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之人物形象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学书电子版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学书电子版](https://img.taocdn.com/s3/m/de8c024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7.png)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学书电子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学书电子版1教学目标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_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定向1、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2、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
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
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_和折磨。
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
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
进_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
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
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
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2024年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及反思
![2024年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87819d7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1.png)
2024年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理解《出师表》的内容和主题。
(3)掌握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出师表》。
(2)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担当精神。
(2)培养对文言文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出师表》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识读和理解。
(2)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诸葛亮及其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出师表》的背景和主题。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出师表》,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课堂讲解(1)讲解《出师表》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强调其忠诚、智慧和担当精神。
5.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完成相关练习。
(2)当堂批改,及时反馈。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出师表》。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1.课堂氛围:本节课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对《出师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教学效果:(1)学生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能够概括其主要特点。
(2)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有了初步的掌握。
3.教学不足:(1)在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时,部分学生仍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
(2)课堂练习的设置不够丰富,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改进措施:(1)在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进行思考,深入挖掘。
部编版语文初中文言文整合分类
![部编版语文初中文言文整合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f537e677c8d376eeaeaa3189.png)
陶醉美好的自然山水;派遣贬官的愁绪;表达远大的政治抱负;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朋友共勉等。
2.景物特点。
3.采用什么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2)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视听结合、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
1.抓住关键字词体会特点;
2.抓议论抒情句理解情感;
3.掌握写法,品味欣赏。
托物言志类(四篇)
《陋室铭》《爱莲说》《北冥有鱼》《马说》
1.所托之物及其特点;
2.所言之志;
3.手法。
1.抓关键词体会特点;
2.抓议论抒情句理解感情;
3.掌握写法,品味欣赏。
写人叙事类(十五篇)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孙权劝学》《卖油翁》《河中石兽》《愚公移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送东阳马生序》《周亚夫军细柳》《唐雎不辱使命》《周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
议论明志类(把篇)
《<论语>十二章》《诫子书》《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有佳肴》《大道之行也》《鱼我所欲也》《出师表》
1.论点;
2.论据;
3.论证过程。
1.抓关键词句;
2.理清文章思路。
介绍说明类(一)篇)
《核舟记》
1.说明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征;
3.如何进行说明;
4.说明顺序。
部编版语文初中文言文整合分类按内容分类篇目常见设题形式解题思路阅读指导写景抒情类九篇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湖心亭看雪1
部编版语文初中文言文整合分类
按内容分类
篇目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部编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07602958f5f61fb63666d9.png)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花尽家财。根据第一段中的“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而穷其技不尽”可知他表演技艺多端,惟妙惟肖,形神兼具。由此可推知他必定是请了很多人教他唱戏,才有了如此水平。也可以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唱戏,花尽家财。根据第二段中的“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可知其唱戏妙天下,多扮演丑净,角色扮演惟妙惟肖,让人如临其境。人们欣赏他的技艺,于是就会多次请他来唱戏,花尽了家财。言之有理即可。
范式进入官场当了郡功曹。后来元伯生了重病,元伯快死时,叹气道:“真遗憾,没看见我的生死至交!”不久元伯就死了。范式忽然梦中遇见元伯向他喊道:“巨卿,我在某天已经死了,要在某个时候下葬,永远回到地下了。你没有忘记我,但我们地下人间,大概(我们)再也不能相见了!”范式恍然之间醒了,又悲又叹,眼泪都流下来了,就把情况全部告诉了太守,请求去奔丧。太守虽然心里不相信,但是不愿意违背他对友情的感情,答应了范式的请求。范式穿上会见朋友才穿的衣服,在元伯下葬那天,骑马飞奔赶去送葬。还没等他赶到,下葬的队伍就已经出发了,棺材抬到墓穴旁边后,将要安放到墓穴里,可灵柩却无论如何也放不下去。元伯的母亲抚着棺木说:“元伯,你难道还在盼望什么吗?”于是放下灵柩,不多会儿,果然看见有人驾着素车、骑着白马哭号着赶来。元伯的母亲望着说:“这一定是范巨卿。”范巨卿到了之后,轻敲着棺木说:“你去吧,元伯!死和生是不同的道路,从此永别了。”参加下葬仪式的有一千多人,全都为此流下眼泪。范式趁势牵着绳子在前拉着,灵柩在这时才能向前。范式最后留下来住宿在坟墓旁边,在坟旁栽下树木,之后才离开。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大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bd78ea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f.png)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大全部编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第14课《故乡》鲁迅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二、写作背景《故乡》是鲁迅于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
故事发生在日渐没落的旧中国的农村,作者回乡处理家务并告别了自己的故土与心中唯一眷恋和牵挂的儿时玩伴—闰土。
此一别不知今生还能否再见,作者在回家的路上,已“没有什么好心绪”。
而当见到记忆中的小英雄褪去了光环,变做一个“木偶人”,好生意的“豆腐西施”沦落为尖酸刻薄、小偷小摸的“圆规”,更是引发作者无尽的感慨和悲哀。
*结尾写道:“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三、生词识记阴晦[yīn huě]:阴沉,昏暗萧索[xiāo suǒ]:缺乏生机,不热闹谋食[móu shí]:谋生无端[wú duān]: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伶仃[líng dīng]:形容瘦弱或细长鄙夷[bǐ yí]:轻视,看不起瑟索[sè suǒ]: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现多写作“瑟缩”松[sōng]松爽[shuǎng]爽:形容轻松愉快展转[zhǎn zhuǎn]: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现写作“辗转”恣睢[zì suī]:任意胡为祭祀[jì sì]:指祭神、祭祖,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
