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研究综述
泥石流灾害成因分析与治理措施研究
泥石流灾害成因分析与治理措施研究[摘要]泥石流治理工程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治理措施,特别要针对泥石流成因三要素地形、物源、水源选择治理措施,文章结合某地区泥石流为例,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通过比选和设计,详细分析了适合当地的治理措施,从而达到泥石流治理的效果。
[关键字]泥石流治理措施工程设计1 泥石流概况某地区泥石流流域面积约6.54km2,平面形态呈口袋型,腹大口小,汇水条件极好,主要由主沟和左右2条支沟形成树枝状水系,主沟长约36km、流域面积4.38km2;右侧一号支沟长约2.88km,流域面积1.42km2,为常年流水清水沟,在主沟下游汇入;左侧二号支沟原长0.78km、流域面积0.49 km2,因滑坡碎屑流掩埋已成伏流排泄。
2 泥石流特点及成因分析2.1拉槽成沟、堵溃现象明显该地区内堆积的滑坡碎屑流物质松散、固结程度差、强度低、透水性好,在流水冲刷作用下很快就在堆积体上冲出一条径流通道,大量汇聚的流水将通道揭底冲刷下切,并很快拉槽成沟;汇聚的流水在沟道内揭底侵蚀下切到一定程度后造成两侧沟坡高陡,进而发生沟坡滑塌堵塞沟道;当堵沟形成的堰塞体不能承受水流或流体压力时就会发生溃决现象,溃决产生的强大作用将上游饱水土体快速带走后在沟谷内形成一个个宽度较大的“大肚子”。
2.2 发生泥石流的降雨触发点低、发生频率高由于该地区沟床坡降大、冲沟两侧边坡陡、沟内堆积物方量大且松散,在水流作用下极易发生泥石流,泥石流发生的触发点较常规大大降低。
据已发生几次泥石流的降雨资料统计,当10min降雨量为10~15mm时,该冲沟就会发生一次大型泥石流。
2.3 沟内下切快、泥石流规模大、危害性大沟内堆积物厚且松散、沟床坡降大,在流水经过时,沟谷揭底下切极快、两侧岸坡也极易坍塌,为泥石流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物源。
沟谷快速下切导致大量松散物质混入沟道流水中,且两侧沟坡也极易产生堵沟溃决,因此该地区每次发生泥石流的规模较大,一次性泥石流下泄量一般都在10万m3以上,对沟口及主河道两侧居民和下游清平场镇造成极大的危害和威胁。
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策略探讨滑坡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其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
在我国,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滑坡泥石流频发且规模较大,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研究滑坡泥石流的原因及相应的防治策略对于减少灾害损失和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滑坡泥石流的原因:滑坡泥石流是由多种地质和气候因素造成的。
例如,地质构造的不稳定性、水文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等,都会对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造成影响。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通常与以下因素有关:1.地质构造的不稳定性:位于构造活跃带的山地地区,地震、地表下陷、断层活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山地地区的地质构造不稳定,从而引发滑坡泥石流。
2.陡峭的地形:陡峭的地形对于水文系统的形成和稳定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地表和地下水的运动,增加了滑坡泥石流的可能性。
3.水文因素的影响:水文因素包括降水量、雪融水、冰川融水等,是滑坡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
降水量大、覆盖面积广、雨点较大、平均强度大、降水时间长等均是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常见特征。
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于地形的改变会导致地宫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文因素,进一步增加了滑坡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滑坡泥石流的防治策略包括预测和监测、地质工程防护、植被恢复、土地利用管理等方面的措施。
1.预测和监测:预测和监测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是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础。
利用遥感技术、GPS、气象预报、水文预报等技术手段,可以了解危险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状况,预测和监控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降低风险。
2.地质工程防护:地质工程防护是指通过堤岸、拦砂坝、挡土墙、防洪墙等措施,阻止和抑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保护下游人民的安全。
对于一些常年暴露在滑坡泥石流风险区的地区,可采用加固治理、隔渠巷道、阶梯式排水等技术手段,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和运动。
3.植被恢复:在滑坡泥石流易发地区,通过大面积种树造林等措施,增强地表的稳定性,保护陆地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防护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和运动,减轻灾害影响。
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策略探讨
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策略探讨【摘要】滑坡和泥石流是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本文从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出发,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
针对这些灾害,探讨了相关的防治策略,包括工程防治措施和生态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包括加固边坡、引导水流以及减少地表凹凸等措施。
而生态防治则强调通过植被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法来减轻灾害风险。
最后强调了防治策略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关键词】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策略、成因分析、工程防治、生态防治、重要性、展望、研究方向、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滑坡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在我国,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多变等原因,滑坡泥石流灾害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研究,探讨有效的防治策略,对于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中,需要分析目前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了解灾害的危害性和影响范围,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研究历史上的滑坡泥石流灾害案例,分析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探讨防治策略的不足之处和改进空间。
