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唐诗五首
八上12《唐诗五首》赏析与答案

12《唐诗五首》诗歌赏析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本诗是一首诗。
诗歌首联“”字点题,交代、,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写出作者的心境。
“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
2、颔联和颈联紧承“”字而来,“落晖”又紧扣首联“”二字。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物,是(近、远)景,(静、动)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人,是(近、远)景,(静、动)态。
这些景物,放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可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的色彩。
3、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诗人虽身处田园生活中,周围的一切却很陌生,只好向寻找慰藉。
4、说说你对“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内容及情感的理解。
二.《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是崔颢的名作,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抒发了之情。
2、诗歌首联扣题,从落笔,可谓起笔高远。
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用的情景。
再从遥远的古代回到现实中来,写现在的鹤去楼空。
一个“”字,似有无限的感慨。
读首联,仍佛看到诗人凭栏远眺,吊古伤今,陷人无限沉思之中的形象。
3、颔联紧承首联来写,是首联的延伸。
黄鹤已经飞走了,“一去不复返”。
诗人似在极目远望,试图追寻黄鹤的踪影,却杳然无得;看到的只有天际漂浮的白云,这些白云,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悠悠闲闲地浮动着。
这两联四句,虚中有,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的感慨。
神话传说的运用,则增添了黄鹤楼的,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两个“”字,之情昭然可见。
4、颈联转写,诗人也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中来。
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两句中的“”和“”对仗工整,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2.唐诗五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37张PPT)

(3)《使至塞上》中用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__征__蓬__出__汉__塞__,__归__雁__入__胡__天______。 (4)《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 诗句是:___仍__怜__故__乡__水__,__万__里__送__行__舟_____。 (5)《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__乱__花__渐__欲__迷__人__眼__,__浅__草__才__能__没__马__蹄___。
5.下面对《渡荆门送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 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 活动的趋向。“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 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 情。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 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 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
【点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 体现这首诗歌豪放的艺术特色。
(三)阅读《钱塘湖春行》,然后答题。 13.(襄阳中考)本诗通过描写西湖早春明媚的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 (对西湖美景的喜爱)的感情。尤其是“__行__不__足_____”三个字更是直抒胸 臆,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流连忘返、陶醉于湖光山色之中的情景。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东皋薄.暮望( 接近 )
(2)徙.倚.欲何依( 徘徊 )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2.唐诗五首

诗意赏析
东皋薄暮望,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要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了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 马带着诸多猎物回家。 大家相互望着却不相识,我长 啸高歌怀念隐居不仕的人。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品味语言
3.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借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述说自己在 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伯夷、叔齐 那样的隐士,抒发了孤寂、惆怅之情。
主旨归纳
诗歌描写了山野秋天傍晚的景色,在 萧瑟、恬静的景色中透露出诗人孤独 抑郁、彷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闷的心情。
1.写景富有特色。 本诗写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富有特色。颔联通过光与 色写静景,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 越发显得萧瑟;颈联通过牧人与猎马写动景,描绘出一幅 日暮晚归的画面。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2.运用典故。 尾联运用伯夷、叔齐的典故。作者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 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与其神交,聊以慰藉,以此 来抒发孤独抑郁之情。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 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 归宿的向往。
比一比,赏一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崔颢的《黄鹤楼》究竟写得好在哪里? 2.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首联写黄鹤楼本身,是近景。 颔联写仙人驾鹤而去的悠悠白云间 ,是远景。 颈联写晴空朗日下的黄鹤楼周边的自然美景, 是日景。 尾联写夕阳西下之时渺茫的烟波牵连出的思 乡之情,是晚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课件3张

