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歌德美学思想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6.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6.2歌德
歌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7—1832〕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生活在欧洲社会大动乱、大变革的年代,是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
他不断接受进步的社会思潮的影响,青年时代就接触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的唯物主义和泛神论思想,在赫尔德的影响下,培养起对德国民间文学、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的创作的强烈爱好。
在美学观点和文艺思想上,歌德受狄德罗和莱辛的影响最深。
歌德并非是一个具有严格体系的美学家,但他的美学思想是很丰富的,有关文论观点散见于他的自传、格言、随笔、讲演以及大量著作之中,由爱克曼所辑录的?歌德谈话录?比拟集中地反映了歌德的一些根本美学观点。
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歌德关于这个问题的论点颇具辩证法因素,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服从自然,模仿自然;另一方面他认为艺术要超越自然,高于自然,创造出“第二自然〞。
因为艺术家的模仿是有选择的模仿,而且是用热爱之心进行模仿的。
由此,他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间的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使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这些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效劳。
〞也就是说,艺术创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根底,艺术家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但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虚构和想象创造出高于自然的作品,成为自然的主宰。
关于艺术的风格和创作方法问题,歌德是第一个使用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概念来论述艺术的风格与创作方法问题的人。
他大力提倡古典的〔他所说的古典主义即现实主义〕“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那么〞,而批评“软弱的、感伤的、病态的〞浪漫主义。
他说“我把古典的叫做健康的,浪漫的叫做病态的……现代作品大半是浪漫的,并不因为它们是新的,而是因为它们是软弱的,病态的;古代作品是古典的,并不因为它们古老,而是因为它们有力,新鲜,快活和健全。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1012537
论歌德席勒美学思想姓名:刘蕙质学号:1012553德国古典美学-----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中文摘要:通过对歌德思想和席勒美学思想的阐述及对比,折射出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地位,及对现实美学的影响以至对西方美学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解释又衬托出歌德、席勒的经典美学,必然的内在联系成为美学上的一篇美丽的旋律。
关键词:歌德,席勒,美学思想,德国古典美学,西方美学英文摘要:Goethe and Schiller by ideological and aesthetic ideas expounded co ntrast, reflect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sthe tics and aesthetic impact as well as the reality of Western aesthet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ae sthetics and bring out the Goethe, Schiller…s classic aesthetic,the aesthetic is bound to become the inherent beauty of a melody. 关键词:Goethe,Schiller,aesthetic,German classical aesthetic,the Western aestheti c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过程。
德国古典美学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康德为始,到黑格尔之间形成的一股强大的唯心主义美学。
它全面地总结以往的美学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以前规模最大、最有严谨科学形态的美学思想体系。
将辩证法和历史观全面引引用到实践中。
当时的德国政经落后,但社会上依然是上升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
康德美学思想的分期及经验主义美学思想
康德美学思想的分期及经验主义美学思想1. 引言1.1 康德美学思想概述康德美学思想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提出的美学理论,被视为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
康德认为美学是关于审美感知和审美评价的哲学,它使我们对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的美感有意识地去体验和理解。
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围绕着“审美判断力”展开,他认为美是一种普遍性的概念,是一种对无用的事物的欣赏,美的标准是“无目的的目的”。
康德将美学划分为纯粹美学和应用美学两个方面。
纯粹美学是关于审美感知的理论,强调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无意义性;而应用美学则是关于艺术和审美实践的理论,强调艺术作品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康德认为,美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唤起我们内心的潜能和情感,使我们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和理解。
康德的美学思想强调审美感知和审美评价的主观性和普遍性,强调美的价值在于其无用性和无意义性。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现代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经验主义美学思想概述经验主义美学思想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美学理论,主张通过感知和经验来理解艺术作品和美的审美体验。
经验主义美学思想起源于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等人的理论,强调通过感官直接经验来感知美丽和艺术作品的特质。
经验主义美学着重于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体感知,在认为美感致我们感到愉悦和喜悦的也认为美感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经验,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和审美标准都有所不同。
经验主义美学关注艺术作品在观者感知和体验中的作用,强调审美是个体情感和心理体验的结果,注重艺术作品与人的直接互动和情感共鸣。
经验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直接感知和体验得出的结论,从而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人化。
2. 正文2.1 康德美学思想的分期康德的美学思想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在康德的前期美学中,他主要关注审美经验中的感知和情感。
他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人化,认为每个人对美的判断都是主观的,并且受到个人感知和情感的影响。
试论歌德诗歌创作中的美学思想