通过深入分析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现状和研究现状,可以为接下来的成因分析和防治策略探讨提供基础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滑坡泥石流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深入研究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机理及防治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促进地质灾害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对滑坡泥石流的防治策略进行探讨,有助于提高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水平,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可以为建立健全的灾害防治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国家和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研究报告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研究报告近年来,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率逐年增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防范和应对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科学家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制订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本文将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特点和预防措施展开说明。
一、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主要包括植树造林、松土、采石、挖掘土方和石方等,这些活动直接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断层活动等构造活动的影响下,土层和石层的相对位置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地面土石体的滑动。
3.地形环境。
含水层在地形环境的影响下会流出地下,形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特点1.突发性。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通常都是突发性的,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都会发生。
2.规模巨大。
大部分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规模都是巨大的,占据了很大的地区和范围。
3.危害性较大。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的危害较大,轻则导致人员受伤和房屋倒塌,重则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三、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预防措施1.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是了解地质构造、性质和特征的重要手段,对于预防和控制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2.生态治理。
加强植被覆盖,防止退耕还林造成的过度开垦。
3.灾后应急救援。
设立一定数量的避难所,及时进行疏散和救援,从而减少人员伤亡的风险。
4.科学规划。
在新建住宅、工业和交通等项目时,必须考虑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可能性,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采取足够的措施,确保项目的安全性。
四、结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对于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大的威胁,预防和控制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
研究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特点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一地质灾害的发生。
我们应该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探索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研究
泥石流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研究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泥石流的成因,然后探讨了泥石流的危害及具体表现,最后提出了治理措施和预测预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泥石流;危害;防治措施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debris flow,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ebris flows and concrete performance,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control measure and forecasting method, have stronger practical value and meaning.Keywords: mudslides; Harm;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泥石流是指在山地、沟谷间,因暴雨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大量洪水、泥沙及石块等的洪流,具有流速快、流量大、破坏力强、暴发突然及预见性小等特点。
它是山区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多发生在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强度较大的山区沟谷中。
泥石流是山地环境退化、地表侵蚀作用加剧、水土泥沙流失的产物。
它的形成、发展,主要受控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大尺度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则是加剧泥石流发生频率、强度等的重要原因。
泥石流灾害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等具有极大的破坏力。
因此,加深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做好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泥石流的成因及分类我国幅员辽阔,山脉纵横,地质构造复杂,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丰富,泥石流不仅分布广泛,形成条件复杂,而且类型多样。
1.1泥石流的成因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且很复杂,包括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土层植被、水文条件、气候降雨以及近些年人类的活动等,归纳起来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滑坡泥石流灾害研究报告
滑坡泥石流灾害一、研究的动机近年来,我国多发滑坡泥石流灾害,如:①2008年9月24日开始持续不断的降雨使北川县城附近多处山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正在筹建的北川“地震博物馆”老县城一半以上被泥石流掩埋。
