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地名的由来
刍论吴江与水的关系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060Vol.165李平英(吴江博物馆,江苏…苏州…215200)摘 要:吴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浙江。
水域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吴江河道纵横,水系发达,湖荡星罗棋布,被誉为“鱼米之乡”。
吴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水乡古镇文化、千年运河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
关键词:吴淞江;太湖;大运河;水乡文化吴江,是太湖东岸的一颗明珠。
境内河港交织,湖荡密布,京杭大运河和烂溪纵穿南北,太浦河和頔塘横贯东西,分湖、同里湖、莺脰湖、元荡、三白荡、麻漾、长漾等大小数百个湖泊如星星点缀在沃野上、城乡间。
全区水面积共达300余平方公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
1 一个因水而来的名字自古以来,吴江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得名便来自吴淞江这条河流。
吴淞江是现今大上海的一条母亲河,古称松江或吴江,是太湖流域通向上海的重要航道。
它的起始点就在吴江城北的瓜泾口。
多年来,这里一直作为测量太湖、吴淞江水位的一个基准点。
唐代以前南起浪打穿(今横扇街道菀坪社区),北至瓜泾口,都是吴淞江的上源。
唐宋以后,进水口逐渐北移,便以垂虹桥为要口。
历史上历代名人对吴淞江及江边松江亭、垂虹桥、钓雪滩、华严塔、鲈乡亭等吟咏诗词,留下许多名篇。
诗人杜甫就在《戏题画山水图歌》中写下了“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的著名诗句,而吴淞江的历史远比这些名篇还要悠久。
《吴越春秋》中记载:“……于是吴悉兵屯于江北,越军于江南……明日,将战于江……越王追奔攻吴,兵入江阳松陵……”,其中的“江”指的就是吴淞江,而“松陵”就是指现在的吴江区松陵镇。
后梁开平三年(909),吴越王钱镠请割吴县北地、嘉兴北境置县,其名就取吴淞江古名之一的吴江。
吴江县(市、区)名来源于水,其集镇也多因水而名。
盛泽、震泽、汾湖、桃源、庙港……这些地名的字面带着水;同里亦名同川,黎里亦名黎川……这些地名的别称也带着水;梅堰、金家坝、南麻(“麻”指麻漾)等地名亦关联着水;平望取自“天光水色,一望皆平”,横扇意为“沿横港有上下二扇”,这些地名寓意中带着水。
建文帝吴江行迹传闻始末
建文帝吴江行迹传闻始末■汝悦来明代建文帝出亡之谜,是著名的历史疑案,至今尚无一个确切的答案。
作为正史资料的《明史》认为:朱棣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死于宫中说。
然而,一些非官方史料却主张,建文帝未亡,而是流亡外地,隐匿民间了。
至于流亡地域,目前尚有“江南说”、“云贵说”、“福建说”等等多种。
特别是《明史纪事本末》、《致身录》等书,对建文帝出亡以后的行迹,有详细记录,而且记载了建文帝多次到吴江的相关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一应俱全,这引起笔者对这段传闻的考证兴趣,通过查阅相关地方史志及文献,将这一段与吴江有关的传闻始末厘清,以供地方文化研究者们参考。
《明史纪事本末》的叙述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成书于康熙初,对明史研究而言,有较高史料参考价值。
其书卷十七《建文逊国》一章,对建文帝失国出亡经过有专论,记载了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燕兵自南京金川门入,建文帝剃发为僧人,由随护护送从密道出城……接下来的事情就与吴江有瓜葛了:随护中有一位“徐王府宾辅史彬”是吴江人。
就是史彬所雇的船,载了建文帝一行,“取道溧阳,八日,始至吴江之黄家溪史彬家。
”《明史纪事本末》记录的建文帝到吴江,共有四次,除以上首次外,还有三次,分别是:(永乐)二年(1404)春正月,建文帝离云南,由重庆抵襄阳,六月入吴,八月八日,复至史彬家……(永乐)二十二年(1424)春二月,建文帝东行,与史彬相遇与旅店,言及榆木川,稍色喜。
史彬问道路起居状,答曰:“近来强饭,精爽倍常。
”即同彬下江南,至彬家……(宣德)九年(1434)夏五月,建文帝复至吴江史彬家,程济从。
时彬已死,帝悲悼之,慰劳其子倍至。
从内容看,甚至连人物对话都有,记述详细,近乎实录了。
谷应泰(1620~1690年),字赓虞,别号霖苍,直隶丰润人。
顺治四年进士。
顺治十三年,任提督浙东浙西地方的学政佥事。
他在杭州浙江提学任上,公务之余,潜心学术研究,《明史纪事本末》就是他的重要学术著作。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江苏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溯流求源,江苏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
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
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
秦代属九江、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
汉代分属扬州、徐州刺史部。
隋开皇年间设苏州、扬州、徐州。
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彭城、东海诸郡。
唐初分属江南、淮南、河南三道。
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淮南东路和京东西路。
南宋时,淮北属金。
元代分属江浙、河南二行中书省。
明代江苏与安徽同属应天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于江南省。
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
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苏福省。
民国17年(1928年),南京为特别市。
解放后,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区,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
1953年合并,成立江苏省,省会南京。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各地地名由来(至县级止)●徐州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
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丰县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
