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散文 笔记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艺术批评史读书笔记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艺术批评史读书笔记一、先秦两汉时期艺术批评的发展历程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批评的萌芽与形成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批评主要体现在对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评论和探讨上,以及对艺术家个人才华和成就的评价。
在先秦时期,诗人在作品中追求“言志”和“抒情”强调诗歌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诗经》中的诗歌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其艺术批评主要体现在对诗歌内容的真实性和形象性的评价上。
如《诗大序》中对诗歌社会作用和道德价值的强调,体现了当时对诗歌艺术批评的要求。
艺术批评逐渐形成了体系,以曹丕的《典论论文》提出了文学批评应尊重作者个性和作品风格的观点。
汉代的绘画艺术批评则注重形神兼备,强调画家的技巧和表现力。
如《画品》中对绘画作品的风格、技法和意境的评述,展现了当时对绘画艺术的高度评价。
先秦两汉时期的艺术批评注重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强调个性与风格的统一,为后世艺术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先秦时期的艺术批评思想是中国古代艺术批评思想最为活跃和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批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质量和艺术价值上具有代表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繁荣,艺术批评逐渐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艺术家们开始自觉地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批判,以促进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艺术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
儒家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应该为政治服务,弘扬道德伦理。
道家则主张“自然”,认为艺术应该追求自由和超脱,反对艺术的功利性和教化功能。
墨家则注重艺术的实际效果和社会责任,认为艺术应该为社会大众服务,揭示社会黑暗和弊端。
这些学派的艺术观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也对后世的艺术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中和之美”就对后世的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的“自然之道”则对后世的山水画、花鸟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文学4-2 两汉诗歌散文 复习总结
5
述行赋
融会古今,抒发历史沧桑感。
刘歆 《逐初赋》 汉代纪实性述行赋开山之作 经三晋旧地,借晋平公以后的一系列事件之古,讽西汉哀帝朝时期社会衰落之今。 衰世之作,叹治乱。 班彪 《北征赋》 经周秦旧地,正逢乱世:西汉灭亡,新王朝尚未建立。 把自身的坎坷和百姓的疾苦联系在一起 乱世之作,叹兴亡。 班昭 《东征赋》 承平之世,游历成周故地,,从孔子、子路等前代圣贤的联想中,感受人之不朽,表达“身既没而名 存”这样人生价值实现的问题。 蔡邕 《述行赋》 桓帝时期,五位宦官封侯,蔡邕在不情愿之下被征调去京。 从陈留到偃师,经先朝故地,情绪波动越来越强,期限联想到一些君臣之间的危机,但不严重,到 达偃师之后,想到太康失政、东周王朝的危机等等,作者情绪变得沉痛激愤。 主要着眼点在国家和人民,而不是自己的际遇 衰世之作,叹治乱。
6
汉 散文
两汉政论文的特点: 1、和政治紧密联系,但不是阿谀、顺从,而是批评和指导。 2、文章发自肺腑,感情真挚,艺术表现有气势、有力量。(理直气壮、仗义执言) 3、形式华美,词藻漂亮。排比、对偶、夸张、音节铿锵有力。
西汉
历史散文:
司马迁 《史记》 (《太史公记》《太史公书》)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传主也有例外:孔子没有侯爵、陈胜自立为王而都被列入世家、项羽没有天子称号而列入本纪。原 因有:历史贡献大、正义、作者本人与之惺惺相惜。
贾谊有浓郁的战国策士遗风(纵横捭阖、善于夸张和渲染、以气势征服人) 1、是通过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情感落差。如《过秦论》
秦兴盛时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 秦三世而亡
陈胜起义军的平庸
六国诸侯军队的强大
2、是凸现气势:文字信息量大、以情感相驱动。 3、深重的忧患意识和积极参与现实的精神。
第二编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二编复习笔记第一章秦汉散文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胳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
汉散文创作的主流,文体:政论文,文风: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理解:①《吕氏春秋》简况。
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
(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文章一般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吕氏春秋》的最大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②《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它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言故事。
说理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既充分阐释了思想,也使行文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例如:《察今》,讲“因时变法”的思想,先后使用“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故事,分别侧重于“时”、“地”、“人”不同的方面,全面表达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变法主张。
)③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楚国人。
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相。
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于是上书秦始皇,指陈逐客的错误。
④秦刻石文的特点。
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
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文采不足。
简单运用:《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提出秦王逐客的政令,举重若轻,使重物与轻人形成鲜明对比,事理昭彰。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总结归纳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散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重视。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为古代文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表达观点、表达情感的平台。