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地震遗址很可能“瞬间消失”。
②2008年9月10日山西临汾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发生泥石流,造成128人遇难。
③2008年11月5日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已造成40人死亡43人失踪,电力、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92亿元。
④2010年8月7日夜22点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
目前遇难人数升至1117人627人失踪;舟曲5公里长、500米宽区域被夷为平地。
如此多的灾难袭卷我国大地,难道正在上学的你不担心我们的祖国吗?我想你也会行动起来,一起号召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不断从灾难中积累经验,共渡难关。
二、研究的目的让人们更加了解滑坡泥石流灾害,从此次学习中学会在灾难中进行自我保护和逃生的一些方法,也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将损失降到最低。
三、研究的方法上网查阅、独立整理四、研究的内容1、滑坡和泥石流的定义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2、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条件①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②滑坡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浅议公路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
浅议公路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泥石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自然地质灾害,具有突然爆发、能量大、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强等特点,给公路工程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和损失。
本文对泥石流发生的成因以及危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防治措施。
标签:灾害泥石流原因危害防治泥石流作为山区常见地质灾害,是一种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高浓度的液相、固相混合流),其中的固体物质特指泥、砂、石。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极大等特点,在干旱半干旱的山区或高原冰川区最容易发生。
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是个多山的国家,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
在我国西南、西北和中南的部分地区,泥石流集中发育。
尤其当暴雨来临或冰川解冻时,洪水或冰雪融化的水携带着泥沙、巨石混合成粘稠的泥浆,顷刻间奔腾而下,冲到平坦的地方才能停下来,堆积成一片片扇状石海。
2009年8月18日23时许,西汉高速宁陕境K132处由于泥石流灾害造成双向交通封堵,通过调集抢险机械设备50余套、人员近千人,疏导滞留车辆1300余辆,安置滞留人员2000余人,受灾较重的宁陕田坝隧道处清理泥石流、淤泥约5000余m3。
2010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受灾极为严重,发生了多起大型泥石流事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有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典型的泥石流灾害如“8·8”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6·16”四川甘孜州九龙县泥石流;四川“8·13”特大泥石流;“8·18”云南怒江州贡山县泥石流等。
泥石流往往造成公路结构物淤埋、毁坏,使得交通受阻或中断,有时甚至车毁人亡。
其中,2010年8月8日0时12分许,甘肃省舟曲县城区及上游村庄遭受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1481人遇难,284人失踪。
因此,研究泥石流的成因、特点、危害及防治措施,对减轻和避免公路泥石流灾害具有重要意义[1-9]。
1 公路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降雨、地形和物源这3个要素的影响和控制。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综述
地质灾害工程管理施工技术现状泥石iStRΛ三三g施 (1)滑降其W®昔施 (5)崩塌RM三三J昔施................................................................. 1.0 岩溶塌陷及其W三gJS . (13)其三三i昔施............................................................... 1.6泥石流及其管理措施一、泥石流简介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引起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蓦地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往往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管理措施也应有所不同。
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形成)区,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管理效果最佳。
(一)生物措施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
普通采用乔、灌、草等植物进行科学地配置营造,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者减小泥石流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
生物措施普通需要在泥石流沟的全流域实施,对宜林荒坡更需采取此种措施。
但要正确地解决好农、林、牧、薪之间的矛盾,如果管理不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与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较,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风险小,能促进生态平稳,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生产效益,以及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生物措施初期效益普通不够显著,需三五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才可发挥明显作用,在一些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严重地段,单独依靠生物措施不能解决问题,还需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干产生明显的防治效能,生物措施包括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等各种措施,通常在同一流域内随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布置。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措施研究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措施研究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生活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
