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教案公开课

合集下载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田霞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田霞

从而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让
学生自由读、示范读、分组读、同桌表演读等方式,学生在自主活动
中,既提高了朗读能力,又激发了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根据已有生
活的体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
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也激起了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欲望。
(4)第四小节:学生理解后, 教师问:读了这一段,你还有什么 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我”把 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播放幻 灯展示鸟儿自由生活的画面、人与 鸟和谐相处的照片进一步激发孩
子热爱鸟类、热爱自然的情感,从 而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a 启发想象:假如你是课文中 的我,当你的耳边传来叽叽喳喳的 叫声,你抬头仰望蓝天,能看见什 么?

2、逐项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

师:老师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
怎么样,下面找同学来读一读课
文,谁来读?请举手! 程
(2)检查标段情况
师:刚才,老师检查了同学们朗
读课文的情况。现在,老师再来看
看同学们标出自然段的情况。课文
共有几个自然段?
师指点:《两只鸟蛋》这篇课文是
一首诗,在诗里,每一自然段又叫
件,引导孩子们说看了之后,你知 道了什么?(一只鸟蛋就是一只生 命)
c 此时的鸟妈妈发现鸟蛋不见 了,会怎样?(出示词语:焦急不 安)
d 启发想象。小朋友,闭上眼 睛想一想,假如你是鸟妈妈,你会 怎么做?
e 指导朗读,读出鸟妈妈焦急 不安的语气
(3)第三小节:学生谈自己的 理解后,让学生边读边演,师生共 同评议学生表演中的闪光点与不 足之处,并加以引导,读出”我“送 还时的小心翼翼。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教案标题: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 运用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法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3. 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4. 法律的实施和维护。

教学重点:1. 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法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3. 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

2. 运用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案例资料。

2. 准备相关的语文教材和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材中的相关课文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含义和作用。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活动(2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法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列举实际案例。

2.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法庭审理过程,体验法律的实施和维护。

3. 课堂演讲:学生自愿发表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看法,展示对法制教育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教师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 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法院、警察局等,加深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2. 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比赛或辩论赛,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

2.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法律与生活的关系3.学会依法维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与生活的关系、依法维权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法制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法律宣传海报,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1)讲解法律的定义:法律是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性文件。

(2)讲解法律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规范社会行为。

3.法律与生活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遵守法律?(2)举例说明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如:交通安全、网络安全、消费权益保护等。

4.学会依法维权(1)讲解依法维权的重要性: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懂得依法维权。

(2)教授依法维权的方法:向有关部门投诉、申请法律援助、起诉等。

5.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1)讲解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语文课文中的问题,如:《狼和小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讨论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布置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法律作用的作文。

五、课后作业1.深入了解一部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分析其作用。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法律作用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1.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2.举例讲解时,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

3.在课后作业的批改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及时给予反馈。

重难点补充: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法律呢?生1:法律是不是就是老师的规矩?师:有道理,但更准确的说,法律是国家制定的规则,它规定了我们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5篇,供大家赏析。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4、渗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五条、三十一条、三十二条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感悟文章的野性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2、渗透《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法制教育,增强保护野生动物意识。

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介绍资料1.激趣导入: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

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具有雄、奇、险、秀的特点。

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

数以千计的石峰危岩平地拔起,形态各异,亭亭玉立。

峰上奇松挺拔,灌木丛生,时有云雾蒙绕,景色神奇。

区内山奇水秀,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索溪峪便是其中的一个景区。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2.板书课题,质疑:野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野的?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具体描写索溪峪的野的?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1、师导入: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随着作者的描述,沿着作者的足迹去看看索溪峪,一起去享受索溪峪给我们的快乐。

自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出示要求:(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边读边想,课文通过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在书本上找出来,用笔做符号。

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悟表达方法。

2、检查预习,理清思路⑴读准字音,扫清障碍。

出示词语:断壁悬崖、拔地而起、磅礴、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浩气长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窈窕淑女、怦怦直跳⑵理解词语猜词游戏。

形容山延续不断,弯弯曲曲地延伸。

(绵亘蜿蜒)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一仞。

形容山多而高。

(千峰万仞)气势宏伟、盛大的样子。

(磅礴)面目秀丽,姿态优美的女子。

(窈窕淑女)⑶检查读文,指名读,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⑷学生汇报并板书: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

《鸟的天堂》渗透法制教育公开课教案

《鸟的天堂》渗透法制教育公开课教案

《鸟的天堂》渗透法制教育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鸟的天堂》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激发学生对鸟类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鸟类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鸟的天堂》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提到的鸟类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鸟类和生态环境的直观认识。