旧通志上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铜山清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境内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秦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班固班超部分后裔的迁徙和分布
班固班超部分后裔的迁徙和分布——班俊元近赴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散兵镇隆泉村班家巷寻根,受到班飞舞的父亲班先伟及诸多本家的热情招待,有幸得阅了巢湖班姓家谱,收获很大。
首先是中华班姓一家亲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短短一天的交往中,我们交流了情况、畅叙了亲情、浏览了班家巷的美景、参观了村里的企业。
什么语言上的障碍、地理上的差异,都被融化在亲情之中;其次是感到他们的《家谱》从班壹至巢湖班姓八十多代,一代不缺,可谓中华班姓《家谱》中的至宝。
在全国班姓《家谱》中也算十分罕见的。
三是《家谱》提供了班姓部分祖先迁徙分布的足迹,对于了解历史上班姓人员的迁徙和分布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这对于现代班姓人员的寻根问祖是个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当然,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古代交通不便,信息的闭塞,《家谱》中对于外迁人员世系和继续的迁徙,就不能再作记载了,所以他还不能满足所有的班姓本家的寻根要求,这还有待于各个支脉的本家继续作出努力。
我现在把《班固班超后裔的迁徙和分布》整理发表出来,就是希望能满足部分本家寻根问祖的迫切愿望。
可能在文字和理解上都不可避免的出现错误,望本家和专家学者给予指正。
一、班固、班超祖先的迁徙和分布班壹避地楼烦。
班固在《汉书》叙传中说:“班氏之初与楚同姓------始皇之末,班壹避地楼烦。
”这就是说班姓发端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是楚国第十三代国君若敖的后裔,若敖生斗伯比,若敖死后,斗伯比还不满周岁,随母亲寄居其舅父(郧国国君)的家中,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和其年轻的表妹私定终身,后来由于其舅母坚决反对,斗伯比不得不割爱回国,第二年,其表妹生下一子,被其外祖母丢弃到荒草湖中,恰逢斗伯比的舅父(这时已是郧国国君)出外打猎,在荒草湖中见一母虎正在为婴儿喂奶,便抱回家中,夫人告之实情,郧君便成全了这门婚事,给婴儿取名斗谷於菟,字子文,这就是后来楚国有名的令尹——子文的出身。
后来子文生一子,因老虎有斑纹所以取名斗班,斗班生斗克黄(斗生),斗克黄生斗弃疾,斗弃疾生斗韦龟,斗韦龟生斗子旗(斗成然),斗成然生斗辛、斗怀、斗巢,其后人不见历史记载。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吴王阖闾命令伍子胥扩建都城,这就是苏州市的前身。
苏州的名字在隋朝开始使用,源于城西南的姑苏山。
苏州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还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苏州的历史长河中,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例如,《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孙策在苏州的吴郡(即苏州)开创基业的故事,以及苏州人陆逊、陆绩、朱桓、陆抗等人对吴国的贡献。
此外,苏州的泰伯庙是江南地区最早奉祀吴地始祖泰伯的寺庙之一,也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在苏州的传说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关于泰伯和仲雍的传说。
商朝末年,周太王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位于三弟季历,从而把王位传给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主动避让到江南地区,并在此建立了“勾吴之国”。
泰伯和仲雍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吴地人民的高尚品德和牺牲精神,也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苏州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如“专诸刺王僚”的故事、伍子胥的复仇计划等。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丰富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总之,苏州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记录了苏州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也传承了古代吴地人民的高尚品德和牺牲精神。
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是苏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各地地名来历
建省始于清代初年,取江宁、两府的首字而得名。
溯流求源,是《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徐、扬两州的一部分。
西周时分属鲁、宋、楚、吴等国。
春秋战国时分属吴、宋、楚、越、齐等国。
代属、会稽、彰、泗水及东海等郡的一部分。
汉代分属、刺史部。
隋开皇年间设、、。
大业年间改为吴、毗陵、丹阳、江都、下邱、城、东海诸郡。
唐初分属江南、、三道。
北宋时属江南东路、两浙路、东路和京东西路。
南宋时,属金。
元代分属江浙、二行中书省。
明代与同属应天府,直隶。
清初属于江南省。
康熙6年(1667年)析江南省为、两省。
太平天国先后设江南省、天浦省、福省。
民国17年(1928年),为特别市。
解放后,设南、北两个行政公署区,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
1953年合并,成立省,省会。
:以江宁、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省,为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北行署和南行署,后合并恢复省,省名至今未变。
各地地名由来(至县级止)●古称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氏国,称城自始起。
三国时,操迁刺史部于城,城自始称。
丰县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