嗤笑[chī xi?o]:嘲笑,有讽刺之意。
应酬[yìng chou]:交际往来世面[shì miàn]:指社会或形形色色的社会情况隔膜[gé mó]:指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2020年中考部编版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人物篇)含答案
![2020年中考部编版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人物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ced60a27d3240c8547ef2e.png)
2020年中考部编版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人物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李承之传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
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
性严重,有忠节。
从兄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
那守任情执法,人莫敢忤,承之独有所作假然力争之。
守怒曰:“曹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回实词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
”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
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评文字,得召见。
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
”改京官。
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铁,今以命汝,异恩也。
”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九》,有改动)【注释】①曹掾(yuàn):汉朝三公府和郡县各曹主官的通称,正为掾,副为属或史。
文中代指下属。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辞.不受()(2)人莫.敢忤()(3)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4)神宗语.执政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A.而.中进土第而.山不加增B.公自为之则.已则.汉室之隆C..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徒以.有先生也D.今以命汝,异恩也.当余之从师也.第1页共10页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1分)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①也。
为楚怀王左②。
博闲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今,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日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1c12f57f1922791688e831.png)
专项复习(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天镜园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yuè):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牙人:商人。
⑦枻(yì):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字俱.碧鲜俱:都(2)每岁.春老岁:年飞出轻舠:小船(3)轻舠..(4)无可名.言名:说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无可名.言名.之者谁B.鱼鸟藻荇类若.乘空猛浪若.奔C.一.泓漾之而或长烟一.空D.破塘笋必道.此道.不通,度已失期(解析:A.说出/命名;B.好像;C.数字“一”/全;D.经过/道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这笋)形状像象牙,像雪一样白,像花藕一样鲜嫩,像蔗糖一样甜。
4.选文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读书堂中、仆人捞笋两个场面。
流露出作者对天镜园的喜爱,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情。
附参考译文:天镜园的浴凫堂,(有)高耸的槐树,茂密的竹子,树荫层层叠叠,面对着兰荡湖闲坐,(只见)一泓(湖水)微波荡漾,水清木秀,游鱼飞鸟,还有那水中的藻荇,都像是浮在空中一样。
我在里边读书,绿色满头满脑地向我扑来,在幽静的窗边打开书本,好像每个字都是碧绿新鲜的。
每年春末,(载着)破塘笋(的小船)必定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商人就选择最大的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并向园中人叫道:“捞笋!”然后划桨飞一样离开。
园丁划着小舟把笋拾起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cf3d906a417866fb94a8e57.png)
23*三顾茅庐01 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拜谒.(yè)纶.巾(guān)末胄.(zhòu)愧赧.(nǎn) 倾tuí(颓) 存xù(恤)殆.尽(dài) 疏lǎn(懒) bǐ(鄙)贱如雷guàn(贯)耳顿开máo(茅)塞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窗外日迟迟..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2)未审.得入览否审:明白,知道(3)不胜愧赧..愧赧:因羞惭而脸红(4)屏人促.席促:靠近(5)奸臣窃命..窃命:篡夺国家权力(6)而不知存恤..存恤:爱惜,体恤(7)总揽..英雄总览:广为延揽(8)惟将军图.之图:考虑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A.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
B.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一点值得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学习。
C.他的一声大喝,如雷贯耳....,使偷盗者惊恐地转过身来,瞅准时机,越窗逃走。
D.当军队凯旋时,老百姓都箪.食壶浆...,热情地犒劳他们。
(解析:C.“如雷贯耳”形容人名气很大,与语境不符。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了百万军队,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高低。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益州地势险要,有千里肥沃的土地,是物产丰富的地方,高祖依靠它成就了帝王之业。
5.文学常识填空。
《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人,该小说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来展开情节,为古典小说的人物画廊贡献了众多鲜明的形象,它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造的新发展。
6.“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照应前文司马徽、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强调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不是像诸葛亮自谦的那样“年幼才疏”。
【暑假衔接】五升六语文(同步专题)讲义-第18讲课外文言文之人物形象(教师版,部编版,含答案)
![【暑假衔接】五升六语文(同步专题)讲义-第18讲课外文言文之人物形象(教师版,部编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5ff70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08.png)
五升六语文课外文言文之人物形象【学习目标】1.学会分析归纳人物形象,掌握常见的人物形象词汇。
2.掌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互动探究】1.课外文言文(12 分)陆绩怀橘陆绩,三国时吴人也。
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
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
术令人出橘食之。
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
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
”术奇之,后常称说。
①九江:古地名,今江西九江市。
②袁术:当时的大豪强。
(1)解释加线字词:(4 分)欲怀而遗母()术奇之()(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3 分)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3)陆绩之所以要怀橘的原因是(请用自己的话回答),从中我们应该学习陆绩的品格。
(5 分)【答案】(1)想要(2)对……感到惊奇陆绩在这里作客却怀揣着橘子,为什么呢?送给母亲孝敬父母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意义,可以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
解答时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的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将内容适当调整,达到句子通顺。
重点词:怀:在怀里。
主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陆绩之所以怀橘,是因为句子甜,想要送给母亲,可以看出陆绩从小就知道孝敬母亲。
【多元解读】【知识精讲】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1.分析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分析方法①寻找标题或文中直接评价人物的词语或句子。
②通过概括人物形象来了解人物:A 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B 抓住人物描写;C 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加以分析;D 注意人物之间的对比。
