表地震频发,还有可能造成火山喷发。
2.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所带来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地面塌陷等。
这些地质灾害会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安全。
二、地壳运动的效应地壳运动的效应主要表现在地质构造形成、地表地貌变化、气候变化、资源形成等方面。
1. 地质构造形成地壳运动的持续作用产生构造变形,形成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如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
山脉的形成常常伴随着地壳板块的挤压和隆起,而盆地则是地壳的沉降所导致。
2. 地表地貌变化地壳运动造成的隆升、沉降、抬升和张裂等现象会导致地表地形的改变。
例如,抬升导致山体海拔增加,隆升引发新的褶皱山脉的形成,沉降则形成海平面上升和陆地下沉等。
解释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征。
![解释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3e695b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1.png)
解释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征。
原题目: 解释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征
地壳运动指的是地球上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
三种类型:构造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
每种类型的地壳运动都具
有不同的特征。
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壳中岩石和板块的移动和变形过程。
地球上最主要的构造运动是板块运动,即地壳被分为几个大的板块,这些板块相对于地球表面上的其他板块移动。
板块运动会导致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特征:
- 板块的相对移动速度缓慢,通常每年只有几厘米。
- 板块移动时会产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 板块边界处是构造运动的主要区域,常常会发生地震和火山
爆发。
2. 地震:地震是地壳内岩石发生瞬间位移、震动和释放能量的
现象。
地震主要由板块运动引起,当板块的相对运动产生大量能量时,会导致地震发生。
特征:
- 地震以震中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状扩散。
- 地震能量释放会引起地面震动。
- 地震的强度用里氏震级来表示,通过地震仪测得。
3. 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地壳内岩浆上升到地表并喷发的现象。
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的火山带上。
特征:
- 火山活动通常会伴随着喷发岩浆、火山灰和气体。
- 火山喷发时会产生火山爆炸和喷发口形成的火山喷发云。
- 火山活动还可能引发地震和地质灾害。
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征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灾害的
发生机理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地壳运动,可以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并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和方法。
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fd95f625e2bd960590c67787.png)
碰 撞 边 界
大陆 板块 ↕ 大陆 板块
喜马 高大 拉雅 山脉、 山脉、 高原 青藏 高原
板 块 碰 撞
大陆 板块 ↕ 大洋板 块(俯冲 俯 角小) 消 冲 亡 边 大陆 边 界 板块 界 ↕ 大洋 板块 (俯冲角 大)
美洲大 陆的安 海岸 第斯山 山脉、 脉,秘 海沟 鲁、智 利海沟
太平洋 陆缘 西部的 岛弧、 海沟、 海沟 岛弧链
2、地垒和地堑 断层构造带:因岩石破碎,
易发育成沟谷、河流
在两条断层之间,相对 两侧岩块上升的:地垒 地貌: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具体实例:华山、庐山、泰山 )
在两条断层之间,相对 两侧岩块下沉的:地堑 地貌: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具体实例: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构造
概念
发育的地形
实例
在断层中 两侧陷落、 常发育成陡 地垒 中间突起 峻的山峰 的部分 中间部分 地堑 相对下沉 的断层 常有许多典 型的构造盆 地或谷地
【典例 1】读图 2-3-2,回答下列问题。
图 2-3-2
(1)A、B、C、D 四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属于向 斜的是________。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向斜在地貌上是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向斜成山? 背斜成谷 ?
分组讨论:为 何会出现向斜 成山、背斜成 谷这种地形倒 置现象?
