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人类论文
《与人遗传病相关的DNA重复序列PCR条件优化及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范文
![《与人遗传病相关的DNA重复序列PCR条件优化及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ef6c75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5.png)
《与人遗传病相关的DNA重复序列PCR条件优化及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遗传性疾病逐渐成为了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重要关注点。
遗传病与人类DNA中的特定重复序列有密切的关系。
其中,遗传不稳定性的问题尤为重要,涉及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及可能引起的各种遗传病。
本篇研究论文主要探讨了与人遗传病相关的DNA重复序列PCR条件优化及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
二、DNA重复序列PCR条件优化1. 引言在遗传性疾病的研究中,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用于检测和分析DNA中的重复序列。
然而,由于DNA重复序列的特殊性,PCR反应条件的优化变得尤为重要。
2. PCR条件优化策略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DNA重复序列进行分析,明确其结构和特征。
在此基础上,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PCR反应体系中的各组分浓度,包括模板DNA、引物、dNTPs、缓冲液等。
同时,针对不同的重复序列类型,调整PCR反应的温度和时间等参数。
3. 实验方法与结果采用梯度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对不同条件下的PCR反应进行优化。
实验结果显示,在特定条件下,PCR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可重复性均得到显著提高。
这为后续的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方法。
三、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1. 遗传不稳定性的定义与特点遗传不稳定性是指基因组中遗传物质的改变和不稳定现象,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
这些变化可能导致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遗传不稳定性与DNA重复序列的关系研究表明,DNA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缩短或重组等变异可能与遗传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因此,本部分研究重点探讨DNA 重复序列变异与遗传不稳定性的关系及其可能的致病机制。
3. 研究方法与结果采用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不同类型遗传病患者的DNA样本进行检测和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在部分患者中存在DNA重复序列的异常变异,这些变异与遗传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孟德尔三大遗传定律科普作文
![孟德尔三大遗传定律科普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d26956c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5.png)
孟德尔三大遗传定律科普作文传学论文(这是我当年选修课的论文,得分不高,只有84,看看将就着用吧)论文概要:介绍遗传,变异,生物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创造和利用状况。
并且,在论述中强调了对这些生物资源的利用要合理适当,要保护自然界生物多样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遗传,变异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一些内容: 1.遗传:是指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一般是指亲代的性状又在下一代表现的现象。
但在遗传学上,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后代的现象。
2.变异:生物有机体的属性之一,它表现为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别。
变异有两类,即可遗传的变异与不遗传的变异。
现代遗传学表明,不遗传的变异与进化无关,与进化有关的是可遗传的变异,后一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致,其方式有突变与重组。
突变可分为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畸变。
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某一位点上发生的改变,又称点突变。
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子代将出现遗传性改变。
发生在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只在体细胞上发生效应,而在有性生殖的有机体中不会造成遗传后果。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前者的后果是形成多倍体,后者有缺失、重复、倒立和易位等方式。
突变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产生,也可以人为地实现。
前者称为自发突变,后者称为诱发突变。
但是自发突变通常频率很低,诱发突变是指用诱变剂(X射线,γ射线、中子流及其他高能射线,5-嗅尿嘧啶、2-氨基嘌呤、亚硝酸等化学物质,以及超高温、超低温等)所产生的人工突变。
3.生物多样性: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另外,遗传(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人类遗传病解题例析论文
![人类遗传病解题例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a7ec0aeff9aef8941e0699.png)
人类遗传病解题例析遗传题解题,常考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每年在高考中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高中生物教学中一个重难点。
笔者结合十多年的生物教学和解题常用方法,主要针对人类的单基因遗传病解题方法作如下归纳,以帮助学生掌握遗传题解题的一些技法,与同行切磋交流。
一、依照题意,画出可能的图解例如:某男孩患红绿色盲,其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均色觉正常,则这个男孩的色盲基因的传递依次来自()a.母亲、外祖母b.母亲、外祖父c.父亲、祖母d.父亲、祖父解析:根据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确定ⅲ-5的色盲基因(如b)不会来自其父亲ⅱ-3(没有色盲,基因型为xby),只能来自其母亲ⅱ-4(基因型为xbxb);ⅱ-4的色盲基因同样只能来自ⅰ-2 。
(答案:a)二、判断遗传方式:1、首先是判断是否伴y染色体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病:如男人的外耳道多毛毛耳症等,是限雄遗传: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该病。
见下页的图1-2。
