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地名的由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江地名的由来

2008年12月25日08:52:57 来源:吴江日报作者:浏览量:1614 关于吴江地名的由来,得从吴淞江这条河流说起。

吴淞江是现今上海的一条母亲河,也叫苏州河,古称松陵江、松江、吴江,长125公里,为太湖流域通向该市的重要航道。它的起始点就在吴江市区北侧的瓜泾口。许多年来,这瓜泾口一直作为测量太湖、吴淞江水位的基准点。而在唐代以前,南起浪打穿(今横扇镇菀坪),北至瓜泾口,都是吴淞江的上源。唐宋以后,进水口逐渐北移,以垂虹桥为要口。元、明、清间,垂虹桥一带江流淤塞,便以瓜泾口为上源。吴淞江自河口分水墩起,东流约5公里至同里九里湖,均为吴江、吴县(现苏州市吴中区)的界河。

历史上,吴淞江岸上修有众多名胜古迹,包括白居易、杜牧、陆龟蒙、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米芾、陆游、杨维桢、唐伯虎等历代名人对吴淞江及江边松江亭、垂虹桥、钓雪滩、华严塔、鲈乡亭等吟诗咏词,留下了许多名篇。

而吴淞江的历史远比这些名篇悠久。《左传》上记载:“(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山而陈。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这其中的“笠泽”,据《勾吴史集》注释,就是吴淞江入太湖处。《国语》中云:“……于是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越王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明日将舟战于江……”这其中所提到的“江”,指的也均是吴淞江。后汉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中则写得更为清楚:“……于是吴悉兵屯于江北,越军于江南……明日,将战于江……越王追奔攻吴,兵入江阳松陵……”,这其中的“松陵”即是现吴江市区所在地———松陵镇。

此时的松陵属吴国。秦王政(始皇帝)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会稽郡,始设吴县、由拳县(三国吴改称嘉兴)。自此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现今吴江之地北隶吴县,南属嘉兴。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鏐请割吴县北地、嘉兴北境,置县,其名就取吴淞江古名之一的吴江。其时,吴江属苏州。于此,吴江作为地名,沿袭至今

已1100年了。当然,在这近1100年间,吴江的建置、境域、归属等也历经变迁。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吴江属中吴军。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属平江军。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平江路。元贞元年(1295年),吴江以户计,从县升为“中州”(5万至10万户为中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江仍改为县。洪武十四年(1381年),以田粮计,吴江例为“繁”(3万石以上)。清雍正二年(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以“吴江粮重狱繁,请分为两县”,于是在两年后,遂分吴江县西偏地置震泽县,其东偏地仍为吴江县,两县均属苏州府。1912年,吴江、震泽两县合并为吴江县,至今不变。

吴江的古名、别称颇多。据编纂明弘治《吴江志》的莫旦说来,一曰:青草滩,《祥符图经》云,三国吴赤乌初,“命上大夫倪让、将军徐杰、司马领濠寨盛斌分拨地界,建渭作田,自青草滩筑塞至野和溪”。一曰:松陵,汉时置松陵镇,除《吴越春秋》云,“越追吴兵入江阳松陵”外,《旧经》云:“松柏险隘,故曰松陵。”一曰:笠泽,除《左传》上载“越伐吴子御之于笠泽”外,唐代陆龟蒙有《笠泽丛书》,宋代有“笠泽亭”。一曰:松江(即吴淞江),唐人有《松江独宿》、《松江早春》等诗,宋代有松江亭、《松江赋》及《松江》诗等。一曰:枫江,唐崔信民有“枫落吴江冷”之句。一曰:鲈乡,宋代直学士陈尧佐有“秋风斜日鲈鱼乡”之句,“知县林肇遂作鲈乡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