试论歌德诗歌创作中的美学思想作者:胡小东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2期摘要:法国大革命给德国乃至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当时德国的大多大数哲学家、美学家都坚持唯心主义观点,歌德作为一名诗人虽然没有专著论述他的美学思想,但是从歌德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倾向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他的创作态度也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关键词:歌德;美学思想;唯物主义一、歌德在德国古典美学中的地位青年时期的歌德曾反对封建专制,对法国革命怀有极大的热情,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领导人物之一,并写下了许多带有叛逆精神的作品如《少年维特之烦恼》、《普洛米修斯》等,在歌德的这些作品中体现出了他对革命的向往,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改变当时社会统治的黑暗。
到了其创作后期便表现出了对法国革命的反感、厌恶和失望。
恩格斯曾经指出:“歌德过于博学,天性过于活跃,过于富有血肉,因此不能象席勒那样逃向康德的理想来摆脱鄙俗气;他过于敏锐,因此不能不看到这种逃跑归根到底不过是以夸张的庸俗气来代替平凡的鄙俗气。
他的气质、他的精力、他的全部精神意向都把他推向实际生活,而他所接触的实际生活却很是可怜的。
”[1]我们可以看出歌德的创作思想与同时期的相比更加偏重于实际。
歌德是反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反对空洞的想法,同时对主观的创作态度持反对的态度。
他说:“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才能达到活的知识。
”[2]对于当时德国唯心主义者的超自然主义观,歌德并不是完全否定。
歌德更加关注“现在”即“行动”。
席勒是一位唯心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在学术研究上却与歌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歌德的影响下席勒停滞许久的创作又有了新的开始.通过歌德和席勒的关系及其对席勒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歌德的美学思想在德国美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无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他们都是唯心主义观点的坚持者。
只有歌德虽然没有完全的摆脱唯心主义的思想,但他开始尝试探索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其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二、歌德论自然与艺术的关系歌德早年曾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成员之一,因此他早年的作品与思想主要是反对古典主义,倾向精神的解放。
歌德简介资料
歌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歌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被誉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 在德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歌德在文学史上的价值
• 通过作品反映了德国社会的现实和历史
• 传播了启蒙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
• 为德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CREATE TOGETHER
《威廉·迈斯特的学徒时代》的主题
• 探讨了成长、人性、道德等永恒主题
• 反映了歌德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 《威廉·迈斯特的学徒时代》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03
歌德的思想与哲学观念
歌德的启蒙思想与人文主义
歌德的启蒙思想
歌德的人文主义精神
• 倡导理性、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
•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 故事以维特为主人公,描绘了他的爱情悲剧 -这部小说反映了歌德青年时代的情
感经历
• 《少年维特的烦恼》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主题
• 探讨了爱情、生命、自由等永恒主题
• 反映了歌德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 《少年维特的烦恼》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歌德的小说创作与《威廉·迈斯特的学徒时代》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浮士德》的主题
• 探讨了人性、道德、信仰等永恒主题
• 反映了歌德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 《浮士德》成为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歌德的戏剧创作与《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的戏剧创作
• 戏剧作品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剧等多种类型
• 戏剧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歌德的文艺思想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1)
歌德的看法恰好相反,他认为,‚我们一生下来, 世界就开始对我们发生影响,而这种影响一直要发生 下去,直到我们过完了这一生。除掉精力、气力和意 志以外,还有什么叫做我们自己的呢?如果我能算一 算我应归功于一切伟大的前辈和同辈的东西,此外剩 下的东西也就不多了。‛一个脱离了现实的人是贫乏 的人,贫乏的人和独创性是无缘的。独创性必须建立 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人只有在生活中获得了足够的 养料,象歌德那样贴近生活,才有可能去谈艺术的独 创性。
2002-6-22
歌德的文艺思想
26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2)
2 一个人接触自然通常会有自己的选择,他往往 从自己的个性、爱好、需要出发去和自然打交道,这 种‚自然倾向‛在歌德看来必须得到克服。歌德认为, ‚大多数德国青年作家的唯一的缺点,就在于他们的 主观世界里既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又不能到客观世 界里去找材料。他们至多也只能找到合自己胃口、与 主观世界相契合的材料,至于对本身自在价值、也就 是本来具有诗意的材料,也须契合主观世界才被采用。 如果它不契合主观世界,那就用不着对它进行思考了。
2002-6-22 歌德的文艺思想 20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1)
3 现实生活不仅提供作诗的材料,提 供诗人作诗的动机,而且形成诗人本身。 一个人要成为诗人,他就不能脱离现实 生活。歌德说,‚我们固然生下来就有 一些能力,但是我们的发展要归功于广 大世界千丝万缕地影响。在这些影响中, 我们吸收我们能够吸收的和对我们有用 的那一部分。‛
2002-6-22 歌德的文艺思想 21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1)
歌德以自己为例,说他有许多东西要 归功于古希腊人和法国人,并说‚莎士 比亚、斯泰恩和哥尔斯蜜给我们的好处 更是说不尽的。‛有一些人认为,艺术 讲究独创,因而艺术家为了保持自己的 特性,就应该远离生活。在他们看来, 似乎现实是对艺术家表现其独创性的一 种妨碍和束缚。
美学散z步
第 九 章
主讲人:
引言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形与影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康德(1724—1804 年),德国资产阶级 的学者,德国古典 唯心主义哲学的第 一个著名代表。康 德是十八世纪末十 九世纪初的德国唯 心主义哲学的奠基 人,也是德国唯心 主义美学体系的奠 基人。
(2)第二契机就是按照量上来看的。 (3)审美判断中的第三个契机看到的“目的的关系”考察 审美判断。 (4)第四个契机“情状”的范畴来考察,即按照对于对象 所感到愉快的情状来看。
五.康德美学的主要目标
1.数学的壮美,想象力伴随着的情调是数学,即 联系于量的评价。 2.力学的壮美,想象力伴随着的情调是力的较量, 即是产生于力的较量。
宗白华先生说看见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这一种光 明。他自幼的人生观和自然观是相信创造的活力是我们 生命的根源,也是自然的内在的真实。你看那自然何等 调和,何等完满,何等神秘不可思议!
