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合集下载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05
整体感知的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文本内容、 把握主题思想、 分析人物性格

评价方法:通 过阅读测试、 课堂提问、作 业批改等方式
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根 据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制 定合理的评价
标准
反馈与改进: 根据评价结果, 对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进行 反馈,并提出
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效果
教学策略: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以促进学生整体 感知能力的发展。
教学效果: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以 评价教学效果。
学生反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整体感知教学的接受程度和满意度, 以改进教学策略。
教师培训:定 期组织教师参 加培训,提高 整体感知教学
能力
资源建设:建 立丰富的教学 资源库,方便 教师查找和参

教学实践:鼓 励教师在实际 教学中尝试和 运用整体感知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建 立科学的教学 评价体系,激 励教师提高整 体感知教学能

促进跨学科合作,推动整体感知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跨学科合作: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共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提高整体感知教学的效果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整体感知教学的认识和教学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实施整体感知教学。
06
整体感知的未来发展
深入研究整体感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 实践经验:国内外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和经验总结
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整体感知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浅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科阅读教学的特点越发凸现出来。

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提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

要真正学会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必须具备。

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增强整体感知课文的意识让学生学会着眼整体,从整体感知入手去研读课文。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文的目光,没有立足于整体的思路,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掌握了整体各部分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协调,那么这些部分的组合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功能,其功能将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不是孤立的,必须把它们作为课文的一部分来处理而不是让他们游离课文之外。

只有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课文中来理解,才能做得恰如其分,也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精髓。

否则,就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

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必须让学生增强整体意识,使学生养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习惯。

二、要掌握方法,找准突破口(一)引导学生入境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名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教读文本前首先把学生带入作者写作时的意境,使学生与作者亲近、相知,产生情感的共鸣。

引导学生入境,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

(二)辨明文体文体不辨就有盲目性,就会走弯路,影响整体阅读效率。

体裁往往决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从辨别文体入手,即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体裁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比如散文,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是由景及情。

要理解文中的“景”,就必须按照其文体特点依次抓住特征、观察点、角度、顺序。

要把握作者的“情”,就要从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个方面来完成。

间接抒情离不开想象联想、渲染衬托,直接抒情则必须抓住文中的议论。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摘要:整体感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它是一种阅读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整体感知的概念、意义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阅读活动和训练,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水平。

关键词:整体感知;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策略;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正文:整体感知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理解一个整体来理解文本的某个部分,也就是看到整张图画再去分辨其中的细节。

这种阅读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文本的主旨,从宏观上理解文本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例如,让学生先整体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再分析文章的细节;或者让学生通过看图片、阅读标题等方式来推测文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阅读活动和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如设置阅读任务、组织课外阅读等。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可以促进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层次和阅读能力的文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中找到感悟,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整体感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而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重要手段。

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学术成绩和语言能力。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却遇到了难以理解和记忆的问题,这往往是因为学生缺乏整体感知能力。

因此,本文将从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培养整体感知的方法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整体感知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在阅读中注重整体感知,古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初中语文教学也应更加重视“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1.当前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存在的误区1.1 匆忙研读,浅尝辄止。

有的教师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

才初读一遍课文,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结果,学生所说的只是些枝节、琐碎的东西,所提的问题比较肤浅,对主要内容的感知也比较片面。

1.2 注重内容,忽视形式。

很多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往往只注重课文内容,而忽视了言语形式。

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

1.3 放任自流,缺乏指导。

课堂上,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来整体感知,由于教师缺乏方法的指导,学习的提示,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不得要领。

2.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笔者认为,“整体感知”并不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是需要教师引导的。

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环节,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材料内容和形式),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摘要:阅读文章,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如果缺乏整体意识,劈头就是架空分析,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难以发现作品的内在美,更难以真正把握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意义要义角度必要性在2000年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了“整体感知”的阅读新理念,针对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面面俱到的扣挖肢解,主张让学生自己整体感知文章,让学生自己直接参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老师将筛选好的东西喂给学生。

所以本文以“记叙文阅读”为例,谈谈对“整体感知”这种理念的个人认知。

一、整体感知的作用和意义“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明确要求。

而且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的整体感知能力的阅读题,在近几年的中考中也屡见不鲜。