如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地裂缝等等。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大自然提取的东西也日益增多,能源消耗大,地球可供资源日益减少。
加上我国土地宽广,幅员辽阔,地质情况复杂,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大量的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性破坏越来越严重。
因此,对地质勘查与防治便a 成为我们地质人首要的问题。
由于地质灾害的种类较多,本文就以泥石流为例从地质灾害的勘查程序、方式和防治措施来论证地质灾害的勘查与防治措施。
标签:地质灾害勘查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生活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
如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地裂缝等等。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指对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或者地质灾害隐患,采取专项地质工程措施,控制或者减轻地质灾害的工程活动。
地质勘查就是专门从事勘查的部门或人员利用现代科学原理、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对需要取证的事实进行勘验、检查、调查访问、寻找、发现、固定和提取与有关的痕迹、物品等证据材料和信息进行实地查看、现场调查。
为科学鉴定、综合分析判断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由于地质灾害的种类较多,本文就以泥石流为例来论证地质灾害的勘查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研究,揭示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进行科学的预防,从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1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地质灾害勘查方法主要有工程地质测绘及遥感技术的运用,工程地质物探和勘探(钻探与坑探),工程地质测试技术(野外、室内试验)分析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地质监测及反分析,室内准备及资料整理工作等方法。
1.1工程地质测绘及遥感技术运用工程地质测绘是指对勘查现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现场观察、测量和描述,并将有关地质要素用图例、符号表示在地形图上的勘查工作。
泥石流砾石流及洪水蒲亩形成发展与防御研究
泥石流砾石流及洪水蒲亩形成发展与防御研究泥石流、砾石流以及洪水蒲亩是自然灾害中常见的几种形式,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泥石流、砾石流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洪水蒲亩的防御研究方面展开论述。
一、泥石流的形成与发展泥石流是指在陡峭的山坡上,降雨和溶雪使得山体土壤饱和,导致土石与水混合形成泥浆流体,沿着山谷或沟壑迅速下滑而形成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在山区地带较为常见,其形成过程复杂,具有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首先,泥石流的形成源于降雨或溶雪。
当山区出现强降雨或雨水融化时,水分很容易渗透到土壤中,与土壤形成泥浆混合物。
其次,泥浆混合物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泥浆混合物的稳定性由于土壤粒子的大小、形状、黏性、水分含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泥浆混合物的流动性产生重要影响。
然后,泥石流的形成需要斜坡的存在。
只有当山坡的坡度大于泥浆混合物的流动能力时,泥石流才能形成。
泥石流在快速下滑的过程中,会由于其高速度带来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往往会带走大量的土石,从而形成脆性岩坡或强风化岩石。
最后,泥石流会沿着山谷或沟壑迅速下滑,并在下游形成扇状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包括大量的碎石、沙子和泥浆混合物,对周围的土地和建筑物产生巨大破坏。
泥石流的速度快、冲击力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威胁。
二、砾石流的形成与发展砾石流是泥石流的一种变种,与泥石流不同的是,砾石流中含有较多的砾石和碎石,形成了较为坚固的河道。
砾石流在孕育和发展过程中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首先,砾石流常常发生在陡峭的山谷或沟壑中。
由于山区降雨或溶雪的影响,河道中的土石被冲走,形成了相对平坦的砾石河床。
其次,砾石流的形成与河道内水流的作用有关。
水流在河道中穿梭流动,将砾石、碎石等物料带走或重新分布,从而形成了砾石流的特有结构。
然后,砾石流的发展与沙石混合物的供给和泥砾的混合程度紧密相关。
沙石的供给量越大,砾石流的流动性就越强,而泥砾的混合程度越高,砾石流的黏稠度就越大。
泥石流防治总结汇报
泥石流防治总结汇报泥石流是一种由于山地地形、坡度和降雨等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发生后会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对于泥石流的预防与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汇报。
一、预防泥石流的措施1. 强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提前预警,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2. 按照科学规划开发山地资源:在开发山地资源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科学规划,考虑地形、地势等因素,避免破坏山地生态平衡,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3. 构建泥石流堰塞湖避险通道:对于山区存在泥石流堰塞湖的地区,应建设合适的避险通道,及时疏散人群,降低灾害事故的发生。
4. 加强宣传与教育:通过大力宣传泥石流知识,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有效减少泥石流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治理泥石流的措施1. 加强山体的固化处理:通过植被恢复和控制水源,加强山体的固化处理,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2. 构建抵挡泥石流的防护体系:在泥石流容易发生的山区,可以构建防护体系,如堤坝、护坡、护岸等,抵挡泥石流的冲击,减轻灾害影响。
3. 建设泥石流监测系统:建立泥石流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泥石流的流速、流量等参数,及时发出预警,避免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4. 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泥石流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快速反应和处置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上述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泥石流的灾害发生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泥石流的预防与治理工作仍然存在挑战。
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国家泥石流防治的组织与领导,加大科研力度,完善相关法规与制度,加强社会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治泥石流的格局。
