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一)3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左联”
“革命文学”又称“左翼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在早期,经常被叫做“普罗文学”。 “革命文学”的倡导经过了一个由低潮到高潮的发展过程。 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肖楚女等, 就通过《新青年》、《中国青年》等刊物,开始宣传“革命文学”的主张。如邓中 夏在《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中强调,新文学应该“警醒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自觉, 和鼓吹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勇气。”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中要求: “我们的文 学家,同时是一个革命家”。教导作家:“倘若你希望做一个革命文学家,你第一 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你的革命的感情。”“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 革命文学”。 除此之外,沈雁冰(茅盾)、蒋光慈(赤)、郭沫若、鲁迅等文学前辈也从不同的 角度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沈雁冰在《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中强调:“无 产阶级艺术绝非仅仅描写无产阶级生活就算了事,应以无产阶级精神为中心而创造 一种适应于世界的艺术。”蒋光慈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中提出:“因为社会 中有阶级的差别,文化也随之含有阶级性。”郭沫若在《革命与文学》一文中号召 文艺青年“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漩涡中去”,指出当时时代所要 求的文学,“是替被压迫阶级说话的文学”,“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 写实主义的文学”,“是站在第四阶级说话的文艺。”鲁迅的观点主要体现在1927 年4月8日在黄埔军官学校的讲演中,题目是《革命时代的文学》。
二、出现这种文学特征的原因 1、社会现实原因
尽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翼集团取得了胜利,夺取了在全国政治、经 济、军事等方面的绝对控制权,但是在思想、文化和文艺领域,却始终未能形成具有 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领导力量。而共产党虽然力量薄弱,却因为有着为了全人类的宏伟 理想, 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具有绝对影响力的作家。这样,就使得国共双方在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文艺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最 终又使得它们谁也统治不了谁,在思想、文化、文艺领域,产生了一块表达较为自由 的天地。在这块天地里,一方面,左翼革命文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发展了起来, 另一方面,与左翼文学相对立的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造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也一并 活跃起来,从而形成了30年代无产阶级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个人民主主义文学并存共 荣的局面。
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30年代现代文学的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主要是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及文学思潮的演变。
下面是具体的解释:
1. 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3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国共内战、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挑战。
这些变革推动了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关注,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政治倾向。
2. 文学思潮的演变:在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过程。
此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文学思潮,如“鲁迅主义”、“左翼文学”、“现代派”等。
这些思潮在文学创作中提倡自由思想、个性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反映了时代的变革和文学创作者的精神追求。
总之,30年代现代文学的两条基本历史线索是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及文学思潮的演变。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当时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7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一)
2、巴金:《新生》、《萌芽》、“爱情三部 曲”(《雾》、《雨》、《电》)、“激 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确立了巴金的艺术风格和文学价值。
3、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 《大波》等,交织成一幅绚烂多彩、内涵 丰厚的四川近代历史风俗画卷。
4、丁玲:《韦护》、《一九三〇年春上海》、 《水》等小说具有左翼文学开拓意义。
四、作品探讨: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
丁玲作品的女性具有:美(外在、内 在)、傲、悲等特点。
张天翼
一、生平及创作(略)
二、小说的主要内容
始终贯穿着反暴虐、反虚伪、 反庸俗的讽刺主题。1、伪善、狡 诈的上层人物 2、甘心做统治阶级 附庸的人物 3、下层卑贱者
三、艺术特色
1、艺术构思上,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喜剧 的矛盾,使之交错并结,在假象和实质的 强烈反差中揭示人物的真面目。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历史背景和原因:早期共产党
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社会的急剧 变革;社会政治斗争形势;国际无 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3、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人物鲁迅、冯雪峰、 柔石等。并制定了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48页)主要刊物有《创造月刊》、《文化批 判》、《拓荒者》等。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加强了与国际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革 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培育了新一 代作家;开展了文艺思想斗争和论争。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思潮
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
