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十三章 句子翻译与篇章翻译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解词 翻译 思想内容 2016秋部编教材

论语十二章解词 翻译 思想内容  2016秋部编教材

《<论语>十二章》解词、翻译句子、思想内容(2016秋部编教材)一选自《论语译注》。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1 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④[愠]生气,恼怒。

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

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第一章“学而时习之”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

2 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⑦[信]诚信。

⑧[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第二章“三省吾身”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

3 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②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

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乎,语气词。

说,通“悦”,愉快。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

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

孔子的学生。

②吾: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信:真诚,诚实。

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

”(《为政》)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

《论语》12章及翻译

《论语》12章及翻译

学而第一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1、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子曰:“五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其实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新解“为政篇第二”第10、11、12、13、14章

“论语”新解“为政篇第二”第10、11、12、13、14章

“论语”新解“为政篇第二”第10、11、12、13、14章引录第9章:子曰:“视其所以,视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庚哉?人焉庚哉?”第10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11章:子曰:“君子不器。

”第12章: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第13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第14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9章解释词句1、所以:所做的事情;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指一个人的经历;3、所安:安于什么:安在这里引申为对......安,即喜欢什么;4、庚:隐藏。

这是孔子观察人的方法,孔子认为,观察一个人,看三个方面:1、看一个人做的事;2、看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经历;3、看一个人对什么东西有兴趣。

孔子认为,观察一个人的这三个方面,这个人就不能有什么隐藏了。

释义1、孔子如此去了解人,他自己不觉得有些不切实际吗?既要看人家做了什么事,还要看人家的履历档案,最后还要了解人家有什么兴趣。

当时的人不说,当下的人,或者被安排做一样事,多少上班族几乎都是这样;或者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即使那些上班族也常常被安排干杂务,更不用说无固定职业者了;更有不做什么正经事的,越是这样的人,越是有名誉,不知孔子如何了解。

看一个人的经历,估计孔子时代还没有履历档案,没有档案当然也可以去了解,但这是要很费功夫的,如今的现实是:1、有档案(但不是所有人);2、看一个的档案是有规定的,不是随随便便可以看的;3、一个人的履历档案是可以人造的,看一个人站在那儿是真的,看这个真人的档案,就有很多成份是假的,面对如此真真假假的人和档案,怎么看?看一个人的兴趣,更不切实了,孔子的时代不说,当下的中国人,只有一个共同的兴趣,多赚钱,凭空多赚钱;没有兴趣呢?很多人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天天吃了饭看下棋,是兴趣吗?全体中国人都不顾一切地去拼命挣钱,是兴趣吗?孔子如何了解当下的中国人?可论语还是要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孩子背诵的,孔子还是要称颂的,中国人统一在一个兴趣上,用不着了解,但孔子的解人方法还是圣人之言。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11课《论语十二章》背景、文言知识、内容分析、注释、译文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11课《论语十二章》背景、文言知识、内容分析、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先秦: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成语1、不亦乐乎:不是很愉快吗?2、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3、从心所欲:和随心所欲的意思差不多.随自己的心意和爱好,想怎样便怎样.4、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5、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6、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7、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8、不舍昼夜:日夜不停.9、逝者如斯:流失的时光就像这个流水.10、匹夫不可夺志:男子汉不可被夺去志气.11、不堪其忧: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12、不改其乐: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三、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人教版(2020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素材《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人教版(2020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素材《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空想而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要学习与思相结合。

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3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3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

《论语》(含拼音注释翻译)第13章,值得我们一起学习★《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

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第十三章论语子路篇zǐ lù wèn zhèng zǐ yuē xiān zhī láo zhī qǐng yì yuē wú juàn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注释】先之:指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带头做。

【大意】子路问怎样为政。

孔子说:“自己先带头去干,再让百姓勤劳地工作。

”子路请求孔子多讲一点。

孔子说:“不要倦怠。

”zhòng gōng wéi jì shì zǎi wèn zhèng zǐ yuē xiān yǒu sī shè xiǎo guò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jǔ xián cái yuē yān zhī xián cái ér jǔ zhī yuē jǔ ěr suǒ zhī ěr举贤才。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小升初衔接01讲《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一、基础题型1、下面带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数.落数.说数.短论长数.一数.二 B.鸡冠.三连冠.冠.冕堂皇张冠.李戴C.奔.走投奔.东奔.西走疲于奔.命 D.中.看中.毒造谣中.伤中.箭落马2、下面四组词语中,四个词都有错别字的是()。