旧通志上说:“先有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
(更多细节未找到,抱歉:))铜山清雍正十一年,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境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新沂1949年设新安县,1952年更名为新沂县,——————————————————————————————●1933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10)——华东篇(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山东)作者:牛汝辰(1)上海上海市、县(Shanghai Shi、Xian)位于东经121.4°,北纬31.2°,在长江口,简称沪。
北宋年间,因上海最初兴起于上海浦岸上,而聚落形成后即用浦名,称这个是的市集为上海,以其“地居海之上洋”故名。
沪,得名于海滨的捕鱼工具,即“扈” (即今天的鱼簖)。
后来“扈”演变为“滬”,后简化为沪。
一说因吴淞江(苏州河)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简称“沪”。
又误传战国时春申君疏凿黄浦江,别称“春申江”,简称“申江”,别称“申”。
1928年设特别市。
1949年改为中央直辖市。
甫汇县(Nanhui Xian)位于东经121.7°,北纬31.0°,在上海市东南部。
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南汇县。
县东邻东海,向海伸出南汇咀,海水至此作一曲折,潮汐南北分,南派入钱塘江,北派入长江,故名南汇。
青浦县(Qingpu Xian)位于东经121.1°,北纬31.1°,在上海市西端。
清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置青浦县。
因北濒松江,又称青龙江而得名。
据《青浦县志》:“孙权造青龙战舰于此,故名。
”奉贤县(Fengxian Xian)位于东经121.4°,北纬30.9°,在上海市南。
1726年置县。
原奉城镇城皇庙旁建有一祠,相传为孔子学生子游曾到此,后人为他建祠,当时乃是“祟奉贤人”之意。
祠前原有一条街叫奉贤街。
崇明县(Chongming Xian)位于东经121.3°,北纬31.6°,在上海市北端。
唐置祟明镇,元置崇明州,1369年因置崇明县。
松江县(Songjiang Xian)位于东经121.2°,北纬31.0°,在上海市西南。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松江府,以北境吴淞江,古名松江而得名。
1912年置松江县。
沙奶奶-中国吴江
马字漾
震泽镇
明代嘉靖年间《吴江县志》和清代乾隆《震泽县志》记载:“金花漾,去县治西南一百里,与划船漾、长滩漾、曹家三漾,共五漾”。足以证明在明代嘉靖年间,早有“曹家三漾”之名。曹家三漾指东漾,南漾和北漾。南漾又名马字漾、麻字圩漾。坐落在震泽大船港村与桃源陶墩村(原青云金光村)之间,面积202亩,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约200米,是一个长方形的湖泊。70年代,“以粮为纲”,在南端200米处筑坝,干港种田,至今仍未退耕还湖。
位于芦东村东。南宋韩世忠抗金部队曾到此活动过,故有韩郎村、韩郎荡等地名。
25
窑港
黎里镇
历史上因其两岸有砖窑、石灰窑,故得名窑港。现在被太浦河分成南北两段。
26
乌龟漾
松陵镇
漾的四周刚好有五条小港,又恰好天成“乌龟”的四足一尾:两只前脚东为北小港,西为豆腐港,两只后脚东为大南扶圩港,西为小南扶圩港,夹在大南扶圩和金家圩之间的半爿港正似它一条很短的尾巴——乌龟漾因其形状像只乌龟而得名。
17
蛇泽荡
黎里镇
相传有先民在此就见识过“大蛇”而得名。分湖八景之一的“分泽龙潭”就是蛇泽荡与分湖连通的短河道称蛇口。
18
木瓜荡
黎里镇
前人以“木瓜漾”名之者,今称大木瓜荡,因形呈葫芦状“木瓜”,而得名。
19
双珠荡
黎里镇
南北有两个并列联成一体的湖荡,被称为双珠荡。荡北面有蚌壳(当地对河蚌的俗称)荡,据说它孕育出的两颗珍珠即为双珠荡。
14
牛头湖
黎里镇
当地有一传说,“那湖形状犹如牛头,牛角似在朝向牛家,村里人将这湖起名牛头湖,又称牛斗湖”。
15
漳水圩荡
黎里镇
漳水圩荡,别名:张水圩、杨芦荡。本名张矢渔湖,是因为西晋文学家张翰辞官返乡而得名。有典故“莼鲈之思”。
吴江区的什么是江南六大名镇之一
吴江区的什么是江南六大名镇之一江南,是指地理区域,顾名思义,意为长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江南六大古镇是:碧玉周庄,富土同里,风情甪直,梦里西,水阁乌镇,富甲南浔。
同里古镇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位于太湖之畔,由同里古镇、同里湖、九里湖、南星湖、洋湖组成,紧靠市府所在地,自宋代建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镇区内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有数百处,“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其连成一体,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
是以古镇名园和水乡田园为特色的古镇湖景型景区。
扩展资料同里古镇主要景点:(1)、明清街:明清街是古镇重要商业街之一。
1996年始辟建“明清一条街”,街长160余米,为明清建筑风格,较完整保留了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两街道平行的格局。
入口“清明遗风”匾额由费孝通副会长题书。
(2)、耕乐堂:位于西柳圩,陆家埭中段,朝东面河,系明代处士朱祥所建,由时任南京国子监学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记。
朱祥,字廷瑞,号耕乐。
堂名取其号。
(3)、松石悟园:简称“悟园”,即“同里镇松屏石展馆”所在地,古镇区石皮弄中,毗邻吉利、太平、长庆三桥,与珍珠塔景区一墙之隔,由富观桥南行百步即抵。
全园占地1600平方米。
(4)、罗星洲:是一块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的圣地,位于同里镇东,是浮现在湖面上的一个小岛,只须乘小船前往数分钟便抵达。
沿途可欣赏同里湖水乡景色。
(5)、三桥:是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
太平桥,跨于东柳、漆字两圩。
桥为梁式。
吉利桥跨漆字、两圩,处太平桥、长庆桥中间。
桥型为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
(6)、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
退思园布局独特,内宅建有十楼十底南北两幢楼,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以园主字号名为畹芗楼,是园主与家眷起居之处。
苏州的这些老地名,你认识几个?
