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给药系统

合集下载

2024年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发展现状1. 引言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通过皮肤途径将药物传递到身体内部的非侵入性治疗手段。

相比于传统的口服或注射给药方式,透皮给药具有更好的便利性和可控性,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选择之一。

本文将介绍透皮给药系统市场的发展现状,包括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市场主要参与方等方面。

2. 市场规模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透皮给药系统市场规模在2019年达到了XX亿美元,并有望在未来几年继续保持增长。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透皮给药系统在医疗和美容领域的广泛应用。

3. 增长趋势未来几年,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趋势:3.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透皮给药系统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新型材料和制剂技术的应用为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药物更容易穿透皮肤屏障,提高了给药的效果。

3.2 人口老龄化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透皮给药系统能够提供持续、稳定的药物释放,符合老年人长期、规律服药的需求,因此在老年健康管理中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3.3 个性化定制透皮给药系统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使其广受欢迎。

不同药物、不同剂量的治疗需要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满足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这种个性化定制的优势将进一步推动透皮给药系统市场的增长。

4. 市场主要参与方透皮给药系统市场的主要参与方包括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研究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等。

制药公司是透皮给药系统市场的主要推动力量,通过不断投入研发和创新,推动透皮给药系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医疗器械公司则负责透皮给药系统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5. 总结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技术创新、人口老龄化和个性化定制是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制药公司和医疗器械公司是市场的主要参与方,通过不断投入研发和创新,推动市场的发展。

透皮给药制剂课件

透皮给药制剂课件
药物。
4、醇类化合物 n 含有2~5个碳原子的短链醇能溶胀和提取
角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 而提高极性和非极性药物的透皮透过。
23
5、其他吸收促进剂 n 挥发油 ,如薄荷油、桉叶油、松节油等 n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n 磷脂和油酸
24
三、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新技术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n 水溶性药物透过率非常低,虽可通过扩大给药面积 或多次给药增加透过程度,但容易增加皮肤的刺激。
n 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适于制备透皮传递系统,特别是 对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致敏性的药物。
7
三、药物透皮吸收过程
皮肤结构和生理 8
n 1.表皮: 表皮由各种形态大小不同的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 从基底层发育而成,这层细胞不断分化,由基底层向外推移分 化成棘层、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n 热塑性塑料,在一般有机溶剂中不溶,化学性质稳 定,机械性能强。
n 用于制取薄膜的聚氯乙烯常加入30~70%的增塑剂, 称为软聚氯乙烯。
37
3 聚丙烯(polypropylene,PP) n PP薄膜具有优良的透明性、强度和耐热性,吸水性很
低,可耐受100℃以上煮沸灭菌。 4 聚乙烯(polyethylene,PE) n 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能,安全无毒,
n 制备:把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聚合物(如PEG)的水溶液中,将该 混悬液均匀分散在疏水性聚合物中,在高切变机械力下,形成 微小的球形液滴,然后迅速交联疏水聚合物分子使之成为稳定 的包含有球型液滴药库的分散系统,制成一定面积及厚度的药 膜,置于粘胶层中心,加防粘层即得。
粘胶层
闭合底盘
微型药库
粘性泡沫层
15
n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用 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

02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 与原理
组成部件
药物储存层
用于储存药物,确保药 物在透皮给药过程中能
够持续释放。
控释层
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使药物能够以恒定的速 率透过皮肤进入体内。
保护层
保护药物和系统免受外 界环境的影响,如水、
空气等。
粘附层
确保系统能够紧密贴合 皮肤,防止脱落。
工作原理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通过特定的 组成部件,将药物储存并控制 其释放速度。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透皮给药系统为患者提供 更加便捷、舒适的治疗方 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 活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ຫໍສະໝຸດ 03通过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和剂量,实现药物的平稳释放和长效作
用。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1 2
新型材料的研发
探索新型的高效、安全、低过敏性的药物载体和 涂层材料,提高药物的透皮渗透性和稳定性。
个性化给药系统的开发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特点,开发个性化的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提高治疗效果。
3
多功能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
透皮给药系统的剂量和释放速率应根 据病情和药物特性进行调整,以确保 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04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 进展
新型药物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
纳米药物透皮给药系统
利用纳米技术将药物包裹在纳米载体中,通过皮肤渗透给药,具 有更高的药物渗透性和局部药物浓度。
超声波药物透皮给药系统
利用超声波的物理作用,增强皮肤通透性,促进药物渗透,提高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
将多种治疗手段(如药物、基因、细胞等)结合, 实现多途径、多靶点的治疗,提高疾病的治疗效 果。
05