2、其次是判断显隐性(1)采用性状分离法来判断显隐性:具有相同表现型的双亲相交,子代有相对性状出现,则新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双亲所具有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如右图:(2)采用显隐性定义判断: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相交,若后代仅表现一方亲本的性状且正反交结果相同,则后代所表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那个亲本性状为隐性性状,如右图:3.显隐性遗传病的分类(1)显性遗传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通常比隐性遗传病要高,且世代相传,即子女中有患者,则双亲中必有一个该病的患者。
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软骨发育不全,多指,并指等,在人群中发病概率男女基本无差别。
②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其遗传特点是在人群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该病。
(2)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通常比显性遗传病要低。
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在人群中发病概率男女基本无差别。
人类的起源论文
![人类的起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de91c28af45b307e871978e.png)
人类的起源论文摘要:人为万物之灵,有智慧,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工具等。
但归根结蒂,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仍旧是动物。
但人类的起源究竟怎样,还有很多疑问。
目前关于人类起源有远古的“神造”说,“宇宙论”,“自然发生说”,“生命进化起源说”,“进化”论,即古猿进化而来之说,即人类起源于古猿。
还有人众说纷纭的新假说,等等。
其中,古猿进化学说是目前大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种起源学说。
而古猿进化之说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来的。
关键词:人类起源古猿进化物种起源正文:人为万物之灵,有智慧,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工具等。
但归根结蒂,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仍旧是动物。
在林奈的分类系统中,人、猿、猩猩等都属灵长目,人属灵长目的人种。
但人类的起源则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
如“神造”说,“宇宙论”,“自然发生说”,“生命进化起源说”,“进化论”。
P364,达尔文,一个伟大者的名字。
他出生于英国南安普特郡,从小热爱大自然。
1831年,他以植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海军“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
他对热带与亚热带的动植物进行了广泛的考察。
1836年回国以后,潜心从事科学实验和著述,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
书中认为,物种的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主要在于自然选择,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
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加强,反之则被淘汰,归纳起来就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他还将进化论用于动物及人类,阐明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根据,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结论。
恩格斯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推崇备至,尤为欣赏“人类起源于古猿”的假说,并对其作了几点重要的补充。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还说“火的使用,使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在恩格斯的推动下,“人类起源于古猿”的假说就成了定论,使人们以为我们的祖先千真万确的是猿猴。
并且认为:人和现代的类人猿是由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进化来的。
基因与人类生活论文:转基因的利与弊
![基因与人类生活论文:转基因的利与弊](https://img.taocdn.com/s3/m/475530e514791711cd79173f.png)
基因与人类生活论文:转基因的利与弊基因与人类生活课程论文姓名:陈杰学号: 1103070601 学院:计算机老师:周跃钢日期: ____/4/18题目:论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前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基因世纪渐渐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此,大量的转基因食品、花卉奔向了市场。
例如____年,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升空,不仅带去了荣耀,也附带的带去了一些植物种子。
例如带去的青椒的种子,强大的宇宙辐射让种子发生了变异,内部的基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结果,种出来的请教,形状与原来纯种的青椒有明显不同,我们把这种新型的转基因变异青椒叫做“太空椒”。
这种青椒,个头大,颜色浅,营养含量高。
备受大多数消费者喜爱。
转基因技术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一、转基因技术可以制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饮食种类日益丰富,糖尿病患者也随之日益增加,如果但是从动物胰脏中提取胰岛素,一个病人一年的用量相当于从40头牛的胰脏中提取的胰岛素量,造成胰岛素价格昂贵且供不应求。
后来,科学家尝试利用细菌合成人胰岛素,将胰岛素基因插入到细菌的质粒中,通过细菌繁殖开始生产人胰岛素,由于短时间内细菌繁殖速度快,所以能生产出大量的人胰岛素,解决胰岛素供不应求、价格昂贵的问题。
不仅仅是胰岛素,人们后来根据类似的方法,成功生产了人生长激素、干扰素、凝血因子及血清白蛋白,目前,转基因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转基因技术在医学上派上用场众所周知,目前医学领域中人体器官移植尚需要活体捐献来完成医学诊治,但是每年可以捐献器官用以他人治病的活体十分稀少,使大部分患者在等待中难圆生命之梦,抱憾而终。
那么,为什么不能应用转基因技术从其它动物身上寻求可捐献的器官呢?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我发现一则这样的报道:“美国每年等待心脏移植的人有近五万,可一年至多只有两千两百多人可以享受到换心的造化,因为没有心脏来源,每年至少有多达二万人在等待中抱憾终生。
遗传与变异-论文
![遗传与变异-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118b540f01dc281e53af0d6.png)
不同基因的 达
基因含 有合成蛋 白质的指令 , 蛋白 质合成的 过程 称为基 因表达。 但 是遗传学 家们很早以 前就知道 通过 对 012 链碱 基上的 化学基 团进行 修饰来调 控基因 表 达、 影响 蛋白质的 合成。最 常见的修饰 方式是基 因的 甲基化 ( 甲基是由 一个碳原 子和三个氢 原子组成 的基 团) , 即在基 因上添加甲 基基团, 结果常 常会终止 基因 表达。 科研 人员通过对 某些哺乳 动物的研究 发现, 此类
国 外科 技动 态 !""" 年第 ## 期 ( 总第 $%& 期 )
! "
国外 科技 动态
!"