本文将对两汉散文的主要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影响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两汉散文的主要特点1. 客观写实:两汉散文以客观的视角描述事物,追求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作家们常以旅行、游历、观察等方式,描写自然景物、社会风貌、人物形象等。
2. 清新自然:两汉散文讲究自然之美,注重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写景时追求具体形象和生动细节,给读者带来清新愉悦的感觉。
3. 抒发情感:散文在两汉时期被广泛用于表达情感。
作家们通过对家国、爱情、友谊、生活等主题的感悟,表达内心情感的真诚与坦荡。
4. 善用比喻:两汉散文以形容、比喻等修辞手法为常用手段,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薤露行》:这是《楚辞》中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屈原以客观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场旅行途中的经历,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是两汉时期最有名的散文之一。
它以客观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景,融入了作者个人的观点和感悟,充满豪情壮志。
3. 《过秦论》:贾谊的《过秦论》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政论文章之一。
他运用比喻、修辞等手法,点明了秦朝统一之后的弊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4. 《孟子·尽心下》:孟子的这篇文章是一种道德散文,通过议论和对话的方式,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应该做的事情。
三、两汉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 形成了文学风格:两汉散文的清新自然、抒发情感的风格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传统。
2. 拓展了文学表达方式:两汉散文突破了诗歌的限制,以自由灵活的方式表达文人的思想和情感,并对后世的散文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形成了文人思想倾向:两汉散文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文人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看法,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两汉部分笔记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两汉部分学习笔记一、《毛诗序》1、《毛诗序》的的中心思想、理论依据和文艺观点是什么?答:“毛诗”二字,是汉人的称呼,在汉代流传的有齐、鲁、韩三家的诗说,是立于官学的,赵人毛苌传的《诗》,在每首诗题下面都有序。
本文是诗之大序。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强调诗歌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
文章开头提出《关雎》一诗表现的是“后妃之德”,就是说,它的作用就是服务于统治者对“乡人”与“邦国”的教化和统治。
接着,作者用儒家的诗歌理论来作为论据:“是故治世之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紧接着,他认为变风、变雅的产生,是由于现实政治发生变化的影响,是为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
而“大雅”“小雅”之分也是由于政有大小之分。
至于“颂”则是“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总之,他肯定了诗歌与现实政治的密切关系,把文艺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说明变风、变雅的产生,人民讽刺上政,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这是重视客观现实生活能影响文艺的进步观点。
2、《毛诗序》的)诗“六义”说答:《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日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
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
“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3、《毛诗序》的“情志统一”说答:“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先秦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先秦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貌。
本文将对先秦散文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
一、先秦散文的定义与特点先秦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与诗歌和楚辞等其他文学形式形成鲜明对比。
先秦散文以散乱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没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
它通常以散文的方式叙述、描写和讨论各种话题,包括哲学、政治、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
先秦散文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反对礼教束缚:先秦散文倡导真实自然的生活和表达方式,反对过分拘泥于礼教的规范和束缚。
2. 表达思想自由:先秦散文重视思想的表达和辩论,鼓励个体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多样的题材和形式:先秦散文的题材广泛,既有政治抒怀,也有山水田园,以及爱情、友谊等各种主题。
形式上多样化,有随笔、记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二、代表作品及作者1. 《论语》:作者为孔子,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散文著作之一。
该书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以及他们对道德、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讨论。
2. 《庄子》:作者为庄子,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也属于散文范畴。
该书以寓言和议论的方式,探讨了人生、自由、自然等深刻哲学问题。
3. 《吕氏春秋》:作者为吕不韦及其门人,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政治文献,同时也是一部很好的散文作品。
该书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角度讨论国家治理和社会道德等问题。
