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考试题型1、填空题(10分)2、名词解释(20分)【人格、刻板印象、曝光效应”】3、理论解释(20分)【社会交换、自我解释、社会渗透理论、爱情三角立论】4、简答题(30分)5、应用分析(20分)本学期一共学了六章(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十三章),其中有四章要重点复习,即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第一章导论社会心理学学科特点社会心理学概念:指研究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有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的科学学科。
第三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研究状况(P43)人际关系的概念: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P44-45)【注意中西方人际关系的“本位”区别,“关系取向”区别】二、人际关系的维度与模式(P46)(一)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情感上的“亲疏“、地位上的“尊卑”费孝通“差序格局”概念:以自己为中心,把他人按亲疏远近分为几个同心圆圈,与自己越亲近的,处于中心越贴近的小圆圈内。
即人们会以不同的交往法则来对待属于不同圈层的人,跟中心越接近的,对他们越好。
(详见P46)(二)费斯克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共享、权威排序、对应互惠、市场定价。
(P47)(三)交换关系和共享关系克拉克、米尔斯前者强调礼尚往来,讲究平衡与对等;后者关心对方的幸福,讲究需求法则,而不期望对方做出对等的回报。
【图】(详见课本)(P49)四、虚拟社区中的人际关系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匿名性、单面性、浅层型、随意性、自主性、广泛性。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一、人际吸引(P5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相貌、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
(详见课本P50-51)(P51)曝光效应: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与我们接触及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包括实际存在、想象中的存在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2.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对人的言行、外表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判断其内心的活动、性格、兴趣、动知、态度的过程,即不仅对外部行为,也包括对行为动机的了解。
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3.从众指他人从事某一活动时自己也去从事这一活动,按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行事,自己不搞另一套。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从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
与盲从不同,从众者不一定认为别人的意见或行为正确。
它的产生有对事物本身认识模糊,群体人数多、内聚力强,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与能力低等情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智力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害怕权威等个性方面的原因。
4.社会认同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或单一的实体,而是一种认识、一种态度、一种趋向、一个过程,认同不是预先设定的,它是从对自身的行为、语言和每日实践与社会情境和环境相互关系的解释和归因中引发的自己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动态平衡的过程。
5.自我暴露又称自我揭示,指一个人自发地、有意识地向另一个人暴露属于私人的可靠的和重要的信息。
多数透露的情况是他人不可能从其它途径获得的,具有自愿的,有意的,真实的特点。
作用:①对自己进一步了解和认可;②加深对别人的了解;③加深和丰富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
1.平均法则
2.叠加法则
3.加权平均法则
(三)、社会知觉的偏差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2积极性偏差 3晕轮效应 4证实偏差(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5后视偏差
3、看看细分群体心理 从众、依从、服从,群体中的相 互作用,合作与竞争,社会认同
重点三、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
发展
孕育时期(哲学思辨期)(社会哲学阶段)
(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形成时期(经验描绘期)(社会经验阶段)
(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社会分析阶段)
(20世纪初 ~ )
面就行
1、自我认识: 自我概念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概念的首要成分, 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又包括自我感觉、 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区分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知,自我评 价是在这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2、自我体验 自我概念在情感方面的表现。也就是主观的 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比如,自尊心、自信心就是自我体验的 具体内容。
事件图式(脚本)
剧本(Script):指人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 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
二、 印象及印象形成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
印象(impression)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 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 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 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在复习社会心理学的过程中,适当准备一些复习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高质量的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帮助大家系统地学习这门学科。
1. 简介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复习社会心理学的第一步是了解其定义、范畴和重要概念。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认知过程。
在复习社会认知方面,我们可以重点关注如下内容:-注意力和注意力偏向:研究个体对社会信息的注意力倾向以及注意力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社会知觉:研究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过程,包括第一印象、人际评价等。
-社会记忆:研究个体对社会信息的记忆和提取过程,探索记忆如何影响社会认知。
3.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的过程。
以下是复习社会影响时需要关注的内容:-社会规范:研究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包括规范的内化和遵守。
-社会压力:研究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探索压力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支持:研究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关注支持的类型和效应。
4.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复习人际关系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人际吸引力:研究个体与他人的吸引力形成的因素,包括外貌、相似性等。