一、左联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 为“左联”。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冯乃超、柔 石、 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 的 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 的’ 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会 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 等七人为常务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重要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文学论争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文学发展总评
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文学特征 是多元性和丰富性,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30年代文学,经过整个20年代的发展和陶冶,艺术 水平明显地提高。30年代文学所达到的艺术境地, 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各派作 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取得 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环境与典 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年代的一 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收 期。
2013-8-8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现代文学(一)复习总结资料
现代文学复习(一)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主要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
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
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最新 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概况-精品
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概况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文学思潮史中占据独特的位置,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的,欢迎阅读查看。
现代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它广泛运用各种超现实的手法,诸如象征、反讽、暗示、颠覆、戏仿等手法,来表达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己、荒诞感受和存在意识。
19世纪中后期,西方社会普遍走向垄断阶段,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也日渐壮阔,西方一批中小资产阶级人既对苦难的现实不能接受,又对前途捉摸不透,一种普遍性的毁灭情绪沉入他们痛苦的心灵深处,以至许多文人创造出审美的意象世界来寄托忧思。
表现在文学中就呈现出一种荒诞、变异、晦涩、以丑为美的创造风格。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上一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某种社会病在人们内心的反应。
在困惑不宁、变迁骚动的时代,就容易崇尚主观和象征,这可以说是中外艺术审美史上的一个共同特征。
一、2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由高潮开始退落,尤其在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人们面对复杂多变、惨淡沉痛的现实社会感到茫然失措,普遍陷入一种彷徨、不安的状态。
孤独、痛苦、惶惑成为当时人们主要的心理情绪特点,这一阶段的中国社会心理与19世纪中后期的西方社会有某些相似,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所表现出的孤独感、痛苦感、迷惘感、焦虑感与此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不谋而合。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一经结合,就具有了中国特色,呈现出中国的民族特征。
有学者认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其次,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虽然在希望中感到绝望,但更在绝望中追寻希望。
最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仅破坏旧传统而且创造新的传统。
从作家方面来看,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20年代中国文人创作情绪和创作心理的结晶。
其中,李金发的《微雨》、向培良的《沉闷的戏剧》、鲁迅的《野草》等都有着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这一系列作品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崛起。
30年代文学思潮
本章小结:
• 本时期在革命文学倡导下发展起来的左 翼文学运动,发扬了五四文学的战斗传统, 对追求革命的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加 强了新文学思想的深度,形成了30年代文学 的主潮。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和民主主义文学 思潮在发展之中,不论有怎样的缺失,应该 承认他们的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有着独特的 贡献,对左翼文学主潮起到了补充作用。
三、文艺大众化:和通俗文学抢市场
文艺大众化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学建设 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左联”时期,由于经过革命文学的倡 导和论争,革命作家普遍提高了思想认识, “文艺大众化”便被作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和 实践问题来加以探讨。
三次有关大众化问题的讨论
• 1、1930年进行了第一讨论。集中讨论了大众化 的形式问题,即如何写出大众“看得懂”的作品。 • 2、1931年冬开始,到1932年结束。这次讨论是 在“左联”有关决议精神的推动下进行的,讨论的 重点虽然仍是文学形式的大众化问题,但已较多地 涉及了文学内容的大众化和作家思想意识的改造等 问题。 • 3、1934年进行了第三次讨论。这次讨论先由新 旧形式问题的重新讨论开始,针对一些人的错误认 识,鲁迅写文章,用辨证的观点论述了新旧形式之 间的关系,鲁迅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 论述了语言、文字、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大众语的建 设问题。
时代文学特征
• 3、艺术表现上也出现新的特点。 • 左翼作家对时代、环境与个人性格的关系 有了进一步的把握,个人命运,特别是个人性 格的描写受到重视,注意从时代、环境、社会 关系的影响上去把握与描写人的个性的形成与 发展,描写“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京 派作家创作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与创作个性,在 表现“人性”的主题以及对文化的变迁与转型 的思考等方面显示出特色,艺术上也讲求独创 性。海派作家笔下出现了环境(都市)与人的 对立而导致人的异化主题,并产生了相应的艺 术形式上的特点。
经典: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弗洛依德思想,推出《文艺心理学》。
林语堂(1895-1976)宗白华(1897-1986) 丰子恺(1898—1975) 梁实秋(1902-1987)
17
王森然(18 95-1984)
(1902-1931)、彭康(1901-1968)、李初梨(1900-1994)、阳翰笙(1902-1993)
8
