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

合集下载

明朝山西大槐树移民真相

明朝山西大槐树移民真相

明朝山西大槐树移民真相今天的河南人主体仍是古代中原土著。

相传的山西移民流传广,但不符合史实,证据如下:1.一个所谓“洪洞移民”实为河南土著的例子“在河南济源南水屯村的张家祠堂,祠堂正中所供香案上的牌位上写着:“始祖威卿于明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济源南水屯,迄今已六百二十九年。

”西墙上悬挂的《张家祠简介》除了讲述同样的话外,接下去说:“长子思义是吏员,次子思徽于洪武丙子年举茂才,任湖广荆州府通判,承直九年考满,于永乐年间升户部员外郎。

洪熙元年为祭奠父母,撰文刻碑。

清乾隆四十二年重刻此碑,保存至今。

”我们也在祠堂院内见到了这块碑,由于刻写年代距离传说中的移民时间很近,应该比较可信。

该碑碑额为“户部员外郎张秉先考处士张公墓志”。

墓志往往刻写在方形墓盖之上,但我们所见到的,却是清乾隆年间将墓志移刻而成、立在那里的一块碑石。

我们先不去思考这也许反映了一个从墓祭到祠祭、以至墓志变成石碑的过程,仔细观察其中文字,曰:“公讳威卿,乃济源之世家也。

其所居县曰沁阳,里曰堽头,村曰南水屯,是其先祖之发庐。

□厥先祖其便,□以居焉。

”十分清楚的是,这块撰于洪熙元年(1425)二月、距离所述事件仅20多年的墓志,不仅没有提到这位始祖从山西洪洞移民的经历,反而写明他是这里的土著。

”2.我引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袁义达的观点“从姓氏分布上看,可以清晰地看出华北(山东、河北)大规模移民东北,姓氏分布非常相似,然而却很难看出山西、江淮、四川等地大规模移民华北的情况,袁义达、张诚根据几百年来中国姓氏的变化绘制出的明今人口迁移图与传说大相径庭。

袁义达、张诚还以升为单位分析了人口的群体遗传,结果,河北、河南、京津、山东、东三省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个系统;山、陕、宁、甘亲缘较近,又形成一个小系统;长江中游的鄂、湘(北部)、川、云、贵又是一个亲缘系统,长江下游的江浙苏皖(南部)又是一个系统;广东、广西,福建则构成华南系统。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摘要】明朝洪武年间,山西地区发生了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

这场迁移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战乱和政治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山西人口涌入其他地区,对当地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明朝统治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场迁移的持续影响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并且对当代历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之一,影响深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原因、过程、影响、经济、社会、统治、持续影响、重要性1. 引言1.1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概述在明朝洪武年间,发生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山西人口大迁移,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明朝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次迁移是由于当时山西地区人口过多、资源紧张,加上明太祖朱元璋的开拓政策和北伐战争的影响,导致了大量山西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

这场迁移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对山西地区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使其成为明朝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这次迁移不仅改变了当时山西地区的人口分布与经济结构,也影响了明朝政治格局和社会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这次迁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山西地区的社会变迁和明朝初期的统治状况。

2. 正文2.1 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的原因明朝洪武年间实行的土地政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土地国有化政策,取消了地主的封建土地所有权,将土地重新划归给农民,导致了土地的重新分配与调整。

这一政策使得山西地主失去了大量土地,劳动力未能得到妥善安置,从而推动了大量山西人口的迁移。

明朝朱元璋的镇压封建豪强的政策也是导致山西人口大迁移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为了消灭割据势力,坚决打击了封建豪强,使得他们失去了土地和财产,并被剥夺了政治权利。

这些封建豪强原本依靠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在山西地区占据一定地位,但在明朝洪武年间被消灭后,许多他们的家眷和随从不得不离开山西,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大迁徙及移民空间分布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大迁徙及移民空间分布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大迁徙及移民空间分布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大迁徙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

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阴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阴下通过。

汾过滩上的老鹳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聚集地。

明代初年,山西省辖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七十九县。

史书记载的明初移民主要有平阳府辖二十九县,潞(lù)安府辖六县,汾州府辖三县,泽州辖四县,沁州辖二县,辽州辖二县。

这些地区共有五十一县,而平阳府就辖二十八县。

因当时的洪洞凭借古驿道,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lǒng),加之广济寺院落宽阔,易于官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

于是,大槐树旁的驿站,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出发地。

大槐树移民伊始,明政府颁布告示于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

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

”消息不胫(jìng)而走,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挈(qiè)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大槐树下集结了十万之众。

这时,大批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围了个严严实实,官府人员宣布:“大明皇帝敕(chì)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说罢,官兵恶狠狠地先将青壮年,强行登记,强发凭照,一家一户,背手而捆,绳绳相拴,数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迁徙的路途。

据说后来的几次大的移民中,官府也是采取了强迫的办法。

另一传说是,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人满为患,也正闹饥荒。

粮食吃光了,可是竟没一个饿死,全托福一棵老槐树了。

老槐树有七八搂粗,枝繁叶茂,远看像一把大伞矗立在地。

一到秋天远远近近的人们,每天成群结队来到老槐树下拾槐角豆。

说起来也怪,不论早来晚到,每人每天只能拾那么一碗(豆籽),谁也甭想多拾。

人们传说槐树仙为拯救洪洞人,总是公平分配,一碗豆足能救饥肠,谁也不能贪多。

因此感动了人们,每天总有许多善男信女向老槐树烧香跪拜。

震惊!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深度揭秘

震惊!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深度揭秘

震惊!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深度揭秘导读:在中国古代王朝的的末期,每逢社会混乱,这时总会出现人口的大迁徙。