①褶皱形成初期: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向斜
1 2 3
褶皱形成初 期 ,由于 岩层受侵蚀 很小——背 斜形成山; 向斜形成谷。
②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背斜 向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类 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 动方向冬=~挤压 匚―f _张裂盆地广/\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我国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 系① 它们相伴发生② 在不冋时期和不冋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 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3)(2013天津文综)下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 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
这些沙滩形成于搬运作用。
()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时46分和3日10时43分,图示区域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 震级分别为里氏8.2级和里氏7.8级。
据此回答2〜3题。
2 .图中山脉的成因主要是 ( )A. 地壳水平运动B. 地壳垂直运动C. 地震活动频繁D. 大规模火山喷发3 .该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主要是( )①地壳厚度很薄 ②地壳张裂地带③地壳碰撞挤压 ④地壳运动活跃 A. ①③ B .②③C.③④D .①④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风力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侵蚀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地貌)太半洋础瑚礁i 岛)分布示盘图/!仝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红色沙漠” “石漠化”等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咯斯特地貌,般地表崎岖,地表水勿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 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海水侵蚀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滨海地带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冰川堆积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沉积,形成冰磧地貌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在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如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堆积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其邻近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海水堆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2014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 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读图,回答第1题。
3b1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2. (2014天津文综)下图所示甲乙丙三地都是淤泥质海岸,且属于地壳持续下沉区。
经考证发现,近30年来,甲地海岸线基本稳定,乙地海岸线向海推进,丙地海岸线向陆后退。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三地海岸的()A.地貌形态B.泥沙沉积量C.河网密度D.抗侵蚀能力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 U型谷、冰磧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一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一一冰磧丘陵、冰磧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2014重庆文综)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考察中拍摄的照片。
读图,回答3〜5题。
3.上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4.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上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5.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
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上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2 cm以上的砾石粒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C类型代表岩石特点用途举例岩浆岩侵入岩花岗岩矿物结晶颗粒 较大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喷出岩、.一【、tr r 玄武岩矿物结晶颗粒 细小,有的有流 纹或气孔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 灰岩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 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今世 界最重要的能源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片理构造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 工业的重要原料图甲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示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岩; 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1 •图甲所示岩石类型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图乙中的 ()A .①B .② C.③ D.④2 .有关图甲岩石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D. ④处岩石具有气孔构造4 .关于图示地区地质作用先后顺序的分析,正确的是 (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回答1〜2题。
①可能发现化石②受高温高压变质而成A .①③B .①④ C.②③D.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 3〜5题。
3 .关于图示地区各处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处岩石与②处岩石相接触,使②处岩石变质 B. ②处岩石因高温高压而形成 ③可能埋藏有煤炭②④巨3喷汨出 西]侵人岩 沉积岩I 沉枳岩2 CT 沉积岩3 UM 沉枳物机7甲' 变质岩图甲图乙④由火山活动形成 乙 丁A. 褶皱的形成晚于断层的形成B. 水平岩层的形成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C. 沉积物的形成早于喷出岩的形成D. 岩浆岩的形成早于沉积岩的形成 5 •关于图示地区地形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甲处是风力侵蚀形成的谷 B. 乙处是堆积作用形成的山 C. 丙处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谷 D. 丁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山(2015合肥一中月考)读“江苏三大名石图” 3 •关于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 B. 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C. 太湖石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D. 昆石的形成主要与流水作用有关4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该图中与昆石的形成有关的地质作用是 ( )A .甲 B.乙 C.丙D . 丁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回答3〜4题。
-斷砸主测造E变和地诡燙构料m囁址造的质招変•祸J/掏唆地心的I.'…•…「題……SIB■_wsan!B■!■■■一 -发沿明位二直諮二③蠢常二史…-J押:」 //為带颐I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①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 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② 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内部比 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3;IHf块洲斷洋部一一.过 卜!_!_ r^~■■ J — - _洲痫血大的一湍泡冯汲・湃 洋澳时半W分 度括找伯•部 14 UJi«雨花石山口江苏南京朋 Mi 边ffa 匱的砾右LLEiTT液宦人列噺曲啓申帯内.佝下凹陷:丽上凸起;i 披血陡直i板块移动方向 对地貌的影响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 相撞 (相对 运动)大陆板块与大陆板 块相撞形成咼大的褶皱山系大陆板块与大洋板 块相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 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图所示:(2014海南地理)某年3月P 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 电站核物质泄漏。
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据此回答第1题。
1 . P 地位于()A.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C.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D.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某地质研究小组在我国一潮湿、黏稠的红色土壤分布区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 得到了下图所示数据:甲、乙、丙三处为探测点位置, 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面的海拔 (单位:米),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米 )。
据此回答3〜4题。
3 .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 )A .东北地区B .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D .华北地区4 •乙处地形可能属于( )A .向斜谷B .背斜谷 C.向斜山D .背斜山(2014大纲全国文综)下图中K 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回答第 5题。
5. K 岛处于()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问斜u 砧ST 的 础水佝 造”利用 丽斜可 找水卄斜是直 好的储油 領‘ I 构血+ 利用背酹 t >J 找讪、 找r但大坝事 raiiria甲乙■■500/55 250/300 600. S0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戈U 线路设计图” ,回答1〜2题。
1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咼的是 ( ) A .甲 B.乙C.丙D. 丁2 .图中公路规划线路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是()①尽可能多地连接居民点 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形弯曲④尽可能避免跨越河流河流侵蚀地貌组成部分分布形成地貌特点洪积一冲 积平原山前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 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 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 扇。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 积一冲积平原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 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 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 细。
(如:砾石、砂砾、粉 沙、黏土等)A .①④河谷的形成图例冲"“公路线 、3们0丿等為线畑B .②③ C.①② D.③④I :潴耳殍率.呈宵”型——H 制源份迪.下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河流入海口的海滨地区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水顶托,形成三角洲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A.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B.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C.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D.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2014北京文综)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