三、先秦散文的意义和影响先秦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开创了散文的先河: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散文形式,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2. 推动了思想与文学的融合:先秦散文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哲学思想的表达和倡导。
它促进了文学和思想的相互渗透,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3. 彰显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先秦散文主张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表达,对个体意识的觉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两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两汉散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表达作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而在两汉时期,散文经历了丰富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对两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段时期的文学成果。
一、两汉散文的起源与发展1. 散文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2. 最早的散文作品是《吕氏春秋》的“杂篇”部分,以记叙和议论为主。
3. 汉代初期的散文多为议论文和辩证文,其中以《战国策》和《论衡》最具代表性。
4. 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初,随着汉朝的兴起,散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5. 到了东汉时期,散文成为了文人的主要创作形式,产生了很多杰出作品,如《论语》、《汉宫秋》等。
二、两汉散文的特点与风格1. 自然真实:两汉散文注重表现真实的人生和自然景观,追求真实和自然的美。
2. 白话文风:两汉散文开始大量采用白话文,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
3. 地方色彩:两汉散文中常常出现地方特色和民间风情,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4. 理性思辨:两汉散文强调理性思考和辩证思维,注重对事物和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5. 情感抒发:两汉散文中也不乏表达作者情感和感慨的作品,既有愤慨和悲凉,也有豪情和激昂。
6. 文人雅致:两汉散文注重修辞技巧和艺术表现力,追求文人雅致和审美效果。
三、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论衡》:由东汉文学家王充创作,是一部以辩证思维为特色的散文集,包含了许多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的论述。
2. 《汉宫秋》:由东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创作,描写了汉武帝和王昭君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语言优美,寄托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3. 《五言长文》:由东汉文学家司马迁创作,是一部以辩证思维为主要特点的散文作品,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4.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的言论和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两汉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 两汉散文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秦汉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秦汉散文1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
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
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
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
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2、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
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
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3、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
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4、“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5、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
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好玩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结构严密。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一.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是贾谊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二.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
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
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秦汉文学—秦及西汉散文)
第1章秦及西汉散文1.1 复习笔记一、《吕氏春秋》1.成书过程及体例(1)《吕氏春秋》的成书《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前235)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2)理论体系《吕氏春秋》内容驳杂,《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
在杂取各家为己所用的过程中,也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改造,从而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它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3)《吕氏春秋》的体例《吕氏春秋》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
再加一篇序文,共l61篇(今存l60篇)。
全书从结构上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十二纪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是时间的纵向流程,八览是由八方、八极等观念而来,是空间的横向划分,六论,则是由六亲、六义等人间事象脱胎而来。
2.艺术特征(1)平实畅达的文风。
《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2)丰富多彩的寓言。