-人际冲突:研究个体在与他人互动时可能产生的冲突情况,探索冲突的处理和解决方法。
-人际交往: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过程,关注交流的类型和效果。
5.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影响。
以下是复习群体行为时需要注意的内容:-群体决策:研究群体决策的过程和效果,探索群体决策相较于个体决策的优势和劣势。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期末考试题型说明: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三、简答: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
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4、随机抽样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是如何被社会影响和塑造的。
对于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学生来说,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社会心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人们如何获取、处理和运用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信息。
在复习社会认知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人类的知觉和注意力机制。
了解人类是如何感知和选择注意社会信息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信息更加敏感,而对其他信息忽视。
- 社会信息的加工和存储。
了解人类是如何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和存储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对某些社会事件的记忆更加深刻,而对其他事件的记忆较为模糊。
- 判断和决策。
了解人们在社会情境中做出判断和决策的心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偏向于某些决策,而忽视其他决策。
2.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研究人们在社会中是如何相互影响和被影响的。
在复习社会影响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顺从和服从。
了解人们在社会压力下如何顺从和服从他人的权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某些情境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顺从他人的意见。
- 社会规范和群体行为。
了解人们在社会规范和群体行为中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群体中表现出与个体行为不同的行为方式。
-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
了解人们如何建立社会认同和归属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社会群体产生认同感,并愿意为这些群体做出牺牲。
3.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社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在复习社会互动方面,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人际吸引和爱情。
了解人们是如何产生和维持人际吸引和爱情关系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某些人产生好感,而对其他人没有兴趣。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历史
二、社会化的内涵
三、社会化的内容
四、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五、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结构
六、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七、自我知觉的途径
八、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理论)
九、积极自我意识的培养
十、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十一、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十二、社会认知中常见的认知偏差
十三、印象管理的概念及其印象管理的策略
十四、态度的概念及其成分构成
十五、态度的形成阶段
十六、态度形成与改变的理论(平衡论、认知失调论)
十七、态度改变的方法及其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十八、群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十九、群体心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十、常见的群体心理现象
二十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
二十二、人际关系的心理类型
二十三、增进人际吸引的条件
二十四、流行、暗示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人际关系和团体动力学等。
在复习社会心理学时,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份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帮助你系统地回顾和理解这门学科的关键内容。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和理解。
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关注的是人们是如何认知和解释社会现象的。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认知概念:1. 框架理论:框架理论指人们在处理和理解信息时,会借助于已有的认知框架来解释和判断。
这些框架可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
2.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探讨了人们是如何解释和评价他人行为的。
它分为内因和外因归因,内因归因是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特质,而外因归因是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
3. 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处理社会信息时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错误。
其中,一些常见的偏差包括确认偏差、归纳偏差和可得性偏差等。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的影响力。
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关注的是社会影响是如何塑造个体行为和态度的。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影响概念:1.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行为准则。
其中,一些常见的社会规范包括规范活动、规范学习和规范模因等。
2.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的心理和情绪上的压力。
社会压力可以对个体的行为、健康和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3.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人们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社会比较经常发生在群体之间,可以产生嫉妒、自卑和自尊等情绪。
三、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期末要点
第一章概要:导论一、社会心理学是什么(一)涵义:重要问题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互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重要问题(态度与信念,从众与独立,爱与恨)1、我们的社交生活在多大程度上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社会行为不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有我们如何主观建构)2、如果要求你听命行事,你会以残忍的方式行动吗3、助人还是助己(二)重要观点1、我们构建起社会现实我们的想法不同,我们归因,如何构建自己(对自己的信念)2、我们的社会直觉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有些时候很危险双重加工:思维、记忆、态度同时在有意识有意图和无意识自动的水平上进行;直觉的力量强大但有时危险(驾车时想到911,认为飞机更不安全而长距离驾车);对自己的直觉也常出错(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错误预测感觉。