理解默写:
1.诗人对眼前景观进行粗线条的描画,使人
感觉到山野间光与色的强烈辉映的句子是“
,
”。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2.“
,
内心的苦闷和怅惘。
”完全道出了诗人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二、黄鹤楼 崔颢
文本背诵
名句理解
黄鹤一去不复返,
昔人已乘黄鹤去, 白云千载空悠悠。
此地空余黄鹤楼。 赏析:本句具有一种 黄鹤一去不复返, 普遍包举的意味,抒 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了诗人岁月难再、 晴川历历汉阳树, 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芳草萋萋鹦鹉洲。 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 日暮乡关何处是? 的无限愁思铺垫,因 烟波江上使人愁。 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
万里送行舟。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广阔、
两岸平旷的风景,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 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默写自测
理解默写
1.李白《渡荆门送别》中表现诗人过荆
门入楚地时的壮阔景象的语句是
__山__随__平__野__尽_____,_江__入__大__荒__流____。 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 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__仍__怜__故__乡__水_____,_万__里__送__行__舟___。
复品味的名句。
默写自测
理解默写:
1.“
,
”由写虚幻
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描画了
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2.“
?
”准确地表
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黄鹤楼的心情,以
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使至塞上 王 维
文本背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各具特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结合律诗常识,联系诗人身世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文本。
教学难点: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古典诗歌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创意:整体阅读教学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阅读诗歌,是对灵魂的一种反思与升华,可以让思想穿梭于历史的时空,在某一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今天,让我们阅读学习《唐诗五首》,在唐诗学习中升华自己。
二、诵读诗歌明韵律。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一)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东皋(ɡāo)徙(xǐ)倚驱犊(dú)萋萋(qī)燕(yān)然候骑(jì)仍怜(lián)没(mò)马蹄(二)读准节奏。
律诗的节奏划分一般是把声律节奏和意义结构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12唐诗五首

郁之情。
3.《使至塞上》王维 属国过居延 (1)单车欲问边,____________________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____________________ 。 大漠孤烟直 (2)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____________________ ,都护在燕然。 (3)王维的《使至塞上》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4)《使至塞上》中以比喻手法来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存诗400余首, 代表诗作有《相思》、 《山居秋暝》等。
人物生平
• 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开元九年(721 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 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
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此后半
官半隐。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 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 因其弟王缙[jì n]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 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
使至塞上
王维 出使目的 单车欲问边, 轻车从简,慰问边关守军, 属国过居延。 我身为使者路过居延。
以物自比,叙事写景, 征蓬出汉塞, 随风 飘飞的蓬草飞出唐朝的边塞, 被排挤的抑郁。
归雁入胡天。 振翅北飞的归雁,又进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 大漠孤烟直, 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一股烽烟,直直地升起, 长河落日圆。 在长长的黄河的尽头,一轮夕阳缓缓落下。 萧关逢候骑, 在萧关遇上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路途遥远 战事繁忙 都护在燕然。 我唐军前线统帅就在燕然山前线。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12 唐诗五首 (共21张)

(五)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 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 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 之远。
12 唐诗五首
栏目导航
核心目标 知识储备 预习导学 同步精读
核心目标
1.了解本课五位诗人作品的不同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品味诗中的优美意境,了解每首诗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
知识储备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 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古诗赏析】
(一)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本诗景物描写很有画面感,请将其展现出来并分析。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语文八年级上册12《唐诗五首》(课件65张)

感悟品析
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 推移,逼真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 感。
感悟品析
4、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 联诗所描画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本在天上,倒映在流 速缓慢的长 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 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 、江岸广阔、两岸平旷的风景,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 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感悟品析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孤寂无依的彷徨 心情。
首联“望”字点题,交代了时间、地点,表现了人物孤 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奇妙的铺垫。
感悟品析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这 是远景、静景;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氛围,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 画面活了起来,这是近景、动景。 诗人运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画出一幅萧瑟静谧、安逸闲适的 山林秋晚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苦闷。
作者简介:
王绩
(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人,唐代诗人。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遂托 病还乡,弃官归田,躬耕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浑厚 自然功集》五卷。
跟我读
野望
王绩
gāo
xǐ yǐ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感悟品析
2、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 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课件 (共43张PPT)