(2)课外文言文人物形象常用词语:【正面人物】大臣:忠于职守、忠贞不屈,严肃认真、办事勤勉,机智、勤俭、英勇,审时度势、知己知彼,为官清廉、公正,有忧患意识,举贤荐能、直言进谏。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之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分析题(含解析)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之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分析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fce32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e1.png)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之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分析题(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之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分析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展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腰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势,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①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
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
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
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
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②不宜寓目,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注释】①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
初三语文阅读技巧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初三语文阅读技巧如何分析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4c5ebf8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3.png)
初三语文阅读技巧如何分析人物形象在初三语文的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通过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情节发展以及作者的意图。
那么,如何有效地分析人物形象呢?首先,我们要关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
这些直接的描写能够为我们展现人物最直观的特点。
比如,一个人物总是穿着整洁得体,这可能暗示他注重形象,做事有条理;而如果一个人的语言粗俗、简单,可能反映出他文化水平不高或者性格直爽。
以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为例,文中对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外貌描写,就直观地展现出他生活的贫困和潦倒。
他穿长衫却又站着喝酒,这种矛盾的行为表现了他既想保持读书人的身份,又处于社会底层的尴尬境地。
其次,我们要留意人物所处的环境。
这里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可以反映出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生活背景。
比如,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可能会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约束。
自然环境则可以烘托人物的心情和性格。
比如,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人物的心情可能会变得焦躁不安。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生活在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年代,这使得他的梦想一次次被残酷的现实击碎。
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悲惨的命运。
再者,通过人物的具体行为和事件来分析其形象也是关键。
人物在面对各种情况时所做出的选择和行动,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
比如,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选择勇敢面对,不退缩,这表现出他的勇敢和坚韧;而如果一个人总是逃避责任,那么他可能是一个胆小怕事、缺乏担当的人。
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在战争中他英勇无畏,在建设时期他艰苦奋斗,一次次的艰难抉择和实际行动,塑造了他坚定、勇敢、无私的共产主义战士形象。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看法。
作者在文中可能会直接表达对某个人物的赞赏或批判,这能为我们提供分析人物形象的重要线索。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44dd5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3.png)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一、课本内容概览。
1. 第一单元:诗歌。
2. 第二单元:小说。
3. 第三单元:议论文。
- 学习议论文要学会区分不同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并理解它们在论述中的作用。
4. 第四单元:戏剧。
- 要理解戏剧冲突的设置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舞台说明,它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5. 第五单元:文言文。
- 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如“以”“于”“之”等。
同时,要能够准确地翻译句子,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6. 第六单元:古代诗歌。
- 要体会古代诗歌的意境,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同时注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二、重点知识点。
1. 字词积累。
- 生字词:需要准确掌握课本中的生字读音和字形,如“栈桥(zhàn qiáo)”“狡黠(jiǎo xiá)”等。
-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如“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语言枯燥无味,要学会正确运用这类词语进行写作和表达。
2. 文学常识。
- 作者:了解每篇课文的作者,如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文学体裁的特点:掌握诗歌、小说、议论文、戏剧、文言文等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课文。
3. 阅读与理解。
- 现代文阅读:- 概括文章内容:能够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环节。
- 分析人物形象: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 理解文章主旨:通过对文章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等的分析,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 文言文阅读:- 实词虚词: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如“诚”“信”等)和虚词(如“而”“则”等)的用法。
- 文言文翻译: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 文意理解: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体会古人的思想情感。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与参考答案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与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55166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62.png)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初三上学期期中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赤壁之战沧海一粟走马观花B. 潜龙勿用惊鸿一瞥融会贯通C. 雕梁画栋指点江山妙手偶得D. 漫天要价欲盖弥彰翻云覆雨2、(1)请根据拼音写出下列词语的正确汉字:a.hú liǎo (__________)b.yí yǒu (__________)c.lǚ jiǎng (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他对这个问题了如指掌。
(了如指掌: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
)B. 她的书法颇具匠心。
(颇具匠心:形容人的技艺或作品具有独特的构思和技巧。
)C. 他对这次比赛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成熟的思考和完整的计划。
)D. 她的歌声如怨如诉。
(如怨如诉:形容歌声中充满了哀怨和诉说之情。
)4、请根据下列句子,补全相应的成语。
(1)他的计划()周密,几乎没有漏洞。
(2)他的讲解深入浅出,让大家都()易懂。