例如: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件事?写了这些事的用意是什么?怎样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即使是一些关键句的含义分析,也离不开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融会贯通。

例如:“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含义,作者强调要将人生中面临的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困难,再一个个地克服它们。

学生们只有明白了文章的主旨,把它放在全文的语境中,才能清晰地明确这句话的内涵。

二、整体感知的要义孙荻芬先生说:“感知课文内容,是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直接的反映,简单的认识。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明确指出:“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识。

”据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整体感知课文的要义归纳如下:1.学生是阅读行为的发出者,是阅读的主体。

2.整体感知课文基本上属于感知阶段,是对课文的“直接的反映”,“近乎直觉的认识”。

3.整体感知强调阅读的整体性。

三、整体感知的方法和角度在阅读教学中,提出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是对阅读规律的遵从。

阅读教学“整体感知”五途径

阅读教学“整体感知”五途径
读这篇文章 ,体会它那恢 弘的气 势 ,跟上它那铿锵 的节奏 , 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激荡吧 ! ”通过 朗读 ,学生不仅 初识 了气
“ 题 目”这个 眼睛 ,我们就 能透视文章 的深处 。有 时 ,抓住
“ 题 目”这一 教学 资源 ,要 学生变换 角度重新拟题 ,并 说说 前后 拟题的优 劣 ,能最大 限度地激发 学生的 兴趣 ,调 动学
整体上欣 赏 、领悟到 文章的灵动与鲜 活 。长此 以往 ,学生 对语文 的学习兴趣就会 淡化 .不利于语 文能力 和综合 素养 的提高 。因此 ,要提高语 文课 堂 的教 学效率 ,就应在 注重 文本局部 品味的 同时 ,加 强对文本 的整体感知 。那 么 ,在 阅读教学 中 ,如何引 导学 生快速 、高效 地整体感 知文章 的
古人 云 : “ 书读百遍 ,其义 自见。 ”朱熹也说 : “ 读得
熟 .则 不解说 自晓其义也 。 ”确实 ,朗读很重要 ,通过反 复 地朗读 ,能使 学生领会文 中词 句的含义 与作用 ,理解课 文
的思想 内容 ,理 清作者的 写作思路 。 因此 ,语文教 师要根 据 文章 的特点 .让学 生采用 多种形 式去充 分地 朗读 课文 , 引导学生沉浸 到文本之 中,在 读中感受文 字的精 当 ,语 句
此以往 ,学生对语 文的学习兴趣就会淡化 ,不利于语文能力和综合 素养 的提高。本文结合 一些教 学案例 , 探 究、总结 了快速整体感知文章 内容 的有效途径 :反复 “ 朗读”为抓手 、 “ 复述 ”课 文巧穿掇 、 “ 换题” 训 练促感悟 、 “ 猜想”验证相 比较和 “ 活动”体验 现情境 ,以期对 语文教师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内容呢?