苏州的这些老地名,你认识几个?苏州的一些老地名,赶紧来看看吧!人民路:宋代称大街。
后因形如卧龙,遂名卧龙街。
后改护龙街。
抗战胜利后,一度改为中正路,解放后更名为人民路。
十全街:原名十泉街,因旧有十口古井得名。
后改为十全街。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友谊路,1980年恢复称十全街。
十梓街:由原十梓街、严衙前、天赐庄合并而成,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东路。
严衙前为明代学士严呐故里。
1980年统一称为十梓街。
道前街:由原道前街、府前街、卫前街合并而成,明清两朝为衙署集中地,卫前即苏州卫治前,府前即苏州府署前。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红旗西路,1980年统一称为道前街。
干将路:由原干将坊向东延伸,合原松鹤板场、濂溪坊、新学前、狮子口统称为干将路。
干将坊为宋前古坊,因其正东有干将门及干将墓而得名。
白塔东路:由原东白塔子巷、中由吉巷、二门口合并而成。
原东白塔子巷有白塔,由塔得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井岗山东路,1980年称为白塔东路。
白塔西路:由原西白塔子巷和古市巷合并而成。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井岗山东路,1980年称为白塔西路。
观前街: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故街名天庆观前。
因观内遍栽桃树,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
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
临顿路:据<<吴地记>>载,吴王亲征东夷时,曾在此临时停顿休息,宴赏军士。
后在此置馆建桥均以临顿命名。
路亦以此得名。
桃花坞大街:唐、宋时期,苏州城西北隅阊、齐门之间遍栽桃树,称为桃花坞,旁有桃花河,是当时春游赏花的胜地。
宋朝太师章粢父子在此筑别业,亦称桃花坞。
后人就以此作为街名。
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发起开凿山塘,此街濒于山塘水,故名为山塘街。
平江路:平江取自苏州地名。
宋代称苏州为平江府,元代改为平江路。
石路:为清末洋务派盛宣怀所辟,以石子铺路而名。
景德路:近代由原郡庙前、朱明寺前、景德寺前、申衙前、黄鹂坊合并拓建,改名景德路。
吴江旧称别称考据
吴江旧称颇多,明邑人莫旦考稽如下:其一曰青草滩。
《祥符图经》云:东吴赤乌初(公元二叁八年)命上大夫倪让、将军徐杰、司马领濠寨。
濠寨即濠泽也,司马即指盛斌,盛斌所领濠泽即盛泽,此盛泽地名由来也。
分拨地界自青草滩至野和溪,建围作田,始课农艺。
其二曰松陵。
汉置松陵镇,《吴越春秋》云:“越追吴兵入江阳松陵”,因地在吴淞江上而高於江,若丘陵然,故得名。
所谓松者,当与松柏无涉,或是淞陵讹為松陵耳。
其叁曰笠泽。
《左传》云:“越伐吴,吴子御之於笠泽”,笠泽即太湖。
唐陆龟蒙有《笠泽丛书》,宋有笠泽亭。
其四曰松江,即吴淞江也。
唐人有《松江独宿》、《松江早春》诗,宋有松江亭,诗赋亦多。
苏东坡《后赤壁赋》:“状如松江之鱸。
”元划松江以南為松江府,於是松江易名“江上”或称淞江。
其五曰枫江。
好事者因唐崔信民有“枫落吴江冷”之句,故雅称枫江。
其六曰鱸乡。
宋陈尧佐有“秋风斜日鱸鱼乡”之句,故名之。
时有知县林肇建鱸乡亭。
清邑人叶燮于莫说过於附会枝蔓,一一驳斥,曰青草滩者,反詰:孙吴封疆半天下,安知此确之吾乡。
曰笠泽者,反詰:此名见於《左传》,然忽指太湖,忽指吴淞江,皆无实据。
曰松江者,其源流甚长,亦非确指吴江。
至於鱸乡、枫江為文人雅称,非志书所载。
故曰:“吴江之名始於松陵镇终於吴江县而已。
”《乾隆吴江志》中叶燮指摘“青草滩”之名不当,然盛斌墓确在吾邑,可证“青草滩”一说并非臆想;指摘“松江”之名不当,然松江之源确在吾境;指摘“笠泽”之名不当,然《左传》载:吴御越於笠泽,夹水而陈。
《吴越春秋》载:越伐吴,吴悉兵屯於江北,越军於江南。
此二说实為一事,故笠泽当指吴淞江,若指太湖,按可夹岸陈兵。
莫说不确,叶说亦不确。
《史记正义》曰:松江古笠泽。
《吴越春秋》曰:笠泽近松陵。
由此可知,松江之首数十里皆為笠泽,尚不属吴江地歟。
故《乾隆吴江志》以為:吾邑旧称始於松陵而终於吴江县。
吴江简介
吴江市位于太湖之滨和江苏省最南端,地处北纬30°46′~31°14′、东经120°21′~120°54′。
南连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桐乡市和湖州市南浔区,北接苏州吴中区和昆山市,东临上海市青浦区,正当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全市面积1176平方公里(不含太湖水面),其中水域面积267.1平方千米。
境内水道纵横、湖荡密布。
本市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素有古运河畔“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
全市耕地面积 70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麦子、油菜和蚕桑、苗木等,水生作物有席草、莲藕、芡实、茭白等。