拒绝承认影响;直觉有利有害,在准确性重要的情境最好批判性思维)3、社会影响塑造行为我们对周围环境做出反应,有时某社会情境的影响力会引发我们做出背离自己态度的举动。
(纳粹的影响,对伊拉克战争态度的差异,不同地区对美的定义)4、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5、社会行为同样也是生物性行为6、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领域中二、社会心理学的定位(一)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与社会学:社会学研究团体(大的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特定时间对他人看法,互相影响和关系,团体个体互相的影响)2、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尤其关注社会因素,共同的人性,人格关注个体内部功能及个体间差异3、解释的不同层面(互补,不同视角,非冲突)(二)与人类价值观1、价值观直接影响心理学的方式选择研究课题时(历史时期的兴起主题不同,折射社会历史的镜子)2、价值观间接影响心理学的方式科学的主观性隐含价值观的心理概念:看上去在陈述实际上在做价值判断:提供的建议反映指导者自己的价值观(育儿专家,心理学家)隐含的价值观深入心理学研究取向,语言中有暗含(福利或救济)是与应该间无通途(从是什么转到应该是什么的陈述中我们已纳入价值观)(三)事后聪明式偏见:结果在事实知晓之后变得明显起来,感到自己早就知道三、社会心理学如何展开研究(一)假设的形成与检验1、想法和发现构建成理论(一套原则的整合),总结提炼出可验证的出预测原则(假设),据此对理论加以证实、修改以产生新的研究,并应用于实践2、评价好的理论的标准a能对大范围观察结果进行有效总结b.对我们如何证明或修改理论、进行新的探索、指出可能的应用方向做出清晰预测(二)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两个或多个因素之间的)1、优势:发生在真实场景中,通常在自然场景中包含十分重要的变量;劣势:对于因果关系的解释十分模糊2、相关对因果可以预测但不能推论改变一个变量将导致另一变量的改变(社会地位和健康,自尊和学业成绩)3、调查研究随机取样:获取代表性样本,评估调查时的四个造成偏差的潜在因素:不具代表性的样本;问题的顺序;答案选项的编制;问题的措辞(禁止和不允许,福利和救济)(三)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1、控制:变量的操纵一次改变一个或两个因素(因变量),以期发现这些因素单独或联合作用,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其他因素尽量不变2、随机分配:重要的平衡仪创造同质组,消除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如教育水平。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变化和印象管理。
-人类的认知偏差:知觉的参差、幻觉、偏见等。
-影响认知的因素:认知支持,自尊、情绪、信息接受等。
2.社会认知作用-自我概念: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知觉的形成和作用。
-社会认知的作用:自我确认和自我增强。
-自我效能感:对自身能力的信任和确定。
3.人际互动与沟通-人际关系:人际接触、亲密关系和群体行为等。
-非言语沟通:言语之外的信息传递,例如姿势、面部表情等。
-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个体差异、情感表达和信任等。
4.社会影响与合规行为-社会影响:社会规范、启发法和权威性等对个体的影响。
-合规行为:顺从、因循和服从等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
-社会支援: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本对个体的影响。
5.群体行为与社会认同-群体行为:奥斯曼尼著名的“集体心理”,群体决策和群体动力学。
-社会认同: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身份的认同。
6.人类攻击与合作行为-侵略行为:进化心理学解释和文化因素对侵略行为的影响。
-合作行为:共享资源、互助合作等社会行为。
7.群体决策与领导力-小组决策:小组决策的优劣和小组决策优化的策略。
-领导力:领导行为和领导特质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8.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实验设计、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
-观察研究: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的区别和方法。
-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
这些都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复习时可以结合课堂笔记和教材进行系统复习。
另外,还建议查阅相关文献和学术资源,加深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内隐的反应”即心理,“外显的反应”即行为)。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人的社会化2、自我3、社会认知4、社会态度(二)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三)群体心理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一般分为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又分为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2.实验法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
3.调查法调查法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调查法的缺点主要在于准确性较弱,被调查者的回答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尤其是使用问卷调查时,这个缺点更为明显。
4.档案研究法提示:在学习每种研究方法时,除了要明白概念之外,还应该明白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采用的是多元化的思路,即根据研究的问题采用适合的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时间和标志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所以,1908年常被认作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学习重点:第二章社会化一、定义【重点掌握】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P23)再社会化: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P26)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一.名词解释1.观察学习属于社会心理学学习行为的三大机制之一,观察学习也叫模仿,人们仅通过观察他人或者模仿榜样,就可以学习某种态度和行为,在观察学习中,环境中的他人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2.强化属于社会学习理论的三大机制之一,人们学习表现某个行为是因为随后会有一个令人愉快的,或者可以满足其某种需要的东西出现,这是一种正强化;而人们避免表现出某种行为是因为随后会有一个不愉快的结果出现,这是一种负强化。
3.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有重要意义,有一定困难、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成绩,并能超过他人。
在两个人智商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成就动机高的人比成就动机低的人,成功的可能性要高一些。
4.角色规范群体中每一角色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角色规范与个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紧密相关,并成为调节行为的重要控制器。
角色规范是社会规范的中介和具体化。
5.自我归因偏差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人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与态度或人格等内在特质,而忽视引起行为的外部情景因素(内归因)当归因者对自己的行为归因时,往往倾向于将肯定的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而将否定的结果归因于外部原因(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差)6. 登门槛效应登门槛技术也叫登门拜访,指一个一旦接受他人的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从而彻底改变态度。
