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教学大纲
《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课程教学大纲(保留版权)《健康心理学》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健康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影响人健康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了解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能够运用健康心理学的相关技术,分析与处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健康心理问题。
课程总教学时数为50小时,课堂讲授占80%,实习占20%课程考核方式分两部分,一是学科结业闭卷考试,100分钟,占学科总分70%;二是平时作业思考题或小论文,占30%。
主要参考教材Phillip L. Rice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郑晓边著:《心灵成长-校园生活中的健康心理与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章健康心理学概论一、健康1.大众对健康的解释2.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解释“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完善状态,而非仅仅是疾病和虚弱的缺乏”(WHO,1947)。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三分法观点,将健康限定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而非仅仅是疾病的缺乏。
3.汤纳特尔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的解释4.整体健康观5.健康的水平(1)格林伯格提出了健康的五级观点。
(2)汤纳特尔的三级健康水平模式6.结论健康是人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所获得的一种稳定、和谐和完善的状态。
对健康的理解表现在三个方面:健康由三个方面组成,即生理、心理和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都不能称之为健康。
健康的特点二、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处在科学的婴儿期。
1、定义:是对促进和维护健康、防治生病、辨别健康、生病和相关功能失调的病因和诊断联系、以及对分析和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政策形成的融教育、科学和心理学学科专业贡献为一体的结合体。
该定义特征:包括教学、研究、干预三大职业活动。
2、健康心理学的对象健康心理学的对象是与人的健康有关的行为,或者是达到健康状态有关的心理现象。
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一、健康心理学的兴起1978 年健康心理学在美国诞生。
1978 年,在美国的心理学会的大会上,400 多名心理学家签名要求成立新的分会即健康心理学会,得到美国心理学会的正式承认,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的第38 个分会。
到1989 年会员达到2742 人,是美国心理学会中,会员发展最快的学会。
1982 年创立了健康心理学刊物。
除《健康心理学》杂志外,美国的相关学会的相关杂志《社会科学与医学》、《心理与健康》、《行为医学》、《健康与社会行为》、《行为研究与治疗》、《变态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等几十种杂志,刊登大量的健康心理学研究论文。
健康心理学在欧洲,在比利时、英国、德国、荷兰等都获得较快的发展。
日本健康心理学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1988 年1 月日本健康心理学会正式成立。
1988 年10 月召开了第一届年会。
学会会刊《健康心理学研究》同时发行。
作者曾参加过1990 年日本健康心理学年会与1993 年健康心理学年会。
日本健康心理学的特点是临床心理学的思路和方法占主流。
健康心理学在十多年来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基本满足,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心,不仅对身体重视,而且对心理健康也开始重视。
2.国际社会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加重对健康的危害日趋严重。
人们要求对环境污染提出防治的对策,包括以心理学的角度防治的对策。
3.现代科学和医学的进步,传染病等死亡率高的疾病已成为过去。
心身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冠心病、高血压、肿瘤已成为人类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心身疾病与人的心理特别是人的情绪、个性、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与社会压力等有关。
而这些都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并能提出预防对策的。
□二、健康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优化人类的情绪与人格人的良好情绪对人的健康的作用是药物不能比拟的。
健康的情绪是人体机能旺盛与协调的控调器,是促进人健康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介绍
•
基本信息
• • • • • • • • • • • 刊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创刊时间:1993 曾用刊名: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主编:崔以泰 袁聚祥 期刊级别:统计源期刊 国际标准统一刊号:ISSN 10051252 国内标准统一刊号:CN 115257/R 邮发代号: 18-285 QQ咨询:952812008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简介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Leabharlann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简介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经国家科技部批准,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 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于 1993年创刊,曾用刊名《健康心理学杂志》, 规格为国际通用的大16开本,月刊。国际标准 统一刊号:ISSN 1005-1252,国内标准统一刊 号:CN 11-5257/R,邮发代号: 18-285,出版 时间为当月15日,订阅单价:10.00,全年价: 120.00。
基本信息
• • • • • • • • • • • 刊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创刊时间:1993 曾用刊名:健康心理学杂志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主编:崔以泰 袁聚祥 期刊级别:统计源期刊 国际标准统一刊号:ISSN 10051252 国内标准统一刊号:CN 115257/R 邮发代号: 18-285 QQ咨询:952812008
收录情况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现在是中 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 文核心期刊),(2008版科技论文统 计源期刊目录期刊),中国学术期 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 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科 技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收录期刊;中国核心(遴选)期刊。
