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
《溶液的形成》PPT教学课件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01.课堂导入 02.新课讲授 03.课堂小结 04.典型例题
潘冬子怎样顺利的过了关卡?
红军派了十来岁的儿童团员潘冬子和一位老 大买爷到下食山盐买后食,盐冬。子便把食盐装进了一个竹筒做的茶壶 中,扮作上山砍柴人来到了关卡前,冬子一看,才知 于是他飞快地向河边跑去,不一会儿又回来了,并顺利 道提着竹筒是过不了关卡的。 地通过了关卡。
现象 几乎不溶 溶解,溶液呈紫红色 溶解,溶液呈棕色 几乎不溶
【结论】
①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剂; ②通过实验1、3或者2、4可知:__同__种__溶质在不同 溶剂里的溶解性__不__同__; ③通过实验1、2或者3、4可知:__不__同__溶质在同种 溶剂里的溶解性__不__同__;
只要水分不蒸发,温 度不改变,蔗糖与水 不会分离
稳定性
你能够总结出
溶液的概念吗
一
溶液
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
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 均一性
稳定性
任何一部分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指密 度、浓度、性质等)
外界条件不变(温度、溶剂量、压强), 溶质不会从溶剂分离出来
一
溶液
组成
溶质加溶剂,溶解得溶液
字母)。 A.烧碱 B.硝酸铵 C.氯化钠
感谢各位的仔细聆听
溶液的形成
一 实验9-1 蔗糖溶于水
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
蔗糖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蔗糖溶于水
氯化钠溶于水
Question
1 糖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杯子里都有什么物质?
蔗糖溶液
混合物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案: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含义和形成的条件;2.掌握溶解和溶解度的概念;3.能够用溶解度来判断溶液中物质的多少。
二、教学重点: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2.能够用溶解度来判断溶液中物质的多少。
三、教学难点:1.能够用溶解度来判断溶液中物质的多少。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引入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溶解吗?你知道什么是溶液吗?2.让学生自由发言并理解概念。
Step 2:讲解溶解和溶液的概念(15分钟)1.通过实例解释溶解和溶液的概念:将盐放入水中搅拌,观察盐的消失,形成的透明溶液。
2.解释溶解的原理:物质的微粒在溶剂中分离,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3.解释含义:溶解是物质在溶剂中分散均匀,形成物质的混合物,这个混合物就是溶液。
Step 3:溶解度的含义和计算(25分钟)1.解释溶解度的含义: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单位量的溶液中所能溶解的最大物质的质量。
2.计算溶解度的方法:将溶质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再乘以100%。
Step 4:溶解度和温度、溶剂的关系(20分钟)1.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以饱和溶解度为例,随着温度的升高,饱和溶解度增大,即溶解度和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2.分类讨论不同类物质:一些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比例较小,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Step 5:用溶解度判断溶液中物质的多少(20分钟)1.通过实验观察:分别取一定质量的食盐溶解在相同质量的水中,得到20%和40%食盐溶液。
2.问题引导:溶解度影响溶液中物质的多少,你能用溶解度判断出上述溶液中食盐的多少吗?如何计算?Step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单位量的溶液中所能溶解的最大物质的质量。
2.拓展: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是饱和溶解度和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即温度升高,饱和溶解度增大。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2.阅读相关教材,了解溶解和溶液的更多知识。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课件
PART 01
溶液
01
溶液
探究实验: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静 置
一匙蔗糖 20 mL水, (或食盐) 搅拌
糖水 (或盐水)
现 象 固体 消失 ;
结 论 蔗糖 能 被水溶解形成 蔗糖溶液 。
01
溶液
分 析 蔗糖为什么不见了呢?
蔗糖溶解微观解释
蔗糖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
溶液的组成
溶质/溶剂的确定 2.根据溶液的名称来确定 溶液的命名:某某的某某溶液
(溶质)(溶剂)
加入水中的物质 溶质
溶剂
溶液名称
蔗糖
蔗糖
水 蔗糖的水溶液或蔗糖溶液
食盐 高锰酸钾
食盐
水 食盐的水溶液或食盐溶液
高锰酸钾的水溶液或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液
注: 溶剂为水时,可以简称为某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02
01
溶液
食盐在水中会不会溶解呢?为什么不见了呢?