透皮给药制剂详解

透皮给药制剂详解
2.真皮:真皮位于表皮和皮下脂肪组织之间。皮肤附属器 (毛囊、汗腺、皮脂腺)存在于其中。真皮之中还存在着丰富 的毛细血管网,透皮贴剂的主要吸收部位在真皮。
3.皮肤附属器: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囊、汗腺、皮脂腺,为透 皮吸收的重要途径。
4.皮下组织:皮下组织是一种脂肪组织,主要成分为6种脂肪 酸:肉豆蔻酸、油酸、硬脂酸、亚麻二烯酸和十六碳烯酸。皮 下组织可作为脂溶性药物的贮库。
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
异,且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停止用 药。
整理ppt
6
口服给药与透皮贴剂的作用比较
整理ppt
7
缺点
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大 多数药物透过该屏障的速度都很小,起效慢,多数 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水溶性药物透过率非常低,虽可通过扩大给药面积 或多次给药增加透过程度,但容易增加皮肤的刺激。
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适于制备透皮传递系统,特别是 对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致敏性的药物。
整理ppt
8
三、药物透皮吸收过程
皮肤结构和生理
整理ppt
9
1.表皮:表皮由各种形态大小不同的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 从基底层发育而成,这层细胞不断分化,由基底层向外推移分 化成棘层、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2、电渗析
当在皮肤上施加电流时,皮肤两侧的液体将产生定
向移动,液体中的离子随着进入皮肤 。
整理ppt
29
3、电流诱导
当施加在皮肤上的电流很高时,从而引起皮肤 组织结构的某种程度上的变化,形成新的孔道。
如角质层中的角蛋白肽链中的偶极基团相互排 斥或类脂质疏松或新的取向等。
整理ppt
30

透皮给药系统概论

透皮给药系统概论

透皮给药系统概论一透皮给药系统的概念、特点、发展1 概念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ransdermal thrapeutic systems,简称TDDS,TTS):指经皮肤贴敷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

2 特点(1)透皮给药系统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灭活,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

(2)维持恒定有效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毒副反应。

(3)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治疗效能,延长作用时间,避免多剂量给药,使大多数病人易于接受。

(4)使用方便,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撤销用药。

3 发展自1981年美国上市第一个用于治疗运动病的TTS—东莨菪碱贴剂以来,现已有多种透皮吸收制剂,如:硝酸甘油、雌二醇、芬太尼、可乐定、睾酮、尼群地平、噻吗洛尔等TTS应用于临床受到普遍欢迎。

我国医药学家对经皮给药早有认识,在我国的医学典籍中收集了大量的用于局部和治疗内科疾病的膏药处方。

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中药外用治疗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等内科疾病取得了一定成绩。

目前国内正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研究使之提高,将使祖国的医药学得以发扬光大。

同时对TTS的研究也作了大量的工作。

硝酸甘油、东莨菪碱、可乐定等药物的TTS制剂已获准生产,并对多种药物如:激素类(睾酮、18一左炔诺酮)、止痛药(度冷丁、酮洛酸)、戒烟(毒)药(尼古丁)、呼吸系统(茶碱)、心血管系统(硝苯地平、噻吗洛尔)等药物的TTS进行了研究。

为了使更多的药物能经皮给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TTS研究的重要内容是:(l)对TTS的基础材料的研究;(2)药物透皮吸收机理的研究;(3)寻找改进药物透过皮肤屏障的有效方法。

二透皮给药系统的分类及组成1 复合膜型复合膜型透皮给药系统由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胶粘层和保护膜组成。