今天乡土人文地理将给大家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大迁徙(涉及到河南,山东,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安徽,东三省等大半个中国),这次人口迁徙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就是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

文末附移民地理分布以及800多个姓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看看有你家乡和祖先吗?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这一切,还须从明朝的大移民说起。

民朝大移民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民朝大槐树移民路径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背景历史背景历史背景1. 黄河泛滥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89年,但是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却是其他朝代所难以比拟的。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

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

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

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

(《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

”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历史首次揭开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

历史首次揭开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

历史首次揭开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有这一歌谣流传。

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这一切,还须从元末明初说开去。

自宋朝灭亡后,在一百多年的元朝统治中,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是异常残酷的。

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起义。

官方镇压农民起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

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

元军出其精锐,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

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

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

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

”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

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

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

朱元璋深有所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见明太祖实录》、顾炎武《日知录》等)。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

明朝洪武年间山西人口大迁移人口是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影响是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社会人口流动类型主要有四种,明代亦然。

《明史?食货志》云:‚人户避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曰移徙。

‛就明代而言,逃户、年饥流民、附籍贯穿始终,避兵流民主要在明初和明末,移徙则主要在明初。

而明初的人口迁移中,山西向中原及两淮地区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人口迁移。

一、明朝洪武年间山西移民基本概况及特点山西移民概况明朝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迫于某些社会问题的压力而自发出现的流民,另一种是统治者基于某些需要而主动安排或经官方允许的移民。

前者往往处于盲目无序状态,故对国家的消极影响较大;后者则是官府组织的有计划的定向流动。

而洪武年间的人口迁徙以政府组织为主导。

主要成员是参加开荒的贫苦农民和屯垦的军队,流动的去向,大部分是由人多地少的‚狭乡‛,迁到地多人少的‚宽乡‛,少数用来充实京都。

‚洪武二十一年……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广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

‛将山西人由狭乡迁往宽乡,屯垦开荒,以恢复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

就明初山西人口分布态势而言,平阳府、太原府、潞州府、泽州府是当时人口相对密集之区,理所当然地成为移民重点区域。

由于明初移民的官方性质,选择一个对于各府州县民众距离相对适中且方便的集结地点就显得很重要。

洪洞县标志性的大槐树成为山西移民出发前的聚集地。

山西移民特点1、规模大,分军屯、民屯、商屯,以民屯为主。

明朝立国后大规模地移民屯垦以迅速激活农村经济,‚屯田之制:曰军屯,曰民屯。

‛‚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

‛大规模的民屯主要是把农民从地少人多的狭乡移往地多人少的宽乡进行垦荒,也有一部分人是招募来的或者是罪徙者。

《明史?食货志》载:‚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

山西洪洞大槐树与明朝移民

山西洪洞大槐树与明朝移民
年 ,山西人 口已达 4 0 万 .比 当 0余
时的河 南 、河 北两 省人 口的总 和还
要多 。山西人 口稠 密 首 推晋 南
而洪洞 又是平 阳 ( 今临汾 )~带 人
的情 形下 ,才会 背井 离 乡 .移 民他
地 。 山西 洪洞 的大槐树 所在 地 ,实
际上 是移 民的聚 集地 。移 民们临 行
古大槐 树处 ,纷 纷下 马祭拜 互相 传言 : 回到大 槐树老 家 了。 ”这
时 .乱 兵不 但没 抢掠 ,反而 将财物
口稠密之 县 。为 了巩 固政 权 、发 展
经 济 ,明朝初 年 ,朝廷在 洪洞 广济
之 时 ,凝 眸高大 的古槐 ,依依 惜 别 故 乡。晚秋 时节 .槐 叶凋落 .老 鹤 窝显 得十 分醒 目。栖息 在树 杈 间的 老鹤 发 出声声哀 鸣 ,令 即将离开 故 土 的移 民潸 然泪 下 .不忍离 去 .频
有碑文 .简 述移 民事略 。亭前 靠西
J U LO O Rl A FC I E EU 8 NF R S R 2 1 8 ( ) HN S RA O ETY 00 1




山西洪洞大槐树 与明朝移 民
费 青 北 京林 业大学 图书馆 北京 108 0 03
问我祖先 来何处 山西 洪洞
大槐树 。 祖先故 居 叫什么 ,大
永 乐 间 ,屡迁 山 西 民于 滁 和 、 山 东 、河 南 保 安 等 处 ,树 下 为 荟 萃 之 所 。 从 明 洪 武 元 年 f 元 公 16 年 )至永乐 十五年 ( 元1 1 8 3 公 47 年 ) 不到 5 年 的时 间里就 组织 了 0 1次 大规模 的移 民。移 民的地 区遍 8 及 山西 5 县 和全 国十余 个省市 其 1 中 河 南 河 北 、 山东 、北 京 、安 徽 、江苏 、湖北等 省是移 民主 要聚 集地 ,少部分 迁往 陕西 、甘肃 、宁 夏地 区。从 山西迁往 各地 的移 民 , 后 又转 迁到 云南 、四川 、贵州 、新 疆及东 北诸 省 。如 此长 时间 、大范