思想者(The Thinker) “思想者”原本是“地狱之门”横楣上的一 个主雕坐像,是那巨大雕塑中最有代表性的一 件。后来 ,罗丹又把它制成一件单独的雕塑,并且成为 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罗丹用这一形象来象征伟 大诗人 ――但丁,也象征他自己,象征全人类。 一个具有高度智慧的巨人,痛苦地俯首坐在 那里沉思,把右肘放在左膝上,手托着下巴和 嘴唇,审视着下边发生的所有悲剧而陷入绝对 的冥想之中。那压弯的肋骨和紧张的肌肉似乎 要被智慧的火花爆炸开来,然而,除了沉思, 只有内心的压抑和隐藏的痛苦。作品丰富的内 涵充分体现了雕塑家思想的深沉 、苦闷和丰富。
再见
2.荷姆(Home)
荷姆从心理学的理解来把审美的愉快归隐到最单纯的元 素即无利益感的情绪,亦即从这里不产生出欲求来的情 绪,因此逐渐发展出关于情绪作为心灵生活的一个独立 区域的学说,后来康德继承了他而把这个学说系统化。
浪漫主义背景下歌德美学思想探蠡
浪漫主义背景下歌德美学思想探蠡作者:郑美鑫孙紫依丁紫薇闫梦晓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7期摘要:歌德作为德国古典艺术的领军者,其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为德国文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立足于歌德身处的语境,对其美学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展开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歌德;席勒;现实主义;艺术与自然歌德处在浪漫主义转向古典主义的时期,为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歌德所处时代的基本精神是浪漫主义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是歌德的许多言论却表现出一种反对浪漫主义的倾向。
浪漫主义发生过有积极转向消极乃至反动的转变,消极的浪漫主义与歌德所主张的“诗要从客观现实出发”的主张背道而驰,因此,歌德认为消极的浪漫主义对德国文艺的发展不利,所以,歌德并非反对一切浪漫主义,他只是反对那些具有消积影响的浪漫主义。
除此之外,歌德主张浪漫主义要与古典主义相结合,像莎士比亚所做到的那样。
在这一点上,歌德和席勒的主张是一致的。
歌德把古典艺术与浪漫艺术的分别看作是表现理想与表现现实之分,这一点与席勒也是一致的。
歌德与席勒可以被看作是当时文艺创作上的两位美学先锋,二者的美学思想有一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二者的分歧更为突出。
歌德与席勒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诗是要客观现实出发还是要从创作主体的主观出发。
即歌德本人所说的“诗人究竟是为了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现一般”,而这一问题也正好是歌德美学思想的中心所在。
首先来看为“一般而找特殊”的创作理念。
所谓的“为一般而找特殊”就是从一般的概念出发,先有一个普遍的概念,然后在找到个别的形象来说明它,相反,“在特殊中显现一般”则是从具体的事例出发,先有一个具体的形象,通过有限的形象从中显现出普遍的道理与一般的真理。
前者是“用完全主观的方式写作”,而后者是从客观世界出发,前者是“寓意”的而后者是“象征”的。
歌德主张“在特殊中显现一般”,从有限见到无限,寓无限于有限之中,也就是中国美学中所提倡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歌德的文艺思想
我只劝你坚持不懈,牢牢地抓住现实生活。 每一种情况,乃至每一顷刻,都有无限的 价值,都是整个永恒世界的代表。(1823, 11,3)
话题转到戏剧方面,明天席勒的《华伦斯 坦》要上演,因此我们就谈起席勒来。 我(艾克曼)说,我对席勒有一种特别 的感觉。读他的长篇剧作中某些场面,我 例真正喜欢,并且感到惊赞。可是接着就 碰上违反自然真实的毛病,读不下去。就 连对《华伦斯坦》也还是如此。我不免想, 席勒对哲学的倾向损害了他的诗,因为这 种倾向使他把理念看得高于一切自然,甚 至消灭了自然。凡是他能想到的,他就认 为一定能实现,不管它是符合自然,还是 违反自然。(1823,11,14)
四、论显现特征的整体
“诗人究竟是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 一般(重点引者加),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分别。 由第一种程序产生出寓意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一 个例证或典范才有价值。但是第二种程序才特别 适宜于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殊,并不想到 或明指到一般。谁若是生动地把握住这特殊,谁 就会同时获得一般而当时却意识不到,或只是到 事后才意识到。” ——《关于艺术的格言和感想》1824)
三、论古典的与浪漫的创作方法
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慨念现已传遍全世界、引起许 多争执和分歧。这个概念起源于席勒和我两人, 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 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 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 确的。为了针对我来为他自己辩护,席勒写了一 篇论文,题为《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他想 向我证明:我违反了自己的意志,实在是浪漫的, 说我的《伊菲姬尼亚》由于情感占优势,并不是 古典的或符合古代精神的,如某些人所相信的那 样。史雷格尔弟兄抓住这个看法把它加以发挥, 因此,它就在世界传遍了。目前人人都在谈古典 主义和浪漫主义,这是五十年前没有人想得到的 区别。(1830,8,2)
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
席勒则信奉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二元论者。他用唯心主义的观点
去考察自然,不相信客观自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他反对自然,寻求超自然的空幻的 理想生活,他认为世界由两个独立的部分构成,一个是真实的,另一个是理想的世界。
二:艺术创作上的不同
同为诗人