第六章 透皮给药系统

第六章  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的局限性 1.皮肤为人体天然的屏障,大部分的药物均 难以足够量地透过这道屏障,透皮给药不适 合剂量大的药物 2.药物的分子量、极性、熔点均影响药物的 透皮吸收 3.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及皮肤中的酶对某些药 物有降解作用 某些药物在皮肤中有贮留透皮给药
四、适合透皮给药的药物 1.药效学方面: (1)药理作用强和剂量小的药物 ; (2)药物半衰期短、需较长时间连续给药的 药物,特别是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 ; (3)口服给药首过效应大或在胃肠道易失活、 刺激性大的药物 (4)普通药物剂型给药副作用大或疗效不可 靠药物 (5)对皮肤无刺激、无过敏性反应的药物
超声波导入
激光技术
激光辅助转运(LAD)技术包括一个电子的、手 控的设备,按在皮肤上,暴露的治疗部位使用脉冲低 水平激光.。 在320例临床实验中,注射前5分钟应用LAD 4 % 的利多卡因,显著降低了注射针头插入的疼痛. 研究表明,将皮肤反复露于激光中100次以上 ,在表皮上融化角质层,皮肤的透过性将增加100倍 以上。激光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是一种很有潜力的促透 方法
二、物理方法
离子导入技术
离子导入法(Iontophoresis)是通过在皮 肤上应用适当的低压直流电而增加药物 分子透过皮肤进入机体的过程
阳离子药物在阳极透过皮肤,阴离子药 物在阴极透过皮肤,中性分子在电渗作 用下也能够透过皮肤
离子导入技术优势:
•适用被动不能透皮吸收的 药物
•需要精确释放的药物 •需要脉冲给药或病人自我 控制的药物 •复杂的给药模式:渐高, 渐低,变化或是循环方式
角质保湿剂
吡咯酮类: 对亲水性药物作用强于亲水性药物 作用机制
低浓度选择性分配进入角蛋白 高浓度影响角质层脂质流动性,并促进药物 在角质层的分配

药剂学习题 第十三章透皮给药系统

药剂学习题 第十三章透皮给药系统

第十三章透皮给药系统模拟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透皮给药系统又称经皮治疗系统答案:系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

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2、透皮吸收促进剂答案:是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3、压敏胶答案:是指那些在轻微压力下即可实现粘帖材料,起着保证释药面与皮肤紧密接触以及药库、控释等作用。

二、填空题1、透皮吸收制剂可分为型、型、型和型四类。

答案[膜控释;粘胶分散;骨架扩散;微贮库]2、膜控释型TDDS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五部分组成。

答案[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胶层;防粘层]三、单选题1、下列因素中,不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是。

A.皮肤因素B.经皮吸收促进剂的浓度C.基质的pH值D.背衬层的厚度答案[D]2、下列有关药物透皮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皮肤破损时,药物的吸收增加B.当药物与组织的结合力强时,可能在皮肤内形成药物储库C.水溶性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脂溶性药物D.非解离型药物的穿透能力大于离子型药物答案[C]3、以下各项中,不是透皮给药系统组成的是。

A.崩解剂B.背衬层C.粘胶剂层(压敏胶)D.渗透促进剂答案[A]4、适于制备成透皮吸收制剂的药物是。

A.在水中及油中的溶解度接近的药物B.离子型药物C.熔点高的药物D.相对分子量大于600的药物答案[A]5、下列物质中,不能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的是。

A.乙醇B.表面活性剂C.山梨酸D.二甲基亚砜(DMSO)答案[C]四、多选题1、透皮吸收制剂中常用的压敏胶有。

A.乙烯酸类B.聚硅氧烷类C. 聚丙烯酸类D.聚异乙烯类答案[BCD]2、下列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有。

A.药物的分子量B.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C.皮肤的水合作用D.药物粒子大小答案[ABCD]3、粘胶分散型透皮吸收制剂的组成包括。

A.控释膜层B.黏胶层C.防护层D.背衬层答案[BCD]4、经皮吸收给药的特点有。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2.充填封闭型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
药物+混悬介质药物混悬液(糊剂、凝胶、软膏)定量注射泵
背衬膜 控释膜 压敏胶 保护膜 成型机械 包装机械成品 (真空密封)
3. 聚合物骨架型经皮给药系统
骨架:亲水性聚合物材料(含有湿润剂) 药物释放速度:受聚合物骨架组成与药物浓度影 响
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4)其他因素 药物浓度、应用面积、应用次数、 与皮肤接触的时问等与药物吸收的量成正比。此 外,年龄和性别的不同其皮肤的穿透、吸收能力 亦不同。老年人因皮肤干燥,其穿透和吸收能力 差; 女性较男性皮肤薄,屏障机 能亦较弱,故其穿透吸收能 力较强;婴儿的表皮比成人 薄,故穿透能力比成人要强。
返回目录
三: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与技术
药物透皮给药的前提是能穿透皮肤吸收,而对大 多数药物来说,皮肤确实难以穿透的屏障,因此 促进药物对皮肤的渗透成为开发透皮给药系统的 关键。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有: 药剂学方法:透皮吸收促进剂、脂质体、传递体等 化学方法:药物结构改造,透皮前体药物 物理学方法 :离子导入、电致孔、超声波导入、无 针技术等
胶粘剂分散型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
药物 背衬膜 保护膜 脱气 干燥 切割、包装 压敏胶液含药胶液涂膜叠合成品
返回目录
五:中药透皮给药的研究
中药透皮制剂研究主要在两个领域:一是在中药中寻找 新型促透剂,这类促透剂来于自然,毒副作用小,而 且有的还有一定的药理活性,治病和促透两种作用合 二为一,符合目前回归自然的趋势,而且中药宝库中 资源丰富,大有潜力可挖。二是用现代比较成熟的西 药透皮制剂的理论来研究开发 传统中药的透皮制剂,并结合中医的经络学理论来选择 用药部位,中西医结合,以适应中药现代化的要求。 中医认为,药物透皮吸收的机理是经络传导和皮肤透 入。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研制对中药的内病外治发展 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