水面积约40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2.7%,水产资源丰富,主要有太湖大闸蟹、太湖银鱼、太湖白虾、太湖白鱼(太湖三白)、南美对虾、罗氏沼虾、青虾、塘鳢鱼、加州鲈鱼、鳜鱼、甲鱼等。
吴江畜禽养殖颇具规模,近几年还逐步引进了鸵鸟、獭兔、肉鸽、梅花鹿等名特优新品。
2010年末总人口85万,外来登记人口60万。
本地居民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方言,通行吴语。
现下辖省级吴江经济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和9个镇。
境内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318国道、太浦河、沪苏浙高速公路(吴江段)横穿东西。
十二五规划期间,南北通苏嘉城际铁路和东西沪苏胡城际铁路的开建将结束吴江境内没有铁路的历史。
吴江丝绸之路探秘
吴江丝绸之路探秘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一条重要商业通道,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吴江在古代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吴江丝绸之路的探秘,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历程,还能够带领我们一起领略吴江的丰富历史和独特魅力。
吴江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丝绸产地,自古就因其丝绸业而闻名于世。
早在公元前202年,中国的丝绸就开始出口到西方国家,而吴江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自然成为丝绸贸易的中心之地。
据史书记载,从汉代开始,吴江丝绸就被广泛流传到亚洲、欧洲等地,成为贸易往来的重要商品之一。
吴江丝绸之路的兴盛,也带动了吴江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古代的吴江城建在太湖之畔,交通便利,环境宜人,成为丝绸贸易的理想之地。
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吴江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
古代吴江城市的繁荣景象曾被诗人们吟唱,文人墨客们也常常选择吴江作为写作的背景。
吴江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也体现在文化交流方面。
由于丝绸之路的贸易,吴江成为了文化交融的中心,各种宗教、艺术和科学知识在这里传播。
众多外来文化汇聚于此,与吴江本土文化进行了融合与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吴江文化。
比如,吴江特有的婚嫁习俗、建筑风格和舞蹈曲调等,都带有浓厚的丝绸之路文化的烙印。
另外,吴江丝绸之路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商人和民间工艺家。
这些商人通过丝绸贸易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同时也传承和发展了丝绸制造工艺。
吴江的丝绸制造工艺以手工织造为主,技术娴熟,精细程度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吴江的丝绸制品被广泛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一张名片。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丝绸之路逐渐式微,吴江丝绸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现代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丝绸制造更加高效和便捷,但同时也使得传统的手工织造工艺逐渐被淘汰。
吴江的丝绸企业不得不转型升级,采用新的技术和材料进行生产,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如今,吴江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页,但吴江的丝绸文化却依然存在并绽放着独特的魅力。
班固班超部分后裔的迁徙和分布
班固班超部分后裔的迁徙和分布——班俊元近赴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散兵镇隆泉村班家巷寻根,受到班飞舞的父亲班先伟及诸多本家的热情招待,有幸得阅了巢湖班姓家谱,收获很大。
首先是中华班姓一家亲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短短一天的交往中,我们交流了情况、畅叙了亲情、浏览了班家巷的美景、参观了村里的企业。
什么语言上的障碍、地理上的差异,都被融化在亲情之中;其次是感到他们的《家谱》从班壹至巢湖班姓八十多代,一代不缺,可谓中华班姓《家谱》中的至宝。
在全国班姓《家谱》中也算十分罕见的。