!""" 年第 ## 期 ( 总第 $%& 期 )
生 命科 学
小鼠基 因上的后成 特征破坏。 这些小鼠 相互之间 不能 进行正 常的交配, 并且它们 杂交的后代 表现为生 长异 常。 研 究人员认为 这种生长 异常与杂交 后代基因 上的 甲基 化模 式破 坏有 关 。他 们推 测后 成性 效应 非常 显 著, 仅靠 改变这些 特征就可以 造就新物 种。 大家都 知道, 物种的产 生是遗传变 异逐渐积 累的 结果。 但是, 迪尔 格曼认为 有些物种 出现之快不 是该 假说 所 能解释 的。 所 以物 种后 成说 的假 设有 一定 优 势。 例如 , 甲基化 可以迅速地 关闭整条基 因的表达 , 并 引起根 本的改变。 这种改变 足以阻止 新的品种与 旧品 种之间 的杂交, 尤 其是阻止 新物种的产 生。 奇怪 的现象。 他认为可 以用后成 性非整倍现 象对上述 问 题加以解释 , 非整 倍性是指细 胞具有错误 的染色体 个 数。 在细胞分裂 时, 染 色体排列 整齐, 通过纺锤 体( 一 种 蛋白质的支 架) 分配 到子代细胞 中。 杜斯 博格推测 , 致 癌的化学 物质可以影 响纺锤体 , 因此,造成子代细 胞 具有或多 或少的染色 体。 由于 这种错误 分配的染色 体 不稳定, 细胞分裂 时染色体之 间相互混 合并发生非 自 然的重组 。 大多数重 组对细胞而 言是至关 重要的, 但最终 会 产生一个分 裂异常的 细胞。 产 生这种异常 细胞的概 率 非常小, 这种低概率 事件可以 解释为什么 从接触致 癌
遗传学综述论文
![遗传学综述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d5b983c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c.png)
遗传学综述论文1000字遗传学是一门研究基因遗传规律并探讨基因与表现型之间联系的科学。
从远古时代的人类开始,遗传规律就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和发展。
自从人类发现了基因的存在,遗传学的研究范围就逐渐扩大,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遗传学的领域中,人类已经阐明了一些基本规律。
一、基础遗传学基础遗传学是遗传学的基础,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基因的遗传规律。
杂交、基因型、表型、基因频率、分离原则、掩蔽规律等是基础遗传学的主要内容。
1.杂交杂交是指两个不同的纯系的产生一代直系杂交的过程。
对于许多生物和植物品种,杂交是造成它们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杂交的研究也是遗传学的基础之一。
2.基因型基因型指个体基因在同一位点上的组合。
一个基因型由两个等位基因组成,其中一个等位基因来自父亲,另外一个等位基因来自母亲。
基因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因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基因频率以及基因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3.表型表型是指个体显现出来的性状或特征。
在遗传学中,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十分密切,基因型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表型。
表型的研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遗传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
4.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指一群个体某一个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
通过不同群体、时间和物种的比较,可以研究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及与环境的关系。
基因频率的研究也是基础遗传学的重要内容。
5.分离原则分离原则是指基因对在杂交后在基因型和表型上的分离。
分离原则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因如何传递给下一代的机制,为基因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帮助。
6.掩蔽规律掩蔽规律是指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种等位基因掩蔽了另一种等位基因。
掩蔽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等位基因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和关系。
二、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主要探讨基因的分子结构及遗传信息的传递、复制、表达和调控等方面的问题。
DNA双螺旋结构、遗传密码、基因调控、基因复制和PCR技术等是分子遗传学的主要内容。
1.DNA双螺旋结构DNA双螺旋结构是确定遗传信息的空间结构,也是分子遗传学的基础之一。
医学遗传学论文强烈推荐.doc
![医学遗传学论文强烈推荐.doc](https://img.taocdn.com/s3/m/15857f912af90242a995e54d.png)
医学遗传学论文有关X-显性遗传和X-隐性遗传的研究进展作者:摘要:X-连锁遗传(X-linked inheritance)根据其x染色体上致病基因性质的不同,可分为X-连锁显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
控制某种性状或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这种基因为显性基因,其遗传方式称为X-连锁显性遗传(X-linked dominant inheritance,XD)。
同样的,若控制某种性状或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这种基因为隐性基因,其遗传方式称为X-连锁隐性遗传(X-recessive inheritance,XR)。
关键词:X-连锁遗传(X-linked inheritance);X-连锁显性遗传(X-linked dominant inheritance,XD);X-连锁隐性遗传(X-recessive inheritance,XR);X-连锁遗传病同意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他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叫做连锁遗传。
连锁现象是1906年英国学者贝特森(Bateson)和番奈特(Pannett)研究香豌豆两队性状遗传时,首先发现的。
人类疾病的遗传与遗传病中,有一类为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对后代的传递受孟德尔规律的制约,又称为孟德尔遗传。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广泛引起人们关注之后,在1905年,摩尔根开始用果蝇为材料进行遗传试验。