健康心理学概述
• 健康领域的变化- 健源自观的发展 - 疾病谱的改变 - 更加关注疾病预防
• 心理学理论体系与治疗技术的完善
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一种心理、躯体、社会的完满状态,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WHO(1947)
格林伯格“健康-疾病连续体”
健康与疾病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彼 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统一体。
死亡率1 占死亡总 /10万 人数的%
124.64 22.65
2. 急性传染病 56.6 7.93
心脏病
115.34 19.49 脑血管病 116.27 21.13
3. 肺结核
54.6 7.51
恶性肿瘤 111.49 18.84 恶性肿瘤 116.18 8.79
4. 消化系病 53.1 7.31
呼吸系病 63.64 10.75 呼吸系病 48.36 4.32
1.72
9. 外伤及中毒 19.0 2.66
泌尿系统病 11.63 1.97
泌尿系统病
10. 其他结核 14.1 1.98
中毒
6.27
传染病(肺 结核除外)
8.14
1.48
十种死因合 计
65.57
十种死因合 计
87.23
十种死因合 计
88.42
疾病谱特征
• 感染性疾病 vs 慢性疾病 • 生物性致病源 vs 行为性致病源
(Health Psychology,1990)
行为病原学
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引起疾病的 重要因素,研究行为因素在疾病发生、 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
-Matarazzo
健康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 健康领域的几个改变
健康心理学完整版
健康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健康
一、健康的生物医学定义 常识:“健康就是没有疾病” 贝克尔认为:健康是“一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 部分处于安宁的状态,它的特征是机体有正常 的功能以及没有疾病” 健康的生物医学标准: 二、健康的社会学定义 帕森斯认为:“健康是已经社会化的个人完成 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 健康的社会学标准:
第二节健康心理学的发展
健康心理学诞生于1978年,标志是1978年美国 心理协会正式将健康心理学看成一个分支(38) 不久,George Stone和他的同事合编了第一本 健康心理学著作 1982年,第一本健康心理学杂志正式出版 Joe Matarazzo提出第一个健康心理学定义: 健康心理学是对促进和维护健康、防治生病、 辨别健康、生病和相关功能失调的病因和诊断 联系,以及对分析和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和健康 政策形成的融教育、科学和心理学学科专业贡 献为一体的结合体
健康心理学绪论
• 五、健康的三维立方体模型 1.基本假设 完美的健康只是一种理想,我们只讨论正常的健康 我们把健康的三个方面中的每一个方面的范围限定 为健康和疾病两个范畴 所有这三个方面在确定个人健康状态时所起的作用 大体相同 健康或有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导致一种 不断变化的状态 由此产生的综合结果(健康状态)被看做是理想的 类型。理想的类型在现实中可能并不存在,但在被 看做由强调典型行为的某些方面所形成的抽象观念 时可能是有用的
健康心理学绪论
6. 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能适度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 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 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 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健康心理学绪论
健康心理学 第一章
健康心理学
第一章 绪 论
二、学科的出现与发展
(一)背景 医学模式的转变
1. 生物医学 模式 (biomedical 认识观:二元 论;
model)
疾病观:微生物入侵
健康观:生理 功能良好;
(细菌、病毒)、外伤 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 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 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 到生物病因;
3.不适(sickness) 不能 正常执行工作、学习和日 常活动等健康人应有的行 为(社会学角度)。
章目录
节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健康心理学
第一章 绪 论
健康心理学认为健康(health)应该是:
1.无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 (生物医学角度);
2.无主观不适的感觉(心理 学角度);
3.无社会(第三者)公认的出
健康心理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节 简史
一、古代健康心理学思想
1. 中国古代思想 心身观:一元论 “天人合一” “形神合一” 健康观: 阴阳平衡
疾病观: 阴阳失衡 病因“内伤七情、 外感六淫”
治疗观: 整体辨证施治、 “心病心药医”
章目录 节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健康心理学
章目录
节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健康心理学
第一章 绪 论
二、研究任务
1. 研究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行为因素;
2. 探索如何减少疾病相关行为,以及影响治疗和康复的行为问题;
3. 研究行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机制; 4. 探讨个体、群体和社区中健康行为的维持和疾病相关行为的转变;
5. 改进社会健康保健正常、加强医疗结构的管理。
中国教育报2024年心理学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
中国教育报2024年心理学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2024年,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心理健康问题在学生中日益凸显,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现状分析、教育政策、教育实践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面临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压力来源多样化,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层出不穷。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有效应对压力,提高心理韧性,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健康成长。
二、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时间不足,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其次,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有限。
再次,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合作和支持。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教育政策为应对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加强师资培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促进学校和社会资源的合作等。