(3)面对困难,他从不(),总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5、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炽热(chì rè)拱手相让(gǒng shǒu xiāng ràng)B. 摧枯拉朽(cuīkū lā xiǔ)落落大方(luòluò dà fāng)C. 豁然开朗(huòrán kāi lǎng)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D. 殚精竭虑(dān jīng jié lǜ)风驰电掣(fēng chí diàn chè)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表达准确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活动,使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部编版九上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部编版九上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99e55dc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7f.png)
九上古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一、岳阳楼记1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百废具兴.〔兴办〕 C.春和景,明〔日光〕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增其旧制.〔制度〕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百废具兴〔都,全〕 C.连月不开.〔开放〕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理.也〔雄伟壮观的景象〕 C.日星隐曜.〔光辉〕5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横无际涯.〔天涯〕 C.波澜不惊,〔惊动〕6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 A ,以其境过清B .策之不以其道 C .7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与“多会于此〞中的“于〞 A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8 .以下句子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前人之述备矣B.属予作文以记之.C,或异二者之.为 D.先天下之.忧而忧 9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第一段记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作者作记缘由.B.文章第二、三、四段着重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以引出迁客骚人或忧或喜的心情.C.第五段作者从侧面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D.文章骈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开头就切入正题,“谪守〞二字,为全篇议论奠定了基调.B.第五段是全篇重心,以“嗟夫〞开启,转为描写和抒情,点明全篇主旨.C.本文虽名为“记〞,却不拘泥于唐代亭台楼阁记以记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的体式, 而是吸收了骈文赋体对偶的句式特点,强化了议论、抒情色彩.D.本文的另一目的是含蓄地劝慰滕子京,要他心怀天下,先优后乐.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文:〔2〕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4〕商旅不行,橘倾楫摧.〔〕B.前人之述备.矣〔准备〕D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附〕〔〕 B.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景,好景色〕 D .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B.朝晖夕阴〔日光〕 D.浊浪挑空〔冲向天空〕〔〕B.前人之述备.矣〔全面,详尽〕 D.沙鸥翔集..〔鸟儿聚集〕〔〕B.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D.宠辱偕忘〔一起〕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属于作文以.记之D.以塞忠谏之路 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B.战于长勺D.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译文:〔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8〕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1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13 .选文中的“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14 .朗读课文第3、4段,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迁客骚人怎样的心境?15 .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16 . “微斯人,吾谁与归? 〞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即本文的写作目的〕二、醉翁亭记6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行者休于 树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 两峰之间者C.负者歌于.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7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 .佳木秀而繁阴C.先天下之忧而.忧D.由是那么生而.不用也8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之〞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1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名之者谁〔命名〕 C.野芳发而幽香〔香气〕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盛行的样子〕 C.杂然市前陈者〔交错的样子〕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林壑尤美〔山谷〕 C.佳木秀•而繁阴〔秀丽〕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B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8 .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D.树林阴翳〔遮蔽〕〔〕9 .少饮辄醉〔就〕D.低偻提携〔牵扶,这里借指小孩〕〔〕10 宴酣之乐〔酣畅〕 D.太守谓谁〔是,为〕9 .对以下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表达对遭到贬谪的不满,抒发消极的情绪.C.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太守醉四个画面.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乐〞正是为了写“醉〞.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B.文章第二段写山中朝暮、四时之景的不同.C.文章第三、四段先从侧面后从正面写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D.文章外表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 1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先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明白地道出文章的主旨.B.文章继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C.再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说明太守只在乎山水之乐.D.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4)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译文:(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文:(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译文:13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 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14 .本文多处提到 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 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志趣?15 .第234段开头的 假设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这三段是根据怎样的顺序来写的?A .名之者谁 C.山间之四时也B.在乎山水之间也 D.而不知人之乐三、湖心亭看雪1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B. 是日,更定矣〔更加〕C.余孥一小舟〔携;带〕D.拥食衣炉火〔细皮毛衣〕 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雾淞河蝇〔寒气弥漫的样子〕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B.是日,更定矣〔判断动词〕D.问火姓氏,是金陵人〔他们的〕 〔〕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及友人“痴〞作铺垫B.第二段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并从正面衬托了西湖雪景的神韵C.第三段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D.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个“痴〞字,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B.借所写的雪景,寄托了天地人生两茫茫的深沉感慨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思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6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大意.J 一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2〕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4〕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5〕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7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分析他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8 .