食盐溶解微观解释
溶液中的离子 盐晶体
氯化钠在溶液中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
01
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
、 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不是“反应”
2.特征:均一、稳定、混合物 均一是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 剂 中分离出来。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谢谢观看
浅绿色
黄色
蓝色
紫红色
PART 02
溶液的组成
02
溶液的组成
溶液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
1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溶液的形成》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解释溶解现象,能说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能正确区分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2.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疑问】展示五种液体: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
并思考各自的颜色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加入了色素?【学生回答】他们颜色不同,应该是混合物。
【教师引导】根据学生的发言,向学生介绍这五种液体都属于溶液,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教师引导】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这一问题,结合教材中的实验9-1,进行实验,之后交流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
【学生回答】食盐、蔗糖消失在了水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食盐和蔗糖都消失在了水中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小组讨论,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学生回答】蔗糖分子、食盐分子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多媒体演示】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教师总结】通过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我们可以看到,蔗糖溶于水是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中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的过程是分子的扩散过程;而食盐溶于水则是NaCl固体表面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的过程是离子的扩散过程。
【教师活动】拿出导入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各部分完全相同,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经过刚才同学们的观察发现它们各部分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是均一的;同时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所以溶液又是稳定的。
因此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溶液的形成》 知识清单
《溶液的形成》知识清单一、溶液的定义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均一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比如一杯糖水,无论从哪个部位品尝,甜度都是一样的。
稳定则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有沉淀析出。
二、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比如,在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在酒精溶液中,酒精是溶质;在盐酸中,氯化氢气体是溶质。
溶剂则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最常见的溶剂是水。
但除了水,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例如,碘酒中,酒精就是溶剂。
三、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判断溶质和溶剂时,需要明确以下几点: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比如,蔗糖溶于水,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氯化氢是溶质,水是溶剂。
2、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但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不管水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比如,酒精和水混合,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
3、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4、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溶剂是水。
四、溶解的过程溶解过程包括两个方面: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
扩散过程是指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则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个过程放出热量。
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升高,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
反之,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时,溶液温度降低,比如硝酸铵固体溶于水。
五、乳化现象乳化是指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的现象。
生活中常见的乳化剂有洗洁精、洗衣粉、肥皂等。
它们能将油污等大颗粒的物质分散成细小的液滴,使其能随水流走,从而达到清洁的目的。
与乳化相对的是溶解。
溶解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
《溶液的形成》 讲义
《溶液的形成》讲义一、溶液的定义与组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溶液无处不在。
从喝的糖水、盐水,到用于医疗的药水,甚至是大自然中的江河湖海,都包含着溶液。
那么,究竟什么是溶液呢?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需要我们理解。
“均一”指的是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比如一杯糖水,无论从杯子的哪个部位品尝,甜度都是一样的。
“稳定”则意味着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不会分层或析出固体。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则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例如,在糖水中,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通常是液体,但也有例外,比如空气就是一种气态溶液,其中氧气、氮气等气体是溶质,空气整体作为溶剂。
二、溶质与溶剂的关系溶质和溶剂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容性。
一般来说,“相似相溶”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极性溶质容易溶解在极性溶剂中,非极性溶质则更倾向于溶解在非极性溶剂中。
例如,水是一种极性溶剂,像氯化钠这样的极性溶质就能在水中很好地溶解;而汽油是非极性溶剂,油脂这种非极性溶质就更易溶于汽油。
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量也是有限度的。
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溶液的形成过程溶液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
当溶质与溶剂接触时,溶质分子或离子会逐渐扩散进入溶剂分子之间的空隙。
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有的溶解过程会吸热,比如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时,会吸收热量,导致溶液温度降低;而有的溶解过程会放热,像氢氧化钠溶解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微粒在溶剂中会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有助于溶质在溶剂中的稳定存在。
四、影响溶液形成的因素温度是影响溶液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溶液的形成》课件
量、压强),溶质 不会从溶剂分离 出来。
3、溶液由什么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液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注意:
1、 溶液是混合物。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
液。(如蒸馏水)
2、 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NaCl溶液是无色 KMnO4溶
洗涤剂有乳化功能;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将 油污分散成无数小液滴,然后随水流走。(这 种现象称为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2、修汽车的工人,当他的手上沾满油污时,他常用 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这说明汽油与洗涤剂一样能 去油污,那么二者去油污的原理是否相同?若不同,汽 油去油污的原理是什么?