歌德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实践出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题材;歌德认为,客观自然是创作的源泉, 作家只有热爱自然,以自然为基础,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
席勒则抛开现实,只从主观想象出发,只求理想,而不考虑现
实用想象去勾勒生活。席勒认为观念高亍自然。他不注意从现 实中取材,而偏亍从空幻的理想取得灵感,不是取自外界自然, 而是取亍作家个人的主观想象。这是浪漫主义的空想。
பைடு நூலகம்
感性
人 性
人格(Person)
基 础
对立
状态(Zustand)
理性
自由 自我或理 性
时间 自我的规定或感性
变
基 础
⑨
相反力量作用的关系 感性本性 要求 实在性 理性本性要求绝对形式性 时 间 限 制 感 性 冲 动 “把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化” “给一切外在的东西加上形 式” 理 形 游 性 式 戏 本 冲 说 性 动
④
他还说过:“美是自然的秘密规律的表现,没有美的 存在;这些规律也就绝不会显露出来。
歌德谈美更多谈的是艺术美。他认为艺术美主要表现在特征、 内容和意蕴方面。
所以,艺术美应当是“有生命的显出特征的整体”。 ⑤
论歌德美学中的自然观
论歌德美学中的自然观作者:朱千慧来源:《美与时代·下》2024年第01期摘要:《歌德谈话录》作为歌德创作思想的百科全书,记录了歌德晚年关于文学、艺术、美学、自然、宗教等方面的言论与活动行为,展现出歌德晚年的总体性思考。
歌德作为一名伟大诗人、思想家的同时也是一名自然科学研究者,他的美学思想背后拥有其自然观的支撑。
歌德的美学观点“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从自然中得来,又落实到文艺创作中,一以贯之。
歌德对于艺术整体性的要求、对于第二自然的推崇深受其自然观的影响,继而生发出意蕴说,同时对艺术家提出诸多要求。
关键词:歌德;歌德谈话录;自然;美的艺术;艺术家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自然”始终是一个关键的概念,人类正是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对自身进行理解和确认,不论是与自然对立或是建立联系,都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开的历程。
自然,即Nature,源自古希腊语Physis。
亚里士多德将古希腊时期的Physis分为六种含义,即(1)生长物的生长(2)生长物的种子(3)自然物的运动根源(4)质料(5)自然物的本质(6)任何事物的本质[1]。
亚里士多德所归纳的Physis的含义包括了事物的出生、生长、本性、本质以及推动事物生长的力量等。
不论是泰勒斯那种将Physis理解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有机体,还是亚里士多德式具有事物运动规则的Physis,都隐含着事物的规范性。
也就是说,Physis包含着规范的含义,它的定义具有规范性。
总之,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具有其目的性,充满着秩序与法则。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科学与理性的腾飞将主体的人逐渐从自然中剥离开来,自然沦为工具,人类成为主宰,而这种自然工具论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为了改变这种过于极端的自然工具论,浪漫主义的自然观后来居上,以康德美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自然观提出了一种内在目的论。
内在目的论认为,自然只是认识世界的一种预设,这里的自然是根据感性的直观形式和理智的知性范畴等条件建构而成,所以,“自然的目的系统最终指向的不是自身而是具有理性认知形式的人,那种作为目的应当通过人与自然的联结而得到促进的东西必须在人自己身上来发现”[2],因此人成为了最高目的。
歌德席勒的美学思想
《少年维特的烦恼》(1744)
小说受英国感伤小说的影响,采用 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形式。
主人公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 的典型,深刻反映了德国知识分子 的精神苦闷 。
表现出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 。 产生重要影响,使歌德一跃成为世 界知名的青年作家。⑤
⑥
作品表现了对封建的等级偏见、 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 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 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 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 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的人际 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 生动地反映了青年们的感情, 憧憬和痛苦,表现出一种抨击 陋习、摒弃恶俗的叛逆精神, 因而更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⑦
保持人格不变,扬弃时间和变化, 追求真理和正义。
10
把人置于时间的限制之中, 使人变为物质 。
• 席勒认为只有游戏冲动才能把这两种冲动的作用 结合起来,排除一切强制,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 神方面都达到自由。这也正是游戏冲动能使人性 归于完整的根本原因 • 所以,美戒活的形象是感性与型式(理性),主观 与客观在审美主体(人)的意识中的统一,戒者说 是对象与主体的统一,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同 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
Thanks · -·
生平
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
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 1759年11月1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 父亲是军医,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 1766年,举家迁往路德维希堡。幼年曾进 拉丁语学校。 13岁时,被公爵强迫选入军事学校,接触 到莎士比亚剧作、狂飙运动文学和启蒙思 想家卢梭的作品,深受影响。