7. 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的人们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中,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通常的所谓个性感,并进而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
研究表明,在群体的庇护下,一旦人们处于去个性化状态,就会表现出无自知性、行为与内在标准不一致、自制力低等情况。
8. 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是指社会或某个群体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竞相效仿和传播流行的观念、爱好、习惯、传统和行为。
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状况的综合反映,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精神面貌。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1、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ur):指由社会团体因素导致的并非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
社会行为不仅包括了流行、社会动荡、选举、生产管理、政府决策等宏观行为,也包括人际交往、助人、吸引和排斥等微观行为。
(课本第2页)2、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将关于人类行为的经济模式和斯金纳条件反射的观念集合起来,试图证明,稳定的社会规范能够作为个体利益的结果产生。
创始人是霍曼斯。
(课本第31页)3、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指的是存在个人无意识深处的更深广、更隐晦、年代更久远的东西,它不是源于个人获得物,而是源于遗传的一般心理功能的潜能,即源于遗传的大脑的结构,它是个体按照其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的先在的决定因素。
由卡尔.荣格提出(课本第36页)4、自我意识(sel f–consciousness):是个人对自己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不仅包括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还应包括伴随自我认识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控制。
(课本第64页)5、获得自我认识的途径(课本69~74页):1)、通过他人认识自己:①社会比较:把我们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来得出关于自己特点的认识;②其他人的评价:表现为别人对自己清晰的反馈2)、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自我知觉理论:①态度的自我知觉;②情绪的自我知觉;③内部动机和过度合理化效应3)、通过内省认识自己:内省指个体往深处探索,直接检视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动机的过程。
6、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课本第129~137页):⑴、信息来源:①可信度:专业性、可靠性,可信度与睡眠者效应②喜爱性:一个说服者是否收到说服对象的喜欢与能否引起态度改变也有一定联系,比如外表和相似性⑵沟通过程:①差距;②恐惧唤醒;③单面船舶与双面传播;④修辞性疑问⑶说服对象:①自我卷入:事件卷入、反应卷入、承诺;②免疫:支持性防御和免疫性防御;③人格因素:自尊、智能、认知需求;④性别差异与年龄⑷情境:①预先警告:立场预警、意图预警;②分心:可以用认知反应的观点来解释;③心境;④信息重复7、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特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
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
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
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
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考点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模拟实验:模拟实验室研究者设计一种人为的情境,去模仿真实的社会情境,并在其中进行控制的一种实验方法。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等人20世纪70年代所做的模拟监狱实验是经典的社会心理学模拟实验之一。
3、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实生活的起点。
4、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具体任务,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5、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交往动机,是指个人害怕孤独而愿意和他人在一起,或者希望加入某个群体的需要。
6、社会情绪:是指伴随个体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个体在长期社会交往中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7、情绪调节:就是有机体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情绪唤醒,再被定向、控制、调整或修饰,从而使个体在情绪唤醒中适应性的生存与行动的过程。
8、社会认知:是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的事物或推论。
9、印象管理:通过有意识的管理自己来影响和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做印象管理。
10、归因:归因理论就是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为某种行为,找出解释原因的一组理论集合体。
1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第一,人际关系表明了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2、人际吸引:又称个人魅力,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他人所持的积极态度。
13、从众:从中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题目重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题目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
2、刻板印象
3、社会认知
4、社会影响
5、归因
6、社交情绪
7、从众
8、成就动机
9、社会角色
10、自我意识
11、光环效应
12、亲和动机
13、偏见
14、人际吸引
15、利他行为
16、社会促进
17、暗示
18、群体凝聚力
19、个案调查法
20、防卫性归因
二、简答题
1、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模式?
2、简述认知失调理论?
3、简述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4、简述群体的功能?
5、简述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6、简述减少或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
7、简述社会认知过程的途径?
8、群体压力产生的过程?
9、偏见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0、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有哪些?
11、简述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12、简述人际吸引的相等理论?
13、简述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4、简述影响从众的因素?
15、简述态度的特征?
16、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
17、简述符号互动论的观点?
18、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
19、简述社会化的内容?
20、简述社会认知的途径有哪些?
三、论述题
1、结合现实,试述社会化的途径?
2、试述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3、结合现实,阐述减少攻击行为的途径?
4、试述人际吸引的因素及规律?