汽油去油污的原理是: 将油污溶解在汽油中,
B、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有很重 要的意义。动植物摄取食物里的养料 必须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吸收。 植物从土壤里获得各种养料,也要变 成溶液,才能由根部吸收。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 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③写名称)
填在相应的短线上。 ①稀硫酸: H2SO4,②澄清石灰水:Ca(OH)2
再见
化铜 D 配制成溶液后两种物质的粒子易接触
碰撞,反应快而且彻底
5、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 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C、一种溶液上面和下面所含的溶质是 不同的
D、溶质和溶剂混合时最初是混合物, 等溶质全部溶解后就变成透明的纯净物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地球的表面大部分 被海水覆盖着
《溶液的形成》溶液PPT课件
液体 分层
试管 不干净
水和 植物
形成
油及 液体 乳状 液体
试管
洗涤 剂
分层 浑浊 不分层 液体
较干净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3、乳化功能:洗涤剂去污原理: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 能将油滴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
问:洗涤剂和汽油去除油污的原理的区别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活动与探究
【实验9-3】P29(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溶 溶 振荡前现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剂质
象
结论
乙
水 醇 分层
均匀 不分层 乙醇与水互溶 混合
问:水和植物油能够互溶吗?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实验9-4】P29(水和油的小实验)
现象
倒掉液体后试
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 植物 油
液体 分层
形成乳
溶质是什么?
课外研究:
1、家庭小实验 , 清洗餐具 。 2、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探究溶解时的吸
热、放热现象
一、溶液
被溶解
溶质 的 物 质
一种或几种 物质
分散到
能溶解其他 另一种 物 质
物质的物质
溶剂
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第一部分主要是使 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 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辨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 绍了乳化现象 ,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绘制简图,实验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 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 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教学过程中可用动 画模拟讲解,并注意和生活经验相联系。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获奖说课稿引言概述:溶液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物质组合形式,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形成是指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分散、溶解的过程。
本文将从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溶解度、溶解热和溶液浓度等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 溶液的定义1.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1.2 溶解过程: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逐渐分散、与溶剂份子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2. 溶液的形成过程2.1 分散:溶质份子或者离子在溶剂中逐渐分散,形成离散的份子或者离子。
2.2 作用:溶质份子与溶剂份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如氢键、离子键等。
2.3 溶解:溶质份子或者离子与溶剂份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份子或者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份子或者离子被溶剂份子包围,形成溶液。
3. 溶解度3.1 定义: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2 影响因素: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份子或者离子的大小、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溶解度。
3.3 饱和溶液: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达到一定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再也不变化,称为饱和溶液。
4. 溶解热4.1 定义:溶解热是指单位物质溶解时释放或者吸收的热量。
4.2 热效应: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从而释放或者吸收热量。
4.3 溶解热的测定:可以通过测量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来计算溶解热。
5. 溶液浓度5.1 定义:溶液浓度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相对含量。
5.2 浓度计算方法:常用的浓度计算方法包括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
5.3 浓度的调节:可以通过溶质的加入或者溶剂的蒸发等方式来调节溶液的浓度。
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了解了溶液的定义、形成过程、溶解度、溶解热和溶液浓度等方面的知识。
溶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热的释放或者吸收以及溶液浓度的计算与调节等内容。
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5.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实例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溶液的形成及其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6.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途径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2.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4.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溶液的微观结构。
5.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溶液的制备方法、性质和浓度计算等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6.针对思维难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溶液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溶液形成的兴趣。
教学过程:
(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如糖水、盐水、饮料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这些物质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溶液的形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溶液的形成》PPT课件
B.衣服上的油污用汽油可除去;
C.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
D.实验室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以
提高反应速率。
课堂检测