《吕氏春秋》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李斯的散文1.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文章叙述了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强调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其最精彩的是中间一段,语辞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可谓骈体之祖。
李斯虽为羁旅之臣,然其抗言陈词,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气势,成为后世奏疏的楷模。
2.体制独特的刻石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散文也非常丰富多样。
散文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自由散漫的形式,表达着作者的感悟和思考。
本文将对两汉散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汉代散文的特点1. 散文的兴起:汉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散文作品开始出现并得到重视。
汉代散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韵文形式,而是以自由散漫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2. 文学内容丰富多样:汉代散文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包括礼仪、政治、自然、人物描写等方面。
散文作品以真实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百态和人民的疾苦。
3. 语言简练明快:汉代散文的语言简练明快,不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接表达思想和情感,更贴近人民的生活。
第二部分:两汉散文名家及其作品1. 初期散文名家汉代初期,代表性的散文名家有刘向、刘贤、潘岳等。
他们的作品融合了战国时期的散文传统和新的文学风格,以自由散漫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2. 高中期散文名家汉代中期,代表性的散文名家有班固、班昭、司马迁等。
他们的作品包括《汉书》、《谏逐客书》等,内容丰富多样,形式上更加自由灵活。
3.后期散文名家汉代后期,代表性的散文名家有王充、王符、刘勰等。
他们的作品注重感情表达和人物描写,其中王充的《论衡》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第三部分:两汉散文的流派1. 尚书派:尚书派的散文注重官方文风,以记叙、议论、劝导为主要形式,内容常与政治、官职等相关。
2. 骈文派:骈文派的散文追求辞章华丽和修辞技巧,以辞章优美、句式繁复为特点,代表作品有班固的《汉书》。
3. 辞章派:辞章派的散文强调修辞技巧和辞章华丽,讲究美学效果,代表作品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四部分:两汉散文的影响和价值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两汉散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散文发展就受到了两汉散文的启发和影响。
两汉散文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对象。
古代文学先秦散文笔记
古代文学先秦散文珍藏版笔记2009年12 J J 08 0 09:18 來源:北方网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一。
形彖化的说理。
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爭物,比喻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
语句上的韵散结合。
《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草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一。
《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词约义丰。
二。
有的草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简述《嚴子》的文章待点.一。
有小到大,连类比喻,逐层推理。
二。
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一。
论題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C二。
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色。
《荀子》中加言极少,而他为了说理所使用的比喻.却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离言的特点。
一。
明切犀利.冷峻<1肖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
揭破世间实情狂不掩饰.能道他人所不敢道,词锋锐利。
明切和犀利.造成了作者散文冷峻哨拔的风格。
二。
韩非子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
《韩非子》中共有寓言300多则。
如“买棧还珠”.“狗恶酒酸”等。
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一。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爭件的故事情节化。
如,《郑伯克段于鄂》•记叙春秋初期郑国王室内部兄弟.母子之间一场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
这一场历时长久的劝争,《左传》作者仅用r 5oo^字,就把时间的起因、发展、结尾叙述的得明白生动。
二。
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如.《晋公子重耳之亡》叙述重耳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 从一个贪图安逸的贵公子,最终成长为一位心胸宽阔.胆识具备的政治家。
三。
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左传》擅长写战争着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许慕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四。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关。
试述《故国策》的文学特色。
一。
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如苏秦说秦患王连横以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气势丰祁。
二。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如《触龙说赵太后》三。
先秦笔记
第一章 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第一节 秦代文学一、没有文学成就的秦代秦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同时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统治,这对于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二、《吕氏春秋》首先,值得一体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
系秦丞相吕不韦门客集体著作,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墨道法学说,《艺文志》列为杂家。