摩尔根假设:控制白眼性状的隐性基因w位于X染色体上。
Y染色体上不带有这个基因的显性等位基因。
关键的问题解决了,果蝇白眼性状遗传的特殊情况都得到了圆满的解释。
摩尔根的假设不仅合理地解释了他的实验结果,而且可以预计白眼雌蝇与白眼雄蝇交配时,F1应全为白眼,而且永远是真实遗传的。
实验的结果与假设相符,假设得到了证实。
像果蝇白眼性状这样由性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在遗传时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或称X连锁遗传。
人类遗传与优生论文
![人类遗传与优生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48dca69af1ffc4ffe47acbd.png)
学号:2010211102 姓名:张善良院系:物理学基地班人类遗传与优生论文当初之所以选这门课,是因为我就高中开始,就对遗传学很兴趣,只是想了解更多的关于遗传方面的知识,了解关于人类的奥秘。
虽说在高中已经接触了不少的关于遗传的知识,但那些都还是一些比较系统的基础的,在这一学期理,虽说课不是很多,但却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对遗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也学到许多关于优生的知识,这也为将来学到了许多比较实际的东西。
一、人类优生学(1)人类优生学是探讨人类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
(2)遗传是指生物在繁衍后代时只产生同类的生物体,或者说是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的相似性。
(3)变异是指人与人之间不仅有明显的外形差异,而且体内基本物质――蛋白质更有鲜明的个体差异。
(4)遗传与变异的关系:没有变异,遗传只是简单的重复,生物或人类就无法进化。
因此,在维持物种的稳定性上,遗传与变异是对立的。
然而,没有遗传,变异不能积累,新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而失去了意义,生物同样不能进化。
所以在进化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5)优生的意义:a.、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质量;b、为社会造就优秀人才。
二、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a、细胞的分类: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结果一般比较简单,没有成型的细胞核,主要是无丝分裂。
原核细胞: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有一系列细胞器),主要是有丝分裂。
b、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中。
(2)染色体: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所以叫染色质)、有结构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染色体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中期的特殊形态,二者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a、染色体的形态姐妹染色单体:中期染色都有两条染色单体,成为姐妹染色单体。
着丝粒:两条姊妹染色单体通过着丝粒相连染色体臂:着丝粒将染色体分为长短相等或不相等的两个臂。
次缢痕:在有些中期染色体的长、短臂上可见凹陷缩窄区,称为次缢痕随体:人类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末端可见球状结构,称为随体端粒:端粒指染色体的自然末端。
人类遗传学论文
![人类遗传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abe434a32d7375a4178089.png)
T00914199 孙漫漫 09级新闻传播学院摘要: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这一耗资数十亿美元的15年计划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中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弄清它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进一步的认识自我。
整个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基本完成,为人类生命科学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它对生命本质人类进化、生物遗传,个体差异、发病机制、疾病防治、新药开发等领域,以及对整个生物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意义,标志着人类生命科学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本文将在对前人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作出计划进展和意义的总结。
正文:天和地被创造,大海波浪拍岸,鱼儿戏水,鸟儿欢唱,大地上动物成群,但还没有一个具有灵魂的、能够主宰世界的高级生物。
这时普罗米修斯降生了······他赋予万物以智慧,盗来天火照亮人间······像这样的故事,我们已听了很多,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科学证明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人类代代的繁衍是基因的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人类基因组,以及其的计划进展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所谓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以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核苷酸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揭开人类奥秘的基础为科学宗旨和具体目标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对带动和促进生物产业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是显而易见。
她着眼于基因组的整体理论、策略、技术,前所未有地加速了人的新基因发现及其功能研究的速度。