能力提升题
2.对下列各组中溶液、溶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D ) A.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为石灰; B.Zn加入到稀H2SO4中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的溶质为Zn; C.少量Fe和CuSO4溶液反应后溶液的溶质为FeSO4; D.少量KMnO4加入水中形成的溶液的溶质为KMnO4。
溶液温度随时间推移而___降__低______ (填“升高”或“降
低”),其原因是_溶__液__散__失__热__量_____。
课堂小结
溶解的能量 变化
扩散过程 吸热
水合过程 放热
吸热和放热的大小表现为溶 液的温度变化。
乳浊液
定义 由不溶于水的、许多分子集合成的小液滴 分散到水里形成的混合物。
乳化作用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以极小的 液滴均匀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的作用。
课堂检测
能力提升题
3.胆矾晶体放置在空气中不能溶解,在水中能溶解得
到蓝色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胆矾晶体溶于水得到的溶液,溶质是胆矾;
B.胆矾晶体在水中获得能量,在空气中没有能量;
C.胆矾晶体在水中能解离成离子,扩散到水中形成溶液;
D.胆矾晶体在水中与水分子有相互作用,在空气中与空
气中的分子无相互作用。
课堂小结 概念
特征 溶 液
组成
用途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
均一性
稳定性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人教版 化学 九年级 下册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前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下一个课题即将要学习的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重要基础。
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等内容,分两个课时进行讲授。
此课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可用课件展示,并注意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通过前八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知道化学中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且排在后面的酸碱盐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也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因此引导学生在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好有关溶液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力争让每一位学生掌握生活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科学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将课本上的每个演示实验做成课件形式,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分析讨论得出的实验结论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实验内容更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展示课件的同时,通过现场操作多个探究性演示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
3、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鼓励学生上来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向全班强调基础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如:本课题中涉及到的教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固体药品的正确取用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之前所学实验操作的直观印象。
教学策略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多个教师演示实验都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解溶液的相关知识更加直观,还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通过讨论环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
《溶液的形成》 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溶液的形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溶液是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混合物,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知识的初步认识,包括溶液的概念、组成、特征,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可以为后续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知识打下基础,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在溶液中的进行,以及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引出溶液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溶液的组成和特征,接着介绍了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很多溶液,如糖水、盐水、碘酒等,但对于溶液的本质特征和形成过程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但对于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3)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组成和特征。
(2)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判断溶质和溶剂。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溶液的形成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溶液的形成》经典例题及解析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溶液不一(3)溶液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当外界条件(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5)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3.物质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1)吸热:如NH 4NO 3等铵盐固体溶于水(2)放热:如NaOH 固体、浓硫酸溶于水(3)现象不明显:如NaCl 等固体溶于水4.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油脂分散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
4.溶液、悬浊液及乳浊液的区别与联系项目溶液分散在水里的物质溶解性 状态固、液分散在水里的粒子分子或离现象 透明且均久置现象 不变(应用 动植物摄取营通过溶液才相同点溶液的形成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液不一定没有颜色,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高锰酸钾界条件改变时,溶液也会发生改变。
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剂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的体积与溶剂的溶于水。
溶于水。
溶于水。
脂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联系悬浊液 溶 不溶 液、气 固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许多明且均一 浑浊、不均一(稳定) 沉淀 分上摄取营养一定要溶液才能吸收可湿性粉剂农药 都是混合物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溶剂的体积之和。