同时,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泥石流发生机理,提高防治技术水平,增强预警能力,加强防治重点区域的巡查和监测工作,切实做好泥石流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滑坡泥石流的研究报告
滑坡泥石流的研究报告一.研究动机近年来重大泥石流山体滑坡之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例如2012年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先后发生5.7级和5.6级地震,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二.研究目的让人知道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灾害的严重性,并学会去避免这种灾害,即使发生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学会把损失降到最低三.研究方法上网调查或者问专家。
四.研究内容1.产生原因: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各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
2.两类灾害的区别滑坡与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3.分布的地域:山区4. 治理方法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5.崩塌前兆滑坡主要征前兆斜坡前缘发生垮塌,垮塌的边界不断向坡上发展;斜坡前部发生丘状隆起,顶部出现张开的扇形或放射状裂缝分布;斜坡局部沉陷;斜坡上建筑物变形、开裂、倾斜;井水、泉水水位突然明显变化等。
崩塌主要前兆陡坡掉块、小崩小塌不断发生;陡崖出现新的破裂痕迹;嗅到异常气味、听到摩擦错碎声;出现热、气、水异常等。
泥石流主要前兆溪流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沟谷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或轻微的振动感;沟侧发生崩塌滑坡等致使沟谷堵塞严重等。
6.应急避险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方法
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方法一、灾害发生经过今年7月15日,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七盘沟所在地区突降暴雨,短短几小时内降雨量达120毫米。
暴雨引发的山洪迅速汇集,冲刷沟床,导致沟道水位急剧上涨。
随着水流能量的不断积累,沟床中的松散堆积物被激发,形成了大规模的泥石流。
泥石流沿途摧毁了2座桥梁、5栋民房,冲毁了1公里多的道路,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
二、灾害成因分析1. 地形条件七盘沟地处山区,沟谷狭窄,坡度大,流域内地质结构破碎,易于水流汇集。
此次暴雨过程中,短时间内降雨量大,水流迅速汇集,导致沟床水位急剧上涨。
2. 地质条件七盘沟流域内分布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主要为崩坡积物和冲积物。
这些松散堆积物在暴雨的侵蚀下,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泥石流。
3. 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人为破坏植被现象时有发生。
过度开发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抗侵蚀能力下降,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三、防治方法探讨1. 植被恢复与保护加强生态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是防治泥石流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对山区植被的保护,严禁乱砍滥伐,对已受损的植被进行及时恢复。
2. 工程措施在七盘沟沟口建设拦挡坝,以减缓泥石流的流速和冲击力。
同时,在沟道内设置排水沟和防侵蚀设施,降低沟床侵蚀速率。
3. 监测预警建立健全泥石流监测预警体系,通过气象、水文、地质等多方面信息,及时发布预警,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4. 宣传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居民掌握必要的自救互救技能。
通过这次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我们深刻认识到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了解灾害成因,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希望这次调查报告能为今后的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七盘沟泥石流灾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是地形条件,七盘沟地处山区,沟谷狭窄,坡度大,流域内地质结构破碎,易于水流汇集。
此次暴雨过程中,短时间内降雨量大,水流迅速汇集,导致沟床水位急剧上涨。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措施研究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措施研究摘要】泥石流属于一种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它是山区特有的一种现象。
泥石流中饱含着大量的泥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呈粘性层流或稀性紊流等运动状态,泥石流的发生是很多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常发生在山区小流域。
由于泥石流具有发生突然、来世凶猛、历时短暂、大范围冲淤、破坏力极强等特点,再加上其常伴随着大量泥沙块石,一旦发生泥石流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威胁。
本文分析了泥石流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地质灾害勘查;防治措施;某地受区域构造控制, 流域内地形切割强烈、山势陡峻、相对高差大, 沟谷发育、沟坡坡度大, 是我国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一、地质灾害形成条件1. 地形地貌。
区内山峦重叠, 山峻谷深, 沟壑纵横, 谷道狭窄, 坡陡流急。
重力地貌即受内外营力作用在流域内十分发育的滑坡、崩塌等重力地质现象, 由此造成的重力侵蚀堆积随处可见。
2. 岩土体特征。
流域内地层岩性复杂, 从志留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 而以志留-三叠系分布较为广泛, 为一套海沉积的浅变质碎屑岩和碳酸岩地层。
侏罗系到古近系为断陷盆地沉积的陆相红色碎屑岩地层。
第四系堆积物以冲积、洪积、风积为主, 坡积和崩积物在局部地区集中分布。
3. 地质构造。
该流域在三叠纪由地槽大面积隆升变为陆地, 经过历次构造运动改造及长期的外动力地质作用, 形成了相对复杂的构造- 地貌单元。
自新近纪末至今的新构造运动中, 继续大幅度上升, 同时河流强烈下切, 形成高山峡谷地形, 切割深度在1000m 以上。
二、勘查思路1. 地质灾害调查。
依据《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 1 ∶ 50000) , 调查面积2.4× 104km2。
调查工作技术路线是以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调查为核心, 以遥感解译验证为先导, 以地面调查和灾点测绘为主要手段, 并辅以必要的钻探、物探和山地工程; 采用点、线、面结合, 重点和一般调查结合, 专业调查与地方政府部门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 查明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形成的环境地质条件、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 开展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和气象预警区划, 为减灾防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要求是: 对县城、村镇、矿山、基础设施、大江大河等可能构成威胁的坡体及沟谷应逐一调查, 识别地质灾害隐患。