这些政策努力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教育实践各地教育部门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
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测试、心理剧表演等。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
鼓励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五、未来展望展望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同时,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与支持,形成多方共同努力的局面,以促进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健康心理学 第八章
第一节 饮食
一、食品与健康 身心健康来自于合理的饮食 和营养。西方社会半数以上的慢 性疾病和过早死亡是由于营养不 平衡或饮食过量造成的。饮食在 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多种 癌症以及肥胖症和肥胖相关疾病 中起重要作用,也会影响个体的 心理健康状况。
章目录
节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健康心理学
二、饮食行为与健康
章目录 节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二)社会心理学观点
健康心理学
第八章 饮食和饮食行为
四、肥胖预防和治疗
(一)肥胖的预防 1.儿童期 2.成人初期 3.怀孕期 4.更年期 5.戒烟后
章目录
节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健康心理学
第八章 饮食和饮食行为
(二)治疗 每周减肥0.5~1kg,每月不要超过5kg 1.饮食控制 2.行为-认知治疗 3.运动
3.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弊端 吃盐多 油多不坏菜 不分餐 贪食野味 精细加工,破坏营养成分 浪费、暴饮暴食和过量饮酒
章目录
节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健康心理学
第八章 饮食和饮食行为
(二)西方饮食文化 大肠癌 蔬菜种类 奶酪 葡萄酒 生食 分餐 盛行快餐
章目录
节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退 出
健康心理学
第八章 饮食和饮食行为
健康心理学 4.饮食方式
第八章 饮食和饮食行为
饮食方式主要是指个体在饮食规律性、饮 食量、饮食速度和食物选择等方面的行为。 良好的饮食方式包括:①三餐搭配合理。 早吃好,午吃饱,晚餐要吃得少。②少食多餐。 但少食多餐并不意味着频繁进食,对某些病人 也不适宜。③饮食宜缓宜节制。 不良的饮食方式包括:不吃早餐,三餐无 规律,暴饮暴食,偏食或挑食,进食过快,进 食时从事其他活动。烫食和保健食品使用不当 都是不良的饮食方式。
健康心理学
三、健康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与人的健康有关的行为 疾病发生和疾病干预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健康行为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一般健康习惯(General Health Habits) 包括吃早餐、睡眠、定时体检等 体重(Weight) 佩带安全带(Seat Belts) 高血压和心脏病 (High Blood Pressure, Heart Disease) 紧张(Stress) 药物滥用(吸烟、饮酒和吸毒等)(Substance abuse) 牙齿护理(Dental Care)
Healthy youth Program, CDC,USA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i.e., biological factors (e.g. viruses, bacteria and lesions) interact with psychological factors (e.g. attitudes, beliefs, behaviours) and social factors (e.g. class, employment, ethnicity) to determine one’s health
1、在谈话中是否过分强调一些词,并对句子中最后的几个词一带而过? ( 1)是 (2) 否 2、你行动、吃饭、走路的速度是不是总是很快? 3、当事情的进展速度不能如你所愿时,你是不是会变得不耐烦或生气? 4、你是否经常在同一时间干几件事? 5、你是否经常把话题转到你所感兴趣的问题上来? 6、当你休息时,你是否有点罪恶感? 7、你是否经常不注意环境中的新事物? 8、你是否更关心结果而不是过程? 9、你是否经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安排很多的事情? 10、你是否发现你和也喜欢赶时间的人在暗地里竞争? 11、在交谈时,你是否喜欢用一些有感染力的手势,比如为了强调某一个问题而握 紧拳头或敲桌子? 12、你是否认为行动迅速是成功的关键? 13、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经常用数字给你的成就打分,比如卖出货物的数量、汽 车的数量等。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历史发展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历史发展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历史发展》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医学理论和中医心理学的研究。
古代医学家一直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并提出了一些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
然而,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是在20世纪初才开始的。
20世纪初,我国开始引进西方心理学知识,并逐渐开始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一时期,很多医生和教育家开始研究心理健康问题,并在学校和社区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心理学界的学者开始将心理健康
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心理学研究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相继成立。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国家开始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在基层医疗机构和学校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开展,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教育师的培训也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希望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总的来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起步阶段到深入发展的过程。
在未来,我们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加全面地普及和深入,为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第一章 健康心理学概述[103页]
(二)现代的健康观
一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健康教育家鲍尔和霍尔 (Bauer,W.W.&Hull,H.G)就曾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健 康定义:“健康是人们在身体、心情和精神方面都自觉 良好、精力充沛的一种状态。其基础在于机体一切器官 组织机能正常,并掌握和适应物质、精神环境和健康生 活的科学规律。