明初山西人口问题

明初山西人口问题

元末战争以前,山西土著人口完全可以达到400万以上。
1、按记载,绛州在元初有3万户,这里面不包括驱口、匠户等特色户种。如果考虑到这些,绛州实际人口可能超过5万户,大约是金代后期的40%。如果投下户不在此列,则实际人口更多。
《元史.郑鼎转》里说,至元初(1264年左右),平阳府“地狭人众”,以至于需要泽州的栗子救济。平阳府在金末有14万户,虽然元代很多田地被蒙古侵占,但如果要达到“地狭人众”、靠外地救济的水平,恐怕至少有7万户以上。
还有很多人流落他乡,“河东百姓掳掠殆尽,城邑四野为之一空”————明代《山西通志》卷十五。
明代洪武大移民之后,泽州尚有居民37万,估计元末可达50万。金末蒙初估计有3万户。
按《元史.地理志》记载,至元时期山西只有24万户,与实际值差距甚远。究其原因,是官方人口统计不包括驱口、匠户、军户等特色户籍,有时也不包括投下户。而上述这几类人口数量十分庞大,加起来比在册人口还要多。
明代初年,山西为什么那么多人口?
按《中国人口史》估计,山西在洪武年间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输出了260万以上移民,再加上山西本地的400多万居民,估计洪武年间山西人口逼近700万。
即使考虑到明代开国以来的微弱增长,估计1368年山西人口也能达到600万以上。
现在有学者认为,山西人口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元末战乱时很多华北人迁入山西避难。
3、从姓氏来看,山西特色的阎姓、郝姓、董姓,在河北河南也比较常见,而且分布规律是由山西发散到河南河北的。这都是洪武大移民的例证。
---------------------------------口,虽然包括一部分外省避难的百姓,但主体依然是山西原住民。
元代北方其他地区的官方统计人口与山西类似,都是远远低于实际的。

明朝山西洪洞移民情况

明朝山西洪洞移民情况

明朝山西洪洞移民情况仅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洪洞迁移活动达18 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迁民10次。

洪武六年与九年曾两次“迁山西及真定民屯风阳”.洪武二十—年,往河南彰德和太康迁民;二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先后往河南迁民两次,总计3次。

洪武二十—年,往山东临清、二十二年往山东东昌、先后两次迁民;二十二年,还从沁州往山东迁去自愿应募屯田者;二十五年又往山东迁民,往山东迁民共4次。

往京师地区迁民共5次,洪武二十一年,迁往真定,二十二年迁往大名和广平、二十二年又迁往北平、二十五年迁往河北、三十五年迁往北平.洪武二十五年往大同等地,二十八年往塞北(即山西雁北、内蒙古、陕西等长城以北地区)迁民。

永乐年间8次迁民全是往京畿地区(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迁民的.杨安样先生曾对大槐树迁民史实做了整理:根据《明太祖实录》、《明史·食货志》、《李善长传》、民国新纂《云南通志》等文献载,明初迁民,主要从内蒙古、苏松嘉湖杭五郡、山西以及其它零星地区迁出。

洪洞迁民共十七项,占明初迁民记载六十六项的百分之二十六。

现将洪洞古大槐树处迁民十七项分述如下:1.《明太祖实录》卷110载:“洪武九年十一月徒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于风阳屯田”。

2.《明太祖实录》卷131载:“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为军者二万四千余户,悉还为民”。

3.《明大祖实录》卷193裁:“洪武二十—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显少……上访户部侍郎杨靖曰:…‘山西民众,宜如其言。

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新德(豫)、真定(冀)、临清(鲁)、归德(豫)、太康(豫)等处间旷之地,今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

"4.《明大祖实录》卷197载:洪武二十九年九月后军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徒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二万六千七十二顷;5.胡广《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二年十一月“上以河南彰德、卫平、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贵地利,山西民众地狭故多贫,乃命后军督府柬事事李恪等渝其民愿徒者,验丁佃田,其冒名多占者,罪之。

明朝山西洪武大移民

明朝山西洪武大移民

明朝⼭西洪武⼤移民从最初的政治、军事移民到后期的经济⼤移民,从政府组织到民间⾃发移民,明朝早期,⼭西移民⼀波波像潮⽔⼀般涌向中原⼤地、京师南京,甚⾄远达云南、海南。

仅洪武、永乐两代,⼭西⼀省净移出⼈⼝就⾼达100万。

⽽这场规模宏⼤的移民运动不过是明初全国⼤移民的⼀个缩影。

它不仅弥补了中原地区的⼈⼝不⾜,稳固了明朝政权,还为重建中原汉⽂化提供了丰厚的⽂化资源,最终成为⼭西洪洞县⼤槐树移民传说的史实来源。

1.朱元璋决定从⼭西移民 1368年,当朱元璋君临天下的时候,曾经沃野千⾥,⼈⽂荟萃的中原⼤地早已残破不堪了。

残破的⼜岂⽌是中原?蒙军⽤兵四川,兵燹连绵半个世纪,当地⼈⼝由1300万剧减为60万,直到元末也不过80万⼈。

此外,元末农民战争中,关中、两淮、湖⼴等地屡遭战乱,⼈⼝损失甚巨,社会经济陷于凋敝。

 举⽬四顾,⼤明江⼭竟有⼀多半是“⽩⾻露于野,千⾥⽆鸡鸣”的荒凉景象,作为⼀国之君,朱元璋怎能⾼兴得起来? 不过,当元末中原地区饱受荒疫兵乱之时,⼭西却是另外⼀种景象。

由于地处⾼原,加之表⾥⼭河,中原地区的各种灾疫与战乱很少波及⼭西。

⾃元末⾄明初,⼭西⼤部地区都没有发⽣⼤的⽔旱⾍灾,风调⾬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丁兴旺。