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

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透皮给药系统是指通过皮肤将药物逐渐释放到体内的一种给药方法。

其原理是利用皮肤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将药物分子通过皮肤的角质层逐渐渗透到皮肤深层,然后再通过皮肤血管和淋巴系统进入循环系统,达到治疗的效果。

透皮给药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药物、贴剂和辅助技术。

药物是指需要给予的治疗物质,可以是化学药物、生物制剂或其他治疗物。

贴剂是指将药物包裹在贴剂材料中,通过与皮肤贴合的形式将药物释放到皮肤表面。

贴剂通常由药物、黏合剂、扩散调节剂、增湿剂等组成,通过控制这些成分的比例和特性实现药物的逐渐渗透释放。

辅助技术包括贴剂制备技术、透皮增透技术等,用于提高药物的渗透效率和贴剂的适应性。

透皮给药系统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绕过消化系统,避免药物被胃酸和肠道酶等消化液破坏,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其次,透皮给药系统可以提供持续和稳定的药物释放,减少药物浓度的波动,保持药物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时间更长。

再次,透皮给药系统具有较低的副作用风险,因为药物可以直接达到治疗部位,无需经过全身循环系统,减少对其他器官的刺激和损伤。

最后,透皮给药系统具有使用方便性,可以简化药物使用方式和给药时间,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然而,透皮给药系统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透皮给药系统只适用于能够通过皮肤透过的药物,对于大分子药物和亲水性药物的透过性较差。

其次,透皮给药系统的渗透速率相对较慢,不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治疗。

再次,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和使用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最后,透皮给药系统的药物释放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例如温度、湿度、皮肤状态等,有时会导致给药剂量的不稳定性。

总的来说,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易用的给药方法。

它在治疗慢性疾病、疼痛管理和紧急避孕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并且不断有新的技术和材料的引入,不断改进和完善,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
N,N二甲基甲酰胺
直链:庚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十八酸,戊酸,油酸 支链:异戊酸,异十八酸,新庚酸,新戊酸
烷基类:乙酸丁酯,乙酸乙酯,油酸乙酯,戊酸甲酯 脂肪族类:十酸异丙酯,丁酸异丙酯
柠檬酸,琥珀酸,水杨酸
丁二醇,甘油,己三醇,丙二醇
二甲基亚砜,癸基甲基亚砜
阴离子型:月桂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 阳离子型:苯扎氯铵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非离子型:聚氧乙烯烷基醚 泊洛沙姆 聚山梨酯 两性离子型:瞻烷酸钠 glycholic
1/ 2
dt 2t
微贮库型
新剂型设计
dQ
DP DSK P S P
D1S1 (1 h1
) 1
( K1
1
K
m
)

dt
DP hd DS hpK p
新剂型设计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因素
生理因素
皮肤的水合作用 角质层的厚度 皮肤的条件 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剂型因素
新剂型设计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和吸收途径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毛发)
(汗孔) (表皮下的毛细管)
(汗腺导管) (汗腺) (血管丛)
(真皮)
(角质层) (生长表皮) (皮脂腺)
(毛囊) (真皮乳头)
图 皮肤的结构
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药物从介质中释放 表面皮脂层
新剂型设计
角质层
通过附属器
细胞内 细胞间 毛囊、皮脂腺 汗腺
粘胶分散型
新剂型设计
粘胶分散型的药物贮 库及控释层均由压敏胶组 成。
dQ dt
AK a / r Da ha
Cr
骨架扩散型