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例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
三、李斯秦代唯一的作家为李斯。
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名作,文章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家习气。
秦刻石文是我国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影响,有不少刻石文出于李斯之手。
此外,秦尚有歌谣相传,今仅存《长城歌》。
第二节 贾谊和汉初散文一、贾谊生平贾谊,洛阳人,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得文帝赏识,被守旧派诋毁,贬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怀王坠马死,贾谊伤心而亡。
文章58篇,刘向编《新书》。
二、贾谊政治观点贾谊在《新书》中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提倡农本,反对奢侈,提出了削弱诸侯,限制豪强;建立以等级制为中心的封建礼制的主张。
三、贾谊散文分类1.专题性的政论文。
《过秦》《大政》。
其中《过秦》是贾谊最著名的散文,中心思想是总结秦亡教训。
2.针对各种具体问题的疏牍文。
觉察到太平盛世下潜藏的危机并大胆揭露。
3.利用各种历史材料和故事说理的文章。
语言浅显,善用比喻。
四、贾谊的赋赋本来是诵的意思,“不能歌而诵谓之赋”(《艺文志》)荀卿《赋篇》中第一次以“赋”名篇,汉人沿袭其义,凡辞赋都称作“赋”。
汉初骚体的楚辞逐渐变化,新的赋体正在孕育形成,故贾谊的赋兼有屈原、荀卿二家体制。
贾谊的赋在形式上,趋向散体化,同时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
这是新赋体的特点,显示了从楚辞向新体赋过度的痕迹。
他的《吊屈原赋》虽痛逝者,实以自悼。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秦汉文学-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1、谈谈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参考答案:(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
2、简述《史记》创作的目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史记》创作的目的,据司马迁自言,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寄托理想、抒发愤懑。
体例: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体组成。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是全书的主体。
五体之外,互见法和“君子曰”的评论也是《史记》重要的体例,对后世亦有重大影响。
主要内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自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12本纪主要叙述帝王事迹,10表是各代的历史大事记,8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专史,30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70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是以史家的实录精神写作《史记》的,它如实的记录了上古到汉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人物的生平活动,内容极为丰富生动,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暴露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这首先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帝王丑恶面目的暴露,如刘邦。
其次,是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以利相合的丑恶行径及骄奢荒淫揭露批判,如《吕太后本纪》写刘邦死后,吕雉对争立太子的政敌戚姬及赵王如意母子残害。
再次,是对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和谀儒的丑态也进行了暴露和谴责,如王温舒、叔孙通和公孙弘是这方面得代表。
《史记》还记录了一些“明君”“贤臣”和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
中国文学史笔记之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胳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
汉散文创作的主流,文体:政论文,文风: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理解:①《吕氏春秋》简况。
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
杂家著作。
文章一般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②《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它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言故事。
说理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既充分阐释了思想,也使行文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③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曾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初为吕不韦舍人,后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相。
因韩人郑国为秦修建灌渠事,秦大臣建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④秦刻石文的特点。
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
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文采不足。
简单运用:《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一.《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说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叙说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二.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颇具纵横家法。
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识记:①贾山《至言》。
分析秦亡原因,提出君臣间应相互尊重、信赖,行文质直切实,明白晓畅,有说服力。
②贾谊生平。
善属文,颇通百家之书。
文帝召为博士。
因年轻气盛,对政权建设多有建议,遭老臣嫉恨。
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京。
文帝十二年卒。
③晁错生平。
曾随张恢学申商刑名之术。
景帝时官至御史大夫。
因力主削藩,七国乱起时,被腰斩。
④枚乘《上书谏吴王》。
劝说吴王应遵守君臣之义。
比譬叠出,委婉设辞很有文采。
两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两汉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两汉散文的特点两汉时期的散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各异。