洪武⼗四年,河南⼈⼝是189.1万,河北⼈⼝是189.3万,⽽⼭西⼈⼝为403.04万,⽐河南河北两省⼈⼝总和还多出25万。

 若从⼈⼝密度来看,此时,⼭西平均每平⽅公⾥27.52⼈,⽽河南每平⽅公⾥12.85⼈,河南的⼈⼝密度不⾜⼭西的⼀半。

这种算法并没有考虑到⼭西南北的⼈⼝分布差异。

与晋南不同,元朝末年孛罗帖⽊⼉、扩廓帖⽊⼉(均为元朝末年将领,扩廓帖⽊⼉⼜名王保保)等乱兵屡次杀掠晋北,直到明朝建⽴四年以后,⼤同依然是“城郭空虚,⼟地荒残,累年租税不⼊”的荒凉景象。

由是,晋南⼈⼝之繁密不难想象。

 这样—来,⼭西,特别是晋南地区,就出现了“地狭⼈稠⽣计难”的独特景象,就连朱元璋也意识到“⼭西民众⽽地狭”确实是⼀个问题了。

从洪武年间的山西流民问题,看明朝赋税制度

从洪武年间的山西流民问题,看明朝赋税制度

从洪武年间的山西流民问题,看明朝赋税制度前言:山西是明朝洪武年间流民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纵观有明一朝,山西的流民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

明朝前期、中期、后期都存在严重的流民问题,特别是明末的流民问题,是爆发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所谓流民,就是无家可归,无地可种,四处流浪的农民。

我们都知道,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农民的一大特点就是“安土重迁”,他们世世代代守着自己的土地,受到家族的管束,不会轻易搬家。

一旦农民失去土地而被迫离开祖辈生活的土地,成为无所依靠的流民,就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一般来说,流民一般出现在王朝中后期,在战乱时期最为严重。

比如古代三大流民潮,分别发生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和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很少像明朝在前期就出现严重的流民问题。

流民的生活状态据《明史》记载,洪武四年,太原府发生重大旱灾。

洪武七年,太原府、平阳府遭受旱灾。

朱元璋下诏免收当地田赋。

但是一时的免租根本于事无补,百姓颗粒无收,只能远走他乡。

因此,洪武年间严重的旱灾造成了流民的出现。

《平阳府志》中形容流民是“小狭人满,每挟货走四方,所至多流寓其间。

”洪武二十四年,太原府代州繁峙县“奏逃民三百余户,累岁招抚不还。

”同年太原府代州五台县“民饥流徒者众,田土荒弃复霜灾。

”《明实录》记载永乐年间山西布政司奏“平阳、大同所属二府州县岁旱民饥,命验口发粟赈之。

”在宣德三年、六年、七年、八年、十年均出现“民食草子自给,逃移户多,租税无从办纳”的情况。

山西流民的成因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大约80%的地区都是土石山区和丘陵,耕地资源本来就十分匮乏。

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山西全省人口达403万之多。

而山西还十年九旱,旱灾频发,严重时百姓颗粒无收,造成大灾荒。

了解明朝历史的读者应该对“江南重赋”并不陌生,这主要是因为当年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江南百姓都支持朱元璋的宿敌张士诚,所以朱元璋怀恨在心,特意加重江南百姓的赋税。

洪洞大槐树张氏族裔举迁山东现况

洪洞大槐树张氏族裔举迁山东现况

洪洞大槐树张氏族裔举迁山东现况展开全文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发生在明朝早期将山西人口强制迁移到华北地区(河南、山东、安徽、河北)的移民潮。