药物制剂中的透皮给药系统研究与开发

药物制剂中的透皮给药系统研究与开发

药物制剂中的透皮给药系统研究与开发作为一种便捷又有效的给药途径,透皮给药系统在药物制剂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透过皮肤屏障,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需经过消化道的吸收作用,从而实现药物迅速起效并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本文将围绕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展开探讨,并介绍其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第一节:透皮给药系统的原理及发展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将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入体内的给药途径。

它基于皮肤屏障的特性,通过调节药物的渗透速度和渗透量,实现了药物的控制释放与持续吸收。

透皮给药系统相较于其他给药途径,具有易用性强、使用方便、提高患者依从性等优点。

透皮给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的贴片剂通过药物溶解度高以及较薄的药物分层,实现了药物通过皮肤的渗透。

而后,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透皮给药系统的形式也迅速发展,如凝胶、微晶贴剂、微孔制剂等。

这些新型透皮给药系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适应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要求。

第二节:透皮给药系统的优点与应用透皮给药系统相较于其他给药途径,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

首先,它能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其次,透皮给药可实现持续释放,维持稳定的药物浓度,避免剧烈波动。

此外,使用透皮给药系统的患者可以减轻服药负担,提高依从性。

透皮给药系统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如湿疹、银屑病等。

透皮给药系统还可以用于慢性疼痛的缓解,如骨关节炎、受伤等。

此外,它还可以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抗肿瘤药物的给药等。

第三节: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药物制剂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更为高效、安全的透皮给药系统。

首先,他们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载体,例如凝胶、聚合物等,以保证药物的稳定性和渗透性。

其次,要设计合理的药物释放机制,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量。

最后,需要对透皮给药系统进行临床试验,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在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药物的渗透途径和渗透机制也是关键问题。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讲义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讲义

保护层
保护层的作用是指防止胶黏层的粘连,使用 前撕去使释放药物。
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经皮给药系统
根据药物的pKa值,通过改变经皮给药系统的处方组 成,调节经皮给药系统介质的pH,或选用与离子型药物 电荷相反的物质作为介质或载体形成电中性的离子对, 增加非离子型的比例,提高药物在角质层的渗透。此 外,也可在处方中使用透皮吸收促进剂提高药物的皮肤 通透性,促进经皮吸收。
⑤适用于婴儿、老人或因呕吐不宜口服 药物以及长期用药的病人。
第二节 药物的经皮转运及影响因素
药物经皮转运途径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的经皮转运途径
1、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到毛细血 管,转移到体循环,是药物透过皮肤吸收主要 途径。
2、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附属器官吸收。 对于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 ,是主要的吸 收途径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及材料 背衬层 主体部分
骨架材料 控释膜材料 压敏胶
保护层
背衬层 无渗透性背衬层在系统中发挥一定强 度的支撑作用,保护系统免受外界物质侵 入,防止药物流失或皮肤水分蒸发,以提 高药物渗透。
常用透明或有色的铝箔、聚丙烯、聚 乙烯类、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PET)等 材料,也经常采用这些材料的复合膜。
(一)膜控释型
膜控释型TDDS(membrane-moderated type TDDS)主要由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胶 层和防粘层五部分组成。
在此系统中,药物贮库黏附在背衬层上,另一 面覆盖控释膜,贮库中药物分子通过控释膜释放。
控释膜的外层涂有压敏胶,以帮助贴片粘附于皮 肤。压敏胶中也可加入药物作为负荷剂量,使药 物能够较快达到治疗的血药水平。

2024年透皮给药系统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透皮给药系统市场调研报告

透皮给药系统市场调研报告1. 引言透皮给药系统(TDDS)是一种将药物透过皮肤直接传递到体内的治疗方法。

相较于其他给药途径,透皮给药具有许多优势,例如便利性、缓释效果、减少药物代谢和副作用等。

随着人们对于更便捷、安全的治疗方式的需求不断增加,透皮给药系统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 市场规模及预测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在过去几年里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

根据最新市场预测,透皮给药系统市场的规模将在未来几年不断扩大。

3. 市场驱动因素透皮给药系统市场的增长得到了多个因素的推动。

首先,透皮给药系统的便利性使得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疗并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其次,透皮给药系统的缓释效果可以减少药物的反复给药,从而降低了患者的药物使用频率。

另外,透皮给药系统可以减少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

4. 市场分析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可以根据使用的药物类型进行分类。

常见的透皮给药系统包括贴剂、喷雾剂和凝胶等。

此外,市场还根据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领域进行划分。

当前,透皮给药系统主要应用于临床治疗和美容领域。

5. 市场竞争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多家制药公司和医疗器械公司都在不断推出新的透皮给药系统产品。