三是《家谱》提供了班姓部分祖先迁徙分布的足迹,对于了解历史上班姓人员的迁徙和分布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这对于现代班姓人员的寻根问祖是个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当然,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古代交通不便,信息的闭塞,《家谱》中对于外迁人员世系和继续的迁徙,就不能再作记载了,所以他还不能满足所有的班姓本家的寻根要求,这还有待于各个支脉的本家继续作出努力。
我现在把《班固班超后裔的迁徙和分布》整理发表出来,就是希望能满足部分本家寻根问祖的迫切愿望。
可能在文字和理解上都不可避免的出现错误,望本家和专家学者给予指正。
一、班固、班超祖先的迁徙和分布班壹避地楼烦。
班固在《汉书》叙传中说:“班氏之初与楚同姓------始皇之末,班壹避地楼烦。
”这就是说班姓发端于春秋时期的楚国,是楚国第十三代国君若敖的后裔,若敖生斗伯比,若敖死后,斗伯比还不满周岁,随母亲寄居其舅父(郧国国君)的家中,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和其年轻的表妹私定终身,后来由于其舅母坚决反对,斗伯比不得不割爱回国,第二年,其表妹生下一子,被其外祖母丢弃到荒草湖中,恰逢斗伯比的舅父(这时已是郧国国君)出外打猎,在荒草湖中见一母虎正在为婴儿喂奶,便抱回家中,夫人告之实情,郧君便成全了这门婚事,给婴儿取名斗谷於菟,字子文,这就是后来楚国有名的令尹——子文的出身。
后来子文生一子,因老虎有斑纹所以取名斗班,斗班生斗克黄(斗生),斗克黄生斗弃疾,斗弃疾生斗韦龟,斗韦龟生斗子旗(斗成然),斗成然生斗辛、斗怀、斗巢,其后人不见历史记载。
吴江市情简介
吴江市情简介区位独特,活力无限。
吴江地处苏浙沪两省一市交汇的长三角中心腹地,东临实力上海,南接活力浙江,北依魅力苏州,是江苏的“南大门”。
全市总面积1176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79万,外来人口75万,下辖2个省级开发区、9个镇、250个行政村。
境内苏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318国道、太浦河、沪苏浙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市级以上公路密度已达每百平方公里48公里,基本建成以高速公路、国省干为主骨架的便捷、快速道路交通体系,与上海、杭州、苏州等大中城市的“同城效应”持续强化。
这片与香港面积一般大小的吴越故地,不仅散发着醇正江南水乡的灵秀和魅力,更焕发出现代城市文明的朝气和活力。
在2006年公布的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吴江位居第九,荣获2006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全国县级市第二名;并在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排名第二位。
历史悠久,魅力无穷。
公元909年吴江建县,1992年撤县设市,是享誉全国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是吴歌的发源地之一。
悠长久远的历史和勤勉诚信的民风,孕育了文学家陆龟蒙、天文学家王锡阐、爱国诗人柳亚子、社会学家费孝通等一大批社会英才,现有吴江籍两院院士9位。
吴江全境无山可观山,六分地四分水,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一的同里古镇,以其“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和风貌而被誉为“东方小威尼斯”。
世界文化遗产——同里退思园、盛泽先蚕祠、震泽慈云寺和师俭堂、松陵垂虹桥、黎里柳亚子故居、平望小九华寺及41公里太浦河、44公里古运河、47公里岸线太湖风光等众多人文自然胜迹,每年都要吸引600多万的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共同品味“千年水天堂,和谐新吴江”的个性神韵。
经济发达,实力无尽。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吴江依托民资外资“两种资本”,依靠吴江经济开发区、汾湖经济开发区和盛泽镇“三大主战场”,主攻片区经济、规模经济、品牌经济、富民经济“四大经济”,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又好又快地迈向率先基本现代化。
苏州吴江县水乡的导游词(精选3篇)
苏州吴江县水乡的导游词(精选3篇)苏州吴江县水乡的篇1吴江,作为吴江人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它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杭州,北依苏州。
——吴江的地理位置是多么优美呀!于是,就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是吴江!”的说法。
这个美丽富饶的城市,就是我的家乡,我爱吴江。
吴江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同里、松陵、盛泽、震泽等古镇林立,退思园、垂虹桥、先蚕祠、慈云塔等名胜古迹众多。
太湖水产丰富,盛产鱼虾,古运河委婉连绵,风姿卓绝。
那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人文风韵,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