细节探究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
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
山水画。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 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 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 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 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 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 何而愁?愁什么呢?
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 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 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 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 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
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
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
(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
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 线。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赏析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 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 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 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 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 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 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 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 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 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12 唐诗五首 (共97张PPT)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这两句诗用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大漠中两幅最具 特色的奇景。运用对仗的手法,讲“大漠”与“长河” 对举,笔触粗犷,景象宏大,在这宏大的背景中,又将 “孤烟”与“落日”对举,使得画面意境雄浑,色调壮 美。特别是一“直”一“圆”连个很简单的几何图形式 的修饰语,将烟与日的形态写得惟妙惟肖。这竖直的烟 与平旷的大漠相配合,圆圆的日与长长的河相配合,勾 画出一幅壮丽的塞外风光图。
用自己的话描述颈联所展示的“千古奇观”。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 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 将落日映衬得更红更圆。
主旨归纳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 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 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 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 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 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zhu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mò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 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 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 之感。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 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 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八年级上册12课《唐诗五首》情感及赏析总结

主旨
诗句赏析
《野望》: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引用典故,通过描写诗人面对现实 中的孤独无依,不能象陶渊明那样 从田园中找到慰藉,表现诗人身处 乱世,前途无望的孤独抑郁心情。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心情及思想感情? 答:(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 秋暮晚归图。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 世退隐的愿望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句借景抒情,用烟波浩渺的长 江烘托愁思,抒发漂泊思乡之情。
《使至塞上》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运用比喻,以“蓬”“雁”自比,说 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振 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表达了诗 人受朝廷排挤的孤寂、抑郁之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 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 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
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 瑟恬静。
《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描述画面: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 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历历在目; 鹦鹉洲上芳草葱茏,生机盎然。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 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苍茫起伏的群山,随着船行不断消失,眼前出现 了广阔无垠的平原。 一泻千里的江水,流入辽阔无边的荒原,滚滚东 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课件

神的笔墨描画了 塞外壮阔绮丽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出使边塞的悲壮情 .
怀和难以排解的孤寂之感
。
(4)《渡荆门送别》作者是 李白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从蜀地至荆门沿途所
见景物,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
诗人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和对故乡的热恋之情。
(5)《钱塘湖春行》的作者是 白居易 。这首诗通过描写湖水、 云脚 、早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①中应有赋,千秋白雪②待君赓③。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①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 ②白雪: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 术作品。③赓(ɡēnɡ):继续。
14.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绿杨阴里白沙堤 ”终。 以“ 最爱湖东行不足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 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1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答“对西湖早春美景的热爱或 赞美之情”也可)。
答案:(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 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 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示例二) “孤烟”显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缕如柱的烽烟直上云天,景象奇 特壮观。
(四)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12.《唐诗五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
【背景】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名句赏析】《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习题及答案】一、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12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解析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 长得茂盛喜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 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作者: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 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 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 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 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 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 《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 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 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 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 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 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 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野 王望
绩
野望 王绩(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 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出 身官宦[huàn]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 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 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 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 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其《醉乡记》、 《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 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王绩 《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 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 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 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 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 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 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 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 中。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12.《唐诗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12.唐诗五首1、野望/王绩2、黄鹤楼/崔颢3、使至塞上/王维4、渡荆门送别/李白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原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诗人。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
【背景】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
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诗人孤独落寞的感受。
【主旨】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2、黄鹤楼唐·崔颢【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1.首联两句话是仙人骑鹤的传说,令人浮想联翩,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了铺垫。
是虚写。
2.颔联这里也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也为这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心情,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颈联写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致,却反衬出清冷的思乡之情,是以荣景显伤情。
传达出诗人深刻的漂泊感和对归宿的向往。
这一联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出登楼远眺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波澜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