这些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合作伙伴关系和市场推广等手段来争夺市场份额。

6. 市场前景及挑战透皮给药系统市场在未来几年有着良好的增长前景。

随着人们对于便捷、高效治疗方式的需求增加,透皮给药系统市场有望继续扩大。

然而,市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技术创新的速度、法规限制和价格竞争等。

7. 结论综上所述,透皮给药系统市场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市场,其规模和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

制药公司和医疗器械公司可以通过不断创新和市场推广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
Hale Waihona Puke 新剂型设计粘胶分散型
粘胶分散型的药物贮 库及控释层均由压敏胶组 成。
dQ AK a / r Da Cr dt ha
新剂型设计
骨架扩散型
药物均匀分散或溶解 在疏水或亲水的聚合物骨 架中.然后分剂量成固定 面积大小及一定厚度的药 膜,与压敏胶层、背衬层 及防粘层复合即成为骨架 扩散型TDDS.
dQ AC P D P dt 2t
新剂型设计
二、制备工艺流程 复合膜型经皮给药系统
背衬膜 贮库组成 药物+压敏胶 涂布贮库层贮库层干燥 (I) 保护膜 胶粘层组成 药物+压敏胶涂布胶粘层胶粘层干燥(II) 叠合、切割 (I)+ 控释膜 + (II)成品
350
Qn
VC n C iVi
i 1
n 1
A
dQ Js dt
Ps=Js/Cd ER= Js/J0
累 计 释 放 量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0 2 4 6 8 10 12 y = 38.237x - 86.638 R2 = 0.9977
(Q)/ug· cm-2
新剂型设计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和吸收途径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毛发) (汗孔) (表皮下的毛细管) (汗腺导管) (汗腺) (血管丛) (角质层) (生长表皮) (皮脂腺)
(毛囊)
(真皮乳头)
(真皮)
图 皮肤的结构
新剂型设计
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药物从介质中释放 表面皮脂层 角质层 通过附属器
细胞内
时间(t)/h
新剂型设计
五、体外经皮渗透的研究
• 改良Franz扩散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皮给药系统开放分类:医学医学名词自然科学编辑词条分享•新知社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移动说客网易微博开心001天涯本词条由aiby116创建,已被浏览2220次,共有2位协作者编辑了1个版本。

最新协作者:tiger-c,aiby116。

请用一段简单的话描述该词条,马上添加摘要。

目录• 1 发展• 2 机理• 3 特点• 4 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5 物理学方法•透皮吸收实验仪器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al thrapeutic systems,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简称TTS,TDDS):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率(或接近恒定速率)通过皮肤,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

其优点体现在:药物吸收不受消化道内pH、食物、转运时间等因素影响;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克服因吸收过快产生血药浓度过高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可持续控制给药速度,灵活给药等。

透皮给药是新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系统,鉴于其更人性化的给药治疗特点以及透皮技术的不断发展,会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透皮给药系统 - 发展自1981年美国上市第一个用于治疗运动病的TTS—东莨菪碱贴剂以来,现已有多种透皮吸收制剂,如:硝酸甘油、雌二醇、芬太尼、可乐定、睾酮、尼群地平、噻吗洛尔等TTS应用于临床受到普遍欢迎。

中国医药学家对经皮给药早有认识,在中国的医学典籍中收集了大量的用于局部和治疗内科疾病的膏药处方。

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中药外用治疗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等内科疾病取得了一定成绩。

目前中国正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研究使之提高,同时对TTS的研究也作了大量的工作。

硝酸甘油、东莨菪碱、可乐定等药物的TTS制剂已获准生产,并对多种药物如:激素类(睾酮、18一左炔诺酮)、止痛药(度冷丁、酮洛酸)、戒烟(毒)药(尼古丁)、呼吸系统(茶碱)、心血管系统(硝苯地平、噻吗洛尔)等药物的TTS进行了研究。

透皮给药系统 - 机理皮肤给药系统中,皮肤是药物进入体内的主要屏障,研究发现只有极少数药物具有优良的皮肤透过性,多数药物不易穿过人体皮肤这一有效的,选择性的屏障。

表皮特别是角质层是主要的屏障层,一旦它的保护功能丧失,大量的水溶性,非电解质分子会以上千倍的速度扩散入体循环,所以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主要是减少这一屏障层的阻碍。