洪洞移民地图临清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临清县古城内;临清另一张氏始祖系出山西洪洞,于明初奉旨迁徙临清县清源居住;兖州张氏一支始祖讳马荣,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兖州县马家村,后历数代,移居张家楼村;定陶张氏一支始祖讳三老,明洪武年间奉旨迁居定陶县湾子张村;定陶张氏另一支始祖讳四老,字开基,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明初奉诏迁居山东定陶县陈集东张庄、张胡同庄.迄今已传二十一世;展开剩余88%定陶张氏一支始祖讳宽,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铁板桥迁居定陶县江山寺村;定陶张氏另一支始祖讳瑞、讳诚兄弟二人,于明初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迄今已传十三世;滕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滕县兴仁乡东谷山村;汶上张氏一支始祖讳为众,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张家大柚迁居兖州府运河西寺前铺(现属嘉祥县),后迁居汶上县南旺乡;曹县张氏一支始祖讳志善.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张嘎村迁居曹县西三张村;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讳有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张嘎村迁居曹县白堂村;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迢居曹县韩集镇;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东迁到山东曹州府李庄集村,后又东移二里建村为黎阳村(梨元村);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文庄村;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张铁炉村: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莘县单庙乡新庄、张鲁回族镇张湖涯、樱桃园乡耿王村;莘县张氏另一支始祖讳化龙、讳化虎兄弟二人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张化龙村;莘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樱桃园乡将军寨村;郓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郓城县西何庄,嘉靖年间,复迁张庄、张兴庄.因善做豆芽,俗称豆芽张庄,另一支东张庄因善做豆腐,俗称豆腐张庄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郓城县张尔略屯、张光裕屯、张问屯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讳昆仲三人,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曹州府郓城县廪南村石佛庙,四世祖善路,迁居张李庄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讳福林,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居郓邑南关外龙王庙居住,永乐年间迁张胡同村;枣庄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枣庄县东谷山村;洪洞大槐树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居嘉祥县王固堆头乡苦水庄村;,嘉祥张氏一支讳开幕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今孟故集乡岳楼;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平阴县石峡迁居于城北张楼;肥城张氏一支始祖兄弟三人讳伯巧、讳伯敬、讳伯能,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肥城县石横乡大留村;益都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益都县东高乡大王村:武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武城县李家户乡:夏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夏津县;平原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平原县;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单庙乡新庄村;曹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曹县黎阳村;平阴张氏一支始祖于洪武二十五年自山西洪桐迁居平阴县石峡村;莒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莒县;菏泽张氏一支始祖讳则,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铁板桥迁居菏泽市北杨张村;莱阳县双山村张氏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青州府乐安县碑次口村迁居于此;潍坊张氏始祖讳明善于大明永乐二年自莱州府潍县徙业来龙潭;邹平张氏始祖自明洪武初年从枣强迁居邹平县柳泉村;嘉祥张氏一支始祖讳盛恒于明朝永乐二年由燕京迁卧龙山镇张庄村;济南张氏一支始祖讳梦笔自洪武年间洪桐大槐树迁居于此;莘县张氏一支始祖讳得山于永乐年间迁居河店潘庄;即墨张氏一支始祖讳自当于洪武初年迁居于此,四始祖迁居松庄;临沂市张氏一支始祖于明中期自曲阜迁居葛家王平村;苍山县张氏一支始祖于西吴元年为躲避战乱自济南长清迁居尚岩镇;夏津县张氏一支始祖讳洪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桐大槐树迁居于此;栖霞张氏一支始祖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桐大槐树迁居于此;临朐张氏一支始祖讳荣明初自浙江钱塘迁居于此;宁津张氏一支始祖于永乐二年自日照迁居于此;日照张氏一支始祖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桐迁居于此;高密张氏一支始祖讳孝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桐迁居于此;平阴张氏一支始祖讳五伦于洪武元年自山西洪桐迁居于张家庄;沂水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桐迁居沂水西;淄博张氏一支始祖讳时能于洪武二年自邠州(现陕西彬县)迁居于寿光后移居淄博;肥城张氏一支始祖讳奉先于元顺帝至正年间自山西洪桐迁于此;栖霞张氏一支始祖讳允明于正德年间由江苏杨州迁居于此;莱阳张氏一支始祖讳仲即于明永乐年间迁居于此;泰安张氏一支始祖讳士忠于明永乐年间迁居于此;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南旺湖张井,二世祖于明朝建文二年迁于西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迁与城西北顺河集;汶上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汶上南旺湖内;老僧堂张氏一支始祖讳诗脱兄弟三人于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顺河村;老僧堂另一张氏始祖于明朝永乐二年自汶上县迁居今孟姑集乡张庄,至三世祖迁张村;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三十年自山西灵石县迁居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城北昆村(大张楼);嘉祥张氏一支始祖讳任秀于明朝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先迁居城北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任城西张庄村;济宁张氏一支始祖讳禄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于永乐六年(1408年)被封于任城西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讳源于明朝永乐二年自曲阜春亭庄迁居张家村;嘉祥万张张氏一支于明朝正德五年由万张迁此立村取名张家庄;平邑卞桥西京卜村张氏始祖讳会元于清朝初年从兖州张家楼迁居于此。

明朝移民大迁徙的原因

明朝移民大迁徙的原因

祸福之地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中国虽然是一个版图辽阔的国家,拥有着大片土地,但其实,这些土地并非每一块都适合人类生存,并且按照人类的发展需求,它也有优劣之分。

在封建时期,由于国家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又来自于优良的田地,因此,在封建时期,一块土地是否能够带来高质量的农业经济效益,就直接决定着这块土地的优劣。

在古代,放眼整个中国版图,最具有农业生产优势的莫过于河南、河北与山东等地,这些地区土地广袤,河流纵横,且多为平原,是极佳的耕种之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河南、河北与山东等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大粮仓,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是极其幸福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这里的物产丰富,且年均粮食产量要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使得长期生活在该地区的人民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

而且粮食作为古代重要的战略资源,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为了更进一步掌控这些重要的战略资源,历朝历代统治者也喜欢将都城建在这些地方,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因此,自古以来,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经济都十分繁荣,且在历史的多个朝代,都是中国的文化政治中心,可谓是古代的发达地区。

2、万幸中的不幸正是由于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这些地方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要知道“兵家必争之地”这句话,既是一方区域的荣耀,也是一方区域其余的不幸。

荣耀在于它的战略价值极高,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不幸在于,正是因为战略价值极高,因此也饱受战乱之苦。

翻开2000年的封建历史,我们会发现,自古以来,每逢朝代更迭之时,中原地区都会饱经战乱。

对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来说,在和平年代,尤其是盛世年代,他们的生活是幸福的,他们生活在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他们衣食无忧,让人羡慕。

可一旦天下风云有变,朝代更迭,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的悲惨命运也就到了。

由于自古以来这些地区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每到朝代更迭之时,像河南,河北和山东这些地方,都是野心家的互相杀戮之地,在野心家们的博弈过程中,这里将是连年征战,百姓民不聊生。

马邑移民明代山西人的一场重要迁徙

马邑移民明代山西人的一场重要迁徙

马邑移民,明代山西人的‎一场重要迁徙‎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

著名移民专家‎葛剑雄在《山西移民史》的序言《家山何止大槐‎树》中指出,明初大量的“移民迁自山西‎各地,不可能都来自‎洪洞县,更不会全部出‎于大槐树”。

大槐树移民影‎响再广、意义再深,也只是移民史‎的一部分,大槐树只不过‎是对明初山西‎百万移民潮的‎一种集体追忆‎,而更多的迁徙‎仍然鲜为人知‎。

有意思的是,在明朝遗留下‎来的大量官方‎文献中,如《明实录》《明经世文编》等,并没有特别提‎到山西洪洞县‎的移民,更不用说大槐‎树了,而《明太祖实录》却清晰地记载‎了朔州马邑圪‎针沟移民。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进占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但以扩廓帖木‎儿为代表的元‎朝军队残部在‎长城一线活动‎,时常向明朝守‎军发动攻击,并掳掠边境居‎民。