3.成立“左联” (1)1930年3月2日,鲁迅、沈端先、冯乃超、柔石、李初 梨、彭康、钱杏邨、田汉、阳翰笙等四十余人在上海参加成 立大会。 (2)理论纲领:“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 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援助 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3)选举冯乃超、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 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委员。远在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茅 盾等也参加了左联。 (4)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 “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9
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 ,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文学》、《文学月刊》、《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 《现代》等。
3
新月社创办的《新月》月刊,创造社和太阳社创办的《文化批判》月刊和《太阳》月刊。
4
1.左翼革命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 其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变化,影响深 远。 特定历史原因:部分早期共产党人从政治革命走 向文学;27年后社会政治斗争形势使建设无产阶 级文学成为需要;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红色 30年代)的影响,西方辛克莱、德莱塞等影响。 激进的青年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提供革命文学 队伍的组织保证。
13
3.成绩与不足 1936年初,共产国际领导指示左联解散。 (1)提倡与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现代文学影 响深远。 (2)政治上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组织上把作家团 体当成政党组织;文艺理论上照搬苏联文学运动和理 论,存在明显的教条主义倾向;创作上,某些作家存 在着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总体上说,文学运动方面的影响远大于创作实践. 14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30年代文学思潮和运动
三十年代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是沉潜深入而不激越,更深刻而淋漓尽致地阐扬了五四人的文学的流脉。三十年代文学思潮的阐扬方式是以翻译与介绍西方精神的文艺美学论著的方式延伸,同时,本土学者的学理性探索的论著也不断出现。(简单举例):被介绍的外国文艺与美学理论有柏拉图、托尔斯泰、康德、席勒、柏格森、克罗齐、叔本华、尼采、波特莱尔等人的思想,以19世纪与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文艺思想为主,其中被介绍、引用最多的是克罗齐《美学原理》的表现论与精神分析学影响下的泛性论美学思想,其影响也最大。日本美学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显然是二三十年代最能引起当时中国美学理论界兴趣的,这本书与1925年被丰子恺、鲁迅出版两遍,同年鲁迅还翻译出版了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等等。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学的厨氏关于文艺是“苦闷的象征”的理论,显然在中国新文学家那里大受青睐。五四时期的郭沫若、郑伯奇、郁达夫等都认同文艺是苦闷的象征。而厨川白村进而将“苦闷”做了深入的开掘,提出“人间苦”、“社会苦”、“劳动苦”,这引导无论强调“为人生”还是“为艺术”的艺术家都从苦闷中契近社会人生。鲁迅对此理论大加称赞,意在推动文学走出肤浅的社会现象再现的困境。这些实与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相近。尽管三十年代的鲁迅、郭沫若不再谈厨川白村,但那一类理论的影响已经广泛存在。在此前后翻译与出版的一系列文艺、美学论著,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自觉、对于艺术与人生的表现关系的理解的深入。例如,曹禺于1936年发表的那篇阐释《雷雨》的著名论文《雷雨.序》就是体现精神分析学文艺思想的典型范本。这一时期,徐朗西、丰子恺、宗白华、梁实秋、朱光潜、王森然、向培良、李幼泉等人以一系列论著对艺术与美的本身特征、门类、构成以及它们与人生的关系作出了论述。(自己阅读)。
(三)、左联的成立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学思潮
二、多种文学思潮与流派的涌现
30年代文学的繁荣还体现为创作潮流分野的日 趋明显与小说流派的连续涌现, 这是本时期 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可 以说, 左翼文 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 学合力构成了30 年代文学创作繁花似锦的局面。
三、文学理论的加强与建设
30年代现代文坛的繁荣除了体现在各种文体 的全面开花、不同风格流 派的竞相涌现外, 还表现在文学理论的大力建设和文艺新思潮 的广泛借鉴上。
○左翼主潮与自由主义文学并进 ○各种文体共同发展 ○小说流派纷呈和创 作潮流分野 ○文学思潮理论的新动向
一、各种文体竞相发展
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成熟和丰收的时 期。这一时期文坛的繁荣首先体现在新文学 的各种文学体裁形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不 仅小说成就特别引人注目, 诗歌、戏剧、散 文等领域也成绩斐然。
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 学思潮
1927年前后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阶段的 结束,推进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新 的历史进程。在特定时代条件下出现的革 命文学运动,是对“五四”以来文学革命 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实质性的深入和发展。
第一节 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 风格流派的交映
第四节 “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 作
○“京派”的审美追求——乡村抒情体和都市 讽喻体
○废名、萧乾的小说 ○何其芳、李广田的散文 ○梁实秋、丰子恺的散文
一、“京派”的文学创作
“京派”是新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流 派, 虽然没有正式结社, 但围绕着《大公报 ·文艺副刊》、《文学季刊》、 《水星》、《文学杂志》等刊物形成了一 支大体稳定的作家群体, 主要包括周作人、废 名、沈从文、朱光潜、俞平伯、萧乾、 凌叔 华、林徽音等。
30年代文学
30年代文学1、总体特征;意识文学思潮的空前郑智化,二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以及其他多种文学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有共同丰富了这一时期的文学。
此外对本时期的多种文学思潮的兴发竞存情况也有知识性的了解。
左联的贡献:一、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以理论的研究。
二、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
三、加强分别是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三大派别(潮流)之间的对峙与互渗。
大体说来,"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
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文明病"。
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念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而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京派"是一批学者型的文人,也即非职业化的作家。
他们一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又置身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地追求文学(学术)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