结合全文分析“痴〞字的含9 .“雾淞沆硕……两三粒而已〞这几句用了什么写作技巧?有什么作用?10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 ?式结合语境,分析他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 效果.A.是日更足矣〔止,停〕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3.以下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弱得更有此人〔怎么〕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 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参考答案岳阳楼记1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百废具兴.〔兴办〕 C.春和景,明〔日光〕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增其旧制.〔制度〕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百废只兴〔都,全〕 C.连月不开.〔开放〕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磔也〔雄伟壮观的景象〕 C.日星隐曜.〔光辉〕5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横无际涯.〔天涯〕 C.波澜不惊.〔惊动〕6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不以物喜〞中的“以“A ,以其境过清B .策之不以其道C .7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与“多会于此〞中的“于' A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8 .以下句子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B 〕A.前人之述备矣B.属予作文以记之.C,或异二者之.为D.先天下之.忧而忧 9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A.文章第一段记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和作者作记缘由.B.文章第二、三、四段着重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以引出迁客骚人或忧或喜的心情.C.第五段作者从侧面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D.文章骈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志,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 10. 10.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B 〕A.文章开头就切入正题,“谪守〞二字,为全篇议论奠定了基调.B.第五段是全篇重心,以“嗟夫〞开启,转为描写和抒情,点明全篇主旨.C.本文虽名为“记〞,却不拘泥于唐代亭台楼阁记以记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的体式, 而是吸收了骈文赋体对偶的句式特点,强化了议论、抒情色彩.D.本文的另一目的是含蓄地劝慰滕子京,要他心怀天下,先优后乐.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译文: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2〕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B 〕B.前人之述备.矣〔准备〕 D .微斯人,吾谁与归.〔归附〕〔A 〕B.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好景色〕 D .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C 〕B.朝晖夕阴〔日光〕 D.浊浪排空〔冲向天空〕 〔D 〕B.前人之述备.矣〔全面,详尽〕 D.沙鸥翔集,〔鸟儿聚集〕〔C 〕B.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D.宠辱偕忘〔一起〕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 属于作文以.记之D.以塞忠谏之路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C 〕 B.战于长勺D.不求闻达于诸侯〔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他们欣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够没有差异吗?〔4〕商旅不行,橘倾楫摧.译文:经商的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倾倒,船桨折断.〔5〕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译文: 浮动〔在水面上〕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不因外物之忧、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8〕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1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答:这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开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13 .选文中的“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不同?答:迁客骚人:阴风苦雨就悲,风和日丽就喜,即“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悲喜.表现博大的胸襟.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忧君忧民之心不改,有“先忧后乐〞的远大抱负.14 .朗读课文第3、4段,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其中蕴含着迁客骚人怎样的心境?答:这两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第3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第4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迁客骚人的心境,照应着景物,与之共悲欢.第3段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4段,表现出迁客骚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不惊的乐观情怀.15 . “微斯人,吾谁与归?〞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即本文的写作目的〕答:1.表现作者以“古仁人〞自比旷达胸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远大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含蓄委婉的勉励滕子京希望他有古仁人之心,不要为一时受辱而心灰意冷,应存高远,胸怀天下.16 .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答: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如第2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那么〞一转, 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3段写洞庭风雨、第4段写洞庭春晴,后面都接以抒情;第5段那么以嗟夫〞开头,表现出强烈的抒情色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的色彩.文章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一一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写景、议论与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醉翁亭记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A.名之者谁〔命名〕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C.野芳发而幽香〔香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6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于〞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行者休于.树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负者歌于.途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7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而〞字与“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的“而〞意思相 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 .佳木秀而繁阴 C.先天下之忧而.忧D.由是那么生而.不用也8 .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之〞含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 .名之者谁B.在乎山水之间也 C.山间之四时也D.而不知人之乐9 .对以下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本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与民同乐.B.作者在本文借寄情山水来表达对遭到贬谪的不满,抒发消极的情绪.C.文章第三段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宴、太守醉四个画面.D.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乐〞正是为了写“醉〞.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B.文章第二段写山中朝暮、四时之景的不同.C.文章第三、四段先从侧面后从正面写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景.D.