生命科学开始了以DNA序列为基础的,以生物信息学为导向的新纪元。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对来来生命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论也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人们将从基因组和比较生物基因组的水平,而不是孤立的、单基因水平,来重新探讨和认识生命的进化、遗传、发育、生物和环境、脑功能等重要生物学问题。
人类遗传学论文
![人类遗传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cfdf0dbd64783e09122b97.png)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和意义T00914199 孙漫漫 09级新闻传播学院摘要: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这一耗资数十亿美元的15年计划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中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弄清它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进一步的认识自我。
整个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基本完成,为人类生命科学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它对生命本质人类进化、生物遗传,个体差异、发病机制、疾病防治、新药开发等领域,以及对整个生物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意义,标志着人类生命科学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本文将在对前人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作出计划进展和意义的总结。
正文:天和地被创造,大海波浪拍岸,鱼儿戏水,鸟儿欢唱,大地上动物成群,但还没有一个具有灵魂的、能够主宰世界的高级生物。
这时普罗米修斯降生了······他赋予万物 以智慧,盗来天火照亮人间······像这样的故事,我们已听了很多,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科学证明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人类代代的繁衍是基因的发展。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人类基因组,以及其的计划进展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所谓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以测定组成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核苷酸序列,从而奠定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揭开人类奥秘的基础为科学宗旨和具体目标的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工程。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下它的进展和意义。
1、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对带动和促进生物产业和生命科学的发展是显而易见。
她着眼于基因组的整体理论、策略、技术,前所未有地加速了人的新基因发现及其功能研究的速度。
生命科学开始了以DNA序列为基础的,以生物信息学为导向的新纪元。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对来来生命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论也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人类遗传疾病与代谢通路关联论文素材
![人类遗传疾病与代谢通路关联论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775f77e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a.png)
人类遗传疾病与代谢通路关联论文素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遗传疾病一直是医学领域的关注重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遗传疾病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与遗传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并且对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研究表明,人类遗传疾病与代谢通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代谢通路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序列。
它们涉及到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化,以及能量的产生和利用。
当代谢通路中某个关键酶的功能发生突变或缺失时,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代谢异常,从而引发遗传疾病的发生。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苯酮尿症(PKU)。
PKU是一种由苯酮尿症酮酸羟化酶(PAH)基因的突变导致的遗传疾病。
PAH基因的突变导致其编码的酶功能失调,从而无法正常代谢苯丙氨酸。
苯丙氨酸在正常情况下会被酮酸羟化酶催化生成酪氨酸,而在PKU患者中则会堆积在体内。
这种积累可能会引发神经系统的损伤和智力障碍。
除了单基因遗传疾病,代谢通路也与复杂遗传疾病的发生有关。
例如,2型糖尿病是一种与代谢通路异常密切相关的复杂遗传疾病。
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与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有关,这些基因参与了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信号传导、葡萄糖代谢等多个代谢通路的调节。
近年来,功能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快速发展为研究人类遗传疾病与代谢通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通过对基因组和代谢组的整合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揭示代谢通路中与遗传疾病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关键基因、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