吴江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水乡泽国。
吃在吴江尤如住在吴江,既能感受到吴侬软语般的温馨,还能体验润物细无声的随意。
好客的吴江人民热情的接待您。
土生土长的鱼米果蔬,土法土做的名吃名点,会让您对吴江美食的好感更胜一筹。
此外,状元蹄、松糕、麦芽塌饼、蜜汁黄瓜等都是吴江的土物产;还有“太糊的三白”——白鱼、银鱼、白虾等都很美味哦!吴江人杰地灵,经济发达。
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经济开发区建了一个又一个,别墅、住宅区拔地而起,大商场相继驻落,给我们吴江人的购物带来了方便。
你说,我有什么理由不爱吴江呢?“千年水天堂,人间新吴江”,吴江虽然没有苏州的风景如画,没有上海壮观的夜景,没有南京新街口的热闹,但我相信,只要凭借着我们吴江人的勤奋和努力,一定会把吴江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苏州吴江县水乡的导游词篇2吴江市位于中国江苏省的最南端,紧傍上海、苏州、杭州中国南方三大著名城市,是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交会的金三角地区,是中国沿海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中心区域。
境内的318国道和附近的沪宁、沪杭甬高速公路连接中国的东西南北,千年京杭大运河和太浦河宽阔的河道直通上海港和长江几大主要港口,距上海虹桥机场仅60公里,吴江拥有极为优越的地理位置。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就是吴江”。
吴江市总面积为1176平方公里,人口78万,下辖23个镇,556个行政村。
趣谈中国地名
趣谈中国地名中国地名趣谈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故事很多。
仅中国的历史、地理,就是个研究不完的课题。
整天编稿的我,总免不了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民俗打交道,时间长了,慢慢发现中国的地名充满了无限的趣味。
如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的地名是很有规律的,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江、湖、河、海、山、水、溪、源、城、田及安、兴、宁、顺、昌、丰、崇等吉祥字。
请看:“湖”:安徽有芜湖市、巢湖市、太湖县,太湖县是佛学家赵朴初的家乡;江苏有金湖县、建湖县;连新疆都有博湖县,因为境内有博斯腾湖而得名。
“江”:黑龙江省有牡丹江;广东有湛江,那是新兴的外贸港和军港;廉江,那是出红橙的地方;湖南有平江,是彭德怀的家乡;湖北有枝江,听说白酒很出名;江西有九江;云南有丽江......“海”:带海的地方以浙江为最多,宁海、临海、定海;天津有静海;广东有澄海;海南有琼海;云南有勐海;广西有北海......“河”(川):山西有河津;广东有河源;河南有唐河、潢川;江西有黎川、遂川;云南有剑川、龙川;陕西有洛川、宜川;宁夏有银川;湖北有利川;江西有临川,是出才子的地方......“山”:黑龙江有双鸭山、克山;河南有平顶山;四川有乐山;江苏有昆山;浙江有象山、江山;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乡是湖南韶山;连事实上没有山的上海市都有金山、宝山......“水”:甘肃有天水;江西有修水、吉水,吉水是毛主席的祖籍地;山西有文水,那是武则天和刘胡兰的家乡;江苏有涟水;贵州有赤水、六盘水;西藏有曲水;湖北有广水;陕西有白水......“溪”:江西有贵溪、资溪、金溪;安徽有绩溪、郎溪;福建有松溪、尤溪、明溪、安溪,安溪有名茶“铁观音”;重庆有巫溪;四川有苍溪;广东有遂溪;浙江有慈溪、兰溪,兰溪是赵四小姐的故乡......“源”:辽宁有凌源;吉林有辽源;山西有沁源;山东有沂源;宁夏有泾源;甘肃有渭源;河南有济源;江西有婺源......“田”:以田为名的以福建、江西为最。
水乡明珠黎里镇
吴江古镇黎里与同里、织里、古里被同称为江南“四里”。
在古人最早的概念中,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所以一个“里”大概是25户,后来发展成110户,再后来到1000户,其实就是居民集中地的意思。
至于为何要用“黎”字,主要源于唐代官员黎逢甲到这里来清淤挖泥、整治河道,为百姓造福,人们记住了他,改名为黎里。
我们听说这个镇名背后的故事,一下子被紧紧地攫住了热切的心灵。
到了古镇,果不其然,这里仿佛就是世外桃源。
1河之阴为下岸,基本是小户人家,一排排普通人家联袂而居,现已辟为鳞次栉比的各种店铺;河之阳为上岸,历史上住的都是大户人家,气宇轩昂的厅堂楼室,层次分明的庭院备弄,雕绘龙凤的长窗画梁,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
在明清时期,这里聚集着“周、陈、李、蒯、汝、陆、徐、蔡”八大富家望族。
徐达源故居就在黎里镇西的西徐家弄与西蔡家弄之间的一幢有八进深的大宅。
当年的徐达源,初由太学候选取为布政使理问改任翰林院待诏(清代布政使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富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理问为布政使司直属官员之一,掌勘核刑名诉讼;待诏为翰林院属官,执掌校对章疏文史)。