总体上,两汉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语言简练明快:两汉散文追求表达简洁明快的特点,注重内容的生动性和表达的直接性。
2. 文笔流畅优美:散文中的句子通常简练流畅,修辞手法灵活多样,以达到优美的效果。
3. 讲究修养与德行: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散文作品常常注重培养修养和弘扬道德。
4. 长短结合,形式多样:两汉散文的篇幅长短不一,既有篇幅较长的散文,也有篇幅较短的短篇散文。
二、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认为是两汉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它载有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以问答的形式展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品德修养。
2. 《史记》:《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继承了先秦编年体的特点,以史事为基础,同时融入了散文的表现手法,以庄重而雄伟的笔调描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3.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刘勰所著的文学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鼻祖。
它以鲁迅称之为“最早的文化著作”,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对于散文的发展和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两汉散文的题材内容1. 社会风俗描写:两汉散文经常描绘各种社会风俗、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以展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2. 怀古咏史:考古文字记载,两汉之间,社会发展迅速,经济繁荣,学问兴盛,文化多元,这一时期的人们对过去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许多散文作品以怀古咏史为主题。
3. 思考哲理:儒家思想对两汉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道德伦理等哲学问题。
四、两汉散文的流派及代表作1. 比兴派:两汉散文中的比兴派以警示人们的行为方式为主题,它以喻体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汉代刘安的《孤愤赋》。
2. 宣传派:宣传派的特点是歌颂当时的权贵,赞美君主和朝廷,代表作品有汉代班固的《汉书·律历志》。
3. 学术派:学术派的作品主要是关于学问、文化等方面的论述,代表作品有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先秦两汉文学笔记[宝典]
楚辞对后世的影响楚辞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及其广泛的影响。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
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流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
楚辞中另一浪漫特征表现杂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文壮丽的图景。
离骚中那一次次壮观的天界之游,望舒先驱,飞廉奔属,想象极为大胆奇特,使得屈原的自我形象显得高大明洁,激动人心。
中国古代神话传世很少,楚辞,尤其是天问,是我国神话材料保存得较为集中的。
这些神话形象,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再次,楚辞的象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有艺术魅力。
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力。
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际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如张横的《四愁诗》效屈原以美人喻君子,曹植《洛神赋》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李贺多寄情于香草美人,如凄婉哀绝的《苏小小墓》等。
蒲松龄一生不遇,作聊斋志异渲染花妖,显然也是受到了楚辞的影响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风格平易淡远,语言浅近自然,没有刻意雕饰的痕迹,却往往表达出十分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
吸取了楚辞中的某些抒情技巧,又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平易流畅的特色。
是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文人五言诗典范,刘勰曾称誉它为“五言之冠冕”。
先秦两汉散文 (2)概要
王占曰:占,视兆而判断吉 凶。谓商王观察卜兆来判断 吉凶。 有祟:祟,神祸。谓鬼神要 降祸。 其有来艰:其,表示推测的 语气助词。艰,忧戚、祸患。 谓似有祸患就要来临。
29
以上称为“占辞”, 即根据卜兆而判定 的吉凶。
30
乞至五日丁酉:乞,同 “迄”。 五日,由卜日起的第五天, 即丁酉日。 允有来艰自西:允,信然、 果真。谓果真有祸事来自 西边。
三、定义: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 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 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 在甲骨的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卜、兆:象形字。即龟甲、兽骨被 烧灼后出现的预示吉凶的裂纹。
更细致地说是:
17
商代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 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 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 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 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进行烧灼。 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 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 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 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 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旁边,这 就是甲骨卜辞。
五、举例子。这些占卜 之辞,短的只有几字, 长的有百余字。比较完 整的如:
23
癸巳卜,壳殳贞,旬 亡咎?王占曰,有祟,其 有来艰。气(迄)至五日 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 △告曰:“土方正于我东 鄙,灾二邑。※方亦牜帚 我西鄙田。”
24 (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