泥石流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泥石流灾害防治技术研究本文主要探讨泥石流灾害防治技术研究的相关问题。
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一、泥石流灾害特点及成因泥石流是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其特点是灾害范围大、破坏力强、速度快、难以预测等。
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有气象因素、地质因素、人为因素等。
其中气象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如降雨量大、雨强大等。
地质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地形、地质构造、土壤类型等。
人为因素则包括破坏性开发、乱砍乱伐等。
二、泥石流预测技术泥石流预测技术包括水文预测法、地貌学预测法、多传感器融合预测法等。
其中,水文预测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预测方法之一。
它主要针对暴雨等降水事件,通过监测、分析和预报流域内降雨、水文和水力条件,来预测泥石流的发生和运动情况。
地貌学预测法则主要是通过对地形特征、地貌单位、地貌过程和地质或土壤物理性质等进行分析,找到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和潜在危险性。
多传感器融合预测法则是利用不同类别或不同频段的卫星数据、气象雷达数据、水文测验数据等,来对行程进行多角度的监测和分析,提高预测精度和准确性。
三、泥石流防治技术泥石流防治技术包括人工防治和自然防治两类。
人工防治主要通过修建防护设施来减轻灾害损失。
常见的人工防治措施主要有堤防工程、截河堰工程、挡土墙工程、拦砂坝和固定植被等。
自然防治则主要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通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降低山体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主要的自然防治措施有流域的治理、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等。
四、泥石流事故应急救援技术泥石流事故的救援技术通常包括应急处理、避灾转移和搜救三方面内容。
在应急处理方面,主要采用抢险、疏散、通信、抢救等手段,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在避灾转移方面,主要通过评估灾害情况和行程走向来决定有效的避灾方案,以及组织人员和物资逃离危险区域。
在搜救方面,则通常采用人力搜索、质量控制、搜救技术等手段,全力搜救被掩埋或失踪的人员。
总体来说,泥石流灾害预防、控制、应急和救援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调查研究报告一、研究的动机:我国幅员辽阔,暴雨、地震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
因此,分析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对于加强城镇泥石流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让人们了解这种灾害,学习如何预防,尽量减少在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
三、研究方法:1.采用调查研究2.通过资料整理出数据3.上网调查4.咨询专家四、研究内容:1.泥石流的概念: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过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破坏力。
2.泥石流的类型:(1)按水源补给分为:冰川型、降雨型;(2)按沟谷形态分为:沟谷型、坡面型;(3)按物质组成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4)按结构流变分为:黏性(容量为2.0~2.3t/m3)、稀性(容量为1.5~1.8t/m3)、过渡性(容量为1.8~2.0t/m3);(5) 按规模大小分为:小型(一次泥石流总堆积量<10万m3)、中型(10万~50万m3)、大型(50万~100万m3)、特大型(>100万m3)。
3.产生原因:地震或暴雨都会引起滑坡和泥石流。
山上植被减少也会增加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
4.两类灾害的区别:一般来说,滑坡的岩石、矿物成分一般和附近土和岩石一致,而泥石流堆积体物质成分更为复杂,来源更广更远。
泥石流灾害预防与治理技术研究
泥石流灾害预防与治理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其中泥石流灾害更是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尤其是在山区地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
因此,泥石流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和特点泥石流灾害是指在山坡上形成的泥土、岩石等混合物,在雨水、融雪、地震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流动的现象,造成环境和人员的伤害。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与地形、水文、气候、地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山区地形地势陡峭,地下水位较高,雨水集中等都是泥石流灾害的主要成因。
同时,泥石流灾害的流动性强,速度快,危害范围广,破坏力极强,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二、泥石流灾害预防和治理的技术研究1、监测和预警技术。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一般伴随着大雨等天气条件,因此,在雨季来临之前,加强泥石流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非常有必要。
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现了多种泥石流灾害监测和预警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地震监测技术、地下水位监测技术、预警系统等。
这些技术可以及时掌握泥石流发生的趋势,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灾害损失。
2、防治工程技术。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程主要包括:排水工程、固结工程、拦截工程和导流工程等。
排水工程主要是通过开挖沟渠、建设排水管道等方式,改变地下水位,减少地下水压力,从而减小泥石流的规模和危害。
固结工程主要是通过加固地面土壤和石块等物质,增加地质体的稳定性,从而减少泥石流的滑坡。
拦截工程主要是设置隔布和拦挡坝等措施,防止泥石流进入居民区和重要设施区。
导流工程主要是通过开挖沟渠、掏槽等方式,改变泥石流的流向和速度,减轻泥石流的危害性。
3、生态修复技术。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不仅与地形、水文等因素有关,还与生态环境的恶化密切相关。
因此,进行生态修复是有效预防泥石流灾害的一项重要措施。
