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似“是”而“非”的字词注释

学院:教科院班级:11语教1 姓名:祁美乐学号:20111203107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今天教师所传之道,主要是依据课本。课本错了,教师如何能教对?学生又如何能学对?所以课本的正误,直接关涉全国亿万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出版家,对于别人提出的意见,首先应该查看自己的书中是否存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是,又有几人敢真正挑战权威呢?我个人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全国亿万学生为重,把自己的那颗心放在胸中,摘下自己戴的那个有色眼镜,实事求是,办点实事。事实胜于雄辩。现在的课本中到底有没有错误?我们来让事实说话。

《岳阳楼记》中的第一句话:“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看到其中的“守”这个字,我们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守卫”。读为“守(shǒu)巴陵郡”,理解为“守卫巴陵郡”。这从字面上完全说得通,但我们的书里没有这么讲的。为什么不这么讲?这不合事实。当时宋的外敌是西夏,战事在西北,湖南的岳阳当时没有战争,没有必要派个大臣,尤其是罪臣去守卫。来看:(1)中学课本注:“守,指做州郡的长官。”书中没注音,所以这个字大家都读作shǒu。再来看:(2)《教师教学用书》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

看以上的注释和翻译对不对,怎么办?一是看古注,看古人是怎么说的。可是,宋人的文章大都没有古注。那还怎么办?办法就是查字典。翻开中国的古今字典,“守”读三声,从来没有“做州郡的长官”和“为……太守”的意思。字典里没有,你这个意思是从哪里来的啊?就是注者和译者自己猜的,训诂学叫望文生义。我们来看字典里怎么说:《王力古汉语字典》“守(shòu)”字条第六义项下:“引申为郡守,一郡的长官。史记李斯列传:‘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

今人的思想是,讲不通不怕,只要灵机一动,敢于变通,就没有讲不通的话。所以今注今译就讲成了“做州郡的长官”和“为……太守”。如果“守”字就是名词,再无其他意义,那么变通一下也未尝不可。遗憾的是,注译家未查字典就自己赤膊上阵了。这是注译之大忌。我们还来看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守(sh òu)”字第七义项:“暂摄,署理(后起义)。唐代以品级较低的人任职位较高的官叫守某官。”以上意义《辞源》等字典辞书里也能查到。依据字典,“守”作“郡守(或太守)”讲是名词,不是动词,而且读四声。把“守巴陵郡”说成“郡守(或太守)巴陵郡”,不成文。不成文还能对吗?“守”读四声还是动词。字典中还给我们举了一些古代“守”作动词“暂摄”“署理”的例子,例如:陈子昂《谏用刑书》,署名“将仕郎守麟台正字臣陈子昂”。(《陈伯玉集》)将仕郎为从九品下,麟台正字为正九品下。韩愈《禘祫议》,开头言“将仕郎守国子监四门博士臣韩愈”。(《昌黎集》)。四门博士为正七品上。以上都是阶低官高。古代官阶低而所署官高叫守,官阶高而所署官低叫行。滕子京当时是以罪身来作岳州行政长官,所以范仲淹说“守”。依据字典,这个字该这样来注:守(shòu):暂摄,署理。暂摄、署理,指某官位空缺,由别人暂时代理。此义正可带“巴陵郡”这

个宾语。本文的意思应该是:滕子京被贬官而暂摄岳州知州之职。我再说说“巴陵郡”。在宋代,有州无郡,本文中的“巴陵郡”只是沿用古代的郡名。既然无郡,宋代就没有郡守的名称,也没有太守的名称。在宋代,一州长官叫知州,全名是知某州军州事。这个问题后面我还要说到。宋代诗文中偶有“太守”之名,也只是袭用前代行政长官的称号,何况这里音义还都不合。

《岳阳楼记》第二句话:“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中的“越”人教社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注:“[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到。”按此注大误。“到”有达于某一点,到达,达到和往等意思。“越”从不具有上述意义。再者,这样解释后文也讲不通。本文的结尾说:“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意思是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从庆历四年到庆历六年,是三年,不是二年。《书.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此指时间距离的经过。是个抽象意义。“越明年”,指过了明年,等于说到了第三年,即庆历六年。

对于这里的“越”,它是个常见字,本不难懂。《王力古汉语字典》“越”字条第一义项:“跨过,经过。(例句略)引申为时间距离的经过。书召诰:“惟二月既望,~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按字典,“越”在本文中指“时间距离的经过”,是个抽象的意义。“明年”指今年的下一年。因文定义,就是根据古人原文中的那个字来确定其意义。如果范仲淹原文中写的是“至明年”,或“越今年”,或“越一年”,我们译为“到明年”,或“到了第二年”,或“经过一年”,肯定是对的。可范仲淹文中写的是“越明年”,如果“模糊地译作‘经过一年’”,那么不仅本文讲不通,就连后文的“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也讲不通。这里的“六年”指庆历六年。要准确地算出这里的年月,我们先要定下与明年相对的今年是哪一年。滕子京是庆历四年春到巴陵的,庆历四年就是今年,文中的“明年”即指庆历五年。从今年而言,过了一年,就是庆历五年;过了明年(今年的下一年),就是庆历六年。从庆历四年到庆历六年,正是三年,不是二年。讲成“到了第二年”,或“经过一年”,都是望文生义,而且都少了一年。很多人都接受不了以上说法,可这是语言事实。范文白纸黑字,历历在目,谁都篡改不了。为什么大家不愿意接受一个客观事实呢?

上述的例子只是我在众多书籍中找出的冰山一角。作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大学生,我真心希望我们的书,尤其是教科书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还有不论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面对现代社会种种挑战权威的声音,我们要做的不是坚决地反对、抵制,而是从这些声音中拨掘事实的真相。不把浮躁的心沉下来做学问,教育质量要提高,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