修辞 ) ,表现 出什 么 ( 情 感 、效果)等方面进 行考虑。

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误用和适用

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误用和适用
感 知 至 少可 以敞 开让 学 生 多 说 几 句 。用 一 条横 线 的空 间 来 限 制学 生 感 受 的这 种 做 法 是 否 得 当 。在 学 生 接 触
文本之初, 整体 感 知 模 糊 的状 态下 , 师 的 主 导性 的确 教
应 该 体现 . 用老 师 的 意 见定 一个 答 案 , 学生 的体 验 但 置
20 0 0年 《 中语 文 教 学 大 纲 ( 验修 订版 )之 “ 高 试 》 教 学 内容 和 要求 ” 读条 目第 二 条规 定 “ 体把 握课 文 内 阅 整 容 . 清 思 路 。 括 要 点 。 解 作 者 的 思 想 、 点 和 感 理 概 理 观
情 主 要 是在 语 文 教学 中要 重 视 学 生 思 维培 养和 语 感 ” 养成 的背 景 下 提 出 的 。 整体 感 知 ” 为 肢 解 课 文 的对 “ 作 立面 . 调 学 生 的语 感 培 养 和思 维 创 新 。 强
于 不 顾 . 样做 的理 由只 有 一 个 , 是 让 教 学 的轨 道 顺 这 就 着 自己 的预 设 一 步步 地 走 下 去 。整 体 感 知成 就 的是 一 节 巧妙 设 计 的课 堂 在 实 际 教 学 中 。 有许 多现 象 : 教 师 而 言 , 文 的 教 学 目标 .似 乎 只要 有 整 体 感 知就 能 体 现新 课 程 阅读 教 学 的 意 义 和价 值 . 因而 不
管 什 么层 面 的 问题 . 用整 体 感 知 解 决 。 体 感 知 成 了 都 整
《 通 高 中 语 文 新课 程标 准 ( 验 )强 调 “ 读 文 普 实 》 阅 学 作 品 . 引 导学 生 设 身 处地 去 感 受 体 验 , 视 对 作 品 应 重 中形 象和 情 感 的整体 感 知 与 把 握 。 整体 感知 是 在 重 视 ” 语 文 学科 的人 文 性 、注 重 新 课 程 中 文学 作 品 内涵 的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摘要:“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阅读文章,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如果缺乏整体意识,劈头就是架空分析,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阅读教学的整体感知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从初读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局部感知,品析文章主旨;归纳感知,明确写作意图等几个教学策略来把握,从整体上引领学生感知课文,达到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阅读教学;整体感知;小学语文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整体感知”的理解不够准确,表现为:(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感知而感知有些教师认为初读感知就是书声琅琅,不在乎学生是否“有口无心”,为了“感知”而“感知”。

(二)注重课文内容,阅读形式单一有些教师认为整体感知“没戏可唱”,只关注课文主要内容,形式单一。

(三)注重过细分析,淡化了整体把握有些教师只注重“精读课文”时的“过细分析”,削弱了课文的整体美感。

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时要有所忽视,有所淡化。

二、小学语文阅读整体感知的教学策略(一)初读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在以讲读课为主的阅读教学中,“初读”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这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

先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了解,有助于学生迅速进入状态,融入文章,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也就能更迅速、更准确。

通过初读,学生能够明确文章写了什么,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1.反复读文,给予充足的时间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这个环节中,初读检查的设计尤为重要。

指名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结合纠谬正误,目的是要检查一下是否真的读通了课文。

但若课课如此,就成下策。

教师可以运用教学机智,让学生读“你最喜欢读的一段课文”,或让学生“自由组阁”:“你喜欢哪几位同学和你一道来分节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只要学生“挑一个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挑一个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等等,把选择权充分交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本类阅读整体感知》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本类阅读整体感知》教学设计
段落之间关系是怎样的,先写...又写...后写...
③ 为什么写?(归纳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立足于学情,精准定位讲授的方向,促进学生了解整体感知的概念、明确整体感知在文本类阅读中的重要性。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 课内寻根 忆读课文 体悟“整体感知”
阅读:鲁迅《藤野先生》(八下)
完成下列问题:
《刘姥姥进大观园》
刘姥姥是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其语言、动作极富个性。阅读时,画出描写语言、动作的语句,把握其性格特点。
九下
《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
类型三 题目含义及好处
册数
篇目
考点探源
七上
《秋天的怀念》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以《藤野先生》为例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理解,交代了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赞扬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36——38自然段):描写了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藤野先生的崇高精神对作者的激励和鼓舞。
《散步》
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一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再塑生命的人》
阅读文章,要关注标题,尤其是那些能揭示主旨的标题。本文题为《再塑生命的人》,为什么生命要“再塑”呢?谁来“再塑”生命?如何做到的?
七下
《驿路梨花》
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呈现“整体感知”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呈现“整体感知”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

呈现“整体感知”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我们都知道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根据从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再对各部分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回到整体上进行综合归纳,从而达到对整篇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完成得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阅读教学的成败。

如何让学生较好地呈现其“整体感知”的收获,本文拟提出几种常用的方式,就教于方家。

一、复述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复述内容。

观察其复述是清晰的,还是含混的;是有条理的,还是凌乱的;是准确的抓住了文章的主要信息,还是不得要领,鸡零狗碎。

通过复述,令学生呈现感知的收获,而教者也从中得到灵活施教的参考信息。

二、漫谈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随意谈谈对文章的感受,不提出任何限制,使学生能自由自在地倾吐自己的想法。