如果通过毛孔、毛囊皮脂腺,汗管等皮肤附属器进入体内,只占总量的0.1%。

这种途径更适用于一些离子和大的极性分子。

皮肤附属器等于提供了一个药物透过时的分流旁路,在药物达到稳态流量之前的短时间内这条途径很重要,另外,有研究发现聚合物和胶体粒子对皮肤毛囊,汗管等具有特殊的靶向性。

角质层是一种紧密的结构,类似于“砖与水泥混合镶嵌”的构造,组成了一座“墙”。

亲水性角蛋白的角膜细胞组成了“砖”,被包埋在由神经酸胺的多层脂质层、脂肪酸、胆固醇、胆固醇酯组成的“水泥”结构中。

大多数分子需经由细胞和细胞间的微小间隙进入体内。

因此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也就是要采用合理方法穿过这些间隙或打乱这种致密的结构,通过皮肤表层进入深层及体循环。

透皮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 - 特点皮肤生理特征(1)透皮给药系统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灭活,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

(2)维持恒定有效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毒副反应。

(3)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治疗效能,延长作用时间,避免多剂量给药,使大多数病人易于接受。

(4)使用方便,患者可以自主用药,也可以随时撤销用药。

透皮给药系统 - 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透皮给药基质皮肤条件:完整角质层、厚度、温度、水合作用。

药物性质:角质层——亲脂;真皮——亲水;高效透皮吸收药物——亲水亲酯性近似分子量适中。

基质的性质与组成:易释放,易扩散。

其他:药物的浓度、面积、次数、用药时间。

透皮给药系统 - 物理学方法化学促进剂可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但对皮肤也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而且应用于某些亲水性大分子作用不是很明显。

因此包括离子导入、电穿孔、超声波、激光等物理学促透方法得到了研究。

物理方法促进透皮吸收具有其优点:不会与药物之间产生化学反应,减少皮肤刺激和过敏。

1 离子导入透皮吸收书籍离子导入(fontophoresis)是用生理学上可以接受的电流(0.1mA左右)驱动离子型药物透过皮肤的一种方法。

在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给药系统中,药物被放置于极性与其荷电性质相同的电极内,电流在电极表面转化成离子流,使具有一定荷电性、分子大小以及离子迁移数的多肤和蛋白质药物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

药物的选取、PE、电流方式、电极是此项研究的关键因素。

低聚核苷酸、两性霉素、酮洛芬等均有此类研究。

离子导入具有很好的透皮促进作用。

2 电致孔技术电致孔技术(electroporation,EP)是在适当高压短脉冲的电场处理下,细胞膜能发生可逆性电击穿,膜通透性瞬时增大,并在一定时间恢复。

电穿孔形成直径为纳米级的孔洞,在一段时间后由于类脂分子的重新排列形成有序结构,孔洞自然消失。

在透皮给药时,电致孔作用改变类脂分子的定向形成新的通路而增加渗透性,这项技术很适合多肽类药物的透皮给药。

对于采用传统的被动扩散动力和离子导入法无法实现透皮给药的药物,具有巨大的潜力,可望达到理想的促渗效果。

电致孔法透皮给药具有以下优点:电致孔法是采用瞬时高电压脉冲,对皮肤无损伤,形成的孔道是暂时的,可逆的;电致孔法采用脉冲方式给药,有利于实现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程序化给药。

王浩等考察了电致孔技术对离体裸鼠皮肤屏障的影响。

搽剂电致孔法与离子导入法都是通过在皮肤上外加电场,促进药物透皮吸收,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别:(1)离子导入主要作用于药物,动力主要是加在皮肤上的电压降。

电致孔法作用于皮肤,在脂质双分子层上形成暂时的孔道,引起皮肤渗透性的增加。

(2)离子导入过程中,药物转运的通道主要是通过皮肤上己经存在的通道如皮肤附属器,电致孔中药物转运通道主要是通过在角质层细胞间脂质和角化细胞膜产生新的孔道进行转运。

(3)离子导入应用在皮肤上的电压降一般为0.1V-5V。

而电致孔在皮肤上电压降大于100V。

(4)在离子导入前,先加一个电脉冲,可以缩短离子导入的起效时间增加离子导入透皮给药效率。

3 生物驻极体生物驻极体是指能够长期储存电荷并保持极化状态的天然生物材料,存在于新陈代谢的全过程,皮肤、蛋白质、血液、DNA等均是生物驻极体,生物驻极体的改变会引起组织、细胞或分子等电结构的改变,而且会引起分子结构的改变,这就更有利于离子型药物透皮进入肌体。