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
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
而"左翼"作家则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
三大文学派别(潮流)创造了不同的文学景观,但又统一生存于30年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因而在整体文学的张力场上又显示出某些共同的趋向。
1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到30年代,形成了以左翼文学为主流,多种倾向文学竞相发展的多元格局。
蒋光慈、丁玲、叶紫等人的小说,中国诗歌会诸诗人和臧克家的诗作,都显示了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的勃勃生机。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二个十年(1928-1937)是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的十年。
政治上,国共分离,十年内战。
文学本身发展:如果说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那么,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30年代文学思潮基本线索为什么是1928为分界线?1928年1月,全由中共党员组成的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太阳社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
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等;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太阳月刊》(1928年1月创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创造社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卷第8号——共同在上海倡导“革命文学”。
郭沫若在此期《创造月刊》上发表《英雄树》:“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级文艺”。
(革命文学思潮)1928年3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两大文艺思潮之间存在对立之处,且引发了相应的争论。
文学队伍开始重新组合,标志着第二个十年的开始。
↓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文学话语权上展开了争夺:国民党1927年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为其统治,争夺文化话语权。
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
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企图借助“民族主义”的招牌与刚刚成立的左联争夺文艺阵地的领导权。
中国现代文学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文艺观点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朱光 潜、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反对“为艺术而艺 术”, 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 一、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 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的 论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思想的分歧,因而是一种 深刻的分歧。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中,最著名的是杂文《“丧 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二、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三、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三十年代文学创作潮流主要表现为三大派别:左翼、京派、 海派。 左翼文学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产业工人和大众的代言人, 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展开批判,要求文学充当夺取政权的政治 斗争的工具。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 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追求学 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 化追求。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 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写 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文学运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上海。
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
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
——政治性(组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五位“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森被国民党秘密杀害)理论:“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
30年代文学一、概况: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繁盛一时。
除了茅盾、老舍、巴金、沈从文等之外,还有许多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小说家共同丰富着三十年代小说界。
这一时期小说被“左翼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所分割。
二、类型:1、左翼小说:主要是一批“左翼小说新人”创作的,分成三个流派式群体:“革命文学”派、“讽刺暴露文学”派、“东北作家群”。
2、京派小说: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北方作家群)所创作的小说。
他们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3、海派小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
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三、30年代文学论争:(一)、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背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日益暴露,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时刻性质:是革命作家队伍内部的论争焦点:谁对抗日救亡更为有利,谁更能体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内容: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论争。
这两个口号都是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
“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
30年代文学思潮
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萧 楚女
二、无产阶级文学论争与“左联” 的成立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上海聚集了一 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和一批从日本回国的 激进青年作家;日本和苏联文学思潮的影响。