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见解,又会给其他人以启示,从而产生环环相扣,波波相连的教学效果,不独呈现其“整体感知”的收获,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想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谈谈由这篇文章联想到什么。

可以是自己的切身经历,也可以是其他的相关信息。

由其“联想点”,可以判断其“整体感知”的质量,同时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拉通,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刻领悟。

四、换题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给文章换个题目。

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信息的再加工过程。

在呈现“整体感知”诸方式中,这是最常用,最容易出花子的一种。

学生所换题目,往往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其中一些精彩之作,甚至给人超过原题之感。

五、亮点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就内容,人物,语言,结构四方面中的某一点来谈自己的感受。

可设置以下几种问法:说说文中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或人物;你喜欢本文的语言吗,为什么?请说说本文的大致思路等等。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策略整体感知可谓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

这一步做好了。

对后面通常将要进行的局部和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究会起到很好的整体上的宏观把握作用。

反之,阅读文章的主旨、基调、思路、写法等方面的内容不明或不清,局部和具体的问题将得不到很好的深入探究。

最终无法全面准确地把握全文。

一、归纳中心,把握文章主题文章中心,也叫文章主题,亦称主题思想’、中心思想。

它存在于全文的整体之中。

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通读全文,从全文的所有段落、所有语句及其段与段的联系、语句与语句的联系当中推究出来。

当然文章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文体,表现中心思想的方式不同,因此。

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也就不同。

总的说来,议论文的中心思想最易捕捉。

如,有的议论文采用论点式文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拿来主义”就属于这一类。

它们的文章标题通常就是中心思想;有的文章标题只为我们提供了线索,但我们可以沿着标题所提示的思路去寻找,如“雷锋塔的倒掉”:还有的文章标题只是提出了主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中心思想:有的议论文虽然在中心论点统领之下还有分论点,但中心论点通常便是中心思想,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于开首第一段就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

当然,凡议论文中心论点不一定都出现在导论部分。

有时也出现在议论部分;有时也出现在结论部分,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对待。

想捕捉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也可先从文章标题人手,然后,如若文章开头与结尾有议论文字的话,便紧抓这些议论文字不放去深入探究。

一般来讲,只要做到了这些,这类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便可捕捉到手。

但是,记叙文中更多的文章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来体现中心思想的,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又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从人和事的诸多因素中总体地去把握它们。

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根据事件发展的顺序。

抓住中心线索,逐步分析,了解事件所反映的意义和精神实质,从而达到对中心思想的掌握和归纳: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着重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这类课文的中心思想是由人物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也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也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也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一、什么是“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

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的重要性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出:“义务课标还应考虑汉语言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头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课标还对第二、三阶段的阅读方面规定:“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主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即要有整体把握的能力,也就是整体感知的能力。

整体感知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课文的概貌,构建起全文的语义图像,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微观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其课文学习效果。

三、整体感知的策略学习一篇文章,需先迅速地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题、材料、关键词句,粗略地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与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对进一步阅读,分析文章的各个局部,将起到定向作用。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迅速地整体感知文章呢?1.反复诵读,把握全文。

读通课文,是整体感知课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否则,整体感知便成了空中楼阁。

有些阅读课,常常是文章还没有完整地读一遍,就匆忙地进入分析课文阶段。

这样,学生对课文只能是一知半解。

但有些感情色彩浓郁的诗文,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到作家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的淡淡哀愁。

2.把握情感,体味全文。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情感浓郁、情绪复杂的文章,把握了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脉搏,也就等于找到了进入文本、体味文本的通行证。

例如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整篇小说由情绪主宰、推动着:“我”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大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

小学阅读整体感知教案及反思

小学阅读整体感知教案及反思

小学阅读整体感知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小学阅读整体感知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结构和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3. 促进学生形成自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4. 培养学生对于多样化文本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准备:1. 适合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故事书籍。

2. PowerPoint或投影仪。

3. 笔记本电脑或纸质材料。

教学步骤:引入:1. 使用图片或故事开头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讨论他们对故事的第一印象。

2. 向学生解释整体感知的概念,即通过把握整个故事的框架和大意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开展活动:1. 选择一个适合年龄的故事,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先浏览整个故事的标题、图片和章节,了解故事的基本信息。