(二)现代的健康观
一
2.现代身心健康观 在不同时期,联合国世界组织对健康界定
1948年 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 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现代的健康观
一
1989年 增加了“健康的道德”的内容,健康不仅是没有
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满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 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健康的道德
(二)现代的健康观
一
郑莉君(1998年)在一项国家课题“蒙汉大学生心理 健康状况研究”中对内蒙古32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下图。
(二)现代的健康观
一
图1-1显示:3200 名大学生心理健康 状况总体良好,其 中有29.15%的人有 不同程度的心理障 碍。
图1-1 32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
(一)古代对身心关系的认识
二
➢生活于10世纪末、11世纪上半叶的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 (Avicnna)在其所著《医疗之书》中,提出了维护健康应 注意的6点内容: 阳光和空气
情感
食物和饮料
新陈代谢
睡眠和兴奋
运动和安静
(一)古代对身心关系的认识
二
➢早在2000年前,我国古代医学对心身关系就十分重视,对心身关 系问题有较为精辟的论述,如“形神合一”的身心统一学说,认为 人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的心理活动和生 理活动是相互作用的,提出了“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惫”。在情 绪与疾病的关系方面提出了情绪能致病也能治病,即“以情胜情”,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等。
健康心理学总结
健康心理学(皖南医学院适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钱明)第一章、绪论一、概述1、健康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和知识,综合研究心理、生物、环境、文化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2、研究任务:研究与疾病和健康有关的行为因素;探索如何减少疾病相关行为;研究行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机理;探讨个体、群体和社区中健康行为的维持和疾病相关行为的转变;如何改进社会健康保健政策,加强医疗结构的管理。
3、健康及其行为评估:健康评估工具、生命质量评估工具,评估方法包括个案法、观察法、诊断性交谈和心理测验。
4、健康评估量表的维度:生理、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角色功能、一般健康5、个体健康水平测评工具:马丁的健康行为指数;培思和哈思的健康状况评价量表;儿童健康评价。
第二章、生物学基础—神经、内分泌、免疫1、神经系统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进行处理的细胞网格结构,由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血脑屏障组成。
2、自主神经的功能特点:双重支配,相反相成;紧张性作用;自主神经的效应受内脏效应器功能状态影响;自主神经与内分泌结合的生理调节系统;负责内脏感觉的传入。
3、内分泌系统对人体生理心理活动的调控作用:(1)激素分泌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2)内分泌的调控作用:生殖与生长、代谢、生物节律、应激。
4、免疫:是生物机体识别抗原,对自身物质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自身物质产生清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学反应,是机体防御病毒、细菌及其他异物入侵或恶性疾病的关键。
5、获得性免疫:是指在生活经历中与抗原物质接触而获得的免疫反应系统。
6、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功能、稳态维持、免疫监视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免疫系统可以通过释放免疫活性物质(神经肽、激素、细胞因子)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
7、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1)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通过激素和神经介质的作用所实现1)免疫组织及器官上的神经支配2)免疫细胞上的受体分布3)激素和递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4)条件反射对免疫功能的影响5)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2)神经-内分泌-免疫环路第三章、健康行为与行为改变一、概述1、健康行为:是指有助于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保持良好状态的行为,涵盖健康相关行为和健康保护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交叉与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和应用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也为当代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念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观念和心理健康观。
在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不仅仅局限于生理健康,更强调个体内外和谐的状态。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观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互动,佛教的“慈悲”观念注重个体内心的平静与善良。
这些观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二、传统文化在心理调适中的应用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对心理健康调适的积极作用。
例如,中医药理论注重身体与心灵的统一,通过药物、运动和音乐等方式调节身心平衡,从而改善心理健康。
太极拳等传统文化体育项目则通过舒缓紧张情绪、修身养性,达到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这些传统文化的应用在当今世界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启示,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为心理学家提供了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新视角。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心理学家能够更好地把握个体心理的本质和复杂性,从而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提升提供更有效的途径。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健康的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学的结合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相互融合,能够为当代人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指导。