癸巳,即癸巳日,属干 支纪日。所谓干支,即 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互 相配合,构成六十个干 支组合,俗称“六十甲 子”。中国古代纪年、 纪日,都常用干支来标
活跃的语言学家和文物商人开始向安 阳蜂拥而去,因为他们知道,龙骨就 来自河南安阳,那是商王朝的国都所 在地。在安阳小屯附近有一个大土堆, 穷苦的农民经常在那里挖龙骨,拿到 城里的中药店去卖。人们自始至终没 有注意到上面刻的文字,可能因为农 民自己不识字,他们经常磨去上面的 字,使骨头更光滑更容易卖。 1928 年, 国家开始对小屯进行首次的科学性的
先秦历史散文知识点
先秦历史散文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先秦历史散文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先秦历史散文知识点:基本知识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2、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先秦历史散文知识点:主要作品《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
《曹刿论战》和《秦晋肴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先秦散文概说第一节我国散文的起源1、散文的概念与韵文相对(不押韵即散文),出现较晚概念: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宋《鹤林玉露》2、散文的产生从文字记事开始(比诗歌出现晚,诗歌在文字产生前已经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在)文字产生前,两种记事方式A结绳记事B刻划符号记事甲骨文甲骨占卜:序辞、命辞、占辞、验辞钟鼎彝器周易(接近规范的散文)卦: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内容:1、表现行旅生活2、反映战争3、反映尖锐社会矛盾4、反映原始风俗第二节先秦散文的特点中国古代散文总体的特征1、强调实用2、浓郁的政治色彩(实用是为政治服务,与官方紧密联系,大部分散文都是官方文书)3、散文的理论稳定少变(文以载道、证道、喻道、明道)先秦散文的特点1、主要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历史散文的产生,源于史官传统诸子散文的产生则与周王朝统治权衰落、士阶层兴起有密切关系2、文史哲不分3、我国古代各种文体文章滥觞第三节先秦散文的发展阶段一、殷商西周先秦散文的形式阶段甲骨卜辞、殷周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辞》、《爻辞》和《尚书》中的《商书》、《周书》主要是占卜语录和王公言辞政令的记录篇幅短小、文采不多,大都佶屈聱牙,艰涩难懂二、春秋战国之际,历史散文空前繁荣,臻于成熟,诸子散文崭露头角历史散文:《春秋》、《国语》、《左传》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孙子兵法》诸子散文以语录体为主,文字简练、篇幅短小,富有哲理性,但论述未充分展开三、战国中期,唱主角的是诸子散文以《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从语录体逐步发展为对话论辩体,专题论文四、战国后期历史散文:《战国策》、《晏子春秋》诸子散文:《荀子》和《韩非子》,代表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水平第二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尚书》、《春秋》一、《尚书》1、《尚书》的成书与真伪问题现存最早的上古历史文献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关于《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今文尚书》——晁错《古文尚书》——孔安国2、《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尚书》的文体:典、谟、训、诰、誓、命最早的议论文:《无逸》、《秦誓》最早的叙事文:《顾命》、《尧典》《尚书》文章特点语言特点:文字古奥、佶屈聱牙风格:质直古朴二、《春秋》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现存《春秋》乃鲁国编年史,相传为孔子所撰,以鲁国十二国君为序,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逐年记载这242年间鲁国的历史。
《春秋》记事简约,如同大事记,但所载内容多真实可信,可以定为信使。
《春秋》文字简括、平实、含蓄、明白流畅。
《春秋》对后代历史著作有重大影响,尤其在遣词造句中寓褒贬义,被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第二节《左传》一、《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作者:左丘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成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这个范围记事年限比《春秋》略长二、《左传》的内容1、通过对“春秋五霸”霸业兴衰的叙写,反映了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过程。
2、反映了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变革,特别是从领主贵族统治向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转化的过程。
3、热情歌颂了一大批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物,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残暴,表现了爱憎分明的进步历史观。
◆三、《左传》的艺术成就1、叙事详密完整,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注意文章的结构和布局。
2、善于描写战争。
3、文辞简练含蓄、尤其是外交辞令应对得体,委婉尽致。
四、《左传》的影响形成了我国优良的史学传统(作者有进步的历史观,有鲜明的是非观、价值观、有民本思想,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判)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长篇叙事、外交辞令)《左传》叙事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划、注意通过任务语言举止表现人物个性,讲究情节结构的故事性、戏剧性,这些都对后代小说家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三节《国语》一、《国语》的成书◆我国第一部国别史《国语》的作者,司马迁说乃《左传》作者左丘明;全书21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把部分记事起于周穆王,迄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人物言论反映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
《国语》与《左传》《国语》:国别史,以记言为主;《左传》:编年史,以记事为主;《国语》称为《春秋外传》;《左传》称为《春秋内传》——《汉书律历志》二、《国语》的思想倾向:与《左传》较为一致◆三、《国语》的文学评价1、人物描写有长足进步2、故事情节生动,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
《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左传》多叙列国之事,《国语》多记教诲之语。