2. 分发故事书籍或打开故事电子文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阅读。

鼓励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讨论和彼此解释故事中的问题和细节。

3. 在小组阅读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对整体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其他学生可提问和发表意见。

指导学生思考:1.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和情节,以及这些事件和情节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提醒学生注意故事的起承转合,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结构。

3.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事,例如通过角色的眼光、情绪或动作来理解故事。

4. 提供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总结反思:1. 综合小组分享和学生个人思考,总结整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整体感知故事时的体验,并分享感受和反思。

3.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阅读整体感知能力的建议,并讨论如何在日常阅读中运用这种能力。

教案反思:1. 检查学生对整体感知阅读策略的掌握情况。

2.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供个别辅导和指导。

3.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尝试不同的阅读策略,以提高整体感知能力。

通过以上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整体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培养他们对于不同文本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叩开阅读教学之门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叩开阅读教学之门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叩开阅读教学之门
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指的是通过对整篇
文章的全貌和结构的把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文章主题、段落结构、主要观点等方
面的整体认识,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策略和加深对文章内容
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比如通过预习、导读、梳理段落结构、帮助学生提取主旨句等方面。

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归纳和总结,让他们在阅读的
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整体感知能力。

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脉络,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进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和准确性。

整体
感知也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它能够为后续的阅读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素养。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网友来稿)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网友来稿)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网友来稿)管旭好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的阅读教学中出现了“过细分析”的现象,并且此现象在许多地方正日趋严重化。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语文教育界提出了“整体感知”的阅读教学模式,但此教学模式并非全盘否定“局部分析”的作用。

本文试图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窥探“整体感知”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阐述“整体感知”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

关键词:阅读、整体感知、教学模式一、“过细分析”及其消极影响当前,我过的阅读教学重分析,强调语言形式,因此出现了阅读教学中偏重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主义”倾向。

其具体体现就是“过细分析”现象的严重泛滥,即对文章进行分析时脱离全文,执着于字词的表层意义,句子的静止结构,修辞的格式属类,篇章的逻辑归纳等一系列对文章进行肢解的教学方式。

这种肢解教学方式已经形成一种僵化的固定模式,上课过程可概括为:一注音,二解词,三分段,四主旨,五特色,六练习。

这种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在一篇文章中,重“字、词、段”,轻“全文”。

当前由于单元知识点的确立,教学目标清楚而明确,许多教师为贯彻知识点的学习,在分析课文时,把精力放在体现知识点的几个段落上,或对某些词句进行静止的结构语法分析,这种方法是把课文作为知识点的证明和阐释,貌似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其实是肢解了课文的整体美感,削弱了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感悟。

2、在一个单元中,重“讲读”,轻“自读”。

大部分教师都把自读课文看作是知识迁移的训练课,是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点的具体应用。

因此多采用以讲读带自读课文:讲读课文从各个方面对重点段落进行剖析,自读课文则出几道训练题,一带而过。

这只是“知识点”的巩固而非能力的培养。

语文能力不仅仅指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在深层次的意义上,它取决于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

没有对事物深刻的认识,不管语言如何华美,也是没有力量的。

教材选编的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形象、艺术魅力,而教学中出现的这些偏差抹杀了其独立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停留于文章的部分内容、语言的把握,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深层领悟。

对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再认识

对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再认识

对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再认识阅读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获取文字信息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的载体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

阅读教学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学习语言,学习表达,学习做人。

我们阅读一篇课文,通常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而“写了什么”是阅读一篇课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写人的课文,当然得知道写了谁,写了这个人的哪些事;阅读写事的课文,当然得知道写了什么事,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阅读写景的课文,当然得知道作者在哪观察,观察到什么;阅读说明文,当然得知道作者在介绍什么,介绍哪些方面;阅读议论文,当然得知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用了哪些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这些都是“写了什么”。

此外,古诗文、童话、寓言、小说等,我们在阅读时,也得知道“写了什么”。

如果阅读一篇课文后连“写了什么”都模糊不清,后面的“为什么写”“怎么写的”就无从谈起了。

对于“休闲式”的阅读,如阅读报刊,我们往往只需要明白“写了什么”就可以了,而“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可以不关注或者少关注。

但是,对于阅读教学,“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是绝不能忽视的,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了。