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乳浊液 不溶 液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浑浊、不均一 分上、下两层(不稳定)——下列物质分别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A.纯碱B.花生油【解析】A、纯碱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可形会以小液滴形式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乳浊液于液体里形成悬浊液,不能形成溶液,不符不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答案】A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A.甜面酱B.豆奶粉2.混合后不能形成溶液的一组物质是 A.二氧化碳和水B.食用油和水3.下列溶液中溶质与溶剂判断正确的是溶液A硫酸铜溶液B 碘酒C 石灰水D 医用酒精以下各组物质混合后,温度降低的是A.水和氢氧化钠C.水和硝酸铵【解析】A、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大量放↑,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故B错误;Ca(OH)2,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答案】C典例1 溶液的形成,能够形成溶液的是C.面粉D.冰块后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符合题意浊液,不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C、面粉不溶于不符合题意;D、冰块溶于水后,还是水,由同一种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C.白砂糖D.花生油C.酒精和碘D.食盐和水的是()溶质铜溶液铜碘酒灰水氢氧化钙用酒精水典例2 溶解时吸热、放热B.稀盐酸和锌粒D.生石灰和水。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溶液的形成》说课稿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溶液的形成》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1第二届“一师一优课”的主题是课型赛讲、有效整合、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全员“优课”展示阶段(20xx年10月26日—20xx年元月22日),昨天举行了镇内赛讲,下面是我的说课稿:一、认真研读,分析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课题是《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里“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起到重要作用!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溶液的形成,乳化现象,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等。
溶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
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立足课标,确定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② 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③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体会辩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
授课日期 2018 年月日
课题课题1 溶液的形成授课人张思琪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理解溶解过程;知
道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明白三者之间的关系;
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分组操作,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参与化学实验,感
受化学实验中的乐趣,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通过对溶液用途的了解,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
积极意义。
重
点
建立溶液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
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
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关
键
掌握溶解过程,明确溶液概念
学生出席情况
班级人数
缺席人数
程序与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修改补充
计划
时间
一、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学生做分组实验)
二.目标引领
1.认识溶解现象,理解溶
液、溶质、溶剂的定义2.认识常见溶液中的溶质
和溶剂
3.了解溶液的用途
二、意义建构
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在蔗糖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用玻璃棒搅拌。
①微观动画
②创设情境
1、溶液、溶质、溶剂定义及关系
生活中遇到的溶液是否都是以水作为溶剂呢?
实验探究2:(分组探究性实验)大屏幕出现学习目标,学生
齐读,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学生做实验,取三支试管分
别加入油,泥土,蔗糖溶于
水中,观察现象。
教师辅助指导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观察现象,展示实验成果进
行交流,并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并分
析得出溶液的形成过程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思考回
答出溶液的两个特征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从物质
分类角度总结溶液的定义。
教师在此过程中逐步引导学
生,学生归纳并总结出定义。
教师辅助指导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根据探究的目的,学生分组
来进行实验设计。
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
结论: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启发
学生思考,将学生轻松的带入课
堂,引出新课。
学生带着目标进入学习状态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从宏观上学生初步理解溶解的过
程
以动画的形式
从微观上深刻理解溶解过程
通过播放动画,让抽象的微观世
界可视化,让复杂内容简单化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多角度分析并判断什么样是溶
液,进一步巩固溶液的概念
3′
3′
15′
程序与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修改补充计划时间
问题二:只有固体能做溶质吗?
通过刚才的探究性实验,进行总结归纳。
2、判断溶质与溶剂的方法
3、溶液的用途
三、巩固提升
快问快答、终极pk
四、回顾小结
五.检测反馈
七、布置作业观察现象,展示实验成果进
行交流,并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辅助指导
学生进行演示/分组实验
观察现象,展示实验成果进
行交流,并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辅助指导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观察现象,展示实验成果进
行交流,并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教师总
结
教师提问:在化学中、农业
上、医疗上我们都用到了哪
些溶液?
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并
回答。
教师板书思维导图
学生们思考并回忆
教师发检测卷学生独立完
成
整理笔记,书后习题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利用连线的方式最后形成框图,
便于学生记忆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培养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为本节知识编
织网络,帮助学生将瞬时记忆转
化成长时记忆
5′
6′
5′
3′
5′
板书设计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教
学
反
思
优
点
不
足
改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