第四节《战国策》一、《战国策》的成书国别体史料汇编◆刘向编定命名(西汉后期)按东周、西周、秦、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共12国的次序主要内容: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时互相辩论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一部纵横家的活动记录二、《战国策》的思想倾向记叙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宣扬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三、《战国策》的文学价值1、叙事生动形象,故事完整而富于戏剧性。
2、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
3、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
4、善于用寓言故事来作比喻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第三章先秦诸子散文第一节诸子和诸子的政治主张诸子的三层意思:(1)对人的尊称;(2)指有思想的思想家、理论家;(3)指那些思想家的著作1、诸子散文产生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公元前500年“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德国)——《历史的起源与目标》2、“春秋战国”轴心时代的背景(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2)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3)学术环境宽松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条件(4)士的崛起,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3、诸子百家及其理论主张十家九流,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名、杂、农、纵横、阴阳、小说孔子的思想:礼、仁孟子继承:仁——仁政荀子继承:礼——礼治第二节诸子散文的文学成就一、《论语》1、孔子的生平2、《论语》及其文学评价A、《论语》的成书(1)孔子及其弟子门人言行的记录,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2)成书时间大体在战国初年◆B、《论语》文学评价《论语》散文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语言精练含蓄,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幽默风趣,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
其次,通过对人物神情语态的生动描写,刻画出孔子等人物形象。
二、孟子和《孟子》1、孟子的生平、《孟子》的成书◆《孟子》的文学评价首先,流畅善辩、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和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
其次,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寓言故事阐明道理。
第三,善于掌握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进行论辩。
三、庄子和《庄子》1、庄子生平◆2、《庄子》文章的特色A、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汪洋恣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B、《庄子》长于描绘、善于形容,叙事状物常常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
——刘熙载《艺概文概》C、富于抒情意味,充满感情色彩。
D、大量使用语言。
四、荀子和《荀子》《荀子》的文学评价A、说理缜密,风格醇厚B、善用比喻、排比,以铺列论据作论证,已开骈俪先河。
C、第一个以赋名篇,开创赋体文学之先河。
◆从荀子开始,论说文走向成熟。
五、韩非与《韩非子》1、韩非的生平(先秦论说文的最高水平)2、《韩非子》的文学评价A、思想犀利,文字峭刻。
B、逻辑严密,理充辞畅。
C、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历史资料作论据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各家寓言风格:孟子寓言:多用民间传说;庄子寓言:自我想象,虚构浪漫韩非寓言:历史故事、文献资料诸子散文小结一、诸子散文体现了散文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水平,清楚地表示出论说文从始创到成熟发展的轨迹。
二、诸子散文各以其独特的风格影响了后世文学。
三、大量运用寓言是诸子散文文学性的突出表现,促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第四章秦汉散文概说第一节秦汉散文的发展阶段秦代散文汉代散文发展第一阶段:西汉初年,即西汉成立至汉武帝登基代表作家:贾谊、晁错、以及邹阳、东方朔等人《淮南子》和《史记》第二阶段:汉武帝至汉元帝(前48—前33年在位)年间,这一时期的文章偏重于思想领域的论争,桓宽的《盐铁论》第三阶段:从汉成帝(前32—前7年在位)到东汉明帝(公元58—75年在位)。
代表作家是刘向、刘歆父子和扬雄等人;王充的《论衡》,历史学巨著《汉书》。
第四阶段:东汉后期,争论文章转向议论时政得失。
汉末三子: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第二节秦汉散文的文体特点一、刘师培——《中国文学史》: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二、散文开始注意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三、用语造句已开始注意工丽,逐渐出现了骈俪之体。
第五章秦汉政论文一、贾谊贾谊散文的思想内容1、总结秦朝得失,为汉王朝建立新的统治提供借鉴,代表作《过秦论》(上、中、下)三篇;2、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提出具体的施政主张。
(1)抱火厝之积薪之下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
(2)诸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二、晁错晁错文章的思想内容1、主张重农抑商——《论贵粟疏》2、主张削弱诸侯藩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3、徙民实边,抗击匈奴◆贾谊、晁错比较(贾谊、晁错)为文皆疏直急切,尽所欲言……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稍逊。
如其《活安策》、《过秦论》与晁错之《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然以二人之论匈奴者相较,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阔,不能以晁错之深沉为论比矣。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对秦及西汉政论文的基本评价秦及西汉的政论文是战国诸子散文的余绪。
1、政论文的现实针对性增强,多是具体政策、施政主张的阐述。
2、文章更具有作者个人的风格。
3、政论文逐渐向文学化与应用化分流。
第六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的生平一、生卒年问题生:公元前135年货公元前145年卒:与武帝共始终,则公元前87年或公元前90、91二、生活经历20弱冠,壮游天下父亡,接任太史令,公元前103年完成《太初历法》李陵事件——人生重大转折、受宫刑、写《史记》三、《史记》的传播及其名称《史记》初名《太史公记》、《太史公书》第二节《史记》的体例和思想内容一、《史记》的体例本纪:记载黄帝以来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以及各个帝王的事迹及社会的重大变化,共十二篇。
是皇帝而没有进《本纪》——汉惠帝非皇帝而进《本纪》——吕后(刘邦之妻,惠帝之母)——项羽世家:记载王侯外戚以及个别有特殊贡献人物的事迹,共三十篇。
一类: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