阅读教学一般分为初读和深读两个阶段,初读阶段一般解决“写了什么”,深读阶段一般解决“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

对于精读课文,我们一般在第一课时进行初读,在第二课时进行深读;略读课文的教学虽然只用一个课时,但依然是先初读后深读。

以往,我们的阅读教学在解决“写了什么”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接下去就是逐段讲问。

一篇课文下来,提了上百个问题,大多数问题都是跟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学生自读就能读懂的问题,而“为什么写”和“怎么写的”之类的问题几乎没有。

这样的阅读教学,条分缕析,缺乏整体,学生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探究,没有时间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写了什么”成了阅读课的全部。

为了打破这种“逐段讲问”的阅读教学模式,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近年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开始关注整体感知,强调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进行整体感知,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

[阅读教学整体感知的方法]阅读教学整体感知局部揣摩

[阅读教学整体感知的方法]阅读教学整体感知局部揣摩

[阅读教学整体感知的方法]阅读教学整体感知局部揣摩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步骤之一,它改变了过去教学中强硬灌输、机械分析的弊端,避免了阅读教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整体感知这一步骤该如何操作呢?一、问题引领法例如《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可提出七个问题:1 皇帝有何嗜好? 2 两个骗子怎样设圈套? 3 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4 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 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的? 6 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 最后结果如何?学生根据这七个问题进行接龙复述,便可领会和掌握全文。

二、畅谈感受法以《乡愁》教学实录为例:师:让我们伴着如泣如诉的乐曲走进余光中,走进《乡愁》。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老师示范朗读。

背景音乐:马思聪《思乡曲》)(板书:听读,说感受)师:例如,我听到了作者的汩汩心泉,听到了承欢母亲膝下的绵绵亲情。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生:我听到了厚重的思念。

生:我听到了绵延在心底的苦,隐藏在思想深处的痛。

生:我听到了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生:我感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

师:请同学们用心去读,把自己放进去,进人作者的情感世界,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你一定能读出别人读不出的东西。

(板书:朗读,说理解的话)师:好,谁愿意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生:本诗以“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的时间顺序,组成四幅画面: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生:本诗借助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用绘画的语言把思乡恋国之情画了出来。

师:你一个画字用得好!生:本诗的写作手法是托物寄情。

生:作者的感情升华了,由乡关之思上升到家国之恋。

三、置换标题法这种方法即是在标题上做文章,通过标题的改换来把握中心内容。

如《智取生辰纲》的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中国古典小说大多是章回体,每一章回之前都有一个用对联的形式写的回目,以此来概括本回的内容。

阅读教学要关注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要关注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要关注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阅读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学生对文本整体的理解和感受。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篇有关什么的文章?”“文章的段落层次是怎样安排的?”“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吗”?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学生从整体上深入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效果。

有的问题,足够学生读上一节课也不一定能弄明白问题的答案。

所以,关注阅读的整体性的前提是,学生得有时间充分阅读文本,得有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得有充分的品味的时间。

课堂上,满堂问或总是一问一答的阅读教学,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效果,只有问得精,问得少,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展开阅读。

就当前的阅读教学看,教师们也在尝试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提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样的问题。

如果不是流于形式,不是单纯地模仿一些专家的课堂教学流程,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就怕教师们不舍得放手,放不下自己的教学预设,学生刚刚对文章整体有一点了解之后,就又开始发问了。

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的时间还是被占用了之后,导致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能力的极度缺失。

在学生看来,阅读,只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够回答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答对考试卷上的题目就可以了。

这正是学生阅读读不出自己,阅读不深入,不能自己提出问题,思考能力不强的症结所在。

再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传统教学的很多理解,都来自教师自己的理解,教师课前对文本有了理解之后,来到课堂,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认同自己的理解,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也多数是这样。

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很抽象,很稀薄。

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

没有深入阅读,不经过思考的阅读,学生谈不上感受,谈不上理解,谈不上读出文本真正内涵。

所以阅读教学总是停留在读正确,读流利,读通顺的层面。

再好一点,也只能达到读出感情。

而那些个性化的理解,创造性的思考就很少能触及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浅论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科阅读教学的特点越发凸现出来。

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提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