外源性驻极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物理调控因子,可作为一种离子驱动源对皮肤提供静电场和微电流,调控皮肤的驻极态、电结构和增强离子型药物透皮吸收。

崔黎丽等将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驻极体作用于小鼠皮肤,考察驻极体对水杨酸甲酯的透皮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负极性驻极体组水杨酸甲酯的皮肤通透流量增加1.55倍。

驻极体对此类非离子型药物作用不是很明显,可能与驻极体产生的静电场和微电流对药物分子静电力作用较弱有关。

4 压力短波激光产生的压力短波(PWs)可以通过高能量的激光产生高压推动药物进入皮肤。

分子量小于40 kDa的药物更适合采用PWs促进其进入角质层。

如甾类化合物、非甾类抗炎药等能有效的被转运入皮肤。

而电磁波则可以使分子量可以达到2 Mda的大分子药物进入细胞质,这使大分子药物的透皮给药成为可能。

Lee等制备了粒径1 mrn的F-8803微球,分散于含由2%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水溶液中,置于柔韧性很好的两端开口贮库中,一面与皮肤接触,周围密封,另一面以l mrn黑色聚丙乙烯膜盖封,激光束作用于膜上,产生压力波,可使微球进入皮肤角质层。

5 超声波促透面膜超声波促透(Sonophoresis)被定义为药物在超声波的微震荡下穿过活体皮肤进入软组织。

最近有许多研究表明超声波可明显促进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的透皮。

一般应用于透皮的超声分为高频(0.1-15 MHz)和低频(20一150 KHz)。

由于超声透皮的深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其频率,高频超声更多用于皮肤浅表层,这是为了减小局部毒性以及保证局部治疗的满意效果,如局部麻醉药、皮质类固醇、非甾类抗炎药等。

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的透皮研究中采用频率为0.75-3 MHz的超声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低频超声则在产生全身治疗作用的TTS中显示了很好的前景,这可能是由于空腔化作用与频率之间的反比例关系所致。

1972年,Griffin 即实验证实250 KHz的超声波比1 MHz的更有利于氢化可的松的透皮。

近期研究中 < 250 KHz的超声波大量用于透皮研究,包括雌二醇、水杨酸、肾上腺皮质甾酮、蔗糖、水在内的不同分子量物质采用20 KHz,125mWcm-2,100 ms/S脉冲,每种分子量物质均取得了较好的透皮促进作用,说明低频超声在透皮研究中具有很好的前景。

6 高速微粉高速微粉经皮给药技术是将微粉化的药物以无针、无痛形式高速经皮注入人体的方式。

而Powde Jeet系统利用超音速氮气流的能量将药物微粒瞬间加速穿透角质层进入皮肤。

这样的给药方式具有其特殊意义,如针对特殊器官的靶向性,将疫苗注入表皮细胞,并且可以克服注射时引起的感染,特别是HIV和乙型肝炎等。

透皮给药系统 - 药剂学方法1 TTS基质对药物透皮的影响TTS产品研究工作发现药物透皮吸收很大程度上受药物透皮系统中的赋形剂的影响,有些物质能够有效增加药物的透过率。

压力敏感胶(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s,PSA)粘合基质在透皮给药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除了起到粘合作用外,良好的生物适应性、与药物的化学相容性,也是其必须满足的性质,而这也就决定了透皮给药系统的性质。

目前广泛用于TTS 的三类基质为聚异丁烯类(PIB)、聚硅氧烷类(Silicone)和丙烯酸树脂类(Acrylic)。

基质与药物的联合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物的透皮速率。

Kim等人制备他克林的透皮给药系统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该工作对几种促透剂及PSA对他克林透皮的影响作了考察,研究发现他克林的浓度与其透皮速率成正比例关系。

PSA基质中,丙烯酸树脂类压敏胶对他克林的透皮有明显促进作用。

近期TTS系统基质研究主要通过两方面的工作来改善TTS的透皮性能。

一是开发新的聚合物,这些新开发的聚合物包括水凝胶、亲水聚合物、聚氨酯等。

二是对常用的PSA进行针对使用途径的物理和化学修饰,物理修饰即在PSA中加入特殊的添加剂,与药物或基质产生协同作用,以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改善TDD与皮肤的适应性。

化学修饰即将特殊结构的化学单体结合至PSA聚合物分子上提高透皮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