A.呻吟惊慌酒水悲哀 B.时侯克苦专研严历C.戴花代帽带动代理 D.从新厌恶补衣数学3、下面几个词语中,哪个词语中的“之”与“无价之宝”中的“之”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这个词语是()。

A.自广州之上海 B.取之不尽 C.惊弓之鸟 D.知之为知之4、填入下面句中括号里最适当的词语是()。

小组讨论开始了,李老师用亲切的话语鼓励我们说:“大家要(),踊跃发言。

”A.自言自语 B.滔滔不绝 C.议论纷纷 D.口若悬河 E.各抒己见5、你对格言“应该让别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你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论语》十二章 最新译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最新译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最新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理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4.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孔子:“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多么有高尚啊,颜回!”
7.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缺点就加以改正。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江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及译文第十三章[原文]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译文]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

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

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注释]①宠辱:荣宠和侮辱。

②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

重视大患就像珍贵自己的身体一样。

③宠为下:受到宠爱是光荣的、下等的。

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如果我没有身体,有什么大患可言呢?⑤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必有辱,荣必有患,惊辱等#4,荣患同也。

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

何谓贵大患若身?大患,荣宠之属也。

生之厚,又入死之地,故谓之大患也。

人迷之於荣宠,返之於身,故曰大患若身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由有其身也。

及吾无身,归之自然也。

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无以易其身,故曰贵也。

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无物可以损其身,故曰爱也。

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

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古之達人,驚寵如驚辱,知寵之為辱先也;貴身如貴大患,知身之為患本也。

是以遺寵而辱不及,亡心身而患不至。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1.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顺从意愿,又不越过法度。

”4.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做老师了。

”5.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有疑惑。

”6.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贫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译文: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喜爱学问和事业的人比不上以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8.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

新教材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一、原文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假如〕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适宜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顿〕,不亦远乎?”《泰伯章》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那么〕?”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二、字词+句型〔一〕通假字1.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二〕词类活用1. 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2. 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3. 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4.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5.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三〕一词多义1. 克〔1〕克己复礼〔约束〕〔2〕克终者盖寡〔可以〕〔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4〕克期完成〔限定〕〔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四〕古今异义1. 文质彬彬古义:配适宜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2.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五〕特殊句型1.判断句〔1〕止,吾止也。

论语12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12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12章原文及翻译论语12章原文及翻译《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论语12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赏析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论语》十二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能够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6、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呀,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

多么有贤德呀,颜回!”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论语十二章》三行对译表

《论语十二章》三行对译表
舜文中学语文七年级学习资料
《<论语>十二章》原文译文三行对译
实词解释
仿.照.第.1.章.示.例.,完成词语解释。
(六字诀“留”、“删”、“换”、“调”、“补”、“增”)
句子翻译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孔子 按时 温习 不亦…乎,不是…吗?“说”同“悦”,愉快。
1、子.曰:“学而
时. 习. 之,不亦
说.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 不习乎?”
3.子曰:吾十 有. 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 命., 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 矩.。
4.子曰:“温故. 而 知
新., 可 以 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 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了解 连词,表转折,却 生气,恼怒 有才德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 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 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 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 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不也是君子吗?”(学习方法与道德 修养)
2.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2
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 其 乐。贤哉,回也!”
1
舜文中学语文七年级学习资料
7.子曰:“知 之. 者. 不如 好. 之者, 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8.子曰:“饭. 疏食 饮 水.,曲 肱. 而 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 而 富且贵,于. 我 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 者 如 斯. 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 可 夺. 帅也,匹夫 不 可 夺 志 也。” 12.子夏曰:“博学而 笃. 志,切. 问而近思,仁. 在 其 中矣。”

《中庸》第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中庸》第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中庸》第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译文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