徐达源为人豁达,学养深厚,不胜仕途,在任翰林院待诏一年后就返回故里重操旧好,闭门著述。
这座宅中的新咏楼,就是他心灵的驰骋之地。
三开间里两厢楼,九扇落地花格窗,天井花木葱绿浓,南侧矗立砖雕门,满世界都是诗意的味道。
清人周霁写《过新咏楼即事同秋士竹书作》:“楼居咫尺断尘缘,到及新晴二月天。
水鹁鸪啼平野树,竹笆篱巢隔溪烟。
好诗喜自无心得,小别愁从见面牵。
相对莫嫌仍故我,急沽村酒醉花前。
”可见这里是一个赏花、饮酒、吟诗的佳地,这也就难怪徐达源能够长久地静下心来,笔耕不辍,《黎里镇志》《吴郡甫里人物传》《涧上草堂纪略》等都是在这个楼里诞生的。
据说他还工诗文,善绘画,所画墨梅“简老疏古”,山水小幅亦有独特风格。
他的妻子吴琼仙是一个大家闺秀,气质如兰,聪慧过人,在写韵楼里成就很多佳作,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湖光十里碧粼粼,画出江南二月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江地名的由来
2008年12月25日08:52:57 来源:吴江日报作者:浏览量:1614 关于吴江地名的由来,得从吴淞江这条河流说起。
吴淞江是现今上海的一条母亲河,也叫苏州河,古称松陵江、松江、吴江,长125公里,为太湖流域通向该市的重要航道。
它的起始点就在吴江市区北侧的瓜泾口。
许多年来,这瓜泾口一直作为测量太湖、吴淞江水位的基准点。
而在唐代以前,南起浪打穿(今横扇镇菀坪),北至瓜泾口,都是吴淞江的上源。
唐宋以后,进水口逐渐北移,以垂虹桥为要口。
元、明、清间,垂虹桥一带江流淤塞,便以瓜泾口为上源。
吴淞江自河口分水墩起,东流约5公里至同里九里湖,均为吴江、吴县(现苏州市吴中区)的界河。
历史上,吴淞江岸上修有众多名胜古迹,包括白居易、杜牧、陆龟蒙、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米芾、陆游、杨维桢、唐伯虎等历代名人对吴淞江及江边松江亭、垂虹桥、钓雪滩、华严塔、鲈乡亭等吟诗咏词,留下了许多名篇。
而吴淞江的历史远比这些名篇悠久。
《左传》上记载:“(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山而陈。
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
吴师分以御之。
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
”这其中的“笠泽”,据《勾吴史集》注释,就是吴淞江入太湖处。
《国语》中云:“……于是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
越王乃中分其师以为左右军,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
明日将舟战于江……”这其中所提到的“江”,指的也均是吴淞江。
后汉赵晔所撰的《吴越春秋》中则写得更为清楚:“……于是吴悉兵屯于江北,越军于江南……明日,将战于江……越王追奔攻吴,兵入江阳松陵……”,这其中的“松陵”即是现吴江市区所在地———松陵镇。
此时的松陵属吴国。
秦王政(始皇帝)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会稽郡,始设吴县、由拳县(三国吴改称嘉兴)。
自此至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现今吴江之地北隶吴县,南属嘉兴。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鏐请割吴县北地、嘉兴北境,置县,其名就取吴淞江古名之一的吴江。
其时,吴江属苏州。
于此,吴江作为地名,沿袭至今
已1100年了。
当然,在这近1100年间,吴江的建置、境域、归属等也历经变迁。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吴江属中吴军。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属平江军。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平江路。
元贞元年(1295年),吴江以户计,从县升为“中州”(5万至10万户为中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吴江仍改为县。
洪武十四年(1381年),以田粮计,吴江例为“繁”(3万石以上)。
清雍正二年(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以“吴江粮重狱繁,请分为两县”,于是在两年后,遂分吴江县西偏地置震泽县,其东偏地仍为吴江县,两县均属苏州府。
1912年,吴江、震泽两县合并为吴江县,至今不变。
吴江的古名、别称颇多。
据编纂明弘治《吴江志》的莫旦说来,一曰:青草滩,《祥符图经》云,三国吴赤乌初,“命上大夫倪让、将军徐杰、司马领濠寨盛斌分拨地界,建渭作田,自青草滩筑塞至野和溪”。
一曰:松陵,汉时置松陵镇,除《吴越春秋》云,“越追吴兵入江阳松陵”外,《旧经》云:“松柏险隘,故曰松陵。
”一曰:笠泽,除《左传》上载“越伐吴子御之于笠泽”外,唐代陆龟蒙有《笠泽丛书》,宋代有“笠泽亭”。
一曰:松江(即吴淞江),唐人有《松江独宿》、《松江早春》等诗,宋代有松江亭、《松江赋》及《松江》诗等。
一曰:枫江,唐崔信民有“枫落吴江冷”之句。
一曰:鲈乡,宋代直学士陈尧佐有“秋风斜日鲈鱼乡”之句,“知县林肇遂作鲈乡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