这种综合分析的结果可以为遗传疾病的早期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
此外,人类遗传疾病与代谢通路的研究还有助于深入理解正常代谢的调控网络。
通过对代谢通路的研究,可以发现新的基因和调控元件,揭示代谢通路的调节网络的复杂性。
这对于开展精准医学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干预遗传疾病。
总之,人类遗传疾病与代谢通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通过研究代谢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和代谢产物,可以揭示遗传疾病的发病机制,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1000字高中生物学研究论文三篇
![1000字高中生物学研究论文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61446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9.png)
1000字高中生物学研究论文三篇1. 研究论文一:克隆技术在现代生物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克隆技术在现代生物学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包括DNA提取、PCR扩增、DNA连接、转化和筛选等。
然后,详细阐述了克隆技术在基因工程、疾病研究和农业领域的应用,如基因治疗、药物开发和转基因作物培育等。
最后,讨论了克隆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挑战和潜在风险,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疾病研究、农业、挑战、风险、未来发展2. 研究论文二:遗传变异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遗传变异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
首先介绍了遗传变异的类型和来源,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插入/缺失、基因重排等。
然后,详细阐述了遗传变异与常见遗传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罕见遗传疾病之间的关联。
接着,讨论了遗传变异对药物反应和个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了遗传变异研究的未来前景。
关键词:遗传变异、人类疾病、单核苷酸多态性、常见遗传疾病、罕见遗传疾病、药物反应、未来前景3. 研究论文三: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与社会问题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与社会问题。
首先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包括CRISPR-Cas9系统和ZFNs技术等。
然后,详细讨论了基因编辑技术在人类胚胎编辑、基因改良和基因驱动等方面引发的伦理和社会争议。
接着,探究了基因编辑技术的法律监管和国际合作,并提出了在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时需要考虑的伦理原则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基因编辑技术、伦理问题、社会问题、CRISPR-Cas9、ZFNs、人类胚胎编辑、基因改良、基因驱动、法律监管、国际合作、伦理原则、社会价值。
遗传与人类健康结课论文
![遗传与人类健康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15d120c03d8ce2f006623e7.png)
黏多糖贮积症摘要:本文只是简单的介绍了黏多糖贮积症的相关知识,主要有:黏多糖贮积症的病因、7种类型、病状以及一些预防措施。
其中,全文内容并不是将该病的所有类型都介绍,有些内容只是以黏多糖贮积症的个别类型为例进行介绍。
关键词:黏多糖贮积症的病因、类型、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正文1.黏多糖贮积症的简单介绍以及病因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又称黏多糖病,是一组溶酶体累积病,是由于溶酶体水解酶发生突变导致其活性丧失,造成酸性黏多糖(葡糖氨基聚糖)降解受阻,黏多糖在体内积聚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正常溶酶体中含有许多种糖苷酶,其中有10种参与葡糖氨基聚糖链的降解过程,它们中任何一种糖苷酶的缺陷都会造成葡糖氨基聚糖链分解障碍而在溶酶体内积聚,并自尿中排出。
黏多糖贮积症患者由于过多的黏多糖不能被降解代谢,因此贮积于骨、软骨等组织或器官内,从而影响到这些组织或器官的正常发育,多余的黏多糖从尿中排出,发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
黏多糖贮积症属先天性或原发性代谢异常综合征。
除了Ⅱ型外,其它类型的黏多糖贮积症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细胞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先天性缺陷所致,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
2.黏多糖贮积症的分类根据尿糖中所含酸性黏多糖的种类,相关个别酶缺乏和活性低下的种类以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的不同,我们将黏多糖贮积症分为7型,包括MPS I-H,MPS I-S,MPS II,MPS III,MPS IV,MPS VI,MPS VII和MPS IX 【1=6】,其中Ⅲ又分为ⅢA,ⅢB,ⅢC,ⅢD四个亚型,Ⅳ型分为ⅣA和ⅣB亚型。
其中黏多糖贮积症Ⅰ、Ⅳ型最为常见且较具特征性,而尤以Ⅰ型最典型,为黏多糖贮积症的原型。
虽然各型致病基因和临床表现有差异,但由于贮积的底物都是黏多糖而被统称为黏多糖贮积症。
既然有着这么多类型的黏多糖症,那它们又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症状呢?3.黏多糖贮积症的临床表现通常,重症患儿都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的临床表现:智力中度或高度受损,个头矮小,骨骼畸形等。
解密人类基因遗传学专业毕业论文
![解密人类基因遗传学专业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2c2d4e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6.png)