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

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

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

《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

”这是说上下分明。

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注释
(1)费:广大。

隐:精微。

(2)夫妇: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

(3)与:动词,参与。

(4)破:分开。

(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雅·旱麓》。

鸢,老鹰。

戾,到达。

(6)察:昭著,明显。

(7)造端:开始。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同伙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认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个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子罕》子曰:“全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埋头,切问而近思,仁在个中矣.”《子张》《论语》十二章(翻译)1. 孔子说:“进修了(常识),然后按必定的时光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志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活吗?人家不懂得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教养的人吗?”2. 曾子说:“我天天多次地检查本身:替他人处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同伙来往是不是说谎呢?先生传授的常识是不是复习过呢?”3.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力做工作;四十岁能通晓事理,不为外物所困惑;五十岁的时刻我知道哪些是不克不及为人力所安排的工作;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类看法;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而不会超越规则.”4. 孔子说:“复习旧常识,可以得到新的懂得与领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先生了.”5. 孔子说:“只念书却不思虑,就会觉得渺茫而无所适从;只是幻想却不念书,就会对本身有害.”6. 孔子说:“何等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豪华的小小路里,他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闷,颜回却依旧自得其乐.何等有贤德啊,颜回!”7. 孔子说:“对于进修,知道怎么进修的人,不如快活爱好进修的人;快活爱好进修的人,不如以进修为乐的人.”8.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个中了.用不合法的手腕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 孔子说:“几小我一同走路,个中确定有我的先生,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进修,(看到本身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纠正.”10. 孔子对着滚滚江水,感慨地说:“时光就像流水一样消失,日夜不断.”11. 孔子说:“部队可以转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通俗的人,也不成以转变志气.”12. 子夏说:“普遍地进修并且能苦守本身的志向,诚恳地提问并且能多斟酌当前的工作,仁德就在个中了.”《论语》十二章专项强化演习题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空1分,共50分)(1)时习说乎有朋不愠正人(2)吾日三省为人谋忠不信传不习乎?(3)十有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4)温故而知新可以(5)罔殆(6)人不堪其忧(7)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8)饭疏食饮水曲肱不义于我(9)三人焉善者而从之(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11)夺帅匹夫(12)埋头切问近思仁在个中二.填空.(每空1分,共30分)1.标清楚明了既要勤恳进修,还要按时复习,把进修当作一件乐事的是:,?2.标清楚明了学须有友.志同志合的同伙不远千里而来,研讨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提高,天然成为乐事:,?3.含蓄地标清楚明了进修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求学的准确立场:,?4.曾参讲治学的人要看重小我的品格教养的句子是:???5.强调复习进程中自力思虑的主要性的是:,.6.阐述进修和思虑的辩证关系的是:,.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进修,随时随地都要留意进修的句子是:,.8.阐述要进修他人的长处,还要借鉴他人的短处的句子是:,.9.阐述念书肄业问的立场是以肄业为快活的句子是:(三重境界),.10、孔子感慨时光易逝,以鼓励本身和学生要珍爱时光肄业的句子是:,.11、《论语》中寄义深远,金铿玉振,从古到今,不知鼓励过若干志士仁人在邪恶的情况中守志不移的句子是:,.12、《论语》顶用简练朴实的笔致,勾勒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况,平常而又高洁,令人神往之至,在今天更显得弥足名贵的句子是:,,.,.13.写出五个在《论语》中消失,如今还应用的成语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6、全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7.博学而埋头,切问而近思.4、下列句子分类准确的是()(3分)○1人不知而不愠○2温故而知新,可认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6学而时习之.○7逝者如斯夫,不舍日夜. ○8吾日三省吾身. ○9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A.○1○2○4/○3○5○9/○6○7○8B.○1○5○8○9/○2○6/○3○4○7C.○2○3○6/○4○5○7/○1○8○9D.○1○2○3/○6○7/○4○5○8○9五.课外浏览.浏览下面短文,答复问题.(20分)曹冲生五六岁,智意(常识和断定才能)所及(达到),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送来)巨象,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手下人),咸莫能出其理(方法).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如石优等物)以载之,则较(比较)可知.太祖悦,即施行焉.1.给短文加一个适当的标题,填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3分)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0分)①有若成人之智②太祖欲知其斤重③访之群下④咸莫能出其理⑤太祖悦3.由文中人物可断定出故事产生在时代.(3分)4.曹冲是一个如何的人?文中解释这一点的是哪一句?(4分)1.《论语》是记载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以语录体和体为主.孔子,名,字,时代鲁国人,我国古代巨大的家.家.2.《论语》与《》.《》.《》合称为“四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汉英句子比较与翻译
第一节汉英句子直观对比与翻译
一、语义型的汉语与语法型的英语
鲁迅绍兴人。

