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思乡怀人古诗的虚实相生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论文之思乡怀人古诗的虚实相生手法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自从《诗经?小雅?采薇》唱出了凄美的离情,中国文人那根敏感而脆弱的心弦就被离情紧紧拽住,并且乐此不疲。于是,在古代通讯落后的情况下,漂泊之苦与羁旅之思催生了“思乡怀人诗”这朵绚丽的奇葩。

“思乡怀人”成了人类共同的、刻骨怀念的情感,“离愁别绪”也就成了诗歌永恒的主题。从《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到张继的《枫桥夜泊》,再到杜甫的《月夜》、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益的《从军北征》、柳永的《雨霖铃》、范仲淹的《渔家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些诗歌或抒写羁旅愁思之苦,或倾诉思亲怀友之痛,或述说边关思乡之伤,或表现闺中怀人之悲。不论何种情感的思乡怀人诗,都穿透着一种叶落归根的传统文化精神,能引起读者心灵强烈的共鸣。思乡怀人诗的手法自有其独特之处,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方式似乎是思乡怀人作者的一种偏爱,在思乡怀人诗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

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即如古人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的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存在着大量的虚和实结合的现象。具体说来,“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在思乡怀人诗歌中,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主要有如下几种具体情形:

一、化景物为情思宗白华先生在《美学与意境》中指出:“思想家还认为艺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他引用了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语》中的一段话:“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头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他指出,化景物为情思是对艺术中虚实相生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就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

在思乡怀人诗中,这种方法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古语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往往为自己寻找一些情感的投射物,将自己复杂、愁苦的心情寄托在实在可感的物上,即所说的“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隐者为虚”。而化景物为情思又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以下两种:

其一是烘托渲染。

诗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有时正面描写景物的特征即可以传神,但有时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同时古代诗人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情感的抒发比较含蓄,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因而他们往往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借助景物描写、营造萧瑟凄凉的意境含蓄抒情,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以引起审美的体验。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抒发天涯旅思的代表作。这首小令共描绘出三幅画面,且这三幅画面均由一组名词短语构成,特色明显。第一组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感觉是灰暗、苍凉、孤寂、萧瑟,从正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二组的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以“温馨”的感觉,从反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三组中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让人觉得冷清、凄凉、路途遥遥,直

接点出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这些描绘都围绕着一个“愁”字展开的。在以上这些诗句中,“实”与“虚”仅是相对而言的。从景物隐显的角度而言,显者为实,描绘的景物是实写,隐者为虚,所要抒发的情感是虚的。而从表意目的的角度而言,写景是为了烘托,仅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凭借,是为虚;而抒发的乡愁则是本诗的根本目的所在,是为实。

其二是以景结情。

古代诗人在抒情时往往是比较含蓄的,一般的诗歌多数是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但若是在上半部分已经将情感较明显地表露出来了,下半部分继续空发感叹,无异于无病呻吟。鉴于此,古人在抒发离愁别绪时常采用以景结情的方法,用景物描写代替直接抒情,使诗歌更具无穷的韵味,使愁绪更显得蕴藉深沉而绵长。如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本诗一、二句写思归情,三、四句写景,叶落之景,也因为感情的渗入而加强了感染力量,秋风黄叶,既映衬了旅思乡愁,也用来比拟诗人此时萧瑟的心境。又如韦应物《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诗歌采用虚实并举手法,一二句概括了对友人的无穷思念,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三四句以景结情,承接上句的落寞意绪,砧杵、秋山、荆榛、暮雨,也就有了丰实的情韵内涵。烟雨凄迷,一片萧瑟,砧杵所引起的离情、寒雨所渗透的惆怅,无不含

蓄而生动。再如2006年高考湖北卷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诗的后两句借助寒鸦、悠悠的流水这样萧瑟的意象,将朋友离别之后的孤独、落寞表现得更加深沉。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结句需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二、巧设时空错位如前文所言,“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的离别固然能让人嗟叹不已,然后,对于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设想,虽然不是眼前发生的,但同样能触动诗人的痛觉神经,引读者共鸣。

诗人在描写当前景况时,常插入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通过今昔对比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这也是一种虚实结合。如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二句,“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红颜也已迟暮。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景,所以是虚写。“只是”二字以惋惜的口吻传达出国亡家破、物是人非的无限悔恨与怅惘。又如其《望江南》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写词人对故国和往昔的追思,都不是眼前的实景,而是过去的景况,它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

此外诗人常常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