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的基本理论主张 革命文学倡导者的主要错误 鲁迅、茅盾同创造社、太阳社的争论
1.20年代末30年代初,梁实秋等人 坚持文艺的普遍人性与左翼作家的阶 级性的论争
2.30年代初以胡秋原和苏汶(杜衡)为代 表的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与左翼文学 队伍关于“文艺自由论”的激烈论争。 3.以沈从文、朱光潜为代表, 强调“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与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追求艺术 的自我表现的“性灵文学”,较为典型 地反映了自由主义文 学思潮的不同层面。
3、从事无产阶级文艺的生产 4、吸收外国新文学的经验
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团体
二、“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其一,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 介绍和研究工作。 其二,“左联”自觉地加 强了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及文学大众化的推广。
其三,“左联”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学阵地, 扩大自己的文学队伍。 其四,“左联”逐渐摆脱了革命文学 初期普遍存在的幼稚病, 从罗曼蒂克到现实主义, 标志其创作走向成熟。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回
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49年到台湾,任 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 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 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 表作《雅舍小品》。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 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 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 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 论争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 9月主持出版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次年9 月又创办《宇宙风》,依托三个刊物形成了一 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鲁迅等左翼 作家指责他们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 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犷的人心,磨 得渐渐的平滑”,是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性 的作品”。 鲁迅在1933年10月1日发表《小品文的危机》 一文,批评论语派小品文是“小摆设”,而提 倡写作具有战斗性的小品文。
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 胡秋原(自由人)、苏汶(第三种人)、林语堂(论语派)、 朱光潜、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既反对文艺为政 治服务,又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道德 作 为评价文学的标准。 一、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 最突出地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秋 的论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分歧。分歧 的实质是人性论与阶级论的问题,是否承认超阶级的普遍人性 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人的本性的问题。 二、左翼文坛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三、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四、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辩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 各派作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 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 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年 代的一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 代文学的丰收期。
革命文学阵营内部的论争
一、1928-1929年,“左联”成立前,鲁迅等与太阳社、创造社作 家 的论争。创造社、太阳社用错误的阶级理论和文艺理论,对五四 以来的文学进行了几乎全面的否定,对经典作家如鲁迅、茅盾、 周作人、郁达夫等进行了激烈的否定。他们把无产阶级文学当作 当时最先进的文学,把五四文学说成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封建阶级的文学。郭沫若 《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钱杏邨 《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文学 的阶 级性》等予以反驳。论争白热化。与此同时,源于对茅盾《蚀》 三部曲的评价,创造社、太阳社与茅盾也展开了论争。 二、1936年,“左联”自动解散后,在左翼文坛内部发生的两个 口 号(左联领导人周扬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与鲁迅、冯雪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 《孟实文抄》 • 1、生平及思想形成 • 文学是‚超功利‛的,是‚无所为而为‛的 观照,是创造者个人的能动创造。 • 2、朱光潜人文主义美学
• 美是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集中出 现在两个时期,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 初期,其代表人物是“自由人”胡秋 原和“第三种人”苏汶。一个是抗战 胜利以后,其代表人物是沈从文、朱 光潜。这两个时期出现的这两股自由 主义文学思潮,既有明确的文学主张, 也有相应的创作成果,是在当时有相 当影响的文学思潮。
• 诗人若不是一个革命家,他绝不能凭空创 造出革命的文学来。诗人若单是一个有革 命思想的人,他亦不能创造革命的文学。 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夸称天才的创造力,文 学始终只是生活的反映。 • ——沈泽民的《文学与革命的文学》
• 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 的血腥的斗争。 • 艺术如果以人类的悲喜哀乐为内容,我们 的艺术不能不以无产阶级在这黑暗的阶级 社会之‚中世纪‛里面所感觉的感情为内 容。 • 因此,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 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 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 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 人心,它是心物婚恋后所生的婴儿。美感 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 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 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 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一 二者缺一都不能出现美。‛ • ——朱光潜
何为美?