第二章:了解鸟类的基本特征2.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鸟类的基本特征,如羽毛、翅膀、喙等。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鸟类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鸟类的主要特征,如羽毛的种类和作用、翅膀的结构和功能、喙的形状和用途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文章中提到的鸟类特征。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鸟类的基本特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鸟类特征的认识和观察。

第三章:探索鸟类的生活习性3.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鸟类的生活习性,如觅食、筑巢、迁徙等。

培养学生对鸟类生活习性的探究兴趣。

3.2 教学内容:介绍鸟类的生活习性,如觅食的方式、筑巢的材料和结构、迁徙的季节和路线等。

引导学生探索文章中提到的鸟类生活习性。

3.3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鸟类的生活习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鸟类生活习性的发现和观察。

第四章:培养法制意识4.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鸟类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培养学生法制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鸟类保护活动。

4.2 教学内容:介绍鸟类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遵守法律法规,参与鸟类保护活动。

4.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鸟类保护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活动,培养他们积极参与鸟类保护实践的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巩固对鸟类和法制教育的理解。

四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最新范文

四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最新范文

四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最新范文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中有关教材的客观表述,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确定具体的课堂目标,准确表述教学目标。

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四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最新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最新范文1【学习目标】1、会人5个生字,理解“鸦雀无声、截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

【学习过程】一、录象揭题1、小朋友,每年国庆节,很多国家都要举行隆重的检阅仪式。

到时候,部队首长、国家领导人、甚至外国贵宾都会观看部队队伍和群众队伍。

2、瞧,这是我们中国的检阅仪式。

(看阅兵式录象)3、看了刚才的录象,画面中的军人、部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4、今天,我们要去波兰首都华沙看一场特殊的检阅仪式。

(出示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2、同桌读课文。

讨论课文主要内容: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的()仪式上,让()的博莱克走在()。

_时,他们的队伍得到了观众的一致()。

3、指名说。

4、读了课文,你感觉课文中向我们描述的这次检阅和我们刚才录象中看到的检阅有什么不一样?三、学习课文第12段:博莱克的表现1、你瞧,这就是博莱克,他在队伍中,表现怎么样?2、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博莱克的。

指导朗读12段,读出自信、投入、有精神的博莱克。

(自由读、指名读讲评、男女读、全体站起来读。

)3、看到博莱克的表现,你想怎么夸他?出示:这个小伙子真棒!(读一读)4、那为什么有的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齐读)四、学习课文第2~9段1、这些小伙子更棒的表现是在检阅仪式之前。

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检阅之前的情况吧。

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2~9段,思考:检阅仪式之前,这些小伙子在讨论一件什么事?2、指名回答。

(他们在讨论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参加检阅仪式?)3、该不该让博莱克去,为什么要讨论呢?分析:如果让他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篇一】四年级法制教育教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

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就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普遍存在方法呆板枯燥、内容脱离中小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缺乏实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这样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

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能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呢?”一个大胆而富于创意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

语文教学担负着人文教育的功能,然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几乎呈空白状态。

在当前社会法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面对目前学生法律素养薄弱、行为自律意识欠缺、自我保护能力匮乏以及语文学科教育中法制教育滞后的现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充分、合理、科学地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法制教育资源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

这种运用现代眼光来重新审视文本的“法眼”解读,以及运用艺术眼光对法律文本、法律事件的“文学”欣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必将使得法制的神圣光芒照进语文课堂,照进学生的心灵。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呢?下面就是我的几点建议:一、在语文活动中进行法制教育作为学校,班级里也会举行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我们还可以将法制教育巧妙地融合到这些活动之中。

例如在学完《威尼斯商人》之后,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

渗透法制教育的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教案

渗透法制教育的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教案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2、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

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重点难点: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宁夏省地图。

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二、谈话引导,导入。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三、看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

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四、全课小结第二课时一、上节回顾二、新授1、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2、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3、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4、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

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五、小结:为了我们家乡的美丽,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七条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

小学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颗、存、误、况、丝、奋、实”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用汗水浇灌,种子才能变成丰硕的果实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体会只有付诸行动,付出心血,才能使理想变为现实的道理。

难点:课文最后一段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生默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座轻声齐读,互相正音。

3、大声读,让老师听。

4、听录音——课文朗读。

5、分组分段朗读,集体正音。

二、理解课文内容1、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男生朗读,其余思考:(1)什么是理想?(2)两位少年提出了一个什么疑问?(3)他们怎么去解决的?2、学习课文第三段。