物的“自我觃定”。这说明美是一种超越物质功利和理性目的的东西。 他觃定美的本质的“自由”是既符合法则而又摆脱法则的。
席勒认为,美是感性的,是在直观中显示出来的自由;美是超功利的, 与认识活动和道德目的无关;美是纯形式的,与内容和材质无关。
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
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歌德是德国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作家,一生之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很多都是世界级的佳作,歌德是德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歌德宏观地审视了人类的文学创作,得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题材,”“真实的题材没有不可以入诗或非诗性的”结论。
但他同时看到,就每一位作家的具体创作活动而言,又必然会有其特定的选材范围:任何作家要想获得创作的成功,在选材方面必须力戒旁驰博骛,而要以自己的生活实践为基础,着眼于那些为自己所熟悉从而有能力驾驭的生活现象。
其次,歌德指出,作家在感受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入创作过程,应当从对生活中个别事物的把握开始。
他认为,对于个别事物的把握和描述是文学艺术的生命所在。
所谓个别事物,在歌德看来,既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个别人物、事件、情境,也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某种传说、故事等。
歌德要求作家把对生活中个别事物的把握作为创作过程的起点,是对传统的文学创作思想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歌德生活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张扬自由、表现个性的呼声与传统的文学观念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
歌德基于自己对文学特征的深刻体会,沿着前人的方向继续探索,终于在创作理论上完成了从“类型说”到“个别说”的转换,转换的重要标志,便是从个别出发的创作主张的提出。
歌德从理论上对“类型说”给予了有力的否定。
这里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同样贯穿在歌德的其他不少言论中。
在歌德生活的中晚期,即十八世纪九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以至整个西欧和俄国,弥漫着一股消极浪漫主义的逆流。
不少人鼓吹艺术必须从诗人的内心世界出发,拒绝接近生活和反映主活。
面对这股极其有害的文艺思潮,歌德独立不移,力挽狂澜,表现出对现实主义原则的坚信。
他说:“我和整个时代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全在主观倾向笼罩之下,而我努力接近的却是客观世界。
康德的美学思想
《康德的美学思想》的讲义开场白:接下来介绍的康德的美学思想作为康德判断力批判一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刘洋同学介绍的纯粹理性批判与实践理性批判构成了康德的哲学体系。
下面将从康德美学的出发点~~~~等几方面来介绍康德的美学思想。
首先,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
康德先生对美学的理解可谓是伴随其一生的,他对美学方面的著作是在1764年的论文中提到的,康德在美学中遇到困难之后就“敬虔地立在窗前,连他自己的身心都融化在白光里面了”。
这样的思索之后就有了伟大的《判断力批判》一书了。
康德在写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后,为了其哲学体系的完整性又写了他的第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其上卷就是康德美学,康德美学是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以致有人认为康德研究美学问题并不是出于对美学的爱好,而是完全出于其哲学理论的需要。
其实,这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因为,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认识现象界而无法认识物自体,又经由《实践理性批判》的工作,认为物自体是理性信仰的领域。
这样一来,在知性的现象界和理性的超现象界,即在自然与自由、知性与理性之间,就存在着一条不逾越的鸿沟,以至从前者到后者不可能有过度。
而康德美学的建立是为了使《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得以沟通,使审美将自然领域引向自由领域,从而使其成为一个严谨的哲学体系。
这就是康德美学的出发点,也就是康德研究美学的初衷。
其次,是康德的美学主张。
在美学史上,康德是主张美的本质是主观的而且是纯粹形式的这一派的重要代表。
对康德来说,审美判断与科学知识的逻辑判断不同,它基于美感而不是认识的概念或范畴。
逻辑判断形成于概念范畴对于经验质料的综合统一,离开了对象给予我们的经验质料就不能构成一个逻辑判断,而审美判断所关涉的则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纯粹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接的关系。
换言之,一个事物被称为美的,并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形式,从而引起了主观上愉快的美感。
康德美学思想的分期及经验主义美学思想
康德美学思想的分期及经验主义美学思想1. 引言1.1 康德美学思想简介康德美学思想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
康德认为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与伦理学和形而上学并列,其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
康德主张审美经验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经验,超越了理性的范畴,而是建立在感性和想象之上的。
他强调审美感受是主观的,是个体对美的主观感受与情感的统一。
康德的美学思想强调对美的欣赏应该是纯粹的、无私的,超越了功利和道德的考量,是一种纯粹的审美感受。
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启发了许多后来的美学家和艺术家。