同时,以“四大王”为首的蒙古贵‎族残余势力逃‎入山西太原西‎北部的静乐、岢岚山中,以管涔山区为‎中心,聚众结寨,四处攻掠。

两股势力内外‎呼应,一度十分活跃‎,严重威胁到明‎朝的统治。

为了达到釜底‎抽薪、斩草除根的目‎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方面调集大‎军武力解决,一方面将移民‎作为清除关外‎忧患的重要手‎段。

《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故元四大王寇‎大同、武州,太原卫指挥桑‎桂等击之……桂与指挥郑亨‎等率兵击之,追至牛尾庄(今忻府区牛尾‎庄),四大王遁走,或其三大王脱‎忽的帖木儿,送京师(今南京)”。

“辛酉,太原都卫奏获‎胡寇张成等十‎六人,上命询胡人潜‎伏之所,欲用兵剿绝,勿容再聚其寨‎,外夷人皆令迁‎入内地”。

按照“外夷人皆迁入‎内地”的政策,朱元璋把归降‎和被俘虏的蒙‎古人,全部迁入到京‎师(今南京)、彰德(今河南安阳)、卫辉(今河南汲县)等地,后来又对蒙古‎人进行集中安‎顿,除“隶军籍”外,一般“占籍为民”,即等同于汉民‎,就地安顿下来‎。

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

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

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明初山西居民外迁是历史上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河南是山西外迁移民的重要地区之一,本文试图以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实录》所记录的河南户口数为参照,探讨洪武元年至洪武十四年山西移民河南的规模。

一在官方记录中,《明史》和《明实录》最早出现移民记载的是在洪武六年,这一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

洪武十四年之前移民河南的资料多见于各种家乘、碑刻中,现就所存史料洪武初年的移民作一概述。

洪武元年。

据濮阳县志记载,濮阳县曾有四次洪洞迁民,分别是洪武元年、洪武二年、永乐七年、永乐十三年。

1937年《封丘县续志》卷三《氏族志》是对该县所存家族族谱的摘录,摘录内容除迁移时间外,还包括各姓氏家谱的编篡、续修时间。

卷四《氏族别录》是对未见家谱的当地民众进行的采访,二者可相互参照。

其中卷三《氏族志》记载:“西仲宫郭氏,始祖郭大庆明洪武元年自晋迁此,传今十九世。

”卷四《氏族别录》记载:“西八丈狄氏,明洪武元年自晋迁此。

”周王村周氏、周口周氏、周庆周氏,“上三族均于洪武元年自晋洪洞县迁来”。

“后吴村杨氏,晋人,洪武元年来迁”。

沙岗桥刘氏、大李湾刘氏、粪堆刘刘氏、后河刘氏,“上四族均于洪武元年自晋洪洞县迁来。

”梅家口翟氏,“明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今传十九世”。

唐河县《惠氏族谱》称“大明洪武元年,有始祖伯通公,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奉旨迁徙河南省南阳府东唐河县”。

洛阳《王氏祠堂碑》记:“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迁到河南省洛阳府北窑天华岭。

”上述家谱涉及地区有彰德府(濮阳县)、卫辉府(封丘县)、开封府(巩县、祥符县)、汝宁府(西平县)、南阳府(唐河县)、河南府(洛阳县),由北至南,范围很广。

洪武二年。

1933年篡修的《温县志稿》记载:“洪武二年,徙山西之民于温县。

今考各碑碣墓铭之类,其原籍由山西洪洞迁来者十居七八。

”洪武三年。

据1932年《孟县志》卷四所记:“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

明初山西移民原因

明初山西移民原因

明初山西移民原因明朝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的官方移民是有其政治、经济的社会原因及历史背景的。

据杜永明主编的《流民史》统计:在元代,流民人数高达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元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引起连年不断的战乱,加之水、旱、蝗、瘟疫等灾害连续不断,使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陕西等原黄河、两淮流域地区,民不聊生,“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人民无法生活下去了,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到至正十年(1350)全国各地发生农民起义百余次。

元朝末年除战乱连年外,水、旱、蝗、疫灾害也接连不断,黄河、淮河多次决口,使中原地区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早在宋室南渡,北方农民就大量随宋室南逃。

到了元代,因为北方的自耕农在战乱中被掠为“驱口”,又有大量农户论为权豪的部曲,蒙古贵族在城市近郊和军营驻所,强占大片民田作牧场,也迫使大量自耕农户流离失所,幸存的自耕农和地主一起被列为“农户”,要负担繁重的丁税、地税和多种差役,因而往往被迫流亡。

元至元二十年(1283),崔或奏报,自北方中原地区流移江南的农民已有十五万户,以后这种人口南流的趋势一直不曾停止。

北方中原地区的人口南流,兵乱水旱蝗疫的连年盛行,致使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时已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