文章外表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句句记亭,句句记太守. 11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 〕A.本文先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明白地道出文章的主旨.B.文章继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C.再写百姓游玩、众宾宴饮、太守醉倒的场面,说明太守只在乎山水之乐.D.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古文语句的大意.(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译文: 山势回环,山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上边的, 是醉翁亭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2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盛行的样子〕 C.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3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林壑尤美〔山谷〕C.佳木秀•而繁阴〔秀丽〕4 .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泉香而酒洌.〔水〔酒〕清〕〔A 〕D.树林阴翳〔遮蔽〕〔C 〕B.少饮辄醉〔就〕D .低偻提携〔牵扶,这里借指小孩〕〔B 〕B.云归而岩穴暝 〔昏暗〕 B.宴酣之乐〔酣畅〕 D.太守谓谁〔是,为〕B 〕C.颓然乎其间者〔精神不振的样子〕〔4〕假设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译文: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就昏暗了.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译文: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译文: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译文: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快乐的,是太守啊. 13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 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答:文章第1段,以 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 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 西 南诸峰〞、琅哪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 ,最后定格在 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第效果: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皆 ?亭的地理位置 ,又给人以移步换景、 身临其境、 耳目一新的感觉.14 .课文第2、3、4段开头的 假设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这三段是根据怎样的顺序 来写的?答: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 “假设夫〞 “至于〞 “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 记语意转变的作用.第 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 ,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 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 ,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根据写景 --写人--写 “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楚,层次清楚.15 .本文多处提到 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 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志趣? 答:本文共出现了 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起来,这些“乐〞有:1.山水之乐;2.宴饮之乐:3.禽鸟之乐;4.滁人之乐;5.太守之乐、.志趣: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 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湖心亭看雪1.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B.是日,更定矣〔更加〕C.余孥一小舟〔携,带〕D.拥食衣炉火〔细皮毛衣〕3.对以下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一段交代游西湖的时间和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及友人“痴〞作铺垫B.第二段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并从正面衬托了西湖雪景的神韵C.第三段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D.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表达了文章的主旨7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A.是日更定.矣〔止,停〕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4.以下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怎么〕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6.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 B.雾淞旗硕〔寒气弥漫的样子〕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B. 是日,更定矣〔判断动词〕 D.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他们的〕(B )A. 一个“痴〞字,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8 .借所写的雪景,寄托了天地人生两茫茫的深沉感慨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思念故国的淡淡愁绪9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大意.(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译文: 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6)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译文: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7)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译文: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8)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他们)看到我十分快乐,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9)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船夫不停地小声念叨:“别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10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他们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村.此语从金陵人口中呼出,实那么也是作者的心语.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人也一定自负地认为他们来湖心亭看雪是唯一的.不会有第二拨人.但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联系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问题,实那么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的表现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又明快,又含蓄深婉.11 .结合全文分析“痴〞字的含义答:作者的“痴〞表现在:① 痴行,“独往湖心亭看〞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②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③ 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哀愁和对故国的无限思念.12 .“雾淞沆硕……两三粒而已〞这几句用了什么写作技巧?有什么作用?答:用白描的手法,妙用量词“痕〞“点〞“芥〞“粒〞,把长堤、湖心亭、船和舟中人,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一幅水墨画,有很强的视觉效果.把雪笼西湖、水天之间白茫茫的景色衬托得淋漓尽致.。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练习(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43087add3383c4bb4cd2f3.png)
部编版九下《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禽兽之.变诈几何哉B.长跪而.谢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蒙正退以.名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其.人可使/其.真无马邪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甲)(乙)两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唐雎和吕蒙正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4分)(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