他的作品被广泛引用和研究,对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美学思想强调审美经验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为后来经验主义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德的美学思想也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问题,对后来的美学理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经验主义美学思想简介经验主义美学思想源于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等人的哲学观点,在18世纪中叶风靡欧洲,对后世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验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美学经验是通过感官获得的,审美的主体通过感知、想象和情感来体验艺术作品,而非理性思维。
相对于康德的理性主义美学思想,经验主义美学强调对艺术的直观感受和审美情感的重要性,认为审美体验是主观的、个体的,没有客观的标准可循。
在经验主义美学思想中,艺术作品的意义在于观者的情感共鸣和个体的体验,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取决于观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交流。
经验主义美学思想强调审美体验的个体性和情感性,开创了审美领域的新风貌,为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2. 正文2.1 康德美学思想的分期康德的美学思想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在前期,康德提出了“艺术的目的是美感”的概念,强调审美经验的主观性和个人性。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主体的情感和直觉,而非客观的规范或标准。
美与和谐——论歌德美学观的嬗变
071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年)是德国文学巨匠,他不仅在创作上多产,而且兴趣广泛,在科学、艺术等领域亦颇有建树。
他对文学艺术的各种问题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有独特的文学观和艺术观,是西方文学艺术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歌德哥特式建筑观念的嬗变,反映出他美学观念不断成熟的过程。
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初发端于法国,兴盛于12世纪中叶至15世纪之间。
大量尖拱、飞扶壁及束柱的应用营造出轻盈、向上的飞升感,这种风格因其精神象征意义在中世纪盛行于欧洲各国。
至文艺复兴晚期,哥特式风格遭到诟病,以致当时没有重要的建筑师应用其特征,“皆视其为形畸性野”[1],认为它不符合理性观念与秩序标准。
歌德最初同样持有此观点。
随着他的美学思想不断发展,歌德对哥特式建筑的看法在经历了变化之后也日趋成熟。
一、 早期的哥特式建筑观歌德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古典教育。
最初,他对于哥特式建筑并无好感。
他仰慕古典艺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2],欣赏其整体的和谐与形式的纯净。
相比之下,哥特式对他而言是杂乱无章、变幻莫测、模糊不清、矫揉造作、丑陋不堪的同义词[3]。
不难看出,歌德此时对哥特式建筑的反感,与该风格一直以来受到批判的理由相仿。
他同样认为哥特式建筑缺乏理性的“简朴”,其装饰不具备实用性和建筑结构上的必要性[4]。
这种看法建立在古典标准的基础上,即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底层逻辑。
希腊式建筑由于模仿自然而具备美的特质,哥特式建筑则并不具备这一特点。
同时,细节上的繁复和缺乏完整外观造成它如同“一首晦涩难懂的长诗”[5],没有体现出理性原则。
在斯特拉斯堡的求学经历改变了歌德对哥特式建筑的看法。
通过多次参观当地教堂,特别是瞻仰建筑的西立面后,他认识到,哥特式建筑并不是他未见之前所以为的无理性的形式,而是同样具有结构的逻辑性和风格的清澈性。
对此,他撰写了《德意志的建筑艺术》(Von Deutscher Baukunst,1772年),记录下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对他造成的冲击。
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评歌德
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评歌德试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和历史观——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评歌德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批评。
本文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的三个基本原则以及恩格斯提出并运用美学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方法的背景。
接着,通过恩格斯从美学和历史的角度对歌德及其作品做出评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第一,从美学的观点,批判歌德作为艺术家对待时代现实生活,对于重大和历史历史事件是否具有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美感;第二,从历史的观点评论歌德作品中以及其世界观内的种种矛盾的。
关键词:社会历史批评美学观历史观恩格斯说:“我们绝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
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
”针对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歌德评论中的各种错误倾向,特别是格律恩所谓的从“人”的观点论歌德的错误倾向,明确提出了评论、作品的出发点或标准。