生态修复的主要手段包括:绿化、植被工程、土地整治等。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方法综述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方法综述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的勘查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综述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方法,以帮助各方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防治工作。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方法主要包括灾害地质环境调查、泥石流历史调查、泥石流堆积物特性调查以及险情点调查等方面。
首先,灾害地质环境调查是了解泥石流形成的地质背景和环境条件的关键步骤。
通过对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下水、岩土特性等多方面的调查,可以为后续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泥石流历史调查是对历史记录和现场踏勘的相结合,通过研究历史泥石流的频次、规模、形态及影响等,可以了解该区域泥石流的活动规律和特点。
这有助于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泥石流,并为工程建设提供相应的风险评估。
泥石流堆积物特性调查是对泥石流堆积物进行详细的物理学和工程学特性的测量和分析。
这包括泥石流堆积物的颗粒形状、大小分布、比重、流动特性、液化特性等方面的调查。
通过对泥石流堆积物的特性研究,可以确定适合的防治工程措施和工程参数。
最后,险情点调查是对潜在灾害点进行现场勘查,这些点通常是地质构造、土壤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较为复杂的地区。
通过对这些点位的详细勘查,可以确定险情点的位置、规模、形态和可能的危害范围,为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准确的依据。
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方法中,除了以上所述的基础性调查工作外,还可以结合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勘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卫星影像的解译,获取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勘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展示,为决策者提供直观、全面的信息。
总结而言,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方法是预防泥石流灾害的重要环节。
通过灾害地质环境调查、泥石流历史调查、泥石流堆积物特性调查以及险情点调查等步骤,可以获取关键的灾害信息,为制定科学的防治工程措施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泥石流 危险性评价 灾害防治
Page
3
第一章 前言
泥石流是指山区或者其他山谷沟壑、地形险峻的地区,由于暴雨、地震等引 发形成的由大量泥沙、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体混合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是半干旱和半湿润山区最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我国是世界上泥石流 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泥石流具有突发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 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 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舟曲被泥石流冲毁的楼房
Page
5
第二章 泥石流的成因及其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山脉纵横,地质构造复杂,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丰富,泥石流 不仅分布广泛,形成条件复杂,而且类型多样。
2.1 泥石流的成因
2.1.1、形成因素。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 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包括岩性构造、 地形地貌、土层植被、水文条件、气候降雨等。泥石流是泥、沙、石块与水体组 合在一起并沿一定的沟床运(流)动的流动体,其形成同时具备三项基本条件:陡 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Page
11
评价类型
点评价 泥石流灾害体或灾害群 一般不超过几十km2 一般不超过一个县 为抗灾救灾和实施防治工程提供依据 专门调查统计和必要的观测、试验 定量化为主、定性为辅 区域泥石流灾害 几百到几百万km2 几个县到全国
面评价
泥石 流危 险性 评价 方法 分类 比较
评价对象 评价面积 评价范围 评价意义 评价手段 评价精度
为部署防治工程、区域规划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区域调查统计 半定性、半定量化
Page
12
第四章 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地区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应采取不同 的治理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区,应以工程措施 为主,兼用生物措施。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 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 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治理效果最好。 4.1 治理措施
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研究综述
报告人:吴威
目录
前言 泥石流的成因及其危害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
结论
Page
2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泥石流对社会经济、生活以及环境的严重影响, 提出了研究泥石流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其次细述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及特征;然后介绍了国内外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分析的发展历程以及危 险性评价方法;最后介绍了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各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 施及措施技术。
2.2 泥石流的危害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 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 广泛和严重。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居民点的危害; 对交通的危害;对水利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据统计,我国有29个省 (区)、771个县(市)正遭受泥石流的危害,平均每年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频 率为18次╱县,近40年来,每年因泥石流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达3700余人。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的50多年中,我国县级以上城镇因泥石流而致死的人 数已约4400人,并威胁上万亿财产,由此可见泥石流对山区城镇的危害之重。 目前我国己查明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的县级以上城镇有138个,主要分布在甘 肃(45个)、四川(34个)、云南(23个)和西藏(13个)等西部省区,受泥石流危 害或威胁的乡镇级城镇数量更大。