要真正学会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必须具备。

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整体感知课文的意识
让学生学会着眼整体,从整体感知入手去研读课文。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文的目光,没有立足于整体的思路,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掌握了整体各部分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协调,那么这些部分的组合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功能,其功能将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不是孤立的,必须把它们作为课文的一部分来处理而不是让他们游离课文之外。

只有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课文中来理解,才能做得恰如其分,也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精髓。

否则,就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

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必须让学生增强整体意识,使学生养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习惯。

二、要掌握方法,找准突破口
(一)引导学生入境
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名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教读
文本前首先把学生带入作者写作时的意境,使学生与作者亲近、相知,产生情感的共鸣。

引导学生入境,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

(二)辨明文体
文体不辨就有盲目性,就会走弯路,影响整体阅读效率。

体裁往往决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从辨别文体入手,即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体裁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比如散文,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是由景及情。

要理解文中的“景”,就必须按照其文体特点依次抓住特征、观察点、角度、顺序。

要把握作者的“情”,就要从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个方面来完成。

间接抒情离不开想象联想、渲染衬托,直接抒情则必须抓住文中的议论。

由此可见,辨体既能根据不同体裁选用相应的阅读方法,又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从而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三)探求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要指导学生摸清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弄清作者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及宗旨。

例如教学鲁迅的《雪》这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作者鲁迅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这篇文章的,他为什么要发表这篇文章,他将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对比来写目的是什么。

如果这些问题搞不清楚,学生就会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即使把课文背得精熟,也不能真正把握全文的脉络,文章深
刻的内涵。

由此可见,探求作者的思路,是弄清课文内容和层次结构的一把钥匙,舍此则不能真正打开阅读理解的大门。

教师不仅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作者的思路,还要教会学生独立地探求作者的思路,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

(四)抓关键句
一篇课文中往往有许多关键句,或牵一发而动全身,或写的非常精彩,学生阅读课文时,就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这些句子。

为了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旨和特点,不妨让学生亲自说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讲《背影》一文时就是这样做的。

如,他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几次写到背影,几次写到流泪?”“分别在什么情况下点到的背影,在什么情况下流的泪”。

学生很快找出相应的句子。

七嘴八舌,并不是凑答案,而是互相启发,交流感受,为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脉络铺路搭桥。

同时,也是为“入境”创造一定的氛围。

这样做,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需要和兴趣,激励学生加快阅读速度。

(五)重新拟题
每一篇文章标题都是文章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其中的奥妙;指导学生为课文重新拟一个合适的标题,无疑是一把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为既是另拟标题,就必须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选取不同于原题的角度,认真思考,反复推敲,才能拟定。

这样,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实现了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我先让学生细读课文,然后叫学生从菲利普夫妇的角度和主题的角度,重新拟题目。

结果学生通过阅读很快就拟出了《冷酷的兄嫂》《希望的肥皂泡》《都是金钱惹的祸》《拜金者》等,较好的实现了对课文的整体阅读。

(六)归纳概括
归纳概括是将部分综合成整体,对事物的概貌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整体感知课文的根本,现代文阅读就是着重考查在整体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并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综合能力。

为此,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应从整体入手,增强概括能力的训练,从宏观上把握全文。

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和理解,最初是零散的、缺乏条理的,必须要有归纳、整理的概括提炼,只有把最初分散的理解作适当的归纳提炼和正确的概括,才能达到对作品内容、作者意图和文章表现形式有个较完整、全面的理解,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还如,我们教学阅读《变色龙》这篇小说时,若要能从整体上认知课文,把握故事情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一至二个字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要找到最多个能够概括全文的字眼,就必须认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全文的中心。

事实也得到证明,学生对之很感兴趣,
纷纷发表见解,提出了众多的、互不相同的能统摄全篇的字词,如,断案、变、闹剧等,并详尽地阐述了理由。

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把握情节的概括能力,而且实现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实践证明,在阅读课文时,我们只有认识到一篇完整的课文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意义联系系统,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复习和应试,如果脱离了完整的意境,看不到作者的思路,尽管在字、词、句、段上狠下功夫,也只能是徒劳无益,发现不了作品的内在美。

以上是本人在阅读教学方面的粗浅认识,目的在于阐明:要提高阅读教学中的效率,必须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上下功夫,找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足,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之路走的更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