①恩格斯的这段话,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根本原则问题,具有深刻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批评:第一,在文艺观念上承认文艺是现实的反映,但认为这一现实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物质财富的生产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二是社会现实本周上就是阶级斗争。
第二,在阐释问题上,把文艺作品、现象与其产生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相信经济状况是艺术发展的最终解释,并且常常使用阶级分析方法。
第三,在评价原则上,把“这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作为对文艺的一个基本要求;第四,在美学观点上,偏爱现实主义艺术(但不囿于现实主义)。
运用这种批评方法,恩格斯曾对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及其作品进行过成功的评论。
下面,就是展现恩格斯用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来评论歌德。
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评论作家、作品,这绝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个别观点,而是他们的一贯思想。
例如,恩格斯在19世纪50年代末同拉萨尔关于剧本《济金根》的通信中,就再一次重申过:他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衡量拉萨尔的,并且强调,这是“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所谓“为一般而找特殊“就是从一般概念 出发,诗人心里先有一种待表现的普遍性 的概念,然后找个别具体形象来作为它的 例证和说明;至于”在特殊中显出一般“ 则是从特殊事例出发,诗人先抓住现实中 生动的个别具体形象,由于表现真实而完 整,其中必然要显出一般或普遍的真理。
• 歌德还把这种分别看作“寓意”和“象征 ”的分别:
• 寓意把现象转化为一个概念,把概念转化 为一个形象,但是结果是这样:概念总是局 限在形象里,完全拘守在形象里,凭形象 就可以表现出来。
• 象征把现象转化为一个观念(感性的形象 ),把观念转化为一个形象,结果是这样: 观念在形象里总是永无止境地发挥作用而 又不可捉摸
• 民族文学: • 一个古典性的民族作家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
地方成长起来的呢?是在这种情况下: • 他在他的民族历史中碰上了伟大事件及其后
果的幸运的有意义的统一;他在他的同胞们的 思想中抓住了伟大处,在他们的情感中抓住 了深刻处,在他们的行动中抓住了坚强和融 贯一致处;
• 他自己被民族精神完全渗透了,由于内在 的天才、自觉对过去和现在都能共鸣;他
• 在歌德以前,人们往往从形式的角度看整体 概念,但歌德所强调的整体是与内容联为一 体的。
• “如果形式特别是天才的事,它就须是经过 认识和思考的;这就要求灵心妙运,使形式 、材料和意蕴互相适合,互相结合,互相渗 透。”
• 综上所述
• 歌德的“显出特征的整体”说,着重从客观 现实和具体事物出发,要求理性与感性的统 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 统一,艺术与自然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 一,以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统一,所以 他的文艺思想含有辩证的因素。
• 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他既是自然 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 ,因为他必须用人世的材料来工作,才能使 人理解;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 这种人世间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并 且为这较高的意旨服务。艺术要通过一种完 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 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息的心智的果实, 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 的结果。
• “寓意”“为一般而找特殊”,特殊就只 能表现这一般,而无言外之意,一般就局 限在这特殊里,不能冲破这局限而另发挥 作用。
• “象征”“在特殊中显出一般”,从有限 到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 如果特殊表现了一般,不是把它表现为梦 或影子而是把它表现为奥秘不可测的东西 在一瞬间的生动的显现,那里就有了真正 的象征。
正逢他的民族处在高度文化中,自己在教 养中不会有什么困难;他搜集了丰富的材料 ,前人完成的和未完成的尝试都摆在他眼 前;
• 这许多外在的和内在的机缘都汇合在一起 ,使他无须付很高昂的学费,就可以趁他
生平最好的时光来思考和安排一部伟大的
作品,而且一心一意地把它完成。只有具
备这些条件,一个古典性的作家,特别是 散文作家,才可能形成。
• 概括为以下三点
• 第一,民族文学的建立不能只靠一些孤立 的各走各路的个别作家,而要靠全民族, 它须反映全民族思想的伟大、情感的深刻 以及行动的坚强和融贯一致;
• 我们过去曾谈到一种微细的分歧,席勒的 通信中有一段又提醒我想起这个分歧,我 现在提出以下的看法。”
• “诗人究竟是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 殊中显出一般,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分别 。
• 由第一种程序产生出寓意诗,其中特殊只 作为一个例证或典范才有价值。但是第二 种程序才将别适宜于诗的本质,它表现出 一种特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到一般。谁若 是生动地把握住这特殊,谁就会同时获得 一般而当时却意识不到,或只是到事后才 意识到。”
• 类型化导致为一般而牺牲特殊,文艺作品走 向公式化。
• 希尔特提出“特征”来与之对抗。他认为“ 古代艺术的原则不在客观的美和表情的冲淡 (标准化),而是只在个性化方面有意义的 或显出特征的东西”
• 歌德正处在“特征”与“理想”对抗的时代
• 德国文艺界当时特别关心理想与特征的对 立:因为这是文艺应从主观概念还是应从 客观现实事物出发的问题;是典型应理解 为抽象化和普泛化,还是应理解为具体化 和个性化的问题;
• 奥秘不可测的东西——普遍真理
• 一瞬间的生动的显现——个别具体形象
• 为什么歌德如此关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 这关系到典型化的问题和艺术家对艺术与 现实关系的看法。