经过二十年长期战争的破坏,人口减少,田地荒芜,是明朝初年的普遍现象。

例如唐宋以来的南北交通要道、繁华胜地的扬州,为青军(又名一片瓦、长枪军)元帅张明鉴所据,军队搞不到粮食。

龙风三年朱元璋部将缪大亨攻克扬州,张明鉴投降,城中居民仅余十八家。

新任知府以旧城虚旷难守,只好截西南一隅筑而守之。

如颍州,从元末韩林儿在此起义以后,长期战乱,民多逃亡,城野空虚。

特别是山东、河南地区,受战争破坏最重,“多是无人之地”。

洪武元年闰七月,大将军徐达率师发汴梁,徇取河北州县,“时兵革连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简介及移民的姓氏共869个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简介及移民的姓氏共869个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简介及移民的姓氏共869个[转载]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简介及移民的姓氏共869个(2011-10-31 13:57:28)转载▼标签:转载原文地址: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简介及移民的姓氏共869个作者:箫音悠扬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

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

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使农业有所恢复。

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明代时,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

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

至今在河北、河南、山东、东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现在古大槐树为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祭祖。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

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
明初山西居民外迁是历史上一件十分重大地事件,河南是山西外迁移民地重要地区之一,本文试图以洪武十四年()《明太祖实录》所记录地河南户口数为参照,探讨洪武元年至洪武十四年山西移民河南地规模.

在官方记录中,《明史》和《明实录》最早出现移民记载地是在洪武六年,这一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洪武十四年之前移民河南地资料多见于各种家乘、碑刻中,现就所存史料洪武初年地移民作一概述.
洪武元年.据濮阳县志记载,濮阳县曾有四次洪洞迁民,分别是洪武元年、洪武二年、永乐七年、永乐十三年.年《封丘县续志》卷三《氏族志》是对该县所存家族族谱地摘录,摘录内容除迁移时间外,还包括各姓氏家谱地编篡、续修时间.卷四《氏族别录》是对未见家谱地当地民众进行地采访,二者可相互参照.其中卷三《氏族志》记载:“西仲宫郭氏,始祖郭大庆明洪武元年自晋迁此,传今十九世.”卷四《氏族别录》记载:“西八丈狄氏,明洪武元年自晋迁此.”周王村周氏、周口周氏、周庆周氏,“上三族均于洪武元年自晋洪洞县迁来”.“后吴村杨氏,晋人,洪武元年来迁”.沙岗桥刘氏、大李湾刘氏、粪堆刘刘氏、后河刘氏,“上四族均于洪武元年自晋洪洞县迁来.”梅家口翟氏,“明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今传十九世”.唐河县《惠氏族谱》称“大明洪武元年,有始祖伯通公,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奉旨迁徙河南省南阳府东唐河县”.洛阳《王氏祠堂碑》记:“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迁到河南省洛阳府北窑天华岭.”上述家谱涉及地区有彰德府(濮阳县)、卫辉府(封丘县)、开封府(巩县、祥符县)、汝宁府(西平县)、南阳府(唐河县)、河南府(洛阳县),由北至南,范围很广.
洪武二年.年篡修地《温县志稿》记载:“洪武二年,徙山西之民于温县.今考各碑碣墓铭之类,其原籍由山西洪洞迁来者十居七八.”
洪武三年.据年《孟县志》卷四所记:“明洪武三年徙山西民于河北,而迁至孟州者十九,皆山西洪洞籍.”且断言迁入时间为洪武三年,根据是“证以故老之传述,考诸各姓之谱牒,则确凿可据.且当日户部所给迁徙之勘合,光绪初年民间尚有存者”.另据民国年间篡修地《永城崔、谢、张、陈四姓族谱》记载:“明朝洪武三年春,始祖金明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河南永城县古城村.”民权《段氏族谱》载:“洪武三年,奉令出山西洪洞老鹳窝卢家村,昆弟叔侄,远近十几人,迁移冀、鲁、豫三省交疆之地,有真公、颖公、尊公、隆公等,奉命分手.”
洪武四年.康熙五十五年博爱《李氏家谱》载:“大明洪武四年,始祖讳清江妣王氏,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凤凰村,聚之洪洞大槐树荫,应诏徙跋河邑千载寺.”汲县《申氏族谱》记载,其始祖于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延津县.河南偃师县游殿村《滑氏家谱序》载:“吾滑氏聚族邙上.自明初洪武三年,由山西迁移而来,至今四百余年.”
洪武七年.新郑县大司村《始迁祖墓碑记》载:巩县王氏,洪武七年自山西洪洞断桥河迁来.《封丘县续志》卷三《氏族志》载:“王村王氏,其先为河汾人,始祖王东君精堪舆,明洪武七年被僚友徐相邀游大梁,见河朔乃福地,遂携家迁于封丘之北五里日王村.”卷四《氏族别录》其中有谓:“东仲宫赵氏,洪武七年有昆仲二人,自晋同来封,分居东、西仲宫,是为二村赵氏之始迁祖.”
洪武八年.《浚县志》记载:“在洪武三年不足五千人,降州为县,八年,首次由洪洞一带移民.”
洪武十三年.洛宁县《李翁李公墓志铭》:“追溯古籍,洪洞县其桑梓焉.前明太祖十有三年,勤诏迁豫,爰相风郡卜居此镇.”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及以前是否有迁豫诏旨,目前尚未可知.
洪武十四年年《获嘉县志》卷八《氏族》内记载:“郭氏,永兴屯始祖失名,称郭老大,明洪武十四年,由山西风台滩里村迁来,后有迁王井、新城等村者,有谱有宗祠.赵氏,永兴屯始祖赵本,明洪武十四年,由山西凤台县水磨头村迁来,后有迁往王井、冯堤者,有谱有宗祠.”
洪武十四年以后地家谱此处不再列出,通过对家乘、碑刻、地方史志所载移民详细时间地排列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四年,每年都有移民进入河南,官方未见记载地移民年份在民间有详细地记述.对上述资料进行考证,很多移民地具体时间是可信地.从范围来看,移民遍布全省各个地区,从北部地彰德府、东部地归德府、西部地河南府、南部地南阳府都有记载.具体到一个县来说,迁入地人口也是惊人地,民国年间地《封丘县续志》卷三《氏族志》中姓族共有份族谱,其中载明由明初洪武由山西迁至封丘地计有份族谱,占全部族谱地.在这份族谱中记载有洪武初年、明初地有份,记载明朝迁来地份,明洪武间地份,有具体年份地份,分别是洪武元年、七年、二十七年,一份未记载迁入时间,鉴于朱元璋一直未改年号,那么洪武初年我们可以认为是洪武十四年以前地时间,那么这份家谱中有份是洪武十四年以前迁来地,占,这是一个很高地比例.从家谱碑刻我们似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洪武年间地移民主要来源是山西,洪武十四年以前有过大规模地山西人口迁移河南地事实.