例如,传统的冥想和正念练习与现代的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能够帮助个体调节情绪,提升专注力和幸福感。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也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提供了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元素
(3)知行观对行为转变有着指导意义。
知指知识、知觉、思维、认识;行指行为、行动、践履、 实践。知行论强调,个体的行为转变是复杂的工作,行为转变 的困难在于有的人面对的是知难,有的人是行难,知行相互作 用。eg:王夫之提出“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一)中国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对健康的影响
(1)解释了心理和生理现象的关系和认识与情绪关系。
eg:春秋初期管仲所著《管子·内业》中提到“思索生知,慢 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疾困乃死”。
(2)学习理论是行为转变学说的基础。
eg:孔子强调兴趣和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他强调:“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
怒
忧
思
• 人对失去所爱之人 • 感到自己的安全受
或物、愿望破灭时
到威胁时产生的畏
的体验,归属于肺。 惧心理,归属于肾
• 突然遭受意料之外 的事件而引发的紧
张惊骇的情绪体验,
归属于肾。
悲
恐
惊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中的健康促进理论和原则
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模式
➢ 爱惜精神。养生者要想长存,就要早做准备,防患于未然 ,是保养精神的原则。
(4)批判
迷信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险,阻碍的进步 。冰冻三尺,非一日能解,医学事业想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 须破除迷信。
二、历代养生理论
何为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出自《管子》,包含养身和养心。再往前追溯 ,从目前所能查到的资料来看,养生观最早是出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部唯物辨证的书,明确讲到“信鬼神者不要和他 医学的道理”,因为养生是辨证的,唯物的。出自《黄帝内经 本神 》一篇,三句话、三原则:“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投稿经验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投稿经验一、前言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是国内著名的心理学期刊之一,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领域,包括心理健康、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在投稿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技巧,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在投稿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主题。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接受各种类型的文章,包括原创研究、综述、案例报告等。
因此,在选择主题时要考虑到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实际情况,并根据杂志要求进行调整。
三、仔细阅读杂志投稿指南在投稿之前,务必仔细阅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的投稿指南。
这些指南包括文章格式要求、引用格式要求以及其他相关规定等。
在撰写文章时,应严格按照这些规定进行操作,以避免被退回或者被拒绝。
四、撰写清晰简洁的摘要摘要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读者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途径。
因此,在撰写摘要时,应该清晰简洁地表达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并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复杂的专业术语。
五、认真准备图表图表是文章中重要的辅助材料,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结果。
在准备图表时,应该注意图表的格式和质量,并确保其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
六、注意引用规范在撰写文章时,必须注意引用规范。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采用APA格式进行引用,因此,在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必须按照APA格式进行操作。
同时,在引用他人成果时,也应该注明出处,并避免剽窃和抄袭行为。
七、审慎选择投稿期刊在选择投稿期刊时,应该认真审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是国内著名的心理学期刊之一,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因此,在决定投稿到这个期刊之前,应该仔细考虑自己的研究内容是否符合该期刊的主题和要求。
八、遵循学术道德规范在撰写文章和投稿过程中,必须遵循学术道德规范。
这包括不剽窃、不抄袭、不篡改他人研究成果等行为。
同时,在与编辑和审稿人沟通时,也应该保持礼貌和尊重,并避免使用攻击性语言。
九、总结综上所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心理学期刊,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领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投稿须知
• • 1 题 目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能够明确表达论文的性质和目的。一般采用主要由名词组成的词组来表达, 且不宜过长(一般中文题目不超过 20 个字,英文题目不超过20个单词)。 不用英文缩写词。题目中的数 字一律用阿拉伯字。如论文属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在题目的右上角以(*)标出;在论文首页 的脚注中,注明项目的名称及编号。 2 作者及单位作者姓名写在题目之下,按顺序排列。如作者来自不同单位,以右上角标(①,②……)标出。 通讯作者以右上角标(△)标出。审校者、指导者的姓名不应与作者并列,而写在文末,并用括号“()” 括起。作者单位、通讯地址、邮编及电子邮箱写在论文首页的脚注中,科研项目的名称及编号之前。除中 央各部委、解放军、直辖市和大专院校所属单位外,作者单位一律冠以省名。 3 摘 要采用半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 Objectives )、方法( Methods )、结果( Results )如t或F检验 方法和t或F检验数据,P值);结论( Conclusions )(结合本研究目的、结果写出,要通俗易懂,不写统 计学术语,要具体、明确)。摘要的内容要求概括地、不加解释地简要陈述论文的重要内容,一般500800个字或单词。中英文内容要一致。英文摘要尚应包括题目、作者、单位、所在城市、邮编、国籍。作 者应列出前 3 位, 3 位以上加 "et al" 。摘要不得简单重复题目中已有的信息;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 语;不用引文,除非该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发表的论文;缩略语、略称、代号,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 以说明。 