(1)找三名学生读,思考:老人是怎么回答他们的?(2)请学生用课文中的原文回答,并把句子用波浪线画出。

(3)生齐读。

3、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第一个少年是生怎样保存种子的?把有关句子找出来,认真读读。

(2)把第一个少年说的话全班齐读出来。

(3)指名学生读第六自然段,思考:第二个少年是怎样保存种子的?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认真读读。

(4)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全体齐读第六自然段。

(6)指名学生读第五~六自然段,再进行比较:两个少年保存种子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你从两个孩子保存种子这件事上明白了什么?(7)全班读第七自然段。

议一议:老人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引导学生理解老人的话。

熟读老人说的话。

三、总结第二课时一、生轻声读课文。

1、想想课文说了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四年级法制课教案(通用5篇)

四年级法制课教案(通用5篇)

四年级法制课教案四年级法制课教案(通用5篇)四年级法制课教案(通用5篇)1教学目标:1、通过读新闻,看录像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安全的重视。

2、认知走路,骑自行车,乘车安全知识,并逐步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今年重大交通事故新闻。

2、搜集文明交通小知识。

教学过程:一、认识文明交通的重要性。

1、看录像2、教师导言:说起死亡,人们常常将其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第一次世界大战,XX万人丧失生命,第二次世界大战,3600万人化为硝烟,然而,一个更为残酷的事实被人们忽略了,自第一辆汽车问世以来,已有4000多万人惨死在那些飞旋的车轮之下。

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我国近年来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相当于一个县城的人口数,每年受伤人数更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的人口数,更为可怕的是,全国平均每6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车祸,每1分钟就在车祸中受伤。

中小学生的死亡比率更是占到了1/5。

那么,如何降低交通事故对我们的危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关爱生命安全出行3、危险离我们很近,说说今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

4、听了刚才同学了解到的新闻,想想,引发这些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违反交通规则)5、再深究一下,为什么会违反?(有时是不知道,有时是知道,但思想上麻痹大意)6、所以,我们不光要了解更多的交通知识,更要怎样?(懂得时时遵守)二、学习交通小知识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说说走路,骑自行车,乘车安全知识。

2、通过做是非题,选择题,辨析题巩固交通知识。

3、小游戏:交通知识连连看三、学写交通安全警示语。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完成了这个游戏,也知道了更多的交通知识,光自己知道还不行,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来,一起读读这些安全口号:⑴、找点空闲,找点时间,交通法规,经常看看。

⑵、实线、斑马线,都是生命安全线。

⑶、转弯抹角要谨慎,减速慢行记心头。

⑷、驾车头盔要戴好,流汗总比流血好。

⑸、安全是生命之本,违章是事故之源。

邵文国四年级语文法制教育渗透教案

邵文国四年级语文法制教育渗透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7课《长城》教学设计思南县邵家桥小学邵文国优秀教案名师精编----------------------------到长城去游览一番,看长城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4、学生打开课本,欣赏课文插图。

过渡:那我们的作者登上长城游览了长城后,长城又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82页,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跟随作者的视野,一起再到长城去看一看。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教习。

5、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初读、问:长城给作者留1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学长城是一个气魄小结:在世界历史上雄伟的工程,、学生齐读课文,分组读生字词,6)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点名用生字组词。

2、检查学生的预习情过况:(主要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朗读情况。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程路。

1、提问:长城给作者、根据教师的提问,小组内同学合7留下的印象:是一个伟大的精读奇迹,那作者又是从哪些方作读一遍课文。

面感受到它是一个伟大的课文奇迹的?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8感受到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的?(在学习中互相补充,互相帮助,互达到资源共享的部相评议,师生互动,哪你3、最喜欢一)且说一说为分?请读一读,目的。

什么?优秀教案名师精编 -4、引导学生从长城的样子、长城的结构和长城的修建来领悟长城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过渡:作者又是怎样把长城这样一个伟大的奇迹通过文字描述出来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五、课外拓展,收集资教料。

9、学生课后收集关于长城的故事、做一张手抄报。

传说、诗歌或是图片,过渡:而作为世界历史拓展上的独一无二的长城,作为学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延伸对它的了解只是一点皮毛,为了加强对它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课外去收集一些关过于长城的故事、传说、诗歌或是图片,和同伴一起做一张手抄报,明天我们再一起来交流。

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复习我们有幸和作者到长城去导入、学生举手回答,其余同学补游览了一番,长城给我们留1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伟大充。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示范课教案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示范课教案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示范课教案:第十册语文第一单元1、草原第一课时教学时间:3月2日第一周周五执教人:王道琼教学内容:初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对学生渗透《中国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引导学生达成共识,保护原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共同为建设美丽的草原而努力。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