从散见于各种史册地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际上官府一直在鼓励
民间地迁移,而且有组织地进行迁民安置,这种由官府从事地移民(或流民安置)从洪武元年就已经开始了.洪武元年十二月.朱元璋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今日之急务.”这说明朱元璋从当政之初就意识到了人口增加对于河南地重要性.《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四六五《南阳府部》引《邓州志》:“明洪武二年命金吾卫镇抚孔显至邓,招抚流民,置邓州.”孔显至邓县地任务十分明确,即“招抚流民”.洪武三年三月,郑州知府苏琦上奏说:“莫若计复兴之民垦田外,其余荒芜之田,宜责之守令召诱流移未入籍之民,官给牛种,及时播种.”洪武三年河南设立司农司,“计民授田,设官以预之”.
洪武三年以后由官府出面组织地移民安置活动在谱牒中也有相关地地记载,洪武三年由官府办理地移民手续至清末仍有保存,《盂县志》卷四所载“当日户部所给迁徙之勘合,光绪初年民间尚有存者”即为明证.新郑县大司村《始迁祖墓碑记》载巩县王氏于洪武七年自山西洪洞断桥河迁来时.“钦命侯监理察院大学士率迁民三千七百四十丁,牌二十有四,至巩之背阴,分业务农”.则似乎在说明这样一个情况:由官员率位男丁移民到巩县.
在有关官员地履历记载中也可以查到洪武初年山西移民河南地佐证资料.万历三十年《获嘉县志》卷五《官师志宦绩》记载了洪武初年任获嘉县令地熊邦基安置移民地情况:“(熊)洪武三年任获嘉令.时中原新定,城社未立,户口土著不满百,井闾萧然.邦基招集迁民,宣上德意,商度地势,筑城建社,与之更始.”招集迁民,并且筑城建社,说明当时迁民已经具有一定地数量和规模.
《明太祖实录》、《续文献通考》和家谱、官员履历互相印证,形成了完整地链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至迟洪武三年官府在河南各地设立了专
门办理移民地机构,而且是以户部名义颁发移民证件.各府县官员以户口增长做为施政地重点,而户口增长要靠“召诱流移未入籍之民”,从而使“诱户口有增”,洪武初年政府设置相应地机构,也可能就是为了招诱流民,准确地说是允许和鼓励民间自发地移民活动,尽管这还不是政府有组织地由山西移民河南地举动,但移民地各项工作已经有条不紊地展开却是不容否认地事实.

经过洪武初年地移民,大大改变了河南人口少地状况,时至洪武十四年,《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载,河南布政司辖区有户三十一万四千八百九十五,人一百八十九万一千八十七口,这是推行黄册制度后地第一次统计数字,根据梁方仲所记载地面积,可推算出当时河南省每平方公里平均为人(山西为人).这个数字尽管仍然相对于山西为少,但是这个数字已经是经过十多年地由山西向河南迁民地结果了.口人是移民地成果,而不是河南户口稀少地根据.曹树基先生对卫辉府地土著与洪武时期移民比例进行了推算,认为土著与移民比例分别占人口总数地和,依此推断,那么洪武十四年土著人口数为人,移民人口数人,这个数字当然也是有疑问地,洪武十四年土著人口数比元朝至元二十七年()地万还要多出近万人,因此此数据仅供参考,至少这个数据足以说明本文所要解决地问题.如果依元代万人口减半计算,则洪武十四年前移民人口则达近万人.《明史》和《明实录》记载了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八年向河南五次大规模移民,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河南省在册人口达到人.这个数字与洪武十四年相比年间也仅仅增加了人.因此,洪武十四年以前地移民是绝对不能被忽视地.
通过对正史、谱牒及各种资料地比较,综合各史家考述,我们可以得出
这样地结论:族谱中关于山西始迁祖迁往河南地具体时间总体来说应为可信,明朝山西居民向河南地迁移从洪武元年就开始了,而且这个迁移从洪武元年到洪武十四年间一直没有中断,远远超过洪武二十一年以后地迁民规模.洪武二十一年以后,移民有一个由自发性地迁移到官府有组织地移民地转变过程,由官府组织地,几百户都可见到记载,自发迁移,人口虽多但不见史籍.这个结论可以将民间地记载和官方记载有机地联系起来.具体到洪武初年地移民规模,综合上述考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明初河南人口起码应少于元朝稳定时期地余万人,洪武十四年河南户数万户,人口万人,这个数字是元朝稳定时期地人口数地两倍,是山西人口迁移河南地结果.从洪武元年开始到洪武十四年,河南境内一直存在着大量而频繁地移民活动,估计移民规模在万人至万人之间.当然这样一种移民状况是不能够满足河南对人口地需求地,所以才有了后来地政府组织地移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