5、结合现实,试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6、结合现实,试述如何消除偏见?。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
3. 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 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
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 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
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 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响。
8. 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
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 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 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
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 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 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 Weiner 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与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
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
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
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
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
如罗森塔尔实验7、角色冲突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
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奥尔特曼和泰勒(D.A.,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度的选择性。
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
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注意也是选择,它本身反映着某种需要倾向。
比如在我们选择恋人时,某些与我们观念中理想的情人形象相接近的那些异性,尤其会吸引我们的注意。
与注意不同,抉择是理性的决策。
而注意的选择是自发的,非理性的。
我们究竟决定选择谁作为交往对象,并与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要经过自觉的选择过程。
只有那些在我们的价值观念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我们才会选作交往和建立人际关系的对象。
初步沟通是我们在选定一定的交往对象之后,试图与这一对象建立某种联系的实际行动。
目的是对别人获得一个最初步的了解,以便使自己知道是否可以与对方有更进一步的交往,从而使彼此之间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明确的定向。
由于初步沟通实际上是试图建立更深刻关系的尝试,因此,尽管我们所暴露的有关自我的信息是最表面的,但我们都希望在初步沟通过程中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便使以后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积极的定向。
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其时间跨度随不同的情况而不同。
邂逅相遇而相见恨晚的人,定向阶段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完成。
而对于可能有经常的接触机会而彼此又都有较强的自我防卫倾向的人,这一阶段要经过长时间沟通才能完成。
(二)情感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
在这一阶段,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双方的沟通也会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
但在这一阶段,人们的话题仍避免触与别人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也不涉与自己根本的方面。
尽管在这一阶段人们在双方关系上已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但双方的交往模式仍与定向阶段相类似,具有很大的正式交往特征,彼此还都仍然注意自己表现的规范性。
(三)感情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
此时双方在人际关系安全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谈话也开始广泛涉与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如果关系在这一阶段破裂,将会给人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一阶段,双方的表现已经超出正式交往的范围,正式交往模式的压力已经趋于消失。
此时,人们会相互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馈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四)稳定交往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广泛深刻。
此时,人们已经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人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
许多人同别人的关系并没有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是仅仅在第三阶段的同一水平上简单重复。
2: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界定简单地说,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下,是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具体来讲,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特征第一,社会强制性;第二,主观能动性;第三,终生持续性3:社会化的基本途径1、社会教化社会教化是指广义的教育。
社会教化可分为两大类:(1)有系统的、正规的教育(2)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4:个人内化:个人内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包括:(1)观察学习(2)认知加工这是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加工,将现实世界内化为自身的认知体系的过程。
(3)角色扮演个体通过角色扮演了解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并形成与此期望相一致的行为模式。
(4)主观认同这是个体主观上认可、赞同、接受某一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
(5)自我强化自我奖赏是指当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预定的目标时,给自己以报酬,否则就进行自我惩罚,从而促使自己继续努力或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
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熟悉与近邻,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中等交往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2)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人格特征,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地位,年龄经验等。
3)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有需要、社会角色、人格特征的互补。
4)外貌,人们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优秀品质。
5)才能,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
才能是社会比较的压力。
6)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真诚。
6:服从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叫作服从影响因素:因素之一:命令者的权威性;因素之二:个体的道德水平;因素之三:诱骗入门的策略;因素之四:权威的靠近程度;因素之五:受害者的靠近程度。
7:影响社会化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1)社会文化: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个体的社会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原因在于:第一,儿童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第二,儿童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
第三,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是人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交往对象。
许多研究表明,在婴儿获得生物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瞬间,便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交往关系,并且迈出了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
(3)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
学校也是儿童由家庭为重心的生活转向社会生活的过渡机构。
儿童在学校首次接受与他人比较的系统评价。
(4)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指处于某一年龄阶段或年龄组的人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同辈群体具有平等性和自发性。
◆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
◆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
◆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
(5)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是以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为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
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地向人们提供有关社会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信息,还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角色模式、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对个体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6)计算机网络8:、从众的原因(1)信息性社会影响:渴望获得正确信息人们有确认真实情况的需要,当自己不能确定什么是正确的观点和行为方式时,往往以他人的行为作为信息来源,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情境模糊不清是信息性社会影响发挥作用的关键变量。
(2)规范性社会影响:渴望被接受和喜欢人们有渴望被接受和喜欢的需要。
当人们为了获得社会接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群体的规范和标准时,规范性影响便起了作用。
由规范原因引发的从众行为,是为了不引人注目,不被嘲笑,不至于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因为群体成员一般都讨厌偏离者。
从众的影响因素(1)个体的特点性别:早期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
后期研究发现,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年龄: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从众个性特征:能力和自信心强的人较少从众;有较高赞许需要的人、性格软弱的人容易从众。
知识经验:人们对刺激对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不容易从众。
(2)群体的特点群体的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从众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大而上升。
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
群体的一致性: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群体的凝聚力: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从众。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
(3)任务的特点模糊的、困难的任务与清晰的、容易的任务相比,人们在完成前者时表现出更多的从众行为。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在无关紧要、非原则性的问题上,人们更容易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