• 美既是客观,也是主观;美既在物,也 在心。只有物我交流,婚媾之后,才生 美感,才有美。归根到底,物的美与不 美,还是取决于人的情感。 • 美感产生美,没有美感就没有美。美是 主观情感作用的结果。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30年代文坛的显著特征: 1)社会变革空前政治化 2)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运用,并 决定着文坛面貌 3)自由主义作家及其它多种倾向文学颉颃互竞 2、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线索:无产阶级文学 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
• “文学本身是模仿,不是主观的,所以在抒泄情 感之际也有一个相当的分寸,须不悖于常态的 人生,须不反乎理性的节制,这样健康的文学, 才能产出伦理的效果‛。 • ‚文学表现本是艺术的而不是自然的。文学的 物质方面的形式像是一只新鞋,初穿上去难免 有一点拘束,日久也就舒适‛。 • ‚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有‘建筑性的’,要注 重的是干部的坚固,骨骼的均衡‛。 • 概而言之,何为‚节制‛? “以理性(Reason)驾驭情感,以理性节制想象‛
• 我以为现在,‚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 作家的。为什么呢?第一,倘若不和实际的社会 斗争接触,单关在玻璃窗内做文章,研究问题, 那是无论怎样激烈,‚左‛,都是容易办到的; 然而一碰到实际,便即刻要撞碎了。…… • 第二,倘不明白革命的实际情形,也容易变成 ‚右翼‛。……对于革命抱着浪漫的幻想的人, 一和革命接近,便容易失望。…… • 还有,以为诗人或文学家高于一切人,他底工作 比一切工作都高贵,也是不正确的观念。 •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第三节 文学论争
一、关于“革命文学”口号的论争 1、论争双方:后期创造社、太阳社与鲁 迅等五四老作家 2、论争焦点: • 革命文学的阶级性; • 作家无产阶级立场; • 新的内容和新的五卅’时代的,更不能放到现 在的大革命时代的。现在的中国农民第一 是不像阿Q时代的幼稚,他们大都有了严 密的组织,而且对政治有了相当的认识; 第二是中国农民的革命性已经充分的表现 出来。‛ • ——钱杏邨 •
五、关于“性灵文学”的论争 1、论争双方:“性灵派”与左翼作家 2、论争焦点:“自我表现”与“阶级论” 六、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1、论争双方:“京派”作家与左翼作家 2、论争焦点:“静穆”与“战斗力的美”
[知识点]
• “革命文学”的倡导、普罗文学、民族主 义文艺运动、文艺大众化运动、拉普、 纳普、 • 后期创造社、太阳社、左联 •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 联的代表性刊物、文艺自由论及第三种 文学论
二、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1、论争双方:梁实秋与左翼作家 2、论争焦点:人性与阶级性 三、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1、论争双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作家与左翼作 家 2、论争焦点:自由论与阶级论 四、关于“大众语文论争” 1、论争双方:左翼内部 2、论争焦点:文艺通俗化;大众语
• 鲁迅:‚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 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 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饿的灾民大概总不去种 兰花,像阔人老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 林妹妹的。‛ • 梁实秋:‚勤苦诚实,是劳动者的美德,资产阶 级亦视为美德;欺诈取巧是买办的优点,工人也 不是绝对没有。喜怒哀乐的常情并不限于阶级。‛ 资本家和劳动者‚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 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 们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 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基本的 人性的艺术。‛
• “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对灵魂的‘拷问’是 几乎没有的。深层意识的剖析远远未得到个 性化的生动表述。大奸大恶总是被漫画化而 流于表面,真诚的自我反省本来有希望达到 某种程度。可惜也往往停留在政治、伦理层 次上的检视。所谓‘普通的人性’的概念实 际上从未被本世纪的中国文学真正接受‛。
• 二、朱光潜现代人文主义美学思想
阮籍
•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 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咏怀诗八十二首· 三十 三》
陶潜
• 少五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 “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 • “文学的目的是在藉宇宙自然人生之种 种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的人性”。 • —— 《文学的纪律》
卢 梭 白 璧 德
朱 熹
• 白璧德:
欲念
• 朱熹:
理智
人欲
道心
亚里士多德
• “古典文学的里面表现出来的人性是常 态的,是普通的,其表现的态度是冷 静的,清晰的,有纪律的‛。