(15分)【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dff49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b.png)
2024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2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共34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纤纤擢素手,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十九首》)2._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3.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青西郊野公园的水杉茂密成荫,鸟儿嘤嘤鸣唱,不由让人联想起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5—10题(21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唐荆川①性俭素。
冬不炉,夏不扇,岁衣一布,月食一肉。
结庐陈渡②,不蔽风雨。
时往来乡郭,乘小舟,低头盘膝,见者不知为贵人。
即遭凌侮,不较也。
冬则加草以为温,有老友见之泪下,为市.一床,而终身无厚茵褥③。
门生子弟,从公游处,不堪其苦,而公独安之,曰:“不如是,何以袚除欲根?”【注释】①唐荆川:唐顺之,号荆川。
明朝大臣。
②陈渡:地名。
③茵褥:床垫。
5.【甲】文的作者是_______(人名)。
(2分)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4分)(1)谈笑有鸿儒..()(2)为市.一床()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8.【甲】【乙】两文都描写了住所的环境。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其住所___________的特点;【乙】文“_____________”则凸显出唐荆川住所简陋的特点。
(6分)9.【甲】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是因为“”,【乙】文中“公独安之”的原因是(用现代汉语回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考点六:评价人物形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考点六:评价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45cde78f87c24028915fc3f8.png)
考点六:评价人物形象考点突破设问形式1.××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2.文中人物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从中你能体会到人物怎样的品性?5.这两个人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解题技巧1.基本思路先通读全文,找出与该人物形象有关的内容,包括事件、细节、言行及概括提示性的句子,获得对人物的总体印象。
然后局部探究事件,分析人物言行,提炼人物的形象特点。
最后用提炼的部分,或借用选文原词句,把人物的形象特点概括出来。
评价人物形象要么着眼于全文,要么着眼于选文局部。
做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力争全面、客观地评价人物,尽量用规范的词语去表述,不可含糊其词。
2.答题方法(1)提关键词句法:选文的开头、结尾,或者中间段落,总有些关键词句,提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通过分析或借用这些词句,就可以把人物的形象特点提炼出来。
(2)事件分析法:通过与人物有关的事件,可以提炼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3)语境分析法:分析全文语境,或者探究给出的句子的前后语境,可以从整体或局部提炼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4)言行分析法:言行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映,所以分析人物的言行,可以准确提炼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3.答题模式精练,全面,客观。
经典例题一、(2018四川成都中考B卷,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
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
清静亡.为,少耆①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②之储,晏如也。
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雄尝好辞赋。
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
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
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
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③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初,雄年四十佘,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
初三语文教案人物形象描写技巧与方法
![初三语文教案人物形象描写技巧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f1e034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6.png)
初三语文教案人物形象描写技巧与方法教案:初三语文教案人物形象描写技巧与方法一、引言在语文教学中,人物形象描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角色,并能够更深入地思考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掌握一些人物形象描写的技巧和方法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至关重要。
本教案将为初三学生介绍人物形象描写的技巧和方法。
二、描写人物外貌与特点1. 形象描写的重要性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人物的外貌描写是帮助读者认识角色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描写人物的相貌特征、衣着打扮等细节,可以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人物形象。
2. 使用生动的形容词在描写人物外貌时,要尽量使用生动的形容词,例如“高大威猛的身躯”、“明亮炯炯的眼睛”等,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加形象地感受到人物的特点和形象。
3.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可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来增强形象的表现力。
比如,可以用“胖墩墩的身体像个充气娃娃”,或者描述“他的眼睛像炯炯有神的明星一样”,通过这样的手法来强化读者对人物外貌的印象。
三、描写人物性格与思想情感1. 通过人物的言行描写人物的言行是展现其性格和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表情等方式来揭示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比如,可以用“他一脸阴沉,眉头紧皱,显得非常郁闷和不高兴”来描写一个沮丧的人物。
2. 使用具体的细节描写在描写人物性格时,要注意使用具体的细节描写,例如对其举止、言语的描写,或者对其环境、朋友、家庭等的描绘,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呈现出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利用比较和对比手法利用比较和对比手法也是描写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的有效方法。
可以通过与其他人物进行对比,或者通过与人物自身的变化对比来突出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转变。
比如,可以通过描写人物在面对困难时的表现,来展现其坚韧不拔的性格。
四、描写人物形象的修辞手法1. 使用排比和反问排比和反问是描写人物形象时常用的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学生姓名年级初三学科语文上课时间教师姓名课题文言文阅读——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文言文阅读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答题模式,要求学生能熟练答题;过程与方法目标:对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答题模式进行详细分析,对重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名著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牢固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杨生之犬晋太和中,广陵人杨生畜一犬,甚爱怜之,行止与俱。
后生饮醉,行大泽草中,眠,不能动。
时方冬月燎原,风势极盛。
犬乃周章①号唤,生醉不觉。
前有一水坑,犬便走往水中,还,以身洒生左右草上。
如此数次,周旋跬步②,草皆沾湿,火至免焚。
生醒,方见之。
尔后生因暗行,堕于空井中。
犬呻吟彻晓。
有人经过,怪此犬向井号,往视,见生。
生曰:“君可出我,当有厚报。
”人曰:“以此犬与我,便当相出。
”生曰:“此犬曾活我,不得相与,余即无惜。
”人曰:“若尔,便不相出。
”犬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
乃语路人云:“以犬相与。
”即而出之,系之而去。
却后五日,犬夜走还。
(选自《搜神后记》)【注】①周章:急得团团转。
②跬步:半步。
(一)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1.甚爱怜之,行止与俱()2.犬乃周章号唤,生醉不觉()3此犬曾活我,不得相与() 4.乃语路人云( )(二)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身洒生左右草上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B生醒,方见之.物外之.趣C系之而.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 堕于.空井中相与步于.中庭(三)用“/”断句,只划两处。
(2分)犬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
(四)根据选文回答。
(3分)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神奇的狗?请概括回答。