解密人类基因遗传学专业毕业论文人类基因遗传学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遗传特征及其潜在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解密人类基因遗传学专业毕业论文,探讨人类基因遗传学的研究方法、重要成果以及影响。
Ⅰ. 研究方法人类基因遗传学的研究方法涉及多个层面,从单个基因变异到整个基因组的分析,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测序技术:了解人类基因组的全貌需要基因测序技术的支持。
目前,二代和三代测序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基因组的测序速度大幅提高,并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基因的突变。
2. 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通过大规模样本的基因组分析,可以鉴定与特定性状或疾病相关的基因位点。
GWAS已经成功地揭示了多个疾病的遗传标记,并为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3.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准确地编辑人类基因组,修复或改变特定基因的突变,为遗传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4. 群体遗传学研究:通过对大量不同种族或地理区域人群进行遗传学分析,可以揭示人类基因流动的模式和人类遗传多样性的形成过程。
Ⅱ. 重要成果人类基因遗传学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许多重要成果,其中包括:1. 人类进化史:人类基因遗传学的研究揭示了人类进化的起源、迁徙历程以及与其他物种的亲缘关系。
通过对古人类基因组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人类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等早期人类的基因交流及其对现代人基因组的影响。
2. 基因与疾病关联:通过大规模基因组关联研究,我们识别了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变异,并揭示了疾病路径ophysiology等关键过程。
这为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
3. 药物研发:人类基因遗传学的研究有助于解析药物对不同人群的治疗效果差异。
通过研究人类基因组和药物代谢相关的基因位点,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Ⅲ. 影响人类基因遗传学的研究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 医学实践:通过人类基因组的分析,医生可以进行个体化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与人类》课程论文学院:信息学院专业:通信工程班级:通信1126班学号:201211612611姓名:黄伟杰指导老师:卢志刚时间:2013年11月9日课程时间:周四晚上19:30-21:10上课地点:主楼413恐怖的白化病【摘要】:上了遗传与人类这门课,看到那些白的没有血色的人真的会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在害怕的同时,也会流露出一些同情。
白化病(albinism)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由于先天性缺乏酪氨酸酶,或酪氨酸酶功能减退,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
这类病人通常是全身皮肤、毛发、眼睛缺乏黑色素,因此表现为眼睛视网膜无色素,虹膜和瞳孔呈现淡粉色或淡灰,怕光,看东西时总是眯着眼睛。
皮肤、眉毛、头发及其他体毛都呈白色或白里带黄。
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20,000~1/10,000。
本文将从白化病单基因发病机制、症状表现、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系统介绍白化病。
【关键词】白化病(albinism)黑色素(melanin)隐性遗传(recessive inheritance)酪氨酸酶(tyrosinase)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一.白化病的发病机制白化病(albinism)是人类最早研究的遗传性疾病之一。
由于黑色素合成障碍,导致黑色素表达的组织器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黑色素沉着,同时产生相应的症状和危害。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了解到人的白化症状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引起的。
酪氨酸酶存在于人的皮肤、毛发等处,它能催化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如果一个人由于基因不正常而缺少酪氨酸酶,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合成黑色素,而表现出白化症状。
但实际上,人类的白化病并非如此简单。
它是以色素缺乏为主要表现的一组遗传性疾病,至少包括眼白化病(oc-ular albinism,OA)和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两类。
【1】不同类型的白化病,临床表现不同,也有人种的差异,但共同的特点是黑色素细胞的酪氨酸酶缺乏,或酪氨酸酶相关酶异常的共同作用,使黑素小体内酪氨酸不能转化为黑色素,造成毛发、皮肤、眼的颜色变浅,酪氨酸酶缺乏,同时造成其它的代谢改变,产生一些伴随症状。
二.白化病的症状表现白化病全身皮肤缺乏黑色素而呈乳白或粉红色,柔嫩发干。
毛发变为淡白或淡黄。
由于缺乏黑色素的保护,患者皮肤对光线高度敏感,日晒后易发生晒斑和各种光感性皮炎而皮肤晒后不变黑。
也常发生光照性唇炎、毛细血管扩张,有的发生日光性角化,并可发生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
眼部由于色素缺乏,虹膜为粉红或淡蓝色,常有畏光、流泪、眼球震颤及散光等症状。
大多数白化病患者体力及智力发育较差。
白化病的具体表现有:眼部表现:色素的缺失可导致患者虹膜颜色的改变,通常呈蓝色或灰色。
虹膜的半透明使光线大量进入眼内,患者出现畏光,同时大量光线引发的散射造成患者注视困难。
眼外表现:患者皮肤及毛发呈现白色,由于缺乏黑色素的保护,患者容易患紫外线诱导的皮肤癌。
【2】三.白化病的诊断1. 胎儿头皮或皮肤毛囊活检电镜诊断。
2.胎儿直接镜检。
根据中国人种族黑发的特征,通过胎儿镜观察胎儿头发颜色,可直接诊断胎儿是否患有白化病。
3.产前基因诊断。