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3、指名反馈: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四、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教案标题: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法律与法制教育的重要性;2. 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功能;3.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4. 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5. 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1. 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教学难点:1. 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2. 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教学准备:1. 法律知识资料;2. 教学课件;3. 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法律的概念:“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法律吗?法律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解释和补充:“法律是国家制定的行为准则,是指导人们行为的规范。

”步骤二:讲解法律的功能(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法律的功能:“法律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教师通过案例或实例说明法律的作用,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和讨论。

3. 在课堂上展示相关法律知识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渐转向理性认识。

步骤三:学习法律常识(15分钟)1. 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法律常识,例如:“成年人可以自行行为,不需要经过监护人同意;禁止酒驾等”。

并解释每一条法律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学生可以自由提问和讨论相关法律知识,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步骤四: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法律有关的日常生活场景,例如:买菜、上学、安全规范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提出他们认为需要遵守的法律规定,并说明为什么要做出这些行为。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增强合作学习和团队意识。

步骤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提出法律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思考,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增强法制意识。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肖琼霞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肖琼霞

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学设计课题《鹿和狼的故事》学科语文课时第2课时学校和平镇二完小班级三(2)执教者肖琼霞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完成相关作业,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表达能力,自主创新精神和群体合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创造性地寻求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相关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自然规律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懂得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引导学生自读,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联系实际谈感想。

教学难点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法制教育知识渗透点说明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题、整体感知。

1、展示课件《蛇与庄稼》的图片,说说图上画的什么,并说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2、用图表的形式写出它们的关系。

3、揭题、读题,检查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情况教学过程二、明确目标充实体验一、自主读书,畅谈感受1、自由读书,读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想说点什么?2、根据自己的初步印象,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依据学生自读、发现、灵活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边读边想,哪些段落或句子让喜欢鹿的我们感到痛快?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不是滋味?并说出理由。

▲师相机展示相关段、句,指导感情朗读。

▲合作探究。

1、20世纪初,美国凯巴伯森林是怎样的景象?(展示课件凯巴伯森林原来的风貌)。

2、罗斯福下了一道什么命令?为什么要下此命令?3、狼被消灭后,森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鹿群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自由畅谈,师相机展示课件茂密的森林,面目全非的森林,活泼自由的鹿群大量死亡和苟延残喘的鹿群对比图)。

课件展示学生朗读的句子: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头上。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自然之道》的教案渗透法制设计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自然之道》的教案渗透法制设计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自然之道》的教案渗透法制设计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自然之道》的教案渗透法制设计篇一: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自然之道》的教案渗透法制设计《自然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读题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问题预想)道指什么?什么是自然之道?二、初读课文,概括故事。

1.了解主要内容。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之道?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然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和同伴到南太平洋族游,因救一只幼龟,而伤害了许多只幼龟。

随机板书:游客、向导)2.理清线索。

从同学们的话中老师知道,我们和同伴本想救幼龟反而伤害了幼龟。

请大家迅速浏览课,看看文中哪几节写了救龟?(3、4节)哪几节又写幼龟受到伤害的?(5至8节)3.学习词语读了一遍课文,同学们抓住了主要内容,理清了线索。

文中有一些好词语值得我们积累,老师请大家读一读。

踌躇不前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争先恐后气喘吁吁响彻云霄同学们,这些词语中要注意哪个字的读音?三、学习“救幼龟”1.“踌躇不前”在文中是形容谁的?同学们找到那个句子,读一读,再联系上文想一想什么是“踌躇不前”?(欲出又止)2.正在这时,一只嘲鸫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

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是呀,怜悯之心人皆有之,谁能忍心见死不救?)3.自由读第4节,画一画游人和向导的不同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的变化》法制渗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图。

2.学生: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生字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养育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以前的黄河可以跟今日的江淮媲美,可今天她变了——
1.出示地图,引导学生寻找黄河流经哪几个省、区。

2.简介黄河。

3.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内容。

4.学生读“资料袋”的介绍后,想想自己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5.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母亲河”呢?待我们阅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后,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怎样变化的。

二、根据要求,自读自学。

1.说说,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
汇报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师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文。

(2)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讨论交流。

1.了解黄河的变化,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对于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恶性循环”之现象和“水土流失”之害。

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学生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4、法制教育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九条,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防沙、森林保护法》等实施条例。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1.师小结:我们通过读书和交流读懂了这篇课文。

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现在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

让我们把自己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2.学生自由用饱满的激情朗读课文。

五、总结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们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的号召”呢?
2.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保护方案。

3.根据自己的所想,试写一份治理黄河的方案或标语。

六、作业设置
抄写生字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