• 典型问题:
• 亚里士多德提出诗虽是描写个别事物,但 要表现出普遍性。但这个观点逐渐被遗忘 。贺拉斯提出的把典型狭窄为类型、平均 数的思想统治了文艺界。
• 特征是最本质的东西,只能在表现得最完满 的个别代表上才可见出。
• 因此,歌德认为艺术应该从显现出特征的 个别的东西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理想或概 念出发。
• 席勒与歌德的分别也在此。
艺术与自然
• 典型是一般与特殊的统一。在典型问题上, 歌德主张从特殊出发,席勒主张从一般出发 。二人的分歧源于席勒侧重唯心主义,歌德 侧重唯物主义。
• 观点概括: • 古典与浪漫 • 特殊与一般 • 艺术与自然 •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浪漫的与古典的
• 歌德为了挽救走向消极的浪漫主义运动对德国文学 的影响,对浪漫主义表现出批判的态度。
• “我说古典的就是健康的,浪漫的就是病态的。就 这个意义来说,《尼泊龙根之歌》之为古典的,并 不亚于《伊利亚特》,因为这两部诗都是强旺的、 健康的。近代许多作品之所以是浪漫的,并非因为 它们是新的,而是因为它们是软弱的、感伤的、病 态的;古代作品之所以是古典的,也并非因为它们 是古的,而是因为它们是强壮的、新鲜的、欢乐的 健康的。”
• 走完了一个圈子: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 一,一般与特殊的统一,成为既显出特征 又显出理想的个别形象。
• 结论:我们应该从显出特征的开始,以便 达到美的。
• 回到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 首先要处理歌德关于“特征”的概念。
• 他评论古希腊的艺术作品说“这些崇高的 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人按照真实的自然规律 创造出来的最崇高的自然作品,一切随意 任性的幻想的东西(偶然的东西)全抛开 了,这里就是必然,就是上帝”这里的上 帝即是理性,理性带来特征。
• 自然:
• 从唯物主义出发,歌德强调,要“爱真实” 并且遵守自然,模仿自然,创造毕肖自然的 作品。
• “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 彩,你不会缺乏做诗的动因。但是写出来的 必须全是即兴的诗,这就是说,现实生活必 须既提供诗的机缘,又提供诗的材料。一个 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变成带 有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我的全部诗都是应 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 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 诗。”
• 较高的意旨:道德意旨
• 艺术应该是自然的东西的道德表现,同时涉 及自然和道德两方面的对象才是最适宜于艺 术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自然的东西单 就它的自然性来说,还不是艺术的对象;要成 为艺术的对象,它就必须同时具有社会性, 即必须显出它和人的关系。
• 整体的概念
•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完整就等于健全。但歌 德的整体性的概念,包括理性与感性,主观 与客观,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及艺术 与自然的统一。
• “类型概念使我们漠然无功于衷,理想把 我们提高到超越我们自己;但是我们还不满 足于此;我们要求回到个别的东西进行完满 的欣赏,同时不抛弃有意蕴的或是崇高的 东西。
• 这个谜语只有美才能解答。美使科学的东 西具有生命和热力,使有意蕴的和崇高的 东西受到缓和。因此,一件美的艺术作品 走完了一个圈子,又成为一种个别的东西 ,这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
• 并非所有同类事物都能显现出特征
• 只有合目的的事物才能显现特征:“要达 到这种性格(事物自然发展的顶峰)的完 全发展,还需要一种事物的各部分肢体构 造都符合它的自然定性,也就是说,符合 它的目的。”
• 只有最充分最有效地显出同类事物特征的 那一种才适合艺术表现。
• 传统的类型说都以为统计全类事物而求得其 平均数,就可以得到“类型”或“常态”。 但歌德认为,这样不但不能抓住特征,而且 会模糊和歪曲特征。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歌德并不一律否定近代的浪 漫的创作方法,而是要求它与古典主义达到结合。
由特征到美,“显出特征的整体”
• 歌德与席勒在“一般”与“特殊”关系上 看法不同
• 歌德认为诗是在特殊中显现出一般,席勒 认为诗是在为一般而找特殊。
• “我和席勒的关系建立在两人的明确方向 都在同一个目的上,我们的活动是共同的 ,但是我们设法达到这目的所用的手段却 不相同。
• 歌德对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分作了一个表:
• 古典的: • 纯朴的,异教的,英雄的,现实的,必然,职责
• 近代的: • 感伤的,基督教的,浪漫的,理想的,自由,意愿
• 歌德指出: • “在古代诗中突出的是职责与完成之间的不协调;在
近代诗中突出的却是意愿与完成之间的不协调”, 而“莎士比亚的独特处在于以充沛的方式把古代诗 和近代诗结合起来,在他的剧本中始终力求意愿与 职责达到平衡。”
•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艺理想也就在这 个问题上见出分水岭。所以歌德对文艺的 思索也集中在这个中心问题上。
• 歌德也注意到“特征”的概念,并且发展 了这个概念。
• 他不满意新古典主义所标榜的类型(平均 化),认为它不能表现出本质;也不满意 文克尔曼所提出的“理想”(抽象化), 认为理想化缺乏有血有肉的生动性和丰满 性。他在这二者之上加上特征。
• 推崇自然,反对自然主义。
• 由于坚持从客观现实出发的原则,歌德特别 强调显出特征的理性内容必须获得个别具体 的感性形象。但是歌德虽强调艺术须根据自 然,却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自然与艺术之 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把它们分开”,“对自 然的全盘摹仿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不可能的” 。
• 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 古典的与客观的相关 • 浪漫的与主观的相关 • 客观的文学与进步时代相关 • 浪漫的文学与倒退的时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