【答案】(一)1、一起2、醒3、救活4、告诉(二)D(三)狗乃引颈视井/生知其意/乃许焉(四)(1)巧救杨生免于火灾(2)为救杨生跟随路人回家(3)从路人家逃离回到杨生身边。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
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
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
”公曰:“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注释:①逮:到。
②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
根据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国家尊严和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的人。
【学科问题】1.人物形象分析是我们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分析能力,并能跟具体的内容相结合。
考纲要求:“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作出评析。
”能力层次是C。
【学生问题】1.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2.先行知识分析:(1)整体感知能力弱,把握不住文言文人物的形象。
(2)没有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没有掌握做题方法,答题格式不规范。
(4)不理解文章的内容一、文言文阅读中人物形象分析常考题型(1)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析指出是个怎么样的人。
(3)如何分析人物。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1.从直接描写分析人物。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文章的主题。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物,首先不妨从直接描写着手,这是最生动、最真实的材料。
例: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解题思路分析:本段既是问答,是对话,自然是语言描写,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分析人物是个怎样的人。
鲁庄公提到三个作战的条件,反映了作为君主见识的浅陋,曹刿一个普通的武士,能肯定最重要的条件,可见曹刿的远见卓识。
鲁庄公虽见识短浅,但能礼贤下士,善于纳谏。
通过对人物的直接描写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 曹刿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具有远见卓识的武士。
鲁庄公是个在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礼贤下士、善于纳谏的君主。
2.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
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的方法来写主要人物。
其他人物的言行或景物烘托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主要人物。
例:晋文子出亡,过于县邑,从者曰:“此啬夫[乡官],公之故之,公奚不休舍?且待后车。
”文子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佩,此人遗我玉环。
是振我过,以求容于我者也,吾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
”乃去之。
果收文子后车二乘而献其君矣。
(《韩非子·说林下》)乡官啬夫是个什么样的人?解题思路分析:此文段对啬夫没有直接的正面描写,但这个人物的形象依然十分鲜明。
晋文子意味深长的话,让我们十分明确的了解到乡官啬夫是个重利轻友、献媚取宠的十足小人。
3.从评价性句子分析人物。
我们还可以从评价性的句子,尤其是作者的评论来分析人物。
例: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
”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造福百姓)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
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莽莽掩掩地)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竞,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
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选自《吴研人的剧目皮话》) 作者借狐、猪、羊喻现实生活中怎样的人?解题思路分析:要知道狐、猪、羊喻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人,这里有个关键性的句子就是最后一个评论句,这里的“奴隶”和“动辄言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的概括出:狐、猪、羊喻现实生活中谄媚主子、动辄言功的人。
4.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
例:余谓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
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
顷赖士祸作,自潭薄于江西,两地震惊,谈笑扫空之。
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解题思路分析:文段写了辛弃疾两件事:(1)勇擒叛徒张安国;(2)平定赖文政武装暴动。
剖析这两件事,我们对辛弃疾的认识大有改观。
他所到之处,叛徒被擒,暴乱被平。
原来,他不仅是个气吞山河的诗人,还是个跃马横戈的武将,是个文武双全的英雄。
三、人物形象分析的步骤。
第一步:分析标题有些文章,标题就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步:通读原文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
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词句意思大致理解就可以了。
通读要完整,如果文章有出处和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第三步:分析原文①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②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其性格特点;③注意侧面描写,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定位主人公性格起着重要作用;④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找出人物性格特点。
四、人物形象分析的词语积累。
(1)正面人物君王:善于纳谏、知人善用、体贴民情、爱民如子臣子:敢于进谏、忠君爱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精于谋划、以死卫国、人不居功、为人谦让名士:情趣高雅、超凡脱俗、桀傲不羁、多才多艺、机智果断、破案如神父母:教子有方、爱子情深、深明大义、重视教育、教导有方。
小孩:机智聪慧、好学上进、孝敬长辈、口齿伶俐、勤奋刻苦、专心致志(2)反面人物狡诈贪婪利令智昏趋炎附势装腔作势作威作福背信弃义沽名钓誉班门弄斧恃强凌弱目空一切朝秦暮楚朝三暮四见风使舵蛮横专断狐假虎威恃强凌弱表里不一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心口不一恶贯满盈无恶不作忘恩负义人面兽心丧心病狂穷凶极恶花言巧语天花乱坠油嘴滑舌卑鄙无耻落井下石投机取巧乘人之危不三不四自命不凡蛮横无理强词夺理趋炎附势装腔作势作威作福背信弃义笑里藏刀文言文阅读。
(一)高纠事晏子而见逐,高纠曰:“臣事夫子三年,无得,而卒见逐,其说何也?”晏子曰:“婴之家俗有三,而子无一焉。
”纠曰:“可得闻乎?”晏子曰:“婴之家俗,闲处从容不谈议,则疏;出不相扬美,入不相削行1,则不与;通国事无论,骄士慢知2者,则不朝也。
此三者,婴之家俗,今子是无一焉。
故婴非特食馈③之长也,是以辞。
”从晏子辞退高纠一事中,你能看出晏子具有哪些品行?(二)万历末,詹懋举为颍州守,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者。
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
”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甚妙。
詹大惊异,诘所自。
工曰:“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③,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
”詹予以金,不受,曰:“某,木工也,受工之直而已。
”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
”果良琴也。
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詹懋举的性格特点。
(三)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总结优化】一、文言文阅读。
杨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资治通鉴》)注:累迁:多次升官。
昌邑:地名。
茂才:秀才。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王密为.昌邑令( ) ②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 2、翻译句子。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3、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杨震怎样的品质?二、文言文阅读。
罗生还镯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
仆于途中拾一金镯。
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
”先生怒,欲亲赍③付还。
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
”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
”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
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
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④,赖人解救。
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
急行至京,试期已届⑤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