3.3 产前基因诊断 1994年日本Shimizu等完成首例白化病产前基因诊断,他先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白细胞DNA,利用PCR扩增!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法(ASO)检测TYR基因第1!2号外显子,发现先证者为2号外显子插入碱基C的突变纯合子,而父母分别为携带插入碱基C突变的杂合子"明确该家系基因突变后,妊娠14周时行羊膜腔穿刺获得羊水细胞,提取胎儿基因组DNA进行基因分析,诊断胎儿为杂合子并经分娩证实。
【3】白化病的诊断主要靠医生对患者眼部症状与体征来判断,其中对各类型白化病的诊断分型非常重要。
基因诊断是目前鉴别诊断和产前诊断中最可靠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多个白化病基因,并建立了常见白化病基因的系列诊断方法,该所与宣武医院皮肤科共同建立的我国第一个白化病诊疗专科,专门为白化病患者和易感人群提供临床诊断、遗传咨询和必要的治疗,其根本目的是在基因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干预,以阻断该病在家族中的遗传。
就诊者只需抽5毫升静脉血,一周内便可确切知晓后代患病的几率,已发病者可得到准确的鉴别分型诊断报告。
四.白化病遗传方式白化病一般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多由于近亲结婚所引起。
就是说患者的双亲都携带了白化病基因,本身不发病。
如果夫妇双方同时将所携带的致病基因传给子女,就会患病,而且子女中男女患病机会均等,这种情况的发生几率是 1/4 。
有一种以眼睛损害为主的白化病类型,被称为眼白化病,表现为 X 连锁隐性遗传,是由母亲所携带的白化病基因传给儿子时才患病,传给女儿一般不患病,这种传递的概率是 1/2 。
这种类型在所有白化病类型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大约70个表现型正常的人中有一个白化基因的杂合子。
五.白化病的预防In a national retrospective register study 112 patients with ocular albinism (OA) were identied, including 60 male patients with proven or presumed X-linked ocular albinism (XLOA). Based on the birth year cohorts 1960 1989, an XLOA point prevalence at birth of 1 in 60 000live-born was calculated. We identied 14 XLOA families in the Danish population, and obtained DNA from affected persons in nine families. Mutation analysis of the OA1 gene demonstrated seven presumed pathogenic mutations in the nine families with XLOA: ve single nucleotide substitutions predicting a change of conserved amino acids (G35D, L39R, D78V, W133R andE233K) when compared with the mouse OA1 homologue, one deletion leading to the skipping of exon 2, and one single nucleotide substitution expected to affect the 5' splice site of intron 2 were found.【4】由于白化病的危害性和遗传性,预防与优生是目前有效的应对策略。
眼皮肤白化病可由不同的基因突变所引起,基因分析是该病分析的唯一准确依据。
两名同型的致病基因携带者结婚,有1/4的概率生育白化病患儿,而不同型的携带者甚至不同型的患者结婚,也不会生育患儿。
所以,通过基因检测确定眼皮肤白化病的分型非常重要,是有效地开展遗传咨询、携带者检出以及产前基因诊断,减少患儿出生的重要基础。
六.白化病的预防手术治疗很难达到封闭视网膜裂孔的目的,在行环扎,垫压的基础上,联合玻璃体切除的方法,同时采用高能量的眼内透热电凝,使组织发生充血渗出。
坏死而引起视网膜与脉络膜甚至视网膜与巩膜的的疤痕粘连,才能封闭裂孔!复位视网膜并且可恢复部分视力.【5】白化病目前尚无根治办法,因此以对症治疗为主,如皮肤干燥者常用一些皮肤柔润剂,眼睛怕光者可请眼科医生开一些视网膜保护剂。
白化病关键在预防,通过遗传咨询和检测,可知晓夫妻俩是否会有白化病的遗传倾向。
已怀孕的高危妇女,应在怀孕早期及时做基因诊断,以决定是否继续妊娠。
在夏季,患者尤其应减少紫外线对眼睛和皮肤的损害,外出活动最好撑遮阳伞、戴太阳镜、穿长衣,皮肤暴露处再涂抹一层防晒霜,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据连石教授介绍,采用基因干预的方法从根本上治疗白化病,是国内外医学界正在攻克的难题,在不远的将来,包括白化病在内的许多遗传性疾病,都可望从基因干预角度得到根治。
七.白化病的研究进展人类基因定位于1114-21,长度超过65,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其第1外显子最长,几乎占了全部编码序列的一半基因的上游存在着。
盒等调控序列在1111至着丝粒区域存在着1个基因相关序列,为基因的第4、5外显子的同源序列,同源性高达97%【6】面对现代医学的研究现状,有人大胆提出:白化病人的眼睛,除了虹膜以外,都应当和正常人眼一样健康,白化病人的“眼球震颤”应当是后天造成,应当是人为的,不应该是命中注定的,只是人们没有注意到适时的加以保护而已。
并且假想,将一名正常健康初生儿,用白化病人的眼皮和虹膜进行替换移植,之后,这名被替换了眼皮虹膜的健康初生儿,必然也会出现眼球震颤,也必然会弱视,也必然要和大多数的白化病人一样。
八.结束语虽然白化病病人看起来异于常人,但是我们不应该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病人,我们更需要用自己的爱心,让他们重新点燃对生命的希望。
【1】李卓,夏涛,韦吉珠,魏海云,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Chinese Primary Health Care, 2006年,11期【2】肖健江,罗晓刚,刘斌,叶纹,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and Otorhinolaryngology, 2008年02期【3】龙燕,刘俊涛,实用妇产科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09年12期【4】Thomas Rosenberg, Marianne Schwartz,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1998) 6,570-577【5】唐志萍,茶雪平,袁援生,昆明医学院学报, Academic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2005年04期【6】郑辉,闻人庆,洪学军; 李洪义,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irth Health & Heredity, 2009年04期。