(5)划分泥石流的危险区、潜在危险区或进行泥石流灾害敏感度分区;
(6)开展泥石流防灾警报器的研究及室内泥石流模型试验研究。
Page
15
4.3 工程新技术 陈晓清等在“汶川地震区特大泥石流工程防治新技术探索”一文中,分析舟 曲三眼峪和绵竹文家沟的泥石流防治失败原因时发现目前大量采用的浆砌石 结构抗泥石流冲击破坏能力弱是其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抵御特大泥石流的冲 击破坏,初步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 +浆砌石坝体式泥石流拦砂坝、预制钢 筋混凝土箱体组装式拦砂坝的新型泥石流拦挡结构,以及复式断面泥石流排 导槽、预制钢筋混凝土箱体组装式排导槽的新型泥石流排导结构。
4.2 防治方法 做好泥石流的预测工作对于防灾和减灾,保障山区人民生命财产显得 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对泥石流的预测预报研究常采取以下方法:
(1)在典型的泥石流沟进行定点观测研究,力求解决泥石流的形成与运 动参数问题。如对云南省东川市小江流域蒋家沟、大桥沟等泥石流的观 测试验研究,对四川省汉源县沙河泥石流的观测研究等; (2)调查潜在泥石流沟的有关参数和特征;
(1)工程治理措施 泥石流工程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拦挡工程、排导工程和停淤工程等。
1)拦挡工程:拦挡工程布置在流通区内,在中上游建拦沙坝、谷坊(群)等工 程,以拦截泥石流固体物质,减缓沟床纵坡,减少泥石流固体物质对下游的 危害,并利用回淤物压埋坡脚,稳定谷坡;拦挡工程有挡土墙、护坡、坝体 等; 2)排导工程:排导工程包括排导槽、导流堤、顺水坝等,在泥石流沟的流通 段,以排泄拦挡泥石流固体物质至预定地点,防止泥石流对下游建筑物和耕 地的危害; 3)停淤工程:在泥石流沟的下游或堆积区,设置停淤场,让拦挡不住的泥石 流在停淤场停淤,避免造成堵塞江河、淤埋村庄农田等危害。
Page
9
3.1.2 国内:我国开展滑坡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但已取得了 显著的成果。1986 年,谭炳炎尝试对泥石流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判,讨论 了泥石流的判断以及其严重程度的判定条件;1988 年,刘希林正式提出 泥石流危险度的概念及其定量评估方法—泥石流危险度判定,并提出了8 大危险因子建立多因子综合评判模型,且1995 年,出版标志性成果《泥 石流危险性评价》,该书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学术专著。 2000 年,泥石流危险度评估技术方法入编《地质灾害勘查指南》。2005 年,泥石流危险度研究成果入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地貌学原理》( 修订版)。2006 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 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0200 - 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将单沟泥石流危险区预测方法收入规范( 规范性附录 D) 。近几十年来, 随着各种数学理论的成熟,许多研究学者开始注重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泥 石流危险性评价的问题,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其中代表性的有模糊数学方 法的应用、灰色关联分析、粗糙集、人工神经网络、Bayes判别分析等, 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估研究的发展。
Page
8
1981年美国Hollingsworth和Kovacs采用打分方法构建滑坡泥石流危险度 评价的基本框架,采用因子叠加法实现了滑坡危险度的评估,该方法为以 后的滑坡泥石流危险性研究指明了方向,现在很多的研究方法都是基于因 子叠加的原理而展开的。1984年伦敦大学皇家学院Hansen教授总结出了 滑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四点重要内容,为泥石流危险性研究奠定了理论 基础,对以后的危险性评价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7~1988年,美国对 加利福尼亚Saratoga地区、Switzerlard地区及其北部的山林伐木规划区 的滑坡泥石流开展了危险性编目工作,并对加利福尼亚地区的暴雨滑坡泥 石流进行了遥感危险度评价工作,第一次在大范围内展开了滑坡泥石流危 险性的评价工作,为今后的危险性评价工作提供了范例。1988年日本高桥 保等开展了扇形地上泥石流危险度的评价研究,主要探讨建筑物的损害与 泥石流堆积厚度的关系;1990年日本久保田哲也等再次开展了泥石流发生 危险度的判定研究,主要从短历时降雨的有效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来研究泥 石流发生的可能性,日本学者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入手,大大丰富了泥石流 危险性研究的内容。进入90年代以来, GIS与RS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该 领域快速发展。相关的研究大量涌现,其中代表性的工作是意大利学者 Carrara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泥石流灾害制图的技术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2.3 泥石流的发生规律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另外,暴雨、洪水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 定的周期性。 Page 7
第三章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3.1国内外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发展历程
3.1.1国外:国际上对泥石流危险性评价非常重视,有关危险度的研究也 相对较早。泥石流灾害较严重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滑坡泥石流的基础性 研究。应联合国成员国的要求, 1976年联合国决定由国际工程地质联合 会(IAEG)执行滑坡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基础研究。该项目由美国联邦地 质调查局David J. Varnes博士牵头组织实施, 1984年完成的研究报告系 统总结了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研究成果,完成了滑坡泥石流调查、样本数据 分析、评价方法和检验分析的研究。这些成果在第三届国际地貌学大会 和第2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都作为特邀报告交流,为世界各国开展滑坡泥 石流灾害评价提供了一种规范性的技术方法。1977年日本足立胜治等开 展了泥石流发生危险度的判定研究,主要从地貌条件、泥石流形态和降雨 三方面判定泥石流发生率,为以后的泥石流危险度研究开辟了一条道路。 1980年瑞典Eldeen用危险区图研究了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度,第一个将 洪水危险度的研究模式引入了泥石流危险度研究中。
Page
10
泥石流沟易发程度数量化综合评判等级标准表
3.2 危险性评价方法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是灾情评估、预测、防灾救灾决策的基础。根据研 究范围,可以分为点评价和面评价,即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和区域泥 石流危险度评价。前者评价面积小,致灾体(泥石流)和承灾体清晰明 确,评价精度高,评价结果定量化程度高而后者面积大,致灾体的成灾 条件复杂,致灾因素多样,承灾体类型多,分布广,特征复杂,许多因素 具有较高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采用的指标多为相对指标,评 价结果定量化程度较低。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