4 关键词中英文摘要后列出关键词4-7个,中英文一致。注意关键词用名词。第一个关键词为该研究主要工 作内容或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第二个为该研究得到的成果名称或文内若干个成果的总类别名称;第三个为 研究方法;第四个为该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事或物质的名称,或者在题目中出现的作者认为重要的名词; 如有需要,第五、第六个关键词等列出作者认为有利于检索和文献利用的其它关键词。 正 文 引言 主要写国内外此类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目的,引言不编序号;正文的序号用1、 2…….表示,下一 层次用1.1,1.2……表示;如在4级以下仍需分层,通常用a.,b.,…或1),2),……编序。要充分叙述国内外 研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创刊时间:1993 出版周期:月刊 国内刊号:CN11-5257/R 国际刊号:ISSN1005-1252 邮发代号:18-285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社比赛级别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社比赛级别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社作为国内权威的心理学期刊,每年都会举办各类比赛,以促进学术交流和推动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这些比赛分为不同级别,旨在满足不同层次的参赛者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
本文将通过介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社比赛级别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参赛者的收益,来探讨这些比赛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社比赛级别主要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
初级比赛主要面向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旨在鼓励他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探索。
中级比赛则针对已有一定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学研究人员,要求他们在心理学领域中有独立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高级比赛则是面向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在心理学研究中有重要成就的学者,要求他们在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中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引领学术发展的方向。
不同级别的比赛内容也有所差异。
初级比赛通常要求参赛者提交研究计划或小论文,着重于研究设计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对问题的初步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中级比赛则更加注重对研究成果的呈现和分析,要求参赛者提交完整的研究论文或实验报告,展示自己在特定领域的研究发现和结论。
高级比赛则更加注重对研究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评价,要求参赛者提交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综述文章,展示自己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对学科的深入理解。
参加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社比赛不仅有助于参赛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还能够获得其他方面的收益。
首先,参赛者有机会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动,扩大自己的学术圈子,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其次,参赛者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此外,参赛者还有机会获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社颁发的奖项和荣誉,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声誉和知名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社比赛级别涵盖了从初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和需求,为心理学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平台。
通过参加这些比赛,参赛者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还能够与同行交流学术,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并有机会获得奖项和荣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修心养生 • 修德养生 • 入静炼心修性
保持个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的养生模式
害止利为 以物养性
久处其适
《皇帝内经》的健康促进理论与原则
• 中国健康心理学的理论
•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五脏相通,心为主导,移皆有次
• 《内经》的健康标准 • 性别和年龄
• 四时
促进健康的原则 1 精神内守 2 节制情欲 3 运动适度
中国健康心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观
• 历代养生理论 • 1 形神统一 • 2 顺应自然 • 3 修德养心、身心共养 • 4 性命全修 • 5 动静结合 • 6 阴阳平衡
七情与养生
• 1 喜,“过喜伤心”。因过喜而导致的常见 病有:高血压、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 窒息、流产、气胸、失眠等等。 • 2怒 • 3忧 • 4思 • 5悲肺 • 6恐 • 7惊
中国文化中的健康促进理论和原则
• 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养生模式
爱惜精神
处其和
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 道德修养和中庸之道的养生模式
• 养心为主 • 标举中庸
• 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整体养生模式 • 养形为要 • 谨修德行
• 性命全修的养生模式 • 修仁蕴德
• 动静得其中
• 保持心身健康、明心见性的养生模式
4 修德摄生
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基本原则 • 1 早立尊生 • 2 适应自然规律 • 3 重视精神调养 • 4 房事有节 • 5 注意形体锻炼 • 6 谨和五味
• 常用方法 • 1 顺时调神法 春季养生 夏季养长 秋季养收 冬季 养藏 • 2 陶情怡性法 怡情畅神 动行怡神 养静藏神 • 3 惜精养生 • 4 饮食养生 • 5 治疗养生
YOUR TITLE GOES HERE
YOUR SUBTOPIC GOES e are full sized backdrops, just scale them up! - Can be Copy-Pasted out of Templates for use any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