文学革命
革命文学
“人‛、‚个性解放‛
“大众人‛、‚阶级解放‛
两条线索
革命文学阵营 《太阳月刊》 《文化批判》 《创造月刊》 《拓荒者》 《萌芽》 《十字街头》 《北斗》 民主主义、自由 主义文学阵营 《新月》 《文学》 《论语》
二、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 三、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proletariate) 1、社团:后期创造社、太阳社 2、深受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四、“左联”成立、活动及其历史评价 1、“左联”的成立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2、“左联”的文学活动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 2)自觉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3)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4)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二节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一、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学观 1、生平及思想形成 2、新人文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New
humanism )
3、梁实秋人文主义思想 1)二元人性论 • 人性善恶二元论 • 以理制欲的思想 2)靠拢古典主义 • 艺术创作的原则:节制 • 艺术创作的方法:“内倾”
• 梁实秋(1903.1.——1987.11.3)原 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 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 “沉静的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全体‛, • ‚文学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 现象来表示出普遍固定人性,而此人性并 不是存在什么高山深谷里面,所以我们正 不必象探险者一般的东求西搜,这人生的 精髓就在我们心里‛。 • 强调‚文学创作要发掘人类的内在意识‛。 他认为‚一个作家去把握人生时不是把握 它的现象层,而应把握它的实质层‛,只 有如此,‚才能使文学永久” 。
克罗齐
• (Bendetto Croce, 1866—1952)又译 柯罗齐。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黑 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美学原理》 的主要观点是‚五正‛、‚五反‛。
• “五正‛是:(1)直觉即抒情的表现;(2) 直觉即艺术 ;(3)直觉即欣赏;(4)直 觉的成功表现即是美;(5)语言就是艺术。 • ‚五反‛是:(1)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 (2)艺术不是功利活动;(3)艺术不是道 德活动;(4)艺术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 动;(5)艺术不能分类。
3、“左联”的历史评价
• 左联从1930年初成立,到1936年初自动解散, 几年中积极提倡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于 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 缺点错误:在政治上,受到了当时“左倾” 路线的影响,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组织 上,存在着宗派主义、关门主义,把作家团体当 成政党组织;文艺理论上,照搬前苏联革命文学 理论,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 主义”理论将文学政治化,忽视文学的本体特征; 文学创作上,在某些作家中存在轻视艺术规律, 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思考题
• 1、如何评价“左联”? • 2、梁实秋文艺思想的特征是什么? • 3、简评以朱光潜、沈从文为代表的“京 派”的文学观。
“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 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无有足以称道者。他们是一 些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的人,勇于劳动而不善思 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 受到了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 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 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他 们活着,始终抱着两个信念:一是在任何艰难困苦 的条件下,相信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活下去;二是坚 信共产党能够使他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但是, 他们的弱点确实是很可怕的,他们的弱点不改变, 中国还会出皇帝的。” ——《且说陈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