水库是1958年修建的。

他要我投寄这封信。

他去市场买菜了。

他鼻子出血了。

这部电影我看过。

二、汉语的“话题——说明”结构与英语的“主语——谓语”结构
他是个日本女人。

她是一个美国丈夫。

我(的铅笔)比你(的)尖。

你(的电脑)坏了找我。

人家是丰年。

一条板凳坐四个人。

三、汉语“竹节”式结构与英语“葡萄串”式结构
这些都应该向他们去进行教育,加以纠正,而不是简单地去加以斥责。

These mistakes should be corrected by educating them and not by simply dressing them down.
再说林冲踏着那大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厂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得叫苦。

(《水浒传》第十回)the fodder depot the compound uttered a cry of dismay.
四、汉语“狮子头”句式与英语“孔雀尾”句式
1. 村东头的王大妈来了,受坏人欺骗的村民们也来了。

the scoundrel.
2. 与以母语为英语的人交谈是非常有益的体验,从中我们能学到许多东西。

比较与思考
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

Presently the wind dropped a little. By now the loose dust had all been blown away; leaving the roadway clean, and the rickshaw man quickened hes pace.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全都占了。

She’ll give you sweet talk when there’s hatred in her heart, and she’s so double-faced and tricky. All the time she’s smiling she tries to trip you up, making a show of great warmth while she stabs you in the back. That’s the way she is.
紫鹃答应着,忙出来换了一个痰盆儿,将手里的这个盆儿放在桌子上,开了套间门出来,仍旧带上门,放下撒花软帘,出来叫醒雪雁。

Zijuan, assenting, hurried out to fetch a clean spittoon, placing the used one on the table in the outer room. Having closed the door behind her, she let down the soft flowered portiere before going to wake Xueyan. 小国小民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战胜大国的侵略。

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ly defeat aggression by a big country, if only they dare to rise in struggle, dare to take up arms and grasp in their own hands the destiny of their own country.
第二节汉英句子翻译主位化转换的方法
汉英翻译中主位化转换的方法
1. 他买了一束玫瑰花。

bunch
2. 笔记本是今天上午丢失的。

notebook
3. 一年之计在于春。

A whole year’s work depends on a good start in spring.
4. 纽约远非温柔富贵之乡。

a bed of roses
5. 过去的二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

saw
6. 雨下得很大。

7. 一锅饭吃三个人。

8. 李大妈死了两只母鸡。

9. 论文提出了有关英语习语的许多基本翻译原则。

translation principles
10. 西部大开发扎实推进。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11. 她的照片看起来像个死人。

12. 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13. 我们的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14. 哭没有用。

15. 太快就不可避免犯错误。

16. 今天就到此为止。

17. 这里不允许任何人吸烟。

forbidden
18. 他杀了人就该受到法律的严惩。

19. 对这一课题做出了认真细致的研究。

20. 天天吃面条让我感到有点腻。

feel tired of
21. 西红柿多少钱一斤?
22. 这道数学题,我做不出来。

23. 李晓华英语学得不错,数学不行。

24. 交通规则人人要遵守。

the rules of the road
25. 他个头高大,身体强壮,我对付不了。

26. 这个班三分之一的学生期中考试数学不及格。

27. 北京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祝活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countdown
28. 关于动物他们提倡实行保护政策。

advocate a conservation policy
29. 这部电影我看过两遍。

30. 生活的其他方面我想他们无权限制我的自由。

As for the other sphere of life is concerned, I don’t believe they have the jurisdiction to restrict my freedom.
第十三章汉英篇章翻译
1. 衔接与连贯(Cohesion vs Coherence)
2. 形合与意合(hypotaxis versus parataxis)
3.译文句子之间的衔接
参照Mrs Thatcher has resigned. She announced her decision this morning.
替代I like movies.And I do. 1. 他今晚回来吗?我想会回来。

省略Ellipsis involves the omission of an item. In other words, in ellipsis an item is replaced by nothing.
1. 这儿是宝地!要不是宝地,怎么越来人越多?
连词连接Conjunction involves the use of formal markers to relate sentences, clauses and paragraphs to each other.
1. 制定并实施钢铁、煤炭、水泥等11个行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增幅明显回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大幅下降。

We also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carry out structural adjustments in 11 industries, including the steel, coal and cement industri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ere was significant decline in the growth rate of investment in some industries with surplus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total investment for new planned projects dropped significantly.
词汇衔接
1. 他们偷,他们抢,他们欺骗,谁也不敢惹他们。

2.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

The voice the sentence can be changed to achieve coherence.
1. 他出现在看台上,观众给予热烈鼓掌。

2. 口试时,问了十个问题,她都答对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